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下廚記 IX]日式炸蝦
好吧,好吧,我承認,我一直偷偷地在做一件事,一直在做,幾乎沒人知道,我一直在做,偷偷地做,現在終於到了可以公開一部分的時候了。你或許知道,我是一個「反原教旨主義者」,無論從宗教到語言到文字到美食,我都不主張依原式原樣照搬舊儀,所以我經常勸告非「古早」不認的朋友按照「古法」生一個孩子,對,就是那種「開水加剪刀」的生法,以便讓我這種「離經叛道」的長個見識,我並不是說要「看著」她生一個,我衹是說要「看」她生一個,無奈,至今一個也沒有找到。當然,我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那種反對派,相比「中醫黑」,我也一直勸他們在懷孕的時候喝上一杯中藥的墮胎湯,以用實際行動來證個偽,以便現身說法中藥墮胎完全沒有墮胎的「療效」,當然,我並不說是說要「看著」她掉一個下來……無奈,至今一個也沒有找到。為什麼相反的兩件事,我都會說到生孩子去?因為這兩種人除了生孩子啥都不會,我沒法拿別的事和他們說。除了這些,我還是一個反對美食神秘化的人,所以那些384層的蛋撻,還有每隻用主料0.5克的刀魚餛飩,以及三天四夜的紅燒肉,每當我看到它們,都會出來嘲笑一番,對了,還有三蝦麵和禿黃油,我每年都會寫一篇關於三蝦麵的文章,與朋友們聊聊天。最被神秘化的,可能要算日料了,什麼料亭啦,什麼懷石啦,什麼割烹啦,什麼會席啦,名流們一個個在上海、在杭州喫著日料,用著從「握」到「貫」的奇怪量詞,寫著各種各樣的公眾號,行文風格已經從前幾年的「一千二千不算貴」到如今的「三千四千真便宜」了。我在疫情之前就想問了,你們衹寫上海、杭州的日料,而不寫日本的,我知道你們一定買得起飛機票,那麼是因為完全不懂日語和英語以至於不敢去日本嗎?好吧,先來公開我偷偷在做的事——我翻譯了兩本書,兩本完全可以把日料講得清清楚楚的書,一本是日料辭典,辭典不用多說了吧?它把料亭、懷石、割烹、會席都說得清清楚楚了,還有海帶、鰹魚乾和味噌與味醂,再加上醬油,幾乎就涵蓋了日料的味型了。我譯的另一本則是辻靜雄寫的日料書,辻靜雄是辻芳樹的爸爸,也是辻調理師專門學校的創始人,嗯,這個學校常被簡稱為「辻學校」,嗯,就像新東方廚師學校和藍翔一樣,那是專門培養廚師的學校。不對,辻學校的檔次要比新東方、藍翔高得多,這個學校不招沒有基礎的學生,光三年的學費就是1916000円、1650000円、1524000円總計509萬日元也就是29.6萬人民幣,這還不包括教材書籍服裝廚刀的雜項費用。這麼說吧,辻學校就是日本的藍帶,呃,不能這麼說,因為法國烹飪的藍帶在日本本來就有分校,同時為了「報復」,辻學校在法國也有分校。好吧好吧,我介紹這個學校也好,翻譯他們前任校長的經典也好,並不是要在「日料神秘化」上推波助瀾,我做這些事,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日料沒什麼大不了的,而這正是辻靜雄當年做的,衹有讓更多的人瞭解日料,才能將之發揚光大。從這一點上,我非常佩服這位前輩,與之相比那些將宮庭菜、淮揚菜、本幫菜、川菜神秘化的朋友,你們真真實實是在把路走窄了。我們會討論好幾篇日料的,第一道——日式炸蝦,嚴格說,這道都不是日本料理,就像上海的羅宋湯和炸豬排那樣,那是海派西餐,但不是中國菜。同樣,日式炸蝦是「日式」,但不是「日料」;否則籤語餅和左公雞就真是中國菜代表了。日本的炸蝦有兩種,一種是天婦羅,那是日料的代表;另一種是日式炸蝦,那是日本的西餐代表,更具代表性的是日式炸豬排,日式炸豬排也分「日料」和「非日料」,今天說不是日料的「日式炸蝦」。