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舊書和贈書

  是的,又買書了,兩本舊書,兩本新書,都是在武漢買的,兩本舊書在正對著武漢正對著戶部巷的那條街走到底的舊書店買,兩本新書是在武漢的機場,新書其實是買給小豆子看的。   還有好事呢,明珠姐姐(孔明珠)送了我兩本她寫的書,並且題鑑留念,雖然書還沒有看,在此先謝過。看了以後,再寫讀後感吧。 《上海閨秀》和《煮物之味》,明珠姐姐贈書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嚴家其、高皋著。什麼,你不知道作者是誰?什麼,這麼有名的書,你難道不知道?什麼,這麼有名的書,我難道沒有?是的,我真的沒有。有過,又沒了。賣了,在我窮的時候。讀了,讀過好幾遍。 《十批判書》,大多數人會以為郭沫若的這個「批判」是為了迎合耄而寫的,其實這是1946年以前的作品,那時郭還是國民黨的人呢。 《漫話神話》和《漫話宗教》,是韓國人寫的,挺好看,這個人畫了幾十本「漫話」系列,有興趣的朋友自己查查。

嘆國人素質低劣 亟呼籲博館收費

8月15日,全國哀悼日,上海氣溫38度以上。上海博物館,人山人海,南門北門目測距離都在200米以上,最終放棄入館。 9月19日,全國中秋換班日,氣溫33度以上,雖然大家都上班,但是上海博物館門口依然有大量人員排隊,排隊三刻鐘,入館。 10月3日,國慶第三天,武漢氣溫30度以上。湖北省博物館,人山人海,GPS測定排隊長度約400米,隊伍在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無隔離欄,險像環生。 10月4日,同事到上海博物館,看葉卡捷林娜二世藏品特展,親眼目睹某民工打扮模樣人物,咳嗽後隨地將痰吐在名畫前的地上,隨後被旁人指責,喚來保安,勒令其當場擦除,後被扭送出館。 10月5日,國慶第五天,武漢氣溫30度以上。湖北省博物館,依然人山人海,中午在餐廳用廳,坐無坐處,遍地食盤、垃圾,幾與火車站廣場相仿;領餐之時,插隊加塞不計其數,忍無可忍,呵斥後稍有收斂。 10月5日,下午三點,湖北省博物館主樓前階梯上,上百人「靜坐」,無它,館內沒有多餘的可供休息的位子了。 10月5日,下午四點四十分,湖北博物館的保安將所有觀眾趕出主樓之外,四點五十分,又態度極其惡劣地催促尚在廣場上人們快速離開。 博物館內,用劣質相機乃至手機拍照的不計其數,閃光燈此起彼伏,屢禁不止。 武漢省博物館楚文化展館,采銅冶銅實景模型,被投擲無數硬幣「祈福」。 10月5日,湖北省博物館,問車馬坑的現場保安九連墩展館在何處,支吾不語,再三問,再三不答。後至服務台問,方知撤展,方悟保安根本就沒聽明白。中國博物館的保安一問三不知,連某個展館在幾樓都呆若木雞,與之相比,國外博物館的保安,對藏品可謂如數家珍。 去年秋天某日,上海博物館,有數名穿著睡衣抱著襁褓嬰兒的遊客,不進展館,只在大堂乘涼。 …… ……   這就是目前中國博物館的現狀,在我們的記憶中,以前的博物館還是可以的,為什麼現在竟至亂成如此呢?   