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夏日佳品糟毛豆
雖然還是「黃梅雨季」,然而,除了個彆氣象學家會反對之外,用「酷暑難當」來形容近日上海的天氣,也不為過。駐夏難消,食不甘味,上海人往往在夏天喜食一些清淡爽口的小菜,一改天冷之時濃油赤醬的喜好。上海人也不像喜辣的朋友,夏天喫上許多辛辣以逼出體內的汗,而是適時地在菜餚中補充鹽份,並佐以清涼飲品如酸梅湯、綠豆百合湯、冰凍白木耳湯補充水份,所謂「活得滋滋潤潤」,指的就是這種。 糟毛豆,是上海菜中的特色之一,其色翠綠、其香雅淡、其味醇永,鮮美而不費,實為夏日佳品。糟毛豆,鮮香中帶著絲絲酒味,那酒不會醉人,而人彷彿已是醉了。 夏日裡,路燈下,擺個方櫈,三五好鄰居,弄上一盤糟毛豆、再加幾衹雞腳,不過幾元錢,各自帶瓶啤酒,便可海濶天空聊上一晚,所論必是驚天大事,其雄心與膽識,直讓路人讚嘆;唯獨美中不足的是衹要老婆一喊,便衹能掇著小椅子回家去了,上海男人怕老婆,可見一斑。 笑話歸笑話,美食還是美食,糟毛豆頗費手腳,尋常百姓便衹是煮個鹽水毛豆,透著自然的清香,倒也不錯;然而講究的朋友,總覺得味道中缺了那一絲的「鮮」,非要將這毛豆「糟」一下不可。 糟毛豆,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首先是毛豆要挑得好,一莢毛豆,有兩顆的、三顆的甚至四顆的,做糟毛豆要儘量挑兩顆的,因為莢越短越容易入味。當然,殼綠粒壯新鮮的是最好。(毛豆的詳細挑法,已在《毛豆子炒醬瓜》詳述,可以參見) 毛豆在煮之前,要剪去兩頭的角,不然莢易爆開,影響美觀;而且即使不爆開,糟油也極難浸入莢內。煮毛豆是關鍵,稍微掌握得不好,便豆爛殼黃,沒有喫頭了。煮毛豆之前,鍋內放入冷水,浸沒並且高出毛豆寸許。鍋大水多毛豆少,則煮出的毛豆個個相當;鍋小水少毛豆多,會將底下的毛豆煮成黃的,而上面的尚未煮酥。點火開煮之前,先將毛豆放在鍋中浸上半個小時,以讓毛豆充分吸水,不會發生乾癟的現象。 煮毛豆,要開著鍋煮,時間大約十分鍾左右,可以時不時的拿一顆吃吃,不用盡酥,衹要沒有豆腥即可。如果煮得太久,沒有嚼頭,但是,也不能太硬;所以個中的竅門,要隨各自的喜好,自己掌握了。煮的時候,始終用大火,豆才會綠,或是小火,便是「焐」熟的了。 煮完之後,還有要緊的一步,便是放到冷水籠頭下衝淋,直到毛豆完全冷透為止,沖的時候,最好水多量大,時間要長一些,否則的話,外面的莢冷透了,而裡面的豆子還是熱的。許多人對於飯店裡的毛豆為何翠綠誘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不傳之秘」便是冷水沖淋。 沖淋之後,將毛豆用冷開水洗過,再以兩份清水一份糟油的比例,將毛豆浸沒,一個小時以後,便可食用。還有種做法,是將酒糟包在紗布里,煮成糟鹵浸食;另外,有些人還喜歡放些花椒、茴香之類的來增加香味,也未嘗不可。 天氣,估計會不斷地熱起來;這夏天的菜話,估計也會不斷地多起來。
[下廚記 VI]南瓜湯
剛過去一個大節——萬聖節,美國人可high了。 早在一個月前,商店裡就開始賣各種相關東西了,象CVS還等地排出了整整的一排貨架賣花園裡的搞怪模型、樹脂骨架、塑料墓碑、尼龍蛛網還有五色油彩、妖鬼服飾、面具掛件,反正琳瑯滿目五花八門。 我是看著小鎮上的一家家漸漸裝飾起來的。我不是每天跑步麼?那麼跑來跑去也就那麼幾條線路,於是看到這家今天門上掛了具骷髏,那家明天又在院子放了一排頭顱,我不知道美國的小朋友是不是會被這些東西嚇到,但我猜中國的孩子應該是不會的。 再一想,美國的孩子絕對不會怕的,他們從小就是這麼玩大的,早就見怪不怪了。萬聖節當天,在馬路上、學校門口有人過馬路時負責舉牌子那些「輔警」,都在螢光背心外面加了對翅膀,連學校的老師們都穿起了兜帽長袍,恨不得就把個普通高中變成霍格華茲。 萬聖節,當然不能忘了有南瓜,大家一定也在各種地方看到過美國的大南瓜,那些雕刻成各種怪臉怪物的南瓜,已經是萬聖節的象徵了。萬聖節的起源、傳承,可能可以寫成一本書,反正我寫不出,可能已經出了好多書了,我不是太感興趣,我對清明中元冬至比較感興趣。 