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許多美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大陸流傳過去的,但是畢竟當年老蔣帶過去的都是兵,並沒有幾個大廚師,好在美食家不少,那些一起過去的文人們大多嘴饞,雖然不至於會燒,但至少能夠指導,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帶着臺灣特色的大陸菜,或者說帶着大陸影子的臺灣菜。
其中最著名的,應屬眷村菜,「據說」依照中國八大菜系加以臺灣的食材調整,反正這麼說吧,眷村菜很好喫,但是這些拿到大陸與相應的菜系對比,很少能看出關聯的。
臺灣還有很多帶有大陸地名的飯店、食檔,你猜猜,我會不會去喫?
比如這家,「邵師傅上海湯包」,我是上海人,我姓邵,我也是師傅,我去喫,那就是「上海邵師傅喫邵師傅上海湯包」?豈不是成了砸場子?
我沒有去喫,不過還是做了一點功課,這家的生煎包是用小籠包煎的,叫做「薄皮生煎」;除了鮮肉湯包外,還有咖喱湯包、臭豆腐湯包、麻辣湯包、酸辣湯包、虱目魚湯包、咖喱生煎、臭豆腐生煎、麻辣生煎……這家店的湯包和生煎是可以「互換」,你要蒸的,就是湯包,就要煎的,就是生煎,反正,就是那個包。臭豆腐湯包?我特麼有點想吐!
邵師傅上海湯包在彰化、臺南、高雄、嘉義、臺中都有,从店頭來看,有的「象是」連鎖店,有的則完全沒有共同點;而臺北則有家出品完全不一樣的「上海邵師傅湯包」,他們賣炸醬湯包、麻婆豆腐湯包、脆皮起司湯包、韭菜湯包、絲瓜湯包、大白菜湯包……
臺灣還有許多帶有中國地名的美食,比如臺南有家「異廚廣東粥」,就在赤崁樓的對面。名字很奇怪是不是?看了一下菜單也很奇怪,王米粥、滑蛋粥、翡翠魩仔魚粥、皮蛋鮭魚粥?這些都是廣東粥嗎?从網路上的照片來看,光是粥的本身,黏稠厚實,完全不象廣東粥。
臺北有家「上海水煎包」,首先水煎包就不是上海的,那家賣鮮肉包、韭菜包和高麗菜包,上海人喫韭菜包嗎?我在網上看了下他家的出品,樣子和個頭都與上海的牛肉煎包差不多。
臺北還有家潮州包子,據店家說他們的包子既不是中國北方包子,也不是臺灣包子,而是正宗的潮州包子,還說有好多日本人買了帶去日本;而該店的山東饅頭,據店家說有很多人帶去美國,還有老兵帶回大陸。我去過潮州,但是沒喫過包子,甚至也沒見過包子,查了一下微博,只有幾條說到潮州包子,用料為香菇、蝦皮、捲心菜和沙茶,可惜我沒有喫過。
最有,還有家臺南小上海香酥雞,在臺南有店也有攤,這家我倒是喫過,那天在復興市場喫完了魚壽司後,去對面喫了當歸鴨,然後在閑逛時,路過一個小上海香酥雞的攤頭,問題是上海沒有香酥雞,我就很好奇嘛,於是就去問攤主,結果他就送了我兩塊喫。
與臺南特色的鹽酥雞不同,香酥雞沒有九層塔,但是有黑胡椒,另外香酥雞不是用地瓜粉炸的,另外,鹽酥雞要炸兩次,但香酥雞只要炸一次,炸完之後放在暖箱中保温,大家要買的話,一分鐘都不用等。
那兩塊雞,很嫩,很香,很脆。
Related Posts
[臺灣紀遊]一夜五頓之通化肉圓第十一
