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揚州冶春茶樓

        10月2日,晚上,冶春茶樓。一大幫人,在鎮江吃過午飯,又去了北固山,對,就是 備招親的那個北固山。         然後,渡江,從鎮揚汽渡擺渡過去,「殺奔」揚州。擺渡只要11元一輛車,比起高速來,不知便宜多少,再說,走高速,還要遠上許多。記得當年也是去揚州,火車乘到鎮江,搭乘小巴到揚州,那輛小巴到渡口前,把一車的人「賣」給了另一輛小巴,然後排隊等著過江,那時的渡口,真所謂「車山車海」,每條道上都排著長隊,雖然客車是優先過江,但也要等上半個多小時才行,而貨車則聽說等上一兩天,是很正常的事。         如今的渡口,真是冷冷清清,隨到隨走,再也不用排隊,幾分鐘後,就到了對岸的揚州。         揚州的「富春茶樓」是很著名的,但是據說「服務態度差」也是出了名的,而且又不給定位,像我們這種大部隊形式的,不定位是不行的,於是只能「退而求其次」。         排名第二的是「冶春茶樓」,我隔天打過電話,對方聽不懂普通話,好在我是「江浙方言通」(呵呵,自吹自擂),便用蘇北話說,那個聽懂了,說是可以定位,於是要了一個包房。         等到了揚州,安頓下來,也不高興開車了,大家叫了三輛出租,直奔冶春茶樓。         過去一看,傻眼了,茶樓很大,有外堂,有內堂,二樓全是包房,無奈外堂十幾桌,只有稀稀拉拉地坐了幾個人,二樓包房的燈,全是暗的,內堂倒是燈火通明,不過那是別人結婚包場。奇怪,不是說生意好得不得了嗎?         好不容易找到包房的服務員,說根本不知道定位的事,服務員去找了一個男人來,那男人說是定過包房,是他經手的,不過,勸我們還是坐在大堂去吃吧。         於是一群人浩浩蕩蕩,都跑到外堂坐下,我則負責買籌子。冶春茶樓,雖然也有點菜,但要先付錢,買了票子去領才行。         冷菜六個,計肴肉22元,白肚20元,鹽鴨20元,鹽水蝦25元,鵝肫20元,芽姜10元。         熱菜也是是六個,計燙乾絲12元,大煮乾絲30元,清炒蝦仁30元,獅子頭12元一隻共六隻72元,炒玉蘭片12元,外加大魚頭一個68元。         蟹黃湯包11只,共88元,五丁包11只,共44元。         以上共計473元,付訖,到桌上。         桌上,大家正忙得不亦樂乎,擦桌子的擦桌子,收拾檯面的收拾檯面,有人發現杯子上全是油,想換,服務員不理,於是姚(吉吉)和他的同學只能自己去拿,拿完杯子、拿碟子,拿完碟子、拿盆子,一大圈下來,總算準備好開吃了。不過,拿來的杯盆碗碟,有似覆著一層油,沒辦法,大家只能自己動手,用開水都泡過一遍。         肴肉一般,其它的倒也可以,芽姜挺有特色,吃上去絲毫不辣口,熱菜中的清炒蝦仁極好,雖然個頭很小,但是極白極有彈性,非常像蘇式麵館店裡的清溜蝦仁面澆頭,要是沒有點別的菜,不妨多點一盆。         獅子頭也不錯,因為是最後上來的,大家都吃不下了,但是味道挺好,據豆媽的說話,幾乎可以趕得我的水平了,這倒真不是瞎話,大多數地方的揚州獅子頭,味如木屑,真不是盛名何來,後來我嘗試著「肥四瘦六、細切粗斬」,竟成看家菜之一)。這回的獅子頭,雖然瘦肉依然像木屑,但好歹肥肉調配得當,吃上去不干,而且有彈性,可謂是我們在外面飯店吃到過的最好吃的獅子頭了。         魚頭極大,半隻,絕對不值68元,而且魚肉不鮮活,明顯是死魚或是宰殺後久放的。五丁包極大,夠膨鬆,味道當真不錯,標牌140克(好像),造成的問題就是,大家一個下去,後面的就吃不下了。炒玉蘭片味道尚可,但是剛夠鋪盆底,一人一筷子,就沒有了。網上說燙乾絲比大煮乾絲好,燙乾絲是什麼都沒有的,只有醬油,大煮的有蟹黃、蝦仁等,我覺得各有千秋。         但凡有些什麼要求,和服務員說,服務員是一概不理的,你要是多說幾次,聲音響一點,或許要求會得到滿足,但被服務員訓上幾句,是免不了的。邊上的一桌,也是上海人,也在抱怨服務水平。我就在想,這樣的一家店,吃飯正點卻大多數位子空間,不知其名聲何來,怕不是「托」吧?但這樣的店,根本不像要好好做生意,想必也不會找個「托」來增加自己的工作量的,我倒覺得,她們可以還巴不得生意「清」一點呢。如此說來,盛名何來?也算是件怪事了。         最後上的湯包,用麥管吸湯的那種,不過是個好玩罷了,小豆正好帶著pH試紙玩,就用醋試,誰知竟然是中性的,難怪這個醋一點都不酸呢。上湯包的時候,隔壁桌上的人一看是破的,要求換,我們桌上也發現一個是癟的,也要求換,服務員極不耐煩地換出兩隻來,可一數,我們桌上還少一隻呢,只能自己再跑到廚房去討。         這頓飯,總的來說,味道還可以,但是這種服務,實在不敢恭維。

