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小事]煙花之一

「有人」在網上發起了一個投票,題目是美國與中國的治安孰好?結果引起軒然大波,起因是「民投」結果大家認為美國的治安比中國好,這不是「有人」一開始想要的結果,於是「有人」犯了錯誤,想要做點什麼來挽回這個面子;結果「有人」忽發奇想,把這個結果怪錯到某知名記者身上,說是由於她轉發了那個投票後,發生了逆轉,言下之意是這位記者操緃了投票。 然而有趣的是,這位記者當時正在微博「關小黑屋」,根本不可能來轉發投票,然後麼就是道歉什麼的了,這些我都不管,我想知道的是如果那位記者要是當時沒有被禁言,是不是結果會變成「公知操緃投票」呢? 其實,開放投票就要接受投票結果,這不是邏輯嗎?本來,這種事,就不是投票說了算的,這衹要拿數據一比就知道結果了;二國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人數、二國的上訪人數,一比就知道結果了。打個比方,一碗大的拉麵與一碗小的拉麵,哪個更能喫飽人,本來很簡單的問題,拿食材的重量一比不就出來了?可你偏偏要投票,投票表示喫面的人「覺得」哪個更飽,那真要投出「人們『覺得』小碗更飽」,你也得接受。 這是個「覺得」的事情,簡單說就是不講道理的,我就「覺得」美國治安好,從一件小事說起。 我所住的地方,晚上再晚你都敢單身上街,我們這裡的食雜店從早上六點開到晚上十一點,有時突然晚上想買點東西,單身姑娘步行去買,絕對沒有問題。這樣的城市,一年都沒有什麼案子,每有風吹草動,就是個大案。這不,去年本市就破獲了一件大案要案,你還別不信,那是由「臥底探員」冒著風險才破的。大到什麼地步?用新聞上的話說「detectives seized hundreds of dollars worth of illegal fireworks, arresting two of three men」,譯成中文就是「探員掌握了案值數百美元的非法煙花買賣,逮捕了三人中的二人」,仔細看新聞,所謂的「數百美元」其實是「400美元」。 400美元的煙花非法買賣,乖乖,真不得了!上海的任何一輛賣煙花的黃魚車,都不止這些煙花吧?哪怕放到十年前,一黃魚車的煙花也不止400美元吧?這在我們市,就是重案大案要案了,就被嚴肅處理了,你要問我「覺得」哪裡治安好,我覺得我們市很好。 慢,美國也放煙花?美國不是很講環保的嗎?美國人就不怕pm2.5值變高了?美國人不但放煙花,而且非常喜歡放,他們過年不放,國慶節放,據美國國家礦物局的資料,美國每年要放掉三萬美噸的煙花,對於一個結婚訂婚出殯死人都不用放炮仗的國家,算是很大的量了。至少洛杉磯人很喜歡放煙花,好像也不怕pm2.5,在今年的獨立日晚,就有幾十幾處大型的煙花秀;向來逃不掉的「玫瑰碗體育館」、好來塢、長灘等都有煙花表演,至於普通民眾,更是買了自己放,誰家沒有小孩子呢?有哪個小孩子會不喜歡煙花呢?美國人喜歡到什麼地步,在大洛杉磯地區,從獨立日晚上七點左右開始,一直要放到十一點多,此起彼伏,爭相鬥艷,要知道,八點才天黑呢! 那麼,美國人的煙花是哪裡來的呢?癈話,當然是買來的,每當獨立日的前幾天,大約一週到十天的樣子,在允許燃放的城市,就會在大商場前的空地上搭起賣煙花的棚來。我們知道,我們平時所說的洛杉磯是由五個郡的二百多個城市組成,這些城市每個都有自己的規定,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因為靠近山,所以是整個城市嚴禁燃放煙花的,連小小孩玩的「安全煙花」也不行。有的城市呢,一半可以放一半不可以,比如210公路邊的Azusa,一個小小的城市,靠山的地方不能放,學校和公園不能放,照圖比對就是。 TNT Fireworks是美國最大的煙花經銷商,名字起得可真夠霸氣,TNT,炸藥呀!他們的目綠很好玩,每個煙花旁都有個二維碼,大家衹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看到煙花的效果,然後決定買哪個,很方便。價格呢,照美國人的收入,也不貴,不過美國人家孩子多,所以衹能買大的大家一起看,要是每個孩子都買些小的,有可能要花更多的錢。 雖然我們市不能放煙火,但因為沒有遮擋,看得一清二楚,最好的是,在現場看,頭擡久了脖子酸;可在家中看,三樓的陽臺上擺好了桌椅啤酒,簡直就是VIP看臺。我們市沒人遛狗不牽繩,沒人在車庫中洗車(我們市不允許),沒人偷狗偷貓,沒人亂穿馬路,沒有黑車,你問我「覺得」安全嗎?是的,我覺得很安全。 看煙火,有能感知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加州小事]五顏六色說花旗

