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史今日]10月6日,1683年,第一位門諾教徒踏上美國

在William Penn提供賓西法尼亞殖民地五千英畝土地以及宗教自由的鼓勵下,第一位門諾教徒(Mennonites)隨著和睦號(Concord)登陸美國。他們是第一批到在美國安家的德國人。 門諾教徒,是由Menno Simons在十六世紀創立的新教(Protestant)派別,在歐洲廣受迫害。為了尋找信仰自由,門諾教徒Francis Daniel Pastorious在1683年帶領一隊人從德國的克雷菲爾德來到賓西法尼亞建立了德人鎮,是德國人在美國的最早的村落,現在已經成為費城的一部瓫弓。無數的其他德國群體追隨他們,到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時已經有十萬德國人在最早William Penn的殖民地了,超過當時賓西法亞三分之一的人口。

[美史今日]10月5日,1947年,首次總統電視演講

在1947年的這一天(10月5日),杜魯門總統(Harry Truman,1884-1972)在白宮做了歷史上的首次總統電視演講,要求美國人糧食的消耗以幫助饑餓的歐洲人。 在杜魯門作這個食物保護演講的時候,歐洲還處在二戰的恢復期中並且遭遇了饑荒。作為美國第三十三任總統,杜了魯門擔心如果美國無法提供食物給歐洲,他主導的歐洲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將會失敗。他要求場農場主和酒廠減少糧食的使用並且要求公眾自願在每週二不喫肉以及每週四不喫雞蛋和家禽,以及每天少喫一片麵包。食物方案很短暫,最終歐洲復興計劃成功地幫助歐洲帶動了經濟振興與增長。 在1947年,電視機在美國依然是個新奇事物,家庭擁有量衹有幾千(五十年代初,數百萬美國家庭有了電視機);大多數人們用收音機聽新聞和娛樂節目。即使大多數美國人錯過了杜魯門在電視中的登場,然而他的演講標示了白宮與媒體之間緊密而又複雜的關繫,將會對美國的總統體繫產生重大的影響,從候選人如何競選到總統怎樣同內閣交流。 杜魯門隨後的每一次白宮演講,包括他1949年的連任演講,電視都有轉播。在1948年,杜魯門成了歷史上第一個使用付費政治廣告的總統候選人。杜魯門創造了白宮直播,然而一個上電視的總統卻是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那是他在1939年4月30日紐約的世博會(World’s Fair,不是World’s Expo)上。羅斯福的演講衹有極少數電視觀眾,衹有在曼哈頓的Radio City的展覽中心才能接收到。(譯註:羅斯福的那次不是廣播式,而是點對點的,所以杜魯門的才算是正式的直播演講)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tbJo_bmxA&w=560&h=315] 羅斯福1949年連任演講

[下廚記 VII]橙花雞

美國的中餐店,據說比麥當勞加上肯德基,把他們所有的快餐店加在一起,也沒有中餐館多;邊看電視邊喫中餐外賣,已經成了美國生活的一部分。 洛杉磯的中餐店分成二種,給老外喫的,給老中喫的。那些給中國人喫的中餐館,是幾乎沒有洋人踏足的,難得有個把,不用問,一定是個中國人的女婿,這些老外,筷子用得比ABC還好。這種中餐館,相對來說,做得比國內的飯店還正宗,這種店的老闆和廚師大多「不思進取」,菜餚的做法始終保持在他們離開中國的一剎那,如今國內的餐飲衹重其表不視內涵,反而在國外有些中餐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樸實的做法。這些館子,有的連一句英文都不會說,從老闆到店員,都不會英文,他們壓根就沒想做老外的生意;對了,這類飯店,通常還衹收現金。 還有種店,是衹做老外生意的中餐館,小豆正在打工的就是這樣的一家,她負責接定餐電話,然後把英文的點菜單寫成最容易懂的中文單子交給廚師,要的是速度。比如「飯」是寫成「反」的,「蛋」則是「旦」或甚至畫個圈就行。 一開始的幾天,小豆天天在背菜單,我說你的這點英語還搞不懂中餐的菜名?要知道她可是祼考托福105分的人,菜有什麼難的呀?小豆跟我說「那些菜,你連想都想不出」。這怎麼可能?我好歹也算個美食家了,會不知道中餐的菜名? 「你知道什麼是Moo shu pork嗎?」,小豆問我。 「嗯?木樨肉?就是黃瓜炒肉片加蛋加黑木耳呀!」 「哈哈,不對,Moo shu pork是薄餅包豬肉,還有Moo shu beef和Moo shu chicken,就是麵餅包牛肉麵餅包雞肉。」,小豆答道。 嗯,這不是taco嗎? 「你知道什麼是Egg foo young嗎?」 「芙蓉蛋?這個我拿手了,蛋清打發後炒的,有位美食評論家管那個叫炒蛋泡。」 「不是啦,是圓的蛋餅,裡面有肉有蘑菇什麼的,素的是用捲心菜、豆芽和蛋做的餅,然後可以炒可以做湯。」 呃,上網一查,是印度尼西亞的中餐特色菜之一。 「你去熊貓快餐,那些菜你叫得上名字嗎?」,小豆追問了一句。 是哦,說來汗顏,我每次去熊貓快餐,都是指著一盤盤的菜,說「我要這個這個,不對,黑的這個;還要那個,黃的黃的……」,對著一堆「中餐」,卻連一個名字都叫不上來。 噢,不對,熊貓快餐中有一道菜,我叫得上來,那就是Orange chicken,橙花雞。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個故事,美國的給老外喫的中餐館中有一道菜,叫「左公雞」,英文是「General Tso’s chicken」,傳說是左宗棠發明的,或者他家的廚師發明的,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能說出這道著名的中國菜,然而在中國,哪怕你去到左宗棠的老家湖南湘陰(對,是陰不是陽),也找不到有人聽說過這道菜。美國華裔作家Jennifer 8.…

