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已佚)
新書《下廚記》已經在印了,《上海閒話》也已經進入最後編輯階段,這回的新書,採用手繪,不用照片了,在此特地放上「梅璽閣菜照」的幻燈,喜歡的可以一次看個夠。
從目前來說,正式的出版日期和價格,我都不知道,都是工作室在操作,我也懶得關心,我正好可以省下的時間來寫更多的東西,希望大家喜歡!
英文版的崑曲書已經啟動了,在此有個好消息,就是此書會中英文雙語同時出版,一本英文、一本中文,而且此書會有一個大驚喜,恕我不能透露更多了。
(圖已佚)
(圖已佚)
新書《下廚記》已經在印了,《上海閒話》也已經進入最後編輯階段,這回的新書,採用手繪,不用照片了,在此特地放上「梅璽閣菜照」的幻燈,喜歡的可以一次看個夠。
從目前來說,正式的出版日期和價格,我都不知道,都是工作室在操作,我也懶得關心,我正好可以省下的時間來寫更多的東西,希望大家喜歡!
英文版的崑曲書已經啟動了,在此有個好消息,就是此書會中英文雙語同時出版,一本英文、一本中文,而且此書會有一個大驚喜,恕我不能透露更多了。
(圖已佚)
不同的人,對於「焦」或者說「糊」的標準和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是那種看到培根邊上起硬變色、煎蛋起了焦邊就大叫「糊啦,糊啦!」的朋友,不建議閱讀此文。我還見過說上海生煎包「那怎麼喫呀,每個都糊了」的主,本文沒有任何東西會有一丁點的「糊」,但依然不建議此類人士閱讀。同樣,不同樣,人們對於「生」或者說「嫩」的標準和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是那種但凡白煮蛋蛋黃沒有結硬,或者白斬雞帶有微紅就大叫「還是生的」,那也不建議閱讀此文。必須要補充說明的是:並不是說不會喫生的就沒有檔次,因為川普總統就衹會喫全熟的牛排——再說一遍,並不是說不會喫生的就沒有檔次,而是說川普這種滿口謊言的人不管喫什麼,都沒有檔次。對於整天嚷著「糊了」「生的」的傢伙,建議閱讀《預約。幸福溫度(修訂版):小小孩的12堂生活廚房課》(曾雅盈,商周出版,2020年)或《親子開放廚房:手把手和孩子一起玩好吃料理》(張文姿,維他命文化,2019年)。你不知道這種人有多煩,喫個燒烤就聽她不斷地在叫這個那個,大概率濃妝中年矮胖婦女……就像包子、餃子和餛飩在中國,是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的,這些東西在南北東西各有自己的呈現,甚至連名字都會變成別的——饅頭、抄手、扁食、雲吞,等等等等,不但名稱各不相同,甚至還互有交叉。拉麵和蛋包飯在日本也是如此,各地有不同的風格與名稱,我們今天來說個簡單的——蛋包飯。蛋包飯在日文中是「オムライス」,發音有點象「歐美拉伊斯」,轉寫成字母就是「omu raisu」,聰明如你應該已經猜到,後半段的「拉伊斯」就是英文的米飯(rice),那麼前半部分呢?是英文「omelette」的簡稱。Omelette,我曾經寫過的,西式的蛋捲,把蛋液打到平底鍋中,待底部稍稍結起時,放入洋蔥醉、西式火腿丁、甜椒丁等,然後用蛋皮包起的一種早餐配點。