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 灣仔海鮮一條街 似賤實貴兩風味

要到珠海的灣仔海鮮一條街,從情侶路打車的話,據說要四十分鐘,聽上去挺遠的,於是我玩了一個”曲線救國”。線路是這樣的:從拱北口岸到澳門,坐車到大三巴,走到澳門的灣仔碼頭,然後擺渡回珠海的灣仔碼頭。雖然有點”城頭上出棺材”的意見,不過這段旅程很有趣,不像在出租車上坐四十分鐘那般無聊。 我在下午四點半左右,上了擺渡船,不過三四分鐘,就到了珠海這一邊,兩邊真的是很近很近,好像還沒有黃浦江寬。不像拱北口岸老是需要排隊,這灣仔這邊,我幾乎是在十分鐘裡完成了”出關–擺渡–入關”的所有事項,十五分鐘後,我已經站在了珠海灣仔碼頭門口的大街上了。 大街上太陽老辣,雖然已經將近五點,照度依然不弱。灣仔碼頭周圍很是冷清,根本不見高樓,道路也很寬敞,反正所有的景象告訴我,這裡是”鄉下”。鄉下的問題在於出租車很少,口乾舌燥的我,無奈地站在路邊,希冀有輛車來…… 終於來了一輛出租,還是專程送人到碼頭來的,我上了車,告訴司機”去海鮮一條街”,司機怔了一怔,出發了。路線是這樣的:往前開一百米,調頭,往回開一百米,右轉,向前二十米,停車。就這樣,我花了將近半個小時,等到了一輛車,然後讓這輛車,帶我過了條馬路。 海鮮街並不長,不過百來米的樣子,有點二十個左右的攤子,每個攤上都有些貝殼、有些蝦,東西看著挺新鮮,不過品種並沒有新海利那麼多,然而我實在累死了,無心力馬打拚,先找了家涼茶店,”黃振龍”的連鎖店,喝了點苦苦的涼茶,與店主聊了一會天。 五點半的時候,身上的汗已經幹了,元氣也已恢復,準備回到海鮮街去”廝殺”一番了。走進海鮮街,就有三四個”半老徐娘”圍上來,口中說到”到我們那裡去吃”等等,終究有位”面皮特別老的”,如”盯霸”吧地跟著我,只能就範答應”買好東西,去你的店裡吃”。 於是那個女人陪著我”買菜”,20元一隻的大海膽要了一隻;還有25元一斤的瀨尿蝦,買蝦的時候,攤主”搶手奪腳”要把小蝦裝在塑料袋裡,無奈我是何等樣人,難道會讓她得逞?於是她放進小蝦,我則撿出來,一番”明爭暗鬥後”,稱了八兩。 轉了一圈,看到有活的沙蟲賣,這玩意最早是在廈門吃到,廈門的土筍凍也是這東西做的,這是海裡的腔腸動物,不見頭眼,如手指般粗細,一尺來長,圓圓滾滾,很像蠕蟲。沙蟲並不便宜,35元一斤,挑了八九條,一稱正好半斤。陪我買菜的那個女人要求攤主加工一下,結果攤主拿出一根尺把長的不鏽鋼條來,對準沙蟲的一端插進去,扯開,放在水裡漂洗,如此這樣,把每條沙蟲都用不鏽鋼條插通,擠出裡面的污泥,然後把所有的沙蟲都放在小淘籮裡摔打、漂洗,不過三五分鐘的樣子,所有的沙蟲都洗好了。 繼續買菜,問了那女人,說是她的家,只收加工費,”白灼5元,蒸8元,炒10元”。隨後買了一隻八兩的膏蟹,38元一斤,外加八兩28元一斤的八爪魚,就來到了那女人的店裡。她把我帶進店堂,就有服務員來招呼我,那女人則繼續到海鮮街上”拉客”去了。 店其實就在海鮮街的頭上,第一家,叫做”金港魚村”,和服務員一起看了看我買的菜,說好白灼八瓜魚,膏蝦整隻蒸,椒鹽瀨尿蝦,沙蟲燒胡蘿蔔絲,海膽則是生吃。想想這麼多東西,不過二三十元的加工費,這麼大的店,不知這個”錢點”在哪裡。 海膽一共開了五片出來,每片有兩個一元硬幣的大小,這也是我吃過的最大的海膽了。在上海,但凡有到海膽的日式料理,價格便要翻上一番,而且那些海膽,還很小,不過半截小指的樣子,而這裡的海膽,有一隻拇指的大小呢。海膽放在蒙了保鮮膜的冰上,蘸醬油、芥末吃,海膽經過冰鎮,清涼軟滑,而且現剝現吃,新鮮而沒有絲毫的腥味,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沙蟲是和胡蘿蔔一起燒的,胡蘿蔔絲切得極細,放了幾片蔥和幾片大蒜頭,燒得湯湯水水,味道挺鮮,美中不足的是沙蟲中有點沙。四隻八爪魚,用水焯出來,裡面還有薑絲、辣椒圈、綠豆芽和蔥,估計是一起過水後,澆上醬油,再淋熱油而成。八爪魚的味道還不錯,也脆,只是可能大了,有點老。 瀨尿蝦很新鮮,肉絲毫不糊,八兩總共有九隻,說是椒鹽,其實是用辣椒和洋蔥起的味,倒也有特色。整隻的蟹,在這裡叫做”元蟹”,所以這道就是”清蒸元蟹”了,打開蟹,果然全是膏黃,只是感覺上沒有蒸透,膏還沒有完全結起。吮一口蟹黃,覺得其味甚怪,有很重的泥土氣,實在是大煞風景了。蟹肉很厚實,不過也帶著絲絲的泥土氣,莫非是由水質污染所致? 吃完結賬,比預計的多了許多,一開始以為不過二三十元加工費,實際卻遠遠不止。細究下來,原來店家自有賺錢的法門,白灼是5元,然而白灼八爪魚就不是了,就要加1元,清蒸是8元,但是”原只”就是10元了,服務員說整隻不劈開蒸的話,更費火…… 最貴的是生吃的海膽,每隻收費20元,而沙蟲則是13元,外加沒有動過的小食、毛巾算了16元,所以光是加工費加上”起步費”,就是65元,而不是什麼二三十元了。 總的來說,海鮮一條街是”玩一次可以,不必再來”的地方,東西比市裡稍微便宜那麼一點點,感受一下”自己買菜,代客加工”的經歷也不錯,但是從食材來說,不見得比城市的大酒店來得好,比如瀨尿蝦吧,明顯就是新海利的更大。 海鮮街的確便宜了一點,這僅僅是指原料的價格,你要加上加工費,就差不多了,若是再加上車費和來回的功夫,算下來,可要比城裡貴得多呢。 (沙蟲近景) (“新式椒鹽”近景) (白灼八爪魚) (店裡還看到一條小壁虎,一併登出來,給大家看看,記得有次在柬埔寨喝酒,酒吧牆上有幾十條壁虎,呵呵)