[尋味LA]盛名在外敗絮中 洛城老店失威風-Savoy Kitchen, Alhambra

還記得那家被我讚過的海南雞飯嗎?美味居。在那篇文章發出來之後,有網友留言建議我去試試Savoy。是的,在洛杉磯說到海南雞飯,是跳不開Savoy的,Savoy Kitchen,中文叫做「夏蕙西餐」。 在洛杉磯的各種榜單上,我說的是中餐榜單,十有八九會出現Savoy;要是單說海南雞飯,任何一個排名,Savoy幾乎都是第一,那得有多好喫啊? Savoy其實離我辦公室很近,衹是每次路過,門口都有著那麼十幾二十幾個在等位,我說過的,要等半小時一小時的店,我寧可不喫的,特別是進食時間比等位時間還少的東西。 那天忙得晚了,到二點才想到喫飯,和阿杜一商量,說去試試Savoy吧,估計二點人應該不多了。開車過去,果然門口沒有人,可是附近卻也沒有車位,一路往南開,過了一個街區方才找到一個位子。還好那天不熱,散步走走倒也不錯。 Savoy在一個轉角上,門就開在角的尖上,不知道有沒有風水上的講究,及至走到,門口又有人在等位,好在也就二人。門前有塊立牌,立牌上有張紙,供人寫名字,待有位了叫名。我把名字寫到了第四十六格里,一張紙總共四十八格。 還好,不過幾分鐘,就等到了位,不過衹有吧檯位了;沒問題,瞄得到廚房,我喜歡。點吧,海南雞飯,要dark meat,中文寫著「全腿肉」。 很快,不過一分來鐘的時間吧,就從廚房的窗口端了出來。調料碟放在盆中,佔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是雞和米飯。怎麼說呢,第一眼看到我的盆子,我是挺失望的。調料碟是個三格的長碟,薑蓉烏烏的,一看就不是很新鮮,最右邊的醬油灑到了當中的莫名其妙的醬中,這算什麼醬?是拉差美納滋? 再看米飯,雪白,明顯不是用雞油燒的,我不知道那些寫美食評論的,是怎麼喫出「米飯用雞湯煮過,單吃也有香噴噴的肉味。」(原話)和「用雞油與雞湯烹煮,把雞的鮮和香,都鎖在每粒飯裡。飯煮得恰到好處,不黏不硬,單吃就可以嚐到高湯的鮮,非常美味。」(原話) 我嚐了一口,果然沒有絲毫的雞味,會不會他們拿錯了飯啊?想想應該也不會,那衹剩一個原因了,就是:雞不夠肥!沒有足夠的雞油或者根本沒雞油,自然也就燒不出飯來了。 再來看雞,不過沒有油的雞,我心中已經存了個疑了。這盆雞飯的賣相也太差了,可能斬雞太用力,皮都斬得亂七八糟了。 仔細一看,這明明是塊白肉嘛,為什麼?我點的是加錢的腿肉呀!挾起來,用上海話說,差點叫我「氣過之骱」,也就是氣過頭氣得無話可話無可奈何反而覺得挺可笑的樣子。 我挾起了一塊五塊肉來。什麼?到底幾塊肉?一塊肉?不,五塊肉!五塊肉?不,一塊肉!哎,連刀塊,剁了四刀,應該是五塊肉,可是一刀也沒剁斷,所以是一塊肉。先前還以為斬雞太用力,現在估計力也不大,砧板卻太凹了。 一家以海南雞飯出名的店,居然連紅肉白肉分不清,連雞都斬不好,你能讓我說什麼? 喫下來,飯太乾,雞太酥,根本就是不及格,我不知道那麼多好評是怎麼來的。現在有很多網紅美食評論家,自己不懂喫,看到別人說好喫,於是就不敢說不好喫,一來二去,就捧出家網紅店來,要不得啊要不得! [googlemaps 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4!1m8!1m3!1d13218.603551177934!2d-118.1210236!3d34.0784626!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0%3A0x5f30555f1aac2bb7!2sSavoy+Kitchen!5e0!3m2!1sen!2sus!4v1507083637803&w=600&h=450]

