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香香辣辣胡椒餅第五十一
話說當年,从貴州開車回來,離上海越近,歸心越盛。那是一個大年夜,喫過年夜飯,突然就下雪了,雪中帶着女兒到了好友濱濱的家裡,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兩家就開着車朝南開。上海的雪還好,但是一路往南往西,雪越來越盛,終於在那個「叫(宜)春」的城市下了高速,好好的泡了個温泉…… 隨後的十幾天,我們一路喫着向南,喫米粉喫得想吐,在苗寨買了魚和雞自己殺了打火鍋,喫牛胃液煮的牛癟,自己釣了大魚去桂林找飯店給我們燒,在大雪的山道邊打算出個份子參加鄉村婚禮喫那三四指厚的肥肉…… 去的時候,走走停停,一路喫喝玩樂,返程倒是輕車高歌,日夜奔馳,一日一夜之後,已經到了浙江境內。 「閣主,我們去喫金華小餅!」 「你是說在休息站買?」 「休息站的也很好喫,但怎麼能和高速下面的比?」 於是下了高速,路邊都是賣發財樹的,那種嫁接的佛手樹,每棵小樹上掛着十幾個黃色大佛手,很是喜慶,只是春節都已經過完了,賣給誰去?路上還有一排賣金華小餅的,家家門口一個大木桶狀的爐子,上面有個洞,擺着一圈又圈的小芝蔴餅。 金華小餅很小的,比上海的鮮肉月餅還是小上一圈,我兩口就可以喫一個,但是那玩意太燙了,只能慢慢喫。它也是起酥的,但是沒有鮮肉月餅那麼多層,所以它有一個硬殼,表面的芝蔴經烘烤也使之更香,裡面的餡是梅乾菜和肉,但是肉很少,只是意思意思而已。熱的金華小餅很好喫,冷的也能喫,但是不能多喫,因為梅乾菜畢竟還是蠻鹹的。 很多年後,我喫到了同工異曲的胡椒餅,在臺北。 士林夜市,雖然不好玩,但我還是玩過的,市林夜市有推車,也有固定的店,固定的店呢,白天當然也開。我喫的這家叫做「丞祖胡椒餅」,他們家在土林夜市,既有攤,也有店。 之所以會買胡椒餅喫,因為名叫「丞祖」。那個攤子的市口相當好,在土林夜市沿街的那排,攤子有個白色的燈箱,上面有手寫的兩個黑色大字「丞祖」,我乍一眼从右往左讀,讀成了「祖丞」,那是我大伯伯的名字。邵祖丞,被上海的媒體稱之為「上海灘最後的小開」,在我的《上海回憶‧杏園》一文中,有詳細介紹,反正,我當時會走向那個攤子,完全是因為這個名字。 胡椒餅,45元一個,是用一個與金華小餅一模一樣的爐子烤出來的。麵粉沒有發酵過,直接放上豬油後多次折叠,然後包入肉粒,再加上很多的蔥,包起來後沾水,再粘上芝蔴,然後貼到爐膛中……十來分鐘,即有了一個金黃色的饅頭形的烤餅了。 它可不象金華小餅那樣小小的,就象上海的天山大包那麼大,殼是硬脆的,一口咬下,燙而多汁,有很濃的香味,蔥香、肉香再加上濃郁香料味,讓人很是開胃。胡椒的味道挺重的,香香辣辣的挺好喫,就象是放大了的金華小餅。 據說丞祖胡椒餅於1941年在萬華區發跡,萬華區的名字是日本人起的,因為日語的「萬華」與臺語的「艋舺」相似,關於艋舺的故事,請看《臺北市政府》那篇。1941年至今,已經傳到了第四代,如今又開發出了起司版,希望他們能一如既往地守住老味道。 金華小餅不能多喫,會鹹;胡椒餅也不能多喫,會飽,我可不想還沒踏進夜市就喫了個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