CITI Bank,中文叫做花旗銀行,這個名字由來已久,現在上了歲數的人都知道以前上海就有花旗銀行,而當時的花旗銀行甚至都不叫CITI Bank。估計當時的花旗銀行門口掛著美國國旗,於是人們就把它叫做「花旗銀行」了。當時,上海人把美國叫做「花旗國」。 花旗銀行是最早開到中國的美國銀行,上海人為他「搶註」了這個好聽的名字,百多年來,該銀行的英文名變了很多次,而中文則一直是「花旗銀行」。上海美國領事館的墻上掛著1950年4月25日關閉領館時降下的美國國旗,那面國旗上有48顆星;如果花旗至今還保留著1902年第一次在上海外灘陞起的美國國旗,那面旗應該是45顆星。 花旗是民間的叫法,如今好像也衹剩花旗銀行和花旗參在用這個名字了,後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特產,亦名「西洋參」。花旗,更流行一點的名字是「星條旗」,美國國務院除了「美國國旗」這個中文名外,也使用「星條旗」來稱呼;好玩的是,星條旗衹用在漢字語境,中文、日文都這麼用,然而英語中卻沒有如此的指代。 我們知道,美國國旗由50顆星和13條紅白相間的寛條組成;我們也知道,50顆星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條紋代表了美國最早的13個殖民地。最早的國旗上面衹有13顆星,而且還不是橫列的,而是一個圈,後來每增加一個州就加一顆,加到了現在的50顆,據說快要增加一顆了,據說等到51顆星時,星星又要變成圓形排列了。 獨立日是美國一年中懸掛國旗最多的一天,懸掛國旗是一種愛國的象徵,當年911之後,國旗一度售罄,緊急從中國進貨;現在沃爾瑪及各大連鎖賣場的國旗幾乎無一不是中國生產的。 懸掛「美國美國國旗」是更愛國的一種行為,但更多讓人感到衹是商家的一個賣點,美國生產的美國國旗要比中國生產的貴好多,因為買的人少,一般衹是網上售賣。 按習俗,美國家庭衹在節日才在家外懸掛國旗,過了節日就要收起來。你也許見過一些美國家庭一年到頭都掛著國旗,那表示他們家中有人在部隊服役,就是我們所說的「軍屬」啦! 我的隔壁鄰居,掛了面很奇怪的國旗,也是星條旗,也是50顆星加13個條,然後那面旗是黑色的,黑白相間的條,黑底白色的星星,正當中的那條是藍色的。 普通的星條旗,十三條寛條分別是七條紅的六條白的,長條各有三條,窄條四紅三白,想像一下,最中間的那條,也就是第一條寛白條,現在變成了藍的。 一面黑白旗,當中一條是藍的,這是怎麼回事? 我去問了鄰居,原來他們家掛的這面旗叫做「The Thin Blue Line Flag」,中文就是「細藍條旗」了,是家中有警察等埶法人員才掛的。 我查了一下,這面旗可大有來頭,最早的時候,這面旗衹有一條正中間的藍條,黑底的藍條旗,最早在英國用來紀念殉職的警察,後來可能覺得實在太單調了,於是就把英國的米字旗變成黑白的,並且加上藍條;這個傳統流傳到美國後,美國國旗當中正好有個白條,改個顏色就行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國旗上的藍條比英國國旗上的要寛的緣故,而且現在也不再是「烈屬」家庭懸掛了,而是衹要家中有埶法人員就掛。 不僅如此,這種黑白加色條的國旗還有好多種,紅條黑旗是用於消防員的,白底紅條黑白旗屬於註冊護士(資料上有,從沒見過),藍底白條黑白旗表示醫療救護人員,銀(其實是灰的)條黑旗則是懲教官員,綠條黑旗表示聯邦探員、邊境巡邏、國家公園護林員、獄卒以及保護區工作人員,橙條黑旗是救生員與搜救人員,不要認為加色條的都是國家埶法機關或者性命相關的,黃條黑旗就是大貨車司機和調度員的,我估計美國人總有一個會把色本用完的。 要是家中有很多人,老大做了警察,老二做了消防員,那怎麼辦?門口掛二面旗?沒關繫,把中間那條一分為二,一半紅一半藍就可以了。 那要是老三做了護士,老四開著大貨車怎麼辦?一分為四?也可以,還可以借用別的寛條,這裡用條紅的,那裡用條黃的,最後變成彩虹旗嘍? 一個不怕彩虹旗的國家,才是好國家。

