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下廚記 VIII]青椒炒雞心
美食文章就和相聲一樣,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難的。相聲,有張嘴就能說,人緣壞到一個朋友都沒有,還能說單口相聲,容易不?花一百塊錢做套長衫買雙布鞋,找家沒生意的茶館,再請老闆抽支煙,就能上台演出,容易不?但是你再怎麼說,沒人笑也沒用;水平差到茶館老闆寧可放二人轉錄像也不要你說,那就算是完了,這就是難。 美食文章也是一樣,有筆就行,這年頭有電腦就成,吃過沒吃過的不要緊,只要記住三大秘訣,捧食材、捧工藝、捧大師,就能湊出篇美食文章來,容易不? 食材一定要難得,有機野生是基本,深山老林、遠洋深海最起碼,言土必紫砂、說水定玉泉,最好是雄母雞生的蛋,公騾子下的仔,那才是上等極品的食材。 講食材,還有個一少一多,單件食材必須少,天下就這一條魚一片肉最好;做成了菜卻要多,火是哪吒太子三昧真,爐是太上老君練丹鍋,水是觀音大士瓶中液,器是三宵娘子閨中寶,外加人參菓九色鹿做的底湯,配以唐僧肉白娘子膽,方才稱得上純陽仙人白牡丹般的食客。 說火候,講究一快一慢,快的下鍋三秒即得,拆個魚頭一分鐘,片個鴨子十五秒;慢的,燉個紅燒肉九十六小時,熬個豬骨湯七天七夜,至於酒精和茶葉,那更是以「十年」為計量單位,不上百年都是算客氣的。 還有一樣,大師,大師必要有「專心」,一行一呆幾十年,千萬不能說沒別的本事只能幹這行;大師必要有「匠心」,一道菜做了幾十年,一直一個味,千萬不能說因循守舊不懂變化。大師一定要為客人所想,左一句「專門買了個冰箱來放未製作的食材」,右一句「特地備了個電熱水壼以方便客人泡茶」,這樣才能讓人讀了有溫暖感,先要有家的感覺,才會有媽媽的味道。 怎麼樣?你學會寫美食文章了嗎?什麼,你小學沒畢業只會造句不會寫段落?那也沒關係,會造句就行,一篇微信公眾號文字全都居中對齊,形容詞、數量詞加粗變色,再配些圖就行了。 照這個路子,今天這篇得這麼寫。 要喜馬拉雅山腳下雅魯藏布江邊養足三年的白羽土雞三十隻,用英吉沙刀割脖,因為此刀最快,雞受痛苦最小,方能保證雞心鮮活;活殺後,用終南山炭燒煮的天山雪水燙拔雞毛,終南山炭古法秘製,從唐朝流傳至今;天山雪水晶瑩無瑕,可以保證雞心的純潔。 此菜要現殺現做現吃,不能等心冷了再加熱成菜,心冷情必無,定要熱血熱心,方顯誠心誠意。因此,要三十個快手廚師,執蘇州白絹一塊,開膛後快速取心拭血。那邊廂,冷鍋冷油備好;這邊廂,三十個雞心一起入鍋,雞心燙而油熱,放入青椒片顛鍋裝盆…… 我編不下去了! 我用人話來講講這道菜到底怎麼做吧。 三十個雞心,三隻皺皮椒,三隻尖頭小紅椒。 雞心,就是速凍的那種好了,美國的話,大多數亞洲超市都有賣。雞心的準備,有仔細的有粗獷的,前者先把雞上朝上的動脈剪去,再把雞心上的脂肪剝去,然後從動脈的那個口子把剪刀伸進去,剪開,變成一爿;粗獷點的,直接從動脈管當中剪開,也不去油。 剪開的目的都是為了洗淨心中的瘀血,很容易的。雞心若大,可以一切為二,不要直著進刀,把刀撗臥一點來「批」,就是從中線右邊入刀,橫著斜批,走中線左邊出刀,那樣的話,切出的塊大一點,也薄一點,容易熟。 皺皮椒,去蒂去籽,切成三角塊。小紅椒不用去椒,用剪刀剪成小粒。 