喫過麻油腰花湯,繼續出發,去喫今天的目標——通化夜市中的通化肉圓的彰化肉圓,什麼「通化通化肉圓內圓」?又有個什麼「彰化」的?很拗口是不是?我們慢慢聊。 肉圓,或者叫肉丸,恐怕是大家喫得最多的東西之一了吧?肉圓,最有名的要數揚州清燉獅子頭了,碩大的一個,軟糯鮮香,入口化渣。而紅燒獅子頭,則是上海食堂中的當家菜之一,那種獅子頭比揚州的更要大上一點,一個可以配兩碗飯,食量小的女性更能分成兩頓來喫。上海食堂的紅燒獅子頭,濃油赤醬,紅中透亮,怎麼看都好看;可惜的是,那種獅子頭,喫上去的口感却並不怎麼好,軟綿綿糊糟糟的,於是上海人就會來一句「麵粉擺多了」,問題是全上海的食堂也好,麵館也好,紅燒獅子頭,永遠是「麵粉擺多了」。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獅子頭喫,相信也家家戶戶在口感上做過研究。家中做獅子頭,就是要與「麵粉擺多了」比個上下,怎麼比?不放麵粉唄,可是問題又來了,自己家裡做的獅子頭,也不好喫,硬硬的實別別的一隻,再怎麼燒也不入味。於是,全上海人做了各種的改進與嘗試,「麵粉擺多了」不好喫,那麼少放點呢?不放麵粉放菱(澱)粉行不行?買來的肉糜不好喫,那麼買了肉自己剁呢?也不行。於是又有了各種添加東西的做法,饅頭、麵包捏碎了一起做,加地梨末的,或多或少,或好或壞,都會使口感產生變化,但是總的來說,還不如食堂中「麵粉擺多了」的好喫呢。 在揚州人的眼裡,清燉的才能叫做獅子頭,而紅燒的,照他們說起來:「紅燒的?辣個東西怎捏能夠叫做獅子頭捏?辣個衹能叫做大肉丸子。」這句話一定要用蘇北口音來說,方能顯得權威。我在獅子頭上花過苦功夫,最終做出了可以上得家宴的東西,具體的過程、細節和秘訣,都紀錄在《下廚記》中了,獅子頭甚至是整個《梅璽閣菜話》系列最早的幾篇之一,還有一篇是《蘇式紅燒肉》。 嚴格地說,揚州獅子頭用的是小的肉丁,而非肉糜,那麼不管用小肉丁還是肉糜做的,都可以叫做肉圓,若是再延伸一點,如果不算形狀的話,那麼肉丁肉糜做的成團緊實的東西,也都可以叫做肉圓。哪怕在英語世界也是如此,大家知道,肉腸叫做「sausage」,可以泛指任何用腸衣包裹的肉丁肉糜肉漿,不管是bratwurst(德國肉腸)、pepperoni(美國義式香腸)、lap cheong(廣式香腸)、huǒtuǐ cháng(中式火腿腸)還是sundae(韓式血腸),都是「sausage」;「sausage」甚至可以沒有腸衣,衹要做成長條狀的都是「sausage」,它不但可以沒有腸衣,甚至做成圓餅狀的,也還是「sausage」,星巴克有種早餐,就是英式麥芬夾圓肉餅的,叫做「Sausage, Cheddar & Egg Sandwich」,什麼?星巴克的說了不算?那麥當勞的說了總算吧?麥記有道「Sausage McMuffin® with Egg」,就是著名的「猪柳蛋麥滿分」啦!其實和星巴克的那個,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就是英式麥芬夾圓肉餅夾蛋夾切達起(假)起司片,看來衹要是用肉腸餡做的,不管圓的長的扁的方的有沒有腸衣,都可以叫做「sausage」。 既然在英文世界,都可以叫做「sausage」,那麼在中文世界,如果不管肉丁肉糜肉漿製品,都可以叫做肉圓的話,肉圓恐怕是大家喫得最多的肉製品了,香腸、貢丸自不必說,這樣算來,連肉餅子燉蛋也可以算肉圓呀,再發散一下,蛋餃、肉蛋捲、肉湯糰、燕皮餛飩乃至茄盒藕盒釀青椒,都可以算是肉圓了,那還不是喫得最多的肉製品嗎? 