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睡得挺好,昨晚睡下前到對面的「康利」上網,就又喝了一瓶啤酒,結果回到房裡,頭一點也不痛,也就沒有喫百服寧和散利痛,估計還是高原安的效果比較好吧。昨天在辦包車手續的時候,聽F.I.T.負責人說高原反應不能喫感冒藥,但她說不出會發生什麼後果,然而盲目喫藥,想想有點後怕。不知道在別的城市有沒有高原安賣,我覺得應該在有西藏航線的機場裡賣這個玩意,據說最好在進入高原的前一天開始服用。
每回「打天下」,Sam總會有點神經質,可能是帶孩子出行母親的通病吧,Sam總是怕小豆子太晚睡覺「會爬不起來」(醒不過來的意思),其實,出門在外,有什麼關係嘛,第二天又不用上學,晚點就晚點嘛。
然而,今天卻不能晚,今天我們和司機約好了八點出發的。昨晚就收拾好了行囊,計有55昇的登山包一個、45昇的一個、25昇的一個,還有攝影包以及一大塑料袋的食品和水。早晨七點多一點,小豆子也醒了,起床洗臉刷牙,然後準備喫早飯。誰知,我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天湖餐廳還沒有開,不但門沒有開,連燈也沒能開。七點多的拉薩,還是黑黑的,走到大街上,那些川菜館子也沒開門,早飯泡湯了。
司機很早就來了,一輛挺新的豐田4500,車號是藏CA00095,司機說他叫「丹增」,然而他的服務卡上寫的是「平措」,可能是姓與名的關係吧。司機33歲,已經開了15年的車,算是老司機了,他漢語不是很好,但溝通起來沒有問題。H和T也下了樓,我們出發嘍。
一路上,我和司機攀談,原來他的車是今年五月份買的,花了十二萬多(豐田陸地巡洋艦4500才十二萬多?當場暈死!後來聽說這裡的越野車都是通過「某種渠道」來的),另外辦各種手續花了兩萬多,從五月份到現在,已經開了十七萬公里了。
車沿著雅魯藏布江往東開,路況挺好,先是路過了達孜縣,司機告訴我們,他的家就在那邊,不過,他現在不住在家裡,而是在八角街和其它的司機一起合租房子。再過不多時,我們到了墨竹工卡,這裡是我嚮往的地方,就在那一群山裡,有著三大天葬臺之一的直孔梯(也叫直貢提、或是止貢提)天葬臺,我總有一天,會到那裡去看看的。
沿途景色挺好,山上的植被豐富,有些葉子開始變黃、變紅,使得整座山不再是單一的綠。我坐在前排,H、T、Sam和小豆坐在後排,好在4500比較寬敞,她們坐得也不擠。我在前排,時不時地搖下窗,拍上幾張照片,很是快活。
九點四十五分,車在一個叫日多鄉的地方停了下來,地上的路標是「318線4509」,我們家就住在上海318國道的起始點上,而這裡是318國道的4509公里處,看著很有親切感。318國道從上海開始,一直到過尼泊爾的樟木口岸,曾經有人從零公里出發,駕車一直開到樟木口岸,據說是很有趣的旅行。
歇了一刻鍾,繼續上路,景色也越來越好,雪山一座座地展示在遠方,植被也越來越漂亮,又過了半個小時,到了我們今天的最高點——米拉山口,也是我們此行的第一個山口。
瞭解過藏區旅行的人可能知道,山口是個挺高的地方,在各種各樣的旅遊指南中提到如果走青藏線的話,先要過日月山口,是第一次遇到有挑戰的高度,然後還要過唐古拉山口等等,所以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山口與高度劃上等號。其實山口只不過是「主幹道」的最高點,山口的兩邊都是山,如果走小路或者直接攀登,還能到達更高的地方。
