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中的“被”

  這是這篇文章的第二次寫作了,原來是這麼開頭的「如果有這麼兩句話,第一句是『弄得七葷八素,bē伊一記耳光』,第二句是『bē伊一記耳光弄得七葷八素』」,這兩句話表達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處境,前者是給了別人一個耳光,後者是被打了一個耳光,我甚至發現在廣東話中也有相同的一個字——「比」,發音作「béi」,「我講比你聽」與「我比你冤枉咗」,也是相應的「給」和「被」。   我們家有一個習慣,我每天寫完了上海話的文章,會在晚飯時給七歲半的女兒當作故事講,今天說起這個「bē」字時,就照「給」和「被」時,也是從「耳光」開頭,妻子指出這個「bē」就是「給」字。第二句雖然是「被」,但字還是「給」,就像普通話「我給他罵了一頓」、「我給他瞧見了」,在這樣的句式裡,就是「給」字。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使我恍然大悟,原來上海話中根本就沒有「被動態」的「被」字,兩種用法都是「給」。   這個「給」,在上海話中唸作「bē」,與上海話中的「撥」的發音相同(「撥」在蘇北口音中同上海話的「北」,在上海話中同上海話的「缽」)。   這個字,有許多地方寫成「撥」,這也是我會鬧出文章開頭笑話的緣由。「我撥伊十塊洋鈿」,可以理解為我「撥給」他十元錢,而「我撥伊嘲了2句」是沒法理解為我「撥給」他幾句的,所以只能從「被」去考慮了。   其實,這個字是「畀」,什麼意思?就是「給」,怎麼讀,就是bē,若以後大家寫成「畀」,可以少些人鬧我的笑話,但估計是看不懂的人更多了。   上海話中既然沒有「被動態」的「被」字,倒是有「被動」一詞,「被動」的「被」發音為上海話的「賠」,和普通話的「北」相近,陽平聲,從這點來看,bē不是「被」。   上海話中的「被」還是一個多音字,後者更是一個形聲字,「衣」是形旁,「皮」是「聲旁」,發音為普通話的「筆」,陽平聲,與上海話的「皮」同音。   「被子」在上海話中叫「被頭」或者「棉被」,老式的「被頭」由「被面子」、「被夾裡」、「被橫頭」組成,上海人說的「被具箱」是專門放「被頭」的箱子,並不是放「皮具」的,不過考究的「被具箱」倒真是用皮做的。   說完了「被」,再來說說把我害苦了的「撥」。上海人有一句歇後語,叫做「算盤珠珠」,算盤是中國人發明的「綠色計算器」,不用電,不會溢出(電腦專業術語),上海人說「伊只算盤,廿四檔頭呃」,用來形容某人精明小氣。因為廿四檔的算盤可以算得比十六檔更精確。   任何計算器,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按照指令行事,算盤珠珠就如計算器的按鈕,你撥它,它才動,歇後語的後半句「撥一撥、動一動」指某人為人木訥或沒有積極性,不叫他做,他則不動。   「撥瞪撥瞪」的「撥」是個音,未必就是如此寫,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詞不是象聲詞,因為這個詞表示的是眨眼睛,連續地眨眼睛。這個詞表示於看到未知事物時,做不了別的,只能眨眼,還表示謊言被拆穿,花招被戳破時無言以對,只能眨眼的情形。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頻繁眨眼顯示要隱藏的不安,這兩種情形完全符合。   最後說一個誇張的,叫做「撥飛機軋殺」,這種「撥」,還是「給」,就是「畀」。上海人把「被交通工具撞死」叫做「軋殺」,上海人賭神罰咒時會說「假如我瞎講,我跑出去撥汽車軋殺」,以此表示決心之強,更有甚者,就是「撥飛機軋殺」,決心之強,可見一斑,然而飛機是不會撞到人的,真要撞到,比中千萬彩票的機率還小,滑頭在此亦可見一斑,不過這本來就是句調皮話,說者隨便說說,聽者隨便聽聽。 (寫於2008年1月28日)