[珠海] 廣闊合食湛江雞 路邊小店有美食

(08/30/07) 廣東湛江雞是很有名的,在上海的粵西庭吃過一次,並沒有覺得很好吃,這回在珠海,跑到維也納酒店找一家叫”小蠔皇”的店,但是沒有找到。夜色已晚,於是信步來到一家”廣闊合食湛江雞”飯店,很奇怪的名字。 珠海的晚上很奇怪,不像任何一個大城市,珠海的晚上是一塊塊的,一塊燈火明亮的地方,隔個三五公里,又有一塊,塊與塊之間,則完全是黑燈瞎火的了。每塊之內,有三五家店,只要到了這一塊,想吃,也並無多大的選擇,只能在這三五家之間選,我看下來,也就只有這家”廣闊合食”的還行。 門口的熟菜櫃裡有半隻豬腳、一隻半雞和一塊脆皮燒肉,把老闆叫來,要了四分之一的雞,半塊肉。 雞和肉是擺在一個盤子裡的,我在想,雞這樣東西,可能和上海的三黃雞也是一回事。許許多多的外地人,到了上海來吃三黃雞,大多數人都說不好吃,所以我吃過的湛江雞也沒覺得好吃。這回的湛江雞,從外觀上看也與尋常的雞差不多,由於上面塗了油,倒是黃燦燦煞是好看,蘸料是醬油加蒜。吃了一口,最大的感覺是雞的皮很厚,很有嚼勁,肉質倒反而在其次了。 燒肉呢,味道還不錯,不過有兩大缺點,首先是冷的,燒肉肥的部分多,若是帶著點溫,感覺要好許多,其次脆皮燒肉,當然要皮脆才行,然而我吃到的是已經”回韌”的皮,也就是根本就咬不動的皮,大煞風景啊! 另外點了一個鹹魚茄瓜煲,13元一份,味道還可以,只是有點咸;魚很少,真正是”屈指可數”,茄瓜是用刀切的,考究的話,則應該用手來撕,因為手撕的話,截面積更大,更容易入味。茄瓜裡已經有籽了,把籽挑去,可以吃外面的肉,皮倒也脆,估計是事先煎過再燒了。 又點了道山水豆腐,從牆壁上的照片來看,既像蛋又像豆腐,問服務員,說是豆腐。等到端上來,是一個類似於蒸蛋的東西,上面撒著一些豆腐乾。舀一勺嘗之,感覺至少不是有蛋黃的那種蒸蛋,或許是蛋清蒸出,或許是蒸蛋清再加了”獨門配方”而成。這道菜相當好吃,既燙又嫩,香甜可口,我根本沒想到在路邊的小店,竟然會有如此美味,所謂海水不可斗量,店也不可貌相也。 山水豆腐裡還有胡蘿蔔、蝦仁和香菇,蝦仁是大的海蝦,去了殼獨留蝦尾的那種,有的地方稱之為鳳尾蝦,最神奇的就是那個底了,吃上去厚厚的,甜甜的…… 最後,又點了份五元的鹹骨粥,鹹骨粥此物,絕對不能放鹽,必要將鹹骨的味道燉出才行。廣東的粥和福建的大不一樣,廣東的粥都是搗得碎碎的,而福建的粥就是”咸泡飯”,連一個粥都有不同的流派,一國之大,可見一斑。這份鹹骨粥,很是得鹹骨粥之真韻,味在粥中,咸香四溢,吃出一身汗來。 這頓共是70元,有時不必去大館子,就算路邊的小店,也有美食呢!又便宜又好吃,多好。

[珠海] 新海利故地重遊 瀨尿蝦饕餮美食

(08/30/07) 在印象中,新海利是個排檔,因為我上次是坐在大街上吃的;這回到了珠海,上網一查,看到有朋友說”新海利太貴”,有朋友說”新海利裝修不錯”,這樣看來,新海利就不是排檔,而是酒樓了。昨天晚上,我出門找新海利,沒有找到,今天才搞明白為什麼,因為上次住的是海灣酒店,這回住的是怡景灣酒店,雖然都在情侶路上,卻要”遠開八隻腳”…… 中午,直接打了車過去,出租車調頭,沿路邊停下,樹幹上倚著一個人,立刻從腳下的紙盒裡拿了瓶礦泉水跑過來替我把門打開。我一看嚇了一跳,這算啥架勢?要小費的?誰知那人只是替我開了車門,並沒有把礦泉水給我,而是遞給了出租司機,看來新海利的生意經著實不錯。 剛下車,穿著旗袍的服務員就小碎步地迎上來,打起一把傘替我遮陽,把我帶到了二樓。由於是中午,太陽日曬厲害,所以並沒有街上的位子,只有室內的,二樓的確佈置得不錯,是家象像樣樣的酒樓。 昨天晚上,在”新海珍”,想吃瀨尿蝦沒有吃到,今天一看,不僅有,還有好幾種。有”本地瀨尿蝦”、”本地有膏瀨尿蝦”以及”長頸瀨尿蝦”,據服務員介紹那種長勁的膏比較多,68元一斤,欣然點之。 新海利的海鮮,品種繁多,而且看著就很新鮮,當然有許多都是我叫不出名來的東西。不但如此,還有許多匪夷所思的東西,比如龍蝨,看著就像是蟑螂一般,只是長在水裡而已,還有蜂巢,每個六角形的洞眼裡,都有活活的蜜蜂,不知如何地吃法。 坐停當等著上菜,服務員拿著一隻小盆來,小盆裡還有一把不鏽鋼鉗子,我想我又沒點蟹,或許這鉗子也算是標準配置吧。服務員拿了個熱水瓶過來,用鉗子夾起碗筷燙了一遍,原來如此。餐前送菜有鹵花生和泡菜,鹵花生又乾又無味,而泡菜是白蘿蔔和胡蘿蔔製成,沒有泡透,還帶著蘿蔔的辛辣味道。 到新海利,是特地為”泊殼”來的,上次在新海利吃了,就覺得好吃,後來又經廣州的美食家吳昌壽的點撥,使我更加喜歡這樣東西。無奈不知是我的廣東話有問題,還是這玩意有不同的叫法,我在珠海多次說起”泊殼”,竟然無人知曉我到底說的是什麼。 泊殼端上來,滿滿的一大盤,總算讓我有機會仔細地看看,到底是件什麼東西。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泊殼就是上海的青瓜子,但是買過幾次青瓜子後,發現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回仔細觀察,發現泊殼的殼上是有花紋的,而青瓜子則是沒有的。泊殼一定要”壯”,才好吃,否則一隻隻吃來吃去,一定懨氣煞。 瀨尿蝦也端了上來,一斤總共五隻,賣相極好。服務員端來了洗水盅,正等我伸出五爪金龍,準備”上下其手”時,服務員問要不要替我剝蝦。竟有此等好事,瀨尿蝦好吃,可是其殼又硬又有刺,很容易扎傷手。所以有許多人喜歡吃卻又懶得剝,只能放棄,我倒是吃瀨尿蝦的行家裡手,可是有人替我剝,何樂而不為? 不過一兩分鐘,蝦就剝好了重新端上來,服務員把蝦的整個背殼掀掉了,而且絲毫沒有把別的部份扯壞,只要把筷子從蝦的尾部塞入,往上一挑,就能挑出整條蝦膏來。蝦膏很粗很硬,要比筷子還粗上一點,一直通到蝦尾的最後一節,可以說是我所吃過的蝦膏最多的一次了。 盆子的邊上有張貼紙,上面有大師傅的號碼,如果覺得味道好,下回來可以點明由哪位師傅製作。細緻之處,很是到位。 蠔端上來,我現在猜想,他們的蠔一定是肉歸肉,殼歸殼的,因為在點菜的時候看到,邊上有兩個開蠔人,都是把蠔肉割好待用。新海利的烤蠔,放了豆豉烤的,吃著相當嫩,一點不像昨天晚上吃的那種其中有塊很硬的”乾貝”,這玩意,一定要新鮮才行,烹調只是點綴而已。 新海利的老闆可能叫紀少雄,牆壁有他和賈慶林的合影,是參加什麼”西部視察團”的照片,有他和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布赫的合影,和全國政協副主席阿布來提的合影,好玩的是,阿布來提是個新疆名字,而照片上倒是紀少雄更像新疆人,留著象阿凡提似的鬍子;除此之外還有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勞動模範的合影,看來這位老闆還是個勞動模範呢。牆壁上還有新海利的各種銅牌,其中有”廣東著名企業”、”十大名店”等。 這頓飯吃掉121元,應該還算是很便宜的,吃過了這頓,就準備著下回去海鮮一條街逛逛嘍。