[鎮江]鎮江潤州大酒店

        本來,黃金週的打算是和小郭子一家去揚州玩,孰料,9月中旬就已經定不到揚州的房了,於是,我定了常州的。丈人、丈母呢,原來打算開車去杭州,孰料,也定不到房了,便決定和我們一起走。這回的計劃是六天,還打算讓丈人好好練練車,於是原則上,以丈人開車為主。         和小郭子說好,10月2日在鎮江碰頭,於是早上從常州出發,一咱朝著鎮江金山寺開,金山寺在長江邊,所以其實上和揚州不過一江之隔,倒是離鎮江的市中心來得更遠。通過電話聯繫,中午在金山寺與小郭子順利會合,他們共有五個大人,一個孩子,我們這裡四個大人,一個小豆,一行人浩浩蕩蕩地覓食,最後選定了一個叫做「潤州大酒店」的地方。         金山寺所在的地方,叫潤州區,那麼潤州大酒店想來也應該是個挺好的地方吧?我說實話,其實那不過是個小酒樓,大堂裡可以放下五六桌,還有幾個包房而已。         冷菜極其沒有花頭,肴肉、豆腐乾、素什錦(以腐竹為主)拌辣椒絲、醉魚等,量很少,味道也是一般,看到這些冷菜,便抱了一個「只求裹腹,不求美味」的心思。         誰知,等熱菜上來,倒是一個比一個好,鹽水河蝦,地三鮮,青椒土豆絲,木耳肉絲,金針菇香腸煲,金絲魚,大煮乾絲,葷菜、素菜,都很新鮮,加之人多,前面幾道菜,吃得個個盆底朝天。那個金絲魚,樣子有點象鯰魚,或許根本就是鯰魚,紅燒的,骨刺很少,非常適合小朋友吃;大煮乾絲,雖然只要8元錢,卻也中規中矩,而且還用了很大的開洋,物有所值。         一道湯,老鴨扁尖煲,本來想點雞湯的,但是老闆娘極力推薦吃鴨子,60元,比雞湯貴10元,結果端上來,各個搶著扁尖吃,還真是不錯。         主食點了兩份麵疙瘩,讓店家先上,是想讓小朋友們塞飽肚子再說,結果是最後才上來,麵疙瘩挺有嚼勁,只是形式和傳統意義上的麵疙瘩有所不同,是長條形的。         最後結賬,243元,無茶無酒無飲料;所有的熱菜、湯和點心,味道都還不錯,只是都有素油味,好久不吃菜油、豆油了,吃到這個油味,竟有一絲懷念。