[下廚記 VII]白灼生菜

我很喜歡去COSTCO,幾乎每週都去報到,基本上每次都買一箱橙子二盒番茄,與西芹、胡蘿蔔、蘋菓、菠蘿等搭配著打果汁喫;對了,還有啤酒、紅酒、威士忌,都得備點。堅菓也是家中不缺的,另外起司、義大利火腿、薩拉米,都是家中隨時可以拿出來的;再有鳳尾蝦、蝦仁、牛排也是基本庫存,喫完了就去COSTCO添上。又有各種洗滌用品盥洗用品,也是從COSTCO買的。去得多了,以至於家人說我「象跑娘家一樣」。 有人可能會覺得大賣場的東西不好,便宜肯定質量差;所以有很多人選擇Whole Foods,或者便宜點的Sprouts,最不濟的至少也得Trader Joe’s,特別是追求有機食物的朋友們。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COSTCO是全美最大的有機食品經銷商,根據2015年的數據,COSTCO佔了美國有機食品銷售額的百分之十,達到了三百六十億美元。不但如此, COSTCO還是全球最大的法國紅酒進口商,年銷售額達到十億美元,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家酒商。 COSTCO是一個怪物般的存在,它是美國十大加油站之首,也是美國最大的批薩餐廳之一,雖然各種批薩餐廳的榜單上都沒有COSTCO,但它事實上僅次於Cici’s和Chuck E. Cheese,排名第十。與此同時,COSTCO還是美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之一,厲害吧?什麼,COSTCO還賣車?是的,它不但賣車,還賣棺材呢,COSTCO賣包括棺材在內的葬禮所需的任何東西,這才叫牛呢。 棺材好像是COSTCO賣出的東西中唯一不接受退貨的東西,別的,都可以退,用過也可以退,喫過也可以退。有一次,我在COSTCO買的砧板一裂為二,已經用了一年多了,上網一查,說是終身保修,於是我就拿到COSTCO問怎麼辦;結果COSTCO說你可以自己把板寄到廠家去,也可以直接退給他們,那我當然就退給COSTCO了嘍,進場再買一塊。 COSTCO實在是好,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量太大了,雞腿一磅一包六包一賣,牛肉糜一磅一包三包一條,就連泰諾,都是三百多片一賣的,我估計一輩子都喫不完吧?想想國內買泰諾還限量呢,說是怕人用來製作毒品。 COSTCO的生鮮蔬菜是在一間單獨的房子裡賣的,各種生菜、蘆筍、菌菇、甜椒、豆子、櫻桃、草莓等;這間房很冷,小豆子每回要去COSTCO,都會帶件外套,就是免得「凍死在」那個小房間裡。 我很喜歡買那裡的生菜,新鮮,不管是球生菜,還是羅馬生菜,都很好。然而,都很多,球生菜三個一包,羅馬生菜六棵一包,你不想點花頭出來,還真喫不完。 就拿羅馬生菜來說,今天凱撒色拉用一棵,明天BLT用一棵,後天,做幾個三明治夾點生菜,可能還用不了一棵,人少的家庭,就是這樣。到第四天,還剩三棵半,天天喫生的生菜,再好喫的東西,也會把人喫傻的。 洋為中用,我們煮來喫。國內沒有羅馬生菜,以前上海衹有green leaf,那時我就經常煮著喫,國內的生菜不怎麼敢生喫。煮來喫,有一點好,體積的變化大;做色拉,一棵一大盆,而煮來喫,二棵才一點點,消耗起來比生喫快。 取二棵羅馬生菜,洗淨,瀝乾水,不做色拉,就不用甩乾了,稍微有點水珠沒關繫。生菜很容易氧化,氧化的生菜會呈現紅色,根部的斷口就是紅色的,先把它切去;衹有各種斷口才會被氧化,所以如果菜葉受了傷,折斷處也會顯出紅色來,如果最外層的葉子傷得厲害,則棄之。 然後把菜葉一片片摘下,疊起,切成寸許長的段。也可以一棵一起切,衹是底部的葉片會連著根,有時不僅是最後一段,而是後面的二段都連著根,要用手扯下來。 為了防止氧化,切光了就煮,水先燒著。 燒一大鍋水,一大鍋哦!待水沸後立刻關火,把生菜一起放入,翻動幾下後馬上一起倒在漏網中,待水滴盡,即可裝盆。裝盆後淋上蠔油或者醬麻油即可。對的,說是「煮」,其實是「燙」一下,上海人叫「煠」,用通用漢字則是「灼」,水燙水煮,都算白灼,水煮牛肉水煮魚不算。 有的朋友為了追求成菜明亮,會在鍋中先放點油,然而水沸時會產生許多油花泡泡,粘裹在生菜身上,反而不漂亮。倒是火候辰光掌握好,起鍋再淋油,碧綠生青來得漂亮。 這篇文章不是軟廣,也不是硬廣,我從來不拿人錢替人做廣告的;據說COSTCO開到上海了,不知道那兒的生菜怎麼個賣法,也不知道牛排要比美國貴上幾成。 奉勸COSTCO一句,你要是敢在上海使用與美國同樣的退貨政策,我敢保證開不了幾天的;這就不收你諮詢費了,誰叫中國好人多呢!