起油鍋,油少火大,用薑絲蒜片熗個鍋,接著放入雞心翻炒,雞心水份不少,用大火逼出來,能快速收干最好;不能的話,把水倒去,再加一點點油。 生抽,老抽,老抽只能幾滴,雞心色白帶粉,看著沒有「辣意」,所以要輕微調色,只要沾到醬油色即可。放一半小紅椒,一點糖,一起炒。這道菜的辣度,全在於小紅椒入鍋的時機,放得越早越辣。 皺皮椒也有二种放法,一種直接入鍋與雞心同炒,一種分開炒後再一起炒,還是取決於火的大小,溫度足夠高的話,完全可以一起炒。起鍋前,放入剩下的小紅椒,翻勻裝盆。 讓我們回到美食文,這道菜,得用個「心形青花盆」來裝,再配雞缸杯盛的米飯,方顯檔次。 附:奇文共賞 無題 只做冬天,老鹵卅年?另外三季放冰箱?那就是陳年久凍老鹵嘍?還三十年老鹵,1988年,湖州有冰箱的飯店可能只有湖州飯店! 四年生長,二次霜降?四天二晚包機? 380層的蛋撻?380/2/2/5=19,請問這一開始是用19張酥皮疊起來再折的嗎? 368層的蛋撻?是不是比380層看上去靠譜點了?368/2/2/2/2=23,請問這一開始是用23張酥皮疊起來再折的嗎?
三少四壯集-剩才有餘味
原文地址: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30600548.html 食物是會說話的,擁有食物母語的人,才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才有可以一代又一代家庭傳承的飲食傳統。 2012-03-06 00:52 中國時報 【韓良露】 我並不認識邵宛澍先生,但在讀他的下廚記文章時,卻覺得他彷彿是我的上海親戚,他寫的上海人家日常飲食,都讓我強烈地回想起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生活,因為我有個來自上海的愛做菜的父親,雖然我出生、成長在台灣,卻因為父親經常掌廚的關係,像書中所提及的紅燒蹄膀、五香魚凍、熗蝦、清炒米莧、銀絲芥菜、鹹菜冬筍、三色蛋、水潽蛋等等,都經常出現在我家的餐桌上。小的時候,吃這些菜時,並未意識到吃的是上海菜,因為家中偶爾也會端上我的台灣外婆做的菜,當時也不懂外婆的菜是台南菜,稍長大後才知道他們做的都是家鄉菜,他們的菜都代表著他們對家鄉的懷念。 寫作本文時,我父親才剛過世一個多月,許多下廚記中的文章都會喚起我對父親的思念,我似乎都可看到不同年齡階段的父親在廚房做菜的身影,我父親恐怕就像邵先生一樣,下廚是為了對食物的熱愛而非生計,因為從小家中一直有管家和傭人,我母親幾乎不進廚房的,但父親卻喜歡做菜,做請客的大菜,也做給自己、小孩解饞的小菜,童年時我覺得父親會做很多菜,記憶中起碼吃過他做的上百種菜色,長大後才知他會做的都是江浙菜和海派西餐,其他省份的菜他都不會做也不太愛吃。 父親不像邵先生對廚藝的興趣這麼廣,下廚記中邵先生說「自家會,最硬擋」,因此他會學做苗家酸湯魚,父親是老一輩的人,就像邵先生說的「上海人以前只吃上海菜」,我從未見父親做過火鍋,但會做有肉皮、蛋餃、魚圓的暖鍋,書中也說上海人過年不吃餃子,的確,我父親連平常也不吃餃子,但愛吃炸春捲,過年時一定會包上百條春捲。 我曾經因為父親口味太窄而抱怨過,在我剛成年的那個時期,變得不太喜歡吃父親的菜,因為都是那些熟悉的味道,那時的我喜歡泰國菜、法國菜、義大利菜、韓國菜等等,我移情別戀了好一陣子,卻在中年後回心轉意,不僅再度喜歡起爸爸的菜,也喜歡外婆的菜,如今我燒得最好的兩種菜,就是來自爸爸和外婆傳授的家鄉菜。 