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百姓人家

        10月1日,中午,丈人、丈母、小豆、豆媽和我,下大雨,後半段沒讓丈人開車,到了常州,安頓之後,就在樓下的百姓人家用餐。         店裡生意相當好,幾乎坐無虛席,店面很好玩,有「扶貧濟困」、「扶貧幫困」的錦旗,加上紅色的店招,很是喜氣。 由於是中午,就隨便點幾個菜吧,烤籽魚,是上海人極喜歡的一道冷菜,不過已經過了時令,裡面沒有魚籽了,由於魚小,一炸就硬了,小豆子咬不動。 豆媽剛從成都回來,想要吃辣的,於是點了這道夫妻肺片(據說,標準的寫法應該是「夫妻廢片」),看著挺辣,其實一點也不辣 這道菜的名字忘了,其實也算是「亂燉」吧,裡面有蛤蜊、方腿,還有煎出來的蛋塊,味道還真不錯,湯味厚實。後來回滬我也做了一回,蛋煎得太鬆,沒有這道的有嚼勁。 盛在小碗裡的湯。 南瓜炒時件,其實就是南瓜炒雞肫,並無別的「時件」。 小餛飩,是作為一道菜的,下面是油炸的小餛飩,有點偏硬。 這個是排骨,好像是8元錢一塊,特地點給小豆吃的,誰知小傢伙一看就不肯吃,結果我吃了,味道很好,甜甜的,肉也夠酥。         這頓飯,二個冷菜,四個熱菜,外加一道點心,總價100元整,還可以吧?

[蘇州]蘇州錦繡天地

        10月22日,蘇州錦繡天地,323元,8人,六大二小。上午在藝圃喝茶,坐在茶館裡不通風,熱煞。於是走出去,繞過小池塘,走到假山頂上,有個亭子,涼風習習,甚是寫意,於是坐在亭子裡,拿出電話來定中午的位子。打電話到「大鴻運」,被告知已經客滿,邊上的蘇州人聽說,說「生意哪哼實梗好法?」,後來和他們攀談,推薦了學士街的「錦繡天地」。 手剝筍,我很喜歡的一種東西,甚至在天津,都點了,是江南的東西。 紅香干,「紅」是紅茶的意思,不是辣。 韭黃魚片,紅的是茄汁,不是辣。 這道菜很好,野木耳,黃的是扁尖,木耳脆,扁尖嫩,很好吃。 豆媽也總算吃到白米蝦了,雖然小了一點,但總算吃到了。 蘆筍炒百合,味道一般。 烤鰻,38元,味道不錯,個人覺得撒的這把蔥太失敗。 鴨腳湯,鴨腸繞在鴨腳上,裡面還繞著一塊鴨肝和一片辣椒,這個玩意,在七寶有許多,一般是蒸在電飯煲上,一元五角一隻,極硬,嚼得「牙塘骨發痛」,不料這個湯,是久燉的,把鴨腳燉得酥酥,連用假牙的阿婆都吃得動。 杏仁酥,味道不錯,但不是「酥」,而是「團」,裡面是摻了南瓜的糯米粉,豆沙餡,軟、糯、嫩。

[蘇州]蘇州香雪海

        以前到蘇州去,一般不住,因為蘇杭兩個地方,住宿都很貴。         上回Barakiel介紹了胥江路上的香雪海,很新,裝修也很好,大概四星級的標準;後來我們就決定以後去蘇州,就住這裡。         10月21日,從洞庭東山古尚錦出來,沒有開繞城,結果路雖然近許多,但開得精疲力盡,六點多香雪海住下,也沒有精力再外出覓食了,決定就在香雪海吃。         居然香雪海已經客滿,找到經理,說是有個包房,人家定了還沒來,就先讓給我們,於是,落座,點菜,吃得很飽。總共8個人,六大二小,先讓丈母娘帶著兩個小的去佔房間,其餘人等各自回房安頓,收拾好了下樓吃飯。         這裡要批評豆媽一下,搶著相機不放,拍又敷衍了事,哪怕構圖也不行,大多數照片還有手的影子,結果害得我所有的照片都重新做過,哎! 先來看一下菜單,有誰知道這個「讓茄子」是什麼東西嗎?我知道,是「釀茄子」,釀的繁體與讓的繁體右邊是一樣的,再次鄙視一下簡體字的不科學,估計設計菜單的人,是照一本繁體的菜單抄的,不讓「釀」的繁體,以為是「讓」。 牛肉,前面還有兩個什麼字的,忘了,當場就忘了,有點辣,涼菜,吃不出牛肉味來。 農家老豆腐,結果也是辣的,我戲說「這家蘇州店,怕是請了個川菜師」,不過還好,看著辣,吃著卻還可以。由於這道菜,特地把服務員叫來,問清的確是蘇州館子,並且特地關照其它的菜都不要辣的,順便也要求熱菜都不要味精。服務員挺負責,去問了一下回來,說辣的只有一個文蛤小斬肉,我想有人要吃辣的,也要了,另外服務員說「讓茄子」的料是事先拌好的,已經有味精了,也要了。 中午在古尚錦的那個雞太酥太爛且沒有味道,於是決定「補償」一下,又點一個白切雞,居然上來是浸在醬油裡的,絕非蘇州人的吃法(蘇州人哪肯如此用醬油?) 照片上的那個綠的,叫做扁卜,端上桌的時候,大家在猜到底是什麼,有猜絲瓜的,有猜夜開花的,問了服務員,說是扁卜,到底是什麼?還是不知道。圓的是水麵筋,裡面也塞肉。 富貴雙方,比隔天晚上在上海美林閣吃的份量足多了,而且雲腿也要比美林閣的方正許多,味道也很好。 這份菜,48元,叫「紅燒西湖雜魚」,有鱖魚一條,激浪魚、昂刺魚和鯽魚,紅燒的雜魚,有這樣的賣相,已經不錯了,味道好才是關鍵。 這道就是「讓茄子」,很香,和中午的肉末茄子有得一比,最後老是吃茄子,在常州吃到的那個鐵板茄子也很好,以後有機會好好說說各種茄子。上海人講究吃「杭州茄子」,淡紫色,彎彎曲曲。 這個叫「五穀豐收」,自己看吧,反正我是沒吃,我不是是雜糧的料,不過小豆喜歡。 腸肺湯,在我心目中,天下只有兩種人能把內臟做得如此乾淨,一種是閔粵人士,一種就是蘇州人。阿婆吃了兩碗,說「肺很嫩」。 點菜的時候,問有什麼綠葉菜,服務員說有「金花菜」,想想沒聽說過,決定要來嘗一嘗,端上來一看是草頭,後來想起,蘇州人本來就叫草頭「金花菜」的,一時竟忘了。 點心,樣子就一般,由於菜吃飽了,也沒嘗。 文蛤小斬肉,其實不是文蛤,而是蛤蜊,有點象紅房子的「擱蛤蜊」做法,極辣。 南瓜雞頭米,雞頭米就是唐明皇所說的「溫軟新剝雞頭肉」,呵呵。這玩意學名「芡實」,記得同裡盛產此物,味道不錯。         這頓飯,兩瓶石庫門上海紅標老酒,一瓶雪碧,總價383元,物有所值。