[尋味LA]不堪回首舊年代 如今牛七飽到撐-多家店

還記得嗎?在三胖子麻辣燙那篇文章中,我說我本來是要去另一家店吃的,結果車都上路了才發現那家店只有週五與才中午就開的,於是就去了三胖子,等哪天週五再去吧。 一拖呢,就拖了三個月,因為阿杜很忙,我碰不到他,沒有他,就吃不了這家店。我不是說要他買單啦,雖然他的確經常買單的;只是因為我們要去吃的那樣東西,一個人是吃不了的。 這是家越南餐廳,但是沒有Pho賣,對的,一家不賣Pho的越南餐廳。這家店中文叫「天恩」,聽著挺有基督徒開的意思,天恩在洛杉磯有三家,主要賣二樣東西,「牛肉七味」與「烤魚」,其實他們的店名全稱就是「天恩牛肉七味餐廳(Thiên Ân Bò 7 Món Restaurant)」。 牛肉七味,就是七種牛肉的料理,算是一個套餐,一個人當然吃不了,所以我要等阿杜一起吃。 我不記得我最早開始吃牛肉是什麼時候了,或者說最晚開始吃牛肉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有這麼個怪問題?因為我小時候根本沒有牛肉吃,有錢也買不到。那時的大多數上海人是吃不到牛肉的,只有少數回民可以憑票到清真攤上買牛肉,對於佔絕大多數的漢族來說,也只能走過時看看,從來沒吃過也不知是什麼味道。什麼?羅宋湯?那是以前和以後的事了,在我小時候那個特殊的年代,羅宋湯裡放的是紅腸,一種加了麵粉和香精的肉製品,後來上海人居然還引以為豪。 別說牛肉了,就是牛奶也沒有,店裡是沒有牛奶賣的,牛奶只有「訂」,每天去牛奶站憑卡領一瓶,要帶著空瓶去,反正也沒有冰箱,不會發生留著幾瓶不喝的事。訂,也不是有錢就可以的,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訂到的,我只知道父親為了能讓我喝上牛奶,主動申請去了有毒有害車間,才得以「照顧」了一個訂奶名額,想想真是可悲,人民要喝瓶牛奶,都要「照顧」才有。 現在有很多人懷唸過去,每每網上貼出一些七八十年代的照片,象上海當年的市容啦,當年的活動啦,常常會有人回覆「好想回到過去」;就像這幾天上海大熱,有人貼出了過去在街上乘涼的照片,又有人說「好想回到過去」。每回看到「好想回到過去」的人,我都是在心中痛駡的,我不願意回到過去,我不願意過那缺衣少食有錢也什麼都不能買的日子。很多人說那時沒有貪污沒有腐敗,那是因為什麼都沒有;也有人說那時人人平等,在一個農民都不能去城裡的年代,有平等可言? 說回牛肉,大家知道,印度教是不吃牛肉的,因為牛是濕婆的坐騎,一人得道,牛變神牛;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牛皮與牛肉出口國,超過巴西和澳大利亞,牛肉甚至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品,每年達到48億美元。可今天說的不是印度,今天說越南,大家也知道,越南的Pho就是碗牛肉粉,可還有一種吃法,可以讓愛吃牛肉的朋友大大爽一把。 牛肉七味,上次我們說到「七」在越南文化中的地位,牛肉七味,是牛肉餐中的至尊,用七種不同部位的牛肉,用七種不同方法的烹飪,最後做出七種口感形式全不同的牛肉作品來,好玩吧? 我們中國有全羊宴,一整隻羊爆炒煎煮,做成各式各樣的菜,「藏書全羊宴」有冷菜,用羊肚、羊肝、羊心、羊眼睛、羊蹄子做成;有熱菜,紅燒羊肉、魚羊雙鮮、傳統木桶羊肉等;還有點心,羊肉粽子、羊肉蒸餃等。 換成牛,不就是全牛宴了?可惜,沒有全牛宴的,因為牛太大了,一桌人是吃不完的。中國倒是有個「全牛宴」,是用「牛肚崗」、「牛柏葉」與「牛心頂」三樣做成的一道菜,別問我味道如何,我沒吃過,連這三樣東西也是我谷歌搜了後百度告訴我的。 那天去天恩,是上週五下午的二點,天恩在Rosemead超市的邊上,離我們不遠。下午二點的洛杉磯,陽光很是厲害,我們到的時候,看到店裡是全黑的,玻璃的裡面掛著百頁簾,看不真著。試著拉了一下門,門倒是開著,於是我們走了進去,室外亮,室內暗,一下子竟什麼都看不清楚。 稍等片刻,緩過來些,發現諾大的餐廳,空無一人。餐廰很大,有那麼五六排桌子,每排都有五六張桌子,每張桌上都有個洞,洞上有蓋,顯然是用來放鍋子的。 叫了幾聲,出現一位帥哥,我不是見人就叫美女帥哥的,他的確是位帥哥。我們說要吃飯,結果他把我們帶到邊上,原來走道的後面還有一進,比這邊更大,十幾排位子,一邊是二桌,另一邊是一桌,每桌上都有個嵌入式的電磁灶。乖乖,這家店好大,問了一聲,說是可以容納三百人。 落座,帥哥開了幾個周圍的燈,我點了牛肉七味,帥哥走了,我們二個傻坐在一個可以容納三百人用餐的店中,只有我們二個人。 很奇怪的感覺,帥哥拿了一隻碗來,碗裡是溫水,碗上頂了個盆子,盆子裡是米紙,就是那種做越南夏卷的米紙,干的。過了一會兒,又拿了二個盆子來,一個底下是生菜,上面有檸檬葉、九層塔和叻沙葉;另一個是綠豆芽、蘿蔔條、胡蘿蔔條和黃瓜片。 (攝於聖蓋博越南餐館) (攝於聖蓋博越南餐館) (攝於聖蓋博越南餐館) 我先把哪七味牛肉來說清楚,按照上菜的次序: 1. Gỏi Bò Tôm Thiên…