[常州] 文亨酒店

        10月1日傍晚,逛完天寧寺,還有時間多,決定到著名的篦箕巷去瞅瞅,當然如今的篦箕巷早已風光不再,就算常州政府打算重振當年之風,特地改建了篦箕巷的樓房、街道,但也恐怕回天無術了。國慶第一天的傍晚,篦箕巷門庭冷落,幾可羅雀,雖然街道是照著明清的樣子改建,但咫尺便是繁華都市,反而這裡倒是冷冷清清的。幾乎所有的店,都是賣篦箕的,而且所有的貨源好像都來自「常州梳篦廠」,除此之處,便無特色,恐怕真要打「旅遊牌」,常州政府還要好好花點心思,動動腦子。         閒逛一回,大家有些累了,便不打算再開車去尋店,決定在篦箕巷口的文亨食府吃,文亨之名來自篦箕巷邊的文亨橋,可以坐在包房裡看運河,倒也不錯。 第一道菜,是冷拌的「蓬蒿菜」,6元,但味道好像和上海的蓬蒿菜不同,倒有點象油麥菜的味道,很是可口。 手剝筍,8元,自從上次在紹興的咸亨吃到,就成了我的最愛,於是見一回點一回,估計丈人丈母已經吃厭了。 淮山藥炒腊肉,20元,味道相當好,入口爽脆、略帶清香,山藥各地都有,好像又以淮山藥為最好。 頂湯蝦糕,30元,這道東西,嚴格地說,點得有點上當,問服務員「蝦糕」是什麼,服務員說是用蝦仁打成漿做的,想來應該不錯,就點了。誰知上來一看,就傻眼了,這什麼蝦糕嘛,就是菜場裡八元一斤的東西嘛,我有時買回來,加點水燒個湯喝,不過三五塊錢的事。 (魚巴)魚羹,15元一條一份,燒得極濃釅,但想必是加了奶精、菱法之類「添加劑」增色增稠的。味道可以,美中不足的是(魚巴)魚的肺被燒過頭了,縮得極小,敗筆啊! 這道菜是服務員推薦的,叫做「招牌茄子」,我向來對茄子並不感冒,但既然是「招牌」,據說「來的人都點的」,於是決定也試上一試,18元。等了好久,等其它菜都吃得差不多了,這道菜才上來,放在鐵板上的,用鋁箔包著,打開鋁箔,只見一個荷包蛋覆著,心想必然是個「譁眾取寵」的東西罷了。 掀去荷包蛋,當然歸了豆豆了,下面的茄子,象條鰻魚般地盤著,連茄身上的剞花,也和清蒸、紅燒鰻魚的剞法一樣。丈母娘和豆媽各嘗了一口,都說好吃,我也挾一塊嘗嘗,果然不負「招牌」之名,原來,剞片之後的夾層裡,夾上了肉糜和腊肉片,又被炸透,肉糜的肥肉熬出的油,被茄子吸收,素香與葷油互相浸淫,著實不錯。這道菜,也成了這回十月黃金週旅行中,吃到的最有特色的一道菜了。 吃到一半,外面進來個瘦高個,左手酒瓶,右手酒杯,算是進來敬酒的,算是經理。和他攀談,說起這道「招牌茄子」,他說這家店有許多上海人來吃,還曾經有一個上海人願意出五萬問他買這道菜的做法,他沒答應云云……估計,是在自抬身價,據我所知,就算要跟錦江飯店的師傅,偷學一道招牌菜,也用不了這個價錢,再說了,這道菜其實也並不難,多試幾次,就行了。 水芹,8元,一般,清爽而已。 小豆子和媽媽,正和媽媽發嗲呢,這麼大了,還要喂。         一頓飯,外加兩瓶啤酒、一盒酸奶,共計160元,倒還真是不貴,只是丈人、丈母胃口小,吃得幾下就飽了。吃完飯,信步走走,倒也不錯,不遠處有古城牆遺址一座,不過幾百米長,可賞運河夜色,和小豆從這頭爬了上去,從那頭下來,懶得走回去,讓豆媽開車過來,載以歸。

[常州] 百姓人家

        10月1日,中午,丈人、丈母、小豆、豆媽和我,下大雨,後半段沒讓丈人開車,到了常州,安頓之後,就在樓下的百姓人家用餐。         店裡生意相當好,幾乎坐無虛席,店面很好玩,有「扶貧濟困」、「扶貧幫困」的錦旗,加上紅色的店招,很是喜氣。 由於是中午,就隨便點幾個菜吧,烤籽魚,是上海人極喜歡的一道冷菜,不過已經過了時令,裡面沒有魚籽了,由於魚小,一炸就硬了,小豆子咬不動。 豆媽剛從成都回來,想要吃辣的,於是點了這道夫妻肺片(據說,標準的寫法應該是「夫妻廢片」),看著挺辣,其實一點也不辣 這道菜的名字忘了,其實也算是「亂燉」吧,裡面有蛤蜊、方腿,還有煎出來的蛋塊,味道還真不錯,湯味厚實。後來回滬我也做了一回,蛋煎得太鬆,沒有這道的有嚼勁。 盛在小碗裡的湯。 南瓜炒時件,其實就是南瓜炒雞肫,並無別的「時件」。 小餛飩,是作為一道菜的,下面是油炸的小餛飩,有點偏硬。 這個是排骨,好像是8元錢一塊,特地點給小豆吃的,誰知小傢伙一看就不肯吃,結果我吃了,味道很好,甜甜的,肉也夠酥。         這頓飯,二個冷菜,四個熱菜,外加一道點心,總價100元整,還可以吧?

