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下廚新記]燒賣
燒賣,是我不怎麼想得到去喫的東西,上海的小喫有很多,燒賣是個並不怎麼有存在感的東西。你要說糯米的,有粢飯糰粢飯糕,你要說肉的,生煎、鍋貼、小籠,都是很有肉的東西。你說要又有米又有肉的話,燒賣還能比得過粢毛糰嗎?粢毛糰與粢飯糰衹差一個字,傳統粢飯糰是沒有肉鬆的,沒有!粢毛糰是糯米粉的皮殼,外面再裹上糯米,而裡面則是肉餡,流汁流湯的肉餡,熱熱的手都拿不上,咬一小口噴出香甜來,美啊!我讀高二高三時,粢毛糰是個計量單住,陝西北路菜場對過,有家點心店(求店名!),早上衹賣粢毛糰(我的記憶中,其實是不可能衹賣一樣東西的)。當時我們學校有段時間,說到賭錢說到橫(王)東道,標的的單位就是「一隻粢飯糰」(兩個「的」?就是!發音可不同哦!)。我從小以為,燒賣就是麵皮包上糯米,那個糯皮拌了醬油,有時喫得到肉粒,有時喫得到香菇。後來才知道,原來不僅有「燒賣」,還有「燒麥」、「捎賣」、「燒梅」,據說「捎賣」的意思是「捎帶著賣」,而我最喜歡的是「燒梅」,雖然「燒」字有點土,但「梅」字依然透著雅啊!癈話,「梅璽閣主」的「梅」呀!在喫了多少年的上海糯米燒賣後,喫到了香港廣州的肉燒賣,說良心話,那可是在港粵點心很沒存在感的東西,和上海燒賣一樣。在喫過了上海燒賣和廣東燒賣後,才知道原來燒賣可以是糯米或純肉的,純肉還可認再加蝦仁的,海蝦仁,才知道燒賣上可以放蟹籽的。有一次去杭州,在旅遊區,就是最騙人的那種「新造老景點」,我去的時候,那裡還在動遷中,癈墟中有家店,他們的燒賣太好喫了,是羊肉餡的,於是我知道了燒賣可以是羊肉的。那個景區叫「清河坊」,那家店叫「羊湯飯店」,據說是家「早於景區卻不融於景區」的奇怪的店,不過那是我廿年前的感受了,現在不知如何了,那時我過去,停個車才五塊錢。有段時間,上海流行川沙的「下沙燒賣」,流湯的有筍丁的全肉燒賣,據說那麼遠的地方還得排多少多少時間的隊。後來,有好朋友去那裡去買了送給我,很好喫,很感動。再後來,西康路北京路開了一家,賣下沙燒賣,二十來塊一兩的樣子,中午去喫人山人海,得排隊,我在上海商城排隊,派實習生先去排隊,然後一起殺過去喫。再再後來,早上能排到隊了,買了到辦公室當早飯喫;再再再後來,不用排隊了,燒賣又不再「燙」了;再再再再後來,店裡不僅賣燒賣了,還有別的什麼手抓餅之類的賣,東西越來越多。現在,不知道那裡還有沒有下沙燒賣賣(對的,兩個「賣」!)。十來年前,上海已經找不到糯米燒賣了,小豆子非常喜歡喫糯米燒賣,她是在街斜對面的安徽饅頭店買的,很正宗的上海糯米燒賣。她經常買上兩個,騎車去上學。對了,我一直沒搞懂為什麼港式肉燒賣的皮是方的。
[下廚記 IX]黃芽菜肉絲春捲