論天氣

  小朋友破啼為笑,在上海話裡有專門的講法,叫做「一歇哭,一歇笑,兩隻眼睛開大砲」,至於為什麼哭了再笑會是大砲,無從得知。   上海的天氣就像小朋友的臉,變化多端。因其所處地理位置的緣故,雨雪風霜在一年四季裡都會遇上,有時甚至東邊日出西邊雨,上海這麼大,川沙陰雨密佈,嘉定還是晴空萬里,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再說回到小朋友身上來,上海的天不但像小朋友的臉,而且天氣變化,和小朋友密切相關。   上海的小朋友們經常玩一種遊戲,乃是用一根繩子打個圈,繞在兩隻手上,另一方要用雙手撥弄繩子,並且轉移到自己的雙手,然後這一方再弄回來,任何一方無法轉移的話,遊戲即告失敗。這種遊戲名叫「跳繃繃」,又名「挑繃繃」,上海人每見到小朋友「跳繃繃」,總會說「勿要跳繃繃,要落雨呃」,你想,小朋友的「跳繃繃」也是大人教的,教會了,又說要下雨,豈不怪哉。   先說一件別的事,上海人在給小朋友補衣裳、釘鈕子(鈕釦)時,如果衣裳還穿在小朋友身上的話,就會告訴小朋友,說是在身上動針線時千萬不能說話,否則是要被人冤枉的,「動引線(針)」與「被人冤枉」,「跳繃繃」和「落雨」,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怎麼會發生聯繫的呢?   及至自己做了父母,有時和女兒講不清道理,則會先說個別的理由給她,我想這「被人冤枉」也是如此,因為怕小孩子此時亂說亂動,易被引線扎到,所以有了這個藉口讓小朋友噤聲,著實讓引線吃了一回「冤枉官司」。   「跳繃繃」或許也是如此,恐怕小朋友玩得時間太久,於是用「落雨」恐嚇他們,希望他們早點結束。   有人研究出來,說「跳繃繃」是女生的遊戲,女孩子易哭,「跳」輸了要哭,不陪她「跳」也要哭,反正只要「跳繃繃」,結果就是「哭」——「落雨」。   小朋友哭,的確上海人有叫做「落雨」的,而陰天,則是女人的專利了。女人生氣,鐵板著臉,不理家人,家裡人就會說「今朝陰天,火燭小心」,照道理大晴天更要防火,而陰天防火,防的乃是女人發火。   剛才說到落雨,上海人認為「搶馬桶」也是要下雨的,所謂的「搶馬桶」乃是指家人們爭著上廁所,此事最容易發生在閤家外出歸來之時,進門都想「解手」,於是紛紛「搶馬桶」。   「搶馬桶會落雨」乃是句俏皮話,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天上下雨原來就是自然現象,完全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人工降雨不算),上海人說「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表達的就是「無可奈何」、「於事無補」之意。   問題又來了,「天落雨」與「娘嫁人」又有什麼關係?又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嘛。其實這是句兵諺,原來為「天要落雨,糧要解營」,說是糧食之類東西,要在下雨前解往兵營,上海話中「嫁」和「解」同音,「人」和「營」又是同韻(普通話中不同),所以以訛傳訛,變成了「娘要嫁人」。   上海的天氣,落雨天有很多,別的不說,黃梅天就有四十來天,又有好幾次颱風,加上平時落的雨,一年倒是真沒多少晴天。雨照下,生活也照樣過,該上班的上班,該讀書的讀書,該結婚的還是要結婚。上海人並不會因為天氣不好而弄壞了心情,若是結婚當天下雨,賓客們都會恭賀一句「有財有勢」,上海話中「水」和「勢」是同音的。   有時下雨會打雷,上海人把閃電叫做「霍顯」,乃是指天上突然現出一條光來,也有寫作「霍隙」的,好似天上忽然裂了一條縫。   上海的冬天時常有霧,上海人把「霧」叫做「迷路」,很是形象,霧濃的時候,能見度極低,的確很有可能「迷路」。   最後,我們來聊聊幾個極具上海特色的天氣詞,這些詞,大多也可以表示一種心態或是心情,最妙的是,這些詞沒人知道怎麼寫,發音也很困難。我就做個有心人,來整理一下。第一個詞是「窩塞」,前一個字發輕音,「塞」唸作「色」,這個詞或許還真是這麼寫的,表達一種「窩在心裡、塞在胸中」的委屈感,上海人最常用到「窩塞」兩字的,乃是手機、錢包被盜之後,此時的心情,非「窩塞」莫屬。   「窩塞天」是一種讓人傷懷的天氣,悶熱、潮濕,悲觀的人在這種人會壓抑不住心中的悲傷,很有哭的衝動,反正,是一種讓人心情不好的天。   「齁斯」是我「發明」的寫法,「齁」不是委屈,而是有氣沒處發,排隊買東西,排到你正好賣完,有人錯嗎?沒有!可生氣還是要生的,這種生氣,就叫「齁」。「齁」本是「哮喘」的意思,你可以想像一下有人被氣得直喘粗氣的樣子。   「齁斯天」是一種讓人無處發洩的天氣,那感覺就像想打人,卻又找不到人打一般,「齁斯天」也是悶熱、潮濕的天,要突然下一場大雨才好。   「窩塞」和「齁斯」是差不多的意思,細究起來,前者用在本身有損失的場合,被偷了東西找不回來,被人冤枉了說不清楚等,而後者常用在自己沒有損失,卻又希望更好而得不到的情況,東西沒有買到,工資加了同事自己沒份之類的事情。   其實,要區分這兩個詞到底表示哪種天氣是很難,有時根本就是同一天,有些人覺得「窩塞」,有些人覺得「齁斯」。前者偏重於「不開心」、「失落」、「委屈」,後者則著重於「生氣」。   上海話中還有「尋齁斯」一詞,譯成普通話就是「找茬」和「挑釁」,丈夫「尋齁斯」是「找茬」,流氓「尋齁斯」就是「挑釁」。   有人說「窩塞」是英文「worse」音譯,我實在看不出所以然來,「worse」是一個比較級形容詞,然而「窩塞」沒有任何比較的成分在內。   「窩塞天」、「齁斯天」都是對於心情不好的人而言,不過這種壞天氣,就算心態很好的人,也會覺得「污數」。   「污數」是一個音,寫法也是我臨時發明的,「污數」指的是不乾淨、不爽利、不整齊,悶熱潮濕的天氣身上有汗,擦也擦不乾淨,洗完澡汗又出來了,這種天,身上總是汗津津,黏搭搭,上海話稱為「黏之疙瘩」和「de之過膩」,這個de,是「粘」(「佔」音)東西的「粘」,就是「黏在身上」的意思。   「污數天」是指熱天,而「瀴斯天」則是指冷天,冬天,沒有太陽,依然潮濕,即便沒有風,可還是渾身冰冷,縱然開著暖氣,依然渾身哆嗦,這種天,北方的朋友紛紛敗下陣來,倒還是上海人抗得住。   上海有些罵人的話,如「陰私鬼」、「陰私棺材」,發音同「瀴斯」一模一樣,被罵的對象都是那種不拘言笑卻背後弄人的傢伙,所謂「肚子裡幹活」的角色,這種人,讓人有「不寒而慄」之感,說「瀴斯」也可以。 (寫於2008年1月24日)

