臺灣紀遊

[臺灣紀遊]阿嬌海鮮第二

臺北的冬天,也挺冷,不是有首歌嗎?說什麼冬季到臺北去看雨什麼的?作為一個上海人,實在是恨死了冬天下雨,完全感受不到這首歌的意義。
在冷冷的冬天,坐在阿嬌海鮮,喝着酒喫着烤魚,是很愜意的事情。那兩條魚,並不是什麼炭烤的,是用普通的瓦斯爐烤的,我看着他烤的。
他是個帥哥,高高的個子,瘦瘦的,穿着深色的廚師服外加牛仔褲,看上去清清爽爽。他話不多,還有點害羞的樣子,但是从他的手法來看,是個「老師傅」了。
我們還喫了他做的菜,冷菜熱菜都有,味道都相當好。
冷菜就是簡單的煮毛豆,雖說煮毛豆要煮到酥且要碧綠並非難事,但在其中加入黑胡椒粒就是很好的處理了,讓極其普通的煮毛豆在入口時有一點點「touch」,衹是一點點的「豐富」,便一開始就讓味覺打開了。
小喫還有道墨魚腸,是他家自己用墨魚汁和豬肉加上切碎的墨魚粒做的,油炸後切段上桌,配很大粒的當地大蒜頭喫的。

墨魚腸生的時候,黑黑的很不起色,不懂喫的人絕不會去點,甚至都不會問起。而其實,那是該店特色之一,還有一個是魚漿,自己打的魚漿,做成魷魚羹,又是好東西。
墨魚腸首先是香,香腸不香還叫香腸?咬嚼上去,有彈性,又有大粒的墨魚來調整口感,不至於滿口都是豬肉。豬肉也用得恰到好處,不肥不柴,美中不足是我不喫大蒜,無法感受到老闆娘說的「一定要伴着蒜瓣喫哦」。

說起豬肉,那兒的客家鹹豬肉也很好喫,是用五花肉腌製的,然後烤上六到八個小時,再斜着切片,配上大蔥和蒜片。老闆娘說「一定要伴着蒜瓣喫哦」。


老闆娘就是阿嬌,「阿嬌海鮮」的老闆娘當然叫阿嬌——莊阿嬌,她从民國八十二年(1993)起,从一個路邊攤,漸漸地做到了有這麼家店。
最早就是她一個人打理,後來她的兒子也學了烹飪,就主要是兒子上竈了,衹是兒子白天要上班,衹能晚上來幫忙,好在,這種喝酒的店,生意都在晚上。她的侄子則在外場幫忙,人多的時候,還挺忙的。
她兒子的炒菜功夫相當好,有道彭湖酸菜炒蚵仔,黃色的黃菜加上碧綠的蔥段,急火旺炒蚵仔(珠蠔),鮮甜中帶着淺淺的酸味,既可下酒,也可下飯,火候了得。還有道醬爆毛肚,雖然不是海鮮,但是用蒜粒蔥段熗鍋後,加入毛肚爆炒,絲毫不牽絲攀藤,醬香蔥香四溢,不動筷子就知道好喫。


我已經寫了好幾道菜了吧?不急,還有很多好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