上海人喫春捲喜歡蘸醋,好象除了大閘蟹外,上海人蘸醋的也就是春捲、小籠和生煎了。 在美國的亞洲超市中,經常可以看到速凍的春捲,甚至有時連COSTCO也有,總是很大的一包,裡面有幾十根春捲,它們的樣子很奇怪,一根根細細長長的,象是一枝粗的筆,有些甚至是不封口的。這是「上海春捲」,如果你一個英文字也不識,那麼包裝上大大的「Shanghai」總是認識的,那個「Shanghai」在包裝上最顯眼的地方,絕對就是它的名字。 這是菲律賓的國家食品之一,印尼也有,它們的名字叫做「Lumpia Shanghai」,所有人都認為是「上海春捲」。 第一個字「lumpia」到底是什麼呢?那是閩南話的「潤餅」,潤餅即春餅,簡單說就是超薄的麵皮「包一切」,是中國閩南、潮汕和台湾的習俗,常見可包的東西有筍絲、胡蘿蔔絲、捲心菜絲、韭黃、綠豆芽、香菇絲、豬肉絲、蝦仁、蛋皮、紫菜、花生碎等。潤餅是不炸的,包好後直接咬着喫,在春天時喫,就叫「咬春」。 我在上海的時候,福記朱姐的私宴,每年春天都會準備好了叫上大家去「咬春」,我嚐過好幾次,真的很好喫。這邊洛杉磯的話,Arcadia 99大華一年四季都有現包潤餅,味道也還不錯。 菲律賓的Lumpia Shanghai,有炸的,有不炸的,我找了大量的資料,很多討論了它們的歷史和傳承,甚至有說Lumpida是西班牙tortilla taco与中國潤餅融合的產物,甚至可以追溯七百年之前,也就是大航海時代最早的時候。至於名字中的「Shanghai」一詞,没有任何信息表示它與上海這座城市有關,也有資料提到「名稱中的上海表示了這樣東西與中國的關係」,语焉不详。 「菲律賓的上海春捲」是用熟的燉肉做的,香料味很重,常見的有豬肉和雞肉的,也有加了蝦的,味道吧,還有,沒有真的上海春捲那種鮮香多汁且脆的感覺,菲律賓那種也有炸的,但是硬脆,而不象上海春捲那種的酥脆的感覺。 我們來說「真」的上海春捲吧,就是我們上海人从小喫到大的春捲。除了甜的豆沙春捲外,最最常見的就是黃芽菜肉絲春捲,在此基礎上,還有加了筍絲或者香菇絲的,抑或是兩種都加的,但是根本,還是黃芽菜與肉絲兩樣。 我一直開玩笑說,黃芽菜肉絲春捲就是把爛糊肉絲包在春捲皮子裡,然後再炸一炸。事實上當然不是,爛糊肉絲的配料雖然也是黃芽菜和肉絲,但那是與米飯相伴而食的,口味太淡不下飯。所以相對來說,爛糊肉絲要適當地鹹一點。 另外,爛糊肉絲再怎麼名叫「爛糊」,但依然是道菜啊,是菜就要講個色香味,不能真正地亂成一糰,首先就是爛糊肉絲的菜絲切得要比春捲餡子粗,那樣燒煮以後依然存有其形。其次,它們兩者都要勾芡,相對來說,爛糊肉絲要勾得稍微薄一點,那樣芡汁更多,流動性强,方便拌飯;而春捲餡子呢,則要芡要更稠一點,方便包裹,也免得太濕浸透春捲皮,使之難炸。 我們來說具體怎麼做,黃芽菜最好的東西的「很黃」的那種,萬一沒有,綠色的也行,細細長長的紹菜,也可以,但不必去用很貴的娃娃菜,都已經是個「沒形」的東西,把娃娃菜浪費了。 把黄芽菜一片片地剝下,剝到底部時候,往外折斷葉片,剛折斷時葉肉已斷,但其筋還連着,就趁勢把葉片往筋的反方向撕,儘量撕去更多的老筋。 所有剝下的黃芽菜,都要一片片分別洗淨、瀝乾,然後將葉肉對剖,再切成細絲,葉桿部分切成鉛筆粗細,葉片部分可以稍微粗一點。我沒有叫你一張張菜葉地切啊,可以把五六張、六七張叠在一起,先對剖,再一半一半地切絲。 找一口大鍋,把切好的菜絲放入,不要完完裝满,留出一點空隙來,以便翻動。先放菜再放油也沒關係,油量要比爛糊肉絲少,意思意思就可以,否則包裹起來不方便。開中火燒,撒入細鹽,經常翻動,要翻透,否則底上的菜絲易焦。黃芽菜遇到鹽份,會迅速出水。 等到鍋底聲音響起來,可以蓋上鍋蓋煮一會,黃芽菜很快就開始發癟,底下的水份也會多起來。