先說一個日料的基本——不能用筷子喫的不是日料,所以整塊的要用刀叉喫的炸豬排不是日料,日本的湯是不用調羹勺子的,味噌湯不用,不管什麼日料湯,都不用。日料中根本就沒有調羹沒有勺子,有人要問,茶碗蒸,放在一個小杯子中的那種燉蛋,是不是日料呢?首先,這個不是湯;其次,舀那個玩意的不是調羹不是勺子,那衹是個「小匙」。第一個原則是不能用筷子的不叫日料,茶碗蒸例外;第二個原則是一口喫不下的不叫日料,同樣整塊的炸豬排在此也不適用,這也正是日式炸蝦不算日料的原因,因為一口喫不掉整隻蝦。然而他們天婦羅又怎麼都算是日料了,哪怕你能炸個整豬出來,天婦羅乳豬?沒關係,那也是日料。天下的事,沒有百分之百的標準的。好吧,總結一下,不能用筷子喫的不算日料,茶碗蒸除外;一口喫不下的不算日料,天婦羅除外。好像很簡單,日料也好,不是日料也好,本來就很簡單,是上海那些公眾號把它們弄複雜了。《下廚記》系列一向是說怎麼做的,我們來聊聊。蝦,什麼蝦?海蝦!什麼樣的海蝦?我們先來說說已經知道的那些海蝦,殼毛毛的,蝦身也不大,平時我們稱之為「毛蝦」「沙蝦」,這種蝦,生的時候殼有淡青的有淡粉紅的,適合剝蝦仁,做蝦餅;「基圍蝦」,殼薄殼輕,基本都是活的,價廉物美,適合白灼鹽水;大頭蝦,過去不值錢的東西,如今一年比一年貴,夏季頭部有膏,做油爆蝦的話比河蝦過癮;阿根廷紅蝦日本珊瑚蝦,都是適合生喫的;至於北極蝦,又是「似生實熟」的故事了。至於龍蝦、蝦蛄,那已經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蝦了。日式炸蝦要用「日本對蝦」來做,它是一種斑節蝦,分不清楚的話,也可以用普通的「草蝦」來做,這兩種蝦都被稱作「虎蝦」。美國西海岸有質量相當好的虎蝦售賣,雖然它已經在墨西哥灣成了入侵物種,這我們不管。草蝦是一種蝦殼很青且帶有黑色環紋的蝦,基本不會與白蝦、基圍蝦之類的搞錯,其它的蝦身體是扁的,(老)虎蝦的蝦身是圓的,蝦殼的顏色要比其它蝦深得多。草蝦去頭,去殼、留尾,與「鳳尾蝦」不同的是,鳳尾蝦除三岔的尾部外,還要留一節蝦殼;而這種做法,衹要留最後的三爿的蝦尾就可以了,前提是要夠新鮮。將蝦身一剖為二,不要切斷,扯去蝦腸(沙線),將對剖的蝦身碾平,用刀面壓一下即可,再用刀脊輕輕拍打蝦身,從頭拍到尾,把二爿的蝦身拍平為止。準備三樣東西,一是土豆澱粉,大陸和美國市場基本上以玉米澱粉為主,土豆澱粉則要尋找一番,日本超市能夠尋到,有時也寫作「片栗粉」,就像上海人把著膩(勾芡)的澱粉叫做「菱粉」一樣,片栗粉也衹是一種歷史傳承的叫法而已。注意不要與「粟粉」搞起來,粟粉指的是玉米澱粉,而很多菜譜上提到的「鷹粟粉」則是「鷹牌」「粟粉」,其實它並不是「鷹牌」的,而是「Kingford’s」牌的,衹是包裝上畫著一隻鷹而已,而現在「鷹粟粉」三個字倒是成了註冊商標,而真正的「鷹牌(鷹嘜)」或「Eagle Brand」則是一個練乳的牌子,如今已經到了雀巢旗下。至於經常有人說起的「片粟粉」,根本沒有那樣東西,那是「片栗粉」和「粟粉」的一個怪胎組合。說了這麼多有什麼意義?一是讓你多點談資,一是讓你記得那玩意叫做「片栗粉」。再說一句氣人的話吧,這道菜用的是土豆澱粉,要是找不到土豆澱粉,完 全可以用玉米澱粉代替。然後要準備一隻雞蛋,我不會寫日本人叫雞蛋這個那個的,天下的雞蛋是一樣的,不接受擡槓,我的意思是天下的雞蛋都是雞媽媽生的。還要一樣東西——日式麵包粉,要做日式炸蝦,就得用日式麵包粉,如果用法式麵包粉,那就是法式炸蝦。如果用蘇打餅乾碾碎了炸,可以認為是海派西餐中的炸蝦。