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這篇文章的第二次寫作了,原來是這麼開頭的「如果有這麼兩句話,第一句是『弄得七葷八素,bē伊一記耳光』,第二句是『bē伊一記耳光弄得七葷八素』」,這兩句話表達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處境,前者是給了別人一個耳光,後者是被打了一個耳光,我甚至發現在廣東話中也有相同的一個字——「比」,發音作「béi」,「我講比你聽」與「我比你冤枉咗」,也是相應的「給」和「被」。
我們家有一個習慣,我每天寫完了上海話的文章,會在晚飯時給七歲半的女兒當作故事講,今天說起這個「bē」字時,就照「給」和「被」時,也是從「耳光」開頭,妻子指出這個「bē」就是「給」字。第二句雖然是「被」,但字還是「給」,就像普通話「我給他罵了一頓」、「我給他瞧見了」,在這樣的句式裡,就是「給」字。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使我恍然大悟,原來上海話中根本就沒有「被動態」的「被」字,兩種用法都是「給」。
這個「給」,在上海話中唸作「bē」,與上海話中的「撥」的發音相同(「撥」在蘇北口音中同上海話的「北」,在上海話中同上海話的「缽」)。
這個字,有許多地方寫成「撥」,這也是我會鬧出文章開頭笑話的緣由。「我撥伊十塊洋鈿」,可以理解為我「撥給」他十元錢,而「我撥伊嘲了2句」是沒法理解為我「撥給」他幾句的,所以只能從「被」去考慮了。
其實,這個字是「畀」,什麼意思?就是「給」,怎麼讀,就是bē,若以後大家寫成「畀」,可以少些人鬧我的笑話,但估計是看不懂的人更多了。
上海話中既然沒有「被動態」的「被」字,倒是有「被動」一詞,「被動」的「被」發音為上海話的「賠」,和普通話的「北」相近,陽平聲,從這點來看,bē不是「被」。
上海話中的「被」還是一個多音字,後者更是一個形聲字,「衣」是形旁,「皮」是「聲旁」,發音為普通話的「筆」,陽平聲,與上海話的「皮」同音。
「被子」在上海話中叫「被頭」或者「棉被」,老式的「被頭」由「被面子」、「被夾裡」、「被橫頭」組成,上海人說的「被具箱」是專門放「被頭」的箱子,並不是放「皮具」的,不過考究的「被具箱」倒真是用皮做的。
說完了「被」,再來說說把我害苦了的「撥」。上海人有一句歇後語,叫做「算盤珠珠」,算盤是中國人發明的「綠色計算器」,不用電,不會溢出(電腦專業術語),上海人說「伊只算盤,廿四檔頭呃」,用來形容某人精明小氣。因為廿四檔的算盤可以算得比十六檔更精確。
任何計算器,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按照指令行事,算盤珠珠就如計算器的按鈕,你撥它,它才動,歇後語的後半句「撥一撥、動一動」指某人為人木訥或沒有積極性,不叫他做,他則不動。
「撥瞪撥瞪」的「撥」是個音,未必就是如此寫,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詞不是象聲詞,因為這個詞表示的是眨眼睛,連續地眨眼睛。這個詞表示於看到未知事物時,做不了別的,只能眨眼,還表示謊言被拆穿,花招被戳破時無言以對,只能眨眼的情形。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頻繁眨眼顯示要隱藏的不安,這兩種情形完全符合。
最後說一個誇張的,叫做「撥飛機軋殺」,這種「撥」,還是「給」,就是「畀」。上海人把「被交通工具撞死」叫做「軋殺」,上海人賭神罰咒時會說「假如我瞎講,我跑出去撥汽車軋殺」,以此表示決心之強,更有甚者,就是「撥飛機軋殺」,決心之強,可見一斑,然而飛機是不會撞到人的,真要撞到,比中千萬彩票的機率還小,滑頭在此亦可見一斑,不過這本來就是句調皮話,說者隨便說說,聽者隨便聽聽。
(寫於200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