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福廈美食游 或思或憶許多最

  最”後悔”的事:本來已經打算好了買一個硬盤式的數碼錄像機,陰差陽錯沒有買,結果有許多值得拍的東西,都沒有拍到;10月3日,去湖濱南路的電腦市場,又打算買,可店家沒有現貨,要去倉庫拿,又沒買,後來值得拍的就更多了。   最”所值”的事:福州,打了三輛車,繞了一大圈,走了好多路,總算找到了在”六建口”(福州)的”連江海鮮鍋邊”,我和豆媽兩個人吃了三大碗,臨走還趕上下雨,但是覺得”很值”。   最”無厘頭”的事:廈門,小豆和我開玩笑,在沙灘上把我的拖鞋埋起來,讓我找不到。小豆埋完後面一個,再埋前面一個,我飛快地跑到她屁股後面,挖出她埋的第一個,已經來不及在別處挖個洞埋起來了,隨手往後一扔,拖鞋飛得老遠。過幾分鐘,請小豆幫我”找”拖鞋,小豆在自己的”藏寶點”挖下去,不見了拖鞋,當場”戇脫”。   最”感觸”的事:福州,三坊七巷已成廢墟一片,各個街口、入口都有執警棍、穿制服之人把守,難入雷池半步;回滬查網,據天涯網上說,該地動遷,限令24小時搬離,被拆遷戶得每平方二千元補償,三年後得期房,過渡房每平方補貼八元人民幣…   最”意外”的事:廈門,去曾厝垵吃海鮮,結果海鮮店已經變成了戲台,我輩愛戲之人,當然不肯放過,於是一起看歌仔戲《呂賽花》,又和演員一起拜聖媽祖,攝得好多照片,收集到許多民俗,不亦樂乎!   最”混亂”的事:廈門,在阿川醬油水吃飯,生意極好,等位、點菜,都要用”搶”的,結果”大搶出手”,總算吃了一頓。   最”好玩”的事:泉州,有家”快樂小熊台灣咖啡美食館”,店堂裡居然有許許多多的玩具,大多數是長毛絨的,可以抱著吃飯,也可以買下來帶回家,二樓的包房居然是可以睡著吃的。   最”心不定”的事:廈門,這回去廈門,就是因為豆媽想吃沙蟲,誰知到了廈門,發現”南海漁村”已經被拆了,好多店都沒有沙蟲,說是什麼市政府不允許賣,心想萬一吃不到沙蟲,真正”罪孽深重”,連夜上網求助,亦無果。好在後來終於吃到,功德圓滿。   最”驚心動魄”的事:福州到麗水,颱風羅莎來了,一路上雨越來越大,廣播裡說”本次颱風有四個特點,速度加快,風力加大,範圍變廣,雨量增強”,一路越開越怕,遂心中發願印《般若波羅密羅心經》五百部結緣,用梵音默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至麗水,一夜過後,一路平安到達上海,感謝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最”嚇人”的事:在高速羅源段水古出口500米處右前胎爆胎,這個我倒不怕,換好胎後把車開到修理廠,突然整車冒”煙”,遍查沒查出毛病,後來一直開回上海都沒事,仔細想來是當時壓破了修理廠在地上的氣管,天又下雨,水汽衝激所致。   最”莫名奇妙”的事:廈門,鼓浪嶼上有個人,戴著安全帽,身上”佩”著五六個不鏽鋼盆子,汗衫上寫著字,我以為他有什麼”不平事”,拿起相機一頓亂拍,結果他給了我他的”申訴材料”,回來後仔細一看,說是別人”拿高科技手段折磨他”,以至於到了”不分白天黑夜用射線定位摧殘”,想起當年天涯著名的《真實的魔話》,根本就是精神病嘛。   最”失望”的事:廈門,吉香烤蚝,我曾經在網上寫過廈門的鮮蚝館,說那天被司機先是騙去了”吉香烤蚝”,後來網友們說廈門最好的烤蚝的確是”吉香烤蚝”,於是就去了,結果大失所望,發現此店乃是用重調料製作,根本不諳”原汁原味”之精髓。   最”佩服”的事:廈門,鼓浪嶼上黃金香肉鬆店,店主大塊剪肉給大家吃,生意奇好,所謂”和氣生財”,便是如此。   最”感慨”的事:GPS真是個不得了的東西,雖然在廈門和蘇州兩個城市,我是完全用不著地圖和導航的,但是其它的地方,就全靠GPS的導航了。   最”反思”的事:福建,大量的名小吃、名店,黃勝記黃金香、原巷口魚丸、西門土筍凍、木金肉丸、永和魚丸、葉氏麻餈,都是以”小”見”大”,東西小,只要守好了就行,反觀上海,一旦稍有名氣,便要做大做全,結果味道服務,反不如以前,很值得反思啊!   最”誇張”的事:本次黃金週福廈美食游,所謂的”美食游”,其中高速公路餐三頓,賓館自助餐三頓,肯德基二頓,外加小尾羊一頓,這種東西,我向來的理念就是”吃一頓浪費一個指標”;好在,真正當地的美食,也吃得很爽。