[蘇州]蘇州錦繡天地

        10月22日,蘇州錦繡天地,323元,8人,六大二小。上午在藝圃喝茶,坐在茶館裡不通風,熱煞。於是走出去,繞過小池塘,走到假山頂上,有個亭子,涼風習習,甚是寫意,於是坐在亭子裡,拿出電話來定中午的位子。打電話到「大鴻運」,被告知已經客滿,邊上的蘇州人聽說,說「生意哪哼實梗好法?」,後來和他們攀談,推薦了學士街的「錦繡天地」。 手剝筍,我很喜歡的一種東西,甚至在天津,都點了,是江南的東西。 紅香干,「紅」是紅茶的意思,不是辣。 韭黃魚片,紅的是茄汁,不是辣。 這道菜很好,野木耳,黃的是扁尖,木耳脆,扁尖嫩,很好吃。 豆媽也總算吃到白米蝦了,雖然小了一點,但總算吃到了。 蘆筍炒百合,味道一般。 烤鰻,38元,味道不錯,個人覺得撒的這把蔥太失敗。 鴨腳湯,鴨腸繞在鴨腳上,裡面還繞著一塊鴨肝和一片辣椒,這個玩意,在七寶有許多,一般是蒸在電飯煲上,一元五角一隻,極硬,嚼得「牙塘骨發痛」,不料這個湯,是久燉的,把鴨腳燉得酥酥,連用假牙的阿婆都吃得動。 杏仁酥,味道不錯,但不是「酥」,而是「團」,裡面是摻了南瓜的糯米粉,豆沙餡,軟、糯、嫩。

[蘇州]蘇州香雪海

        以前到蘇州去,一般不住,因為蘇杭兩個地方,住宿都很貴。         上回Barakiel介紹了胥江路上的香雪海,很新,裝修也很好,大概四星級的標準;後來我們就決定以後去蘇州,就住這裡。         10月21日,從洞庭東山古尚錦出來,沒有開繞城,結果路雖然近許多,但開得精疲力盡,六點多香雪海住下,也沒有精力再外出覓食了,決定就在香雪海吃。         居然香雪海已經客滿,找到經理,說是有個包房,人家定了還沒來,就先讓給我們,於是,落座,點菜,吃得很飽。總共8個人,六大二小,先讓丈母娘帶著兩個小的去佔房間,其餘人等各自回房安頓,收拾好了下樓吃飯。         這裡要批評豆媽一下,搶著相機不放,拍又敷衍了事,哪怕構圖也不行,大多數照片還有手的影子,結果害得我所有的照片都重新做過,哎! 先來看一下菜單,有誰知道這個「讓茄子」是什麼東西嗎?我知道,是「釀茄子」,釀的繁體與讓的繁體右邊是一樣的,再次鄙視一下簡體字的不科學,估計設計菜單的人,是照一本繁體的菜單抄的,不讓「釀」的繁體,以為是「讓」。 牛肉,前面還有兩個什麼字的,忘了,當場就忘了,有點辣,涼菜,吃不出牛肉味來。 農家老豆腐,結果也是辣的,我戲說「這家蘇州店,怕是請了個川菜師」,不過還好,看著辣,吃著卻還可以。由於這道菜,特地把服務員叫來,問清的確是蘇州館子,並且特地關照其它的菜都不要辣的,順便也要求熱菜都不要味精。服務員挺負責,去問了一下回來,說辣的只有一個文蛤小斬肉,我想有人要吃辣的,也要了,另外服務員說「讓茄子」的料是事先拌好的,已經有味精了,也要了。 中午在古尚錦的那個雞太酥太爛且沒有味道,於是決定「補償」一下,又點一個白切雞,居然上來是浸在醬油裡的,絕非蘇州人的吃法(蘇州人哪肯如此用醬油?) 照片上的那個綠的,叫做扁卜,端上桌的時候,大家在猜到底是什麼,有猜絲瓜的,有猜夜開花的,問了服務員,說是扁卜,到底是什麼?還是不知道。圓的是水麵筋,裡面也塞肉。 富貴雙方,比隔天晚上在上海美林閣吃的份量足多了,而且雲腿也要比美林閣的方正許多,味道也很好。 這份菜,48元,叫「紅燒西湖雜魚」,有鱖魚一條,激浪魚、昂刺魚和鯽魚,紅燒的雜魚,有這樣的賣相,已經不錯了,味道好才是關鍵。 這道就是「讓茄子」,很香,和中午的肉末茄子有得一比,最後老是吃茄子,在常州吃到的那個鐵板茄子也很好,以後有機會好好說說各種茄子。上海人講究吃「杭州茄子」,淡紫色,彎彎曲曲。 這個叫「五穀豐收」,自己看吧,反正我是沒吃,我不是是雜糧的料,不過小豆喜歡。 腸肺湯,在我心目中,天下只有兩種人能把內臟做得如此乾淨,一種是閔粵人士,一種就是蘇州人。阿婆吃了兩碗,說「肺很嫩」。 點菜的時候,問有什麼綠葉菜,服務員說有「金花菜」,想想沒聽說過,決定要來嘗一嘗,端上來一看是草頭,後來想起,蘇州人本來就叫草頭「金花菜」的,一時竟忘了。 點心,樣子就一般,由於菜吃飽了,也沒嘗。 文蛤小斬肉,其實不是文蛤,而是蛤蜊,有點象紅房子的「擱蛤蜊」做法,極辣。 南瓜雞頭米,雞頭米就是唐明皇所說的「溫軟新剝雞頭肉」,呵呵。這玩意學名「芡實」,記得同裡盛產此物,味道不錯。         這頓飯,兩瓶石庫門上海紅標老酒,一瓶雪碧,總價383元,物有所值。

