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下廚記 VII]鴨膀三喫
出問題了,我是說:我出問題了。半年前吧,還有一年前,我在微信的朋友圈說:如果你的朋友圈中老是飬生、勵志、揭露真相、歷史鉤沉、中美衝突的話,那說明你交友出了問題,你交了很多你不必交的朋友,當然你會轉發這些東西除外。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最近我的朋友圈全是這些東西,反轉基因的,盛讚閱兵的,甚至還有篇三觀極其不正的《留學生:優秀激怒了奇宿媽媽?》,作者是「楊松一澍」,有個字與我的名字相同。文章就不轉載了,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搜索,文章是位高中留學生寫的,她到美國寄宿在一個收飬了中國孩子的家庭中,在十個月中,她從互相看好對方,直到她被寄宿家庭趕出家門。 根據單方面的陳述來看,她努力做家務,在SAT和AP課的壓力都很大的情況下,包下了家務:洗衣服和洗碗,她還教了那個被收飬孩子的數學。 房東對姑娘很有意見,你都不和我們聊天,你都不和我們說話,你都不認同美國的物質現代化。 姑娘很委曲,我讀書這麼忙,我學生會這麼忙,我都幫你洗衣服洗碗了,還要怎麼樣? 我覺得吧,這裡的衝突真的很厲害。中國學生覺得底線是:我的SAT和AP都要考高分,我要在學生會有地位,這是起碼的;然後才能談人生談親情,可以聊別的。而家務活的分擔,就是我對你的回報。 這個想法,我想大多數國人都會認同,特別是做家長的,學生不就該把書先讀好嗎?然而有幾個中國人曾經想過,在學生成為學生之前,他/她是家庭成員,而且並沒有因為成為了學生之後就改變了這個身份,憑什麼說成了學生之後就能淡化家庭成員的角色了呢? 家務很重要嗎?在美國,也就是扔洗衣機扔洗碗機吧?大多數的美國人,更能接受有一個開心的聊天卻沒有洗衣服洗碗的亱晚吧?在學業與親情當中,中國人覺得學業是不可捨的,美國人認為親情是不可捨的。 我這篇文章可能很多中國人都不認同不能接受,但我的確認為中國的孩子太不懂「捨」了,讀書好就是一切了?讀書好就能不懂人情世故了?你的SAT和AP都是碾壓美國人的了,你就不能稍微放棄點來花點時間在真正的人與人的交流上? 其中有個細節,有一次作者受傷了,到醫院,結果房東太太不肯讓她記在自己的保險上。我覺得作者之所以把這件事拿出來說,說明作者認為「這是個事」;這的確是個事,你的房東也是這麼認為的,你生病了,你用你的保險,不論在經濟上還是法律上,我都沒有必要讓你用我的保險啊!對於一個惦記著要用房東保險的房客,你覺得房東應該怎麼做? 我有位朋友告訴我一個故事,有位中國人到了美國的大學,書本上的知識哪怕書本外的知識,全都滾瓜爛熟,所有的題目沒有一道做錯的,但是,但是,那個傢伙沒有得到A,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A。 