[蘇州]古尚錦

        10月5日,10月21日,半月內兩赴蘇州洞庭東山古尚錦,大啖兩頓,不亦樂乎,貼菜照。         第一頓,丈人、丈母、豆媽、小豆及我,外加一瓶黃酒、兩對大閘蟹,共300元。         水芹香干,水芹一物,必要新鮮,否則老韌不可食也,這個水芹,看顏色就知道是好貨。         菱炒藕,人間美味啊,若是有一塘水,種點菱,種點藕,再養上幾尾鯽魚,賞而玩之,又可打了牙祭,人生夫復何求?         (魚巴)魚,這種魚,象河豚一樣,受驚後會變成一個氣球,很是好玩。此魚紅燒,定要將腹下細鱗刮盡,否則根本沒法吃。這兩條做得相當好,魚又新鮮,實在是至味。每尾25元,價格不菲,但由於量少,好食者趨之如鶩。         (魚巴)肺蓴菜湯,就是(魚巴)魚的肺做成的湯,吳中名菜,一條小魚的肺有這麼大,難怪一生氣,會變成個氣球呢。                  水麵筋塞肉,麵筋由水洗而成,常熟、太倉、蘇州一帶是家中常菜,菜場裡有賣水麵筋,回家塞肉即可,奇怪的是,這道菜不是為何始終在上海不流行,菜場也沒有水麵筋賣。         芙蓉銀魚,見第二頓的注。         清蒸白水魚,見第二頓的注。         以上是10月5日的第一頓,吃到最後,大家「吃勿落」,還剩下大半份魚。                  隨便看看古尚錦的風光。         古尚錦的大門,光從大門看,就和移山島上別的農家館子不一樣,左右都是古尚錦。         店門口的停車場,停不下的,只能停到對面去。         魚蝦就是養在這種筐子裡。應該說「魚蝦應該就是養在這種筐子裡」,但是不知為何,有些菜落座的時候沒有,過一會又有了,估計是進貨的車回來了。         飯店的後面,就對著太湖,店裡的棧道。         什麼「押金」?租釣魚竿的押金,20元租金,從沒見人釣起過魚來。         兩幛樓,分別是茶樓和飯店,樓上就是客房,樣子還可以吧?標房200,套房380。         第二頓,上次的五人,又加了老太太,小吳和她的女兒晨晨,加一瓶太湖水(啤酒),共425元。         螺螄炒得很是入味,贊。         鹽水河蝦,不知為何,兩次到古尚錦,都沒有吃到白米蝦,蝦極新鮮,極有彈性。         太湖白切雞,皮黃,色面極好,極酥,只是味極淡,太酥。         這道菜,必點,芙蓉銀魚,又名「綿腸魚」,芙蓉乃是蛋白打發而成,軟而滑,能做到這樣的水平,大店不過如此。         40元半條,曝醃白水魚,我極喜歡,甚至可以不吃大閘蟹,只吃白水魚,當然,也只是說說的啦。每當吃這種魚,我很是佩服廚師,可以把一條魚一批成兩爿,兩爿都是一樣大小,一樣厚薄,哪天試試,或許我也行的。         大閘蟹,半月過去,漲價了,40元一隻,可是只能提供四隻,下面那隻大的,是80元的。         肉末茄子,照片上賣相一般,味道極好,只是大家已經吃飽,吃得不多。