黃金福廈美食游 或思或憶許多最

  最”後悔”的事:本來已經打算好了買一個硬盤式的數碼錄像機,陰差陽錯沒有買,結果有許多值得拍的東西,都沒有拍到;10月3日,去湖濱南路的電腦市場,又打算買,可店家沒有現貨,要去倉庫拿,又沒買,後來值得拍的就更多了。   最”所值”的事:福州,打了三輛車,繞了一大圈,走了好多路,總算找到了在”六建口”(福州)的”連江海鮮鍋邊”,我和豆媽兩個人吃了三大碗,臨走還趕上下雨,但是覺得”很值”。   最”無厘頭”的事:廈門,小豆和我開玩笑,在沙灘上把我的拖鞋埋起來,讓我找不到。小豆埋完後面一個,再埋前面一個,我飛快地跑到她屁股後面,挖出她埋的第一個,已經來不及在別處挖個洞埋起來了,隨手往後一扔,拖鞋飛得老遠。過幾分鐘,請小豆幫我”找”拖鞋,小豆在自己的”藏寶點”挖下去,不見了拖鞋,當場”戇脫”。   最”感觸”的事:福州,三坊七巷已成廢墟一片,各個街口、入口都有執警棍、穿制服之人把守,難入雷池半步;回滬查網,據天涯網上說,該地動遷,限令24小時搬離,被拆遷戶得每平方二千元補償,三年後得期房,過渡房每平方補貼八元人民幣…   最”意外”的事:廈門,去曾厝垵吃海鮮,結果海鮮店已經變成了戲台,我輩愛戲之人,當然不肯放過,於是一起看歌仔戲《呂賽花》,又和演員一起拜聖媽祖,攝得好多照片,收集到許多民俗,不亦樂乎!   最”混亂”的事:廈門,在阿川醬油水吃飯,生意極好,等位、點菜,都要用”搶”的,結果”大搶出手”,總算吃了一頓。   最”好玩”的事:泉州,有家”快樂小熊台灣咖啡美食館”,店堂裡居然有許許多多的玩具,大多數是長毛絨的,可以抱著吃飯,也可以買下來帶回家,二樓的包房居然是可以睡著吃的。   最”心不定”的事:廈門,這回去廈門,就是因為豆媽想吃沙蟲,誰知到了廈門,發現”南海漁村”已經被拆了,好多店都沒有沙蟲,說是什麼市政府不允許賣,心想萬一吃不到沙蟲,真正”罪孽深重”,連夜上網求助,亦無果。好在後來終於吃到,功德圓滿。   最”驚心動魄”的事:福州到麗水,颱風羅莎來了,一路上雨越來越大,廣播裡說”本次颱風有四個特點,速度加快,風力加大,範圍變廣,雨量增強”,一路越開越怕,遂心中發願印《般若波羅密羅心經》五百部結緣,用梵音默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至麗水,一夜過後,一路平安到達上海,感謝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最”嚇人”的事:在高速羅源段水古出口500米處右前胎爆胎,這個我倒不怕,換好胎後把車開到修理廠,突然整車冒”煙”,遍查沒查出毛病,後來一直開回上海都沒事,仔細想來是當時壓破了修理廠在地上的氣管,天又下雨,水汽衝激所致。   最”莫名奇妙”的事:廈門,鼓浪嶼上有個人,戴著安全帽,身上”佩”著五六個不鏽鋼盆子,汗衫上寫著字,我以為他有什麼”不平事”,拿起相機一頓亂拍,結果他給了我他的”申訴材料”,回來後仔細一看,說是別人”拿高科技手段折磨他”,以至於到了”不分白天黑夜用射線定位摧殘”,想起當年天涯著名的《真實的魔話》,根本就是精神病嘛。   最”失望”的事:廈門,吉香烤蚝,我曾經在網上寫過廈門的鮮蚝館,說那天被司機先是騙去了”吉香烤蚝”,後來網友們說廈門最好的烤蚝的確是”吉香烤蚝”,於是就去了,結果大失所望,發現此店乃是用重調料製作,根本不諳”原汁原味”之精髓。   最”佩服”的事:廈門,鼓浪嶼上黃金香肉鬆店,店主大塊剪肉給大家吃,生意奇好,所謂”和氣生財”,便是如此。   最”感慨”的事:GPS真是個不得了的東西,雖然在廈門和蘇州兩個城市,我是完全用不著地圖和導航的,但是其它的地方,就全靠GPS的導航了。   最”反思”的事:福建,大量的名小吃、名店,黃勝記黃金香、原巷口魚丸、西門土筍凍、木金肉丸、永和魚丸、葉氏麻餈,都是以”小”見”大”,東西小,只要守好了就行,反觀上海,一旦稍有名氣,便要做大做全,結果味道服務,反不如以前,很值得反思啊!   最”誇張”的事:本次黃金週福廈美食游,所謂的”美食游”,其中高速公路餐三頓,賓館自助餐三頓,肯德基二頓,外加小尾羊一頓,這種東西,我向來的理念就是”吃一頓浪費一個指標”;好在,真正當地的美食,也吃得很爽。