原因來自於一份文件,這份文件是在2008年1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下發的,首先請注意一下各個主管部門的次序,國家文物局排在最後。   這份文件的名字叫做《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段:   「博物館、紀念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是黨的十七大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實踐,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積極行動。 」   恕我淺薄,我實在看不出諸如上海博物館和陝博、鄂博、豫博之類的大型博物館的藏品,從哪一點可以體現出「社會主義文化」來,那些精美的青銅、磁器、玉器、瓷器,哪一件不是體現了封建主義乃至奴隸社會的繁華,其中的珍品別說社會主義階段哪怕到了共產主義,也再現不出來,又和那「社會主義文化」哪裡沾邊呢?   我在此要積極地呼籲博物館恢復收費,試問現在博物館的混亂程度,有幾位七十歲以上博學多識的老人「願意」並且「敢於」再到中國的博物館去?在三十多度乃至四十度的高溫下,又有幾個體弱多病的文物歷史愛好者可以堅持上一個小時排隊而不倒下?   當然,也有人提到了博物館是公共資源,應該每個人都有共享的權利,那麼我想說,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共享的權利,所以不收費排長隊的做法,是剝奪了老年人、體弱多病者乃至時間稀缺者的權利。   另外,「共享」的是文物資源,而非空調資源以及場地資源,上海博物館免費伊始,便有大量的老頭老太天天趕去「孵空調」,甚至於在博物館大堂做起「甩手操」來,既然中國不配共享如此的好東西,那就不要盲目地學國外來得好。   還有,要知道博物館實行免費之後,國家要投入大筆的錢,在《通知》裡也體現了這一點。這是教育的開銷,應該用到刀口上去,在中國這個小學依然要靠「希望工程」來建設的國度,這些錢完全應該先滿足邊遠貧困地區的教育要求,請問是讓更多的人讀小學、識字擺脫文盲要緊呢?還是讓城市以及周邊農村的人看到文物來得重要?   的確,公共資源應當儘量開放,公園就完全應該免費,可我們的武當山、太行山、武夷山、天目山,哪個不是大公園?哪個不是收巨額入山費的?這些山難道不是國家的?   一個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的地方,卻要實行博物館免費,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寫於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日。 上海博物館門前的隊伍,當天近40度 上海博物館門前的隊伍,當天近40度 武漢湖北省博物館門口的隊伍 武漢湖北省博物館門口的隊伍 武漢湖北省博物館門口的隊伍…