重慶印象

        上週去了重慶,時間很短,只有三個晚上,13日下午浦東走的,16日的上午,就回來了,所以嚴格地說,這回只有兩具整天在重慶,看到什麼,就記下來,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吧。 出租車與交通         下了飛機,機場外排著一溜車,那些車都是桑塔納,各種顏色的都有,上面也有頂燈,也有計價器。         上了車,啟動,開出停車道,司機說話了「我們這個車比黃色的那種貴一點」,我回頭一看,也根本沒有黃色的嘛(後來才知道,重慶的「正宗」出租全是黃顏色的,而機場不讓他們停)。         「貴多少?」,我問,心想反正是出租車,大不了你的車好一點,稍貴而已。司機說,他的車打表到酒店,大概90元左右。         車已經開出了機場,出機場之前,司機動作很大地把計價器翻下。只見計價器上顯示的是24.67,立刻又跳成75.32,然後又跳成34.23,不斷地跳著。         我看不懂了,就問司機這樣的計價器,怎麼個收費法?司機倒也爽快,說「你就付90元吧」。         呵呵,這個90元本來就是你說的,現在好像還是我佔了便宜了?憑我這麼多年的「老江湖」歷練,這根本就是輛黑車嘛,其實這樣的「半合法機場黑車」,在許多城市都存在,只要不是獅子大開口,只能「入鄉隨俗了」。         前面說的是去的時候,回上海時,當然也要打車,在酒店門口,攔下一輛「正宗」的黃色出租車,上了車,那司機聽說去機場,立馬就開上了路。         上了路,司機說「去機場要60元」,我說你為什麼不打表呢?司機開始說各種理由,什麼「重慶就這個價錢」、「去機場要空放回來」(這也不是我的錯啊,你們出租管理部門不對,為什麼要乘客買單?),當然,又只能入鄉隨俗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說,如果全國舉行出租車司機技術大比武,重慶的司機,絕對應該有名次。         重慶是山城,真是「地無三尺平」,一個坡,連著一個坡,不像舊金山那樣,雖然也是坡連坡,但舊金山的路好多了,開車的人也客氣多了,而且舊金山的坡是同一個方向的長路,就是「一路上坡」或者「一路下坡」而已。所以,就連我這種水平,在舊金山開車,也是駕輕就熟(當然車是自動檔的,手動檔我可不行)。         重慶的路,有些很破,司機們則更不可比了,只要碰到塞車,一路上百輛車一起按喇叭,那氣勢,絕非洋人可比。明知道按喇叭也沒用,但咱追求的,就是那氣勢。         重慶的坡,更厲害,由於小路多,有許多坡簡直就是90度的,就是在轉彎的同時,還要爬坡。         重慶的出租,普遍選用當地產的「長安鈴木」,排量分別為1.1和1.3兩種,而且還都改裝成了液化氣燃料。         即便如此,重慶出租司機真有一種「辣精神」,他們才不管路有多差,也不管自己的性能如何,他們在坡上開起車來,簡直就是「如履平地」,不但從不溜坡,而且手腳並用(全是手動檔的)「搶逼圍」。         你看,道路擁塞,大家都停著,如果出租車的前面是輛大車,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慢,那麼那輛出租一定會向斜前方衝出去,搶過和他並排的那輛車頭,硬生生地「搶個檔」。         我「耐心地」「留心」觀察許久,發現只要是在坡上塞車,只要出租車前面的不是出租車,邊上也不是出租車,那麼起步之後,出租車一定會急打一把方向盤,往斜邊衝出去,真正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本事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慶的出租,還有一點很好玩,不管認識不認識target,他都是先開車,開了車再說。先把車開動起來,上了路,問目的地,然後該直行就直行,該掉頭就掉頭,如果不認識,就朝那個方向開,開到哪裡是哪裡,很有一種「探險和鑽研」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慶的摩托車很多,本來,這地方就生產摩托車嘛。路上的摩托車,很多都是載客的,而且還有一特「牛」的規矩,就是只有司機才戴安全帽,而乘客不用戴,也沒人抓。         問題來了,我是很「要命」的那種人,我但凡坐車,就一定會拉保險帶,然而這裡的摩托車不是「不用戴」,而且根本「沒得戴」,不管什麼摩托車,也是客人坐上就走,根本沒有備用的帽子。         然而有的時候,只有乘摩托車才行,就拿上下班時段來說吧,要從渝中區到南坪,就必須要過河(長江還是嘉陵江?),反正是一橋特別長的橋,在上下橋前後兩三公里的地方,長龍陣早已排起,那樣子,沒有一個小時,根本過不了橋。         這時,唯一能夠自由行動的,只有摩托車了。重慶的摩托車比出租更是厲害,「鑽來鑽去」自不用說,開到人行道也屬正常,最厲害的就是逆向行駛,如果前方正遇紅燈,摩托車就像是特權車式的,一路biao到車龍的最前面,等著過紅燈。如果那時你正在過馬路,你會發現四面八方都有摩托車過來,有逆向行駛過來的,有從人行道過來的,有從非機動車道過來的,也有從機動車道一輛輛車後面繞出來的,這些車,都趁紅燈的時候,趕到最前面來,給人的感覺,簡直就是「湧」出來的。 氣候與環境         看到這個,我差點沒氣死,有這麼說話的嗎?這是在重慶機場的一幅宣傳畫,圖片中紅色的是土地,黑色的則是干瘠土地的裂痕。重慶這回是撞上了,撞上了「百年一遇」的乾旱,只是這「百年機遇」不知從何說起。         四川,被稱之為「天府之國」,那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那是傳說中只要把種子扔下去,再不用去管,到秋天直接去收穫就可以的地方。誰知,現在的重慶,居然旱到有許多地方都要顆粒無收了。俗話說,「四川足,天下富」,可見四川的重要性,重慶人雖然已經不再承認自己是四川人了,然而人變了,這地難道也該跟著變嗎?         什麼「百年機遇」?災就是災了,難不成說只要不熱死人,就是「百年不遇」的陞官機會?是不是非要到了困境,才有機會讓官員們表現自己的親民、QIN政,這樣的機會,倒真是「百年機遇」了。…