那人去問教授,教授對他說「我就是要讓你知道,不是學習上的努力就能代表一切的,你與同學與老師的關係,你考慮過嗎?」 很值得思考啊! 鴨子跑到了雞的世界裡,你說你游得好有任何的意義嗎?今天我們就說鴨子,可惜,是死掉的鴨子,而且,衹是鴨的翅膀,比雞翅膀要大很多,這麼大的翅膀都不會飛,要翅膀幹嘛? 鴨翅膀與雞翅膀有很大的區別,鴨翅膀的翅尖,頂尖與上面的一個小尖,都有一根很硬的刺,雞翅沒有,這根刺要拿掉。 具體的操作法是把買來的鴨膀放在水裡煮,美國的鴨膀好便宜,每五個二美元出頭點,鴨膀在上海是好東西,賣得要比鴨子貴,還不常買得到;在美國可能大家都不會喫吧,反而很便宜。煮到水開,再煮個十分鐘,然後把鴨膀洗乾淨,把翅尖頂端與翅尖上方一個小翅尖前面頂出的一根尖尖的小骨折斷,拔下來棄之。 我總是一買四盒,二十個鴨膀。 說來有趣,雞鴨,翅膀,說到雞的時候,就是雞翅;說到鴨呢?就是鴨膀了;好玩。 二十個鴨膀,大約十美元,大家別嫌貴啊,是三截的鴨膀,我一個鍋都差點燒不下。都做紅燒鴨膀,會喫出事情來的,讓我想一想,到底怎麼幹。 出過水的鴨膀,將之分開,中段是中段,膀尖是膀尖,翅根是翅根。具體的做法是,拿個鴨膀起來,左手捏著翅中,讓翅根在右面,讓翅中與翅根的那個關節頂在砧板上,成為一個當中連著皮的「V」字型,拿刀竪著從當中連著的皮往下切,一直切到底,那裡是關節的連接處,一刀往下,可以輕鬆地切開關節,把切下的翅根放在一起。 再分割翅中與膀尖,但關節的方向不一樣,就不能象切翅根那樣了,切不動的。把它平放在砧板上,也是個「V」字型,開口朝外;右手捏刀,把刀根扺在V字的底部,左手在刀背上一拍,就輕易地斬開關節了,也分開放置。 翅中的背後,往往有些沒有拔淨的小毛,將每一隻仔細地拔去。現在你有了膀尖、翅中與翅根三堆東西了,你也可以稱之為膀尖、膀中和膀根,反正你我都知道說的是啥。 鴨子有股特別的腥味,上海人稱之為「鴨騷氣」,所以一般都要用點香料來蓋過去。我把三樣東西放成了三個菜,分別是糟膀尖,滷鴨膀和烤鹽水鴨翅根。 先是把膀尖放到冷水中,煮到水開後,立刻把膀尖拿出來,浸在冰水中,待膀尖完全冷卻後,用冷水洗去浮油,然後把膀尖放入一個小的自封袋,倒上糟滷,我家中常備寶鼎的糟滷和醉滷,這個牌子還有種辣糟滷,出奇的辣;不知道是哪個失心瘋的想出來的,上海的糟就是講究清清爽爽的,為什麼要加入個辣味來喧賓奪主呢?真是畫蛇添足。 接著呢,把翅根都擦乾,然後拿出花椒鹽,把每個翅根都沾上鹽,再一起放進一個自封袋中。花椒鹽是用花椒和粗海鹽一起炒的,我也是家中常備,沒喫的了醃個五花肉醃個鴨腿啥的,很方便。醃大塊的肉要用重物壓著,以便讓水份滲出來,翅根是小品,就免了這步啦。 主角是當中那段,最好喫的部分,做滷鴨膀,加陳皮,做陳皮滷鴨膀,找個大鍋,把出過水拔過毛又洗淨的鴨膀放入,加水蓋沒,一條桂皮、三顆茴香、三片香葉、三粒丁香、一小把十來粒花椒、四個乾辣椒,外加一大把蜜餞陳皮,前段時間國內來人帶給我的,很香很甜卻不怎麼酸的陳皮,其實我更喜歡酸一點的陳皮。