[上海]美林閣

        好多年沒去美林閣了,記得當年在虹橋美林閣,大堂經理逗小豆玩,逗著逗著小豆手裡就多了一張貴賓卡,是經理送給她的小禮物(注意:是在買單前!!!),那年小豆兩歲。         然而,即使是在買單前有了貴賓卡,美林閣依然是家「挺貴」的飯店,而且有點貴得沒有道理,論味道,和鮮牆房、小南國、鷺鷺,都是一個檔次;論裝潢,和王朝比好像還差那麼一點點。如今,美林閣更是和Motel 168「聯姻」,兩家總是開在一起,就更看不懂了,Motel 168走低價路線,飯店卻走高價,難道不是給住店客人吃的?奇怪,不知道算是什麼理念。         10月20日,祖母生日,就近選了美林閣,給她過生日,六個大人,外加保姆和小豆,隨便吃吃,根本沒有大魚大肉,就這麼點菜,在打了88折後,依然要524元,早知道,還不如買點大閘蟹來吃……         照片就是這些,外加一個老鴨湯,買單的時候居然連清單也沒有,就是一個總價,更鬱悶的是,那天晚上居然也卡都不能刷,說是線路壞了。         第二天,我們去了蘇州,將美食生日會進行到底!!!         滷水金錢肚,極酥,這也是我吃到過的最酥的滷水金錢肚了,8分。         Caesar salad,我極喜歡吃凱撒salad,這道味道不錯,醬料很純正,9分。         還有個烤夫,味道一般,照片沒有拍。         極其一般,沒有糟味,不打分。         要是允許我退菜的,我願意退這道,這也叫「溫蟹」?還沒有小店裡的好,價錢倒要58元,這道菜,可謂大塌美林閣的台啊!         上來的第一道熱菜,好像是58元錢,8只,外面是鬆鬆脆脆的酥絲,裡面是蝦仁,醬料酸甜,可以打到8.5分。 富貴雙方,我極喜歡的東西,38元三塊,點了兩份共六塊,居然我沒吃到,嗚嗚,嗯嗯,我好恨那!         這道,看上去不錯吧?我也是上了照片的當。48元一份,端上來一看,這個鐵鍋不過拳頭大小,我當場傻掉。味道倒還不錯,下面的白色是貝殼通心麵,如果有心理準備,還是值得點的,推薦指數7.5分。         這道也很誇張,叫粽香肉,菜單上寫著30,我點了,服務員說例盆六七個人不夠的,問我是不是要改成中盆,喏,這個就是中心,不過兩個粽子大小,味道也不錯,推薦指數7.5分。         味道極好,好像叫芝士(火局)娃娃菜,裡面是切成小方塊的娃娃菜和培根,上面覆以cheese烘烤而成,可以打到9分。         既然是祖母生日,總得有碗麵吧?無奈美林閣的菜單上全是「意大利麵」,詢問了服務員,說是可以點青菜肉絲麵。味道嘛,反正湯裡味精多一點,不會太難吃。         蟹粉小籠,18元六隻,味道極咸,是我吃過的最鹹的小籠包了,所謂「打翻鹽缸」是也,肉碎而爛,還沒有街邊安徽民工開的夫妻小攤來得好吃。         保姆客氣,不肯動筷子,乾脆點一份揚州炒飯,讓她吃吃飽,18元,我分了一點,味道也不錯。