[加州小事]美國的監獄食物

「美國的監獄美食」?噢,不,應讓譯作「美國的監獄食物」吧!與美食家朋友時間長了,好像「food」這個詞指的全是美食了。 這本書是我無意中發現的,居然還有這種書,還真挺好玩的。正如開篇所述,美國的「在監人數」於過去的三十年瘋長了數倍在二百多萬左右,這包括在聯邦監獄的十萬人,州監獄的一百十萬外加本地監獄的六十萬,是全世界服刑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有著全世界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卻有著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犯人,每三十五個成年人中有一個是有案在身(服刑、監禁、假釋、緩刑),這還不包括已經服完刑衹是有案底的人數。 美國的監獄每年要向犯人提供130億頓飯,監獄給犯人喫什麼?監獄怎麼給犯人喫東西?當基數一大,這都成為了研究對象,雖然是個很嚴肅的話題,但也是很有趣的話題,不是嗎? 這本書討論了美國的監獄體系以及食物所扮演的角色,講述了監獄食物的演變以及如今的標準乃至營飬學的考量;這本書還談到了監獄中食物是如何成為抗議以及懲罰的主體的,甚至還向我們展示了死刑犯的「最後晚餐」是如何的。 噢,對了,美國的監獄也講究「美食」的,書中探討監獄廚師的培訓,甚至還述及了監獄的花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 我曾經參觀過上海警察博物館,裡面有張「提籃橋監獄」的一週菜單,其中有一天的主菜是「狗肉」,當時認為狗肉要比牛羊豬雞為賤,犯人衹配喫狗肉。 亞馬遜鏈接

[加州小事]費用之一

大家從美國回去,都會說「美國好便宜」!是的,Levis便宜,Cocah便宜,Tommy Hilfiger便宜,Michael Kors便宜,連不是美國出的LV和Hermès也要比國內便宜好多。 美國真的什麼都便宜嗎?當然不是,本土品牌的商品,不要運費,沒有溢價,不要關稅,當然比中國便宜得有些不是一個數量級。別和我說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還要運費,蘋菓手機必須運出中國才能運回中國,要二筆的運費,到美國只要一次,當然便宜。反正,一件普通的美國商品,賣到中國,七七八八加上去,加價三分之一,算是比較正常的吧? 好的,美國的商品便宜,然而美國的服務,並不便宜,不但「並」不便宜,而且「都」不便宜。修車、保險、醫療、理髮、美容,乃至看相算命測風水,好像都不便宜;慢!看相算命測風水的事,並不比國內貴,這玩意,在中國是信仰是文化,在美國,就是個娛樂,娛樂不算服務,那就不貴。 在美國,服務行業的標價,永遠都不是「實價」,你去Pasadena,你去downtown,那些東西很難找到免費停車位,不過轉眼看去,收費停車塲倒是不少,大牌子名碼標價,有的二美元,有的三美元,想想上海貴的地方也要二十人幣起了,好像還可以嘛! 等你停好車出來,回望一下那塊牌子,你會發現大大「$2」或「$3」下,會有一行小字「every 15 minutes」或者「every 20 minutes」,於是停車費立馬就變成六美元、八美元、九美元及至十二美元了,好在大多停車塲都有個封頂價,以天計算,一般不超過二十美元。 不奇怪,自然還有更貴的。舉個例子,日本駐洛杉磯總領館所在Two California Plaza,其地下停車塲是收費的,標準是每十分鐘4.15美元,一天39.15美元封頂。 旅遊到美國,樣樣都便宜,在美國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便宜。