重慶印象

        上週去了重慶,時間很短,只有三個晚上,13日下午浦東走的,16日的上午,就回來了,所以嚴格地說,這回只有兩具整天在重慶,看到什麼,就記下來,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吧。 出租車與交通         下了飛機,機場外排著一溜車,那些車都是桑塔納,各種顏色的都有,上面也有頂燈,也有計價器。         上了車,啟動,開出停車道,司機說話了「我們這個車比黃色的那種貴一點」,我回頭一看,也根本沒有黃色的嘛(後來才知道,重慶的「正宗」出租全是黃顏色的,而機場不讓他們停)。         「貴多少?」,我問,心想反正是出租車,大不了你的車好一點,稍貴而已。司機說,他的車打表到酒店,大概90元左右。         車已經開出了機場,出機場之前,司機動作很大地把計價器翻下。只見計價器上顯示的是24.67,立刻又跳成75.32,然後又跳成34.23,不斷地跳著。         我看不懂了,就問司機這樣的計價器,怎麼個收費法?司機倒也爽快,說「你就付90元吧」。         呵呵,這個90元本來就是你說的,現在好像還是我佔了便宜了?憑我這麼多年的「老江湖」歷練,這根本就是輛黑車嘛,其實這樣的「半合法機場黑車」,在許多城市都存在,只要不是獅子大開口,只能「入鄉隨俗了」。         前面說的是去的時候,回上海時,當然也要打車,在酒店門口,攔下一輛「正宗」的黃色出租車,上了車,那司機聽說去機場,立馬就開上了路。         上了路,司機說「去機場要60元」,我說你為什麼不打表呢?司機開始說各種理由,什麼「重慶就這個價錢」、「去機場要空放回來」(這也不是我的錯啊,你們出租管理部門不對,為什麼要乘客買單?),當然,又只能入鄉隨俗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說,如果全國舉行出租車司機技術大比武,重慶的司機,絕對應該有名次。         重慶是山城,真是「地無三尺平」,一個坡,連著一個坡,不像舊金山那樣,雖然也是坡連坡,但舊金山的路好多了,開車的人也客氣多了,而且舊金山的坡是同一個方向的長路,就是「一路上坡」或者「一路下坡」而已。所以,就連我這種水平,在舊金山開車,也是駕輕就熟(當然車是自動檔的,手動檔我可不行)。         重慶的路,有些很破,司機們則更不可比了,只要碰到塞車,一路上百輛車一起按喇叭,那氣勢,絕非洋人可比。明知道按喇叭也沒用,但咱追求的,就是那氣勢。         重慶的坡,更厲害,由於小路多,有許多坡簡直就是90度的,就是在轉彎的同時,還要爬坡。         重慶的出租,普遍選用當地產的「長安鈴木」,排量分別為1.1和1.3兩種,而且還都改裝成了液化氣燃料。         即便如此,重慶出租司機真有一種「辣精神」,他們才不管路有多差,也不管自己的性能如何,他們在坡上開起車來,簡直就是「如履平地」,不但從不溜坡,而且手腳並用(全是手動檔的)「搶逼圍」。         你看,道路擁塞,大家都停著,如果出租車的前面是輛大車,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慢,那麼那輛出租一定會向斜前方衝出去,搶過和他並排的那輛車頭,硬生生地「搶個檔」。         我「耐心地」「留心」觀察許久,發現只要是在坡上塞車,只要出租車前面的不是出租車,邊上也不是出租車,那麼起步之後,出租車一定會急打一把方向盤,往斜邊衝出去,真正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本事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慶的出租,還有一點很好玩,不管認識不認識target,他都是先開車,開了車再說。先把車開動起來,上了路,問目的地,然後該直行就直行,該掉頭就掉頭,如果不認識,就朝那個方向開,開到哪裡是哪裡,很有一種「探險和鑽研」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慶的摩托車很多,本來,這地方就生產摩托車嘛。路上的摩托車,很多都是載客的,而且還有一特「牛」的規矩,就是只有司機才戴安全帽,而乘客不用戴,也沒人抓。         問題來了,我是很「要命」的那種人,我但凡坐車,就一定會拉保險帶,然而這裡的摩托車不是「不用戴」,而且根本「沒得戴」,不管什麼摩托車,也是客人坐上就走,根本沒有備用的帽子。         然而有的時候,只有乘摩托車才行,就拿上下班時段來說吧,要從渝中區到南坪,就必須要過河(長江還是嘉陵江?),反正是一橋特別長的橋,在上下橋前後兩三公里的地方,長龍陣早已排起,那樣子,沒有一個小時,根本過不了橋。         這時,唯一能夠自由行動的,只有摩托車了。重慶的摩托車比出租更是厲害,「鑽來鑽去」自不用說,開到人行道也屬正常,最厲害的就是逆向行駛,如果前方正遇紅燈,摩托車就像是特權車式的,一路biao到車龍的最前面,等著過紅燈。如果那時你正在過馬路,你會發現四面八方都有摩托車過來,有逆向行駛過來的,有從人行道過來的,有從非機動車道過來的,也有從機動車道一輛輛車後面繞出來的,這些車,都趁紅燈的時候,趕到最前面來,給人的感覺,簡直就是「湧」出來的。 氣候與環境         看到這個,我差點沒氣死,有這麼說話的嗎?這是在重慶機場的一幅宣傳畫,圖片中紅色的是土地,黑色的則是干瘠土地的裂痕。重慶這回是撞上了,撞上了「百年一遇」的乾旱,只是這「百年機遇」不知從何說起。         四川,被稱之為「天府之國」,那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那是傳說中只要把種子扔下去,再不用去管,到秋天直接去收穫就可以的地方。誰知,現在的重慶,居然旱到有許多地方都要顆粒無收了。俗話說,「四川足,天下富」,可見四川的重要性,重慶人雖然已經不再承認自己是四川人了,然而人變了,這地難道也該跟著變嗎?         什麼「百年機遇」?災就是災了,難不成說只要不熱死人,就是「百年不遇」的陞官機會?是不是非要到了困境,才有機會讓官員們表現自己的親民、QIN政,這樣的機會,倒真是「百年機遇」了。…