[上海閒話]洋涇濱上海閒話

  昨天列了一個順口溜,挑了一點錯字出來,今天朋友又貼來一段,大家看著玩吧,為防有人看不懂,括號中是我加的。 one day world——一天世界 home in home wrong——窩裡窩錯(齷裡齷齪) west princess——西格格(忺格格) escape will five——搗漿糊 out milk——冊那 you good call——農好叫 home because i long——窩因窩葬(惡形惡狀) do hot——作孽 dog pussy knife early——狗比倒早(狗屄倒灶) out blue…

梅璽閣主吃點啥?(九月)

以下均在Twitter上用#food發表(整理自http://tweetbackup.com備份文件,稍作修改),可以用http://twitter.com/#search?q=yuleshow%20%23food直接搜索 9月30日,晚飯:肉餅子蒸蛋糕、蔥油拌麵(提早發佈) 9月30日,午飯:家中自帶便當 9月30日,早飯:宜芝多外賣老婆餅一塊 9月29日,晚飯:加了一個陳皮油爆基圍蝦、一個捲心菜炒開洋 9月29日,午飯:羅森外賣:鐵板雞腿飯盒飯,11.80元,計有:紅燒豆腐乾燒捲心菜、雞腿、蘿蔔炒香萵筍絲、蛋捲一塊、毛豆肉絲炒鹹菜,各種一點點 9月29日,早飯:南陽路西康路早餐攤燒賣二隻,1.40元;永和大王咸豆漿一碗,6元 9月28日,晚飯:和@larashow0526兩人在家,我十二個餛飩,她七個 9月28日,午飯:家中自帶便當 9月28日,早飯:南陽路西康路早餐攤燒賣二隻,1.40元;永和大王咸豆漿一碗,6元 9月27日,晚飯:家中:新添了蟹粉肉絲糖醋蛋、花菜炒肉片、番茄冬瓜扁尖湯 9月27日,午飯:辦公室:家中自帶便當,燒肉、荷蘭豆炒香腸、煎帶魚三塊 9月27日,早飯:南陽路西康路早餐攤:加雙蛋不要脆餅包腳布一只,3.00元 9月26日,晚飯:家中:清蒸火腿香菇童子雞、荷蘭豆炒香腸,叉燒皇合記茶餐廳外賣滷水豬肚和燒肉 9月26日,午飯:叉燒皇合記茶餐廳:燒鴨叉燒雙拼、白灼生菜、三得利兩瓶,60元 9月26日,早飯:家中:自制餛飩十枚 9月25日,晚飯:小南園蘇州湯包館:與@larashow,兩籠湯包、一碗雪筍肉絲麵加燜肉,24元  9月25日,午飯:避風塘長樂路華山路店:豉汁鳳爪、白灼牛百葉、銀芽炒麵、手打蝦丸  9月25日,早飯:家中:煎蛋兩枚 9月24日,晚飯:家中:與@larashow兩人在家,自制餛飩,我十枚她五枚,香酥雞排、香酥雞塊,鴨翅膀(太辣了) 9月24日,午飯:Sarnies外賣鴨胸三明治一枚,22元  9月24日,早飯:南陽路西康路早餐攤:加雙蛋不要脆餅包腳布一只,3.00元,叫她別放辣還辣,放了之後那她拿走,余辣辣得我不行 9月23日,晚飯:爭鮮壽司外賣:與@larashow兩人在家,吃了48元外賣壽司,計有8個蟹子壽司、3個芥末魷魚、2個烤鰻魚、3個其它 9月23日,午飯:大壺春:@larashow在我辦公室混了一天,中午與我們同事一起吃午飯,我們兩人要了三兩生煎12元、一碗牛肉湯3元、一碗酒釀圓子3元 9月23日,早飯:辦公室:與@larashow在辦公室,吃了前天晚上剩下的比薩、雞翅和昨天晚上剩下的宜芝多蛋糕 9月22日,晚飯:吳門人家:閤家與岳父母:清炒手剝河蝦仁、水中三寶加雞頭米、白什盤、蝦籽海參、粉蒸肉、陽春麵、癟子團,334元 9月22日,午飯:吉旺茶餐廳龍之夢店:閤家與父母:菠蘿柚一個、啫啫魚頭煲、燒鵝、炒雜蔬、麵筋雞毛蛋粥、酸辣土豆絲、蒜蓉開片蝦、澳門燒肉、澳門炒飯,279元 9月22日,早飯:晚起免了 9月21日,晚飯:PapaJohns外送:九寸葷食天地加多量芝士、烤翅星星薯薯角拼盤、外加烤翅一份,送大可樂一瓶、美汁源果粒橙一瓶,118元,與Lara兩個 9月21日,午飯:家中自帶便當…