[下廚記 VII]鮮肉月餅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月餅季了,從網上的消息來看,月餅界也是年年有奇事。上海第一食品商店推出了酸菜牛蛙月餅,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款需要吐骨頭的月餅,同時推出的還有芝士大蝦月餅、鮑魚鮮肉月餅等;而靜安麵包房也不甘示弱,賣起了芝士小龍蝦月餅;老牌月餅新雅粵菜館則有了醃篤鮮月餅、芝士大蝦月餅;王寶和則是離不開自己的老本行,做起蟹粉明蝦月餅。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老乾媽月餅、榴蓮月餅、燕窩月餅等各種千奇百怪的搭配,有人說是「爭奇鬥艷」,在我看來根本就是「群魔亂舞」。 我心目中的好喫月餅,衹有二種,一是蓮蓉蛋黃,一是鮮肉月餅。蓮蓉蛋黃有單黃雙黃、有黃蓮蓉白蓮蓉,我都喜歡,不要太甜就好喫;鮮肉月餅就更喜歡了,我在上海住黃河路北京路時,每到月餅季,星火日亱商店會擺出一個臨時的櫃臺,現烤現賣老大房的鮮肉月餅,我就經常跑去現買現喫,很是享受。 星火日亱商店在北京路西藏路,周圍居民少又沒有遊客,所以不用排隊;然而過一個街區就下南京路步行街,泰康食品店的鮮肉月餅,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不排隊的,到了月餅季更是每天都有數十人排隊等開門的,我那時晨跑天天路過泰康,不到七點就已經排起了長隊。月餅排隊最厲害的,當屬淮海路上的光明邨,據說要隔天晚上就去排隊,通宵才能買到,報導中說至少要排上九個小時,才能買到。 對我來說,買喫的東西或者飯店排隊,一個人的話我的極限估計是一刻鐘,有人陪我一起的話,也許能延長到三刻鐘,這還要取決於是喫什麼以及是誰陪著我。我細細想來,我幾乎就沒有排過什麼隊買喫的或者等位子,我現在能記得的好像衹有在上海靜安寺那裡等過一次達令港的位子。 我不是個有耐心的人,所以我不等;然而其實我是個很有耐心的人,一樣花時間等或者跨越很大的距離衹為了一樣喫的東西,我就去學會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自己來說也是一樣,哪怕有時間排,排到也就喫上一回,自己學會了,一生受用,什麼時候想喫就喫,用最最時髦的網絡流行語來說,叫做「風雨無阻」。 鮮肉月餅,是我最喜歡的東西之一,其它還有小籠、生煎、蔥油餅以及燒賣和鍋貼,除了燒賣以前寫過之外,別的都沒有,我打算一件件寫出來。 有一次,我寫洋人在家裡做麵包也不會很精確地計量,結果被駡了,有人說「做烘焙怎麼可能不精確?」