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的建築,與當地的的氣候、物產乃至歷史有很大的關係,湘西多吊腳樓,因為那兒地面潮濕陰冷,蛇蟲百腳又多,所以就有了吊腳樓;徽州富裕,富到自古造房子就寸土必爭,富到兩幢房子緊貼在一起,各有各自的馬頭墻,既能分清產業,又可以防火。
唐朝的宮殿廟宇高梁廣柱,遠比明清的層叠斗拱來得宏偉大氣,究其背後的原因是大的樹都被砍完了,衹能通過技巧來讓小木頭叠起以分佈與大木頭要支撑的相同的重量。至於黃土高坡,不管大樹小樹都沒被砍完了,於是乾脆不蓋房了,反正降雨量低,直接往下挖,整成窰洞也照樣可以生活。
雨水多的地方呢,象南方,整條街的二樓伸展到人行道上,下面的行人就不必打傘了,哪怕雨大也不怕,這種樓,叫騎樓——上海的金陵路以前是南方人聚居區,那兒的建築就是騎樓。
我又見到了騎樓,那天晚上,在臺南的復興市場喫了頓非常不錯的臺南式日料,喫完之後呢,我們往東門圓環走,不到五十米,就是横道線了,對面就是座騎樓,第一家是一家叫做「三好一公道」的「當歸鴨」,於是……第二頓。
喫完當歸鴨,隨便瞎逛,東門圓環有五條路,沿着正西的路往西走,就回到馬公廟也就是我住的地方了。不想這麼早回去,於是沿着朝西北向的那條民權路走——如果發不出來我再改名字。
走着走着,快到府中街的時候,天突然下雨了,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各位,下雨怎麼辦?不是已經說了嗎,走到騎樓下去呀——騎樓在開山路——可是騎樓下已經滿了。那段路還是挺寛的,沿着已經打烊的捲簾間,擺着一溜方桌,三邊可以放椅子,當中隔開一點,衹容一人走路,沿着馬路還有一溜方桌,四邊都可坐人,這一路二三十張桌子上百個人,都在打邊爐,想象一下那熱閙的程度吧!
每張桌上都有電磁竃,都有個扁鍋子,桌上擺放着各種海鮮、海鮮、海鮮,沒有蔬菜,大家都在聊天喝酒,這是在幹嘛?村裡聚會嗎?我能出個份子錢一起喫嗎?我沿着當中的人衖堂往前走,看到唯一一家還開着的店,哇,全是海鮮啊!這家店沒有店招——其實店招在馬路上——掛在騎樓的上面,衹有海鮮,各種我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
和店主搭訕,店主忙着裝海鮮,衹說了一句「自己找位子,找到位子再點單」,哦,看來這一排的打邊爐都是他家的了。擡眼望去,兩排桌前都有人啊!那可怎麼辦?我覺得雨實在太大了——淋雨到住的地方頭髮一定會弄濕那麼大——我怎麼都得找到張桌子——我不是饞——是雨太大了。
正好有人站起身,那個男的站起來了,女的還沒有,我遠遠望見,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那男人的後面,你要是敢說站起來不是為了動身的,我把你塞到打邊爐裡去……男人總是總男人的,他感受到了壓力,回頭看了一眼,催促着女人快點起身。
終於有座了,服務員過來收搭掉了桌子,又上了新的碗筷,然後給了我們一人一個白殼雞蛋。服務員給我們點單,「你們兩個人,喫份拼盤就夠了」,好吧,那就聽你的。另外,我又點了蓬蒿一份,鵝焿一份,總要點蔬菜的是不是?
白殼雞蛋?一人一個?怎麼個玩法?不懂就問,隔壁桌的臺灣阿伯(要念做「背」哦)告訴我,把蛋清打到鍋裡,然後將蛋黃與沙茶料拌匀蘸食,這是當地「規矩」,譯成英文,不是「law」也是「rule」。
海鮮端來了,一大盆,不過比我想象中的小,我是不是太黑心了?店家是照正經晚餐給的量?還是照夜宵來的?難道老闆知道我已經喫過兩頓了?