說了半天,你那個什麼「通化通化肉圓肉圓」呢?是這樣的,臺北有個地方叫通化,通化有個夜市,那兒有家店叫「通化肉圓」,夜市都是攤,衹有晚上開張,相當於過去說的「行商」;而肉圓呢,是家店,人家是「坐商」,因為店在通化,所以叫「通化肉圓」。具體位置呢,是在通化夜市所在區域的的裡面。這麼說吧,白天去,那是家普通的店,晚上去,那就是通化夜市的一部分,所以是「通化夜市的通化肉圓」,明白了不? 「通化肉圓」店賣的是「彰化肉圓」。那麼彰化呢,是臺灣南北中間的一個縣(臺灣中部並排三個縣:彰化、南投、花蓮),與中國隔海相望,名字呢,則是清朝的雍正帝給「賜」的,為「建學立師,以彰雅化」之意,便以彰化為縣名。上海朋友熟知的「鹿港小鎮」即得名於彰化的鹿港鎮。彰化是全臺灣最小的縣,却又是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縣,這樣一個縣,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好東西。彰化享有「臺灣米倉」之稱,出產大量的特產與小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肉圓,光彰化一地,肉圓就有三大流派,謂之「彰化肉圓」、「北斗肉圓」、「大竹肉圓」,這地方的人該有多喜歡喫肉圓啊?那麼大的上海,生煎包也衹有兩種流派,小籠衹有一種,但是彰化光肉圓,就有三大流派。 「通化肉圓」賣的就是彰化肉圓,雖然開了幾十年,但是據說味道一直沒變,至今秉承彰化原來的做法,說是有位婦人从彰化來到臺北,从手推車開始賣肉圓,直到擁有了這家店面,始終亦步亦趨地砥礪前行,从1965年,直到現在。 這家店很好認,但不好找,是這樣的,通化夜市的主街是臨江街,臨江街與通化街是相交的兩條街,臨江街是東西向的,通化街的巷子與臨江街是平行的,从臨江街往北第一條大巷子是通化街57巷,再往北一條,是通化街39巷,「通化肉圓」就在這個巷子裡。 很好認,是因為它有四個黃底黑字的店招——一橫一竪兩個燈箱、還有兩面竪着的旗,一樣的色彩,一樣的楷體,寫着「通化肉圓」四個大字,每個字外有一個手劃的紅圈,象是道士通疏頭時用硃砂畫的圈。小巷子挺寛,寛到遊人如織,小巷子也挺窄,窄到我50毫米的鏡頭拍不到店面全景。大家如果去玩,不用急着找那四個店招,衹要找一大片竪起的燈籠就是了,那是福德宮的96個大燈籠,就在通化肉圓店的邊上。 那是家乾乾淨淨的小店,店門口寫着「本店不禁外食(臭豆腐除外)」,看着就讓人心生好感。店中有幾個小桌子,人多的時候可能要等。通化肉圓是很大個的東西,論隻賣,48元一隻,另外又要了一份68元的切大腸。 通化肉圓,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傳統肉圓,它有拳頭那麼大,放在一個小碗中,一碗就是一個,白色的肉圓黑色的碗,淋着淡褐色的醬汁,當中幾片香菜,煞是好看。 乍一看,根本沒看到肉,衹看到一層厚厚的象米餅似的東西,晶瑩剔透。要不是站在門口看着阿嬷們把一個大丸子放到碗裡、再用剪刀剪開頂部、然後淋汁的全過程,我多半會以為她們給錯了東西。 