用筷子劃圓圈攪伴,直到所有菜絲變得軟爛,這時菜絲的體積最多衹有先前的三分之一。 然後加入事先滑好的肉絲,這種肉絲要粗肉絲,比鉛筆稍微細一點,那樣喫着才會有存在感,否則喫不出肉來。肉也要多一點,我一般放入燒好的菜絲的一半的量,如果你實在不怎麼喜歡喫肉,那就减成三分之一的量。 加入肉絲後,與菜絲翻拌均匀,準備勾芡。記得啊,要用玉米澱粉,不能用土豆澱粉,否則的話,第二天想包春捲的時候,菜是菜肉是肉水是水。玉米澱粉中加水,一小碗的樣子,一半澱粉一半水,改成大火,開入拌匀的澱粉水,然後依樣用筷子劃圈,瞬间就會稠厚起來。 怎麼樣的一個厚(黏稠)度呢,要求筷子起一坨來,剛好沒有液體墜下,那才恰到好處。勾芡的把握很有難度,要有豐富的經驗,沒有把握的話,可以分多次進行。 一般不推薦現燒餡子現包現炸,建議在春捲餡子完成之後,放到冰箱中冷藏,冷藏過的更容易包。从冰箱中拿出的春捲捲會比剛做好時更稠厚,不用擔心,油炸後會變得稀薄些,與剛做成時相仿。 在速凍食品後,什麼餛飩、湯圓、餃子都有了速凍的,半成品的麵條、餛飩皮、餃子皮也速凍的,我唯一沒有見過的就是圓的春捲皮,那種東西衹有春節前後的菜場有。小時候很喜歡在菜場看現做春捲皮,推主左右兩個小爐子,上面是圓鐵板,推主左手捏着一個濕麵糰,右手在兩面鐵板上來回揭春捲皮。攤主的左手始終是手心向上晃着的,不晃的話麵糰就要掉在地上了,待一塊鐵板空出來,攤主就把左手的麵糰放在鐵板,打個轉,快速地提起,鐵板上就會留下一層麵衣,馬上就可揭起,叠在一起,按份量賣給客人。 春捲皮買回來,不管什麼時候用,都要馬上揭開,一張張揭開後再叠在一起,就不再會黏在一起了。揭春捲皮時,邊會揭邊數,如果一斤春捲皮不到四十張,那就算攤春捲的水平不到家了,太厚,不好喫。如果一斤春捲皮能達到四十四張四十五張的,那就是相當好的東西了,再多幾張的,反而太薄容易破。 速凍的春捲皮,我衹見過方的,我買的是五百五十克五十張的,相當於每斤四十五張,而且速凍的春捲皮明顯比菜場的圓春捲皮厚薄均匀,用過的朋友都說比圓的更好喫。還有網友告訴我上海美新的春捲之所以好喫,就是選用了速凍的春捲皮。的確好象速凍的方皮子更薄却更有韌勁。 春捲的包法都是一樣的,把餡放在皮子的中下部,三分之二的位子那裡,碼上一條餡子,左右各留六分之一左右的空白,如果是圓皮子,就把它想象成方的來。把春捲皮的底部翻起,包在餡料之上,往上摺起,然後把左右的春捲皮翻起,折好,要注意,現在有緃向兩條長邊,要求這兩條邊要麼是平行的,要麼是往上合攏的,千萬不要是個喇叭口,那樣的話,春捲容易散開。待處理好這兩條邊,把包好的部分往前一推,就好了。有人喜歡在封口處塗一點水甚至是蛋液,其實完全不必。 每隻春捲放多少餡,要看各人的口味,有人喜歡多喫幾個,喜歡感受外皮的脆感,那麼就少放點餡,而我則喜歡餡多的。 春捲最好是包成圓的,包得緊則圓,但是家中做的話,扁一些也無妨,反而炸的時候可以少放一點油。包春捲最好現包現炸,包一隻炸一隻,如果手脚慢的話,就先包好幾隻。 鍋中放油,油最好能蓋過春捲,至少也要蓋過一半的高度,把油加熱到放入筷子上佈滿小泡泡,然後就可以炸了,油燙以後,維持在小火偏中火就可以了。炸春捲要慢慢炸,放下春捲還沒翻面就黃了,那不行,裡面的餡還是冷的。…
