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很有趣,有時甚至可以認為是中國語言的一種精簡版本,比如衹要是放進嘴裡的,上海話裡衹有一個「喫」字,不管是水也好、香煙也好,一律是「喫」進去的,這就讓很多北方語系的朋友覺得匪夷所思。還有,衹要下面用火的,上海話裡基本用「燒」,所以「燒垃圾」和「燒魚翅」用的是同一個字。

  有時,在食物上,上海話也是如此的簡單,比如北方人的包子和饅頭,在上海話裡統一成了饅頭,肉餡的就叫「肉饅頭」,菜餡的就叫「菜饅頭」。而真正意義上的饅頭,在上海話裡被稱為「淡饅頭」或「白饅頭」,同時上海話中的「糖饅頭」其實是「甜饅頭」,至於真正用白糖和著豬油做餡的,上海人叫做「水晶饅頭」。

  上海人用饅頭指代包子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練就了「望文轉讀」的絕活,比如許多上海人能夠看著菜單或水牌上的「小籠包」三個字,而嘴裡自然而然地發出「小籠饅頭」四個音來,其實「肉包」、「菜包」等,一律如此。

  小籠饅頭,有許多人認為是上海的特色,並且用「上海小籠包」作為店招以徠顧客,我就曾在千里之外的甘肅酒泉見到過「上海小籠包」,不過仔細一看,那衹是用小蒸籠蒸的小號肉包子,和上海人講的「小籠饅頭」完全是兩回事。

  上海人對於麵食的感情和西北完全不同,在西北,麵食是賴以生存的糧食,而在上海稻米坐了頭把交椅,麵食則成了一種點心。上海人並不是不喜歡麵食,甚至可謂挺喜歡麵食的,無奈沒有北方血緣的上海家庭,在家中怎麼也整不出像樣的麵食來,最多也就衹能「燒」碗麵而已。

  這樣一來,小籠饅頭成了上海人對於麵食「解饞」的一種恩物了。說了半天,上海的小籠飼養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小蒸饅頭當然是用小蒸籠蒸的,小一點的蒸籠放四五個,稍大一點的可以放十個,不管多大的蒸籠,一客(份)就是一籠,所以很奇怪,上海一客小籠究竟有多少個,是沒有定數的。小籠饅頭的面是未經發酵的,用麵粉和水後直接揉出來,搟成極薄的面皮,再包入事先拌好的肉餡,用手捏出一排漂亮的小褶子,頂上還留有一個小孔,非常的漂亮。

  小籠饅頭的肉餡,是用純肉剁成,不用蔥薑和其它任何香辛料,衹有鹽、糖和料酒三樣,所以口味很淡,保持肉的原汁原味。肉餡裡還有一樣東西,叫做肉皮凍,是用豬皮燒製後冷卻而成。肉餡裡拌了肉皮凍,蒸後肉皮凍化開,就成了小籠饅頭的湯汁的。

  然而,在肉餡中拌入肉皮凍實在是件「似易實難」的事,過去沒有冰箱,光是要製成合格的肉皮凍就是個挑戰,做得稠一點容易凍起來,然而成本卻太高,煮肉皮時多放點水吧,就是一大鍋湯,凍不起來。製成了肉皮凍後,拌肉餡,放少了沒有湯汁,放多了肉餡變得濕溚溚的,不容易包起來,而且湯汁太多,喫多了則會發膩。所以過去店家製作肉皮凍和拌肉皮凍都是家門絕學,等閒絕不外傳的。現在這個問題在冰箱普及之後迎刃而解,以前哪家店能做出帶湯汁的小籠饅頭是件很稀奇的事,現在的小籠饅頭要是沒有湯汁的,倒反而是件稀奇事了。

  湯汁是小籠饅頭的精髓,偷懶的上海人在此又省略了一個字,成了「湯」,所以北方人要是看到上海人只喫小籠饅頭,還一直在念叨著「湯」時,指的就是小籠饅頭裡的湯汁。同時,有許多上海人,把「小籠饅頭」也乾脆省略成了「小籠」(為行文方便,以下用「小籠」)。

  一家好的小籠店,不僅僅是做出小籠,一蒸就完了。好的店家,追求的是「讓每個小籠都有湯,並且這些湯都能送進顧客的嘴裡」,很奇怪的一句話,是不是?聽我慢慢道來。

  小籠一定要用竹蒸籠隔水蒸,竹蒸籠透氣性好,不會把小籠蒸得太濕,卻又能充分佈散熱量,如果是用新的竹蒸籠,還有一種特別的清香呢。好的店家,每次蒸過小籠後,都要仔細地洗淨蒸籠特別是籠墊,不僅是為了衛生,更主要地還是為了防止小籠粘在蒸籠邊上或籠墊上,小籠的皮極薄,一扯易破,所以一定要洗淨蒸籠,你若是見到有的店衹有那麼幾個蒸籠,反反覆復地蒸也不見他洗籠墊,那我勸你還是不要喫了,你便是有天大的本事,還是難保會弄破那麼一兩隻的。沒有喫到小籠的「湯」倒是小事,把心情弄壞了可不划算。如今有的店家投機取七,在小籠饅頭下墊上一片胡蘿蔔,主意是不錯,但總有些怪怪的。