彰化肉圓,是有麵皮裹着的,通常是用甘薯粉做的,臺灣各地都有肉圓,好玩的是各地的肉圓都有麵皮而又巧妙不同,用地瓜粉、太白粉或在來米(秈米)粉、樹薯粉各種粉的都有。 通化肉圓店的彰化肉圓,用的是地瓜粉外加太白粉再加上糯米漿,肉圓的皮是半透明的,喫着軟軟且又韌彈,是一種並不常見的體驗,裡面包着的是粗絞的肉餡和筍丁,非常香。由於淋了蒜汁,有非常重的蒜味,可是我不喫蒜,所以不太適應生蒜的味道。除了蒜汁,還淋了醬汁,倒是甜甜香香的,一邊拆解,一邊拌着喫,努力讓每一勺都蘸到醬汁,挺好玩的。 大量的資料、導遊文章,都說這家的肉圓是炸出來的,但是那個麵皮透明光滑,怎麼看都不象是油炸過的。後來我特地為此做了一番調查,首圥,這家的肉圓是蒸的,用麵漿包裹餡料後,做成圓的生糰子,蒸熟,然後浸在70度的温油裡燜燒,這樣才能保證皮是軟的,而且香味不會散掉,有道理。 我猜,肯定有當地人會說不好喫的,你去上海,十個人會有九個告訴你小楊生煎不好喫,但絲毫不影響外地人說好喫,並且認之為正宗上海生煎。我猜通化肉圓店,一定也會有很多臺北人不喜歡的,然而我是第一次喫到這種肉圓,从美食家的角度來看,至少應該是中規中矩,好看也不錯喫。它很好看,讓人眼睛一亮,但也沒有到達驚豔的地步,對於沒喫過的朋友,值得去嚐一嚐。 臺北還有寶島肉圓店、剑潭肉圓王和簡家大龍峒肉圓都很不錯,第一家是真正油炸的肉圓,所以表皮是酥脆的,而最後那家的外皮是用米做的,裡面除了筍丁芋頭還有鵪鶉蛋呢。如果愛上了肉圓,大可一家家喫過來,作個比較。 我在通化肉圓店還點了一份切大腸,端來一看,量還不少。切大腸,就是白切大腸,衹有臺灣人閩南人蘇州人才會把內臟做到白水煮熟即食,一盆端上來,左邊是蔥花右邊是薑絲,頂上澆了極細的蒜汁,底上有着調過味的醬油,醬油的味道很淡,衹為散點醬香而已,要喫的話,還得另行蘸甜醬油膏。我是第一次看到用料這麼好的白切大腸,選用的部分全是大腸頭——上海人稱之為「圈子」,這道圈子收手拾得相當乾淨,軟糯稍帶嚼勁而不酥爛,煮得恰到好處,正好下酒。 這是當天晚上的第三頓,本來以為也就到底為止了,誰知還有更多美食在等着我。…
[臺灣紀遊]花園夜市打麻將第廿七
看了一部電影,《雞排英雄》,挺好看的,但沒有《總鋪師》和《陣頭》好看,特別是《總鋪師》,夏于喬又好看又搞笑。 還記得我寫信維市場時提到的「都更」嗎?就是「都市更新」呀!中國叫「拆遷」的那種。《雞排英雄》講的是一個匯集了臺灣各路小喫的八八八夜市,面臨地產商勾結議員覬覦夜市所在土地,為達目的又派黑社會去破還,而難販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與「惡勢力」鬥爭最終保衛夜市的故事。 我喜歡夜市,雖然不怎麼好喫,但是好玩呀!Youtube上有兩個「刁嘴篤舌頭」的小姑娘,一個叫做「可可酒精」,另一個是她的妹妹,那自然叫做「可妹」啦,不知道為什麼,妹妹看起來比姐姐成熟,那個姐姐根本就是古怪精靈啦!這兩個小朋友,成天就是開盲盒,郵購來了開,去實體店開,反正看着好有錢。她們也經常去夜市玩遊戲,臺灣的夜市有許多遊戲玩,象是飛鏢扔汽球啦,超大圈圈套娃娃啦,與攤主擲骰子比大小啦,打彈珠(臺灣土版柏青哥)啦,抽數字(999個數字,有十個大奬)啦,大號「小貓釣魚」啦,丢球啦,反正都是那種一百元一局玩多少次,贏了可以拿娃娃的遊戲,她們每次都是玩一千元錢,看最後能拿到幾隻娃娃。