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梅璽閣食話 [上海] 筱面村西北風味 叫西貝名字奇怪 by Yule Show 12/13/2009 (2009年12月5日,西貝筱面村天山店,點評網鏈接,店家主頁) 這家店開了挺久了,可能是受中國文學的毒太深,總覺得一家店叫「西貝」的店裡面的東西也正宗不到哪裡去。後來認識了一個來自大同的朋友,他介紹說西貝的味道不錯,於是有了想吃吃看的念頭。 就這樣,我們去了西貝筱面村,吃了西北菜,東西味道還算挺正宗的,但是一隻「烤饃」賣到八元,我戲言到:「這種價鈿,到大同去賣,勿要吃耳光啊?」 這份筱面是17元,不帶調料的,調料另售
[上海]咱家東北菜 前年,連著吃了兩回東北菜,是在一家店的兩個分店吃的,就是這個「咱家」,一家是在陝西北路馬勒別墅的對面,另一家則在水城路仙霞賓館的邊上。我其實是很喜歡吃東北菜的,但有個前提,就是東北菜一定要和東北人一起吃,這不,好不容易逮到一個,絕對不能放過,於是又到了水城路的「咱家」。 其實這家店的正名不叫「咱家」,而是叫「東北人」,不過店堂裡到處寫著「咱家」,標榜的就是「象來了咱家一樣」,所以,有許多人都叫它「咱家」。這不,只要你一進門,服務員就扯著嗓子喊「咱哥來了」、「咱姐來了」,樓下的對樓上喊「給咱哥咱姐找個位子」,若是吃完出門打車,樓下的就對樓下喊「給咱哥打輛車」,反正,就是變著法地透出一股子親切來。倒是我那東北朋友最後說了句明白話,是對服務員說的「你說,都到了咱家了,還買什麼單呀?哪見過回家要買單的呀?」 在東北店,和東北人吃飯,酒是少不了的,東北朋友不講究酒的好壞,首先要「夠勁」,還要喝得「盡興」,不盡興,喝醉喝倒也不算,當然,盡興的,也得喝醉喝倒。好在,東北人到了上海,也學會了上海的派頭,自斟自飲,互不相勸,若非如此,我是絕對不敢和東北人在東北館子吃的,這不,饒是如此,還是喝了六兩小燒。 酒一喝得多,菜就不是很記得了,依稀記得有樣冷菜是我點的,說是「豆角絲」,據說豆角還是從東北空運過來的,豆角一物,我始終搞不清是啥東西,到底是刀豆呢?還是長豇豆,亦或是別的什麼豆?豆角絲切得很細,加料拌起,清香、嫩,味道還是不錯的。 酸菜血腸汆白肉,血腸久煮顯老,而酸菜明顯不是久醃成酸,而是加了白醋的新鮮白菜。這道菜,乃是東北菜中的經典,還記得那句「翠花,上酸菜」不?淪落至此,令人扼腕啊。 其它的菜,不是很記得了,記得有份羊腿,好像是八塊還是十二元一條吧,很大很粗的一條,著實「管飽」。 酒越喝越多,卻沒有什麼下酒菜了,又點了一個土豆燉牛肉,一個哈爾濱紅腸,牛肉不錯,很酥;然而紅腸就不行了,連我這外行都能吃了一口便說「這不是哈爾濱紅腸」,可見要差到什麼地步了。 那天記得還有一著熏豆皮,比厚百頁還要厚上些許,裡面是白的,外面則是黃的,據說是熏的,我那東北朋友一嘗,就說「騙人」,據他的說法,在東北的熏豆皮要薄許多,味道要好許多…… 看來,東北菜,還是只能去東北吃了,我依然記得東北的那種七十幾度的燒酒,那酒,我可不敢喝。 08/24/2006
[上海] 向天歌燒鵝老鋪 (01/30/10) 本來以為是茶餐廳的,結果什麼都有賣的,並且以川菜為多;本來以為這樣的店不至於怎麼樣的,結果上海還有數家分店的。我們是在梅川路的店吃的。 不知道誰設計的袋子,弄得像牌位一樣 燒鵝的味道還是不錯的 咸甜薄燒,味道還可以 「七彩生鍋」裡面的東西,慢慢涮著吃的 粉絲煲,不及格 臘味菜心炒飯,憑良心說,和我炒的差遠了 說是麻球,但是很小,只不過比一元硬幣稍大,感覺上是油炸現買的湯糰,餡不是糖的,裡面也不是空心的 02/08/2010
[上海]同是百年國營店 菜餚服務各不同-老半齋與南新雅 2004年4月4日 前幾天,網上有位朋友告知老半齋近日又有刀魚面應景,說是「鮮美異常」,想那刀魚乃是人間至鮮之物,便躍躍欲試。清明前的週末,依然春寒料峭,一家三口花了四十多元錢,趕到福州路浙江路口的老半齋酒店。店面顯然是裝修過了,連牆上的水牌也改換了非常時尚的透光版,黑色的版,光從鏤空的字裡透出來,很是雅緻。美中不足的是,水牌的有幾個菜點被拿走後,也沒後面的日光燈蓋住,看上去,便是一個個的白窟窿;在些東西的,則是新的,便用一張白紙寫一寫,貼在透光的洞上,反正看上去非常地不倫不類。 老半齋的裝修,設計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如果顧客衹有四分之一的話。整個店堂用紅和黑兩種色調,紅是大紅,黑是純黑,加之燈光和桌椅,算得上挺協調了。煞風景的事來了,店堂的前半進,是供那些在水牌前買了票子,喫些點心蓋交飯的「短衫客」的,衹有裡面半進才是供點菜的「長衫客人」。