[蘇州] 李公堤上老東吳 有水有景有美食

蘇州,下雨。 為了買雞頭米,在南門市場等”僵”了,於是原定的東西山之行,改成了木瀆行,結果是越等越”僵”,連木瀆行也取消了,改成了金雞湖小游。 自從我學會開車,很多年前的事了,交通法規規定第一年的新駕駛員不能上高速,於是我過去一向是從機場路走,蘇州的機場路就是到上海虹橋機場的,好玩不? 從機場路去蘇州,有一個金雞湖收費口,每次只要開到那裡,就覺得蘇州到了。以前的機場路很破,金雞湖那一片也很破,根本就沒想到過把車停下來玩玩。 後來,可以開高速了,那當然就從高速走了嘍,所以和金雞湖也就無緣了,及至到了半年前,聽朋友說現在金雞湖附近開發得很好,於是存了個想去看看的念頭。這回正好時間來不及,去哪兒都趕不上飯點,不妨就到金雞湖玩一圈吧。 我對蘇州是極熟的,號稱”熟得就像自己手背一樣”,從南門市場過去,只要一路往東開,轉到金雞湖路再往東,就可以了,不過八、九公里的路。 路雖近,但是天氣不好,忽降大雨,蘇州人脾氣雖慢,但是開車絲毫不遜東北漢子,竟是”搶逼圍”的高手,大家大雨中爭來搶去,短短的十公里不到,竟然開了半個多小時,不過說來還好,正當我們開上李公堤的時候,雨停了。 天公作美,雨居然停了,李公堤上人很少,車也不多,一路開下去,都是裝修一新的飯店,各都鐫著洋文,設計時尚新潮,難怪有”金雞湖新天地”之稱。 與杭州的”西湖新天地”不一樣,杭州格局已定,再要於西湖之濱弄些新店,必然要”螺螄殼裡做道場”,難免擁擠不堪,不倫不類;而金雞湖原本是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平”地”而起,修路築堤,完全在白紙上作畫,當然手筆就大,一條李公堤,修得煞是漂亮,上面的飯店,也明顯經過統一設計,既相呼應,又不雷同,看著就很漂亮。 老爸游過三次李公堤,聽他的建議,將車停在”老東吳”的門口,四個大人一個小孩,服務員把我們安排到了一個中間,一間房可放四桌,朝外的兩桌沿湖可觀湖景,一桌已經有人,另外一桌給了我們。 落座,點菜,看菜單並不太貴,相對於上海新天地的菜價來說,可謂”實在便宜”,我也沒搞懂,在點評網上,上海排名新十幾的,居然家家”人均五六百”的消費,這樣的消費,放在國外也不算便宜,居然在上海就蔚然成風了? 冷菜點了兩個,早上的一碗”打殺販私鹽”的面鹹得要死,相要找個東西爽爽口,就點了一個酸辣白菜,另外看到”梅璽閣版”的脆皮黃瓜,於是也點了一個,人少,還是以熱菜為主。 酸辣白菜醃得不錯,脆、酸,極是爽口,美中不足的是,有幾片菜很辣,有些尚可,按理說醃出來的菜,全浸在料中,味道應該是很均勻的,卻不知為何有此差別。脆皮黃瓜頂上兩片尚可,蓋在下面的則有點偷工減料,切得直不直、斜不斜的,全是我做菜的話,棄去的部分,我說這黃瓜還沒有我片得好,妻說待我開了飯店,經過成本核算,沒準更差呢。 熱菜上來,先是一個服務員推薦的”溫州炒粉絲”,原來打錯作為主食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個菜,粉絲並不多,倒是有許多蝦干和蟶干,並且還有捲心菜絲、胡蘿蔔絲和洋蔥絲,炒得蓬蓬鬆鬆,鮮甜適中,很是好吃,一大盆上來,你一碗我一碗地,吃了個不亦樂乎。 第二個上來的是清炒河蝦仁,我們對於河蝦仁的追求,可謂情有獨鍾,甚至有許多次,特地開車從上海、從南京趕到蘇州,特地到大鴻運去吃清炒河蝦仁,我甚至還遍訪名師,學得河蝦仁的調弄之技,終於不再需要長途跋涉以飽口福了。點菜的時候,特地問清了,是不是”小小的河蝦”剝制的,回答肯定,看看菜單,雖然要78元一份,一邊的配料寫著”河蝦仁500克”,若是真貨實秤,那可是大大地便宜了。 河蝦仁的個頭,並不大,然而也要比我喜歡的”清溜蝦仁”大上一大圈。然而總體來說,蝦仁偏白,不像河蝦,蝦背上有沙腸,亦不像河蝦,所以感覺上,這麼一大盆,雖然份量足秤可是根本不是河蝦,而是海蝦。前段時間,我教小豆炒河仁相當成功,連小豆都能炒得那麼好,所以現在全家並不看重炒蝦仁,這盆蝦仁的水平,也不過和小豆”不相上下”而已。 早上在南門市場,蔬菜攤上有紅菱、新鮮蓴菜、水芹等,看著就讓人開心,這些東西在上海都沒有,想想蘇州人是幸福啊!點菜的時候,菜單上有”時蔬”一條,問了有沒有水芹,服務員說有,就點了。及至水芹端上桌了,碧綠生青,甚是好看,待挾起放入嘴中,清香尤在,無奈粗老幾要吐渣,真是大煞風景,只能稱之為”聊勝於無”吧。 油爆鴨終於上來,是服務員推薦的,全名叫做”宮庭油爆鴨”,全價六十八元,最後一道上的菜。這道菜要不是上面點綴了些許蔥絲,邊上又加了紅白蘿蔔絲,那就全是墨赤黑的一團了。有些時候,再好的菜,也要有些無所緊要的點綴,雖說有點喧賓奪主,但”色香味”中,”色”還是排名第一的嘛! 此菜頗似宮庭名菜”炸八塊”,炸八塊是用仔雞剁成八塊,經油炸成,油爆鴨乃用仔湖鴨,切成七塊(棄尾),經慢火蜜汁久炙而成。鴨小肉嫩,口感甚好,其味調製一如蘇式醬鴨,濃油赤醬,以甜為主,帶些許鹹味,很是蘇州的腔調。 妻又外加了香蔥餅和荔芋糕兩道,香蔥餅22元,極薄的一張,從色面看無非比菜場5角一張的多加了一隻蛋,其味道與口感,還比不上菜場1元一隻的起酥蔥油餅。荔芋糕倒還不錯,熱的糯米糕本來就很軟滑,加上其中的核桃仁,反而有些咬嚼的口感,很有點睛之筆。 最後買單,291元,不到三百,在這樣的地方,算是極便宜的了,看似賺錢的不過28元一壺的菊花茶。這樣的風景、裝修、菜點,在上海就是天價,不妨駕車一小時,既能賞玩湖景(比起上海新天地的太平湖,氣派多了),又能品嚐美食,何樂而不為呢?李公堤上還有一整排的得月樓,很是氣派豪華,別的店也不少,一家家吃過來,也能吃上十天半月的,何況難得一遊。 等到吃完,信步走出,仔細地看了看老東吳的店景,大堂地上用小水池隔開,水池中放點蓮花,雖是假的,不過五顏六色,倒也爭奇鬥豔,更有漆器屏風一面,上有”卡通化”的姑蘇繁華圖,又名”盛世滋生圖”,若得雅興,不妨仔細賞玩一番。

[無錫] 咸亨酒店賣魚翅 一種乾菜兩做法

每個城市都有步行街,有的城市還有幾條,許多步行街都在佛寺道觀邊,南京是夫子廟,上海是城隍廟和龍華寺,而無錫則是南禪寺。無錫的南禪寺是千年古寺,始建於梁武帝太清年間,初名護國,後改名為靈山寺,在宋仁宗年間重建,賜名福聖禪寺,使用至今。南禪寺就是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座,南禪寺中有妙光塔,遠遠就能望見,所以要是找不到步行街,先找塔就是了。 步行街並不長,卻很熱鬧,步行街的邊上有許多小路,分別是舊書市場、花鳥市場和古玩市場,另一面是完全是各式的飲食店和小吃店,我們去的時候,天色已晚,未及瞻仰南禪寺的內殿,南禪寺的門口,有著小火車、卡通車之類的投幣玩具,整個一條街都是賣小掛件的,很是繁鬧。 咸亨酒店在正街上,南禪寺正門的右邊,裝修得挺豪華,我向來是喜歡紹興的太雕酒,因此夫人提議在咸亨酒家,便欣欣然附讚了。照例是由我點菜,拿起菜單嚇一跳,魚翅二百多一盅,燕窩上百元一客,心想要是孔乙己活到現在,別說站著吃,恐怕是門都不敢踏進來的了。 雖然菜單上還有四川菜、上海菜,但我還是堅持點了相對比較正宗的浙東小菜,茴香豆和鹽烤花生的味道相當好,很入味,有著濃濃的茴香味,美中不足的是茴香豆有點硬,若是再酥上幾分,可以打滿分,如此只剩八分了。 糟香蝦仁的想法很好,賣相一般,味道則有點”浮”,最大的敗筆在於蝦仁的選用,這種蝦雖有彈性卻是太老,幾個欠缺加在一起,只能給個六點五分了。好在六點五分還算及格,而霉乾菜燒肉則是道不及格的菜了,這道菜本是紹興尋常百姓的家常菜,講究的是要肉酥而不料,肥而不油,至於肉中的油呢,則要被霉乾菜完全吸引,那樣不會使霉乾菜有木澀澀的感覺,這道菜賣相是一向不好的,好就是浙東人說的”好吃嘸看相”,然而咸亨酒店雖是紹興館子,卻絲毫沒有領悟此話,為了好看,弄出個完全不倫不類來。菜放在一個不過拳頭大小的小砂鍋中,砂鍋的底部塞上霉乾菜,把切得整整齊齊的紅燒肉堆在項層,天底下哪有這種事。兩樣本來應該合燉的東西,卻能分開上桌,就是最笨的人也不難想像這菜是怎麼做的,果然,乾菜中只有醬油味和素油味,卻沒絲毫的肉味,同樣肉中也沒有乾菜味,而且燒菜的人恐怕肉燒得太酥走形,所以肥肉中的油沒有走盡,吃到嘴裡很膩,這道菜不打分也罷。 湯很有特色,用新鮮的活蝦汆成,放入幾片霉乾菜,即調整了單調,又調了鮮味,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道好湯,可以打到九分。值得補充一句的是,這道湯中的蝦比照片上少了許多,要撩幾下才能吃到。 對,當然喝酒,我非但是好酒之人,對於黃酒更是感情篤厚,記得當年在紹興,就在那家孔乙己去過的咸亨酒店,我們文學社六男一女意氣奮發,大喝了一場之後,其中五人昏睡在紹興的大街上……