這種東西,在大多數地方取其譯音,比如歐姆蛋,又如香港人用廣東話念的「奄列」,又比如上海人寫作「杏利蛋」讀如「昂利蛋」,都是指的這個。Omelette rice,想也想得出來,就是當中放上飯的西式蛋捲,很明顯,這也衹是道「日式」,而不是「日料」,你得知道,美國人眼中與壽司齊名的「日本國家食品」,遍佈日本的「拉麵」,日本人也不過認認為那是「中華料理」。照「標準」的日本做法,蛋包飯中的飯,是雞肉炒飯,洋蔥雞肉雞肉炒飯,有時會加入新鮮菌菇,有時會加入彩椒粒,有時會加入胡蘿蔔丁;調味,有用自製辣醬油(伍斯特醬)的,有用番茄醬的,還有用醬油、味醂調製日式醬的,也有做成咖喱蛋包飯的;雞肉有用雞胸的,也有用雞腿的,以及不用雞而用培根的,用香腸切丁的——再說一次,這個東西沒有標準!有幾個基本的原則,為了快熟,不管是雞胸丁雞腿丁洋蔥丁還是彩椒丁胡蘿蔔丁,特別是素的部分,都儘量要切得小一點,象飛行棋的那種骰子的大小。飯的量,一小碗的樣子,一份料一份飯,或者二份料三份飯,以這樣的比例搭配,蛋包飯是一人份的東西,所以不能貪多。熱飯還是冷飯?冷飯!熱的冷飯,微波爐把冷飯轉上一分鐘,半熱的飯在炒的時候很容易散開,如果不用微波爐,要把冷飯放在保鮮袋事先捏散。至於「周彫現燒熱飯版」揚州炒飯,用的是熱飯,原因在以前已經討論過了,歡迎大家去找我的舊文看。飯的炒法,一般中鍋中放油,先炒雞肉和洋蔥,再放入其它的食材,倒入米飯,放入醬汁炒勻即可,要注意的是,因為最後的成品,還有一層醬汁要澆上去,所以這種炒飯要比平常的炒飯來得淡一些。蛋包飯就像蓋澆飯那樣,是種一人一份喫到飽的東西,如果家中自製且另有配菜,大可不必麻煩去炒雞肉飯,直現出鍋的白飯也可以。飯店中的蛋包飯,飯往往盛在一個熨斗狀的容器中,然後把飯覆在盆中,在家中做的,盛在碗中,再覆到盆中,很容易,實在偷懶的話,把飯直接盛在盆中,也可以,這個事情,沒標準。說完飯,來說蛋,一般是用兩個雞蛋,記得嗎?一人份,如果一個雞蛋,太少了,出不了效果,而一頓三個雞蛋又太多了,所以,衹能是二個。蛋包飯的蛋有幾種做法,一種就是最傳統的omelette的做法,完全就是用飯代替洋蔥火腿,這種做法都不用把飯裝到盆中,鍋中放油,然後倒入蛋液,待蛋快凝結時,把飯倒在蛋上,倒在一邊靠中間的位置,把另一邊的蛋翻過來,包住飯,包成一個荷包形,盛到盆中,澆上醬汁即可。還有一種,把平底鍋中的油燒熱,燒到很熱,倒入蛋液,往前輕側鍋子,用筷子攪動蛋液,同時把已經結起的蛋皮邊刮到蛋液當中,幾次之後,蛋液的流動性開始變低,把蛋包起來,包成一個荷包形,這時最當中的蛋液依然是可以流動的,而外面已經光滑了。把「荷包」接口的地方移到底下,即與鍋接觸的那面,稍稍加溫,以使荷包中的蛋液不會流出來。再翻個面,讓接口朝上,然後把整個「荷包」覆到盆中的飯上,用刀在荷包的表面劃開,劃開頂層而已,然後荷包會攤開,兩個半面展開後蓋在飯上,表面佈滿尚未結實的蛋液,非常漂亮……第一種做法,就是做張厚蛋皮,包起米飯,有點「傻」。第二種做法,就是做個大溏心蛋,放在米飯上,再切開包起來,有點「難」。如果你是家飯店,每天要賣幾十份上百份,那我勸你好好練練第二種,在飯店層面上說,它一點都不難,衹是個簡單的肌肉記憶。我寫日料就是為了粉碎「神秘化」的,做蛋包飯的難度並不會比做煎餅果子更高的。