對了,她們在夜市玩的麻將遊戲,我也玩過。 那是在臺南的花園夜市,我剛从出租車上下來,近處是一望無際兩排電動車,然後是好多排的私家車,遠處則是一片光亮,半空中煙霧騰騰,煙霧中是一面面竪着的長條旗,你以為我會寫「五顏六色」?並沒有,幾十面旗幟幾乎都是紅的或黃的,大紅的、深紅的、淡紅的、橘紅的、橘黃的、大黃的……旗幟招展,讓我想起了某個春末夏初。 旗幟用桿子挑得很高,爭相比高,旗海飄揚。穿過停車場,進入夜市,人聲鼎沸,感謝低能耗的燈光技術,套用一句老話「照如白昼一般」。放眼望去,全是小喫攤。花園夜市,總共有十一條走道,那也就是有十二條攤子,當中十條是雙面的,最邊上兩條是單面的,這樣算起來,大約相當於二十二條,每條都有二十來個攤子,想象一下,四百多個攤子,你逛得過來嗎? 空氣中彌漫着油炸和九層塔的香氣,油膩且甜美,每個攤前都圍着人,有的還排着隊,油炸的東西最多,大雞排和鹽酥雞是夜市必不可少的東西,還有酥炸魷魚,裹了粉的魷魚被炸成張牙舞爪的金黃怪獸。夜市極少有座位,整個夜市都是拿着食物邊走邊喫的人,為了食用方便,連豬排和天婦羅都是事先插在竹簽上的。 怎麼會沒有臭豆腐呢?臺灣的臭豆腐與上海浙江的臭豆腐不一樣,臺灣的大,一塊可以抵得上海的四塊,一般是炸好後切開喫,或者先切後炸也行。臺灣的臭豆腐也沒有上海的臭,只是隠隠約約稍臭而已,與長沙那種撲鼻而來的臭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我買了一份臭豆腐,50元,脆脆香香的,但是沒有味道,上面淋的辣醬則完全不辣,還好配了酸菜,又酸又辣又脆,一起喫倒也不錯。炸得比上海的酥,但是豆腐鬆散,如了外殼的酥脆,並沒有多少豆腐的味道。只是略微超過「可以喫喫」的水準吧。 除了炸的,滷味和燒烤也不少,在這種夜市擺攤,可真要動足腦子,使出渾身解數,幾百個攤子,這競爭也太可怕了吧?所有的食品都要重新設計,出品要快,陳列要好看,品種不能單調,但選擇也不能太多,售價鎖定在30元、50元、100元這樣的檔次上。 還有煮的,麵線、鴨血湯、關東煮;當然,奶茶鋪也不少,那可是年輕女孩的最多,花園夜市可有不少。 臺南受日本的影響,夜市中有大量的日式食品,天婦羅、大福、章魚燒(丸子)、茶碗蒸、日式炸豬排、關東煮、壽司、日式丼飯、拉麵、烏龍(冬)麵、串博ふうりん(和風水菓糰子),應有儘有。 看到一個賣文蛤的攤子,上面寫着「夭壽肥」,那個文蛤可真大,讓我想起小時候用的蛤蜊油,就是裝在這種貝殼裡的,冬天抺手很好用。買了一份,兩個,100元,倒的確鮮多汁,夜市還是有好味道的。 花園夜市是我迄今所見,食物最多樣最好看的夜市,真是不錯。夜市先是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是喫的,後半部分又分為賣東西的和遊樂區兩個部分,先是服裝區,衣服、鞋子、帽子,琳瑯滿目,一眼望去,就是看着挺不錯,但材料做工都欠缺的那種。再往前走,是賣小東西,手機殼子、髮卡、髮繩、小掛件、皮夾子,看都看不過來。 然後就是遊樂區了,什麼打彈子啦、弓箭射汽球啦……中奬的歡叫聲此起彼伏,真讓我躍躍欲試。 