[無錫] 熙盛源無錫小籠 各式餛飩有美味

上海的小籠很出名,小小的包子,薄薄的皮,肉餡中不放醬油,完全原汁原味,很是可口。無錫的小籠,也很有名,以前上海有家叫做”二泉邨”的無錫小籠店,就在老西門的廿四路終終點站邊,我經常與好婆去打打牙祭。 無錫的點心店中,名氣最響的要數熙盛源,雖然”名氣最響未見得最好”是個經常有效的格言,但對於我這樣一個三十多年只到過無錫兩趟的人來說,要吃正宗的無錫小籠,還真的是別無選擇。 熙盛源在無錫有許多分店,我找的這家就在薛福成故居的邊上,從地理位置來看,熙盛源所在的位置以前應該也是薛家花園的。中午的熙盛源很是熱門,但尚不算擁擠,好歹也總有一個兩個空位子,進門左邊是賬台,以前叫”賣籌子的”,當然現在是電腦小票了。水牌上掛著價格,小籠四元一兩四隻,拌餛飩、白湯和紅湯餛飩都是四元一碗二十個,記得還有蟹粉小籠,每份十元,想想甜的蟹粉好吃不到哪裡去,就沒點。 進門右首是蒸小籠的墳,一摞十幾籠,依然供不應求,所以不用擔心小籠被蒸過了頭。 小籠一籠十隻,也就是說二兩半,這二兩半指的是麵粉的份量,在特殊年代也就意味著要付二兩半糧票。小籠的個頭真是不小,看”碼子”一隻可以抵上兩隻南翔小籠。吃小籠講究的是”輕提、慢起、先開窗、後吃湯”之類的,當然,大多數上海人都是吃小籠的行家裡手,不再贅述。熙盛源的小籠皮很薄,剛蒸出來時,非常飽滿,可以透過皮子感覺到裡面的湯水,上海人叫”露老多搿”,果然一隻咬下滿嘴湯水,湯水有點甜,這是對我這個吃慣了甜食的人而言,若對於北方的朋友來說,可能就太甜了。湯汁也挺油的,好在是現蒸現蒸,足夠熱不會覺得膩了。皮子很薄,輕輕地咬上一口,就有湯汁流出來,面沒有發過,純手工搟制,唯一不足的是小籠頂部沒有開口,全捏在一起,有點硬,有點麵疙瘩的感覺。 再來說說餛飩,據說熙盛源的全名是”熙盛源餛飩店”,它的餛飩早就美名在外,三種餛飩都是上海大餛飩的包法,裡面的餡較少,所以每隻餛飩都是扁扁的,確切地說,應該稱之為”中餛飩”,餛飩皮是亮黃色的,皮子很緊實,但由於皮子薄,有彈性,所以雖然餡少,卻絲毫沒有吃到”一團麵粉”的感覺,而且餡裡還有蝦仁,比吃到一大團”實別別”的死肉來得好。 所謂的拌餛飩,其實就是干餛飩裡加點醬油湯,上面撒點蛋皮,醬油湯裡加糖,不喜歡吃甜的朋友可以選擇白湯餛飩或者紅油餛飩,其實江南的食物,再辣也不過是種點綴罷了,而且熙盛源的紅油餛飩,也有絲絲的甜味呢。 唯一沒有甜味的,只有白湯餛飩了,不過沒有了甜味,也就漢有了特點,不過一碗開水加味精沖的干餛飩而已。 總體來說,餛飩和小籠的水平差不多,在”跑量”的檔次上還是屬於相當精緻的,如果要打分的話,都可以打到七點五至八分的水平。 最後在離開無錫回滬前,我又特地來到熙盛源,買了幾籃專供外賣的小籠,每籃三十個三十元,要提醒各位的是,外賣的小籠有些”偷工減料”,其中有幾隻尚未蒸熟,就被”打包”了。所以一旦購買,最好蒸透了再吃,在此貢獻”錦囊”一個,蒸外籠小籠一定要在尚末加熱之前,將粘在一起的小籠分開,若是熱了再分,必會扯破皮子。另外若是家中沒有蒸籠,只用瓷碗瓷盤隔水蒸熱的話,需要將鍋蓋掀開一點,否則蒸氣從鍋蓋滴下來,會變成”浸胖饅頭”。