[珠海] 海珍海利一字差 大相逕庭兩不同

(08/29/07)   早晨起來,發現正在下大雨,約了九點十五分的車,九點起床的時候還沒有來,洗過一個澡,司機打電話上來已經說是已經等著了,雨天路堵,於是在車上睡了一覺,等車到浦東機場的時候,已經將近十一點了。辦好登機牌,時間已經不多,上機前買了本《牛康上海話》,打發無聊時間。誰知等我跑到登機口,被告知飛機還沒有來,於是下樓抽了兩支煙,聽了一段說書再上來,飛機依然沒到。   飛機終於在十二點三刻到了,立馬上機,但是上機後說是還有幾個客人沒到,依然要等。無奈睡意朦朧,又沉沉睡去……等到我醒來,飛機早就飛了起來,空服已經在送飯了。飯是雞腿飯,另外還有紅腸和色拉,味道倒是不錯,預計三點半到達珠海機場,結果提早了十五分鐘,倒也不錯。     出珠海機場的時候,覺得相當熱,珠海機場的設計有點問題,二樓的到達廳全是玻璃天棚,活生生地弄出一個暖房來,再開空調也沒有用,太陽光直接照進來,紅外線又出不去。     走出機場,叫車,珠海的機場向來是出租不規範的,果然一走出來,就有無數的人圍上來問我要不要車,我則按規矩上了頭一輛,管他呢?反正珠海機場的車,沒一輛是好好開的。     又打了一個瞌睡,等開到怡景灣大酒店,是143元人民幣,路上看到97號的油是5.19元,要比上海貴了一些,一路上過來其實都是農田,真正進入市區後不過十來分鐘的車程,司機的車相當快,一路上基本都是飈在100公里左右,等看到前面有電子警察的時候,方才帶上一點剎車。     這家飯店在酒店的對面,叫做新海珍魚港,因為我沒有找到其它的飯店。在網上逛了一大圈,沒有中意的地方,而灣仔海鮮一條街,又要三十多分鐘的車程。跑出馬路,本來想找上次吃過的那家”新海利”,無奈人生地不熟,竟然找不到方向,路上的出租又都有客,看來注定今晚是吃不到好東西了。     新海珍的名字可能是從”新海利”偷來的,房子不小,店面很大,門口還擺了十五六桌,在南方,有許多正式的酒店,也會在門口擺起桌來,以供人們乘涼消遣,當然你要是不點東西吃,估計店家也不讓你坐。     點菜的選擇不多,活貨攤上有四五種魚、四五種蝦、四五種貝殼,沒見到什麼好東西,都是大路貨。看到有剝好的蠔肉,連湯帶水38元一斤,攤主推薦做成鐵板燒。既沒看到我”專程”到珠海來吃的”泊殼”,也沒看到我喜歡的瀨尿蝦,據老闆的說法,”現在不是吃瀨尿蝦的時候”(為什麼我記得現在應該有瀨尿蝦吃呢?)。另外點了兩隻藍花蟹,58元一斤,兩隻正好一斤。     一斤蠔肉端上來,只有一點點,縮得像上海的淡菜一樣,品質不佳。從味道上來,倒也中規中矩,盤中還有薑片、紅辣椒、綠辣椒、蔥、洋蔥,洋蔥倒是甜甜的挺好吃,除此之外,乏善可陳,而且這些蠔有一個致使的缺點,就是裡面的那塊”乾貝”又老又硬,都要吐渣,大大影響口感。     藍花蟹不錯,這種蟹叫”藍花蟹”,生的時候的確是藍的,等到燒熟,就成了紅色,好像不管何種蝦、蟹,不管生的時候是啥顏色,一旦烹熟,就會變成紅的。藍花蟹殼很軟,可以直接用牙齒咬,肉頭呢,也相當厚。沒有蟹黃,絲毫沒有,還有一點我沒想通的是,這藍花蟹的腳竟然是空的,活的蟹,腳裡沒有絲毫的肉卻能動,實在歎為觀止。所謂的”蔥姜炒蟹”,一定只能有蔥和姜兩味,再不能有多餘的東西。     這頓著實沒有吃飽,看樣子還要再弄一頓,即便已經打算再弄一頓,我還是又點了一個回鍋肉,特地跑到珠海吃海鮮,居然又點一份回鍋肉,我也算是瘋得可以了。重慶炒法的回鍋肉,裡面還有芹菜,居然相當的爽口,還是不錯的,豬肉挺滑稽的,肥肉雖軟而瘦肉不但硬而且還有渣,可能也是本地特色了,到底遠開八隻腳的地方要炒出一份像樣的成都回鍋肉,不是件易事。除此之外,回鍋肉裡還有大蒜頭、大蒜葉子、辣椒、總的來說,還是蠻”搭漿”的,肉片只是”嚼得動而已”,如果沒有那些爽口的芹菜,整盤菜只能打到45分了。量、溫度也都很好,     我坐的地方,正好月亮正對著我,可以說是我見過的最大的月亮了,不能稱之為”一輪明月”,而是橘黃的月亮,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上面的陰影,估計就是所謂的環形山了。月亮與地面的夾角大約在十五度以下,因為低所以顯得很大。我在想,如果我能夠早來一天的話,正好可以坐在這個位置上看月全食,弄點小菜加點酒,當然不喝啤酒了,看天狗吃月亮,最好弄點白酒,如此暢意痛快、凶險乖戾之事,不弄點”硬貨”怎麼行?     這頓一共吃掉156元,其中38元蠔,58元藍花蟹,30元兩瓶啤酒,26元回鍋肉,1元錢的消毒碗筷,外加4元的茶水,其實我連一滴茶水都沒有喝到,不過這是人家的規矩,入鄉只能隨俗。     新海珍吃得我很不舒服,於是又輾轉去吃了潮州排檔,無奈”酒勢糊塗”,竟然照片、錄音全都找不到了……   從酒店出來,往左轉,有家小店叫”潮汕風味”,門口有個熟菜攤,全是鹵貨,豬小腸、雞心、鴨頭、雞胗、鴨腸,問了一聲,鴨腸4元一兩,於是讓老闆娘拼一個10元的拼盤,還看到有小魚,象葉子魚那樣的,要了一條”大黃魚”,15元一條,一問之下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蔥姜爆,另一種則是用豆豉來燜,欣然要求燜一條,青鯰魚是現蒸好了的,沒有點。   拼盤裡有雞心、雞胗、豬耳朵、鴨腸、豬小腸,值得一說是這種奇怪的豬小腸,如手指般粗細的一條,說它奇怪則在於小腸外面還有寬寬的一條油附在上面,竟比小腸更寬更厚,想起廈門的”胭腸”,也是很奇怪的東西,不禁感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那條類似於大黃魚的東西端上來,不料竟然來得如此之外,恐怕不是”燜”的了,和想像中的樣子是完全不一樣的,原本說用豆豉來做,那應該是黑的才對,不過上來的菜,是黃的,一顆顆的黃豆,上面還綴著一些紅綠辣椒圈,以及幾條極細的薑絲,吃上去的味道倒還不錯,魚可能事先醃過,有些許的鹹味,總歸來說,不是小時候吃過的那種正宗大黃魚的細緻肉感,還是有點爛爛的,不管怎麼說,吃著玩嘛。   又點了一份魚丸湯,5元一碗,由於語言的問題,老闆娘搞不清我到底點的是”魚丸”還是”牛丸”,我不得不做了一個”魚兒游水”的姿勢,她方才領會。端上來,一看有許多,結果仔細一看,每個魚丸都是”半個”的,從外觀上看,其質地不像我在福州吃過的永和魚丸,這種看上去是很粗的,而且從剖面上看,其質地簡直和烤麩並無二致。吃了一個,味道也是烤麩,咬著也是烤麩,而且是老烤麩。第一口上去,就覺得其很有彈性,再咬第二口,嚼也嚼不動。這碗魚丸湯著實稀奇,雖然老得不得了,鮮倒是挺鮮的,而且每隻魚丸都很鮮,連湯也鮮,湯裡還有生菜,很是爽口。   在網上看,說珠海人的生活是很休閒的,每天早上早茶喝喝,牛皮吹吹,我也搞不懂了,在成都,當地人生活悠閒,在廈門,當地人生活休閒,在昆明,當地人生活休閒,為啥偏偏在上海,天天就像打仗一樣呢?   最後點了一份炒粉,單子上寫著丸、粉、米粉,五元、八元、十元,看著許多人都來買外賣,多半就是炒上一盒粉,不禁自己嘴巴也讒了,要了一份雞蛋炒粉。雖然端上來的炒粉,蛋粒幾乎數得清,但味道卻是相當相當的香,非常好吃。炒粉裡有生菜、大蒜葉子、綠豆芽等,是濕炒的,與上海避風塘的鼓油皇炒麵干炒法,稍有區別。   兩頓吃完,總算吃飽,明天再去踏訪海鮮吧!