我想告訴你的是:這玩意還真精確不起來。不同的麵粉,我說的不是高筋粉低筋粉之類的,而是最普通的麵粉,不同的品牌或者相同品牌的不同批號,需要放水的量就有不同。 有人說,我照著這個方子,次次都很成功。有嗎?有的!但你知道為什麼嗎?那是因為你做的量小,誤差沒有被放大。你做一斤麵條,照著方子次次都很成功,但你要是做一百斤麵條,把方子放大一百倍,在乾燥地區象洛杉磯或潮濕如上海的地方,在冬天與夏天,都放同樣的水,我保證你會失敗的,默守著方子,是做不好點心的。 默守著方子,不僅是點心,什麼都做不好;哪怕是紅燒肉,買來的五花肉還有老嫩肥瘦的區別,不說別的,就是大小厚薄也不相司,所以每次燒煮的時間、調料的配比,都是有變化的。 就拿鮮肉月餅來說吧,就要隨時調整配比。鮮肉月餅是一種起酥點心,其原理是用水油皮包住乾油酥,然後再搟成酥皮,要求水油皮與乾油酥的軟硬度相同,否則的話就要出問題了。如果乾油酥硬了,搟的時候會戳破水油皮,也就是破酥;而水油皮太硬呢,就分不出層了,叫做混酥,也叫走酥、穿酥、跑酥。 好吧,份量還是要給出的,但是大家記得好,要隨時調整哦,配方如下: 水油皮 中筋麵粉 210克 豬油 70克 水 110克 糖 5克 乾油酥 低筋麵粉 150克 豬油 75克 先來做乾油酥,找個容器,放入豬油,把豬油切切小,然後放入麵粉,拌啊拌的,用手也可以,手的溫度會融化豬油,捏幾下就勻了。豬油當然是自己熬的香,可是洛杉磯沒有肉膘賣,好在有現成的豬油,有種Farmer John出品的紅白盒子的豬油就挺好,一面寫著英文的「Lard」,另一面則是西班牙語的「Manteca」,大多數老外店裡都能買到。做好的乾油酥,用保鮮膜包起。 然而做水油皮,水油皮的水要用熱水,那樣的話可以使麵粉不起筋。同樣找個容器,先放麵粉,再加糖,然後把熱水倒入,麵粉就成絮狀的了,加入豬油,同樣拌勻。把水油皮團起來,用手戳戳彈性,再試試乾油酥,看看它們是不是軟硬相同,如果水油皮比乾油酥硬,加一點水,反之加一點麵粉。同樣用保鮮膜包起來,洛杉磯太乾燥,都要用保鮮膜包起來。 讓二個麵糰醒十五分鐘,在這時候,我們來拌月餅的餡,配方是一磅豬肉糜加75克的蔥薑水。我用的是啤酒,把蔥薑拍碎,浸在啤酒中。肉糜中放入生抽,攪打起勁,再放老抽、胡椒粉、糖、麻油和蔥薑水,全部拌勻,讓肉糜把水喫透,整個肉餡成為糊狀即可。我現在鳥槍換炮了,以前我是用四隻筷子打的,還要把肉糜拿起來摔,現在我用Kitchen Aid,機器打可真的比手打省力多了,今年冬天再做蛋餃,再也不手打了。有人問老抽、生抽什麼的,各放多少,我的回答是少許,特別是老抽,要放,但衹能是一點點,要讓肉糜不是本色,卻又可以看得清。…

