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

梅璽閣閒話015 標準   你去問那些讓孩子學鋼琴的,十有八九會對你說「我們不指望培養得怎麼樣的,我們只是想讓他有個愛好。」   這些家長在市面上尋找最好的老師,打聽下一次考級的時間地點,由於小孩的小指沒有超過無名指的第一節,恨不得把小朋友的小指拉拉長,這樣的家長數不勝數。家長說,學琴要學得標準。   這不是培養愛好的做法,家長自己看到同事去打羽毛球,於是也買了副拍子去打,他們不會請個教練來教自己如何握拍、如何發球,他們也不會抱怨自己的手臂沒有長過膝蓋,他們甚至挺著個啤酒肚,球也發不過網,但依然嘻嘻哈哈,這才叫愛好。   愛好,是不用太標準的。用標準教出來的孩子,不會愛好的。   崑曲演員回家的路上哼的是流行歌曲。   只有票友回家的路上才會唱曲。

買單

梅璽閣閒話 014 買單   有朋友問我,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在為啥買單?   有人說是為了教育局長買單,教育局長坐著好車,喝著好酒,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卻不是我們的教育買的單,那是我們付的稅,間接地在買單,反正不管什麼東西,永遠都是我們買單的,這個基本原則不會變。   但是教育是為了什麼買單呢?   今天你把孩子送去參加奧數班、參加幼兒MBA、參加這個班那個班,明天你削尖腦袋要把孩子送到名校名班中去,這些都是為了什麼?   很簡單,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良好的出路。同樣的孩子,如果他大學畢業進了正規公司,四金有保障,買房可以貸款,醫療可以報銷;如果他沒有大學畢業,只能進村辦的企業做流水線,沒有四金,別想買房,醫療更是別提了。   所以,表面上,我們的教育是在為大學買單。   然而,一個合理的社會不應該是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嗎?一個開吊車的工人不應該也是能娶妻生子,得了病有醫保的嗎?   可惜,不行,除非你能考取大學,除非畢業了還能找到好工作。   所以,整個的教育體系,其實是在為了不平衡的社會資源買單,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不公平,使得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獲得,怎麼簡單的量化呢?就是通過教育。   所以本來只需要學到加減乘除的小學數學有了幾何代數,本來只需要知道百度水開零度水冰的高中物理,加進了相對論。   所有的這些都是以後用不著的,然而只有如此才能來分配這些社會資源,說到底,我們的教育不但沒錯,而且是整個系統中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大家以後不要再說中國的教育沒用了,中國的教育不但有用,而且在長治久安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少四壯集-剩才有餘味

原文地址: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30600548.html 食物是會說話的,擁有食物母語的人,才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才有可以一代又一代家庭傳承的飲食傳統。 2012-03-06 00:52 中國時報 【韓良露】  我並不認識邵宛澍先生,但在讀他的下廚記文章時,卻覺得他彷彿是我的上海親戚,他寫的上海人家日常飲食,都讓我強烈地回想起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生活,因為我有個來自上海的愛做菜的父親,雖然我出生、成長在台灣,卻因為父親經常掌廚的關係,像書中所提及的紅燒蹄膀、五香魚凍、熗蝦、清炒米莧、銀絲芥菜、鹹菜冬筍、三色蛋、水潽蛋等等,都經常出現在我家的餐桌上。小的時候,吃這些菜時,並未意識到吃的是上海菜,因為家中偶爾也會端上我的台灣外婆做的菜,當時也不懂外婆的菜是台南菜,稍長大後才知道他們做的都是家鄉菜,他們的菜都代表著他們對家鄉的懷念。  寫作本文時,我父親才剛過世一個多月,許多下廚記中的文章都會喚起我對父親的思念,我似乎都可看到不同年齡階段的父親在廚房做菜的身影,我父親恐怕就像邵先生一樣,下廚是為了對食物的熱愛而非生計,因為從小家中一直有管家和傭人,我母親幾乎不進廚房的,但父親卻喜歡做菜,做請客的大菜,也做給自己、小孩解饞的小菜,童年時我覺得父親會做很多菜,記憶中起碼吃過他做的上百種菜色,長大後才知他會做的都是江浙菜和海派西餐,其他省份的菜他都不會做也不太愛吃。  父親不像邵先生對廚藝的興趣這麼廣,下廚記中邵先生說「自家會,最硬擋」,因此他會學做苗家酸湯魚,父親是老一輩的人,就像邵先生說的「上海人以前只吃上海菜」,我從未見父親做過火鍋,但會做有肉皮、蛋餃、魚圓的暖鍋,書中也說上海人過年不吃餃子,的確,我父親連平常也不吃餃子,但愛吃炸春捲,過年時一定會包上百條春捲。  我曾經因為父親口味太窄而抱怨過,在我剛成年的那個時期,變得不太喜歡吃父親的菜,因為都是那些熟悉的味道,那時的我喜歡泰國菜、法國菜、義大利菜、韓國菜等等,我移情別戀了好一陣子,卻在中年後回心轉意,不僅再度喜歡起爸爸的菜,也喜歡外婆的菜,如今我燒得最好的兩種菜,就是來自爸爸和外婆傳授的家鄉菜。  中年之後,我也才慢慢體悟出,食物是會說話的,我們從小最常聽和說的話就是我們的母語,擁有食物母語的人,才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才有可以一代又一代家庭傳承的飲食傳統,這種吃的傳統,產生了最強的家庭與族群的認同情感與聯結力量。因此在美國的華人後代也許都忘了怎麼寫字說話卻不會忘了吃華食,在東南亞的潮人、客人等等,也都一直在異鄉固守著家鄉食物的傳統。  卲先生的下廚記,讓我這個隔著台灣海峽的非上海人,從他充滿情感與烹調細節的文字中,找到了跨越海峽的記憶線索,讓我更明白父親的味道來自何處,我一直很難瞭解或融入父親早年生活的情景,只有上海的味覺這一部分我可以親近,因為父親就是用上海菜餵我長大的啊!也許父親一直堅持下廚做家鄉菜,就是在懷唸著他見不到面的母親和故鄉,而如今,光是一些上海菜名,也會讓我含著淚思唸著離去的父親。  邵宛澍先生很會說菜,他的文字就像好的拆燒蹄膀般入味,最好的是他對食物和生活的情感,讓你感覺到這個人有味道,這才是寫文章最好的境界。  最後補充一句食話,五香魚凍最好吃的是前一天吃剩的紅燒魚凍出來的,專門做的魚凍太正式,像餐館菜而不是家常剩菜,就因為剩才有餘味啊!

選舉相關詞彙

  我們天天在說要民主,要選票,但是選票到底包括了些什麼東西,怎麼選,選 什麼?這裡有一份詳細的詞彙表,在還沒有選票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來解解饞。   詞彙表來自於美國協助選舉委員會,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部分,這是2008年的 版本,但是選舉的大致過程沒有變,所以依然實用;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除了想像 之外,基本不實用。 原件在: http://www.eac.gov/assets/1/Page/Chinese%20Glossary%20of%20Election%20Terms.pdf 本站附件: https://www.yuleshow.com/files/20120203_Chinese-Glossary-of-Election-Term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