第二種種除了切開的一霎那比較有戲劇效果外,它好在哪裡?首先,它包起了飯;其次,它有流動的蛋液,拌飯更好喫,視覺上也更不「平」。仔細想一想,切開後,整個與鍋接觸的光滑一面,直接蓋在飯上,有蛋液那面,展示出來——這不是很簡單嗎?用「厚濕蛋皮」法,就很容易做到與鍋接觸的光滑一面蓋到飯上,並且展示出有流動蛋液的那面。照我說的去做,這種做法成品更漂亮,更容易,也更入味。先調一個喜歡的醬汁吧,我喜歡稍微薄一點的,照「標準」日式蛋包飯的做法,醬汁太厚,我覺得有點點膩。我貢獻一個我常用的吧,一份半味醂一份生抽一份清酒,我喫口偏甜,如果你嫌太甜的話,可以把味醂的量適當降低。除此之外,我也鼓勵大家使用番茄醬加糖、辣醬油加水加糖等方法,調出自己喜歡的醬汁來,你甚至調個糖醋汁、咕咾肉汁都可以,這玩意沒標準。平底鍋燒熱,最好不要那種太便宜的超薄鋁鍋,放一調羹油,加熱,熱到開始冒煙,倒入打散的蛋液,關火。用鏟子抵住鍋子後沿的蛋液邊緣,往前推動,兩到三下之後,鍋的當中有個明顯的褶皺,兩三層的樣子,蛋液開始凝結,從邊上倒入調好的醬汁,轉鍋,醬汁中的水份比蛋液多,鍋中開始沸騰起來,不過十幾二十秒的樣子,鍋中恢復平靜,把整個鍋端起移到盆中盛著的飯上,慢慢傾斜並抖到鍋身,讓整張蛋皮不翻身地移到飯的上面,蓋住飯,即可。這樣,蛋包飯就做好了,與第二種相比,達到了同樣的效果,甚至有更多的半凝固的蛋,在口感上更勝一籌。這種方法有很多演繹,其中有種是把筷子竪在鍋子中央,慢慢捲起蛋皮,最後做成一朵蓮花形狀的,也很好看,那是另一種的肌肉記憶了。如果這三種方法都學不會,那還有第四種,照著做蛋皮的方法,二個蛋可以做三到四張蛋皮,先做蛋皮後包飯,這總可以了吧?都玩玩試試吧,變化組合太多了,不用照著標準來,找到你喜歡的那一款即可。
前段時間上海評彈團到洛杉磯來訪問,本來打算請高博文、吳新伯來家弄頓家宴的,無奈他們這回是「公派」,行程不但排滿,而且還要事先報備,無法私行。後來,他們在亨庭頓圖書館演出,我受邀前往,和老友們匆匆見了一面。演出開始前,劇場還沒有開門,於是一眾人等衹能在門口的花園裡等著,有十數位「大打扮」的女士,穿著旗袍禮服,在花園中互相打招呼祝新年,雖然都至少年過半百,但卻個個花枝招展,頗有看頭。還有十數位男士,亦是西裝領帶或中式禮服,明顯與那些女士也是認識的,互道寒暄。 所有的人,都說著上海話,一場蘇州評彈的演出,除了後來演員口中的蘇州話,聽眾清一色的全說著上海話,倒也有趣,在上海都找不到這麼多人聚在一起說著上海話了。 我經常聽人說,上海的小朋友不會說上海話了,很是擔心上海話沒了上海文化也就沒了。這裡固然有推普政策的原因,然而關於上海話是上海文化的載體,還是上海文化是上海話的容器,倒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那些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東西,現在已經很少了,老虎灶、彈格路、修腳踏車攤、倒馬桶、生煤球爐、皮匠攤、修洋傘、削刀磨剪刀、撬(繰)邊攤頭、奉幫裁縫、江北娘姨,現在還有多少?