在西藏的各大山口,都有風馬旗,就是五顏六色的經幡,從山口的「高處」用繩起拉起來,這些「高處」有的是經幢,也有的是天然的高臺,有的是人造的大瑪尼堆或塔,甚至還有現代的指路牌或廣告牌。藏民們認為山口是供神的好地方,他們往往拿著一疊木板印刷的有經文和圖案的小紙片,把紙片拋向空中,小紙片隨著山口的狂風自散飛颺,把祈禱與祝福帶向遠方。
快到山口的時候,小豆子睡著了,於是Sam衹能留在車上抱著她,我和H、T下車逛了一圈,山口立著一塊石碑,寫著此地的高度,附近有些藏民,售賣一串串的幹奶酪,還有幾個藏民孩子,在問遊客討錢。山口的風很大,溫度也挺低,而且入藏以來第一次到達這樣的高度,人還是有點喘,所以拍了幾張照片後就回到車上,反正返程還要路過的,那時再欣賞吧。
繼續前進,我們沿著尼洋河開,不像雅魯藏布江有泥灘,尼洋河的河床全是石頭,小非常的清澈,整條河泛著淡藍色的光芒。Sam一路很興奮,她說時常在遊記中看到「美麗的尼洋河」,沒想到竟有如此的雋秀。在我所見過的河中,尼河洋不是最寬的,不是最湍急的,甚至有些地方,尼洋河衹能算作一條大溪而已,然而它的確是最美麗的。
尼洋河挺長,我們沿著它一直開,欣賞著它的美麗使旅程變得很輕鬆,正午的時候,水流變急了,有很響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原來,河道的正中有一塊小山似的大石頭,水流拍打其上,便發出了隆隆的聲音。大石頭的上面,鐫著幾個漢字——「中流砥柱」,使我想起雲南的虎跳峽來。虎跳石,比中流柱要大得多,河面也要寬得多,正因為如此,虎跳峽的聲音要吵得多,反而使人不能全神貫注地欣賞自然之美。這裡卻不同,雖然河道沒有虎跳峽寬闊,然而邊上的山很開闊,聲音傳了出去,加上尼洋河的清澈,一切都變得恰到好處,水、石、山、路,都很有秩序地守護著美景。
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尼洋河,很遺憾上次的行程中沒有把尼洋河加上,總算這次見到了。尼洋河,是一個極力的推薦入藏一遊的地方,然而西藏之美,全不在一河一山,我們錯過的東西其實還有許多。
車又開了二十分鐘,十二點半的時候,來到了錯高湖鎮,這是進巴松錯的最後一個鎮了,意味著我們必須在這裡喫午飯,所謂「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這是一個很小的鎮,道路兩邊都是些飯店,都打著「走地香豬」、「藏雞」、「新鮮湖魚」之類的牌子,道路兩邊有些小攤子,全是賣松茸、木耳和蘑菇的,其實有山的地方總有各種菌類,奇怪的是這些菌類都要比大城市南貨店裡賣得貴出好多,不識貨的遊客還是建議不要買的好。「產地沒有聚會好」,是一句蘇州人的俗語,可以做為喜歡買土特產的旅遊人士座右銘。
司機把車停在一家「錯高湖魚莊」的門口,進得店裡落座,老闆娘捧出一盆香瓜子,給每人倒了茶,然後便極力慫恿我們喫魚、喫雞。我當然義不容辭點菜,拿過菜單,常規的菜倒還可以接受,魚和雞卻沒有價格。
「魚怎麼賣?」我問。
「魚是一條條賣的,」老闆娘說到,「要不要來一條?」。(這種回答可謂絕妙,與此相同的是「魚是燒熟了賣的」,「魚是殺死了賣的」,等等)
「多少錢一條啊?」我再問。
「按一斤一斤稱的。」老闆娘繼續說。(我快懷疑起自己的提問能力來了)
「多少錢一斤啊?」
「一百八十元,」老闆娘回答,不忘再問一句「要不要來一條啊?」