[尋味LA]勵志故事美國夢 香甜辣醬是拉差-Huy Fong Foods, Inc., Irwindale

先來學一點地理,泰國,左邊是緬甸,右邊呢,分為上下,上面是寮國(老撾),下面呢,則是柬埔寨;再往右,是越南。看到吧?上海人衹會說上下左右,不會講東南西北。 泰國與中國不接壤,和越南也不接壤,倒是在左邊的半島上與馬來西亞相接。泰國的首都在曼谷,在泰國灣的最上面。泰國灣很圓,十二點方向是曼谷,三點鐘方向有個區域,叫Si Racha,Si Racha裡有個小鎮,叫Si Racha。 好,這是基礎知識。 Si Racha是泰語的羅馬拼寫,然而在國際上特別是美國,大家都把這個地方拼作Sriracha,甚至比原來的拼寫更流行,然而造成一個問題,就是不再能夠把這個地方準確發音了。 在美國的越南餐廳,所有的越南餐廳,任何一家越南餐廳,在每一張桌子上,都會有一瓶辣椒醬,一瓶綠色蓋子的透明塑料瓶身的鮮紅色辣椒醬,就叫Sriracha,好在中國人不會讀錯,特別是廣東人不會讀錯,因為瓶身上有中文,寫著「是拉差香甜辣椒醬」。 對的,「是拉差」就是「Sriracha」,就是「Si Racha」。 是拉差辣椒醬,是一個越南的中國人在美國發楊光大泰國辣椒醬,這是瓶有中文、越南文、英語和西班牙語的辣椒醬,卻偏偏沒有泰語的泰國辣椒醬。 說來話長,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越南有了很多的難民,原因大家都知道吧?什麼?美國人打越南?那場仗在1975年就結束了,這是另一場。反正,不管誰打越南吧,出現了許多的難民,其中有位叫陳德的華僑,祖籍是廣東的潮州。他們一家當時中國也不要,臺灣也不要,結果一家人四散逃亡,陳德本人搭臺灣滙豐號貨輪經香港輾轉來到美國的波士頓。 幾個月後,陳德打聽到洛杉磯有產紅辣椒,於是就到洛杉磯來了,由於他以前在越南是做家庭自製辣椒醬和沙茶醬的,就在洛杉磯唐人街的公寓裡重操舊業,在附近的超市賣自製的辣椒醬。 對的,就是這個辣椒醬,早就不是手工作坊的產品了,它已經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辣椒醬了,甚至一度不是「之一」,而是「第一」。 在Thrillist上,2013年最評為地球上排名第一的辣椒醬(不是老乾媽?);如今是拉差辣椒醬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是百分之九,而在二千年時曾經創下過過百分之十六的佳績,大家熟悉的必勝客,多米諾,賽百味,漢堡王,麥當勞,以及Wendy’s, Applebee’s, P.F. Chang’s, Jack in the Box, Taco Bell, White Castle, Gordon Biersch, Chick-fil-a,…