[加州小事]還書之一

各個圖書館對於續借的次數和還書的期限都是不一樣,所以在美國借書的話,你最好事先弄清規則;大多數圖書館在借書的時候會打印一張條子給你,上面列明了你借閱的每樣東西的應還日期。 拿洛杉磯郡的圖書館來說,這個美國排名第六大的公共圖書館,有點85個分圖書館以及3個流動圖書館和1個學術圖書館,厲害吧?洛彬磯郡圖書館的總部在Downey,Downey有二個公共圖書館,一個是洛杉磯郡的,一個是Downey市的。 說到Downey市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它成立於1901年,真正的「百年老店」。說到這個市的圖書館,有段軼事很好玩,在60年代早期,說是該圖書館把Edgar Rice Burroughs的《泰山》系列書籍給禁了,原因是在Jane懁上了泰山的孩子之後,他們並沒有結婚。這件事被廣泛報導,甚至還登上了Los Angeles Times,然而十來年後好像說是個誤會和謠會。 說回郡圖書館,它們對於借閱的期限是:書籍、CD和磁帶的借閱時間是21天,可續借三次,但沒有說每次續借穫得的時間;DVD和錄像帶是7天與三次續借;雜誌是7天和一次續借。每個圖書館都是不同的,比如華人聚居的Arcadia市圖書館,他們的規矩是DVD故事片7天,其它所有的東西都是21天,所有的借閱都衹能續借一次。 如果到期沒還,就要罰錢了,各個圖書館的標準也是不同的,郡圖書館是這樣的:成人卡30美分一天,兒童卡(18歲以下)15美分一天,單件最高10美元封頂。 然而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如果逾期14天沒有還,你會收到一個通知,催你趕快還並且支付罰金;要是超過28天,你就會收到賬單了,在美國不付賬單可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哦!要是你再不還,等你的累計罰金達到50美元,圖書館就會委託「討債公司」(collection angency)來收錢了,這時你還要交15美元的「黑社會保護費」給「討債公司」。 結束了?還沒有呢!不是這麼簡單的!每年的五月份,是郡圖書館的「寬恕月」,衹要你五月份的任何一天,回到圖書館,把沒還的書還掉,你的罰金就被免掉了。 好玩吧?還沒完呢! 郡圖書館從6月1日起推出了一個「讀書免罰金」計劃,任何21歲以下的人士,如果有錢欠著圖書館,衹要到圖書館裡去讀書,每一個小時可以折抵五美元,直到抵完為止。有趣的是,不僅是欠著的罰金,其它任何丟失書籍影視的賠款,都可以通過讀書來償還;不但如此,還可以分段閱讀,哪怕你一次讀不了一個小時,衹要告訴管理員,他們會重新幫你安排計劃。 更有趣的是,你不但可以讀書,也可以看畫冊看漫畫看雜誌看報紙,也可以聽語音書,都計入閱讀時間;然而看電影和聽音樂是不計入的,哪怕這個電影是根據書本改編的。 著實有趣,鼓勵小朋友們多讀書,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最後,提請大家不要把洛杉磯郡圖書館和洛杉磯市圖書館搞在一起,別以為後者衹是一個市一幢房子,後者有七十二個分圖書館,超過六百萬的藏書,與郡圖書館不相上下。