最後我玩了一個「麻將賓果」的東西,應該是「bingo(中了)」的意思,就是萬子、筒子、索子从一到九各一順,七張風向各一張,加上兩張花牌,總共三十六張,面前有一個六六見方的圖卡,也是這些牌,然後玩的時候就是从三十六張中抽取十五張,放到圖上對應的牌面上,任意橫、直、斜可以連成六個一線的,就算成功,就可以換一個娃。100元可以玩六局——當然,我輸了。回去之後我編了一小段程序跑了一下,這玩意贏的概率是千分之六,又上一回當。 我還玩兩局飛鏢扔汽球,又花了100元,自然是又輸了。沒關係,玩好喫好又見識了許多東西,回去擼貓吧!那隻叫「短妖」的貓。 對了,再補充一句,在臺南有一句咒語,叫做「大大武花大武花」,若是你海外碰到一個臺南人,只要對他念出這句咒語,絕對能換來會心一笑。這句話七個字,分別表示从週一到週日的七天,其中的「大」是指「大東夜市」,「武」是指「武聖夜市」,那麼「花」自然是「花園夜市」,這句咒語說的是各大夜市的營業時間,大家記住哦!(閣主註:花園夜市週六也營業,而且是最大最熱閙的,所以遊客們可以記住「大大武花大花花」)
[臺灣紀遊]誠品書店第五十六
小孩子真的很需要鼓勵的,特別是在最早的時候,我就是因為了這個鼓勵,少買了多少爆仗和玩具槍啊!我識字很早,我出生在愚園路,後來就搬到了愚園路,「據說」搬家就是想讓我能夠進入一師附小,但是我住的中實新村並不在一師附小的「塊」內,我好友阿開住的愚園坊就在塊內,塊也就劃到那兒,用現在的話說,我的家不是學區房。 雖然不在塊內,但是還有機會,可以考;現在聽到什麼「小學也要考」的焦慮話題,我都是附之一笑,考小學有什麼稀奇?我四十多年前就考了。我是文革後一師附小恢復招生的第一批學生,所以我也就是文革後第一批「小考生」,考是沒問題的,問題是不知道考什麼。一師附小从來沒有生開過考試大綱,大家只知道不在塊裡的能考進去,但是要怎麼考,誰都不知道。 於是有了流言,有說語文要認識一百個字的,也有說要三百個字的,甚至有說要認識一千個字的,問題又來了,就算一百個字,那一百個字呢?大家只能猜,猜也猜不出來啊,那麼,反正儘可能讓自家孩子多認字總有可能覆蓋這一百個字了吧? 在這樣的思路下,我大概从幼兒園小班起就開始學寫字認字,我的父親每天教我三四個字,早上上班前教,下班回來後默,第二天再教三個……過個幾天再从頭開始來一遍,循環遞進,待到要讀小學時,我已經認了很多的字了,所以我前面說「識字很早」,嚴格地說,是「識很多字很早」。 識字早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要被家長拎出去「表演」啊,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識字,然後就會收到很表揚,於是為了更多的表揚,就會努力地去識更多的字呀!識字多也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費書」啊!識了字總想找東西來讀,我小時候那個年代,有沒有多少書可以讀的,而且父親為了讓我避免被特定年代洗腦,着實替我篩除了不少小孩不能大人讀了也不該信的東西。 靜安寺有爿新華書店,我父親基本每週都會去,他都會帶上我,隔着櫃檯認書封面上的字,營業員見這麼小的孩能識這麼多的字,也都誇奬我,於是我對書店也特別有好感。 