[上海閒話]瞎講有啥講頭 寫法需要糾正

  好友傳了個段子給我,是用上海話寫的繞口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改編成RAP,破折號後的東西是我加的,表示一下應該的正確寫法。 隔壁寧家屋裡頭 (隔壁鄰居家裡)——上海人的「人」,一定要寫作「人」,這在業界已經有共識了,所以應該是「人家」交交關關小居頭 (有很多很多的小孩子)——「小居頭」當為「小鬼頭」阿杜阿膩阿三頭 (老大老二老三)——「杜」當為「大」,「膩」可以寫作「二」一直排到阿八頭 (一直排到老八)名字叫得老噱頭 (名字起得很有意思)阿杜小頭頭 (老大小頭頭–小領導)——前述,「大」阿膩爛泥頭 (老二爛泥頭)——前述,「二」阿三洋蔥頭 (老三洋蔥頭)阿四長槓頭 (老四長扛豆)——「槓」,正字為「豇」;「頭」應為「豆」,為求工整,亦可以故意錯用阿五五香頭 (老五五香豆)阿六鹹菜頭 (老六鹹菜頭)阿七芋艿頭 (老七芋艿頭)最好白相是阿八頭 (最好玩是老八)嗦只橡皮奶奶頭 (嘴裡叼著奶嘴)太陽照到床旺頭 (太陽照到床上)——「床旺頭」,當為「床橫頭」,「旺」字的讀音也不對一家寧家捂披頭 (一家人還在捂被窩)——「捂」當為「焐」,「捂」的話,頭在被頭裡;「寧家」當為「人家」統統了生孽癤頭 (頭上都生了熱瘡)——「孽癤頭」當為「熱癤頭」人人才剃光鎯頭 (每個人剃了光頭)——「才」,當為「儕」字吃特三把鹽炒頭 (吃了三把鹽炒豆)——「特」,當為「脫」,表示完成式冊特八泡無厘頭 (拉了八次大便)——「冊特」,當為「撒脫」;「無厘頭」,當為「屙練頭」伊拉屋裡爺老頭 (他們家裡的爸爸)有的一隻杜鼻頭 (有一隻大鼻子)——前述,「杜」當為「大」國泰門口一嘎頭 (一個人在國泰電影院門口)打樁模子翻跟頭 (做倒賣票子的黃牛)杜鼻頭會軋苗頭 (大鼻子很精明)——前述,「杜」當為「大」生意碰碰起蓬頭 (生意經常很好)——「蓬」當為「篷」有了一眼花紙頭 (有了一些鈔票)乃麼開始輕骨頭 (開始骨頭就輕了)中國銀行開戶頭…

[南京]雞鳴湯包倒著包 有湯有汁味道好

(07/18/10)   和@stratus007 @barakiel2009 @samwang1120 @larashow0526 @WiseUncleWu @南北昆 一起趕回了南京,離晚上的火車還有一個多小時,於是大家決定吃點東西再上火車,一直聽@WiseUncleWu說他知道哪裡有正宗的雞鳴湯包,於是去了明瓦廊,吃了雞鳴湯包,好吃,好吃,好吃!   以下是今天的聊天紀錄: Yule: 莊主,在不在,把上次明瓦廊的雞鳴湯包的詳細地址和走法描述一次吳莊主 (@WiseUncleWu): 。。。吳莊主 (@WiseUncleWu): 你們到新街口吳莊主 (@WiseUncleWu): 太平洋百貨門口後吳莊主 (@WiseUncleWu): 斜對商店門口有個巷子吳莊主 (@WiseUncleWu): 就是明瓦廊吳莊主 (@WiseUncleWu): 進去走50米右手邊有個店舖上面有個牌子:雞鳴湯包吳莊主 (@WiseUncleWu): 就是了Yule: 是這家吧 http://www.dianping.com/shop/2069188陰暗晦澀群: 吳莊主 (@WiseUncleWu): 沒錯吳莊主 (@WiseUncleWu): 就是這家…

[安徽]黃田小魚吃得爽 酒足飯飽踏歸程

(07/18/10)   還是和@stratus007 @barakiel2009 @samwang1120 @larashow0526 @WiseUncleWu @南北昆 一起,上午去了一個叫做「洋船屋」的地方,整個村都是照著一個船的樣子建的。   中午,路過黃田,就在黃田吃了一頓,就是路邊的店,味道相當的好,照片都geotag了,如果要去的朋友,可以直接用Google Earth定位。另外,請注意,本站所有的geotag是真實經緯度,並非照國家標準的那個閹割經緯度。   我們去的時候,大約十一點左右,飯店裡的三個灶頭都已經燉著了,牛肉、紅燒肉、糖醋排骨,三口大鍋,要賣一個,除此也就沒別的肉菜了,要蔬菜,則現點現炒。   肉菜就是三種,沒雞沒鴨,院子裡有條大魚,一問方知是客人自帶的。突然瞥見兩盆小魚,便要店主做來吃,店主很驚訝,說「這種小魚你們也要吃?」   這可是塘鱧魚和昂刺魚啊!要吃,當然要吃!燒了好久好久啊,味道果然是好啊!   於是大家美美地吃了頓,踏上回南京的路。 塘鱧魚,當地叫做老虎魚 昂刺魚 燉豆肉 蘿蔔紅燒肉 這是昂刺魚 這是塘鱧魚 糖醋排骨,相當好吃,點了兩份 絲瓜蛋湯 扁豆,相當嫩 茄子,挺有特色的,茄子炒成絲再炒,味道不錯 地皮菜