論天氣

  小朋友破啼為笑,在上海話裡有專門的講法,叫做「一歇哭,一歇笑,兩隻眼睛開大砲」,至於為什麼哭了再笑會是大砲,無從得知。   上海的天氣就像小朋友的臉,變化多端。因其所處地理位置的緣故,雨雪風霜在一年四季裡都會遇上,有時甚至東邊日出西邊雨,上海這麼大,川沙陰雨密佈,嘉定還是晴空萬里,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再說回到小朋友身上來,上海的天不但像小朋友的臉,而且天氣變化,和小朋友密切相關。   上海的小朋友們經常玩一種遊戲,乃是用一根繩子打個圈,繞在兩隻手上,另一方要用雙手撥弄繩子,並且轉移到自己的雙手,然後這一方再弄回來,任何一方無法轉移的話,遊戲即告失敗。這種遊戲名叫「跳繃繃」,又名「挑繃繃」,上海人每見到小朋友「跳繃繃」,總會說「勿要跳繃繃,要落雨呃」,你想,小朋友的「跳繃繃」也是大人教的,教會了,又說要下雨,豈不怪哉。   先說一件別的事,上海人在給小朋友補衣裳、釘鈕子(鈕釦)時,如果衣裳還穿在小朋友身上的話,就會告訴小朋友,說是在身上動針線時千萬不能說話,否則是要被人冤枉的,「動引線(針)」與「被人冤枉」,「跳繃繃」和「落雨」,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怎麼會發生聯繫的呢?   及至自己做了父母,有時和女兒講不清道理,則會先說個別的理由給她,我想這「被人冤枉」也是如此,因為怕小孩子此時亂說亂動,易被引線扎到,所以有了這個藉口讓小朋友噤聲,著實讓引線吃了一回「冤枉官司」。   「跳繃繃」或許也是如此,恐怕小朋友玩得時間太久,於是用「落雨」恐嚇他們,希望他們早點結束。   有人研究出來,說「跳繃繃」是女生的遊戲,女孩子易哭,「跳」輸了要哭,不陪她「跳」也要哭,反正只要「跳繃繃」,結果就是「哭」——「落雨」。   小朋友哭,的確上海人有叫做「落雨」的,而陰天,則是女人的專利了。女人生氣,鐵板著臉,不理家人,家裡人就會說「今朝陰天,火燭小心」,照道理大晴天更要防火,而陰天防火,防的乃是女人發火。   剛才說到落雨,上海人認為「搶馬桶」也是要下雨的,所謂的「搶馬桶」乃是指家人們爭著上廁所,此事最容易發生在閤家外出歸來之時,進門都想「解手」,於是紛紛「搶馬桶」。   「搶馬桶會落雨」乃是句俏皮話,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天上下雨原來就是自然現象,完全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人工降雨不算),上海人說「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表達的就是「無可奈何」、「於事無補」之意。   問題又來了,「天落雨」與「娘嫁人」又有什麼關係?又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嘛。其實這是句兵諺,原來為「天要落雨,糧要解營」,說是糧食之類東西,要在下雨前解往兵營,上海話中「嫁」和「解」同音,「人」和「營」又是同韻(普通話中不同),所以以訛傳訛,變成了「娘要嫁人」。   上海的天氣,落雨天有很多,別的不說,黃梅天就有四十來天,又有好幾次颱風,加上平時落的雨,一年倒是真沒多少晴天。雨照下,生活也照樣過,該上班的上班,該讀書的讀書,該結婚的還是要結婚。上海人並不會因為天氣不好而弄壞了心情,若是結婚當天下雨,賓客們都會恭賀一句「有財有勢」,上海話中「水」和「勢」是同音的。   有時下雨會打雷,上海人把閃電叫做「霍顯」,乃是指天上突然現出一條光來,也有寫作「霍隙」的,好似天上忽然裂了一條縫。   上海的冬天時常有霧,上海人把「霧」叫做「迷路」,很是形象,霧濃的時候,能見度極低,的確很有可能「迷路」。   最後,我們來聊聊幾個極具上海特色的天氣詞,這些詞,大多也可以表示一種心態或是心情,最妙的是,這些詞沒人知道怎麼寫,發音也很困難。我就做個有心人,來整理一下。第一個詞是「窩塞」,前一個字發輕音,「塞」唸作「色」,這個詞或許還真是這麼寫的,表達一種「窩在心裡、塞在胸中」的委屈感,上海人最常用到「窩塞」兩字的,乃是手機、錢包被盜之後,此時的心情,非「窩塞」莫屬。   「窩塞天」是一種讓人傷懷的天氣,悶熱、潮濕,悲觀的人在這種人會壓抑不住心中的悲傷,很有哭的衝動,反正,是一種讓人心情不好的天。   「齁斯」是我「發明」的寫法,「齁」不是委屈,而是有氣沒處發,排隊買東西,排到你正好賣完,有人錯嗎?沒有!可生氣還是要生的,這種生氣,就叫「齁」。「齁」本是「哮喘」的意思,你可以想像一下有人被氣得直喘粗氣的樣子。   「齁斯天」是一種讓人無處發洩的天氣,那感覺就像想打人,卻又找不到人打一般,「齁斯天」也是悶熱、潮濕的天,要突然下一場大雨才好。   「窩塞」和「齁斯」是差不多的意思,細究起來,前者用在本身有損失的場合,被偷了東西找不回來,被人冤枉了說不清楚等,而後者常用在自己沒有損失,卻又希望更好而得不到的情況,東西沒有買到,工資加了同事自己沒份之類的事情。   其實,要區分這兩個詞到底表示哪種天氣是很難,有時根本就是同一天,有些人覺得「窩塞」,有些人覺得「齁斯」。前者偏重於「不開心」、「失落」、「委屈」,後者則著重於「生氣」。   上海話中還有「尋齁斯」一詞,譯成普通話就是「找茬」和「挑釁」,丈夫「尋齁斯」是「找茬」,流氓「尋齁斯」就是「挑釁」。   有人說「窩塞」是英文「worse」音譯,我實在看不出所以然來,「worse」是一個比較級形容詞,然而「窩塞」沒有任何比較的成分在內。   「窩塞天」、「齁斯天」都是對於心情不好的人而言,不過這種壞天氣,就算心態很好的人,也會覺得「污數」。   「污數」是一個音,寫法也是我臨時發明的,「污數」指的是不乾淨、不爽利、不整齊,悶熱潮濕的天氣身上有汗,擦也擦不乾淨,洗完澡汗又出來了,這種天,身上總是汗津津,黏搭搭,上海話稱為「黏之疙瘩」和「de之過膩」,這個de,是「粘」(「佔」音)東西的「粘」,就是「黏在身上」的意思。   「污數天」是指熱天,而「瀴斯天」則是指冷天,冬天,沒有太陽,依然潮濕,即便沒有風,可還是渾身冰冷,縱然開著暖氣,依然渾身哆嗦,這種天,北方的朋友紛紛敗下陣來,倒還是上海人抗得住。   上海有些罵人的話,如「陰私鬼」、「陰私棺材」,發音同「瀴斯」一模一樣,被罵的對象都是那種不拘言笑卻背後弄人的傢伙,所謂「肚子裡幹活」的角色,這種人,讓人有「不寒而慄」之感,說「瀴斯」也可以。 (寫於2008年1月24日)