[加州小事]開庭之逗法官

今天為了件交通違章去了法庭,今天不是正式開庭,而是簡易法庭,如果「不認罪」的話,那就等下次的正式開庭。一間大房間,前面就是法庭,後面是聽眾席,衹是今天的聽眾都是「有案在身」的。法官來了之後,一個人在上面,說了大約一個小時。 這法官簡直就是說脫口秀的,他說他今年65歲了,是個退休法官,他說他以前是刑事和民法的法官,五年前他退休了,這裡的法庭人不夠,就找他來做法官(其實是助理法官)。請看以下場景和說話: – (拿起一張紙來)這就是交通的CASE,要是謀殺有這麼厚,(雙手上下相向,比了二本精裝書的厚度),要是CIVIC的案件,那就有這個厚了(比了個大約半米的厚度)。 – 這個法庭簡單多了,交通法庭不關人的!是不是啊?(有點喫不準的樣子)是的,交通法庭不關人。 – (有人遲到,推門進來,門是正對法官的)又有人遲到,遲到是違法的,我不關你了,有的法官把遲到的人關押起來。Don’t do it! – (又有人遲到)看樣子我也要關人了,你遲到了,你違法啦!(拿起桌上的傳票)你們自己看看,你在警察開的傳票上籤過字的,簽字的上方寫著你衹要簽了字,就表示「我發誓準時到庭」,看到嗎?上面寫著的「I promise to appear at the time and place indicated below」,你遲到叫什麼知道嗎?叫「failure to appear」,這是有罪的,藐視法庭罪,我可以關你的。Don’t do it! – 無證駕駛?你現在考出來了吧?考出來了帶來,我就不罰你錢了,付25美元撤案。還沒考出來?那我給你段時間去考,從今天起到11月5日,五個月的時間,你總考得出來了吧?衹要考出來,就不用罰多少多少錢(我聽數字有障礙)了,付25美元撤案,但要付點手續費。不要再無證駕駛了,過期的也不行,後果很嚴重的,可以坐一年牢的,這是要關人的!!!Don’t do it!…