[下廚記 VI]烤多春魚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照著方子烤東西,會失敗呢?比如寫著多少度烤多少分鐘的,我照著做了,要麼烤焦了,要麼還沒熟,反正,就是不對。 照我說,烤東西的誤差還是小的呢,到了美國以後,我才知道家用灶的火力可以大到什麼地步,要是照著以前《下廚記》說的「開最大的火」燒,十有八九會有問題。 鑄鐵燉鍋和砂鍋很不一樣,同樣燉個牛肉,砂鍋火大點沒事,但鑄鐵鍋就非得小火慢燉,火大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就粘底,再而就底上焦了,厚厚的一層,洗死人。 做菜,就是這樣的,不同的灶具廚具和原料,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有時甚至還要考慮到餐具的盛放來決定對食材的切割,都不是一塵不變的。 燒菜,是最考驗靈活思維的事了,我一直建議家長不要送孩子去讀什麼「頭腦奧林匹克」之類的課外班,且不說學了到底有沒有效果,就是光每次的接送和在課堂外的等待,壓根就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啊! 讓孩子學燒菜不是很好?既能培飬孩子的細心與耐心,又能培飬孩子綜合考慮的能力和靈活思維的本事,又能讓孩子從小就有家庭責任感,多好呀!有人我自己都不會燒,怎麼教孩子?那最好了,你們一起學呀,成為孩子的同學是最好的增進感情的方式,特別是成為自學的同學,有問題一起摸索研究一起解決,不但學會了做菜,還教會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裡面的好處,比上一百個親子課都強。親子班除了能讓你荷包變薄外加疲於奔波之外,沒什麼其它意義。 大家都知道,外國的方子很精確,幾個雞腿多少份量,加多少勺的油,又加多少匙的鹽,怎麼樣的溫度加熱多久的時間,並且以此詬病中式菜譜的「少量」、「適量」、「少許」。老外做菜真的是這樣嗎?有,懶人和笨人才會那樣,做菜是個憑經驗調整的事情,哪家餐廳做菜時還用天平和量勺的?也是大廚隨手拈來憑感覺的。 有人說,做菜可以不精確,那烘焙可不行,說烘個蛋糕烤個麵包,一定要嚴格地照著方子來。我倒想請問一聲了,有哪個天天做麵包的德國大家是用秤做的?別說德國大媽了,就是北京大媽天天蒸饅頭,還不是拿個盆倒點麵粉加點水,直接就做的。有任何中國人燒飯用秤用量杯的嗎? 我有個臺灣朋友在北京開麵館,他告訴我不同的麵粉在不同的季節,要加水的量都不同,完全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哪怕同一個品牌同一個型號的麵粉,不用批次之間的差異也很大,所以要懂得「應變」。 烤箱也是如此,烤箱的大小,產熱的方式,甚至烤箱的新舊,都會產生影響。有人問,怎麼校準呢?是不是要去買個溫度計呢? 老外很喜歡溫度計,甚至最新還有烤箱用的帶藍牙的溫度計,可以隨時把食材內部的溫度傳到手機上,但這除了好玩外其實沒什麼用,你肉眼都看到表皮發黑冒煙了,溫度還沒到難道你不把它取出來?