日式麵包粉,或者日式麵包糠,是一種專門用來油炸的預製包裝食材,它的主要成分包括:麵粉、酵母、鹽、棕櫚起酥油、葡萄糖、麵糰調理劑(麵粉、麥芽粉、海帶粉、大豆分離蛋白、維生素C、半纖維素酶、α-澱粉酶)。看到了嗎?其中有鹽,所以,不用調味了。之所以列了這麼多,我是想告訴大家,別嘗試自己調配了,買現成的吧!日式麵包粉,日文叫做「パン粉」,但大概率在外包裝上會寫作「ソフトパン粉」,別去管它了,反正記不住的。你要找的是上面寫著「PANKO」字樣的粉,有袋裝的也有盒裝的,著名的品牌包括大陸朋友熟知醬油品牌龜甲萬(Kikkoman)和日清(然而並不是生產方便麵的那家),在美國市場,卡夫以及其它幾個西式品牌都有生產,甚至有了「義大利風日式麵包粉」。然後,就簡單了,準備三個容器,一個放澱粉、一個放打散的雞蛋、一個放麵包粉;再準備一個炸鍋,放入油,就像平時炸豬排或者炸任何東西一樣,多一點的油,中高溫的油,熱而不冒煙。拎著蝦尾將之放入第一個容器,裹上一層薄薄的澱粉,此舉是為了保護水份不流失,正面反面都要粘到,然後將之浸到雞蛋之中,直接拎出來,再放入第三個容器,用另一隻手壓一壓,翻個面,再壓一壓,然後拎起來,抖一抖,拎著蝦尾,將整隻投入熱油之中。油中會圍著大蝦起很多冒冒,用筷子將之翻個面,去做第二個蝦,等第二個蝦做好,放入油鍋,挾出第一隻,如此往復。挾出的蝦是淡黃色的,靜置一會兒,會有紅色滲透出來,淡黃色下掩著鮮豔的大紅色,形成了鮮明的兩層,很漂亮。一隻一隻地炸,像我這樣手腳很快的,也可以三四隻一炸,待所有的蝦炸好,再炸一次。就像炸豬排那樣,炸兩回,這回的溫度要較前一次更高一點,從最早拿起的蝦開始炸,一次兩三隻都可以,衹要炸個半分鐘就行了,以使表面更脆。我總是在炸第二次的時候,把飯盛在盆中,另外用兩個蛋做份濕的厚蛋皮,將之放到飯上,這時從炸鍋中挾出炸蝦,擺放整齊就好了。這是道「似難實易」的菜,做個十隻蝦,前後不過一刻鐘廿分鐘的事,就夠兩三個人的午餐,是既好喫又方便的快手菜。它們極其酥鬆、香脆,脆而不硬,軟軟地,與蝦具有彈性口感相當配。說到配,並不用為炸蝦特地配個醬,直接喫就是了,淡淡的鹹鮮帶著隱隱約約的甜,來自於蝦本身的甜。是的,就是這麼簡單,日料其實很簡單,事實上大多數「料」都很簡單,不要神秘化美食,那樣衹會把路越走越窄……有人說我老是把真話說出來,所謂「斷了別人的財路」,然而實際上我從來沒有反對過將美食賣到一個高的價格,我主張的是「我有底氣,我就賣這個價格」——而不是說我這食材值多少,跟顧客說食材的價格,是嘲笑顧客的常識;更不是說我這盛器是什麼朝代或者是誰做的,所以這頓飯要賣這個價,那根本是嘲笑顧客沒有見識。至於說什麼用了幾十種香料幾十道工藝的小鍋菜私房菜,你最好轉身就走,那不是在嘲笑你,根本就是在侮辱你。如果一個廚房有幾十種香料,那不用問,廚師就是個從COSTCO買了「20種香料瓶塔幢」的家庭主婦唄,其中一半的香料她一輩子都不會打開……
[下廚記 V]話梅山藥
我飬了隻貓,學名叫飯煶,小名叫飯飯。一開始,想叫飯碗的,後來一想不好,萬一哪天跑丟了,豈不是「丟了飯碗」?後來打算叫飯桶,再一想,連飯碗都不能丟,豈能丟了飯桶?最後叫了飯煶,在上海話中,指的是鑊焦,也就是北方人說的「鍋巴」,貓咪的顏色和鑊焦很像,就起了這麼名字。 有了貓咪以後,我得了嚴重的咳嗽,一咳咳了幾個月,結果去醫院一看,是哮喘,到現在已經有好多年了,有貓咪在,我的病就好不了。不過我沒有打算把貓請出門去,雖然他和人不怎麼親,但家中多個活物,總也多點活力。好在,現在醫學昌盛,衹要用藥,就不至於發作得很厲害。 這是種過敏,據說過敏性體質的人,不易得重病,因為敏感,很多病癥在初期就表現出來了,及時醫治,就不會釀成大禍。