然後是生抽、鹽、冰糖和糖,一次性所有的香料的調料都加好,然後點火燒,待水沸後轉成中火,燒一個小時左右,我是開著蓋燒的,那是我的習慣,大家要是蓋著鍋蓋,要相對減去一點時間,可能三刻鐘就夠了。 我是喜歡酥爛的鴨膀的,從小喫蘇州好婆的「軟食」喫慣了,大多數朋友喜歡喫稍微硬一點,更有嚼頭的鴨膀,那樣的話,估計半個小時就可以了,別和我說用筷子戳戳看鴨膀是不是扎得過,鴨膀肉薄且嫩,就是生的,你用根尖一點的筷子也扎得過,燒熟不入味,沒有意義的,因此至少還是要燒煮些時候的。 燒好關火,就讓它們浸著,上午燒好到晚上喫,還有些許溫溫的,正好,有人喜歡喫冷透的,那就在喫的之前二小時左右把它們從滷汁中拿出來,自然放涼即可。 糟的膀尖也可以喫了,還有個翅根呢,別忘了。 喫的之前二小時,把膀尖拿出來,洗乾淨,從上午醃起,實際上醃了五六個小時。洗淨之後擦乾水份,再放入自封袋中,倒一點點老抽,再醃一個小時。烤箱預熱到450度(華氏),把翅根平鋪在烤紙上,烤二十五分鐘即可,期間看一下顏色,如果上色不夠就再刷一層老抽。…
[下廚記 IX]清蒸牛油菓
我把芝麻葉包塞地嘴裡,一張大大的芝麻葉,變成了一個鼓鼓囊囊的包,包得緊緊的,一口下去,軟軟地從四面八方爆出來,口感好極了。那感覺,就像包著煮了許久的紅燒肉,衹有肥肉沒有瘦的,肥肉已經煮透了,所謂的「油已經儕燒出來了」,一大口下去,從芝麻葉的四面往外擠,卻絲亮沒有膩的感覺……照這行文,肯定不是紅燒肉,那麼是?牛油菓唄,這有啥謔頭好賣的,文章標題就說了是牛油菓了,謔就謔在「清蒸」上,對的,清蒸牛油菓,嚴格說,還是清真的。什麼?憑啥說是清真的?誰知道去,反正齋菜肯定是清真的,但這道算不算齋菜呢?我持懷疑態度,好吧,你衹看前半段就行了,後半段我也不刪了,沒準這篇要按字數拿稿費呢?說回牛油菓,清蒸牛油菓,是我今天晚上喫的,很好喫,意想不到。而我昨天早上也喫了牛油菓,我寫過的那種——牛油菓醬(guacamole)」。我經常喫牛油菓醬,有時自己做,有時買,我在一年前發現了一家超好超乾淨的墨西哥超市,後來我就經常去那兒買牛油菓醬了,還經常去買大排、牛肚、牛百頁、預拌牛肉、豬蹄……常規概念裡,墨西哥超市是比較「髒亂差」且食材品質低檔的地方,但這個超市不是,規模大,標準化,食材新鮮漂亮。那家超市的大排比華人超市的新鮮,他們的牛百頁也不會表面看著好好的,打開發現大頁全都已經扯掉了,不會盒裝牛百頁正面反面不一樣,對的,我說的就是那家帶數字的店,該收斂點了,也不知道那些大片的牛百頁被扯下後到底去了哪裡,去火鍋店冒充毛肚了?然而這回的牛油菓醬並不是在這家超市買的,這家超市是現做的盒裝的,密封性很好,然而一旦打開,喫不完就會發黑,雖然喫是一樣喫,但賣相實在太差了點,很傷腦筋。我是在COSTCO買的,單人份小包裝,一大盒廿四小罐那種,每次喫衹要開一罐,時刻新鮮。這種牛油菓醬很方便,也很好喫,我經常在喫過晚飯後邊看電視邊用玉米片舀著喫,美味!我很喜歡的喫法。