灶披間裡的上海話

  我喜歡吃,老婆叫我到福州路去買文具,福州路是條文化街,老婆想在文化街上,我總不能弄出多大「吃」的動靜來,沒想到我在德興館吃了一大碗「三鮮大面」後,又到杏花樓買了只「咸蹄膀」。   不但如此,第二天,我又找來一隻「鮮蹄膀」,外加點竹筍;三樣東西放在一起燉,做成了一道「上海名菜」——「醃篤鮮」。   「篤」,在上海話裡,就是用小火燉的意思,在發音上,與上海話的「厾(扔):」相同,都念如普通話「多」的音。   有一個笑話,一個外地女婿到上海丈母家吃飯,席間吃到這道「醃篤鮮」,覺得又酥又糯又入味,便問丈母如何做的,丈母娘說「搿只蹄膀啊,我篤了五個鐘頭來」。   外地女婿對上海話一知半解,認為這個「篤」就是「扔」的意思,於是回到家,拿個蹄膀就往地上扔,結果,當然是摔爛了啦!後來去問丈母娘,為啥「從前門篤到後門,後門扔到前門,還是不行?」,最後經過丈母解釋,方搞明此「篤」非彼「扔」。   用這個字的,還有一個意思是「輕輕敲擊以整齊」,比如「拿筷子篤篤齊」。筷子的「筷」在上海話裡有兩個發音,大多數人發音同「誇」字,而有些人則讀為「虧」的音,估計讀「虧」音的可能來自於蘇州話,因為蘇州人稱其為「筷魚」,發「虧恩」的音。   上面寫到了個「魚」字,只是表達一下這個詞的音,「魚」在上海話裡同「五」同音,發音為「嗯」,是個鼻音,所以有時和小孩子開玩笑,就會捏住小孩子的鼻子讓說「五十五塊魚骨頭」,「魚骨頭」和「五角頭」發音也極似,經常有「地浪有魚骨頭」被人聽成「地浪有五角頭」而上當去撿。   「魚」不是發「余」音的,發「余」音的東西,灶批間裡也有,是「圍身」,就是廚房裡的工作服,一塊布上接幾根帶子,往身上一披,帶子一紮,就不怕油濺起來了,對,就是圍裙啦!   「圍」在上海話裡是個多音字,小朋友用的圍兜,讀做「余(圍)饞」,因為上海人把口水稱為「饞唾水」。而如果是「包圍」的「圍」,則還是發「違」的音。   灶披間裡的上海話,有許許多多,我們先說說用具。   燒菜要用鍋子,上海人稱之為「鑊子」,而炒菜的鏟子,就連在一起叫「鑊鏟」或單獨稱之為「鏟刀」,發音與「菜刀」一模一樣,有時還真容易搞錯。也有人說,「鑊鏟」和「鏟刀」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尺寸,前者是用來燒大鍋飯的,而後者則是家用的小號版本。   「飯勺」在上海話裡叫「飯撬」(大鍋長柄叫飯撬)或是「飯抄」,後者的「抄」也可以用來泛指一切的勺子,大勺子叫「大抄」,小勺子叫「小抄」。「勺子」在上海話裡讀為「啄子」,小勺子又稱作「調羹」。   再來說說烹調方面的字、詞,「著膩」是個很好玩的詞,其實就是「勾芡」,但是在上海說「勾芡」大家都不明白,「著膩」才是通用詞語。著膩時,將湯水燒熱,把「那玩意」放下去,湯水就變稠厚了,稠厚在上海話裡叫「膩」,所以「著膩」很是簡單明瞭,「那玩意」就是澱粉,澱粉加水,就是濕澱粉,專門用來「著膩」。現在的「澱粉」大多從玉米和土豆中提取,而過去則是從「菱」裡提取的,所以叫做「菱粉」,上海人至今依然稱其為「菱粉」,不管它是從哪裡提取的。   還有兩個字,也很好玩,一個是「汆」,一個是「汆」,這兩個印在一起幾乎不能分辨的字。不信,印在一起看看——「汆汆」。第一個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含作上聲的「吞」,表示漂浮,人在水上,不正是「漂浮」嗎?在灶間裡,這個字表示油炸,注意,是「炸」而不是「煎」,「炸」用的油很多,東西「炸」熟了會浮起來,所以叫「汆」,所以叫「油汆粢飯糕」。   「汆」表示人浮在水上,如果進到水下,就是第二個字了,「入水」寫作「汆」,這個字念「川」。「汆」是啥意思,用普通話說,就是「焯」(音「抄」),用上海話說是「出脫一潽水」,比如冷拌芹菜,要燒滾水一鍋,將芹菜放入稍微煮一下即可撩起,這就是「汆」。還有「鯽魚汆湯」,說得簡單點,就是「鯽魚煮湯」。   說到煮,上海也有一個特定的字,叫做「渫」,就是用水煮的意思,用水煮帶殼的雞蛋,對於中國人來說,再容易不過;對于洋人則不是,甚至還有數拾美元的煮蛋器,只為煮蛋。這種蛋,上海話就叫「白渫蛋」,標註、標拼音的話,為sá。甚至有人說「大閘蟹」應該寫作「大渫蟹」,其實,語言文字也有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如今來說,「大閘蟹」三字怎麼都是標準寫法了。 (寫於2008年1月23日)