[廈門] 佛寺內扔錢祈福 南普陀看人撈錢

  錢真的是好東西,赴湯蹈火為兄弟是沒有的,為錢的大有人在,兩肋插刀為朋友是找不到的,為錢卻比比皆是。   世間終是俗人多,在各地的旅遊景點,特別佛場道觀,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但凡有個小池塘,若池塘中有只空的荷花缸,便有人將硬幣往池中扔,據說那硬幣若是搖弋到了缸中,便是求得財了,兆示著好運橫財的來臨;但凡有只香爐,若香爐低的話,投擲就沒了挑戰性,於是遊戲規則變成了將硬幣擱置在香爐的斜面上,大多數地方都有這樣的”投擲”、”擺放”遊戲,只要前人的嘗試痕跡存在,後人就會趨之若鶩。   記得有一次在飯店門廳中看到一尊大肚彌陀佛,手中捧著一隻金樽,周圍有些散落的硬幣,於是食客們也紛紛拿硬幣去扔,佛前圍著欄杆,不管食客的錢是否扔進了金樽,反正遲早都是進了飯店老闆的口袋。   施小錢得小財,是大多數人的心願,不但施錢,還可娛樂,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殊不知,若是施的錢既不助僧道,亦不濟窮苦,乃是功德全無,為求財而先損無名之財,亦是報應。   曾經在好幾個景區的文物商店中看到供著的佛像前面居然也有功德箱,玻璃罩子的箱子,是為了讓”後人”看清裡面的錢,裡面也的確有錢,十元、五十、一百的,都有。出人意料的是這種既無挑戰、又無功德的”施捨”,也的有人是因為看到了玻璃罩中的錢後慷慨解囊的,只能一笑了。   福建名剎南普陀的後山,就有一處極好的”娛樂場所”,沿著山勢拾級而上,穿過大悲殿亭,過法堂朝右走,就是後山了,路口有在石,石有二層樓那麼高,記得著些字,石下總是有那麼十來人,手中攥著幾個硬幣,對著大石的斜面往上拋,希冀硬幣可以滑入刻字的凹痕中,停在石頭上。於是乎場面動人,幾個人往上拋硬幣,伸長脖子看”走勢”;扔上去的硬幣滾落下來,滾得遠遠的,又有幾個貓著身子撿”落花”。   於是一批人心懷沮喪的離開,一批人滿懷著信心而來,以有一批人酣戰正歡,還有一批人躍躍欲試,只有那麼少數幾個心滿意足,活脫脫地構成一幅人間求財百憨圖。   再往左看,正有一群人轉著池塘看,池塘名叫洗心池,池中有只一米來高的小石亭,池中的硬幣星星點點鋪滿在池底,煞是有趣。不過這回圍著的人倒不是在比試誰扔中了石亭的小窗,這回有更好玩的–看撈錢。   有一種火鍋叫”豆撈”,然而從來沒有在此類火鍋中吃到過豆子以及豆腐,後來問了懂的人,才知道豆撈是澳門話”都撈”的諧音,至於撈什麼,無非名利兩字了。世人皆想撈,卻又苦於沒有機會,這回在洗心池,著實看人撈了一回。   洗心池中遍地都是錢,有個撈錢人站在水中,身上穿著齊胸的水靠,靠是橡膠做的,看上去厚而結實,但也很笨重,小石亭邊擱著一隻塑料筐,筐裡放著已經撈起來的錢,撈錢者站在水中,行動緩慢,可能是皮靠不方便,加之水深的緣故吧,只見他牽著一根繩子來回走動,走一圈回到小石亭那裡,將繩子拎上來,原來繩子的末端綁著一塊大的吸鐵石,上面早已吸住了許多硬幣,看著撈錢人費力地將硬幣從吸鐵石上掰下,想必那塊吸鐵石的吸力不小。   每次把吸鐵石扔下去,只能吸上十幾個硬幣來,所以撈錢人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撈,我拾級而上,到了洗心池的二樓,就是山坡上的另一個洗心池,正好也有一個人在那兒撈錢,他正用竹掃帚在池底劃拉,池中的紙幣就被竹絲纏上來,撈錢人一次次地取下來,放在筐中。   洗心池邊上有塊牌子,寫著”佛教聖地,清淨莊嚴,洗心池中,嚴禁亂丟”,牌子的邊上還有遊客拿去錢來去扔洗 心池的小石亭,有次不巧,扔在撈錢人的臉上,民風如此,不知該嘆還是該笑。   最後記一筆,一九九九年,閤家春節游靈隱,當時”燭天燭地、人山人海”,由於當時不准明火進香,許多人的香只能放在佛前,我親眼見到有個少婦塞了一百元錢給和尚,只是為了能夠將她的香擺得離佛近一點,想想看球也分內場、外場,道理是一樣的。

