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洗澡,夏天還好,苦的是冬天,上海人叫「冷天」,冷天汏浴,真的很麻煩,關鍵是溫度,水溫和氣溫。
我小時候並沒有住過那種七十二家房客的房子,我們那幢樓,就三戶人家,加在一起十一個人,其中四個算是小孩子,我是其中的一個,另外三個也有故事,我以後會寫。
一樓的廚房,是底樓和二樓合用的;二樓的浴室,是二樓和底樓合用的;三樓有自己的浴室和廚房,而底樓,還有個小衛生間,所以除了夏天樓下會來洗澡之外,二樓的衛生間就是我們一家在用。
雖說是一家在用,但絕非獨用,非但不獨用,因為是公用場所,大家都能放東西,所以裡面有一個架子是底樓的,哪怕一年衹用一季,佔個地方也是好的,那時的人心態就是這樣,如今也一樣。
我們還是聊回洗澡,水溫和氣溫。水溫相對來說,其實簡單,多加熱水就是是了,但是一隻大大的鑄鐵浴缸要放多少熱水,才能洗澡呢?答案是一吊子水,一大鍋水,外加四隻熱水瓶,兌上冷水,可以在鑄鐵浴缸中,有一指左右的深度,待人躺下去,大概可以淹到腿的一半。
吊子,其實是鋁壺,雖然名字叫「銅吊」,我們家衹有一個吊子,底還燒穿過,後來補好了,容量反而更大了;大鍋子,是我們家最大的一隻鍋,也是鋁的,以前叫「鋼宗」嘛,那個鍋很大,平時用來蒸東西,那玩意如今還在,我娘依然用它來蒸東西。熱水瓶呢,我家總共有四個,每次洗澡前,先把熱水瓶灌滿,然後再煮一吊子一鑊子水。
由於「認得」房管所的,我們在二樓的浴室裡接了一個單眼竈,所以吊子是在二樓燒的,而大鍋子,是在樓下的廚房燒的。等吊子裡的水開,開了以後還會再煮一會兒,讓水蒸汽把浴室「騰」熱。
這時候,得幹一件事,擦浴缸。你想呀,又不是天天洗澡,所以浴缸肯定髒了,要擦乾淨才能洗。擦浴缸,用的是「去汙粉」,也有人稱之為「擦缸粉」,好像後來更貼切些。去汙粉就是加了二氧化硅的小蘇打,用一塊布,上面倒一點去汙粉,沾上些水,然後慢慢地把浴缸一點點地擦乾淨,然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
在佈滿蒸汽的浴室裡擦浴缸,人也漸漸地熱起來,可以洗澡了。慢,還有件事要幹,把電燈泡拿下來,換上一隻「紅外線」燈泡,平時的燈泡是四十支光的,而這隻紅外線燈泡是一百支光的,不但亮,還會發熱,洗澡就靠它了,那時浴霸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呢!
倒熱水,放冷水,繼續燒一吊子冷水,因為洗到一半要加熱水,否則就冷了,所以洗澡還不能一個人洗,還要有人幫忙倒水。
一邊洗澡一邊燒水,其實是件很危險的事,萬一躺在浴缸裡睡著了,等水燒乾溢出來澆熄火頭,就會出人命的!
洗澡真的是會出人命的,當時每年都有洗澡煤氣中毒的事,不過大多數倒不是澆熄火頭造成的,而是在密閉房間洗澡時用煤爐燉水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
就這樣的條件,二週洗一回,已經很好了,後來有了一種東西,塑料做的象蚊帳似的東西,叫做「浴罩」。浴罩是半透明的,要把它掛起來,然後放在浴缸裡,浴缸有個「門」,從門裡鑽進浴罩,然後洗澡。你還別說,浴罩還是相當有效的,可以提高很大的溫度,但是很悶熱,也沒法躺在浴缸裡了。
我也用木桶洗過澡,那是在外婆家,外婆家沒有浴缸,衹能用木桶,冬天氣候乾燥,所以洗澡前隔天要在木桶中放點水,讓木桶「漲一漲」,那樣洗的時候才不會漏水。在外婆家洗澡不用燒水,過了弄堂口就是老虎竈,衹要去買點熱水就行了。
在外婆家洗澡挺麻類的,那個木桶是橢圓形的,洗完之後,要二個大人一起才能擡得動,擡到門口把水倒掉,再洗乾淨放起來。
不管是浴缸還是木桶,冬天洗澡都很麻煩,不過,好在還有公共浴室,那裡,簡直是男人的天堂,我們下回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