灶披間裡的上海話

  我喜歡吃,老婆叫我到福州路去買文具,福州路是條文化街,老婆想在文化街上,我總不能弄出多大「吃」的動靜來,沒想到我在德興館吃了一大碗「三鮮大面」後,又到杏花樓買了只「咸蹄膀」。   不但如此,第二天,我又找來一隻「鮮蹄膀」,外加點竹筍;三樣東西放在一起燉,做成了一道「上海名菜」——「醃篤鮮」。   「篤」,在上海話裡,就是用小火燉的意思,在發音上,與上海話的「厾(扔):」相同,都念如普通話「多」的音。   有一個笑話,一個外地女婿到上海丈母家吃飯,席間吃到這道「醃篤鮮」,覺得又酥又糯又入味,便問丈母如何做的,丈母娘說「搿只蹄膀啊,我篤了五個鐘頭來」。   外地女婿對上海話一知半解,認為這個「篤」就是「扔」的意思,於是回到家,拿個蹄膀就往地上扔,結果,當然是摔爛了啦!後來去問丈母娘,為啥「從前門篤到後門,後門扔到前門,還是不行?」,最後經過丈母解釋,方搞明此「篤」非彼「扔」。   用這個字的,還有一個意思是「輕輕敲擊以整齊」,比如「拿筷子篤篤齊」。筷子的「筷」在上海話裡有兩個發音,大多數人發音同「誇」字,而有些人則讀為「虧」的音,估計讀「虧」音的可能來自於蘇州話,因為蘇州人稱其為「筷魚」,發「虧恩」的音。   上面寫到了個「魚」字,只是表達一下這個詞的音,「魚」在上海話裡同「五」同音,發音為「嗯」,是個鼻音,所以有時和小孩子開玩笑,就會捏住小孩子的鼻子讓說「五十五塊魚骨頭」,「魚骨頭」和「五角頭」發音也極似,經常有「地浪有魚骨頭」被人聽成「地浪有五角頭」而上當去撿。   「魚」不是發「余」音的,發「余」音的東西,灶批間裡也有,是「圍身」,就是廚房裡的工作服,一塊布上接幾根帶子,往身上一披,帶子一紮,就不怕油濺起來了,對,就是圍裙啦!   「圍」在上海話裡是個多音字,小朋友用的圍兜,讀做「余(圍)饞」,因為上海人把口水稱為「饞唾水」。而如果是「包圍」的「圍」,則還是發「違」的音。   灶披間裡的上海話,有許許多多,我們先說說用具。   燒菜要用鍋子,上海人稱之為「鑊子」,而炒菜的鏟子,就連在一起叫「鑊鏟」或單獨稱之為「鏟刀」,發音與「菜刀」一模一樣,有時還真容易搞錯。也有人說,「鑊鏟」和「鏟刀」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尺寸,前者是用來燒大鍋飯的,而後者則是家用的小號版本。   「飯勺」在上海話裡叫「飯撬」(大鍋長柄叫飯撬)或是「飯抄」,後者的「抄」也可以用來泛指一切的勺子,大勺子叫「大抄」,小勺子叫「小抄」。「勺子」在上海話裡讀為「啄子」,小勺子又稱作「調羹」。   再來說說烹調方面的字、詞,「著膩」是個很好玩的詞,其實就是「勾芡」,但是在上海說「勾芡」大家都不明白,「著膩」才是通用詞語。著膩時,將湯水燒熱,把「那玩意」放下去,湯水就變稠厚了,稠厚在上海話裡叫「膩」,所以「著膩」很是簡單明瞭,「那玩意」就是澱粉,澱粉加水,就是濕澱粉,專門用來「著膩」。現在的「澱粉」大多從玉米和土豆中提取,而過去則是從「菱」裡提取的,所以叫做「菱粉」,上海人至今依然稱其為「菱粉」,不管它是從哪裡提取的。   還有兩個字,也很好玩,一個是「汆」,一個是「汆」,這兩個印在一起幾乎不能分辨的字。不信,印在一起看看——「汆汆」。第一個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含作上聲的「吞」,表示漂浮,人在水上,不正是「漂浮」嗎?在灶間裡,這個字表示油炸,注意,是「炸」而不是「煎」,「炸」用的油很多,東西「炸」熟了會浮起來,所以叫「汆」,所以叫「油汆粢飯糕」。   「汆」表示人浮在水上,如果進到水下,就是第二個字了,「入水」寫作「汆」,這個字念「川」。「汆」是啥意思,用普通話說,就是「焯」(音「抄」),用上海話說是「出脫一潽水」,比如冷拌芹菜,要燒滾水一鍋,將芹菜放入稍微煮一下即可撩起,這就是「汆」。還有「鯽魚汆湯」,說得簡單點,就是「鯽魚煮湯」。   說到煮,上海也有一個特定的字,叫做「渫」,就是用水煮的意思,用水煮帶殼的雞蛋,對於中國人來說,再容易不過;對于洋人則不是,甚至還有數拾美元的煮蛋器,只為煮蛋。這種蛋,上海話就叫「白渫蛋」,標註、標拼音的話,為sá。甚至有人說「大閘蟹」應該寫作「大渫蟹」,其實,語言文字也有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如今來說,「大閘蟹」三字怎麼都是標準寫法了。 (寫於2008年1月23日)