[加州小事]硬幣找換機

我有一個「愛好」,當然也被家人說成是「惡習」,就是囬到家中,就把口袋裡的硬幣放在一個儲蓄罐中,放滿一個,就再準備一個;在辦公室也是如此,上班路上買了早飯,找來的硬幣也放到儲蓄罐中,反正不管是從家裡還是辦公室出門,我都保證身上沒有硬幣。 我痛恨硬幣在身上叮噹作響,卻又酷愛一大堆硬幣沉甸甸的感覺,時間長了,儲蓄罐全塞滿了,就直接放在盒子裡,收集了好多盒。 錢太多了! 聽著怪怪的是不是?錢太多了也得用掉點啊,我的選擇是買牛奶,家對面有家牛奶棚,記得當時的優倍牛奶是17.60元一盒,要比便利店便宜不少;我總是數好了十七塊六角,大多數都是一角五角的,一大把,裝在屁股口袋裡,走進店中,拿好牛奶,跑到收銀檯,一股腦兒把所有的硬幣嘩啦啦地放在桌上。 她們很喜歡我這樣買東西,因為她們很需要零錢,特別是那個年紀大點的收銀員,每次見到我都很熱情,說「儂又來啦?阿拉正好快嘸沒零散角子了」,她總是說「儂管儂去上班,我慢慢叫數好了」;另外有個挺漂亮的年輕收銀員就不同了,老是板著個臉,一副「欠伊多還伊少」的樣子,她總要慢條斯理地把所有硬幣都數完才讓我走,老是這樣,就覺得她不那麼漂亮了。 和那個年老的收銀員熟了,經常問好打招呼,有一次她問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硬幣。 我告訴她:「阿拉屋裡賣蔥薑個呀!」 小菜場中,蔥是最便宜的東西了,從過去的五分一攤,到後來的五角一攤,可能沒有更便宜的東西了。買蔥沒有用大票去買的,你拿張一百塊頭去找,不被人家「駡山門」才怪。買蔥都是小票,一塊的五角的還有五隻一角的,熟了以後,沒錢也能拿一把,隔天再買就給個一塊不用找了。所以,賣蔥的一定有許多硬幣,賣蔥的又都賣薑,上海話把蔥薑攤稱之為「賣蔥薑個」。 玩笑歸玩笑,錢多了還真令人發愁。我要離開上海的時候,還有幾大盒的硬幣,捧著硬幣到了鳳陽路的建設銀行,結果人家不收,不過指導我去外灘的大的工商銀行,說是那裡有換整的業務。 硬幣可以很重的,那時我騎車,一網兜的硬幣騎得我龍頭直晃,好不容易到了外灘,還不能上中山東路,衹能把車停在邊上的小路,然得扛著大盒子去銀行。走進銀行,保安問我辦什麼,我說要換零錢,頓時如臨大敵,叫來了大堂經理,結果告訴我們沒有此項業務,讓我到農村去找農業銀行。 氣死我了,把經歷寫到朋友圈,有位在岳陽醫院做財務的朋友看到後,替我把硬幣換成了大鈔,總算了卻一件事情。 來了美國,硬幣更多也更麻煩了。 美國不都是用卡的嗎?是的,大多數場合是用卡的,但是有些地方用卡要加錢的,有些地方用卡是有最低消費的,還有些中餐館,乾脆是不收卡的,一來二去的,就有了很多硬幣了。 在美國,用現金是一定有硬幣的,因為美國的稅是後加的,而且美國的標價喜歡以九角九、四角九這樣的價格結尾,再乘以稅率,怎麼都不可能是整數了,因此,必然有零產生,所以一定會有硬幣。 中國的硬幣,就是一塊五角一角三種,分早起退出市場了;美國可厲害多了,一美元半美元廿五分十分五分一分,共有六種硬幣,更厲害也最最促掐的是:這些硬幣的大小和面值的大小是無關的!!!重要的事要用三個驚嘆號。 真慘啊! 每次想要用掉幾個硬幣,總要站在櫃檯前數半天。中國人很喜歡嘲笑美國人笨,說他們找個錢衹會做加法,我想美國人看到我這麼數錢,一定也會暗笑我笨的。 惡習難改,眨眼的功夫,又有一盒美國硬幣了,好在我不會再從美國搬囬上海了,不用再找朋友去換成大鈔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超市看到一檯叫做「COINSTAR」的機器,我以為是兌零錢用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美國的時候,一下機場就有一排兌硬幣的機器,把紙鈔塞進去,吐出廿五美分的硬幣來。那時還不流行手機,下了飛機要打電話衹有投幣電話,衹收廿五美分的硬幣。 轉念一想,現在又沒投幣電話了,要兌成零錢幹嘛呢?路邊停車的咪錶倒是收廿五美分的,但那玩意也可以直接用卡呀,誰會沒事特地到超市換一堆硬幣備著? 那麼COINSTAR是幹嘛的呢?多半是反過來的。反過來?反過來不就是把硬幣換成整錢麼?那玩意會數錢?好玩了! 那個機器很好坃,用的時候先碰一下觸摸屏,它就會問你換好之後是要拿現鈔還是禮品卡,也可以捐掉。要是你選了要禮品卡,它會給出好多選擇,有耐克店的,有亞馬遜的,也有iTunes,反正大多數在超市能見到,美國的禮品卡簡直是種文化了,我們以後再細聊。 要是你想捐掉,也有選項,你可以捐給聯合國,也可以捐給那個熊貓標誌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噢,對了,你也可以放心地捐給紅十字會,美國紅十字會。捐款共有七個選項,我不是寫說明書,就不一一羅列了。 選好錢的「去處」,就可以把硬幣倒在機器左側一塊有圓洞的板上,板的最左邊有個把手,捏著把手提起,硬幣就叮叮咚咚地滑到右側的開口裡去了,一邊聽著硬幣掉下去的聲音,一邊可以看到屏幕上硬幣的數量在往上陞,六種硬幣是分別計數的,一目瞭然,屏幕的右下角也有不斷增加的總金額。 等聲音停下,錢就數好了,按一下觸屏便行。我選的是拿現鈔,機器就打印出一張條子來,憑這張條子到超市的收銀檯拿現鈔。 真好玩,聽著「叮叮噹噹叮叮咚咚叮叮」的聲音就很開心,有種「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的快樂,感覺機器裡躲著一個有幾十隻手的小精靈,要不怎麼可以數那麼快呢? 這麼好且這麼好玩的事,讓我來深入學習一下,原來那個機器超牛,一分鐘可以數六百個硬幣,看來有幾十隻手的小精靈也不見得能做到啊! 慢,網頁上寫著「A 10.9% service…