[昆明]過橋米線

還記得我上次在西安,一天吃了三頓肉夾饃的事嗎?一頓陝西的、一頓山西的、一頓「凱芙西」(KFC)的。這回,在昆明,一天吃了三頓米線。 第一頓是酒店裡的自助早餐,你跑過去要米線,服務生就用個笊籬,抓點米粉進去,在熱水裡燙一下,然後在碗裡盛點清湯,再舀上一勺肉醬了事,淺淺的一碗,味道嘛,也就一般,純粹是騙洋人的東西。 第二頓是好友許濤請我吃的,他和我認識九年,碰頭不過六七回,他在成都,我在上海,沒有機會,所以難得碰到,紛紛搶著請客,最後總算說好,一頓頓地輪著請,免得買單時「搶手奪腳」。 從雲南省博物館出來,叫了輛車到金碧廣場,那兒有兩塊牌坊,很豪華的那種,一塊上寫「金馬」兩字,另一塊則是「碧雞」兩字,所以就叫做「金馬碧雞坊」,但是沒有去過的人,一定會以為是一塊牌坊,其實是兩塊。 怎麼會去那兒的呢?去省博的路上,我看到有「橋香園」的米線店,我不好意思讓許濤太過破費,就留了個心,到這裡來吃。 司機把車停在「碧雞」這邊,一下車,就看到有家叫做「老滇味」的店,很是熱鬧,而且也有米線賣,於是就決定在這家吃。 米線有許多種,都是在門旁的小櫃子上買票取食,過橋米線的檔次許多,最貴的八十,依次有四十、二十、十塊的,許濤一看,立馬打算要兩份80元的,被我阻止了,我好歹也算吃客了,豈會如此吃法?許濤則以為我客氣,硬要買最貴的。 好說歹說,總算說服許濤買了20元的套,我對他說貴的套,無非是多點菌類,這玩意,咱也不懂,犯不著花這冤枉錢,倒不如買兩套20元的,再點一些小菜,喝一點小酒,來得實惠。 買好了票,準備再稱點冷菜,結果一看,全是辣的,我是幾乎不吃辣的人,於是作罷。 進得店堂,許濤尋了個位子,把票子交到服務員手裡,服務員一看,說「吃過橋的到樓上去」,抬頭一看,果然有個燈箱,上寫四個大字「過橋上樓」。你說這四個字好玩不好玩,要是單單說起來,恐怕會有人以為這樓是連著橋的,或者乾脆就是象鳳凰的虹橋一樣,是建在橋上的。 拾步上樓,不禁使我想起魯迅先生寫到的「長衫」客人來,只是當年孔乙己窮則窮矣,至少還能賒賬,現如今,則大不同了…… 樓上的確寬敞許多,只是並不十分乾淨,很有些國營企業的樣子。 給了票子,稍等片刻,便端了上來,過橋米線嘛,配料總歸大同小異,無非一個大碗,裡面是滾燙的雞湯,再有些小碟子,一般是雞、魚、肉各兩片、火腿兩片,外加榨菜、雞蓯、酥肉等等的小碟。 過橋米線的好壞,在於幾點,一要湯好,二要料新鮮,三要米線滑勁。湯好,必要雞湯,湯要厚,要香,必要浮油一層,才能保溫,端上桌時,連熱氣都不冒,孰知油下乃是滾燙的雞湯,另外,油也不能太多,覆起湯麵即可,多則膩。 其次,用料不論貴賤、多少,只要新鮮即可,但凡生涮之物,新鮮乃是根本,有人(如我)吃起過橋米線來,是先用湯當火鍋來吃的,把各式肉料逐片放下,一燙即食,吃就吃個「嫩頭」,就算肉片批得再薄,如果物料不新鮮,還是白搭。這也是我向來不主張吃那些八十、六十套的原因,因為那些套裡的東西,點的人少,存放的時間長,未免不夠新鮮。 再者,米線也要好,端上桌時,米線要熱,否則往湯裡一倒,變成「溫溫吞吞」的一碗,還有啥吃頭?米線本身的質地,也很有講究,米線要滑,要嫩,卻還要有嚼勁,如果像冰淇淋一樣,入口即化,則沒有吃頭了。 所以,米線人人會做,家家店有賣,講究著實不少,值得說一句的是,老滇味的米線,無論湯、料、粉,都著實不錯,20元的價格,可謂物有所值。還要提一句的是,隨過橋米線送一小盅汽鍋雞,反正,我在昆明吃到的所有「汽鍋雞」都是「汽鍋雞湯」,和原汁原味蒸出來的,相去甚遠。 記得隔日,朋友在拉祜族的飯店請吃飯時,說到昆明本地人是不吃過橋米線的,她們喜歡吃「小鍋米線」,也喜歡在家裡自己做,她說「過橋米線就是騙外地人的」,她還說「超市、菜市場都有米線賣」。 於是,我到了家樂福,在冷藏櫃裡找到了米線,濕的一包包地放點,每包的份量各不相同,顯然是現包裝的。米線有兩種,一種叫做「干漿米線」,稍微細一點,另一種則叫「酸漿米線」,稍微粗一點。 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問遍所有的服務員,居然沒人能夠說得上來,只有一個說「可能酸漿是帶點酸味的吧?」,這算什麼回答?如果酸漿是帶酸味的,我千里迢迢帶回上海,一吃如果是酸的,還搞不清到底就是這個酸味,還是路途太長壞敗了,於是我決定買「干漿米線」。對照大街上的「小鍋米線」三元、五元一砂鍋,這原材料並不便宜,一袋不過一斤左右,也要賣到三元出頭,看來,那些三元、五元的貨色,一定不是超市買的。 打電話給上海,讓小吳阿姨準備雞湯等物,暫且不表。 晚上的時候,只剩我一個人了,走出酒店,繞著酒店逛逛,不料,就在酒店的後面,轉角上有家很大的「橋香園」,賣熟菜的攤子還排著隊,一看熟菜,和中午「老滇味」的大不相同,許多都是滷菜,不辣的那種,於是也在後面排起隊來。 要了些什麼呢?兩隻鴨肫、兩隻鴨腳、一把豬耳朵(買的時候以為是牛筋的)、一把酥肉,總共十四元錢,買了一瓶小酒,自斟自飲,不亦樂乎。 鴨肫是連著腸頭的,很是入味,鴨腳並不死硬,但很有咬勁,正好下酒。酥肉極薄,既脆且香,一小包吃完(怎麼是一小包?這家店裡,不管堂吃與否,熟菜都是放在塑料袋裡的,我買了四樣小菜,就是五個塑料袋,擺在桌上,很是熱鬧),尚不解饞,於是又買了一包。 橋香園據說也是「騙外地人」的店,很有點象上海城隍廟的南翔小籠的架勢,廣告很大。他們的過橋米線,名字都很好聽,什麼「狀元過橋米線」,什麼「進士」、「秀才」、「舉人」各式的名字都有,只是「發明」過橋米線的「秀才」淪為了最低的一檔,不知別人作何感想。 我依然要了20元的份,與中午的相比,多了腰片和北極貝,我一直覺得這北極貝一物,根本就和米線搭不了界嘛,腰片倒是很薄很薄,縱然我做了這麼多年菜的,要不是事先冰住了讓我批,我是絕對弄不到這麼薄的。 前面說過,過橋米線,要湯、料、粉三好,橋香園的問題就來了,湯不錯,料也好,然而他們的米線就有些欠缺了,一碰即斷不說,放進嘴裡,絲毫沒有嚼勁,有點象吃麵時「糊脫了」(不是普通話的「糊」,那是指「焦」了)的感覺。 同樣送「汽鍋雞」一份,我反正對這東西已經不抱任何希望,聊勝於無吧。端上來,果然一大碗湯,絕對不是蒸出來的,雞倒是烏骨雞,小小的有幾塊,三七的味道很濃,倒也算有些特點。 吃完米線,想到第二天,我還準備「大干一場」的,於是再買酥肉一包,一併帶回上海,做「小鍋米線」。