[蘇州]古尚錦

        10月5日,10月21日,半月內兩赴蘇州洞庭東山古尚錦,大啖兩頓,不亦樂乎,貼菜照。         第一頓,丈人、丈母、豆媽、小豆及我,外加一瓶黃酒、兩對大閘蟹,共300元。         水芹香干,水芹一物,必要新鮮,否則老韌不可食也,這個水芹,看顏色就知道是好貨。         菱炒藕,人間美味啊,若是有一塘水,種點菱,種點藕,再養上幾尾鯽魚,賞而玩之,又可打了牙祭,人生夫復何求?         (魚巴)魚,這種魚,象河豚一樣,受驚後會變成一個氣球,很是好玩。此魚紅燒,定要將腹下細鱗刮盡,否則根本沒法吃。這兩條做得相當好,魚又新鮮,實在是至味。每尾25元,價格不菲,但由於量少,好食者趨之如鶩。         (魚巴)肺蓴菜湯,就是(魚巴)魚的肺做成的湯,吳中名菜,一條小魚的肺有這麼大,難怪一生氣,會變成個氣球呢。                  水麵筋塞肉,麵筋由水洗而成,常熟、太倉、蘇州一帶是家中常菜,菜場裡有賣水麵筋,回家塞肉即可,奇怪的是,這道菜不是為何始終在上海不流行,菜場也沒有水麵筋賣。         芙蓉銀魚,見第二頓的注。         清蒸白水魚,見第二頓的注。         以上是10月5日的第一頓,吃到最後,大家「吃勿落」,還剩下大半份魚。                  隨便看看古尚錦的風光。         古尚錦的大門,光從大門看,就和移山島上別的農家館子不一樣,左右都是古尚錦。         店門口的停車場,停不下的,只能停到對面去。         魚蝦就是養在這種筐子裡。應該說「魚蝦應該就是養在這種筐子裡」,但是不知為何,有些菜落座的時候沒有,過一會又有了,估計是進貨的車回來了。         飯店的後面,就對著太湖,店裡的棧道。         什麼「押金」?租釣魚竿的押金,20元租金,從沒見人釣起過魚來。         兩幛樓,分別是茶樓和飯店,樓上就是客房,樣子還可以吧?標房200,套房380。         第二頓,上次的五人,又加了老太太,小吳和她的女兒晨晨,加一瓶太湖水(啤酒),共425元。         螺螄炒得很是入味,贊。         鹽水河蝦,不知為何,兩次到古尚錦,都沒有吃到白米蝦,蝦極新鮮,極有彈性。         太湖白切雞,皮黃,色面極好,極酥,只是味極淡,太酥。         這道菜,必點,芙蓉銀魚,又名「綿腸魚」,芙蓉乃是蛋白打發而成,軟而滑,能做到這樣的水平,大店不過如此。         40元半條,曝醃白水魚,我極喜歡,甚至可以不吃大閘蟹,只吃白水魚,當然,也只是說說的啦。每當吃這種魚,我很是佩服廚師,可以把一條魚一批成兩爿,兩爿都是一樣大小,一樣厚薄,哪天試試,或許我也行的。         大閘蟹,半月過去,漲價了,40元一隻,可是只能提供四隻,下面那隻大的,是80元的。         肉末茄子,照片上賣相一般,味道極好,只是大家已經吃飽,吃得不多。

二拼法還是三拼法?到底有多少個韻母?

