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去了重慶,時間很短,只有三個晚上,13日下午浦東走的,16日的上午,就回來了,所以嚴格地說,這回只有兩具整天在重慶,看到什麼,就記下來,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吧。
出租車與交通
下了飛機,機場外排著一溜車,那些車都是桑塔納,各種顏色的都有,上面也有頂燈,也有計價器。
上了車,啟動,開出停車道,司機說話了「我們這個車比黃色的那種貴一點」,我回頭一看,也根本沒有黃色的嘛(後來才知道,重慶的「正宗」出租全是黃顏色的,而機場不讓他們停)。
「貴多少?」,我問,心想反正是出租車,大不了你的車好一點,稍貴而已。司機說,他的車打表到酒店,大概90元左右。
車已經開出了機場,出機場之前,司機動作很大地把計價器翻下。只見計價器上顯示的是24.67,立刻又跳成75.32,然後又跳成34.23,不斷地跳著。
我看不懂了,就問司機這樣的計價器,怎麼個收費法?司機倒也爽快,說「你就付90元吧」。
呵呵,這個90元本來就是你說的,現在好像還是我佔了便宜了?憑我這麼多年的「老江湖」歷練,這根本就是輛黑車嘛,其實這樣的「半合法機場黑車」,在許多城市都存在,只要不是獅子大開口,只能「入鄉隨俗了」。
前面說的是去的時候,回上海時,當然也要打車,在酒店門口,攔下一輛「正宗」的黃色出租車,上了車,那司機聽說去機場,立馬就開上了路。
上了路,司機說「去機場要60元」,我說你為什麼不打表呢?司機開始說各種理由,什麼「重慶就這個價錢」、「去機場要空放回來」(這也不是我的錯啊,你們出租管理部門不對,為什麼要乘客買單?),當然,又只能入鄉隨俗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一直說,如果全國舉行出租車司機技術大比武,重慶的司機,絕對應該有名次。
重慶是山城,真是「地無三尺平」,一個坡,連著一個坡,不像舊金山那樣,雖然也是坡連坡,但舊金山的路好多了,開車的人也客氣多了,而且舊金山的坡是同一個方向的長路,就是「一路上坡」或者「一路下坡」而已。所以,就連我這種水平,在舊金山開車,也是駕輕就熟(當然車是自動檔的,手動檔我可不行)。
重慶的路,有些很破,司機們則更不可比了,只要碰到塞車,一路上百輛車一起按喇叭,那氣勢,絕非洋人可比。明知道按喇叭也沒用,但咱追求的,就是那氣勢。
重慶的坡,更厲害,由於小路多,有許多坡簡直就是90度的,就是在轉彎的同時,還要爬坡。
重慶的出租,普遍選用當地產的「長安鈴木」,排量分別為1.1和1.3兩種,而且還都改裝成了液化氣燃料。
即便如此,重慶出租司機真有一種「辣精神」,他們才不管路有多差,也不管自己的性能如何,他們在坡上開起車來,簡直就是「如履平地」,不但從不溜坡,而且手腳並用(全是手動檔的)「搶逼圍」。
你看,道路擁塞,大家都停著,如果出租車的前面是輛大車,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慢,那麼那輛出租一定會向斜前方衝出去,搶過和他並排的那輛車頭,硬生生地「搶個檔」。
我「耐心地」「留心」觀察許久,發現只要是在坡上塞車,只要出租車前面的不是出租車,邊上也不是出租車,那麼起步之後,出租車一定會急打一把方向盤,往斜邊衝出去,真正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本事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慶的出租,還有一點很好玩,不管認識不認識target,他都是先開車,開了車再說。先把車開動起來,上了路,問目的地,然後該直行就直行,該掉頭就掉頭,如果不認識,就朝那個方向開,開到哪裡是哪裡,很有一種「探險和鑽研」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慶的摩托車很多,本來,這地方就生產摩托車嘛。路上的摩托車,很多都是載客的,而且還有一特「牛」的規矩,就是只有司機才戴安全帽,而乘客不用戴,也沒人抓。
問題來了,我是很「要命」的那種人,我但凡坐車,就一定會拉保險帶,然而這裡的摩托車不是「不用戴」,而且根本「沒得戴」,不管什麼摩托車,也是客人坐上就走,根本沒有備用的帽子。
然而有的時候,只有乘摩托車才行,就拿上下班時段來說吧,要從渝中區到南坪,就必須要過河(長江還是嘉陵江?),反正是一橋特別長的橋,在上下橋前後兩三公里的地方,長龍陣早已排起,那樣子,沒有一個小時,根本過不了橋。
這時,唯一能夠自由行動的,只有摩托車了。重慶的摩托車比出租更是厲害,「鑽來鑽去」自不用說,開到人行道也屬正常,最厲害的就是逆向行駛,如果前方正遇紅燈,摩托車就像是特權車式的,一路biao到車龍的最前面,等著過紅燈。如果那時你正在過馬路,你會發現四面八方都有摩托車過來,有逆向行駛過來的,有從人行道過來的,有從非機動車道過來的,也有從機動車道一輛輛車後面繞出來的,這些車,都趁紅燈的時候,趕到最前面來,給人的感覺,簡直就是「湧」出來的。
氣候與環境
看到這個,我差點沒氣死,有這麼說話的嗎?這是在重慶機場的一幅宣傳畫,圖片中紅色的是土地,黑色的則是干瘠土地的裂痕。重慶這回是撞上了,撞上了「百年一遇」的乾旱,只是這「百年機遇」不知從何說起。
四川,被稱之為「天府之國」,那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那是傳說中只要把種子扔下去,再不用去管,到秋天直接去收穫就可以的地方。誰知,現在的重慶,居然旱到有許多地方都要顆粒無收了。俗話說,「四川足,天下富」,可見四川的重要性,重慶人雖然已經不再承認自己是四川人了,然而人變了,這地難道也該跟著變嗎?
什麼「百年機遇」?災就是災了,難不成說只要不熱死人,就是「百年不遇」的陞官機會?是不是非要到了困境,才有機會讓官員們表現自己的親民、QIN政,這樣的機會,倒真是「百年機遇」了。
有人說,重慶乾旱,三峽工程難辭其咎,於是立刻有人出來闢謠了,說什麼「今年普遍全世界乾旱等等」,反正我只知道當年衛生部也辟過謠,說「中國沒有sars」;當年環保總局也辟過謠,說「爆炸後只有水和二氧化碳,不會影響松花江」,等等。
不管是真是假,這大壩沒造好前,重慶好好的,一造好,就大旱了,只要有點智商的人,都不免會把兩件事聯繫到一塊兒去。所以,不要再弄什麼闢謠之類的做法了,恐怕會越描越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