不管宗教也好,傳說也好,但我想萬聖節起碼有一個原因就是「農閒」了,南瓜豐收了,大家玩吧。就像中國東北過年的那些活動一樣,地也不種了,糧食也有了,那就玩吧;這也就是為什麼城市中民俗活動幾乎沒有的原因,誰有那麼多時間搞這些個呀。 美國不一樣,雖然早就城市化,但是萬聖節之類的傳統活動大家都很起勁,可能還是和豐收有關吧?否則怎麼把南瓜賣掉呢? 除了標準的南瓜,美國還有長滿疙瘩的奇怪南瓜,也有五顏六色各種形狀的,反正,長得越大越小越奇形怪狀,價格就越高。 南瓜的皮很厚,放一二個月絶對沒問題。經常有人問,那些用來裝飾的萬聖節南瓜能不能喫,其實沒多人真的會去喫的,就是雕刻一個怪臉,割下來的部份,就足以讓人喫得倒胃口了。再怎麼說,放在戶外的刻好的南瓜,總有蒼蠅爬蟲之類的吧?別喫的好。 但我一定要說一句:喫是能喫的。 大多數人買了南瓜,並不雕刻,就是放在家裡看看。還有很多商店,買了南瓜就放在櫥窗裡擺著,一個廉價又應景的裝飾,有什麼不好? 這些南瓜都可以喫,放在縫紉店的櫥窗裡本質上和放在食品店裡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來喫南瓜。 南瓜可煎可炸可烤可炒可煮,南瓜可菜可湯可派可餅,連南瓜籽都可以喫,不知道南瓜皮能不能入藥,多半行吧,中醫裡什麼都可以入藥的。 今天,做道南瓜湯。 不要買那種雕刻用的大南大瓜,買個比小西瓜大一點的就可以了,要買按上去很硬紋絲不動的,那樣才夠新鮮。 南瓜對剖,先去籽,一把將籽和「筋筋襻襻」都扯掉。把南瓜的切面覆在砧板上,用左手按住南瓜的頂,用力;用右手去削南瓜的皮,我是用菜刀的,有的朋友想要用水菓刀也行,刀越快越安全。南瓜皮很硬,又滑,所以要千萬小心,刀口一定要向外,如此打滑的話也是往外。 比較好的姿勢是左手在後,右手在前,刀口橫向身體,刀面貼著瓜身的弧度,慢慢地往前推刀,來削去皮。記住,削好一點,把瓜轉一下,依然用同樣的角度來削,要「轉瓜而不轉刀」,方保無虞。 南瓜要弄熟,上次做南瓜派是先烤後去皮的,這囬先去了皮,我們用微波爐來轉。把南瓜切成條,放在一個有蓋的容器中,連著蓋一起進微波爐轉高火轉十分鐘;不能用密封的有蓋容器,那樣會爆炸的。 待南瓜稍冷,用勺子把南瓜碾成泥。 找一隻洋蔥來,切成細粒,比綠豆稍大的樣子。 蒸牛奶,普通的牛奶太薄,上海話中「薄」就是「稀薄」的意思,國內的牛奶更薄,所以要蒸去一點水份。不能用燒的,燒的話容易潽,所以用蒸的;蒸的話不能加蓋,否則蒸掉的水份還不見得比鍋蓋底上掉下去的水多。把牛奶放在碗中,大鍋中支個架子,鍋中的水放到架子的頂端,然後把牛奶架上去蒸,蒸它一二個小時,待牛奶明顯變得稠厚為止。期間鍋中要加水,加到一開始的量,可能要加好幾次,大家要小心不要把鍋燒乾了。 照傳統的做法,是把南瓜泥、洋蔥和蒸過的牛奶放在一起小火燉煮,並且不斷攪拌,但是再做得仔細,還是會有南瓜的渣,而且底上會比表面厚,更容易粘在鍋底。 我是用Vitamix最大的一檔攪打一二分鐘,就變成很均勻的稠湯了,然後在加熱慢燉,讓洋蔥的香氣出來。 對了,我到現在還沒有說用量,因為實在變數可以很大。我是用了半個「pie pumpkin」,一個pie pumpkin可以做二個九吋的南瓜派;用了半個洋蔥,還有四杯牛奶的樣子。 用小火燉,千萬小火哦,讓奶湯保持微微冒泡的狀態,燒它半個小時左右。 燒的時候,找二根西芹,先切絲,再切粒,要是買得到中國芹菜,直接切粒。 找一小塊西式火腿,先切片,再切絲,練刀工的時候到了。 然後就很簡單了,加鹽,加黑胡椒,加乾的薑粉和肉桂粉,各半茶匙的樣子,放入芹菜粒和火腿絲,攪勻,一道湯就完成了。…
蘇式醬鴨