「不要!」我說。(當然不要啦,一條魚三斤,就是半千了,我們從江南來,又不是沒喫過魚,想起當時在虎跳峽也碰到過這麼一回,不禁一笑)
「那麼喫雞吧?」老闆娘問。
「多少錢?」
「一百二一斤!」老闆娘說,「加松茸燉,松茸是我們的特產。」
「……」
我心想就此打住,點些菜單上有價格的菜吧,否則這頓飯不知喫出個什麼天文數字來。T是喫素的,小豆子是一點辣都不碰的,Sam喜歡清淡的,我和小豆又是喜歡喫肉的,然而我對自己的點菜功力還是比較信任的,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個人都有得喫,而且價格不貴。
菜準備得挺慢的,估計是備料的原因吧,炒倒是一下子就炒好,幾乎一起上的桌,木耳炒蛋、家常豆腐、土豆燒牛肉外加純素菜湯,味道都還不錯。司機是和我們一起喫的,司機喫得很少,可能主要還是不好意思的緣故吧。這頓飯喫了一個半小時,結帳的時候總共95元,照一元錢一碗飯,每人兩碗算的(其實是一大盆端上來的)。
喫完飯,大家還不急著走,又四處逛逛,說是「四處」,其實也就是一條街,前後能逛的不過各五十米左右,飯店的邊上有個長滿了草的院子,廁所就在裡面,那是我見過的最「可愛」的廁所了,一個木屋子,擱在河邊,真擔心人一旦進入,整個木屋會掉到河裡去。院子裡有一群豬,全是黑色的,有幾隻出生不久的小豬,煞是可愛。
出了院子我喚豆子「看豬去」,「黑豬嘛,我剛才就已經看過了!」小豆子說。這個小家夥,原來早就偵察好地形了。
繼續上路,將近一個小時以後,我們到了巴松錯,進山票挺貴的,50元。從路上到湖面,要走幾百米的山路,好在行李都放在車上,只需拿著相機就可以了。對於去過青海湖、納木錯、羊卓雍錯和瀘沽湖的我來說,巴松錯實在算是「小兒科」了,不同的是,巴松錯的顏色是綠的,而不像前述四個是藍的。「錯」在藏語裡是湖的意思,巴松錯是一個挺不錯的湖,湖心有個島,有浮橋可以走過去,那座島很鬱鬱蔥蔥,使我想起西湖的三潭映月來。
走到橋上,可以觀眺雪山,過了橋,可以直接上島,H和T很興致勃勃地去「爬島」了,我們覺得那個島挺高的,萬一小豆走不動了就要抱著,於是我們決定就在橋上看看。
小豆子上回學會了拍照,這幾天正創作慾望高漲,衹要一下車,就問媽媽要相機拍照,不過說真的,雖然有些照片由於抖動糊掉了,但小家夥的感覺著實不錯,構圖完整,四平八穩,比起許多大人的「到此一遊」照來,不知好了多少,看樣子,遺傳的確是有道理的。
離開巴松錯,路過一排藏民的屋子,H、T和Sam看到院子裡的小花長得茂盛,便停了車一陣狂拍。後來,三個女人被藏民請進了家,留下我和丹增師傅邊抽煙邊聊天。他告訴我,在八一地區的屋子,屋頂都是尖的,罽為雨水比較多的緣故,而在拉薩地區的,屋頂就是平的了。他還告訴我,他開車去過新疆、尼泊爾,以及怎麼從尼泊爾帶了許多東西回來。
再次上車後,大家都累了,於是迷迷糊糊地都睡著了,等我再次醒來的時候,車已經到了八一鎮附近了,前面開著一排十幾輛運油的嶄新軍車,全是「成K」的牌照,再過十分鐘,車子正式駛入八一鎮。不知道「八一」到底是漢語還是藏語的音譯,然而鎮上指揮交通的是軍人,而不是警察,的確有點「八一」的味道了。
今天從拉薩出來,一路上見到「您現在進入移動信號覆蓋區域」的牌子,可憐我的聯通CDMA,形同虛設,一路都沒有信號,最後我衹能乾脆關了了事,到達八一鎮後,手機有了信號,也可以給上海的父母們報個平安了。