江北人 江北車

  許多人不喜歡上海人,因為被上海人一句「外地人」傷了自尊,傷了心,其實上海人不常說「外地人」,而是「鄉下人」說的比較多,說得多了,讓人覺得在上海人眼裡,只要不是上海人,剩下的都是「鄉下人」。   其實,常規概念中的上海人全都是外鄉客。因為川沙、青浦、淞江、嘉定之類地區的人們,在上海話中,叫做「本地人」,而上海人則是指解放前由各省市移民上海且定居下來的人們,所以「上海人」就是「鄉下人」。   「上海人」並沒有看不起「鄉下人」,因為誰都和「鄉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過去,經常有人說「過年到鄉下去,看看爸爸媽媽去」,如今則變成「長假到鄉下去,看看太公公、太外婆去」,上海人並不忌諱自己的出生來歷,「搿兩天鄉下頭來人,住嘞屋裡廂」是過去工作時常聽得到的攀談。   然而,除去上海人、本地人、鄉下人、外地人等等的稱呼外,上海話裡還有一種人群,是很特殊的,叫做「江北人」。   「江北」專指江蘇和皖東在長江北面的部分,這個區域不是三國志裡的江北,而是《大明英烈傳》中的江北,著名的朱元璋先生就是代表「江北武生」帶領著胡大海、常遇春大鬧元朝武場的,那時的江北,不止是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行政區域。   江南的名氣要比江北大得多,但是只有江南,沒有「江南人」一詞,在人的方面,名氣大的,還是「江北人」,倒不是因為他們出了個皇帝,而是因為他們窮。江北,向來是天災人禍之地,所以朱元璋才會去討飯,從朱元璋開始,到二十世紀,江北人始終過著貧苦的日子,從事的也多半是低三下四的工作——在上海,三十年代湧入了大量的江北移民。在上海從事車伕、娘姨等出賣體力的活,其中又以揚州的三把刀,為服務業之翹楚。   三把刀者,剃頭刀是一把,菜刀也是一把,指的是理髮和廚師兩種職業,第三種刀,就有得聊頭了。   或許朋友們在街上見過「扦腳」兩個字,「扦」是「插」和「用針固定」的意思,那麼可以明確地「望文生義」為「扦腳」是一種刑罰,就是江姐在渣滓洞受過的那種,只不過江姐是手指上被插了竹籤,這卻是「腳」。   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否則那些掛著「扦腳」招牌的小店堂不是「私設刑堂」?再說了,也沒有「賣刑」的店呀。   其實,這是個錯別字,標準的字是「槧」,意思是「雕」和「刻」,由此,我想到了一個笑話。 《笑林廣記‧卷三術業部》有《同行》一則「有善刻圖書者,偶給市中喚人修腳。腳已脫矣,修者正欲舉刀,見彼袖中出一袱,內裹圖書刀數把。修者不知,以為剔腳刀也,遂絕然而去。追問其故,曰:『同行朋友,也來戲弄我。』」   「圖書」,就是「圖章」,從這個笑話,可以得知刻圖章的刀和修腳的刀是「一樣」的,至少也是「大同小異」的。如果刻的是圖章,則是文人雅士,而拿著同樣的刀,雕的是趾甲的話,則是「槧腳師傅」了。   槧腳刀,如圖章刀一樣,是細細長長的,像筷子般的一根一根,刀頭有粗有細,用來割除腳趾甲及厚皮。以前的「渾堂」(浴室)裡均附帶槧腳,與搓背師傅相同,多為揚州人。   江北人在上海人數眾多,由於來自貧困地區,多少帶有些當地的惡俗陋習,比如不講衛生,比如吵起架來就地一躺耍無賴,上海話稱之為「xiɑo地滾」,這些行為被上海人稱之為「江北腔」,並且將一切壞習慣,例如小朋友看到別人吃東西,便目不轉睛盯著不放,統稱為「江北腔」,其實許多行為並非江北人所獨有,江北人著實背了一回大黑鍋。   「乖乖隆的冬,韭菜炒大蔥」是上海人最喜歡學的一句江北話,其實倒也沒有什麼惡意,江北人見到新奇事物,就會來一句「乖乖」或「我的乖乖」,這種大驚小怪的腔調,也是「江北腔」的一個特徵。   由於江北以前很窮,所以出產的東西也比較差,上海人把粗製濫造之物稱之為「江北貨」,在「東洋車(黃包車)」進入上海之前,上海就數「江北車」最多,其實就是木製的獨輪車,由於車架的形狀有點像羊角和牛頭,所以也叫「羊角車」和「牛頭車」。 (寫於2008年1月22日)