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批發和零售的關係,老天對人都是公平的,不得大病,就得零散受苦。 過敏真的是件很奇怪的事,以前對這樣東西不過敏的,突然就會過敏,反之亦然,簡直就像愛情一樣,來無影去無踨。家父以前所在的厰,是中國最早生產抗生素的,大家知道,青黴素過起敏來是會死人的,他們單位自然對所有會接觸到青黴素的做過試驗,以防萬一。 可萬一還是發生了。有次週末休息之後,一個工人進入車間,就過敏死亡了。要知道那時的週末,也就休息一天而已啊!打那以後,他們厰裡工人衹要離開超過一天,就要做青黴素試驗,想想也挺慘的,每週一重新上班,就要紮上一針,可能現在流行的「週一恐懼癥」最早就是從他們厰裡開始的吧? 過敏的人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過敏,說了過敏象愛情,你也不可能愛上所有的異性吧?我就對山藥不過敏。 我的舅舅有個廚師,關於他怎麼影響了我成為美食愛好者的故事,在許多地方都寫過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他非常不願意做的菜,就是山藥。 很多朋友接觸過芋艿,去皮是件很頭痛的事情,用鉋子直接刨的話,手就會發癢。民間有許多土法,有用醋洗手的,也有將手放在火上烤的,現在菜場裡也有事先去了皮的,方便很多。 山藥也會另人發癢,其實也是一種過敏,我的舅舅衹要料理山藥,整條手臂都紅腫起來,癢得「恨不得把手給剁了」,我卻絲毫沒有感覺,所以今天這道菜,我來做。 山藥,有很多種,常見的就是胖胖的圓圓的,但也有扁扁的,甚至還有長成手形人形乃至不規則形狀的。河南焦作出的山藥算是最好,叫做鐵棍山藥,正宗的鐵棍山藥,手指般粗細,皮呈淡黃色,與那種粗粗的灰褐色的山藥,完全不一樣。山藥很長,和人的手臂差不多,要挑長得筆直,皮色一致且表面斑點均勻的。 製作其實很簡單,山藥買來後去皮,用鉋子直接刨好了,刨好之後再洗。山藥很長,可以折成幾段再刨,否則懶人扯長線,很不順手。山藥一去就有黏液流出來,弄得表面很滑,一不小心就捏不住了。 把山藥洗過後,切成小手指長短的條,然後再一剖為四。考究的做法是在圓周上連切四刀,把山藥修成方的,在家裡喫就不必了,太過浪費。切好山藥,將浸在水中,放點鹽,一來可以浸去黏液,二來不會發黑。 出門買包話梅,廣式話梅,就是看上去癟癟的,外面有很多白霜的,喫起來酸得不得了,喫一個要含半天的那種。話梅買回來,找一個鍋,放點水,拿七八個話梅放在鍋中,加鹽,一點點即可,加糖,好多好多糖,然後煮個十來分鐘。這道菜是冷菜,冷卻之後,甜度會降低,所以多放些糖好了。 對的,冷菜,等汁水冷卻之後,把切好的山藥浸入即可,浸幾個小時的樣子,若是過亱,效果更好。 喫的時候,不要太馬虎,把山藥整齊地碼好,再拿一兩個話梅放在頂上,清清爽爽,看著就漂亮。 有很多人不喜歡山藥的黏液,這道菜特地去除了,口感爽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前提是你對山藥不過敏,當然大多數朋友並不知道是不是過敏,那麼或許半小時的痕癢換盆美食,也可能是值得的。
[下廚記 VIII]家常烤腦花