進入鎮口,是條很熱鬧的步行街,車子沒法開進去。司機帶著我們去找旅店,開到了八一鎮後面的「新區」,新區很漂亮,道路整齊、寬闊,其中最豪華漂亮的建築,是稅務局,真有他們的。司機找了家賓館,要幾百元錢,我們覺得沒意思,要求司機把我們開到步行街那裡。
到了步行街,我和T走了一圈,看中一個招待所,問了價錢,標房60元一間,就定下了,回到車上,司機不樂意了,因為如此便宜的房間是沒有免費的司機房的,然而我們在F.I.T.時候是談好司機自己解決食宿的,可是司機看不懂合同上的漢語,於是發生了一場小彆扭,最後衹能把電話打到拉薩F.I.T.,才算解釋清楚。
招待所挺乾淨的,雪白的被縟和床單,比八廊學的看上去乾淨好多。放下東西,就上街覓食去了,H和T比較想嘗試一下藏民的食物,於是我們來到了一家藏餐店,然而這裡的藏民幾乎不會說漢語,於是連說帶比劃的,只說明白了一個菜:咖喱土豆燒牛肉,外加酥油茶,T喫素,結果就白飯加了一點泡蘿蔔,將就一頓(「將就」是我說的,T說很好喫),這頓飯,很不和我的胃口,咖喱的顏色很好看,卻沒有什麼味道,而牛肉是硬的,對於我這種喫慣「軟食」(蘇式做法,喜歡把肉燉得爛爛的)的人來說,幾乎咬都咬不動。
一邊的藏民喝著一碗「又香又臭」的牛肉湯,據說是用牛肉和一種「漢人不會喫」的奶製品一起燉的,藏民建議我們不要喝,於是也沒有嘗試。這頓飯,一暖壺酥油茶,一份咖喱牛肉,外加泡菜和飯,一共16元,的確不算貴。貴是不貴,問題是我沒喫飽。
於是到了藏餐廳隔壁的清真店,而且事先說好是由我「請客」,點了手抓羊肉和菠菜,著實讓我過了一把「肉癮」,喫完羊肉,要店家煮了五個雞蛋,準備明天帶在路上喫,最後結賬總共61元,倒是不便宜。
在小鎮上的步行街上逛了一圈,已經九點多了,街上還是熱鬧非凡,甚至超過象大同那樣的旅遊城市。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必須每天上網收發email,在找招待所的時候,我就問明瞭附近哪裡有上網的,於是三個人一起走到網吧,網吧在二樓,那條樓梯黑漆漆的,一向「膽大」的Sam居然看著黑黑的樓梯死活不肯上去。Sam不上網,小豆子也上不了網,不過豆子是不「並不大膽」的家夥,看著黑黑的樓梯,也放棄了,於是Sam帶著豆子回招待所,我一個人去上網。
走上樓梯,一轉彎,就亮了,網吧挺大,裝修得也不錯,並不是個烏煙瘴氣的地方。進入網吧後,被告知一定要「實名上網」,我的證件都在登山包裡,好說歹說也沒有用,被「趕」了出來,這是我在全國旅遊中上網,唯一的一次沒有證件最終上不成網的經歷。最後,我衹能回招待所拿了證件再去網吧,Sam說「倒看不出來,是家很正宗的網吧嘛!」
上了一個小時的網,回家睡覺,明天還要早起呢。今天還發生了一件事,我的相機鋰電池用完了一塊。我的相機是Nikon D100,以前用一個AFS鏡頭,每回充好電都能拍幾千張照片,這次為了到西藏來,特地買了一個騰龍18-200的10倍鏡,這款鏡頭是新產品,專門為單反數碼機生產的,用起來感覺很好;另外,為了減輕重量,我在出行前,把相機的手柄拆了,並且由於D100一慣的省電表現,我只帶了兩塊電池,連充電器都沒有帶。
問題出來了,沒有手柄,單塊電池負載上昇,而新的鏡頭更沒料到是個「電老虎「(當然焦距長了不少,自然馬達轉動的圈數也要多好多),結果只不過到第四天,就已經用完了一塊電池,看樣子,要改成手動對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