中年之後,我也才慢慢體悟出,食物是會說話的,我們從小最常聽和說的話就是我們的母語,擁有食物母語的人,才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才有可以一代又一代家庭傳承的飲食傳統,這種吃的傳統,產生了最強的家庭與族群的認同情感與聯結力量。因此在美國的華人後代也許都忘了怎麼寫字說話卻不會忘了吃華食,在東南亞的潮人、客人等等,也都一直在異鄉固守著家鄉食物的傳統。 卲先生的下廚記,讓我這個隔著台灣海峽的非上海人,從他充滿情感與烹調細節的文字中,找到了跨越海峽的記憶線索,讓我更明白父親的味道來自何處,我一直很難瞭解或融入父親早年生活的情景,只有上海的味覺這一部分我可以親近,因為父親就是用上海菜餵我長大的啊!也許父親一直堅持下廚做家鄉菜,就是在懷唸著他見不到面的母親和故鄉,而如今,光是一些上海菜名,也會讓我含著淚思唸著離去的父親。 邵宛澍先生很會說菜,他的文字就像好的拆燒蹄膀般入味,最好的是他對食物和生活的情感,讓你感覺到這個人有味道,這才是寫文章最好的境界。 最後補充一句食話,五香魚凍最好吃的是前一天吃剩的紅燒魚凍出來的,專門做的魚凍太正式,像餐館菜而不是家常剩菜,就因為剩才有餘味啊!
[下廚記 VII]另類豬柳蛋
前幾天,網上出來一篇文章,說是有位華人在飛機上「偶遇」美國空軍大佬,結果「驚詫」於美國高官不坐頭等艙,不住高級賓館,說是怕「納稅人質疑」,然後那個華人以此感嘆這個那個云云。 這種文章,我一看就是假的,這是典型地用中國的思維來考慮美國的事物。美國政府官員出差,有一個叫per diem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出差津貼」,其中包括二個部份,一個是「lodging」,也就是住宿費;另外一個部份是「M&IE」,是給個人放進口袋的津貼。美國軍政的per diem,由二個主要的制定者,一個就是國務院(Department of State),另一個是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這二個per diem在loding部份是一個,M&IE的部份國務院高於軍方。 每個國家每個城市的per diem是不一樣的,比如美國政府工作人員到上海的出差津貼是住宿259美元,津貼是143美元;而軍方人員出差,住宿是一樣的,津貼則是114美元。 美國的軍政per diem是公開的,每年都會更新,然後在網上公開。各大酒店集團就會根據公開的per diem來調整政府協議價,恰巧就是那個lodging的價格,基本上都是一分不少一分不多,少了賺得就少;多一分也不行,多了政府人員就住不起了。 因為工作的關繫,曾經有那麼十來年,每年有半年在出差;每回出差前,我們的財務就要給我算per diem,出差錢先拿百分之八十的錢,回來後再報銷。十來年中,住的幾乎都是五星級酒店,除非那個城市衹有四星級,在出差上,我和軍方大佬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的lodging經費是一樣的,我的津貼還比他高呢。 我住過最貴的是印度的班加羅爾,364美元的住宿,奇怪的是,東京才266美元,印度居然這麼貴;全世界最高好像是非洲的安格拉,住宿405美元,津貼170美元每天,美國政府照樣住得起五星級。