[昆明] 大煙鹵盛氣凌人 慶雲街有好有壞

(07/13/07) 現在已經養成習慣了,每到一個地方,就去點評網看看,雖說那些評論,大都”不痛不癢”,達不到要求,但是至少可以知道哪些店人氣足一點;當然,真正的好東西,或許並不能在點評網上找到,那些好東西,只有本地的識貨人才有口福,我也不至於有此奢望。記得去西安,小天帶著我到處吃,以他的水平以及對美食的理解,當然有好東西,不過那是屬於”可遇不可求”的機遇…… 第一次來昆明的時候,就聽說有”個舊燒烤”,說是昆明的燒烤以”個舊”著名,後來到湖南、四川,發現也儘是燒烤,估計內地比較喜歡這一口吧,這回又來昆明,總也要”入鄉隨俗”一次吧? 網上說,有一家叫做”大煙囟”的燒烤店,賣燒烤賣得老闆開了寶馬,說是那家怎麼怎麼好,於是我想探個究竟。出門,打車,司機說不用打車,讓我自己翻過天橋就到了。果然,翻過天橋,往前一個街區,就是”和平村”,也就是”大煙囟”的所在地。 大煙囟很容易找,倒不是屋頂上架著煙囪,而是遠遠地就可以望到燒烤的煙瀰漫在空中,我總想,這樣的地方,鄰居可夠受的。大煙囪的店堂並不大,於是街上擺滿了桌椅,大家吃得不亦樂乎。 我看時間還早,反正也不餓,於是到對街先拍幾個全景,誰知剛拍了兩張,就有個傢伙拍我的肩膀,不讓我拍照,我回過頭去,那人一米七十的個頭,瘦瘦黑黑的,穿套米色的西裝,有些”江湖氣”,和那個費了點口舌,還是不讓我拍,並且要我把已經拍了的照片刪除,還說什麼”大煙囪已經註冊”云云,或許就是老闆了吧。 本來我是打算在”大煙囪”吃的,被那人擾了興致,加之看到大煙囪的門口掛著”狗肉”的字樣,大大超越我的底線,換家店吧。 出了和平村,打車,腦子裡記得有個地方叫”祥雲街美食一條街”,和司機說了,司機把我開到了”鼎新街”,而鼎新街上的店名寫著”慶雲街”,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我想尋的地方。 鼎新街上也有燒烤,而且規模還不小,店名叫做”慶雲街老牌燒烤”,看看東西不但豐富,而且新鮮,最最要緊的是,我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烤羅非魚,就這家吧。 一個人,吃燒烤,點了肉皮、板筋、建水包漿豆腐、西葫蘆(當地叫小瓜)、茄子和羅非魚。等著的時候,到隔壁的小店喝了酸奶,瓶裝的,有我小時候的味道。 這家燒烤,烤得很慢,其實烤東西,烤得越慢,越有講究,越能烤得入味,那種急火燒烤,實在不敢恭維。這家店的東西,著實不錯,茄子烤得濕濕的,上面抹了肉醬,鹹鹹香香;西葫蘆則很有清香的味道;羅非魚更是好,外脆肉鬆,魚肉絲毫不柴,不但香,口感也好。 不過肉皮就不敢恭維了,咬也咬不動,又韌又硬,至於著名的”包漿豆腐”,豆味很重,乾乾的,不過如此。 吃了這家,天已黑,不過還是沒有過癮,酒喝得暈暈地,再逛逛吧。往前走,走到鼎新路南強路口的時候,又看到一家燒烤攤,擺著一大盤蠔,我極愛的東西。 蠔,3元一隻,有過上次在四川成都的經歷,我沒敢多要,先來三個試試吧,看到羅非魚,又來了一條。 不過,這回可是大跌眼鏡了。蠔,是放了辣烤的,而且是在我再來關照不要辣的之後,依然放了辣椒,等我自己看到,提出抗議,攤主把辣椒撥了出來,不料那辣可謂”奇辣無比”,饒是沾了星星點點,依然辣得我不斷咋嘴,狂灌啤酒。 這蠔是沒法吃了,等魚吧。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更氣了。原來這家倒好,魚不是烤的,而是放在烤架上煎出來的,這魚不是裝在不鏽鋼盆子裡遞過去的嗎?師傅就直接連盆帶魚放在烤架上,慢慢地在盆子裡把魚煎出來。 果然,待那”煎魚”端上來,只吃了一口,就感覺不是味兒,魚肉軟散,沒有口感,你竟不知道自己是在吃魚,還是在吃”爛豆腐”,和方才那家”慶雲街老牌燒烤”成天壤之別,這樣的魚,還是不吃為妙,免得影響了羅非魚在我心目的美好地位。 (以上照片,是慶雲街老牌燒烤) (以下照片,是鼎新街和南強街轉彎角上的燒烤攤)