Trader Joe’s有種酸麵糰麵包,也有叫做酸種、酸酵頭麵包的,我平時經常烤了加蛋皮、加起司片、加火腿喫,是「加」不是「夾」哦,因為我每次衹烤一片,把東西放在上面一起喫,所以是「加」,我很喜歡的喫法。昨天早上我翻船了,我把牛油菓醬塗在了烤過的麵包上,牛油菓塗麵包就很好喫,用牛油菓醬豈不是更好喫?難喫死了!這種小包裝的牛油菓醬,帶點酸味,加上酸麵糰麵包也帶點酸味,兩兩相加,酸得益彰,變成了一種酸得相當難喫的東西了。不行,我得幹點啥,讓我重新愛上牛油菓。話說我在二十年前開始寫美食時,就養成了不看菜譜不看美食作品的習慣,以免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他人,直到四五年前,才算破戒,或者說破關,因為我已經有了自己的特色了。近年來陸陸續續看了江獻珠和陳夢因的書,還有英文的Lucky Peach雜誌,後者相當有意思,融匯東西方食材與烹飪,我去找了很多往期來看,都相當有趣。結果,我一訂閱,它停刊了;它一停刊,大陸出中文版了。中文版的雜誌我沒有看到過,但我看過《福桃》微信公眾號的幾篇文章,常識性錯誤和故意性誤導幾乎每篇都有,哎,可惜了個好名字。我還看了不少美食的電視,特別是過去的一年,疫情在家,看了好多日劇,《深夜食堂》《料理仙姬》《孤獨的美食家》《和歌子酒》《東京大飯店》《Chef~三星級營養午餐~》還有《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都很好看,除了《東京大飯店》外,全是又普通又很好喫的菜餚,雖然《料理仙姬》說的是料亭懷石料理,聽著高端,但都是普通食材常見菜而已,衹有《東京大飯店》做的是融合菜,那就有點看不懂了。除了《東京大飯店》,其它幾部劇都是幾乎沒人複刻劇中菜餚的,因為都太普通了,遠沒有複刻《中華小當家》的來得多。然而,在我喫了牛油菓醬塗酸麵包之後,我打算複刻一道菜——清蒸牛油菓,出自《孤獨的美食家》,算是這些劇中最奇怪的一道菜了,是主人公井之頭五郎在一家中餐館喫到的,我想試試看。於是我去買了隻牛油菓,考慮到這是道熱菜,也就是說是道「熟」的菜,所以牛油菓生一點沒問題,因此我挑了隻挺硬的,也就是說挺「生」的,我要把它做「熟」。一般來說,越是硬的牛油菓,打開後也賣漂亮,衹是若是太硬的話,口感稍有欠缺。另外,我還買了蔥——大蔥,下面有一大截蔥白的那種蔥,一根就足夠了,可恨的是,在美國蔥是論捆賣的,不像上海,上海論根賣。先做準備工作,把大蔥的蔥白切成小手指的長短,然後一刀縱向切入,衹切一半,把蔥芯取走,剩下五六層七八層的蔥白,將它們一起鋪在砧板上,外皮向上。你要是不去碰它的話,那就是個拱形,左手按住往下壓,撳住,右手切絲,切到火柴梗一半粗細的樣子。大概要二到三段,關鍵在於蔥的粗細,反正要一大撮蔥白絲。把切好的蔥白絲浸在水中,如果手邊正好有紅辣椒綠辣椒,去籽後把肉削薄,然後切絲,與蔥白絲浸在一起,如果沒有,也就算了。取一點花椒,把花椒鋪在砧板上,將刀面壓在上面,用手壓刀面,花椒就被碾碎了,象徵性地再剁幾下,用刀剷起,放在一個小碟中。