[加州小事]喫喝玩樂買買買 時代廣場五臟全

以前吧,幾乎每個城市都有東西南北門;後來呢,幾乎每個城市又有了中山路,於是清朝沒有了;再後來呢,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了延安路,於是城門就沒有了;再再後來呢,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了迎澤大道、批修路、鬥資路,於是什麼都沒有了。 現在,很多城市都有了時代廣場,東京、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成都、吉隆坡;哪裡都有,洛杉磯自然也有。 嚴格的說,時代廣場,是個錯誤的名字,因為它是從Times Square譯過來的,大家知道,時代廣場的老組宗是紐約時代廣場,英文就是New York Times Square,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它為什麼會叫Times Square。 大家也都知道《紐約時報》把?著名的New York Times,在1904年將總部搬到了當時的Longacre廣場的某幢房子中,後來這幢房子就成了每年年末降水晶球的大樓,也就是如今的時代廣場一座,而朗埃克廣場也在1904年4月8日被更名成了Times Square,因此來說,New York Times Square,應該是紐約時報廣場。 然而大家叫慣了時代廣場,那就時代廣場吧! 洛杉磯的時代廣場在老牌華人區蒙特利公園市,前幾天剛被評為全國百大宜居城市的第三名。這個時代廣場的名字是Atlantic Times Square而不是Monterey Park Times Square,中文呢,就叫大西洋時代廣場。洛杉磯明明在太平洋的邊上,為什麼叫做大西洋時代廣場呢?因為它就在Atlantic Blvd.上,是一個集辦公、住宿、商業、餐飲的綜合性廣場。 讓我們來看看大西洋時代廣場都有些什麼吧? 首先,有AMC電影院,不但有超大屏幕的iMax,更神奇的是在華人區的AMC,還有中文電影放映,這幾天放的就有《春嬌救誌明》和《戰神戚繼光》,相信不諳英語的準媽媽們不會寂寞了。 準媽媽們當然不會寂寞,時代廣場中所有的商場和餐廳都會說中文,有喫有玩還可以買買買。 先看看準媽媽們最喜歡的化妝品都有些什麼吧?準媽媽們最喜歡的資生堂,專櫃價格衹是國內的三分之二到一半,碰到促鎖真是買得都停不下來。除了資生堂,還有Beauty tips,也售賣各種最流行日韓與美國美容美妝產品,連著三個「美」字,就是希望各位準媽媽都美美的;而Image Beauty &…

[加州小事]小鎮村的假新聞

我住在Glendora,維基上說人口是五萬零三個人,我開玩笑說人家本來是五萬個人,零三個就是我們這三個了。我們這個城市,我叫它「小鎮村」,來自於動畫片《飛天小女警》,小豆小時候最喜歡的片子之一,飛天小女警就住在小鎮村。 小鎮村人少地大,出點小事就能成為新聞,我訂閱了新聞郵件列表,隔三差五地能收到一封二封郵件,基本上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整個七月份是三條新聞,分別是有條路上的小灌木著火了,Glendora商會的一個頒獎儀式,第三條新聞是關於合併選區的,是全州的一個「at large」的變化。 小鎮村,就是這麼安靜,本月也沒啥大事,新聞包括開了家新的槍店,有隻警犬獲得了新的防彈背心,還有就是二天前的一個新聞了。 下午三點的時候,我收到了這篇新聞,電子郵件發來的,標題是《Teenage Bicyclist Hit By Car Near Preschool》,什麼?有十幾歲的騎自行車的被撞了?我心中還「咯噔」了一下,因為小豆就是騎車上下學的。 點開一看,第一句就說有車輛與自行車的事故發生在週二下午三點,第二句是說「男孩的妹妹」也在現場並且通知了父母,好吧,是個男孩子,那我放心了;至於「妹妹」是我隨便想的,英文就一個「sister」,分不清姐妹。 就是個小事故,我也就沒看下去了。回到家中,小豆說她放學的時候,看到了一起車禍,我接口道:「哦,是(口伐)?都上了新聞了,新聞中說有個男孩被撞了,邊上還有她的妹妹。」 小豆說:「什麼?妹妹?那個妺妹怕不是我吧?」 於是我找出了新聞,裡面有張照片,小豆一眼就認了出來,說「對,就是這個,那個妹妹就是我了!」 怎麼回事呢?原來小豆放學回家,路過出事地點,有輛車逆向停著,前輪壓著輛自行車,路邊上街沿躺著個男孩,抱著腿,膝蓋摔破了,看上去很痛苦的樣子;邊上有個女人,看上去「一臉迷惘」,正在試圖安撫男孩,想必就是司機了。 小豆路過,就停下看看;那個男孩衹是叫疼,也不回答。小豆在邊上撿到一個手機,鎖屏是中文的,於是她決定留下來,沒準需要翻譯什麼的。 警察很快就來了,不但警察,消防車、救護車都來了,三輛警車把路封了,二輛消防車以防萬一。小豆把手機交給了警察,警察就讓小男孩解了手機的鎖,但由於是中文的,小豆就派上了用場。小豆在手機的通訊錄上找到了他的父母的電話,就打電話給了男孩的媽媽,媽媽不會英語,小豆就用中文告訴了她。 警察已經確認男孩沒有生命危險,但不知道是不是有骨折之類,他的媽媽要至少半小時才能趕到,所以小男孩就上了救護車,先去醫院了。 然後,小豆就離開了那裡回家了。 再然後,小豆就成了「妹妹」了。 或者說「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