[昆明] 福照樓敗絮其中 石頭雞別有特色

07/12/07 週三(11日)一到昆明,就打車去北大門的福照樓報到,因為上次吃得很開心,想想也沒啥別的店,至於那幾個”會館”,不太適合一個人獨往。到了北大門,對街多了一些火鍋店,福照樓門口有人排隊等座,好在我只有一個人,倒是有空的小桌。 入座,點菜,被告知沒有小鍋的汽鍋雞了,我是個”向來浪費”的人,其實,一個人吃點菜,總歸浪費的,而且我的食量又小,不過我就是喜歡點上一桌子的菜,看著也開心,於是點了中鍋的汽鍋雞,48元。 茶上來了,三七粉也上來了,酒也上來了,冷菜熱菜一個也沒有來。這時,服務員告訴我,中鍋的汽鍋雞也沒了……怎麼辦?到福照樓就是為了吃汽鍋雞,特地打了車來的,來回也要二十多元,難道就放棄了?不行,來大鍋的,反正也不過68元,僻如再叫一次車來吃。 無奈,大鍋的也沒有了…… 忿而離座,吃不到汽鍋雞就乾脆不吃,於是就離開了北大門的福照樓,結果進了對街的姚州大村,吃了石頭的汽鍋雞,暫且不表。 週四,昆明下了一天的雨,下午更是罕見的暴雨,XT從成都趕來找我,結果下了飛機在路上堵了一個多小時,好不容易趕到酒店,已經八點多了,我們去了酒店對面的福照樓。雖然雨小了些,但是地上的積水很深,只能跳來跳去過馬路。 這家福照樓開在錦江賓館裡面,叫做”狀元店”,或許是我們去得晚了,或許是下大雨的緣故,店堂裡不過沿窗有幾桌人。這家店,比北大門大了總有六七倍,裝修、擺設更是精緻得多,光是進門的魚缸,也比北大門的氣派有加,當然,價格也比北大門的更”好”。 看了菜單,大鍋汽鍋雞98元,三七粉則是2元一包(北大門的1元),同樣的雲腿冷盆,那裡是12元,這裡是18元,反正大多數東西,都漲了價,當然這裡的裝修要比那裡好,一分價鈿一分貨嘛。 然後,味道卻不好。汽鍋雞端上來,是”溫吞”的(滬語:不冷不熱的意思),加了三七粉在小湯碗裡,絲毫沒有香氣騰上來,作為”食客”請客的我,真正不好意思。 還有一道菜,是我特地到雲南來吃的,羅非魚,自從上次在大研古城吃了羅非魚之後,回到上海朝思暮想,這回來,總得好好打打牙祭了。看到菜單上有”芭蕉葉烤羅非魚”,想到傣族有”香茅草烤魚”,應該是差不多的東西,於是就點了一份,18元。等到這道菜端上來一看,我真是大跌眼鏡,這哪裡什麼”芭蕉葉烤羅非魚”啊?根本就是”芭蕉葉包炸羅非魚”嘛,就連辣椒、蔥頭也只是為了好看放上去的,嘗一口,果不其實,淡而無味,而且魚肉也不鮮活,真是塌足昆明的台了。 (汽鍋雞,溫吞的,看來認準品牌還不行,還得認準店) (冷盆,雲腿、香腸雙拼,味道還可以) (夾沙乳扇,味道不錯,然而這種東西,永遠都是路邊小攤,才有絕活) (若這也算是烤魚,算是烤魚的祖宗也被氣死了–把我氣得語無倫次,不知道說什麼了)   (07/11/07) 從北大門的福照樓出來,垂頭喪氣,沿街覓食。對街有家店,寫著”姚州大村石頭雞”,門外的廣告上,有著象”鼎”一樣的容器,於是好奇心大發,決定探個究竟。 進得店裡,服務員讓我坐樓上,到樓上一看,冷冷清清,倒是樓下人聲鼎沸,於是要求換到了樓下。 仔細看了一下,每張桌上,都有一個大大的石鍋,和圖片有區別的是,這些石鍋都沒有腳,只是一個個放在桌上,都蓋著頂草帽。看到草帽,我倒不覺得稀奇,心想必定是故意要應雲南十八怪中的”草帽當鍋蓋”罷了。 我撥弄了一下帽子,看到一隻空的石鍋,裡面有一根豎著的細細的銅管,比小拇還細。這倒大大地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鍋裡有根管子?派什麼用?怎麼豎進去的?石頭上鑽個洞,豎根管子?可是,為什麼呢?到底這根管子有沒有用?或者只是裝飾?還是有些神鬼方面的意義? 終於,我聰明了,聰明到把頭低到桌子底下去,發現桌下有個電磁灶,上面放著一隻高壓鍋,高壓鍋沒有閥,出氣管被接長了,一直穿過桌子,穿過鍋底,穿到石鍋中。我還沒徹底搞懂這玩意的玩法,不過我想到了,這也是種汽鍋吧,普通的汽鍋是靠蒸鍋和汽鍋,讓蒸汽通過汽鍋的小錐形孔引流到鍋裡,這種應該算是”大功率、改進型”了。 同時,我也搞懂了,這家店是吃”火鍋”的。火鍋的鍋底就是雞,當然連湯的,帶骨的雞23元一斤,不帶骨的30元一斤,我要了一斤帶骨的,不一會兒,服務員端來一鍋連湯帶雞,全都倒進了石鍋,也開了電磁灶,石鍋裡沸騰起來。 說實話,雞也不過如此,可能雞比較大,所以吃著有點老。和”正宗”的汽鍋雞比,不是清湯蒸出來的,而且加了許多佐料和香料,反而吃不出雞湯的原汁原味了,雖然很鮮,但這年頭還有不放味精的飯店嗎?我沒興趣涮東西吃,倒是另外點了幾個冷菜、熱菜,最好吃的就是拌薄荷頁了,加了蒜汁和辣,吃上去脆脆香香,很是爽口。 這家店,據說是彝族的,雖然味道一般,總算有些特色,至少,把我喂個半飽了。 (蒸雲腿,15元,太硬了) (彝族套腸,看著有點嚇人,吃上去還可以,只是有幾塊很硬,像是風乾了的,有些就軟,10元)