  說到喫小籠的本事,又有許多可以說說的了。喫小籠要蘸放了薑絲的米醋,鎮江醋太鹹顏色又深,米醋正好,喫小籠蘸醋可以去膩。喫小籠,要有些筷子功,輕輕地夾在小籠的頂部,輕輕地提起,夾得太輕提不起,提得太快又易破,所以非要有耐心之人,才能享受到此美味。挾起小籠後,有許多人沒有本事移動醋碟裡,很多人挾後,快速移向自己,小籠半途滑落,掉在醋碟裡,濺得一身是醋,這種喫法,彷彿是將小籠「扔」進醋碟裡。

  聰明的人往往用調羹「接一接」,再送到醋碟裡蘸一蘸,依然放回到調羹裡,輕輕咬破小籠的一邊,慢慢吸食小籠的湯汁,然後再把調羹輕輕放入醋碟,讓醋流進剛才咬破的小洞,隨後用筷子挾起,咬下半隻來。這時一定要用筷子挾,若是直接用調羹送進嘴裡,那就是「就醋送饅頭」,實不足取。老喫客都是用筷子挾起咬下的半隻,把調羹裡剩下的醋汁倒入剩下的半隻小籠,讓醋能夠分幾次充分發揮作用。

  老喫客並不只用善用醋而已,他們對於蒸小籠也很講究,他們絕不容忍的是蒸好了取下,沒有賣出去回到灶頭再蒸的。哪怕是現蒸,蒸得時間太長、太短都不行,時間太長,小籠的皮就塌了,時間太短,外皮粘牙,都不行,那些老喫客們往往要求喫一籠上一籠,而且喫一籠的時間,正好也是蒸一籠的時間。

  不同於飯鋪酒肆可以最後「買單」, 賣小籠的大多是飲食店,必須先買「籌子」(如今已改成電腦小票了)再換小籠,有些老喫客,買好籌子不是一下子交給服務員的,而就分幾次交給服務員,為的就是要追求一個「新鮮出爐」。

  有許多人喫小籠,再配碗雞鴨血湯或是油豆腐粉絲湯,這些湯也是上海小喫的特色,然而老喫客卻沒有這樣的喫法,他們一般都不要湯,即便要湯也是蛋皮清湯。問他為什麼,他說湯會沖淡小籠的美味,小籠也會影響湯的特色,若是要「喫湯」,下回專門來。

  上海最有名的小籠店,有兩家,一家在嘉定南翔的古漪園裡面,據說就是這家店「發明」上海小籠的,而且國家也的確把小籠的金牌獎頒給了這家店,南翔還有許多小籠店,做出的小籠個頭、樣子、色澤都很相近。據說,衹有古漪園裡的這家最正宗,據說,南翔還有比這家更好喫的小籠店,據說……

  還有一家在城隍廟裡,上海人習慣把那裡整個地區,都稱之為城隍廟,當然小籠店肯定不是真的在廟裡面。城隍廟一直是騙「老外」的地方,過去是外地人,現在是外國人。城隍廟裡有四家小籠店,衹有在九曲橋對面湖邊「樓上」的那家才算正宗。

  為何要說「樓上」?因為樓下還有一家。衹要不是狂風暴雨,樓上的那家永遠人滿為患,排隊的人從三樓排到二樓,再排到樓外,最後還要在走廊裡打個幾個彎,場面蔚為壯觀。

  最有名的就是上述的兩家,其實上海還有許多地方有小籠賣,友聯、新亞、王家沙之類的連鎖飲食店都有小籠蒸售,有的幾家味道還著實不錯。另外象石門路口王家沙總店,南京路上沈大成之類的上海館子,都有小籠,本來就是上海的特色嘛。

