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五個字頭」的滬罵太過粗俗,有損上海形象,而「戇徒」又不夠「雅緻」,體現不出上海風采,那麼「十三點」可謂是極具上海特色的一個詞了。
「十三點」到底是什麼意思,要看語境,在不同場合、不同心境下發生的「十三點事件」,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說其「大相逕庭」並不為過。
打個比方,甲女見有快遞送花給乙女,便問究竟,乙女說「伊呀,十三弗啦,」面帶羞容而又充滿喜悅,不問可知,這個送花的「十三點」必是她心儀的追求者,這聲「十三」乃是又喜又愛。
同樣情況,若乙女不耐煩地說「啥人啦?哪能介十三搿啦!」那麼這句「啥人啦?」故然是明知故問,不過多半就算當面相見,那女的也未必肯與他相認。既然已經到了「不願認識,不屑認識,不承認認識,就是不認識,情願不認識」的地步,那麼這位男士還要殷情送花,所謂「熱面孔去貼伊冷屁股」,就真正有些「十三點」了。
所以,「十三點」或者「十三」一詞,本身就有點「十三」,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捉摸不定,沒有准數,有時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不妨研究研究「十三」的出處,再來搞清它的真正含義吧。
最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說「痴」字的筆畫是十三筆,我數了一下,的確「痴」是十三畫,然而問題就來了,用筆畫的暗語的確有之,比如說某人得了「廿八劃」的病,則是指其犯了相思。「十三點」一詞由來已久,至少解放前就廣為流傳了,可解放前用的是繁體字,「痴」字寫作「痴」,竟有十九畫之多呢,或許「十三」另有來源。
中文字說不通,有人想到了西洋詞,說「十三點」來源於英文的hysteria,這個詞是「癔病」的意思,「痴」是智力障礙,而「癔」則是精神障礙。Hysteria還有一個音譯,名氣就大了,便是「歇斯底里」也,然而「歇斯底里」這個音譯好像和「十三點」的讀音相去甚遠,也不足信。
西洋詞說不通,也有人想到了西洋典故,基督耶穌不是被第十三個叫做猶大的人出賣的嗎?所以西方人避諱「十三」,因此當時的西洋建築諸如國際大飯店、金門飯店之類的,過了十二層便是十四層,決計沒有「十三層」,會不會十三點的出典與此有關呢?聽著倒有點像,只是這「點」又從何說起呢?
最後還有一種說法,說是老式的自鳴鐘,到點報時,一點一響,十點十響,若是敲出十三響來,豈不是自鳴鐘發了神經,有點痴頭怪腦?所以這種現象叫做「敲亂鐘」,而既然敲了十三響,不就是「十三點」的鐘嗎?這種說法雖然邏輯上很說得過去,但是可信度並不高,哪會家家戶戶常敲亂鐘,以至於形成一句俏皮話的啊?若是海關的自鳴鐘經常敲錯,那可不僅僅是「十三點」的問題了……
所以,十三點的出處各有各說,都很「十三」,沒有定論,好似上天注定了「十三點」,就是一個「十三」的詞。
「十三點」或許是一種「隱語」,隱語的意思就是很難考證,否則也就不是隱語了。「十三點」一詞,本身就有許多的隱語。
最引人一笑的要數千古浪漫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了,本來好好的一雙碧人,偏偏名字起得不好,梁山伯在上海裡讀作「兩三八」,加在一起就是個「十三」;你加在一起叫十三倒也罷了,偏偏書僮「四九」加在一起也是個「十三」。正是這對「十三」,面對一雙女扮男裝的佳人,數年竟不知對方情義,實在「十三」得緊了。
有時,不方便說人十三點,或是覺得說著不雅,也多用隱語,比如「B拆開」就是,把字母「B」拆開,就成一豎一彎,加在一起,就是「13」;又有說人「電話聽筒」的,因為據說老式的電話聽筒上有十三個小洞,所以就成了「十三點」隱語。
在上海,「十三點」一詞為女人專用,只有女人能用,這三個字從嬌滴滴的美女嘴中吐出,便有了靈氣,若是一個五大三粗的落腮鬍壯漢嘴裡也迸出「十三點」三字,那麼恐怕此人本身就有些「十三點」了。
或許,「十三點」還真是從鐘錶來的,因為十三點的隱語還有「十二點六十分」,十二點再加六十分鐘,不就是十三點嗎?與此相同的,還有「十一點八刻」的叫法,加在一起,也是「十三點」。
關於「十三點」的起源,還有種說法是從牌九而來,牌九的最基本玩法,是將兩張骨牌上的點數加起來,比如一張牌上面是2點,下面是3點,而另一張上面是3點,下面是4點,那麼這兩張牌加起來就是12點;同樣,如果一張牌上面是1點,下面是5點,加上一張上面是1點下面是6點的牌,總共就是13點了。好玩的是,後面兩張牌分別叫做「幺五」和「幺六」,並排放在一起,就是[這兩個字要製作一下,就是兩隻牌九的牌色],活像一對不搭調的燭台,「不搭調」就是「不入調」,就是「嘸沒腔調」,所以「十三點」的另一個隱語就是「幺五幺六」,如果說「搿個人幺五幺六」,就是說他「十三點」了。
這是將牌的點數加起來罵人,說來也好玩,可以加成13的牌有許多,卻偏偏「幺五幺六」專門用來指代13點。
無獨有偶,崇明人也說「十三點」,並且還有歌謠,喚作「唔給烏蟲烏來湯湯赫,點半點半兩點半,過了三點四點半」加在一起,也正好是「十三點」。
上海人,有時並不說全「十三點」三個字,因為三字連續,中間的字是揚聲,很難讀清,所以也常變讀為「十三」兩字。
(寫於2007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