拿六七隻乾辣椒,也用刀面壓一下,切成三四段,籽會掉出來,就不要了,把切開的乾辣椒與花椒放在一起。蒸鍋裡放點水,不用太多,點火。拿一個淺盤,準備放牛油菓。把牛油菓對半剖開,牛油菓放在砧板上,縱向下刀,等刀切到切不動時,拿起牛油菓,右手持刀,左手拿著牛油菓,雙手配合,讓刀繞著牛油菓核割一圈。放下刀,左右手各拿半個牛油菓,雙手朝反方向旋轉,衹要轉得動,兩爿就可以分開了。其中一爿牛油菓帶著一個滾圓的核,這是我見過的自然界中最圓的東西了,除了月亮,那玩意看得著摸不到。將帶核的那爿拿在左手,右手持刀,拿刀鋒往核上用力砍,千萬注意別砍到手上去。訣竅就在於要用力,力氣太小,刀碰到牛油菓核,打滑,於是劃破手;所以要用力,讓刀被牛油菓核「咬住」。待刀被「咬住」,左手持牛油菓,右手拿刀,一轉,牛油菓的核就取下來了。什麼?你沒有把握砍得中牛油菓核,要是砍歪了怎麼辦?怎麼辦?送醫院唄,還是大力砍的……我補充一句啊,此操作有風險,是否模仿,請自行判斷,未成年孩子請在監護人指導下進行,成年媽寶不要進行此操作。牛油菓切開,用勺子將它「完整」地挖出來,還硬的牛油菓非常好挖,若是已經開始變軟,要小心些。噢,用不鏽鋼調羹,不要用陶瓷的。把牛油果切片,隨便你橫著切還是竪著切,我是縱向切的,切完之後,將之碼到淺盤中。半個切片,切完還是半個,一起碼到盤中,不要東一片西一片地沒有章法。兩半牛油菓都切片,一起碼到淺盤中,擺放得好看些。這時蒸鍋裡的水也開了,放入淺盤去蒸。蒸的細節不用我再說了吧?有蒸格的放在蒸格蒸,沒蒸格的拿架子把淺盤墊起蒸。蒸牛油菓的時候,調一個汁出來。生抽、開水、糖、辣油、花椒油、胡椒粉,除了開水之外,其它的東西每樣都衹要一點點就夠了,衹要有點鹹味,有點辣味,有點花椒胡椒味就可以了,每種味道都不要太厲害,都不要喧賓奪主,之所以叫「清蒸牛油菓」而不叫「椒麻牛油菓」,也是這個意思。蒸八分鐘,八分鐘足夠將硬的牛油菓蒸軟,而八分鐘可以保持牛油菓還是綠的,甚至由於熱量的作用,比原先更綠。燒一點熱油,取出淺盤,把兌好的汁澆在牛油菓上,讓汁水鋪滿盤底,最多不超過牛油菓一半的高度。把蔥絲從水中取出,甩去水,碼在牛油菓的上面,讓辣椒花椒碎頂在蔥絲的上面,最後把熱油從最上面淋下,燙香蔥絲即可上桌。一嚐,出奇地好喫,那綿密的口感,是上好的肥肉的感覺,鹹鮮香醇,可以讓正在減肥的人,都喫得沒有一點負罪感,雖然牛油菓的脂肪含量並不低,但它總是個素的吧?這真是種神奇的體驗,清蒸牛油菓,聞所未聞的東西,竟然出奇地好喫。可以用筷子挾著喫,也能用調羹舀著喫,而且搭配著蔥絲一起喫,更是別有風味。有趣的是,在這道菜上桌後,過了十幾分鐘,汁水沁入牛油菓,越發地美味起來。對於不喜歡喫牛油菓的朋友,或者說不喜歡直接喫的朋友,倒是可以嚐試一下這道。對了,除了日劇,我在過去的一年還看了些韓劇,什麼《愛的迫降》啦,《君王》啦,還看了一部美食劇《雙甲路邊攤》,最後看的一部叫《精神病也沒關係》,看完那部後我發誓再也不看韓劇了。誰說精神病也沒關係的?精神病可太有關係了!