        最近,和有些朋友聊到了二拼音,三拼音的問題,我也在前段時候談到過介母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答案在哪裡?就在《新華字典》上。         每本《新華字典》的後面,都有一份《漢語拼音方案》,第三部分是《韻母表》,這個韻母表,包括了普通話漢語拼音的「部分」韻母及其組合,為什麼說是部分呢?因為zhi, chi, shi, zi, ci, si, ri和er以及ê在韻學上,也是韻母,然而這八個不牽涉到二拼、三拼的問題,我們只來討論剩下的。         第一,什麼是韻母?我們通常認為an, ou之類的是韻母,而ian, iou則是兩個韻母,從漢語拼音方案可以看到,可以與聲母結合的韻母(不包括先前所說的zhi, chi等8種),是表上的35個韻母,其中也包括ian和iou,所以ian不是兩個韻母拼起來的,它根本就是一個韻母。按照語言學的說法,《韻母表》列出了35種韻母,與兩種i, er和ê(ㄝ)共同組成了普通話的39個韻母。         第二,再來仔細認識一下《韻母表》,韻母表的第一列,在音韻學裡稱之為本韻,就是最最基本的韻,並且根據發聲的方法,稱之為開口呼韻母。第二列,本韻與i結合,則是齊齒呼韻母;第三列,本韻與結合,叫做開口呼韻母;最後,本韻與ü結合,成為撮口呼韻母。所以,韻母絕對不是簡單的本韻,你可以不知道韻母有39個,但絕對不能把韻母理解成只是本韻。         第三,本韻的本身不但是韻母,還可以和韻頭組成新的韻母,韻頭是什麼?韻頭就是俗稱的「介母」,介母只有三個,就是iuü,很多人哪怕做了老師,還是搞不懂到底介母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介母在韻母裡的身份,其實是聲母,其介母這個聲母和後面的本韻音(韻腹、韻尾)相拚,拼出的音則是完整的韻母。         第四,當介母和本韻組合成了韻母后,再與聲母結合,就拼出了音。有的老師在教小朋友時說「介母就像介紹人,左手拉著聲母,右手拉著韻母」,其實這種說法是錯的,介母是的學名「韻頭」已經說明了問題,介母(韻頭)是「韻家」的人,和聲母沒有關係。反正,這個「介母」不是雙方都認識的介紹人,介母或許是大舅子、或許是丈母娘,但始終都是「娘(韻)家」的人。         第五,雙拼法和三拼法的問題,很多時候,教小朋友會教得累死(雖然我沒教過,但想也想得出來),難道去和小朋友講前面的「第一到第四」?小朋友肯定聽不懂,就算聽得懂,也會被煩死,為什麼?枯燥呀,這個東西,在大學裡教,也要學生自己感興趣,別說在小學裡了。不過,我們還是要來說說清楚,其實,聲母和本韻(就是第一行、第一列)相拚,就是二拼,而與其它的相拚,就是三拼音。大家看到《韻母表》上每一格左下角的怪怪字符沒有?那玩意叫注音符號,本韻的音是一個,所以只有一個字符,而有介母的韻母,音是兩個,所以就有兩個注音符號,兩個注音符號,再加上聲母,就是三拼。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是不是?         第六,到底怎麼教小孩子?有一個媽媽,總結出一個「經驗」,要孩子把本韻背出來,說除了這些,就是三拼音,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我一再強調,拼音是「拼」的,不是「背」的。我告訴她,有這麼一個小竅門:任何字(除了zhi, chi, shi, ri, zi, ci, si, er, ê,也就是韻母表的能拼出的字),只要把音讀長,剩下的那個音,就是這個字的韻母。比如,我們把「變」讀長聲,剩下的拖音是「煙」,只要那個韻母(剩下的拖音)可以用聲母(很容易考慮,只有y, w, y(ü)三種)和韻母拼出來,那就是三拼音了。         這種辦法,不但可以更形象地說清三拼音,也讓孩子知道iuü在三拼中,其實就是聲母,就y, w,…