[加州小事]戴套還是不戴?這是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週二進行了美國的大選,大家也知道結果了。我有些朋友經常嘲笑中國的選舉,說還沒投票就知道結果了;其實加州也一樣,不管你候選是誰,在投票前大家就知道加州的選舉結果是民主黨勝,從1992年起。 與此同時中,美國地圖中一大片地區,是堅定的共和黨地盤,不用投,也知道共和黨一定會在這些地方贏。美國的民主黨的「色彩」是藍色的,共和黨則是紅色,這些堅定的州,就叫做深藍州和深紅州。 美國人對於選舉還是挺重視的,一大早,就有人在選票站門口排隊;哪怕選舉結果都出來了,還有人在投票。 為什麼?追求儀式感?非也! 因為在選總統的同時,還要對許多提案進行投票,表示同意或者反對,有很多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就是在這時投票的。 在加州投票的同時,共有十七項提案,有些挺有意思的。比如:通過了「提前假釋非暴力罪犯」、通過了「死刑程序加速」,然而「癈除死刑」的提案則末能通過。還有些挺有趣的提案,比如有一個提案是「要求成人影片使用避孕套」,結果就沒有通過,可見大家的喜好,而且據說還有許多男女主角也反對。 什麼?為什麼沒有配角反對?這種片子沒配角! 想想大陸在舉行成人展的時候,還有大媽去現場閙事,痛斥相關人員傷風敗俗;而加州居然可以把這樣的事放到選票上去,這就是區別啊! 我又想了想,這不就是民俗嘛!每個人都是「相關人員」啊? 噢,用蘇州話講,「作興俚哚弗過人日腳嘅」! 蘇州話亦叫「弗喫粥飯嘅」!