江北人 江北車

  許多人不喜歡上海人,因為被上海人一句「外地人」傷了自尊,傷了心,其實上海人不常說「外地人」,而是「鄉下人」說的比較多,說得多了,讓人覺得在上海人眼裡,只要不是上海人,剩下的都是「鄉下人」。   其實,常規概念中的上海人全都是外鄉客。因為川沙、青浦、淞江、嘉定之類地區的人們,在上海話中,叫做「本地人」,而上海人則是指解放前由各省市移民上海且定居下來的人們,所以「上海人」就是「鄉下人」。   「上海人」並沒有看不起「鄉下人」,因為誰都和「鄉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過去,經常有人說「過年到鄉下去,看看爸爸媽媽去」,如今則變成「長假到鄉下去,看看太公公、太外婆去」,上海人並不忌諱自己的出生來歷,「搿兩天鄉下頭來人,住嘞屋裡廂」是過去工作時常聽得到的攀談。   然而,除去上海人、本地人、鄉下人、外地人等等的稱呼外,上海話裡還有一種人群,是很特殊的,叫做「江北人」。   「江北」專指江蘇和皖東在長江北面的部分,這個區域不是三國志裡的江北,而是《大明英烈傳》中的江北,著名的朱元璋先生就是代表「江北武生」帶領著胡大海、常遇春大鬧元朝武場的,那時的江北,不止是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行政區域。   江南的名氣要比江北大得多,但是只有江南,沒有「江南人」一詞,在人的方面,名氣大的,還是「江北人」,倒不是因為他們出了個皇帝,而是因為他們窮。江北,向來是天災人禍之地,所以朱元璋才會去討飯,從朱元璋開始,到二十世紀,江北人始終過著貧苦的日子,從事的也多半是低三下四的工作——在上海,三十年代湧入了大量的江北移民。在上海從事車伕、娘姨等出賣體力的活,其中又以揚州的三把刀,為服務業之翹楚。   三把刀者,剃頭刀是一把,菜刀也是一把,指的是理髮和廚師兩種職業,第三種刀,就有得聊頭了。   或許朋友們在街上見過「扦腳」兩個字,「扦」是「插」和「用針固定」的意思,那麼可以明確地「望文生義」為「扦腳」是一種刑罰,就是江姐在渣滓洞受過的那種,只不過江姐是手指上被插了竹籤,這卻是「腳」。   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否則那些掛著「扦腳」招牌的小店堂不是「私設刑堂」?再說了,也沒有「賣刑」的店呀。   其實,這是個錯別字,標準的字是「槧」,意思是「雕」和「刻」,由此,我想到了一個笑話。 《笑林廣記‧卷三術業部》有《同行》一則「有善刻圖書者,偶給市中喚人修腳。腳已脫矣,修者正欲舉刀,見彼袖中出一袱,內裹圖書刀數把。修者不知,以為剔腳刀也,遂絕然而去。追問其故,曰:『同行朋友,也來戲弄我。』」   「圖書」,就是「圖章」,從這個笑話,可以得知刻圖章的刀和修腳的刀是「一樣」的,至少也是「大同小異」的。如果刻的是圖章,則是文人雅士,而拿著同樣的刀,雕的是趾甲的話,則是「槧腳師傅」了。   槧腳刀,如圖章刀一樣,是細細長長的,像筷子般的一根一根,刀頭有粗有細,用來割除腳趾甲及厚皮。以前的「渾堂」(浴室)裡均附帶槧腳,與搓背師傅相同,多為揚州人。   江北人在上海人數眾多,由於來自貧困地區,多少帶有些當地的惡俗陋習,比如不講衛生,比如吵起架來就地一躺耍無賴,上海話稱之為「xiɑo地滾」,這些行為被上海人稱之為「江北腔」,並且將一切壞習慣,例如小朋友看到別人吃東西,便目不轉睛盯著不放,統稱為「江北腔」,其實許多行為並非江北人所獨有,江北人著實背了一回大黑鍋。   「乖乖隆的冬,韭菜炒大蔥」是上海人最喜歡學的一句江北話,其實倒也沒有什麼惡意,江北人見到新奇事物,就會來一句「乖乖」或「我的乖乖」,這種大驚小怪的腔調,也是「江北腔」的一個特徵。   由於江北以前很窮,所以出產的東西也比較差,上海人把粗製濫造之物稱之為「江北貨」,在「東洋車(黃包車)」進入上海之前,上海就數「江北車」最多,其實就是木製的獨輪車,由於車架的形狀有點像羊角和牛頭,所以也叫「羊角車」和「牛頭車」。 (寫於2008年1月22日)

快刀熱水乾手巾

  今天說的短一點,因為今天的東西比較嚇人,寫得長了,我也不習慣,總歸有些「泥土氣」(查一下《鬼文》),今天要說的是:殺人。   過去處決犯人,最常見、最通行的方法是殺頭,一刀砍下去,一了百了。被殺之人,大多都是罪大惡極,當然也有人是冤枉的,可總是少數。   待殺之人,上海人叫做「殺胚」。坯,是一個樣子,因為是人,所以要用「月」字旁,「肝脾胃肺腎」,都是「月」字旁的。窮凶極惡之人,人們心中巴不得有清官出來,將此輩繩之以法,人們相信天網恢恢,這些人是遲早要被「殺頭」的,所以上海話中稱蠻不講理,恃強凌弱的人為「殺胚」。   那些「殺胚」本來就是過的打打殺殺的日子,靠的就是拳頭和力氣,這些膀大腰圓,一身橫肉,上海人把這種叫做「殺胚模子」。   「坯」可以製作出一批相同的東西,「胚」則可以形容一個種類的人,「強盜胚」、「賊胚」、「吃官司個胚子」,一目瞭然。   「殺胚」被殺,當然會死,不管生前如何,死了的樣子叫「死腔」,上海話中的「死腔」,大多數情況是指活人的,與語境心境有關。   小孩子不聽話,哭鬧不休,特別是女孩子,說她兩句她就哭,既不承認錯誤,也不據理力爭,除了會哭之外,倒真和死人沒啥區別,做父母的氣不打一處來,開口必是「儂勿要幫我搿副死腔,嘸沒用呃」。   你若恨一個人,不管那人如何,舉手投足都是「死腔」,「看伊搿副死腔,我看嚡勿要看」,被氣昏了頭的人,連自己到底要「看」還是「不看」,都搞不清了。   情人之間,女孩子看男孩子,怎麼看怎麼喜歡,可嘴上偏不承認,還要稱人「死腔」,說的時候必是嗲嗲的,嬌媚無限,就是文學語言中的「嗔」。   真的殺起頭來,「死腔」就難看了,過去「殺胚」的家屬會買通關節,賄賂劊子手準備三樣東西:快刀、熱水、干手巾。   快刀是希望宰得痛快點,不要拖泥帶水,讓「殺胚」早死早投胎,少受點痛苦。一刀砍下,血噴出來,用熱水一衝,干手巾一揩,血污都被沖走,順手合上口眼,家屬收屍,「死腔」不至於太難看。   上海話中「快刀熱水乾手巾」指做事乾淨利落,「一刮兩響」,比如「伊搿個人,做起事體來,快刀熱水乾手巾,搿麼叫清爽」。這句話留了下來,可是許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由來。 (寫於2008年1月18日)