好久沒寫東西了,一停就停了近二個月。 我有一個習慣,每當想寫一樣東西一件事,總要把它寫出來,才能寫下一篇,可偏偏這回的念頭沒法寫,寫出來了沒地方可發,發了也沒地方敢收敢登,可是沒寫完呢,又不能寫下一篇,於是「文路阻塞」了,最後決定「遶路而行」,已經一個多月了。 不寫東西,反而有時間思考,倒也是件好事。有時間思考,還有好東西可以喫,也不錯。有朋友問我「你們那裡能有什麼好喫的呀?」 我想說的是,今非惜比了。過去,有外國的朋友親戚回國,大家都會問「倷伊面搿個有(口伐)?」「儂喫得著啥啥(口伐)?」在洛杉磯,我們早就不再考慮「喫得著」「有沒有」的低級問題了,雖然有些極個別的東西依然沒有,但說得更多的是「好不好」、「正不正」了。我們這裡有好過上海的生煎饅頭,有強過南京的鹽水鴨,有細過香港的早茶,有比天津還傳統的煎餅裹子和包子,也有讓人大呼「小時味道」的臺灣小食,可謂天南海北,應有儘有。 我這麼說肯定有人不同意,天下的東西怎麼會別地的比原產地還好?那有什麼好稀奇的?辣菜的製作,四川人早就超過南美人了,而現在美食評論家口中的淮揚菜高手是個川菜師傳。現在的世界是信息開放、人員流動的,有些食物,用心去做,做得比原產地還好,是很有可能也很正常的。麵包原是洋人的東西,然而現在的洋人對日式臺式麵包趨之若鶩,不管哪裡的85度C,都是洋人非常喜歡的。 作為一個上海人,如果認為鼎泰豐的小籠天下第一,那又何必堅決不接受洛杉磯有最好的上海辣肉呢?弄得我都好奇好過洛杉磯的最好的上海辣肉的上海最好的上海辣肉到底有多好喫了,太拗口了,雖然我是不同意鼎泰豐懂上海小籠的。鼎泰豐懂商業運營,可以保證每次喫到的都是一樣的,既不會有驚喜,也不會有驚詫,這點就挺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快餐也是如此。 再說一道菜,烤腦花,女兒的四川同學說在聖地亞哥喫到了最好喫的烤腦花,於是托女兒問她是哪家店,結果那位同學暑假回國了,直到後來,快開學了,那位同學回來,總算問清楚了地址,那位同學還告訴女兒,這回回國,喫到過的烤腦花,都沒有聖地亞哥的那家好喫。 女兒開學,送女兒去聖地亞哥,一家特地去了那家川菜館子,喫到了「四川姑娘眼中」最好喫的烤腦花,的確不錯。烤腦花,是四川燒烤攤上的一種食物,把豬腦和調料一起,放進用鋁箔摺成的小碗,有的封口,有的不封口,放在炭火上烤,待調料沸騰,豬腦結塊,就可以食用了,一份烤腦花有十來隻豬腦,真正是「膽固醇炸彈」,衹可偶爾為之。然而川人無礙,天天喫都沒事,可能辣椒會化解膽固醇吧? 這是家頗有氣派的中國飯店,門口有木雕門樓,整個天花板也都是木雕的,既然不是燒烤攤而是大飯店,他們的烤腦花不是放在鋁箔中的,而是盛在盆子中上來的,麻辣鮮香,的確美味。 我在四川也喫過烤腦花,在著名的成都蒼蠅館子——明婷,那回不但喫到了包了荷葉的醬肉和放眼望去全是蔥粒的腰花,還有用鋁箔包起的烤腦花,那頓美味,至今難忘。我去過很多次明婷,最早是個草棚,矮桌低凳,很是簡陋,最接地氣;及至後來,明婷變成了大飯店,感覺反倒不如先前了。 明婷的腦花,是與豆腐一起烤的,這讓我想起了蘇州人的喫法來。全中國,調弄內臓最乾淨的要數蘇州人,蘇州人喫內臓,豬肝——白灼,豬肚——白煮,豬肺——白燒,豬腸——白燉,豬心——白切,至於豬腦,蘇州人的做法也很簡單——清蒸,由於豬腦很膩,就與豆腐同蒸,蘸醬麻油同食。做法簡單,要滿足一個要求,就是要弄得乾淨,做法越簡單的,預處理越是麻煩,花的時間越長,調理內臓最乾淨的,非蘇州人莫屬,除此以外,衹有閩南料理可算一二。 洛杉磯是有豬腦賣的,最早是在唐人街看到有家小店的黑板上寫著豬腦,後來在菲律賓超市墨西哥超市都看到過,直到這回在聖地亞哥喫到了盛在盆中的烤腦花,不覺技癢,於是回洛杉磯後,買了一盒豬腦,打算自己在家中也做一回。 這裡的豬肝是新鮮的,而豬腦我衹見過冷凍的,也是啊,豬肝沒法冷凍,豬肝要是冷凍就成「洞洞肝」了,和凍豆腐一個道理,也可能不會,因為牛肝我就冷凍過,沒試過就沒有發言權,前面那段當我白說。 