[昆明] 再相逢過橋米線 又嘗鮮野菌野菇

(金馬碧雞坊現做的相機掛鏈,這塊石頭是戈壁石,東西別緻,價格不菲) (07/12/07) 自從幾年前,和豆媽一起在麗江大研古城吃到過”臭臭的”蒙自過橋米線,我們便愛上了這玩意,雖說上海可以吃到正宗過橋米線的地方並不多,價格也要比面貴上許多,可我們還是只要見到就吃,一來喜歡湯汁鮮美,二來也喜歡把一個小盆一個小盆放進大湯碗的好玩勁。 這不,我又去了昆明,和好友XT約定再吃福照樓的汽鍋雞。無奈Xu Tao被困在了成都,比我要晚兩天才能到,我只能獨自覓食。 上次來昆明,我在金馬馬碧雞坊認識了一個珠寶攤,購了一對貔貅,雖說石頭不是很好,但是做工精緻,那個老闆娘(其實不過是個二十左右的小姑娘)手工了得,可以用各色絲線編結成非常好看的鏈繩,現編的,所以既有購物的滿足感,又可以看著一件手工藝的當場誕生,讓人喜歡。 昆明下雨,沒事幹的我,打算去石林,等我跑到汽車站,被告知早上八點已經發車,要去石林,明日趕早。 無奈,又逛到了金馬碧雞坊。 半年前,金馬碧雞坊還是一個剛建好的商業圈(雖然兩個牌坊可能歷史悠久,但周圍的商圈半年前還在招商),如今可是熱鬧多了;雖說酒店樓下的橋香園關了,可這裡又新開出一家來。 不但有橋香園,還有建新園,到底的那家”老滇味”是上次和XT就吃過的,這回再挑一家吧。先是找到了珠寶攤,買了點東西,都要求現編現串的,反正有時間,準備先去吃一點。老闆娘告誡說建新園的過橋米線太油,於是我去了橋香園。 橋香園、建新園、老滇味,三家都是賣米線的,而且吃過橋米線都有特定的場所,後兩者都是在二樓的,橋香園則是進門左邊的一個廳,這讓我想起咸亨酒店來,孔乙己只能在門口站著吃,弄得吃”過橋米線”的彷彿是”穿長衫的客人”。當然,過橋米線要比一般的米線貴許多,翻幾個倍都不止。 而且,橋香園和建新園都是人山人海,賣票子的地方,永遠都擠著一群人,服務員們穿梭往來,落繹不絕。我只有一個人,又想吃點冷菜,於是只能自己去稱一點冷菜,然後端著托盤找位子,我還想要點啤酒,於是我就更麻煩了。橋香園裡有個舞台,請了幫早台班子唱歌跳舞,不過看場裡的架勢,我是怎麼都找不到座了。 橋香園的門口,沿街屋簷下,也有一排座位,只是看不到表演了,饒是如此,也只有一個位子可以供我坐,而且還要從外面”爬”進去,我也懶得動,就把三個盆子放在圍欄上,站著喝酒、吃菜。 橋香園最近新推”菊花米線”,其實就是那些小碟中再多一碟菊花瓣,不過奇怪的是,這碟菊花一點都不香,加在湯裡也不香,一點味道都沒有,不過看著倒是挺好看的。我點的25元一份的過橋米線,送一個小汽鍋雞,明顯就是大鍋裡盛出來的,汽鍋不過是個容器罷了(應該是炊具才對啊),湯清而寡味,圖個好玩罷了。 (我只找到一個立位,把盤子放在那裡,站著喝) (鹵鴨肫,服務員稱多了) (我極喜歡的酥肉) (七點方向的一碟黑黑的,就是雞(土從),算是相當值錢的東西,超市裡小小的一瓶油浸雞(土從),也要十幾二十) (這碟就是菊花啦) (07/13/07) 和XT勝利會師後,找到了TY,一個昆明大美女,她請客,帶了一幫子手下和我們,去”關上”的野菌園吃火鍋。隔天(12日週四),從傍晚開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雷相當厲害,我在酒店的28樓,都能夠感到地動樓搖,而後在八點多出門的時候,雨雖然已經變小了,但是地上的積水已經沒過腳踝,可見那場雨有多大。 TY一見到我們,就興奮地說”我們今天去吃菌子,昨天的雨夠大,今天可以吃了”,昆明人把”菌”讀成入聲,聽著別有風味。照昆明人的說法,吃菌菇最好就在下了幾天暴雨之後,因為那樣可以把”髒東西”沖掉,中毒的可能就小。 TY開著車,又帶著輛車,把我們帶到了”關上”,一路都是飯店,大多寫著”菌”的字樣,TY介紹說”野菌園”是昆明最早的吃菌的飯店,貨源上陳,經驗豐富。 對,吃菌是講究經驗的,既然是火鍋,那麼哪種菌先下,哪種後下,每種菌燒煮多少時間,都是很有才究的,不僅是美味的考量,而且是”避免中毒”的需要。比如牛肝菌,服務員就說要煮二十分鐘。吃飯的時候,諾大的一個火鍋,全由服務員動手,倒下菌去,然後留著煮,直到服務員再次進來,為我們一碗碗地分好,我們才能吃上一小口。 菌菇看來是很精貴的東西,因為服務員每次進來,每個人都只能分到一小碗,總是有些不過癮的感覺。雖然如此,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碗,依然可以感覺得到鮮美異常,或許這樣的東西,吃多了就不稀奇了,就是要讓你一小口一小口地嘬來吃,才能細細品嚐每種菇的不同。 席間,我好奇地問TY,菌菇中毒可以到什麼地步,她說她就中過毒,說是有一次她炒牛肝菌,可能有一片沾在鑊鏟上沒有炒到,結果吃得”人事不省”,醒來後依然後怕…… 我是不怕的,只要他們說可以吃,我就吃,朋友請客,豈有害我的道理。一道道、一件件吃過來,吃得油光滿面,不亦樂乎,最後,端來米飯一小碗,是用乾巴菌炒的,據說昆明人最喜歡,賣得也是最貴的,就是干巴菌了,新鮮的乾巴菌大概要賣到200多元一斤。她們還告訴我,乾巴菌的清洗很麻煩,要用細細的水流慢慢沖洗,一個上午才弄得出一小把來,而且洗的時間不能過長,否則便沒有了口感。 聽他們講乾巴菌的神情,就像上海人講大閘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言不差。席間還聊了”雞zong”菌的標準寫法,應該是土字旁一個從字,電腦打不出來,所以昆明市場上有用電腦打成”雞棕”的,也有”雞蓯”的,都是錯字。 (火鍋裡先下了雞(土從)和金針菇) (後來下了牛肝菌和老人頭,黃的是牛肝菌,要煮20分鐘,否則有毒)…

[廈門] 冒酷暑苦尋西門 土筍凍名不虛傳

大多數的廈門旅遊攻略中都會提到一種美食,叫做”土筍凍”,並且有些還會附上許多傳說,反正這東西,已經是種神乎其神的小吃了;又有許多攻略,都會提到一個”西門土筍凍”的玩意,說是這個地方的土筍凍,是廈門最最好吃的。 拿出廈門的地圖一看,便傻眼了,廈門不是”一座城”,它只是”一座島”,一座島的意思就是沒有城牆,沒有城牆,當然也沒有城門,傻眼了吧?沒有城門,你上哪兒去找”西門”? 好在,這個西門土筍凍,有一家叫做”西門土筍凍”的店,位置在斗西路上,那也容易,在地圖上看來,斗西路並不長,不過兩個block,門牌號是33號。 打了個車去,其實地圖上看來,不遠,不過起步費的路程,無奈天氣實在太熱,不動尚且汗如雨下,不要說在烈日底上扛著相機尋路了。這下可難倒了出租司機,司機倒是知道斗西路在哪兒,無奈他對”西門土筍凍”沒有任何的印象,而且這個江西司機,對此物深惡痛絕,路上一再告誡我”那東西,還是少吃的好”、”看著就嚇人”、”殺了我也不吃”…… 我當然不會聽信”異端邪說”,本來到廈門的初衷之一,就是好好打打牙祭,豈有不吃土筍凍之一。 司機把我放在了斗西路的湖濱南路口,其實是把我”扔”在了那邊,因為他找不到那家”西門土筍凍”,於是我只能在35度的高溫下,捧著個大相機,開始我的”漫漫征途”。問了幾個人,路上的,可是聽口音,也不像是本地人,有人指了個方向給我,結果走到了斗西路的頭上,也沒有發現…… 廈門的門牌號碼很混亂,有些號碼是跳躍式的,有些甚至會一會大一會小,更氣人的是,斗西路的對面,同一條路上的門牌卻是湖濱南路,奇怪吧? 而且,廈門的門牌,有破折號,經常看到一家店前的門牌是34-3,邊上則是34-4,光是這個34號,就能有幾十米,這叫人怎麼知道要尋的門牌到底有多遠? 好不容易問了個老人,當地人,而且明顯是”老土地”,聽我一說”土筍凍”,就”哦”,聲音悠長上揚,我知道我問對人了。老人家用手往反方向一指,說”沿著這條一直往前走,走到看到為止!” 我的媽呀,出租車就是從那裡開過來的,可惡的司機,不認識地方,把我扔在了這裡,本來就是起步費的路,結果把我越開越遠了。想再叫車也沒轍了,斗西路是單行道。 走吧,沿著斗西路朝南走,過了禾祥西路,然後是廈禾路,傻眼了,沒有路了。記得我看過地圖,斗西路的確就是條兩個block的短路呀,怎麼走來走去,看不到”西門土筍凍”呢?難道這玩意,真是傳說中的一個老人挑的擔子? 再問人,原來對街廈禾路的一條象弄堂似的小道,也是斗西路,於是穿過寬寬的廈禾路,繼續走在斗西路上。同樣是斗西路,不過一街之隔,卻是天壤之別,北面的是個時尚所在,周圍是新建的高樓和賣場,街寬熱鬧;南面的則是窄窄的一條,路邊開著幾家破破的麵店,依然沒有”西門土筍凍”的身影。 再往前走,是個岔道,於是再問路邊的小店,這個”西門土筍凍”到底是在何方?店家用手一指”那不是麼?” “西門土筍凍”就在岔路的口上,不起眼的一家小店,小到只有半開間的門面,門口放著一隻櫃檯,邊上僅容店主通過,店堂裡,放著一隻冰箱,除此之外,就是塊小的案板,店主與夥計兩人,連轉身都難。 如此的小店,總比肩挑的擔子要好些,但誰會想到,這樣的一家店,有如此的名聲呢?以至於我尋蹤覓跡地找來,還折騰了不少的冤枉路。 土筍凍分大中小三種,分別是兩元、一元和五角,我要了一些,又點了只章魚,白灼的那種,除此之後,店裡就賣無可賣了。 有堂吃的,所謂的堂吃是門口路邊的小桌小椅,我去對面的小店買了瓶啤酒,就是瓶直接喝,邊吃邊看路上的行人。 我很少用”名不虛傳”這個詞,因為大多數的東西,都是盛名在外,其實不然。特別在上海,很奇怪的一個現象就是,好好地打出了品牌,過不多久質量就會下降,生生把個好牌子給糟蹋了。 這個土筍凍絕對當得了”名不虛傳”四個字,別的不說,一般的店,都是水多土筍少,無非像做果凍似的放幾絲土筍下去,能夠看得見就可以了。這裡的土筍凍可謂貨真價實,裡面全是土筍。 土筍,到底是什麼呢?看上去象蚯蚓,透明的、軟軟的,應該是腔腸動物吧,長在海裡的。海裡還有一種叫做”沙蟲”的東西,有人說就是同一種東西,長的炒菜,小的做成土筍凍。 不管了,反正就是那麼種怪怪的、海邊才有的特產,膽小的人不敢吃,便與這種美食失之交臂。 西門土筍凍,很涼,那是放在冰箱裡的緣故;很滑,那就是本事了,據說土筍凍很難調理,要用石滾輾壓土筍,把內臟和泥沙都擠出來,漂洗乾淨後,燒煮而成。又據說燒煮很有講究,燒得不夠便凝不成凍,燒得過久則肉爛化水,沒有嚼頭…… 我坐著慢慢吃,時不時有輛車過來,下來個穿著筆挺的人,買上一盤土筍凍,坐在一邊大口咬嚼。車都是好車,至少在我看來,都是好車。 好像人們吃土筍凍都很快,可能是沒有酒的緣故,有幾個人見我篤悠悠邊喝邊吃,很是羨慕,戲說真該向我學習。 我邊吃邊看,很是享用,抬頭一看,不禁笑了起來,原來我苦尋的”西門”,並不西邊的城門,而是中山公園的西門,”西門土筍凍”,果不欺人也。