既然這些上海特有的東西沒了,描述這些東西的語言沒有被傳承,也是正常的,我們看唐宋筆記,裡面有大量的名詞是現在生活中不用的,好在漢字是表意文字,望文即能生義,讀書讓我們能夠瞭解古人的生活。 別的不說,上海有多少小喫點心如今沒有了?有些雖然還有,但是味道大不如前了。注意,我說的「沒有」,是指大尺度上的沒有,就是說基本上看不到了。你硬要說某個小區的某條弄堂口有個老奶奶隔天擺攤,每天衹賣三十個,那不能作數;就像我們現在說膠卷相機淘汰了,你硬要說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一位攝影家DIY膠卷堅持拍攝,那衹是情懷層面的東西,淘汰還是被淘汰了。 膠卷、磁帶、拷機、VCD、錄像帶,都是被淘汰了的東西,硬爭無益,倒是黑膠唱片一直沒有被淘汱,甚至還有新的設備出來,唱機可以連到藍牙音箱,既先進,又傳統,但其它的那些,怕是回天無術了。 上海的小喫,我小時候最喜歡喫的一種東西,叫糖餃,說是餃,卻是實心的。那個東西是糯米加大米做的,一個扁扁的腰子形的東西,當中扭了一下,變成二個相連的圓形,然後放到大油鍋中去炸,炸至金黃之後,放在糖粉之中打個滾,又軟又糯又甜,現在想來,都覺得好喫。那時候,一個糖餃是六分錢,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還有樣東西,我不太喜歡,那就是糖糕,麵粉做的,一個胖麵糰鋪平後當中放上白糖在折起,切開後油炸,當中的糖融化,最後就變成了一個「V」字形的東西。那東西我不太愛喫,麵粉做的太紮實了,熱的時候還行,一冷就變硬了。 還有油燉子,不但東西再也沒有了,連名字都被搶了。我小時候的油燉子,是糯米粉做的,手掌大小,餡有肉的有豆沙的也有黑洋酥的,也是油炸而成,哎呀,特別是肉的,別提多好喫了。後來,油燉子的名字被蘿蔔絲餅搶了去,再後來,連油汆蘿蔔絲餅也沒有了。 嗯?怎麼全是油炸的?我去過好多次印度,驚異於他們有好多喫食都是大鍋油炸的,現在想來,過去的上海小喫中,好像油炸的也不少? 還有一種餅,就像印度飛餅那麼薄,也是油炸的,炸出的成品,很大的一張,象把蒲扇似的,由於溫溫高,這種餅上還有許多泡泡,泡泡那裡的餅皮更脆更香。這種餅平時飲食店並不怎麼做,但是美食節或是廟會遊園會之類的活動,就會有這種餅了,算是喫不飽的零食啦!對了,有這種餅的時候,就會有龍蝦片賣,也是油炸的,也是零食,沒有小孩子不喜歡龍蝦片的。 大薄餅平時沒有,但平時有種小的油餅,是早餐攤點常見的,手掌大小圓形的,當中用刀劃上二刀,我一直覺得像個大鈕釦似的。還有,當然,油條,也是炸的。 真要說炸的,生煎、鍋貼,都可以認為是油炸食品,生煎是上海還有,而鍋貼我真是多年未喫到了,如今上海的那些鍋貼,衹能稱作是餃子形的生煎;你想呀,麵糰是生煎的麵糰,肉餡是生煎的肉餡,甚至還有一鍋二煎的,那豈不就是鍋貼的形狀,生煎的本身嗎? 今天說一道上海的小東西,以前飲食店都有的——油豆腐線粉湯。油豆腐是炸過的老豆腐塊,方形的,金黃色,家中常用來塞肉喫;線粉,是個上海話詞粉,就是普通話中的「粉絲」,好的線絲是用綠豆做的,差一點的加蠶豆,再差一點,加山芋。 過去的飲食店,有這麼幾種湯:雙檔湯、雞鴨血湯、咖喱牛肉湯和油豆腐線粉湯,至於黃豆腳爪湯,不是配點心喫的,那是菜飯的搭檔。