湯底,漂着幾片香葉香菜,有挺濃的柴魚片的味甜,很甜,甜到我懷疑是加了糖了。水燒得滾滾的,打入蛋清,把蛋黃蛋清分開,我可太拿手了,調好沙嗲。先下蝦吧,服務員說是送的,五隻。好新鮮的蝦呀,新鮮的蝦殼不好剝,所以現在蘇州「拆蝦仁」都是把蝦凍一凍再剝的,那些什麼「活剝河蝦仁」就是騙洋盤的。蝦肉脆而又甜,本以為送的是不值錢的基圍蝦,沒想到居然是臺灣草蝦,在臺灣,當然要喫臺灣草蝦,要知道,臺灣草蝦在上海,死的也要賣到六十一斤。
整個拼盤,我數了一下,一盆中有蟹一隻、蚵(蠔)七八枚、粉絲、金針菇、香菇、生豬肉片、生魚片、豆腐、墨魚和魷魚,墨魚和魷魚是不一樣的哦!東西很是豐富,好吧,我收回量不夠大的話,不但夠大,還夠多樣。一樣一樣慢慢燙,不蘸料都很好喫。
好的海鮮,有甜味,那不是湯的甜,是海鮮本來的甜。蟹並不大,但是很肥很飽滿,黃也很足,雖然已經喫了兩頓,但是——我依然喫得下!服務又拿來一盆捲心菜,也是送的,有趣的店家。
海鮮鍋是500元新臺幣一份,包括拼盤,送的蝦,送的捲心菜,按人頭的雞蛋,鍋底,調料,這價錢,估計在上海衹能喫到那五個蝦。
一樣樣的海鮮放在清湯鍋中,鮮美、香甜,實在叫已經喫了兩頓,否則我一定會去店主那兒再點些蛤蜊或者螺或者鯛魚什麼的。
服務員端了鵝焿來,這是個什麼東西呢?首先我沒搞懂它和「焿」的關係來,一個盤子中有八段金黃的油炸品,明顯是四個鵝焿炸好後再斜切開的,盆子一邊放着椒鹽,另一邊是甜辣醬。到底什麼是鵝焿?我不知道,我衹知道我喫到的東西,類似於鹽酥雞的外賣,外皮粗大的顆粒是地瓜無疑,裡面的東西,我細細品來,裡面有蝦有肉,似乎還有芋頭,香而脆,其中還有蔥段,爆香的口感,很是好喫,細膩而鮮美。
這一頓,至少又喫了一個半小時,喝掉了三瓶啤酒,雨也變小了——小到衹不過會打濕頭髮——可以冒雨走嘍,這一頓,結賬850新臺幣,實在是太便宜了。
後來在網上看到,這家店——竹屋海產火鍋——對了,臺灣人不叫「打邊爐」而叫「火鍋」,已經有幾十年了,不是旅遊熱點,衹是服務鄉里。
好吧,有機會去臺南,等個雨吧!
閣主您好,我是潛水許久的台灣讀者,一直都非常喜歡您的文章,這系列遊記從您的角度去看這些熟悉的事物真的非常有趣!
稍微研究了一下,鵝焿應該是 “蚵捲” 的閩南語,就是把蚵仔和絞肉魚漿等用豬網油包起去油炸,裡面脆脆的東西通常是荸薺。
台菜的”雞捲”和”蝦捲”也差不多是一樣的做法,只是雞捲裡並沒有雞,包肉餡而已。蝦捲則是使用蝦漿,捲也較細小。
很開心您在台灣玩得開心,有機會歡迎再來玩呀!
謝謝呀,結集時我會加上補充的,再謝
閣主您好,我是潛水許久的台灣讀者,一直都非常喜歡您的文章,這系列遊記從您的角度去看這些熟悉的事物真的非常有趣!
稍微研究了一下,鵝焿應該是 “蚵捲” 的閩南語,就是把蚵仔和絞肉魚漿等用豬網油包起去油炸,裡面脆脆的東西通常是荸薺。
台菜的”雞捲”和”蝦捲”也差不多是一樣的做法,只是雞捲裡並沒有雞,包肉餡而已。蝦捲則是使用蝦漿,捲也較細小。
很開心您在台灣玩得開心,有機會歡迎再來玩呀!
謝謝呀,結集時我會加上補充的,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