[加州小事]最念曾經鮮橘水 憶苦思甜押瓶費

美國人喜歡喝啤酒,好多人覺得「披薩加啤酒」就是人身的最高享受了,這點和社會主義一樣沒出息,後者曾經認為「土豆加牛肉」就是共產主義了。美國人喜歡喝啤酒,到什麼地步?到了連便利店裡都有整箱24瓶的凍啤酒賣。 美國的7-Eleven,可能是全世界最枯燥的7-Eleven,沒有關東煮,沒有飯糰壽司肉包粽子盒飯碗麵,衹有烤雞翅、烤雞肉塊、熱狗、墨西哥卷和披薩,就這五樣,沒有第六樣熱的食品賣了。他們倒是有一整排的大冷櫃,一排十來個,這規模超過上海任何一家便利店,十來個冷櫃中至少有二三個,全是成箱的啤酒,六瓶裝,十二瓶裝,二十四罐裝的,都有。 包裝數最多的,還是要數COSTCO,三十六罐裝的算是標準,而他們自有品牌Kirkland的,居然一箱有四十八罐之多,你看吧,美國人有多喜歡喝啤酒。 我就買過那種四十八罐一箱的,買來一看賬單,在啤酒的那一條下面,還有項「CA REDEMP VA」,價錢是二塊四美元,上網一查,是「California Redemption Value」的意思,有的店家收銀條上會寫「CRV」,明顯是縮寫。在加州政府官網上,這個CRV是「California Refund Value」,不過他們自己也把「redemption」和「refund」混著用。 CRV,說得簡單點,就是「押瓶費」。 押瓶費,這玩意我可熟。 我出生在南陽路,就是現在恆隆廣場地上車庫出風井的那個位置,以前是我的家。如今中信泰富的轉角,那時有家食品店,叫泰康,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 還別說,雖然那時物資匱乏,泰康卻一直有些好東西賣。那時牛奶要票,而酸奶卻不要票,衹是貴得大多數人喫不起;泰康居然還有紅波起司賣,大多數都覺得味道奇怪,衹有老克勒才會去買。 對於小孩子的我,最吸引人的無非是橘子水了,上海叫「鮮橘水」,因為和普通話的「洗腳水」發音相近,又「譯囬」上海話是「汏腳水」,因此上海人也戲稱「汏腳水」。「汏腳水喫伐?」是衹有上海人才聽得懂的俏皮話。 鮮橘水是裝在玻璃瓶中的,其實是香精色素加糖精的產物,但是小朋友很喜歡,有哪個小朋友不喜歡碳酸飲料的?喫完了一吐舌頭,蠟蠟黃。 鮮橘水好喫,可是貴,要二角錢一瓶,買的時候要付四角,另外的二角就是押瓶費。最早的時候,買完鮮橘水,店裡會給你一個竹的籌子,上面烙著二角的字樣,還有店家字號,等喫完了之後,把瓶拿囬店裡,憑籌還錢。 據說最早的時候是沒有籌子的,拿錢換錢就是了,可是後來人們發現「上隻角」押瓶費貴,於是有人付了便宜的押瓶費,再還到貴的押瓶費的店裡,一來一去,店中收到的瓶子比賣出去的還多,於是就有了籌子。 籌子先是竹的,後來變成了紙的,也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取消押瓶這件事了,倒是記得後來有一種利樂磚包裝的沒有氣的橘子水,小小的一個紙盒子,正當中有個紅色的方塊,上面寫著「紅寶」二字,大家就直接叫那玩意「紅寶」。 一時間,喫紅寶成了時尚,雖然要四角一個,但還買不到,電影《股瘋》中就出現過。紅寶在當時的上海,大家還在喝玻璃瓶要押瓶的時候,居然出現了這麼一個「高科技」的東西,它的盒外粘著一個小塑料袋,袋中是個短短的吸管,吸管拿出來,往紅寶頂上的一插,就可以喝了,多方便。 沒想到,在上海消失了那麼久的押瓶費,在加州又碰到了。 等我喝完了啤酒,拿著空罐還到店裡時,人家不收!明明收了我押瓶費,卻不還我錢,難道是因為我沒籌子? 後來才知道,在加州,有統一的囬收網絡,大約有二千個左右的囬收中心,離我家不遠的Albertsons超市後面就有一家「癈品囬收站」。 癈品囬收站是全自動的,一個小房子,左右各有一個「囬收機」,囬收機上有個大圓洞,衹要把瓶子罐子放進圓洞,裡面有傳送帶把瓶瓶罐罐喫進去,不能放太快,否則會被退出來。等所有瓶子都被「喫掉」,按一下洞邊的綠色按鈕,會吐一張紙條出來,上面印著空瓶的數量和應退還的金額,拿著這張紙條去前面的超市拿錢就可以了。 加州的押瓶費是統一的,以24盎司為界,以上每個空瓶空罐10美分,以下5美分。因為押瓶費是一樣的,所以也就不發籌子了。 後來上網一查,原來並不是所有的囬收站都有自動囬收機的;而且衹有飲料的空瓶空罐才有押瓶費,別的空瓶他們是不收的。官網上有些挺有趣的數據,比如玻璃瓶在1988年有44億個被囬收後重新灌裝,而在2013年衹有456個了,不過從2014年起這個數字又囬陞到了3萬6千個,其中變化最大的三年是1999年到2001年,分別是五千六百萬個,四百十九萬個和三十七萬個。 參考: http://www.calrecycle.ca.gov/bevcontainer/programinfo/FAQ.htm http://www.calrecycle.ca.gov/bevcontainer/Rates/BiannualRpt/12MonPerio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