西施板魚
「話說當年西施在諸暨浣紗的時候,發明了這道菜……」如果這篇文章這麼寫,那就是我在騙你;如果你到西施故里去玩,發現那兒有種宴席叫美人宴,並且導遊告訴你「諸暨人但凡有壽慶婚宴,一碗西施豆腐是少不了的」,那麼就是他們在騙你。豆腐是喪事人家吃的,哪有喜事兒吃白豆腐的? 西施和美食有關嗎?有,大有關係,不過都是牽強附會的。西施豆腐是假托西施之名;豆腐西施,則是指賣豆腐的女人美若西施,由此更是衍生出許許多多的「行業西施」來,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檳榔西施了。 檳榔西施在海的對面。那裡的人喜歡吃檳榔,一種製作好的水果,以供像口香糖般地咀嚼。全國有兩個地方的人們酷愛檳榔,這邊的檳榔都是老太太在賣,只有那邊風景獨好——我們的寶島台灣。 不知從何時起,那邊的檳榔普遍用妙齡少女售賣,當然是漂亮的姑娘生意好。可當姑娘個個漂亮時,誰賣得好呢?穿得少的賣得好。由於競爭激烈,女孩子們越穿越少,以至於到了「衣不遮體」的地步,成了台灣的一道風景線。這些姑娘,就被稱為檳榔西施。 現實很殘酷,是不是?是的,西施本身的故事,就很殘酷。每當聽到另一道用西施命名的菜,我就有點嚇勢勢。那道菜叫做西施舌,賣個關子,這回不說。當然,這玩意,夫差絕對不陌生。 今天要說的這道「西施板魚」,乃是本人原創,放棄冠名權,敬請取用。說起這道菜,乃是「風雲際會,因緣湊巧」。 那天,我正在看電視,有一個介紹美食的節目,一直會有很誘人的美食。那天看到店招,我就高興地叫起來——「面拖肉丸」。及至鏡頭拉近,才發現那兩個字不是「面拖」,而是「西施」,鬧了個大笑話。 打那以後,老婆常常用「面拖西施」來和我開玩笑。每當此時,我就會禁不住讚歎一聲繁體字的好處,繁體字麵粉的「面」寫作「麺」,只有表示層面的時候,才寫作「面」,所以絕對不會把「下麺」混淆成「下面」。 「西施板魚」是我「反其道而行之」發明的菜,說白了,其實就是「面拖板魚」。 板魚,並不是上海的叫法,而是外地傳入的。這種魚,上海有種怪怪的叫法,稱之為「肉塌魚」,在山東也叫做「塌米魚」或「舌頭魚」。這種魚是長長的,薄薄的。為什麼不是「扁扁的」,反而是「薄薄的」?因為這種魚是橫過來游水的,它是一種比目魚,所以是薄薄的。 這種魚,以前是極普通的上海家常小菜。小時候,對比目魚很是好奇,卻從來沒有意識到餐桌上的肉塌魚,就是比目魚。因為生物書上的比目魚都是圓的(左口魚即是),不是長的。據說生物學家對比目魚情有獨鍾,因為只有比目魚不符合生物學的對稱性原則,所以特別值得研究。 除了上海之外,肉塌魚一般紅燒,就連清蒸也不多見,上海人則特別喜歡將肉塌魚面拖來吃。上海菜場的海貨攤,肉塌魚、小黃魚、帶魚和叉扁魚,是永遠都有賣的。我們說到過,肉塌魚是扁的,它的一面是白色的魚鱗,長眼睛的,另一面則是深褐色的魚皮,和海底沉沙的顏色是一樣的,所以肉塌魚趴伏在海底的時候,不會被發現。 買魚,當然是挑新鮮的買,捏上去緊實,聞之無腥臭,色澤明亮的,則較為新鮮。肉塌魚,我從未在上海見過活的,在廈門倒是見過。肉塌魚的魚皮老硬不可食,要扯去。家中自行剝皮極為不易,所以若在超市沒有剝皮的要三思。菜市場的魚攤一般都有代客加工,會幫客戶刮去魚鱗,剝下魚皮,並剪去半個魚頭扯去魚腸。 做面拖肉塌魚,要大小適中的。