[昆明]福照樓

(照片待補)         晚飯說好請好友許濤,事先在網上調研了一番,說是「福照樓」好,筇竹寺歸來,已近六點,叫司機直接開到北門的福照樓,司機說「你們還真懂吃,到昆明,就要上這兒來吃」。         福照樓所在的位置,離火車北站不遠,屬於比較亂的地方,福照樓的門口正圍著一大群人,幾個穿制服的拿著警棍打一個人,那人看似學生,生得「氣宇軒昂」,但幾個打一個,終歸落於下風。         福照樓並不大,門面只有一開間,大門很有特色,繪大阿福年畫一對,鮮豔活靈,很是可愛。進得門,有石缸一口,內蓄金魚數樣,倒也雅緻。         落座,點菜,汽鍋雞乃是招牌,服務員建議點小鍋18元,我要了36元中鍋的,大不了,別的少吃點,雞汁還是要吃個爽,另外又根據服務員的推薦和自己的喜好,點了四五樣。         洗手間在外面,去了一次回來,汽鍋雞已經上來,燒汽鍋雞的地方是開放式的,一個灶上,碼起許多只汽鍋,也算一景吧。汽鍋雞中,湯水滿溢,原本以為只有過橋米線店「送」的小汽鍋會有這麼多湯,不承想,以汽鍋雞聞名的大店,也是如此。         聽我慢慢道來。汽鍋一物,外面看著象普通的砂鍋,當中有個圓錐,圓錐裡並不是實心的,而僅是一層而已,所以把汽鍋翻過來,凹進去一圈,椎的頂部有個孔,透氣用的。汽鍋雞必定要蒸出來,水要多,火要大,蓋著蓋子蒸,水汽會沿著圓錐上升,再通過那個小孔到鍋裡,冷凝後到鍋裡,有點像是蒸餾的意思。         一盅汽鍋,蒸之許久,其汁水最多也就蓋過雞塊而已,何嘗見過滿湯滿水的?不消分說,大大的一鍋湯水,那定是用別的鍋煮了雞湯後,再倒入的。中國字很有趣,這「汁」和「湯」兩字,便是天差地別,汁乃花大心思,花長時間,好不容易得來的精華,而湯不過是加水煮熟而已。         湯的顏色還是不錯,薑黃色,應該算是土雞(上海人叫草雞)吧,湯也鮮美,不過這年頭有樣東西叫做「味精」,要是有了此物,雞湯還煮不鮮,真正是沒有做菜的天份了。細細品來,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汽鍋裡的雞有些蹊蹺,湯是黃的,然而皮卻是雪白的,不但如此,我挾到一個翅膀,毛孔極其粗大,皮厚肉嫩,這分明就是大規模飼養的肉用雞嘛,居然網上還有那麼多人說是土雞,這年頭,生意真是好做啊。         湯裡有白果,是外加了20元錢放的,許濤說他們那裡盛產白果,真是幸福。服務員還給了兩個小紙包,裡面是生三七粉,放在湯裡,果然味道不同尋常,不但增添了鮮味,而且還帶著草藥特殊的口味,倒是特色。在網上看的時候,以為「生三七粉」是種象米粉一樣的東西,原來是中藥三七塊磨成的粉。         要是作為雞湯,或許可以打個八分,然後作為汽鍋雞,連及格都打不上了。無奈啊無奈,在昆明這個以汽鍋雞著名的地方,居然就找不到一家正宗的,如此可見,現在的飯店和餐飲行業,都已經浮燥到了什麼地步了。         涼米線,是網上推薦的,味道的確不錯,這玩意,你要把它弄得不好吃,還真不容易,但要勝人一籌,就更不容易了,要是打分的話,這家店的,可以打到八分。味道有點酸,有點甜,也有一絲絲的辣,口感也好,的確不可多得,想起北方有用芥末拌涼粉的,算是什麼事嘛,居然還有人趨之如鶩。         又一道,烤肉,烤的是腊肉,而且不是久醃的腊肉,乃是曝醃的,端上桌來,軟軟、香香、熱熱,很是不錯,蘸酸辣椒汁吃,很是到位,絕對可以值得九分。         乳餅,好像是12元,蘸椒鹽吃,極其一般,失卻「乳」的味道,口感更像是老豆腐,沒有絲毫「滑潤」的感覺,不打分了。         還有一道,也很不錯,是雲南香腸和雲腿的拼盤。我們知道,天下火腿兩大家,金華火腿、宣威火腿各執一方。個人的感覺是金華的偏硬、久醃,雲南的火腿則要嫩一點,更新鮮一點。雲南的火腿,又叫「雲腿」,也叫「南腿」,其中雲南又以宣威的火腿最好,所以亦名「宣腿」。這裡有個笑話,說是當年有人要拍盛宣懷的馬屁,送宣腿一條,軋軋實實說到「宣腿」,結果盛宣懷大不悅,乃是馬屁拍到馬腳上。         這頓飯,結賬的時候,大出所料,連一瓶叫做「銅鍋」的雲南米酒在內,統共125元,「銅鍋」的商標乃是雲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叫做「牛虎銅案」。