前面的四種湯,除了咖喱牛肉湯之外,其它幾種湯的湯底都是一樣的,就是那燒著的一個大鍋,燒得滾滾的,雞鴨血塊是在另一口鍋中浸著的,等客人把籌子交給灶後的廚師,大多數是個半老徐娘,那就根據你要東西,把各式的食材放在一個鋼絲燙籠裡,這個燙籠有個鈎子,可以掛在鍋沿之上,方便她繼續操作。要雙檔,就把雙檔燙熱後從燙籠中倒到碗中,再舀上一勺湯,撒上蔥就行了;要雞鴨血湯,就用個漏勺舀點雞鴨血在碗中,從燙籠中倒出燙熱的肫肝腸片,再舀上一勺湯,撒上蔥就行了;至於油豆腐線粉湯,油豆腐是一直燒在鍋中的,油豆腐燒不爛,燒得越久越入味,衹要把泡好的線粉燙一下,倒在碗中,撩幾個油豆腐在碗中,再舀上一勺湯,撒上蔥就行了。 上海人沒有空口喫生煎、鍋貼、小籠的習慣,一定是要配碗湯的,油豆腐線粉湯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它最便宜,別的幾種都有肉,而它的主料是純素的,說是純素,可和尚還是喫不得,因為那湯是葷的,別說湯底是肉骨頭熬的,就是燙的那些東西,也有很多葷的。 好了,把道理都說清楚了,家中做起來,依樣畫葫蘆就是了。關鍵要有湯底和蔥。 湯底,最好就是肉骨頭湯,你不必特地去熬,隔天燒了小排湯,小排喫完了,還剩點湯,瀘出殘渣,做油豆腐線粉湯最好;更好的是雞湯,比如燉了個雞湯,喫了一頓,第二頓不妨換換胃口。 我以前是熬好了骨湯雞湯,用自封袋放在冷凍室裡,隨用隨取;現在偷懶了,直接用盒裝的雞高湯,那種高湯味道湯,用的時候還要放點水。 油豆腐,江浙滬到處有賣,洛杉磯同樣,若是你非要喫卻買不到的話,自己炸也不難,記得要買老豆腐,記得要切成小方塊,正立方體的小方塊,切好之後還要晾一晾再炸,炸也好,煎也好,直到金黃為止。油豆腐下鍋前,要用筷子戳個洞,那樣湯水容易沁入,方才好喫。 線粉,買「龍口粉絲」,龍口是個地名,但龍口並不出產粉絲,而是附近的招遠出產最多,衹是從龍口港出貨而已,就像良鄉不產栗子一樣。龍口粉絲的包裝大同小異,大家一定要認清品牌和成份。這點我們在海外的反而方便,衹要認準山東中糧集團出口的「塔牌」即可;我也買到過包裝幾乎一樣的雜牌,品質可謂天壤之別。 線粉要事先泡開,好的線粉不會被泡糊。取一個容器,放入線粉,線粉會吸水會脹,所以不要貪心,按人頭一人一小把即可;容器中放入開水,蓋沒後再加一點。 雞湯調味,稍微比平常的口味鹹上一點點,然後放入油豆腐煮,煮的時間越長越好喫,及至要喫了,從清水中撩出粉絲,放入鍋中,等湯再起沖沸起,關火撒蔥,即可上桌。對了,還可以滴上幾滴麻油,切不可多。 油豆腐線粉湯可以配辣椒醬喫,別有風味,衹是上海現在連水辣糊也找不到了,那就配油潑辣子的那種吧;水辣糊倒也不難,有機會我教大家做。 今天說了些消失的油炸點心,至於海棠糕、梅花糕、老虎腳爪、羌餅、柴爿餛飩,現在的小孩子更是聞所未聞了,這些東西又伴隨著語言都消失了,是好事還是壞事,我不敢斷言。怎麼說呢?在沒有了好喫的辣肉麵的同時,我們多了拉麵的選擇,有西北的清真拉麵,也有日本的;沒有了元寶茶之後,有了星巴克和各種各樣的奶茶。事物是發展的,市場自己會選擇,上海可以接受改良的羅宋湯,自然也能包容的川菜和火鍋,這才是上海的風範。 不過,我還是希望傳統的上海早點,可以起死回生,在路邊的小攤上就能喫到;好吧,我先期盼路邊小攤能夠起死回生吧!