[安徽]涇縣八大碗 味道還不錯

(07/17/10)   前段時間,選了一個週末,和@stratus007 @barakiel2009 @samwang1120 @larashow0526去南京找 @WiseUncleWu和@南北昆玩,然後大家包了輛車去安徽玩了兩天,第一天的晚上,住在涇縣,據說涇縣最有名的就是這家叫做「八大碗」的店,人多,吃得熱鬧,至於吃了點啥,味道咋樣,說實在的,真是沒注意。   印象比較深的是筍乾和茂林糊。 這就是八大碗了,可問題是八大碗裡有四種湯,這店開得,還想不想讓人點上一套了? 很黑卻不是很臭的臭豆腐,照安徽臭豆腐的普遍水平,這個只能打五分 這道非常非常好吃,全是筍乾 炒粉,也好吃,只是有點辣 餃子,乏善可陳 咕咾肉,好像沒有用醋,用了番茄汁,味道倒也不錯 絲瓜炒油條,反正就是味精罷了 這個就是著名的茂林糊了,鹹的,勾芡,勾了蛋花,裡面有雞絲等,上面撒的是花生碎,挺香挺好吃 蹄髈,外面包的是豆腐衣,裡面其實就是紅燒蹄髈 這個就是著名的仔糕,其實就是蒸老蒸硬的蛋糕燒的湯,亦有可能是烘的蛋

《香港味道》和青銅器

  今天挺高興的,昨天在噹噹上定的書,今天上午就送到了。噹噹雖然現在不用FedEx了,但是速度似乎更快了,有點小意思。想起前幾天我遭遇的「掛號信本城十天」來,真的不能不佩服中國體制下的效率問題。昨天晚上看土豆,有個洛陽民眾自發紀念毛澤東逝世三十四週年的視頻,其中之人聲嘶力竭減「打倒資本主義私有制」,又喊「毛主席萬歲」,要一死人萬歲,不是失心瘋了是啥?對比送書的掛號信,私有制的優勢立現,而且還不是封建主義的。 《香港味道》第一第二冊,歐陽應霽作品,別說文筆如何,光是圖片就比國內的好,幾十塊錢,可以只當買份畫冊外加一個目錄,照著目錄走一遍吃一遍,算一日五餐,也得數月,沒準我也可以寫一本《上海味道》。 《俗世奇人》,馮驥才的,以前他的書,只要出一本,我就買一本。這本依然好看,半個多小時看完了。順便說一句,這本書我沒準以前買過也看過。 《青銅器辨偽三百例》 相當好玩、相當枯燥的一本書。 什麼?你Y酒又喝多了是不是?又好玩又枯燥?你敢再說一遍試試? 真的,相當的好玩,相當的枯燥,我可沒再說一遍啊!我可加了「的」字了! 本來前天在季風書店就想買的,想想背不動,就回來在網上定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圖典》,很精緻的一本書,雖然裝禎紙張都極不精緻,但的確是本好書。並且,建議全上海乃至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紋身店,都備上一本,必有啟發。