然後,从孩子的教育來說,就很成功啦,小孩子喜歡識字認字寫字,小孩子喜歡讀東西,小孩子也喜歡去書店,在文化方面的初期教育就算成功了。 然後,就考入了一師附小,至於算術的準備部分略去不表了。那時,上海又「恢復」發壓歳鈿了,最早是一角兩角,好在我娘舅阿姨多呀,於是過個年,就有個一塊五六角錢了,1978年,可以買好多東西了。拿了壓歳錢,父親就帶着我去了新華書店,買了我喜愛的書,及至後來,親戚朋友家都傳遍了,那個傳說中的孩子,拿了壓歳錢不買爆仗不買玩具不買槍,居然買書看,小孩子哪經受得起這樣的「誇奬攻勢」啊?於是衹要拿了壓歳錢,就會去買書,哎,現在想想,少了多少「揮金如土」的機會啊!我从來都沒買過鹽金棗請過客啊! 終上所述,我對於書對於書店,有着特殊的感情,來到臺灣,怎麼可以不去誠品書店呢?去誠品書店,在我心目中就是朝聖般的行為,另外,誠品書店還賣着我的書呢,當時,我在臺灣已經出了三本繁體竪排未刪節版了。 我住在怡亨酒店,出門看着臺北101往東走,沿着信義路四段過幾個街區後,走到市府路,就是臺北101了,往北一個街區,就是臺北市府,大家有空可以去玩,隨便進。經過市政府,再往北,過馬路,就是誠品書店了;所以,誠品書店、臺北市政府、101大樓,是由北向南連着的三個街區。這家誠品書書店,是誠品書店信儀店,也是誠品的旗艦店。 過了街,是一幢幾十層的高樓,大樓沒有明顯的名字,象是幢普通的高級辦公室,只是在灰色的門楣上有一條白色的字「eslite 誠品」,很是低調與普通,非常不起眼。 大樓前的廣場上,有隻戴着黑框紅色的兔子,一隻耳朵上纏着綳帶,雙手執着魚竿,正在釣魚。這個五米高的兔子我認得,這家伙是不二良設計的,它在2012年就到上海來過,參加五月天阿信的STAY REAL的開張式,STAY REAL是家潮牌服裝店,而不二良正是共同創立者和品牌設計師。那個兔子是皮得很,到處跑來跑去的,所以只是個臨時展示。 往前走,進入大樓,是門廳,有家星巴克,室內室外都有座椅。再往裡走,才是書店的入口。入口處的店頭有灰色低調的「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字樣,這是我見過的最精緻的中文書店,裝飾典雅舒適。入口處的有幾個大的矮桌,其中有一個全都是那些帶不回中國的書,我去的那時,帶回國被查出來肯定會沒收,如今恐怕是要按那煽什麼顛什麼罪的路子去了。 誠品書店有好幾個樓面,畢竟是旗艦店啊,除了有臺灣的書籍外,還有香港、日本和歐美的賣,除了書之外,還有各種的文創產品,真是琳瑯滿目,足供賞玩。 書店中到處都有觸摸屏,可以查閱書籍所在的位子,以便讀者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的書籍。 隨便逛逛,最後買了三本書,一本是講日本泡菜做法的,一本是日本人寫的說「美食沒什麼大不了的」的,只是我現在在網上怎麼都找不到相信息了。第三本,是美國出的《S.忒修斯之船》繁體中文版,這是本解謎書,幾百頁的書中,有幾百頁的眉批和腳註,包含着一個驚天的秘密,後來我還買了英文版來看,但是至今我也不知道那個秘密是什麼! 話說,當年考入一師附小,據我所知,只有我一個人,我們全班都是「塊裡的」,很奇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