[昆明]拉祜飯店

(照片待補)         拉祜族?該怎麼讀?「拉古」?還是「拉枯」?哈哈,都不是,應該是「拉戶」。         據說,這個民族在思茅,瀾滄江的邊上,都是住在木頭房子裡,還據說這個民族的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         拉祜飯店在昆明的黃金地段,滇池路的邊上,對面是個省人大還是政協什麼的,反正有個挺響亮的名頭。不過,那條路可能還沒修好,塵沙遍地。         中午的拉祜飯店,只有我們幾個人,但聽主人說,昆明的人都知道這家店,要是晚上來的話,沒有預定是找不到位子的。         拉祜飯店據說就是照著拉祜族的思茅家鄉的木房子建的,服務員什麼的也都是拉祜族人。進飯店前,穿民族服裝的服務員捧著個大葫蘆倒水請客人洗手,說是拉祜族的風俗。         進得店堂,一樓是個供堂,紅色的牆氈上鑲著一隻金色的葫蘆和兩隻神鳥的圖形,據說是拉祜族的圖騰,拉祜族相信他們的先民是從葫蘆裡來的,「噢,原來是種出來的」,我開了一句玩笑。         二樓是大堂和包房,也有個供堂,也有大葫蘆。包房很簡單,牆是木板接拼的,原色木板,但那麼多的木癤子,估計也是故意弄出來的。         菜是主人點的,第一道是個大盆的雞湯,據說是從思茅來的土雞,湯色薑黃,味道倒也鮮美,仔細一看,還是烏骨雞呢,只是不知道毛是不是白的。         又上來一盆冷菜,有點象香菜拌肉糜,仔細一嘗,卻又不是香菜的口感與香味,原來這是新鮮的茴香拌的,但吃起來,絲毫沒有干茴香的味道。後來,我還看到過新鮮的茴香,細細長長的,有點象蘆蒿,葉子是翠綠的,象針似的極細極密,有點毛絨絨的感覺。我想,干的茴香應該是其籽實吧。         有一個清炒的板藍根,味道有點象青菜。聽主人說,板藍根在雲南是極其普遍的東西,不但可以入藥,還可以做染料,藍印花布的顏色,就是板藍根弄的。哦,怪不得叫板藍根呢。         主人聽說我喜歡吃乳扇,還特地點了一份炸乳扇,雖然沒有街市上的烤乳扇乳香濃郁,卻也很有特色。乳扇被切成小片,油炸後蘸白糖吃,脆脆香香,別有風味。         有一個冷菜拼盆,就是這道菜,讓我出了個大洋相。這盆菜,是四樣東西拼起來的,有洋山芋,有小米椒,有摘耳根,還有樣東西我忘了,所有的東西,都是碎碎的,和成一團。主人說這是拉祜族的特色,把東西舂碎了再吃。         小米椒?什麼玩意?名字挺好聽的,我就挾起一小撮來,放進嘴裡。那個叫辣啊!辣到什麼地步?無法說話,只能打手勢,據說臉還漲得通紅,在座的看「有變」,「居然」建 議喝熱水,說是雖然喝熱水難受,但比冰水更能解辣,在座連我共四人,兩個昆明人,一個成都人,都是能吃辣的,我也沒辦法,只能聽他們的,喝了一大口熱茶,又痛又辣,依然不見好轉……         成都的那位說話了「我也覺得很辣啊!」,廢話,辣,你要早說才是啊!連成都的都覺得「很辣」,我怎麼行啊?下半頓話,我的左邊舌頭是沒有知覺的,只能靠右邊的「半條」。         上來一道甜筍,說是特別能解辣,切成絲炒的,吃著沒有筍的感覺,的確有些甜甜的,不知到底是種什麼植物。         又上來一條魚,烤的,非常的香,肉質緊實,問是什麼魚,均說不知,味道實在是好,與我當年在麗江的小攤子吃到的羅非魚有得一比,記得那次住在大研古城的古老爺客棧,晚上到「城外」(其實就是一條街啦)的燒烤攤上吃到烤羅非魚,竟一發不可收拾,住多少天,就去多少個晚上,天天等夜色降臨,就去那兒等著羅非魚烤出來,還買回客棧吃,那種美味,已經記憶中的東西了,不承想,這回居然在這裡又吃到了。         最後一道,壓台戲,是烤乾巴菌,據主人說,這乾巴菌,只有拉祜族人才烤得好,主人還說,其它人都是炒來吃,也只有拉祜族是烤來吃,另外又關照一句,看吃的時候,有沒有魷魚的感覺。不說還不覺得,一說倒還真是,果然有些魷魚的口感,也算是民族特色吧。         服務員的漢語都不是很好,必須連說帶比劃,才能交流,也嘗了他們的米酒,與大多數在昆明的米酒都是一個味兒,無甚可寫。         臨走的時候,看到門口有一群黑羊走過,看來不遠處,還有農家吧。