溫度到了表面的水都沒乾,你不再烤一會? 烤東西,靠的是鼻子,東西沒烤好是不會有香氣的,香氣漸漸濃起來,再看一看色面,顏色開始變深了,就差不過要好了,失敗過幾次,就有經驗了。 今天說個容易烤的多春魚。 多春魚,大家在日料店都見到過,不算什麼好東西。這個名字,據說不是日本的,還是中國的,據說標準的寫法應該是「多膥魚」,說是「多膥」這個字來自於客家話,「膥」指的是「蛋」或「卵」的意思。 別的我不知道,要是菜單上寫「多膥魚」,我敢保證銷路會差許多,還是用約定俗成的「多春魚」三字,大家都方便。 美國也有多春魚,不過和日本的有些區別。日本的多春魚,產自北海道,叫做Shishamo,臺灣音譯成「喜相逢」,俗稱「柳葉魚」;而北美的多春魚,產自太平洋,是「油胡瓜魚」,與日本的同科不同屬,英文叫做「longfin smelt」。 美國超市中賣的多春魚,「標題」都是「多春魚」或者「Shishamo」,你要仔細看ingredients,多半是寫著「longfin smelt」,因為柳葉魚都供應給日本本土了。 二種魚差不多,都有籽,很多的籽,都好喫,北美的體型大一點。 日本超市有賣速凍的,中國超市有時也有賣。有二種包裝,一種中一條條碼在盒中的,還有種是從腮這裡穿過一條細管子,一串十來條,二種都可以。買來之後,去掉腮,從腮蓋之下扯出魚腸,很細小的一根,實在嫌麻煩或者水平不濟取不出來也沒關係。 鹽,白胡椒粉,料酒,各少許,醃起;不用鹽,用醬油也可以。醃製大約半個小時左右,網上有說要醃二個小時的,哪需要這麼久啊? 烤箱預熱,350華氏度,烤盤中鋪好鋁箔,輕輕地刷上一層油,油千萬不要多,是烤不是煎,衹是為了不多春魚不是粘在鋁箔上。 正面烤十分鐘,拿出來,把魚翻個身,反面再烤十分鐘,都是350度,烤到魚身變乾就可以了,這樣比較香;若是喜歡喫嫩一點的,二面各七八分鐘就可以了。 喫吧,拿爿橣檬擠點汁在魚身上,不要等上桌再擠,從烤箱裡拿出來就擠,然後再裝盤。 美國的多春魚很便宜,包裝也是大份的,不像上海一份六條八條,在這裡,可以喫得很過癮。做起來又容易,很適合初學的朋友試試,特別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學菜的。
閣主偷懶啊。
如果打字進入,會方便很多人哦.還是喜歡以前的做法
天天要看閣主的網頁,打開一看又是滿眼菱肉,關上關上!閣主勤奮點吧!把長發也剪了應該時間多一些啊!
打開網頁又是菱肉,閣主勤奮點啊。把長發也剪了,時間也應該多一些!
上次聽說你有二部書稿交出版社,何時出版?我在噹噹網上未搜到,能告訴我一下嗎?
梅璽閣主:早給出版社了,但是拖了下來,因為要配插圖等,大概在春節前後吧。
好,恭候佳作!
我又來逛逛了,為了杏仁瓦片下面的硅膠墊,哈哈。
你好,我生平第一次做的菜就是根據你菜譜燒的蘇式紅燒肉,現在在加拿大讀大學,每天都想做出正宗上海菜,今天又意外的看到你的博客,感覺找到了一個導師哈哈希望你出更多的上海菜,可以讓我以解鄉愁,謝謝啦,還有很喜歡你的那些菜的典故啊淵源什麼的,感覺你的文章很飽滿,看了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