[福州] 三坊七巷有迷信 市井小街真心情

  在我”心中”,我是個非常喜歡故鄉的人,我喜歡上海的老城廂,喜歡那些板樓,喜歡鄰里之間的雞毛蒜皮……在我”眼裡”,福建人是最迷信的,當然,這裡的”迷信”沒有絲毫的貶義,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挺迷信的人,我總是認為有了迷信才繼而會有誠信,只有迷信鬼神的存在,才會油然而生敬畏之心,若是什麼信仰都沒有,誠信也不會有,所以迷信總比沒有信仰來得好。   福州是我”心中”與”眼裡”的結合點,這裡有著上海老城廂的風韻,同時,還生活著一群迷信的人。福州有條旅遊戲路,叫做三坊七巷,神州就是在三坊七巷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並沒有興趣去觀看裝修一新的假古董,倒不如隨意走走來得好。   過了林則徐紀念館是道山下,有一排簇嶄全新的高層樓房,房子很新,小區裡堆放著黃沙水泥,可見是全新的樓盤,多半還沒有多少人入住。   樓房的對面有片矮房子,走進這片所在,才是真正的老福州。地方叫做”老營房”,進去的路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各式各樣的訪子錯雜在一起,有木板隔的,也有水泥牆的,有木門的,也有新式防盜門的,鄰居們詫異地看著我,想必很少有端著大相機進出的外來客。   房子雖然破,但是各條通道都很整潔,福建人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愛乾淨,記得當年去客家的土樓,勤勞的女人們總是不斷地衝洗著門前的空地,雖然是鄉下,倒比城市乾淨多了。老營房的路都很短,每每過了兩戶人家,就要轉到另一條道上,一轉就是一片新景像,各不相同。   轉過幾條小路後,才到一個稍微開闊的所在,就有些東西足以引發起我的好奇心。幾米外的牆上貼著兩張紅榜,走近一看,左邊的一張寫著”聖位電費”,上面列著些人名,名字下面還標著數字。紅榜的左下方貼著一張”福州市供電局”的電費單子,一下子喚起我的回憶來。記得上海人以前也是幾家乃至幾十家共同一隻大電表,每家每戶則各有小電表,擁有大電表的那戶人家,每到月底都要到那些只有小電表的人家去抄讀數,所有的小電表的用量加一起,其數值一定小於大電表的,於是要根據搭載的小火表來平攤這些損耗,然後再由大電表的主人挨家挨戶地去收取電費。小時候每個月都能見到樓下的鄰居拿著小本子來收電費,小本子上寫著戶名,戶名邊寫著價鈿,就和這牆上貼的一模一樣,不過上海倒從來沒有將每月分攤的電費貼出來示眾的,或許老營房的做是為了以示公允吧?(梅璽閣主按:當時寫文章的時候還沒”悟”出來,後來才想通的,所謂的”聖位電費”,其實不是各家人家的分攤電費,聖位就是下文中的神龕,所以”聖位電費”,其實是神龕上的燈籠和電蠟燭所用的電費,大家分捐的)   ”分攤榜”下面還有幾行字,以及一張”香包”的發票,再細看上面的字,其中有”戲兩台”、”戲堂兩天”、”花加官”以及”紅袋”、”紅紙”之類的款項明細。看來是這個小社區分攤的其它費用,從幾個”戲”字來看,這裡平時的業餘活動,恐怕不少呢。   紅榜左邊十幾米處有個架在牆上的神龕,其實就是一個大木盒要,兩米見長,一米見高,離地一米多一點,深大概五六公分的樣子,神龕兩邊掛著兩隻大大的紙燈籠,左邊的一隻寫著”大法院”三字,右邊的寫著”監雷法主”,字是印上去的,紅色的字已經發暗,可見已經掛了不少時候。神龕裡供著三尊像,有點像是道教一路的,神龕上還掛著串綵燈。反正,這是第一次看到此種類的迷信。   根據神龕上的對聯”百拜恭迎三世神,一封朝奏九重天”想來那三位就該是三世神了。神龕的對面,是個水泥砌的香爐,上面有些殘香,後面還有幾個牌位。   前面沒有路了,路是掉頭走。有一家砌了只雙層的花壇,上層種花,下層養魚,倒也一舉兩得。再往前走,遠遠地看見幾桌牌局,走近一看,可謂大開眼界。老頭老太們都在打一種奇奇怪怪的牌,長長的紙牌有著各種顏色,上面寫著”車馬炮”之類的字樣,後來我瞭解到,那些紙牌叫做四色牌,是福州老年人常玩的一種東西,再後來我在煙紙店裡買到了四色牌,原來四色牌共有紅綠黃白四色,每色都有”車馬炮將士象兵”各四張,紅色的還多了”公侯伯子男”各一張,總共一百十七張,煙紙店的老闆娘還推薦了一種紙牌給我,其實就是半副四色牌,沒有了”公侯伯子男”,分為兩色,共五十四張。   據說四色牌的打法和麻將有相似之處,聯想到我在重慶看到的長牌,也是這樣的紙牌,也和麻將有相似之處,我原以為”葉子”早已絕跡,沒想到各地仍有存在,正是印證了一句話,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啊!   看完打牌,繼續走,依然是窄窄的小路,依然是亂亂的電線,不遠處的過街樓下有四尊像放在石凳上,”像”穿著戲服,頭部則像是大頭娃娃,”像”只及膝,衣擺下面還可以看到木架子,牆上有塊黃牌子,寫著”天南趙天君”,下面寫著”由此進巷尾”,或許是算命起卦之類的吧。   四尊神像的中間,有間小房間,裡面則佈置得像道觀一般,正對著小房間的牆上,也貼著紅榜,上面寫著”壽包”、”紅燈”之類的支出明細,看來雖然離剛才的那張紅榜不遠,卻已經又是個社區了。   再往前走,就沒能路了,是條河,沿著河走,看到一座紅牆的廟宇式建築,上面寫著”玉山老佛殿”,牆上還有南無阿彌陀佛的字樣,讓我可以確定這是卒廟,廟門口圍坐著一群婦女,不知在幹些什麼。廟的左面牆上,也有一個神龕,供著玉山白仙師,卻不應該是佛廟的東西 ,或許”佛道俗”的融合,就是福州人的迷信吧。   福州的老街就是這樣,有位朋友問我為什麼拍了那麼多破破爛爛,我告訴她那些不是破破爛爛,那些是真正的生活,鄰里和睦,一起信奉著相同的迷信,那才是真正的寶貝啊!