[廈門] 游故地再遭雨淋 醬油水風味不減

05/23/07         又去廈門了,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另一個則是成都,剛從成都回來,又飛廈門,真的很開心,當中隔了幾天,那幾天去了義烏和黃山,玩得也很好,以後有空再說。         出門的時候,偷懶加扮酷,直接短褲加拖鞋,就上了飛機,其實上海的溫度不高,而且飛機上空調很足,只能特地討條毯子蓋著。         航程很短,不過一個半小時,機票倒要1090元,不過聽說春秋有199元到廈門的座位,不知道服務如何。下午四點,到廈門,出機場,就有一股熱浪襲來,暗自慶幸扮酷扮在刀口上。         叫車,去酒店,廈門給我的感覺依然是那麼幹淨那麼好,據說廈門的環境質量已經從原來的福建第一下降到了倒數第三,不過光從感覺上看,還分辨不出來。         廈門不堵車,至少對一個上海人來說,不堵。不多久,半個小時吧,到了酒店,辦手續,入住,小憩片刻,就要尋食去嘍!         歷史往往會重演的,國事、打仗如是,誰知尋食也是如此。還記得嗎(可以參看以前的遊記)?我大半年前到廈門,也是住在這個酒店,結果尋食路上,大雨傾盆,最終走到了一個叫做「阿發醬油水」的地方,從此知道有一種烹調方法叫做「醬油水」…… 05/23/07         上次離開那個地方,就覺得再找一次是絕對找不到的,於是這回出門前,特地上網查了一下,關於「阿發」的介紹很少,其中還有我自己寫的,倒是那家「小眼鏡醬油水」名聲很大,其實名氣太大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出門,下雨,一如上一次。你說巧不巧,我的確存了故地重遊的心思,難道老天爺也知道我的脾氣?出門不久,天又下起了雨,我就又躲進了那條小路,沿著小路,走到了「阿發醬油水」。         那裡可是一點也沒有變,阿發沒有變,絲毫沒有裝修、翻造,完完全全的老樣子,三教九流混雜在昏暗的燈光下挑食,空氣中瀰漫著沉沉的濕氣,市民、親切。         也有變了的,邊上的一條岔道,開著好幾家類似的店,都冠之以「阿胡」、「阿X」之類的店名,這也不能說他們學「阿發」,估計當地人們的稱呼就是如此吧。         但肯定也是沾了阿發的光的,阿發生意一好,來的人多了,有人等不到位子就走了,於是就有人開了第二家,讓性急不肯等的人吃,也自有一兩隻拿手菜,於是便立下腳來,這樣一家兩家的開,早晚會有一天,成為廈門的醬油水一條街。或許,僅僅是或許,也有我寫文章的一份功勞呢。         點菜吧,就算有我的功勞,別人也不知道,也不給我打折啊!葉子魚是上海也有得吃的,舒友就有,這回的醬油水,就點那種比葉子魚厚實點的吧,肉多一點,嘗嘗不同的口味也好。         那種魚叫「鯇米魚」,服服員說只是發音如此,到底叫什麼,她也不知道。她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了,覺得做醬油水的話,雖然肉多,卻沒有葉子魚鮮美和入味,看來下次還是要吃葉子魚啊。         土筍凍當然是少不了的,我還記得上次的那個拼盤,土筍凍拼章魚的,依然要了個拼盤,只是拼上來的只有章魚的腳,沒有身體,沒有我喜歡的QQ的、圓圓的章魚身體。         看著水裡的瀨尿蝦很鮮活,想到前段時間,嬙託人弄了點椒鹽瀨尿蝦,每條都有很多的蝦黃,吃得不亦樂乎,這回不妨來個現點現吃。         結果白灼的瀨尿蝦,蝦肉有點爛爛的,或者老闆見我是外地生客,給了我點死蝦吧。蝦黃有倒是有,不過也是軟軟綿綿的,無甚吃頭。         吃得不過癮,想加個海蠣煎,結果服務員推薦海蠣炸,就是一顆顆的海蠣,裹上加了蔥和佐料的面漿,炸成酥鬆鮮香的顆粒,味道的確不錯,只是這個東西上回就吃過,沒有了「驚豔」的感覺。         歷史的巧合度,往往很高,可不,雨越下越大了,等我付了百把元出來,幾乎看到空出租也攔不下來了,因為雨太大,根本就沒有機會走到路口去伸手,哎,笨死了的我,為什麼就不長記性,帶把傘呢?         當然,最後我總歸回去了,否則就不能坐在這裡寫給大家看了,不過回去得也著實狼狽,等到了酒店,發現空調開得太冷,於是乾脆關了睡覺,依然冷,把被子裹得緊一點。         要命啊,半夜出了一身汗,熱醒;隔日,熱傷風。