Lodging是要付給酒店的,而M&IE即津貼是可以放進口袋的,最高的是委內瑞拉的巴基西梅托(Barquisimeto),每天有299美元,誰派我去那兒出差個一年半載啊? 碰到特殊狀況,比如開世界重要會議,APEC或G8那種,酒店普遍漲價,那時per diem就會上漲,最多可以漲到平時的三倍;所以總的來說,在美國軍政任職,出差還是個很開心的事。 我住過大量的酒店,要不是美國政府不允許兼與工作有關的職,我都可以成為酒店評測員了。對於一家酒店的好壞,我的評判標準很簡單,就是自助餐中的煎蛋,是活人現煎的,還是事先煎好的豬柳蛋。 政府per diem中的lodging中,是包含自助早餐的,好像衹有日本的東京JAL酒店是不含自助早餐的,他們包點單現做的免費早餐。除了這家之外,好像都是有自助餐的,自助餐反正都大同小異,最大的區別就在煎蛋上了。 有的酒店,有專門的「蛋攤」,做煎蛋做炒蛋做「杏利蛋」,而有些則沒有,衹有事先做好的,那種蛋是在一塊大鐵板上,放著一個個的鐵圈,每個鐵圈裡有個雞蛋,一次煎幾十個,煎好了放在自助餐盤中下面加著熱,讓大家自己拿。 我管這種蛋叫豬柳蛋,後來才知道錯了,因為我最早看到這種蛋,是在麥當勞的豬柳蛋漢堡中,就是那種一塊豬肉餅一個滾圓煎蛋加張起司的漢堡,我以為那蛋就叫豬柳蛋;其實豬肉餅才是「豬柳蛋」中的「豬柳」。 我實在沒想到豬肉餅也能叫豬柳,「柳」在廣東話是「粗裡脊肉絲」的意思,在這裡變了餅,壓根沒意識過來,我還以為是從「jelly」音譯過來的;所以我決定,我就管這種煎蛋叫「豬柳蛋」了。什麼?不服氣?不服氣來打我!我打911! 我曾經非常痛恨酒店中的豬柳蛋,因為大多數豬柳蛋都煎老了,不再是溏黃的了。記住,是「溏」,「不凝結」的意思,不要用「糖」。 後來,我發現,那玩意對於不會做菜的朋友來說,還是很不錯的,沒本事把邊煎得脆而不焦,至少可以煎個有樣子的蛋出來,把火候掌握好,還能保證個個都是溏黃的。 那種鐵圈,淘寶有賣的,然而我建議你不要用,沒事在家裡做個快餐蛋算什麼事呀,我們要做一個能漂漂亮亮擺盤的豬柳蛋出來。 用洋蔥,現成的多好呀,我不是叫你特地拿個洋蔥做這道小品,最好是你正好要做道菜,要用很多洋蔥,那就「借」一點嘍。 洋蔥切大片,橫著切,大概小手指寛的厚度,一個洋蔥可以切好幾片,挑幾個大小相仿的圈出來,剩下的,切丁切塊隨意。…
閣主偷懶啊。
如果打字進入,會方便很多人哦.還是喜歡以前的做法
天天要看閣主的網頁,打開一看又是滿眼菱肉,關上關上!閣主勤奮點吧!把長發也剪了應該時間多一些啊!
打開網頁又是菱肉,閣主勤奮點啊。把長發也剪了,時間也應該多一些!
上次聽說你有二部書稿交出版社,何時出版?我在噹噹網上未搜到,能告訴我一下嗎?
梅璽閣主:早給出版社了,但是拖了下來,因為要配插圖等,大概在春節前後吧。
好,恭候佳作!
我又來逛逛了,為了杏仁瓦片下面的硅膠墊,哈哈。
你好,我生平第一次做的菜就是根據你菜譜燒的蘇式紅燒肉,現在在加拿大讀大學,每天都想做出正宗上海菜,今天又意外的看到你的博客,感覺找到了一個導師哈哈希望你出更多的上海菜,可以讓我以解鄉愁,謝謝啦,還有很喜歡你的那些菜的典故啊淵源什麼的,感覺你的文章很飽滿,看了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