何謂適中,大概一根筷子長短,一指寬的即可。魚買來之後洗淨,剪成四至五段,加料酒和鹽醃漬,若是怕腥的朋友,可以放入蔥姜一同醃漬。 其實,在買魚之前,還要做一件事,就是準備麵粉,否則拿什麼來「拖」呢?取一個雞蛋,打散,加入麵粉和水,攪勻。聽著很簡單是不是?其實不是。麵粉會結成一個個球,外面裹著液體,裡面卻是乾的粉,所以要用筷子一一將之壓碎,保證沒有麵粉球。即便如此,還是不會很均勻,總有一些麵疙瘩,所以要留以足夠的時間讓麵粉吃透水,這個過程,在上海話中叫做「煞」。麵糊要多厚?大約用筷子撩不起來,卻可以裹在筷子外面為準,太厚了變成吃麵粉,太薄了就啥都沒有了。 若是蘸辣醬油或番茄沙司吃,麵糊中就不用放鹽了,反之,則放少許。好了,麵糊也有了,魚也有了,將醃過的魚擦乾後浸到麵糊裡。 起個大油鍋吧(好久沒寫大油鍋了,寫到就很開心),用大火將油燒熱,改為中火。許多人都有一個誤區,以為煎炸的東西要用大火,那是路邊攤的做法,一炸就是兩斤小黃魚,一天就賣那兩斤了。如果家中烹調,鍋小,油少,火再一大的話,後果則是現在的網絡流行語——「外焦裡嫩」的升級版——外焦裡生。 所以,在家中做煎炸是一項比拚耐心的活。就說這面拖肉塌魚的炸法吧,改為中火之後,從麵糊裡夾出魚來,待麵糊不再往下滴了,放入油中。根據鍋的大小,可以一次炸三到四塊。大約放入油鍋兩分鐘後,將魚塊翻個面,可以用筷子輕輕地碰觸表面,感覺外面的「殼」硬了,就取出來。 面拖肉塌魚講究外脆裡嫩,由於魚肉中水分很多,這麼炸了一下之後,裡面的水分會立刻滲出來,使得外殼變軟,而如果一味地炸下去,外面倒是脆了,裡面則炸老了,所以要拿出來,放一會,謂之「醒」。 「醒」有兩個好處,第一讓水分滲出來,其次可以用餘溫將裡面的魚肉焐熱,不至於生。醒上七八分鐘,外面果然已經軟軟的了,再把魚塊放入油鍋,你會聽到一聲響亮的「嗞,可見跑出了多少水分。 這回,可以將火稍微調大一點,再煎上三分鐘左右,記得要翻面,待魚塊成金黃色,就可以吃了。 面拖肉塌魚要現炸現吃,而且要趁熱吃。另外,多出來的麵糊千萬不要扔掉,可以倒入油鍋中干炸成餅,亦可倒入油鍋後用筷迅速攪成沒有肉的「雞米花」,既脆且香,小朋友肯定喜歡。 好了,我的「西施板魚」就介紹到此,以後你若看到「西施」兩字,會不會立馬想到「面拖」呢?如果會,你已經具備了一個美食家的基本素質了。
閣主偷懶啊。
如果打字進入,會方便很多人哦.還是喜歡以前的做法
天天要看閣主的網頁,打開一看又是滿眼菱肉,關上關上!閣主勤奮點吧!把長發也剪了應該時間多一些啊!
打開網頁又是菱肉,閣主勤奮點啊。把長發也剪了,時間也應該多一些!
上次聽說你有二部書稿交出版社,何時出版?我在噹噹網上未搜到,能告訴我一下嗎?
梅璽閣主:早給出版社了,但是拖了下來,因為要配插圖等,大概在春節前後吧。
好,恭候佳作!
我又來逛逛了,為了杏仁瓦片下面的硅膠墊,哈哈。
你好,我生平第一次做的菜就是根據你菜譜燒的蘇式紅燒肉,現在在加拿大讀大學,每天都想做出正宗上海菜,今天又意外的看到你的博客,感覺找到了一個導師哈哈希望你出更多的上海菜,可以讓我以解鄉愁,謝謝啦,還有很喜歡你的那些菜的典故啊淵源什麼的,感覺你的文章很飽滿,看了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