快刀熱水乾手巾

  今天說的短一點,因為今天的東西比較嚇人,寫得長了,我也不習慣,總歸有些「泥土氣」(查一下《鬼文》),今天要說的是:殺人。   過去處決犯人,最常見、最通行的方法是殺頭,一刀砍下去,一了百了。被殺之人,大多都是罪大惡極,當然也有人是冤枉的,可總是少數。   待殺之人,上海人叫做「殺胚」。坯,是一個樣子,因為是人,所以要用「月」字旁,「肝脾胃肺腎」,都是「月」字旁的。窮凶極惡之人,人們心中巴不得有清官出來,將此輩繩之以法,人們相信天網恢恢,這些人是遲早要被「殺頭」的,所以上海話中稱蠻不講理,恃強凌弱的人為「殺胚」。   那些「殺胚」本來就是過的打打殺殺的日子,靠的就是拳頭和力氣,這些膀大腰圓,一身橫肉,上海人把這種叫做「殺胚模子」。   「坯」可以製作出一批相同的東西,「胚」則可以形容一個種類的人,「強盜胚」、「賊胚」、「吃官司個胚子」,一目瞭然。   「殺胚」被殺,當然會死,不管生前如何,死了的樣子叫「死腔」,上海話中的「死腔」,大多數情況是指活人的,與語境心境有關。   小孩子不聽話,哭鬧不休,特別是女孩子,說她兩句她就哭,既不承認錯誤,也不據理力爭,除了會哭之外,倒真和死人沒啥區別,做父母的氣不打一處來,開口必是「儂勿要幫我搿副死腔,嘸沒用呃」。   你若恨一個人,不管那人如何,舉手投足都是「死腔」,「看伊搿副死腔,我看嚡勿要看」,被氣昏了頭的人,連自己到底要「看」還是「不看」,都搞不清了。   情人之間,女孩子看男孩子,怎麼看怎麼喜歡,可嘴上偏不承認,還要稱人「死腔」,說的時候必是嗲嗲的,嬌媚無限,就是文學語言中的「嗔」。   真的殺起頭來,「死腔」就難看了,過去「殺胚」的家屬會買通關節,賄賂劊子手準備三樣東西:快刀、熱水、干手巾。   快刀是希望宰得痛快點,不要拖泥帶水,讓「殺胚」早死早投胎,少受點痛苦。一刀砍下,血噴出來,用熱水一衝,干手巾一揩,血污都被沖走,順手合上口眼,家屬收屍,「死腔」不至於太難看。   上海話中「快刀熱水乾手巾」指做事乾淨利落,「一刮兩響」,比如「伊搿個人,做起事體來,快刀熱水乾手巾,搿麼叫清爽」。這句話留了下來,可是許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由來。 (寫於2008年1月18日)

賴三

  這幾天,網絡上第三者事件鬧得厲害,有一個北京女子因為丈夫有了外遇,從24樓跳了下去,於是沸沸揚揚,更有好事者組織「人肉搜索引擎」,把第三者的資料公佈於眾。   上海話中女性「第三者」也可以稱作「賴三」,至少在「正室」的嘴裡,「第三者」絕對就是「賴三」。   「賴三」其實與「三」一點關係都沒有,絕對不是從「第三者」而來,「賴三」一詞解放前就有,在文革前後使用率達到頂峰,如今逐漸式微——除了「正室」用來咒罵第三者外。   小時候,我是經常聽到「賴三」這個詞的,街上吵架,菜場吵架,經常可以聽到,及至問及父母,他們總是語焉不詳,被我逼得急了,冒出來一句「賴三就是垃圾癟三」。   什麼是「癟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盲流,就是外地三無人員,反正,沒有祖上積蔭,身無一技之長,又不肯賣力氣的那一群人就是了。   「垃圾癟三」就是「撿拾垃圾」的「癟三」,「癟三」也有分工,有乞討的,又叫「討飯叫(滬語音『告』)化子」,也有專門敲竹槓的,也有專門偷東西的,三毛就曾經做過好幾種「癟三」。   「垃圾癟三」是「癟三」中檔次最低的,所以上海話中也用「垃圾癟三」來形容那些「沒品」的人,有些人欺上瞞下,溜鬚拍馬,出賣朋友,喪失人格,這些s人就是「垃圾癟三」。   「癟三」兩字據說是從英語而來,當然嚴格地說是從洋涇濱英語而來,乃是「beg say」的音,「beg」是乞討的意思,「say」就是說,兩個都是動詞,不知道怎麼會成為名詞的。   亦有人說,「癟三」是從另一個英語詞「empty cent」而來,「empty」是「空」的意思,「cent」就是「一分鐘」,合在一起,顯而易見就是「不名一文」了。上海話中有個詞叫做「癟滴生斯」,就是「窮光蛋」的意思。   「癟滴生斯」這個詞,使用的人很少,但絕對有人用,我的祖母和父親都經常使用,這個詞才是真正的「empty cent」。估計這個詞正是「癟三」的前身,由於發音困難,才逐漸演化成了「癟三」一詞。   後來,長大以後,我總算搞清了「賴三」是怎麼回事,原來「賴三」也是來自於英語,來自「lassie」。字典上的解釋,「lassie」譯為「少女、小姑娘」和「情侶」,而「賴三」就是「行情侶之事的少女」。   「賴三」在上海話裡,指的是「生活不檢點」甚至以「行情侶之事賺錢」的女子,這就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了,在我小時候,一般女人能夠犯的最大的錯誤也就是「生活問題」了,更何況還要靠此「賺錢」,絕對是壞得不可救藥的女人,所以父母才會不讓我知道「賴三」到底是怎麼回事,若我當年刨根問底起來,他們實在很難和小男孩解釋。   罵人「賴三」算是很厲害的攻擊,現在想來,其實有些女孩子只不過喜歡打扮,愛出風頭,就被人背後指指點點,罵作「賴三」,實在是很冤的。   後來,我長大了,「賴三」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跳彈」和「煤餅」,前者乃指胸前兩彈,後者喻其洞多也。「敲煤餅」指的不是「敲妓女竹槓」,而是「嫖妓」的切口也。   以上都是「賣淫」的隱晦說法,而「賣肉呃」則太多直白了,「賣肉呃」賣的不是豬肉、牛肉,乃是人肉,只批發,不另售,只賣使用權,不賣擁有權。   到了現在,語言更顯粗俗化,全國上下統稱為「雞」,居然有個洋紐,因為屬雞,在胯部刺了個「雞」字,得意洋洋,招搖過市,讓識漢字的著實笑了一回,出了一回真正的洋相。 (寫於2008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