[上海]叉燒皇港式美食 老先生饕餮風範

  一個老人,81歲。說廣東話、上海話、英語和普通話,下身著瘦型牛仔西褲,上身穿粉紅色襯衫,沒有領帶,外套深藏青色西裝。胸口有一掛繩,上拴手機一部,放入西裝暗袋……   這樣的人,在上海,被稱作「老克勒」(具體可參見拙著《上海閒話》一書)。   我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店裡的熟菜間外,看著裡面切配的廣東廚師要個鵝頭吃,還特別關照「要帶頭頸的」。   店裡的小妹對他很是客氣,一面稱呼他「李先生」,一面催促著廚師把鵝頭剁開。   鵝頭端到了老先生的面前,小妹問他要不要手套,老先生說要手套,還要筷子,還在一盆梅醬蘸著吃。另一個小妹大叫「不合算」,三塊錢的鵝頭還要手套、筷子和梅醬,最終老先生答應不要筷子了。   老先生坐下吃鵝頭,戴著手套捏著鵝頭,很是好玩。老闆娘過來坐在他的對面,兩人吹牛,有上海話也有廣東話,依稀聽他們說起「黃橋燒餅」,只聽老闆娘說「上次我去買,鹹的已經全給你買走了。」老先生剛要說話,一滴油順著下巴滴在胸口,想擦,又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鵝頭;於是只能舉著雙手,挺起胸膛,高高地抬起頭翹起下巴。老闆見狀,立馬吩呼小妹過來幫忙,小妹拿著餐巾紙幫他擦乾胸口的油漬,老先生繼續品嚐他的美味。   這一幕發生在上海賓館對面的一家小餐廳,一家開了有多年且我也耳聞多年卻從未得嘗的餐廳;那天正好機緣湊巧,路過那裡隨便點了個燒味雙拼,要了些酒獨酌,便看到了上面的這一幕。   這家店是正宗的「港式」餐廳,老闆娘四十出頭,也會說廣東話、也會說上海話,而廚師則只會講廣東話了。我點的是叉燒和燒鴨,看看小小的一盆,東西其實還不少,到底全是肉啊,另外加了一盆白灼生菜,一下子可吃不了那麼多,反正已經是下午二點多鐘,外面下著雨,店中倒也冷清,我正樂得享受,慢慢品嚐。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店名為叉燒皇,實在名不虛傳,叉燒有精有肥,瘦肉不柴、肥肉不膩,軟硬適中,入味而不咸,能夠在上海吃到如此的叉燒,實在不可多得。另外我後來外賣的燒肉,也遠遠超過上海那些大型港式餐廳,關鍵是有肉味。   老先生看得出是個很風趣的人,店中的小妹和老媽子都喜歡和他打趣,他也絲毫沒有架子。這讓我想起我那「杏元四塊牆壁有伊一塊」的伯父邵祖丞來,伯父晚年不開伙倉,每日在飯店吃飯,有些飯店常去,也和服務員親如家人,伯父曾被譽作「上海灘最後的小開」,功架腔調都和這位老先生不相上下。   我呢,因為耳朵中「豁」進了「黃橋燒餅」幾字,極是心癢,又不好意思上去搭訕,只等吃完了臨出門去問老闆娘。這時,外面走進兩個矮個青年男子來,尚未開口,一看便是港商。好歹我也懂點白話,聽他們的話也能明白一些,無非是些寒暄,但又離不開一個「吃」字。   真正心癢啊!想著他們說的,不經意間用廣東白話又叫了一瓶酒。那個港商聽見遞了支煙過來,於是,我順理成章地坐到了那個老先生的身邊。   原來那位老先生是這家店的主人,據他說,在上海還有其它的五家,其中包括「海上阿叔」和「采蝶軒」(音同,可能有誤)……   老先生的身份是香港人,那不用分說,就是解放前逃過去的那批上海人,上海人學廣東話容易,廣東人學上海話可不方便。據老先生說,他搞了一生的餐飲,管理了一生的飯店。   於上海菜,老先生說「上海灘上有只菜,叫熏魚,現在嘸沒一家店會得做正宗的。請問,儂啥辰光吃到過smoke的熏魚啊?」   於蘇州菜,老先生說「蘇州菜太甜,現在的蘇州菜是改良的。儂想,老早紅燒肉是用冰糖的,哪能會得勿甜啊?」   於菜譜,老先生說「阿拉姆媽在舊金山寫過一本菜譜,幾十年前用英文寫呃,到現在還嘞賣。」   時間不早,問老先生討了聯繫方式後,等下回再請教了。   噢,對了,老先生叫李忠權,店叫「叉燒皇合記茶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