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蘇州錢篤笤與臺南文曲星第廿二
(臺灣國內故宮博物院) 我喜歡聽蘇州評彈,俗話說「生書熟戲」,就是聽書要聽沒有聽過的書,那就可以聽到新的故事了;而看戲呢,是看表演的,熟的戲更能看出戲演得好不好。蘇州評彈就是說書,照理說應該多聽點新的,可惜的是那些新書,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那些新書,基本都是各評彈團為了完成任務的作品,可以說是沒有一部好書,別不信,每個作品上演前都是說得花好稻好的,可是你有幾個作品是重復在演的?就象崑曲團當年的《班昭》那樣,做衣裳、排曲子,現在演嗎?有任何一位老師現在用《班昭》的曲目教學生的嗎? 我在此無意詆毀任何一位評彈或是崑曲的創作者,甚至那些團長和作者都是我的好友,這不是你們的問題,衹能創作歌功頌德主旋律的作品是不可能被傳唱的。 我挺喜歡聽老書的,老書經過好幾代藝人的精雕細琢,早已成了精品,象是《珍珠》那種,有無數文人雅士貢獻力量,怎麼可能不好呢?蜻蜓尾巴白蛇頭,唱殺珍珠塔說殺描金鳳,我可真的愛死他們了,這兩句話,提到了四部書,《玉蜻蜓》《白蛇》《珍珠塔》《描金鳳》,今天从最後那部《描金鳳》說起。 《描金鳳》是一部男主女主沒有什麼戲的書,描金鳳是男主徐惠蘭與女主錢玉翠的定情信物,僅此而已,整部書就是从第一男配開始的,第一男配是個老酒鬼,問女兒借錢遭拒後,獨自出門想「做點生意」換酒喫,然後就發生了一連串陰差陽錯、撲朔迷離、峯迴路轉、真相大白、揚眉吐氣的故事。 「做點生意」?那麼這位老兄是做什麼生意的呢?「嘸本鈿生意」!通常,蘇州說的嘸本鈿生意,指的就是「男盜女娼」,但這位並不是,他是個跑江湖算命的。大家知道,算命的方法有很多,从最高級六爻梅花易數,到中級的紫薇斗數、黃雀銜牌、扶乩、關亡、拆字,再到最低檔的秤骨、看咖啡渣、扔硬幣,我們這位老兄是幹嘛的呢?他是「篤笤」的,這兩個字先這麼寫,因為現在的評彈團體都這麼寫。 這位老兄姓錢,做着「篤笤」的算命生意,所以他叫「錢篤笤」,錢篤笤是書膽,甚至本身就是一部書,也的確有以他為男一號說的書,比如《錢篤笤與汪宣》。那麼到底什麼是「篤笤」呢?書中說是「兩塊笤板,笤板哪哼樣子囁?一對,每塊象半隻冬筍實梗,厾起來,看正反面(兩塊笤板,笤板是什麼樣子的?一對,每塊象半隻那樣,扔起來,看正反面)……」。 穿越,穿越到臺南的赤嵌樓,魁星前有兩塊紅色的東西,兩個腰形的木塊,想一想,是不是冬筍很象?這個玩意叫「跋桮(bó bēi)」,寫作「筊杯」或「珓杯」,什麼區別?竹做的叫「筊杯」,玉做的叫「珓杯」。這是閩南地區的一種占卜工具。 到底是怎麼玩的呢?我們詳細來說,這個筊杯,一面是平的,另一面是凸起的,你就想象把一隻腰子一部為二好了。平的那面是「陽」,凸的那面是「陰」,將兩塊筊杯一起扔起,如果兩個陽面朝上,稱為「笑筊」或「笑杯」,如果兩個陰面朝上,稱為「陰筊」或「陰杯」。那麼如果一正一反,則是「聖筊」或「聖杯」,表示神明允許、同意、保佑,或者行事順利。 按照傳統,占卜一件事,要先誠心誠意在神祇前祝禱,然後心中默念「我想問一件事,請問神明允不不允許?」,然後扔第一次筊杯,如果扔出一正一反的「聖杯」來,表示神明允許問事。接着,再次默念「我想問什麼什麼事,請問神明會如何?」「我要做件什麼事,請問神明可不可以?」,再扔第二次筊杯,如果再次扔出一正一反的聖杯,表示神明說此事會成,否則,則不成。 