[廈門] 于勒叔叔吃牡蠣 四方風俗各不同

廈門並不以蚝著名,雖然也是個盛產海鮮的地方;記得有一次去廣州,許多的店裡都有蚝賣,著實讓我爽了一次。 上海也有烤蚝,吳江路上,只要夜幕低垂,便有十來個烤架,如隕星散落般地吳江路擺開,有雞翅,有扇貝,也有蚝,不敢恭維的是,這些攤主大多來自河南、安徽,從來沒見過海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烤蚝到底是個什麼味道。他們只是把剝開的牡蠣放在烤架上,放上無數的蒜末,把個好好的蚝,硬生生地烤成了又老又小如淡菜般的玩意,上海人把這種東西叫做”安徽料理”。 由於那些攤位擾民過度,前不久終被取締,也算是件好事,在我看來,擾民的確是要取締,而暴殄天物,更應該被取締才是。 上海的”安徽料理”還不是最過份的,就在赴廈門前,我去了成都,特地找到了青石橋,就是成都的海鮮批發市場,倒是蟹蝦魚貝,各式盡有,絲毫看不出是個內地城市,只覺得和沿海的地方無甚分別。 海鮮市場的對街,一溜有五六家鋪子,都是賣海鮮的,奇怪的是,雖然批發市場近在咫尺,卻鮮見活蹦亂跳的東西。樓下的都是小鋪子,倒是二樓有有叫做”廣州灣”的賣相不錯,於是信步上樓,準備打打牙祭。 到的時候,天色尚早,也沒有服務員招呼我,我便樂得自在,在門口看廚師烤蚝。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嚇得我乾脆就沒在那家吃。 原來,烤架上放著一排牡蠣殼,裡面都是空的,廚師正從一隻不鏽鋼飯盒裡,夾出”事先”(其實來路不明)剝好的蚝肉,放入殼中,再蓋上蒜末,便算是”現烤生蚝”了。 下得樓來,找了家生意看似不錯的,再三再四地問清楚了,生蚝是現剝現烤的,於是點了半打,外加青口、貝殼之類,篤篤悠悠準備享用美食,老闆娘將我選定的東西都拿到後面剝洗,我則倒了杯酒,欣賞成都街景。 過了十幾分鐘,東西就拿出來烤了,跑去一看,又嚇一跳,這回倒真是現剝的,也是現烤的,只是在”後台”加工的時候,多了一道工序,所有的蚝都已經燙熟,這叫人如何吃法?奇怪的是,這家店如此的烤法,生意還很好,我一說不要,立馬退,因為後面還有人等著呢! 說過了上海、成都的”不正宗烤蚝”,來說正宗的吧,廈門雖說不並不時興吃蚝,卻有著味道挺好的店,鮮蚝館就是其中一家。 我是在網上看中這家的,查明了地點,就打了車過去,我是在湖濱南路的打的車,只要筆直往前開,就可以到鮮蚝館,本來就在同一條路上。 誰知那個司機,聽說我要吃蚝,居然異常興奮,立刻一個轉彎,把我開到了禾祥西路上,一中說要介紹我一家烤蚝店,並說那家如何如何的好吃,又說他們出租司機們也時常聚會在那兒吃烤蚝。 我是看到過鮮蚝館的門面的,很有好感,所以會決定晚上來吃,結果出租司機,硬是把我”扔”在了禾祥西路的路口,告訴我自行往回走,過馬路就可以找到他推薦的烤蚝攤了。 你說氣人不氣人,這司機還鐵定要我嘗嘗他的推薦了,過馬路,東尋西找,總算找到一個小鋪,裡面放著幾張桌子,雖然昏暗,卻很是熱鬧。 可惡的司機,沒有座位,也根本沒人招呼我,讓我怎麼個吃法?環顧四周,都是一個個不鏽鋼盤,裡面放著羊肉串,雞翅串,蔬菜串等,也有吃烤魚的,無非是些小黃魚之類的”蹩腳貨”。 然而卻沒有人在吃蚝,不但沒有人吃,偌大個店,也蚝殼也沒有找到半爿,撤吧! 好不容易,走回湖濱南路,跨過天橋,總算走到了鮮蚝館,原來好好的事,給司機耽誤了至少半個小時。好事多磨吧,鮮蚝館總算是家象像樣樣的店,可不是路邊的小攤子了。 入座,點菜,菜單印刷精美,品種多樣,光是蚝,就有各種各樣的烤法,原味的、蒜味的、黑椒的、cheese的,這才叫”烤蚝專門店”嘛,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烤法,必須三隻起售,而像酥炸生蚝,則要半打起售。另外,我想吃的酸醃生蚝也沒有,據說只有夏天才有。 菜一個個上來,白瓷的盤子,感覺要比不鏽鋼盆好多了,生蚝很是肥美,又壯又新鮮,肥而而多汁,絕對不是燙熟了再烤的。 Cheess烙生蚝很有特色,奶香撲鼻,不但如此,用筷子挑起蚝肉,便拉起cheese的絲來,就像pizza一樣。 不但吃了生蚝,還有香菇和茄子,也很入味,吃到後來,終於吃不動了,點上一碗生蚝海鮮粥。當然,廈門所有的粥都是”咸泡飯”,這家店用料講究,就連粥裡的生蚝,也是新鮮現剝,讓人大是過癮。 鮮蚝館其實並不貴,至少和上海的價位比,還要便宜一些,烤蚝分品種四元到六元一個,海鮮粥也不過20元左右,不管怎麼說,都算物有所值了。 (這篇文章寫於07年的6月11日,及至到8月底,我又去了珠海,特地趕到橫琴吃蚝,才知道好的蚝是啥樣的)

[廈門] 深海魚可涮火鍋 魚皮粥別有風味

(05/24/07) 我是無意中找到這家店的,在網上,點評網,說這家店的味道好,也很有特色,只是位子很少,於是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租車前往。 可能是中午的關係,店裡的生意並不十分好,停車的時候,只覺得店裡暗暗的,無甚人氣。店面挺大,座落在一個轉彎角上,所以分別在兩條街上。 走進店堂,看到的是作坊,漁作坊,開放式的,一溜排開,有四五隻砧台,還有一個大師傅正在剁魚。從魚的樣子和尺寸來看,必是深海魚無疑了。 店堂大概可以放下三十桌左右,裡面還有包房,不過現在只有四五桌有人,每桌上面都有個電磁灶,灶上燉著一大鍋水,不鏽鋼的鍋子鋥亮。每桌上也都有幾盆叫不出名的魚肉(除了壽司上的魚,我一概分不出來),兩三盆蔬菜,吃客們安靜得很,與我不久前去的成都,風格迥異。 找了個臨街靠窗的位子,亮亮堂堂,服務員倒也慇勤,立即端來了蘸醬和蘿蔔,又過來一個,收走了桌上的電磁灶。 咦?一個人就不能吃火鍋了?我一個人少說也吃過幾十次的火鍋了,要不是急著趕到南普陀去,我就真點它一桌,慢慢涮著吃了。 問服務員索取菜單,服務員說要什麼就跟她說,然後問我要什麼粥,我為什麼非要粥啊?我就不能先吃點菜,喝點酒? 服務員的閩南普通話,我不是很聽得懂,搞了半天,還是說沒有菜單,無奈之中,看到別人桌上有只砂鍋,就問那是什麼,服務員就是魚頭干鍋,八兩魚肉53元錢,於是要了一個,再問有些什麼菜,報出來的都是些蔬菜了,只能作罷。服務員下單時,又問我要什麼粥,唯有告之”慢慢再說”。 八兩魚肉?應該有許多,將就著就這八兩了吧,看來學好方言真的很重要啊!點了瓶啤酒,等菜。 等了”半半六十日”,魚頭煲還是沒來,邊上新來的一桌,火鍋已經熱了,正往裡倒東西呢,原本想少花點時間的,不料…… 終於來了,一個小小的砂鍋,外面用鉛絲綁過,鍋裡很淺,不過十幾塊麻將大小的魚塊,幾瓣蒜和幾縷香菜。 仔細看了看,基本全是魚骨,轉念一想,本來就說是魚頭嘛,魚頭上當然就是骨頭啦。錢是深海魚,所以骨頭很大,不像花鰱魚頭要擔心魚骨頭哽住,這種魚骨,一塊麻將牌,不過是一塊魚骨上的一段。 烹調很是入味,魚骨上多少還沾著點魚肉、魚皮,倒是很鮮、很香,然而卻有個問題,濃油赤醬的太鹹了,按理說,福建菜以清淡為主,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可為什麼這玩意要這麼咸呢? 可能要就著粥才行吧,看服務員的意思,到這裡來的人,default都要點粥的。果不其然,就是邊上那些吃火鍋的人們,也是每人面前一隻大大的粥碗(是不是半碗就不知道了),看來粥是必點的。 叫了服務員來,點粥,被告知有兩種粥,反正都是魚皮粥,一種是脆皮,也就是魚背皮,另一種則是軟的,都是25元一碗。 還得等,這也難怪,時間已晚,有些廚子、服務員都開始吃午飯了,剩下個把要服侍這麼多人,怎麼快得起來? 粥上來了,黃黃的湯上漂著幾絲香菜,要知道,福建的粥與港粵的生滾粥,江南的米燒粥大不相同,福建(至少廈門)的粥,其實就是上海人的”咸泡飯”。 咸泡飯是沒有任何稠性的,而且用燦米做成,就加米是米、水是水、料是料了,料就是所謂的魚皮了,網上說有一釐米厚,照我看,還不止,不過那些厚度裡,真正的魚皮不過三分之一,其它的則是魚肉。 味道倒是不錯,雖然魚皮並不是想像中的”脆”,然而硬實有嚼勁,也算別有風味。湯水很鮮,把魚頭煲裡的”麻將”放下去,正好鹹淡適中,看來的的確確要配著粥吃的。 吃得以前,在廈門的南海漁村,也吃過海鮮粥,雖說也是咸泡飯,依然鮮美異常,至今不忘。吃完魚粥,趕赴南普陀,隨喜了些許”銀兩”,也算還了個願。天氣實在太熱,回酒店休息一會,就準備去吃生蚝嘍!