一盒凍豬腦,大概是十個左右,買回來自然解凍,把它們潷出血水,倒在一個大一點的容器中。先用清水浸著,同時水籠頭開一個小的流水,就這麼開著,不斷地稀釋血水的濃度,一上來整盆水是鮮紅的,漸漸變成淡紅的,再變成一點點血色,最後直到無色為止。 豬腦應該是白色的,但看上去是粉紅的,那是因為表面有層很薄的膜,用針在溝壑之間挑起,輕輕撕去,豬腦的反面還有筋襻,也要用針挑起後撕去。弄乾淨的豬腦是完全白色的,或者極淺的淡灰色,有的豬腦頂端有淡黃色的角質層,用剪刀仔細地修去即可。生的豬腦極軟嫩,弄起來要輕手輕腳, 在家裡做「烤腦花」,其實不必非要「烤」的,可以直接用「燒」的,本來用鋁箔做個碗也好鍋也好,其實也是「燒」出來的,就像聖地亞哥那家川菜館,同樣是「燒」出來的「烤腦花」。我有一隻不粘鍍層的小湯鍋,是個做「烤腦花」非常好的容器。 豬腦易腥,主要是要弄乾淨,再可輔以蔥薑去腥。備薑片、蔥段、蒜蓉,起一個小油鍋,油少火大,放入薑片、蔥段、蒜蓉,煸爆生香,待蒜粒發黃後,挾去薑片、蔥段,關火。 把豬腦有溝迴的那面朝上,輕輕地放入鍋中,擺放整齊後,加入雞湯,約莫蓋過的樣子即可。 然後放入紅油,剛好蓋過腦花為凖。四川紅油的做法可以參見故友所著《川菜平反論》,因為此書所有涉及川菜的做法都是照《中國菜譜》四川卷抄的,保證正宗。紅油的做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就是把郫縣豆瓣細細剁碎,加油炒紅即可。 要是想要味道「過癮」一點,可以用麻辣火鍋的底料,不用一整份,一份可以用好幾次,先行化開後,瀘去雜質後與紅油同樣使用。 加鹽、加胡椒粉,如果用火鍋底料要事先注意調整鹹度,有些預製調料很鹹,要事先加雞湯把鹹淡兌準方可。 開火,燒煮大約十五分鐘左右,用筷子挾一下豬腦,如果挾上去很有彈性,那表示豬腦還沒有結硬,亦未入味,繼續燒。如果喜歡喫嫩一點的豬腦,一般也就十五分鐘,我喜歡稍微老一點的,大概二十分鐘到廿五分鐘的樣子。 豬腦膩,有各種解膩的辦法,先前說到的豆腐是一種,我喜歡加入酸菜粒,我用一種泰國產的用大芥菜加青檸和小米粒醃成的罐裝酸辣菜,極爽脆。那個罐很小,我看了一下,淨重八十克,十來片的樣子,切成小的骰子丁,起鍋先撒在鍋內。 關火,撒一把花椒,放上大把的香菜碎,淋熱油少許。若是有「喫得了」辣的朋友,可取數顆小米粒,剁碎後與香菜碎一起,然後淋熱油,效果更好。 我在朋友圈貼了腦花的照片,朋友們希望我寫個做法,於是有了這篇文章,但是這種是廚藝「高級班」的做法,各位輕易不必嘗試,若是有「偏向虎山行」的朋友,也歡迎探討切磋。
閣主偷懶啊。
如果打字進入,會方便很多人哦.還是喜歡以前的做法
天天要看閣主的網頁,打開一看又是滿眼菱肉,關上關上!閣主勤奮點吧!把長發也剪了應該時間多一些啊!
打開網頁又是菱肉,閣主勤奮點啊。把長發也剪了,時間也應該多一些!
上次聽說你有二部書稿交出版社,何時出版?我在噹噹網上未搜到,能告訴我一下嗎?
梅璽閣主:早給出版社了,但是拖了下來,因為要配插圖等,大概在春節前後吧。
好,恭候佳作!
我又來逛逛了,為了杏仁瓦片下面的硅膠墊,哈哈。
你好,我生平第一次做的菜就是根據你菜譜燒的蘇式紅燒肉,現在在加拿大讀大學,每天都想做出正宗上海菜,今天又意外的看到你的博客,感覺找到了一個導師哈哈希望你出更多的上海菜,可以讓我以解鄉愁,謝謝啦,還有很喜歡你的那些菜的典故啊淵源什麼的,感覺你的文章很飽滿,看了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