前半進的桌椅實在太擠了,非要側著身子才能從兩張桌後的夾縫中走過去,正在喫的客人免不得時不時的背上被人頂一下,腿上被人撞一下。店面的北側,是一溜開放式的廚房,就是象大食代的那種,廚師在裡面燒,客人站著在外面等,邊上放著托盤,自己端到位子上去喫,若是一個人光臨,既要買票佔位,又要等候取貨,實在是應接不暇。 既然是為刀魚面來的,就要了一份二兩的、一份三兩的,說些奇怪,水牌上寫著「加面一元一兩」,而三兩的刀魚面要十八元,比二兩的要多出三元來。買好票子,好不容易佔到一個桌,還要自己再從別處搬張椅子來。奇怪的是,在老半齋喫東西,面是不用自己拿的,服務員收了票子會把面送來,而其它什麼蓋交飯、米線、餛飩、生煎和小籠之類,一概要「自助」。更奇怪的是,面是送來了,筷子沒有,你還得自己站起身來,到那堆托盤的地方去拿筷子。可能生意太好的緣故,我去拿筷子的時候,兩個筷筒都是空的,衹能等服務員再拿來現洗的。 刀魚面裡沒有刀魚,於是想起水牌上寫的也是「刀魚汁面」幾個字。湯水是白的,看著比較稠厚,上面浮著極細的鹹菜葉末子,麵條是細細的,樣子還倒是真不錯。可入口一嚼,可謂不喫不知道,一喫嚇一跳,那面根本就沒下透,而湯水有點腥腥的、粘粘的,喫口好像是著了膩的,要不就是下了許多的面都沒換過水的麵湯。湯也不鮮,估計味精倒是沒少放;反正我們對於這道刀魚面是大失所望。 喫了面還沒喫飽,又買了一客小籠,十元錢十個,去拿的時候,師傅讓我再等七八分鐘去拿,心中想著新鮮出籠的那種皮薄餡多的滋味,等就等吧。七八分鐘後,我去拿小籠,師傅掀起籠蓋,我一看就傻眼了,小籠個個都是癟的,等端回桌上,連醋也找不到。那客小籠,皮厚肉緊,裡面的湯水就更別提了,因為根本沒有,實在是連街邊的小檔都比不上啊。我們另外還買了小餛飩和兩隻紅燒虎皮蛋,虎皮蛋上都是一邊虎皮,一邊光皮,偷工減料至此,實在無話可說。 我在老半齋,忙著奔走於各個攤檔,再是取筷子,拿調羹,討碟倒醋,忙得不亦樂乎。夫人事後告訴我,連我們在內,共有三對夫妻坐在過那張桌子上,沒有一對不抱怨老公笨手拙腳找不到碗筷碟醋的,想來真是上海男人的冤枉啊。 圖一 老半齋的生煎,拍得不好,給沒有見過生煎的朋友看看,沒嘗,也不知道好壞,只知道3元一兩 圖二 待煎的生煎 圖三 老半齋的面檔澆頭,近處的是著名的餚肉 圖四 煎餛飩,上海特色 中午上了老半齋的當,下午在福州路逛,就想晚上要喫一頓「正宗」一點的飯,於是決定去南京路的新雅粵菜館。新雅粵菜館在喜來登酒店裡面,二樓小喫,三樓點菜,俗稱「南新雅」。 出了電梯,便有兩個領班三個迎賓站在電梯口的迎賓臺前,兩三個人一起把我們引到一張方面前,領班快速地拿來了high chair,換走了大椅子,把我的女兒抱了進去。我準備點菜,那個領班和我女兒攀談起來,詳細地問了女兒手中的Power Puff Girl畫冊的每一個人物的姓名,也問了我女兒的年齡和學籍。看了會菜單,想點菜了,領班沒了,來了個服務員。 菜單印刷精美,最後一頁是2003年獲國家金獎的菜式,我看中了幾樣,每點一道,服務員就告訴我那道沒有,最後乾脆告訴我,那一頁推薦菜,一個也沒有。好吧,就點些新雅馳名已久的菜吧。 由於人少,冷菜就只點了一個,等冷菜一上來,熱炒也紛紛地上來了,其速度之快,令人歎為觀止,太快了,完全不給我們一道道細細品嚐的機會。我們到店裡的時候大約七點半,等八點鐘上菜的時候,周圍的服務員已經在「乒琳乓琅」在收拾桌子了,讓我們確定這真的是家國營飯店。 菜一道道地嘗,順便也看看店。店挺豪華,檯布很乾淨,衹是椅套下的櫈腳看下去髒髒的。國營飯店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就是服務員多,週遭一看,果不其然。門口站著五個,都在聽領班吹牛,後來買單的時候,帳臺上又是一群,聊得正歡呢。 最後,一道冷菜,五道熱菜,兩道點心,加一瓶五年陳的黃酒,總共一百七十七元,對於設在四星級酒店的飯店,應該算是不貴吧。 圖五 新雅的鹽水雞,可以看出右邊半面的皮沒有了,不夠精緻啊。推薦指數5.5 圖六 新雅招牌,沒看照單就點了,蠔油牛肉,名不虛傳。香、嫩,略帶甜味,非常非常好,推薦指數8.5 圖七 炸戈炸,也是沒看菜單就點了,新雅的另一招牌菜,當年全上海衹有這麼一家會做。推薦指數,8… 04/04/2004
親愛的老邵,你的食物照片拍得太漂亮了,能透露一下相機的牌號和型號嗎?
這是一台小機器拍了,Lumix LX3,本站所有照片(除了不超過10張轉載之外)都有EXIF信息的,最近幾年的大多數還有geotag,標註出所在位置。
是莜面,不是筱面啊,lz
深圳的西貝酸奶賣9元,貴一元。
另請問,大同的朋友是不是姓「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