對於特別重要的事,還要問第三次,問「神明會保佑此事的吧?」「這件事真的能成嗎?」。對於客氣的神明,則無需扔第二次,直接問神明「魁星魁星,我能考好不?」「魁星魁星,我會及格嗎?」「魁星魁星,我將考取嗎?」,赤嵌樓的魁星就衹問一次(一筊)就行了。然後擲筊,衹能擲一次,如果是一正一反,那就表示成功了,能夠免費取一枝「魁星筆」,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那種用來塗寫答題紙的2B鉛筆了。那枝筆很好看,亮亮的,但是衹能「具考生身份本人」才能擲筊才能求筆,我衹能拍了張照,把筆又放回去了。 赤嵌樓是在當年荷蘭人的城塞上建造的,叫做「普羅民遮城」,是臺灣信史上的第一個統治政權所在地,好在荷蘭沒說「臺灣自古以來……」,否則,有得麻煩,因為是明朝的官把荷蘭人趕出澎湖並且指引他們去臺灣的。後來,荷蘭人走了,就荒廢了,再後來,在城堡之上建了海神廟、文昌閣,如今說的赤嵌樓,嚴格地說,是城堡遺跡與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並沒有單座的樓叫做「赤嵌樓」。 上回說臺南孔廟的時候,說到過文昌閣,中國最大的文昌閣是揚州的文昌閣,但好象已經成為了一個交通路口環島的中心,無法進入,已經起不到福佑學子的功能了。 文昌閣一般供奉文曲帝君和魁星,文曲帝君即是俗稱的文曲星,是主管才華的神,魁星,則是主管寫作也可認為是考試的神。 天文學上,「文曲」是北魁斗第四星天權的古名(抄來的),「魁」即為北斗七星中的第一至四顆星,也稱為「斗魁」(抄來的);也有一說指「魁,斗之首」,認為魁星只是指北斗中的第一顆星天樞(抄來的)。 我覺得沒人想搞懂天文學的事吧?我們繼續聊民俗中的「魁星」。作為神的魁星,他的形象可不可愛,是一個鬼怪的樣子,他一手執竹筆,象徵點選名額,一手拿着金印,象徵做官,左腿蹺起,謂之「踢斗」,右腳踩鰲頭,以喻獨佔鰲頭(象徵中第)。別看他長得難看,他是保佑讀書人考試成功的神祇。嚴格地說,象我這種人——作家——我是作家我是美食家我不是美食作家,應該拜的是文曲星,而不是魁星。 據說臺南赤嵌樓的魁星很是靈驗,要考試的朋友千萬別忘了拜拜啊——遙拜可能也行吧。 赤嵌樓,有民粹人士主張使用「崁」字,後來,引起學界、政界大辯論大爭鬥,以至於至今哪怕在街上都能看到「赤嵌」「赤崁」隨意混用的寫法。民粹人士可能大家不太暸解,就象上海話吳語正字幫的那些家伙,要把「上海閑語」寫成「上海言話」,把「他」寫成「渠」,把「個」寫成「箇」,甚至還要把「巴西」、「葡萄牙」、「里約熱內盧」寫成「孛瀨齋胡」、「堡都茄」、「遼野內羅」,這已經不是能簡單使用「偏執」兩字來描述了,個中緣由,恐怕要精神學專業人士來解釋了。 回到蘇州,錢篤笤,大家看出來嗎?「笤」就是「筊」呀,筊也的確有做成對剖冬筍狀的,至於「篤」,當然是「厾(扔)」啦。據考證,這玩意,最早是大的蛤蜊殼,裡面可以盛水,所以叫「杯」,有平有凸,正可以用來扔以占卜,這個說法,我很認同。 全臺灣和全閩南幾乎所有的庵觀寺廟都有這兩塊東西,至少在主殿主神的供案上,至少有一樣,多的會很多對,好的筊杯講究供桌上任意兩個拿起來都是成對的,邊緣都是緊合的;也有的地方,是供桌上有尺寸明顯不同的筊杯,方便大家取用。 如果你想體驗一下的話,不必有筊杯,拿兩個一樣的硬幣即可,記得先問神明可不可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