[珠海] 烤蚝姜雞鮮嫩味 人間美味在橫琴

還有四個小時要上飛機,從酒店出來,問出租車司機”橫琴有多遠”,司機說大概四十分鐘的路,我說那就去吧,去那個”吃蚝的地方”。先說一下,珠海的地形有點象”W”,橫琴在W的右腳上,而機場在左腳上,換言之往南一直到了橫琴後,要再往北迴來,才能到達機場,其中有許多路是重複的,若不是像我這等貪吃之輩,估計是萬萬不會冒著趕不上飛機的危險,定要去打牙祭的了。 其實,出租司機也騙了我,四十分鐘到橫琴的確沒錯,但是四十分鐘絕對到不了”吃蚝的地方”,著名的”橫琴蚝生態園”在W的最尖尖上,車子開了”半半六十日”(滬語:很長很長時間的意思)才到,計價76元。出租司機索價100元,條件是等我吃完送我去機場,其實他根本不可能空車再放出去,不值得,而且從這裡到機場也有一百五六元,如此的好差事,他豈肯放過? 一路上有許多茅草房,在海邊,都是吃蚝的,那些茅草房連成一片,不過生意冷清,想想也是,如此熱天,誰高興坐在茅草屋裡碳火旁呢?其實,蚝生態園也沒好到哪裡去,也是沒有空調的。 所謂的蚝生態園,在珠海”W”的右腳最最尖尖上,有一個大園子,裡面有些房子而已。進入園中,有一個類似於碉堡似的東西,全用蚝殼壘成,有三四米那麼高。我想,蚝殼或許是一種很好的建築材料呢,至少可以打到混凝土裡去,有可能人們早就發現了蚝殼的用法,只是我不知道呢。 坐下一看時間,離飛機起飛還有二個半小時多一點,定要抓緊時間快點吃了。一問價格,不禁咋舌,原本以為橫琴以蚝聞名,應該是很便宜的,誰知竟然要比新海利貴上一倍,烤蚝每隻8元。不過,既來之,則安之,100元的車錢也付了,難道還在乎幾塊錢小事嗎?反正,盡我的胃口,非要吃到爽才行! 最早端上來的是三隻碳燒蚝,及至挾起一隻送入嘴中,一掃剛才的”賺貴”心情,真正感覺到”不枉此行”四字。這個蚝竟然有這麼好?是的,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蚝了。首先是個頭大,雖然一隻賣到兩隻價鈿,但是一隻絕對有兩隻那麼大,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夠新鮮,要知道,哪怕都是活貨,也有新鮮與否之分,當然這一點,只有老饕才能分辨。最後,這個蚝夠嫩,嫩到入口即化,絲毫沒有拖泥帶水,既肥且嫩,絕對物有所值。 橫琴的烤法也與市面上的一般烤蚝不同,不是用新鮮的蒜蓉,而是用油煸過的焦蒜蓉,所以更香。芝士焗蚝也是用相同的蚝做成,一樣嫩,一樣鮮,不過可能芝士的選用不對,烤好的蚝總覺得芝士過於稀薄,沒有奶味,同時可能用了原味的芝士,絲毫沒有味道,若是用帶鹹味的可以拉絲的芝士,效果和口感都會更好。 黃金酥蚝是面拖的,一盆七隻30元,算是半斤,最大感覺是依然是嫩,既嫩且燙,蘸甜辣醬吃,外酥脆裡鮮嫩,很是過癮。沙姜雞端上來,煞是好看,薑黃色的童子雞,上面覆著一層姜蓉,又肥又嫩,一下子就吃了好幾塊,沙姜雞雖小,卻也要30元半隻,不過物有所值,倒也不錯。 看看周圍的人,大多數是靠十個人一桌,每桌上都有個電磁灶,廣東人稱之為打邊爐,也就是涮鍋,不過喜歡親自下廚的人,多半不喜歡火鍋,我也不例外,我還是喜歡一個個清清爽爽地炒出來,慢慢挾來吃。 難得吃主食的我,點了一份蝦醬炒飯,這玩意曾經在天津吃過,是用油將蝦醬煸開,打個蛋下去,將之炒在一起,然後再倒入冷飯炒勻而成。蝦醬本是極咸之物,加了蛋後減咸增鮮,再與飯炒在一起,其味與揚州大不相同,咸鮮之外,還有回味…… 酒足飯飽之後,信步走回車子,看到牆壁上掛著”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五年生”以及”百年生”的蚝殼,從小到大,亦挺好玩,只是我時間不夠,實在來不及細看了。 回到車上,立刻駛向機場,路上睡了一覺,及至醒來,已經到達,立刻辦理手續,立刻上機,二小時後到上海,依然有著橫琴烤蚝的回味。 (傳說中溫家堡吃過的蚝店) (蚝園,圖片正中央的是澳門觀光塔和新普京賭場) (橫琴沿海的邊防哨所) (一路的烤蚝攤) (瞭望台,不知是否在役) (離開橫琴的路上,遠處是澳門的觀光塔) (依然是在離開橫琴的路上,正中央的是澳門新普京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