[昆明]滇菌王

(照片待補)         在英語裡,磨菇叫mushroom,那香菇呢?也叫mushroom,平菇、草菇、猴頭菇呢?我問過一個老外,老外說應該各有名稱,但只要是菇,最簡單的就叫mushroom。         中文簡單得多,像什麼叫什麼唄,其實也不盡然。這回到了昆明,承蒙好友相請,到了滇菌王,大開眼界。         滇菌王是家火鍋店,以食菌著名,據主人說,由於中午才知曉我們來,已經訂不到包房了,所以只能在大堂吃。所謂的大堂,其實是個閣樓(當然,還有正式的大堂),統共四桌,倒也不錯。進得店堂,於醒目處寫著「所有菌類必須燒煮至少五分鐘,以免中毒」,呵呵。         菜是主人點的,只聽得這個菌那個菌,竟然沒有絲毫牛肉、羊肉之類,真是把我當小白兔了。         還好,鍋端上來,是土雞鍋,湯色很清,想是處理過了的。服務員一樣樣拿上來,先放了三樣,羊肚菌、松茸和雞油菌,羊肚菌還真像羊肚,褶皺很多,而雞油菌就更像了,黃黃的一大堆。服務員報完菌名,特地關照「這三種菌,要煮到八方熟才可以吃」。         坐著,等著,只有一小碟送的冷菜,像是小香菇那種,和辣椒拌在一起的,我不敢問津。等得不耐煩,主人點了一份「菌包子」,端上來一看,有點象上海的生煎,味道卻是極好,鮮、嫩、滑、脆,一口氣吃了不少。         過了大約十五分鐘,原先堆高堆滿的菌都癟了下去,服務員過來分,不過每人一碗。湯味的確很鮮,只是看看一大堆,煮熟了只有一點點,意猶未盡啊。         還好,還好,還有雞蓯菌和竹蓀,而且這回不用久等,只要五分熟就可以,沒等服務員來,我就迫不及待想要撩一塊雞吃,不過被主人勸阻了,說是菌這玩意,危險得很,不煮熟,會吃死人的,還是等服務員來分的好。         又是每人一碗,要多,也沒有了。吃完菌,服務員幫著分雞,哎,總算有肉了,不過話說回來,菌倒真的是好吃,主人說這個時候,吃菌乃是最好,各種菌都有,都新鮮。         吃完雞,服務員把一種叫草芽的東西放下鍋,再把一盤薄荷放下,說是隨便怎麼吃,不會中毒了。草芽從來沒吃過,有點象粗的蘆葦桿子,味道有些甜甜的,只是嫩的固然很嫩,老的卻要吐渣,很是影響口感。         薄荷我也吃過,是在吃口香糖時吃的。新鮮的薄荷葉子,極是清香,在鍋裡一涮,滿鍋皆香,吃在口裡,也是香甜,想想上海波特曼樓下,小小的一包,15元,在這裡,大把大把地往鍋裡扔,看來地域差別,真有這麼回事啊!(後來,臨走,去超市買一大包薄荷,四角三分)。         主人十分客氣,又點雞蓯包一份,先前的是生煎,現在是蒸出來的,味道也是很好,只是酒足飯飽,再也吃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