絕對不是長得粗就牛啊

        昨天,Columbus Day放假一天,糊塗蛋的我,居然跑去上班,進了辦公室,一個人都沒有,黑燈瞎火,哭死我,這已經是我大概第十次,在節假日傻乎乎地去上班了。今天早上,碰到Jonathan,說起昨天我來過辦公室,他說「no overtime!」,哎!         不過也好,大家上班,我一個人,沒事,可以去逛逛,把車開到徐家匯太平洋電腦城邊上,管停放的一臉媚笑,明擺著是打算不給票了,當然大多數情況,不給票就可以少付一些,呵呵!         先到良玉逛了一圈,不是正打算買iMac嗎?問了一下,說是13,700,升2G內存,加2000,好像黑了點,敷衍了一下,走人。繼續往裡走,有個小夥子上來兜生意,我說好啊,我要「裡面是SATA的,外面是1394的硬盤盒」,他說有,把我七轉八轉,帶到攤位前,又叫個小妹去取貨,其實是「搬磚」去了,過不多久,東西拿回來,外面是USB的,傻掉,是那小夥子傻掉,不是我。又到了元谷,我是知道元谷有這款的,但是小妹怎麼也搞不清我到底要什麼,只能作罷。         閒逛一大圈,在「壽司亭」吃了午飯,又到Bread Talk買了面包,開始幹正事了。         先是把PSP拿到百腦匯樓下,要求把DevHook升到最新版本,JS敲我竹槓買了張引導盤,60元。         然後到了百腦匯的2樓,看到一個攤子還行,就問她有沒有「裡面是SATA的,外面是1394的硬盤盒」,不料,那姑娘說有,先是給我看了個樣品,裡面SATA的,外面USB的,賣200多一點,我說我要外面是火線的,她說要400。         東西說是「百事通」的,明顯就是三無產品,包裝盒上沒有生產廠家,說明書也沒有。我對「百事靈」很有好感,曾經在SATA剛出來時,買過「百事靈」上千元的硬盤盒,不管了,今天就是來買這個的,沒有還價要下了,拿了東西立馬回家。         盒子很好裝,上面有四個大鏍絲,那樣就不用工具了,擰下鏍絲,裝上硬盤。有一個外接的12V電源,也插上,接上1394線,打算享受一把了。         電腦很快認出了硬盤,是我以前Windows時的一個系統盤,到Applications裡找到Disk Utility,打算格式化成Mac Journal格式,填上卷名,按下Erase鍵,抽支煙,等著。         等了「半半六十日」(滬語:很久的意思),進度條在一點點地走,可就是沒有完的意思,過了一會,跳出一個出錯信息,告訴我操作不能進行。怎麼辦?你說大多數玩電腦的絕活是什麼?重啟!對了,重啟硬盤,拔插火線,重啟電腦,拔插火線,這下好了,別說不能格式化了,系統乾脆認不出硬盤來了。         無奈之下,接上USB線,這個盒子是USB/1394兩用的,奇怪,一下子就好了,什麼問題都沒有。突然忽發奇想,會不會是火線的問題呢?打開我的百寶箱,那可絕對是百寶箱,線纜少說有一百條,穩壓器少說有20個,找了一根當時玩PC時,買PCI 1394卡送的火線,插上,也不行。         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情,拿出一根當年買iPOD附帶的1394線(我的iPOD是一代的10G,至今工作正常,看到許多哥們新買的iPOD頻頻出問題,有時想,東西就是老的好啊!),這根線,看著實在寒磣,只不過比絨線粗上那麼一丁點,你要說是棒針衫的那個線,這條火線好似還要細上一些。插上,電腦又認出了硬盤,格式化,不過幾秒鐘的事。         奇怪奇怪真奇怪,從小物理學就學過,導線越細,電阻越大,難道我發現了新的物理理論?         我的硬盤是40G的,我嘗試了一下,同時並發10個拷貝工作,拷貝30G左右的東西,不到十分鐘,也全都完成了。         如此,我知道了,毛病出在線上,於是打算寫一篇《別小看一條線》。         今天,終於上班了,大家都上班,不再是我一個人,看來,我是個挺喜歡上班的人。辦公室裡有一根極牛的火線,首先是粗,可以說是我見過的各式導線(除了打印線)中最粗的一根了;其次是炫,線是透明的,裡面有銀色的屏蔽層;再者是酷,這根線插上1394口後,兩端都會發光,幽幽的藍光,很酷。這條錢,是我在g-er.net定購的,好像也要二十幾元了吧,我一向用它連接iPOD,工作一直很正常,我也很喜歡這條線。         回到家裡,挺上這根「很粗的線」,一下子就認出硬盤,然而卻不能進行任何操作,一按Finder,「風扇」(就是Windows的「沙漏」)轉個不停,依然不行,昨天是太平洋的小夥子傻掉,現在輪到我傻了。         開機,關機,開啟硬盤合,關閉硬盤盒,百計無施,可謂「百事通」,成了「百試不通」。         換上了iPOD的那條「小樣」火線,一切又正常了,我再一次格式化了硬盤,拷貝了35G的東西,運轉良好,速度極快,奇哉怪哉,看來「絕對不是長得粗就牛啊!」。         最後,再展示一下這兩條線,背景的格子是1cm,看看,絕對不是長得粗就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