網絡真是個好東西,可以使人拉近距離,增進感情。我用網絡來徵集了多次菜話的命題,也算是投票選舉吧。我經常在列出兩三個題目,通過 MSN 詢問大家希望我寫哪一篇,網友們選了之後,我告訴他,現在每個題目有幾人投票。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希望的被選中,於是,他們會時不時地問我了聲 「幾比幾了?」,我不禁笑出聲來,覺得自己簡直成了體育比賽項目的主持人。 菜話已經寫了一年多了,雖說大多數是上海菜,卻很受江蘇朋友的喜愛,被《揚子晚報》「相中」了幾篇,甚至還包括揚州特產獅子頭,讓我著實得意了番,近日新聞版江蘇版的首頁,把我的照片改成了他們各個欄目的圖標,雖說未經許可,但衝著他們轉載的近十篇文章,都註明了出處,也就不去追究了。 既然江蘇的朋友喜歡,今天就再說一道「蘇式醬鴨」,這個「蘇」,指的不是「江蘇」而是「蘇州」。江蘇分為蘇南和蘇北,南北的語言和口味,有著很大的不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繼承和發展,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不失了各自的風格與特色。 蘇式醬鴨就很有特色,真正當得上「濃油赤醬」四字,此鴨不肥不腥,集香甜鮮於一身,是蘇州菜中的代表作之一。蘇州菜用調料向來簡單,然而醬鴨卻不同,飯店的做法,要用到紅曲米,砂仁等平常用不到的原料,當然,這也是為了配合飯店、食品店大規模生產所需,家庭製作不必如此。 家庭製作,選一斤半左右的鴨,再大,恐怕家中的鍋放不下,而且,大鴨也老,更適宜做湯。太湖鴨,鴨的品種,以散養太湖鴨為上,以當地物料做當地菜,本就是美食的不二法門,若是用北京的填鴨來做蘇州的醬鴨,縱是高手,恐怕也做不好,反之亦然。 鴨,殺卻後去毛洗淨,自不必多說,瀝幹水份後在鴨身、鴨膛擦上一層薄薄的細鹽,風乾一兩個小時後,然後倒入醬油醃漬,根據醬油顏色的深淺,用量大約在二兩至三兩之間。醃漬時間視氣溫而定,夏天衹要一兩個小時,冬天可能要兩天。醃漬的時候,要時不時翻動鴨身,以使均勻。 在等待醃漬的時候,可以準備一塊紗布,包上七八隻茴香、三四條桂皮和三四枚丁香,袋口用細繩紮緊。有的人家,經常製作,就乾脆用紗布做個小袋子,洗淨後可重得使用,蘇州人之「做人家」,可見一斑。 先用一口小鍋,放二兩料酒,將紗布袋放入後煮沸,關火。再用大鍋,放入醃好的鴨子,以及蔥薑少許,將小鍋裡的酒和紗布袋一併放入,再加料酒二兩和水,淹沒鴨身,中大火煮一個小時,煮到鴨膀尖稍稍開花即可。 另取大鐵鍋一隻,放入煮好的鴨子,由於鐵鍋圓底,鴨子實際上是被架在中間,倒入湯水,以半淹為準;開大火煮沸湯汁,加入冰糖,此菜定要冰糖而不能用砂糖,冰糖要多,三兩左右,才會好喫;放入冰糖後,三五分鐘,待冰糖化開,就要開始「練功夫」了。 武術漂亮,練功卻難,醬鴨也是如此,下不了功夫,就做不成好鴨子。將火改成文火,湯麵依然跳動為準,用勺子一把,舀起湯水,澆淋鴨身,澆的時候,要注意觀察鴨子的顏色,哪裡顏色淡,就多澆幾次,澆了些時候,還要將鴨子翻身,再澆,直到鴨子顏色均勻,呈亮棗色,如果顏色太淡,可再加醬油。 如此,要澆淋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然後,開大火收幹湯水,湯要儘量收幹,收到用勺底去碰,有粘的感覺才行。然後起出鴨子,湯水另置待用。剁鴨子,不能熱的時候剁,一來燙手,兩來熱剁易碎,等鴨子涼透,剁開裝盆,淋上湯汁。 這道菜,雖然費時費力,卻是不難,衹要有點耐心,很容易學會。如今,月餅又鋪天蓋地開始上櫃了,中秋節的鴨子,不妨試試這道「蘇式醬鴨」。
閣主偷懶啊。
如果打字進入,會方便很多人哦.還是喜歡以前的做法
天天要看閣主的網頁,打開一看又是滿眼菱肉,關上關上!閣主勤奮點吧!把長發也剪了應該時間多一些啊!
打開網頁又是菱肉,閣主勤奮點啊。把長發也剪了,時間也應該多一些!
上次聽說你有二部書稿交出版社,何時出版?我在噹噹網上未搜到,能告訴我一下嗎?
梅璽閣主:早給出版社了,但是拖了下來,因為要配插圖等,大概在春節前後吧。
好,恭候佳作!
我又來逛逛了,為了杏仁瓦片下面的硅膠墊,哈哈。
你好,我生平第一次做的菜就是根據你菜譜燒的蘇式紅燒肉,現在在加拿大讀大學,每天都想做出正宗上海菜,今天又意外的看到你的博客,感覺找到了一個導師哈哈希望你出更多的上海菜,可以讓我以解鄉愁,謝謝啦,還有很喜歡你的那些菜的典故啊淵源什麼的,感覺你的文章很飽滿,看了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