[成都] 爛火鍋成都派頭 欽善哉有些好玩

  我的好朋友們都知道,我是”不吃辣”的,其實,我也不是完全不能吃辣,象韓國的那個”辛拉麵”,我也是很能吃的。經常在半夜,特地用不方便的辦法來煮方便麵,在鍋上燒了水煮辛拉麵,並且放些海帶、紫菜、蝦干之類的配料,熱熱地煮上一碗,以消寒夜。   但在上海的時候,除了家中的辛拉麵以及個別的鴨脖之外,我幾乎還是不吃辣的,最最關鍵的原因,是上海的辣,不好吃。   蘇滬浙菜裡,本來就沒有什麼辣的菜,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如何把肉燒得有肉味,把魚燒得有魚味,才是蘇滬浙菜的正統。把肉燒出魚味來,叫做”魚香肉絲”,正是川菜的絕活,而且現在上海的川菜館子,沒有幾家是好吃的,大多數隻是一味放辣,光有辣味,沒有肉味、魚味,根本就是瞎搞。   這也難怪,在合肥、鄭州那些地方,有大型的技術學校,有學廚師的,學裁縫的,學打字的,各式各樣,這些學校,包吃包住,招人很有一套,廣告在電視中滾動播出,許以”包尋工作”之類的承諾,招人動輒幾百,規模之大,無與倫比。   這些學校,教廚師,封閉教學半年,可以學幾百道菜,乃是每天都教一兩道新菜,所授皆是川菜。你想這種教法、學法,看來也只有”一門心思放辣”的絕招了。   所以,但凡只辣不鮮的,失卻的食物原料根本味道的,絕對不是川菜,而是”江湖菜”。   有人便問了,說是難道到了四川有不辣的菜?更有傳說,說是四川的鍋子都是辣的,你便是說了不要放辣,炒出來的東西也是辣的。洗鍋根本就是廚師的基本功,要是連鍋都洗不乾淨,也不要燒什麼菜了。非要抬槓的話,那難道四川的豬整天吃辣的泔腳,豈不是全成了辣豬了?   那四川到底有沒有不辣的川菜?回答是肯定的,”欽善齋”就是一家。   我是聽趙趙餐說起這家店的,通過MSN,後來我們在2005年去西藏的時候,路過成都,趙趙就和丈夫帶著我們去了欽善齋。   欽善齋在錦裡、武侯祠的邊上,店面看似不大,進去之後,居然亭台樓閣,還有一灣小池塘,蓄金魚頗多,別有一番情致。   欽善齋的店面上有塊匾,寫著”欽善哉”,是乾隆的御筆,我一直說一個外國人,能寫這麼好的漢字,不容易。那麼到底這家店,是”齋”還是”哉”呢?反正,以發票為真,是”齋”字。   不過,雖然是齋,卻不淨素,乃是各式各樣俱有,有辣的也有不辣的,欽善齋好就好在那些辣的菜,雖然有辣味,卻不辣喉嚨,那些辣味是和菜味融合在一起的,慢慢地辣上來。比如,回鍋肉,你先吃到的是肉味,在嚼了之後,辣味慢慢地出來,肉味也發生變化,與辣味一起,刺激著你的味蕾,讓你有再吃一塊的衝動。   這回到了成都,又去了欽善齋,這回是中午,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排到位子,點菜,喝酒。欽善齋有幾個特色,其一便是”食補”的概念,菜單上的菜,每種都標明了原料,也標明了療效,什麼”明目清火”,”養胃健脾”,”清熱解毒”之類,雖說都是套話,倒也別具特色。   其次欽善齋上菜,服務員不但報菜名,而且對菜的來龍去脈都有詳細解釋,讓食客在品嚐佳餚之餘,還能廣增見識。   記得剛下出租的時候,看到有”歡迎台北縣泥水業職業工會”的立牌,後來又見到老外一群,甚至見到比丘尼眾人,其中一位,戴著墨鏡,甚是帥氣,眾比丘尼都自帶匙筷,其中一位年長,被許多台灣俗家人簇擁著,想來必是從台灣一路被這麼簇來的。 (玉竹香干,6元,一般啦) (玉竹養心雙花蛋,16元,端上來一看,是用皮蛋和鹹蛋白打在一起,再灌回鹹蛋而成,別看原料一般,製作卻要花上許多手腳,推薦指數:7.8) (蔥香肥牛,38元,色面漂亮,椒麻適量,鮮、香、嫩,可以打到9分) (陳皮肝菌回鍋肉,38元,重新演繹的回鍋肉,不再是路邊小攤的”蹩腳貨”,終於也登大雅之堂,推薦指數:7.5) (麻香油麥菜,12元,奇怪了,我就喜歡到川菜店裡點這道菜,記得當年在北京的”俏江南”,也是這道菜,吃了讚不絕口,推薦指數:8) (松茸菌撈飯,18元,一般我喝了酒是不吃飯的,居然鬼使神差點了一份飯,一吃,還挺好,推薦指數:8) (川母梨盅,8元,不點湯了,就拿這個潤潤喉吧)   這頓,吃了148元,兩個冷盆三個菜,在成都應該算是很貴的價錢了,成都吃東西,其實很便宜,三五元管飽,十幾二十元,就可以上館子,火鍋,更是極其大眾化的吃食。   我的感覺,成都的火鍋,沒有好一點差一點的,只有貴一點便宜一點的。貴的,象皇城老媽,以前我在上海吃過,四五個人可以吃掉六七百塊;便宜的,在成都有”重慶崽兒”、”蓉城老媽”之類,兩三個人,加一點啤酒,不過百把塊……   還有更便宜的,街頭巷尾的”爛火鍋”,味道好,人氣足,只要不怕亂,盡可以去嘗試一番。我第一次看到”爛火鍋”這三個字,是在一家做標牌的店裡,就是那種做銅牌、吊牌、胸牌、立牌的店,我看到有這麼樣幾塊牌子”爛火鍋店小利薄,謝絕酒水外帶”、”爛火鍋,鍋底一律免費”,當時心中就存了個好奇,想要知道到底什麼是”爛火鍋”。   終於有一天,路過一個”胖媽爛火鍋”,好大的廣告牌豎在馬路上,於是馬上下車,直奔火鍋店。店面不小,有三十桌左右吧,裝修來說,相對簡陋一點,我來得早,還有空位子,於是要個鴛鴦鍋,準備好好嘗嘗這”爛火鍋”。   服務員問我是要”牛油”還是”清油”,我也不懂,最後選了”清油”,火鍋端上來,油亮的湯漂著辣椒,以及種種不吃名的香料(有人甚至以為那種一個個的是鴉片殼,其實不然),用筷子攪了一下,舀起一串串碧綠的新鮮花椒。   店裡不是很亮,抬頭一看,點了些節能燈,可能也是節約成本的考量吧。成都的火鍋,家家都很好吃,火鍋對於重慶、成都的人們來說,可能就像上海的豆漿一樣,只要開到店,都能做得很好吃,雖然質量也有參差,總也能八九不離十的。   成都的火鍋,還是重慶一路來的(其實我個人更喜歡重慶的),在重慶,我專注的是美味,而在成都,我更看中的是氛圍,或者”派頭”。   這不,六點多一點,整個店裡就坐滿了人,新來的,只能在外面等位子了。成都的火鍋店,都備有塑料小椅子,一但客滿,大家就三三兩兩地坐在上街沿,店裡會捧出茶水、瓜子供人消遣,如果是夏天,有的店還會有瓜果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