雖然我的生活離不開99大華這家超市,但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駡他的機會,因為他們的東西,品質實在堪懮啊! 有一次買豆腐漿,回來打算弄個鹹漿喫喫,直接倒出來就已經開花了,連醋都省了,連油條榨菜蝦皮都省了,連我的早餐也省了。還有不止一次,買牛百頁,大華的牛百頁是放在托盤中再拿保鮮膜包起的,你光這麼看看挺好的,買回家一打開,頂上這層的牛百頁是完整的,底下一半就被割去大頁的,這也太姦商所為了。 不但質量有問題,態度和誠信也有問題。 有一次買啤酒,付完錢發現價格不對,是我與他們的標價方式理解不同,於是我要退,結果他們說加州法律規定不能退。 後來,我有次在COSTCO買錯了酒,立馬就讓我退了;我才好奇地去尋找相關的法律,加州管這事的部門叫ABC,是Alcoholic Beverage Control縮寫,酒精飲料監管部。原來,以前不管是聯邦法律還是州法律,買了酒的確是不能退的,然而在1961年的時候,聯邦政府規定如果酒的品質不佳,可以退換,而在法條25600(a)(2)中更是明確規定,「買錯的酒」衹要沒有打開包裝,是可以退錢的。1984年開業的99大華,依然拿著1961年前的法律,來拒絕客戶退酒,有點不要臉了。 大華最讓我恨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他們的蔬菜質量,萵筍是空的,芹菜老到莖比肉多,一撕莖,剩下的肉是鏤空的。最最最最讓我氣憤的是他們的豆苗,說得誇張一點,這麼老的豆苗,喂兔子都不行啊!起碼摘去個三分之二才能食用,要買上二包才能炒出一盆來。 相比之下,德成行的豆苗就要好得多,幾乎不用挑就能炒,買上與大華差不多份量的一包,還能分成二次炒。雖然德成行看著又舊又破,但是光蔬菜一樣,就完勝大華了。 我不是德成行的托,我還批評過德成行的公眾號,全是些空穴來風牽強附會的養生雞湯,有很多科學界早已證實或證偽的話題,德成行的公號還在津津樂道。 我是個實事求是的人,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德成行還有樣好的,就是他們的乾貨。從蟲草花、黑木耳、香菇、竹蓀、西洋參到乾貝、花膠、鮑魚、海參,都是自有品牌的,裝在一個個透明的寫有「德成行」的袋子或盒子中,要不是加州禁絕了魚翅,估計他們的銷量排行也不會低。 我家中就常備德成行的各種乾貨,這不前幾天好友「米媽」住在我家,教我做了道乾貝蘿蔔湯,用的就是常備的乾貝,德成行買的。我家中,乾貝、開洋、黑木耳、香菇、榨菜、蝦皮、紫菜、鹹蛋、皮蛋、乳腐、腊肉、香腸和雞蛋,都是常備的,永遠都不會斷的,還有撒拉米、起司之類的洋貨,不去管它。 乾貝,有大有小,大的自然賣相好,可以做大菜;小的就可以隨心所慾了,燉湯時放幾粒,炒菜時放幾粒,甚至可以當作調料用,衹是我從沒有想到過可以把小乾貝用作主料。 這道湯很容易,連乾貝都不用泡發,直接抓一把,放在水中煮,煮它個半小時一小時都可以,直接把乾貝「煮發」即可。不要用大的乾貝哦,要用小的,如手指般粗細的那種,再小的我沒試過,因為我也沒有。好的乾貝一點都不腥,還很香,甚至都不用放料酒。 蘿蔔對剖切片,切薄片,越薄越容易煮熟,但越薄也越容易煮爛,因此還是要有個取捨,大約三枚硬幣的厚度。乾貝煮好後,湯中放點生抽,下蘿蔔煮,由於薄,三五分鐘即可,不宜久煮。 一喝,果然鮮香,又快又方便的一道湯,多好。這道湯切忌有油,一點油花都不能有,鍋要洗得乾淨! 希望洛杉磯的「亞超」們能開出個新氣象來。 California ABC: https://www.abc.ca.gov/FORMS/ABC608.pdf
很期待您的新書,希望能夠買到。另外您的網站改版之後,以前的那些菜譜去哪裡了,轉了一圈沒有找到,請指點,謝謝。
梅璽閣主:以前的菜譜在左邊的Makesure Recipes裡面,謝謝你喜歡我的書。
菜譜要出版了? 太好了。 我一定第一時間買一本。
好久沒來這裡了, 今天本來想上了看看怎麼做 糖醋排骨的。 呵呵。 菜譜沒了嗎??。。。
我是最早在書店看到一書從後才上網的,很喜歡這亇網站。我愛讀美食的書,我藏有(上中下三卷).等書,這是文化巨製。而我更喜歡南方邵宛澍的和北方王敦煌的二本書,這二本書講美食有故亊有技法,而且可以在家裡用曰常炊具操作,這對於大批既動口又動手的人實在是福音。因此很期待新書。向閣主致敬!
終於出書啦,好多年前看梅璽閣就是別人說這家人的菜燒得好。後來一看,真長見識。。。不過不好意思的是從來沒有照著做過。買本書捧捧場還是要的:)
有段時間沒來了,怎麼現在都變成莫談了?
「莫談XX」,是解放前國民黨反動派的時候,茶館裡必貼的誡語,如今新政一甲子,風尚開明,放此「三莫談」,乃是以古為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