5 thoughts on “小籠饅頭

  1. Hi, 很巧, 今天上來找菜譜, 就看見你關於慈濟的一段話。
    我和先生是在NewZealand, 我就在Auckland的慈濟分會做中文班的老師,因為很多小朋友生在這裡, 都不大會講好中文,更不要說識字了。
    我們是從蘇州來這裡的,朋友告訴我說,慈濟在蘇州有買一個中學的舊址做會所,忘了具體是哪一個,你可以稍稍留意一下,如果感興趣的話。
    我是因為回國, 偶爾在書市裡買到你的菜譜所以認識你的。真的非常非常感謝你美麗而別具一格的菜譜。我是重慶人,可是生長在新疆,並且和我的媽媽一樣,都是讓先生來喂飽肚子,並不會操碗瓢。可是看見先生養家辛苦,所以也想努力做一個廚房裡的好妻子。多虧你的菜譜,講的好詳細,所以,看見先生吃得開心,我更加心懷感激。
    謝謝你了。
    另外,坐善事要量力而為,佛祖希望我們能幫助我們的兄弟姐妹,也希望我們能珍愛自己。
    祝,全家快樂

  2. 和閣主君商榷:上海所謂出名的南翔小籠,其實就是指南市九曲橋邊上的那一家南翔饅頭店,而古猗園那家,乃是城隍廟那家出名之後,赴會山寨而成,兩種小籠,按我的口味,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豫園的小籠,其實是南翔籍人士到市區創業的結果,是自創的發明,並非南翔本地就已經風行這種口味。其實南翔本地,本來是沒有什麼小籠的。
    九曲橋邊的那家,小籠出名的,就是蟹粉小籠。他的鮮肉小籠,反倒不如附近的喬家柵和復興東路上的「金壇」好吃。
    其實這個店取消鮮肉小籠,也是今年的事,之前,是一直有賣鮮肉小籠的,不過之前鮮肉小籠只有外賣供應,也就是你在樓下看到的那些拿著泡沫盒子一次性筷子吃的,就是以前南翔饅頭店供應的那種鮮肉小籠,而堂吃的,只供應蟹粉。
    其實按照南市飲食學校在七十年代出版的菜譜的定義,所謂蟹粉,就是指蟹肉粉末,沒有蟹黃(這個您可以在南翔饅頭店驗證,那裡的餡料,不像六合龍袍蟹黃湯包那樣,點綴著滿滿的蟹黃)。當然,作為小籠餡料,不加鮮肉是不行的,蟹粉小籠之所以好吃,就在於鮮肉和蟹粉混和起來的滋味,若單純用蟹肉,甚至類似「佳家」那樣,聳人聽聞地打出「蟹黃」的招牌,那滋味必是十分怪異而缺乏調和的。蟹黃入湯包,那是淮揚湯包的擅長(不是那種拿吸管吸的湯包,而是普通的南翔小湯包)
    固然,鮮肉小籠也是上海之特色,然而個人以為,鮮肉小籠之前做的最好吃的是復興路上的金壇,可惜在我很小的時候,金壇就隨著拆遷消失了,退而求其次,應該是喬家柵。
    以前,做小籠的店必然同時賣小餛飩,他的小餛飩一定也非常好吃。最早的南翔饅頭店,就是有賣小餛飩的。後來豫園改成股份公司,高大上了,就不賣小餛飩了。同樣,金壇的小餛飩也是一絕——無疑,喬家柵也不會差,甚至,喬家柵的小餛飩,是如今能吃到的,最正宗、最好吃的滬式小餛飩。

  3. 赴會-》附會
    不是那種拿吸管吸的湯包,而是普通的南翔小湯包-》不是那種拿吸管吸的湯包,而是普通的淮揚小湯包

  4. 說起肉皮凍,其實肉皮凍應該是南翔小籠的敗筆,吃過後容易反胃。
    當然,非常同意閣主君用草墊子不用紙墊子的看法,小籠用紙墊子,味道差許多。奈何全民創新的如今,從今年起,南翔饅頭店似乎開始全面使用紙墊子了。
    這幫敗家子,可嘆。

  5. 「喫小籠,要有些筷子功,輕輕地夾在小籠的頂部,輕輕地提起,夾得太輕提不起,提得太快又易破,所以非要有耐心之人,才能享受到此美味。」
    這個可能是吃淮揚湯包或者開封灌湯包的建議,其實滬式小籠,或者南翔饅頭店的小籠,另有不同的建議吃法:
    因為南翔饅頭店的小籠的包子皮相比淮揚湯包或者開封灌湯包,要厚一些,所以這個小籠不必急著趁熱吃,最佳食用時間,是等饅頭稍微涼一涼,待柔軟的外皮有些結硬,皮色微微泛黃,由滾燙轉為溫熱時,不失時機地用筷子一整隻夾起(對,就是兩根筷子夾起一整隻,不用調羹碟子輔助,因為饅頭皮已經結硬,不易破碎了),蘸上米醋,完整送入,一口一隻,讓鮮美的湯汁在口腔中完美爆開,那才是美不勝收呢。
    出乎你的意料,這時候湯汁其實已經迅速降溫,絕不會燙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