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是個很有趣的話題,但凡兩人相識相知相愛相婚,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慢慢地長得相像起來,所以「相像」,才是最高的境界。你去看,那些恩愛的老夫妻,或多或少都有想似之處,羨煞旁人。
天下的事情,總是有道理的,我想,夫妻相的道理就在於飲食之上。兩口子,總是一個鍋裡喫飯的,不同的食物,對於形象起到不同的作用。一個家庭的喫食,不論鹹淡酸甜軟硬,都有一個固定的格局,久而久之,由食物的固定格局就造成了面相的特定形象,這就是夫妻相的道理吧?
比如,一家人喜歡喫硬的,時間一長,咬肌必然發達,兩個人喫同樣的東西,則兩人的腮幫子必然都大,看上去就像了。再有,如果一家喜歡喫辣,則有喫辣的形象,要是喜歡喫糖呢?估計兩個人都會比較胖一點。
又於飲食之外,還有家中的床,軟床硬床都會對筋骨造成影響,好壞不論,同樣的一張床,造成的結果必然是一樣的。此外,還有各種洗滌用品,牙膏牙刷等等的,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形象,兩個人被同一種方式影響,自然就像了。
有很多人對我說「還好當年沒向高中的暗戀對像表白」,因為多少年過去,再次相逢,發現已經全然不是印象中的女神了。我告訴他們「若是嫁給你,不會這樣的」,正當他們面露得意的時候,我總是當頭一盆冷水,告訴他們「那並不表示你好,只是你當年喜歡的女生,是她的家庭氣場造成的形象,若嫁給了你,在你們兩個的生活過程中,你們會越來越相像,你自然不會討厭自己的,但在另外一個暗戀者看來,她還是變得「還好沒表白」了。
相由心生,一個家庭也是如此。整天算計鄰居的家庭,兩夫妻臉上不會常有笑容;樂善好施的家庭,兩夫妻多半慈眉善目。
蘇州人說「一隻床上弗出兩樣人」,就是這個意思啦!
Related Posts
[菲律賓] 美式炸雞呂宋店 快餐終究是快餐
我是個「入鄉隨俗」的人,到了當地,總是希望吃一些當地的特色,於是我問辦公室的同事「菲律賓的特色菜是什麼?」。她們想了一想,七嘴八舌地用菲語商量著,最後由某個發言告訴我,讓我去吃一家「菲律賓最老的餐廳」,叫做Max』s,而且就在街的對面。據同事們說,那家店的特色是「deep fried chicken(炸透了的雞)」,而這種炸雞,最能代表菲律賓的飲食。 我們的辦公室,在Ayala大街,邊上就是Dela Costa大街,她們說的那個Max』s在我們這幢大樓的正對面,只要穿過人行地道,就可以到達。 這家店,根本就看不出來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它的裝修完全是西式的,門口的店名是一個紅底黑影白字的「Max』s」,如果你想像不出來,那就想像一下「東方既白」的風格就可以了。 這算是「老店」?這分明是一家快餐店嘛,或者說某種Café嘛。我到的時候是12點整,已經人滿為患,沒辦法,只能等。又仔細地看了一下周圍的環境 ,實在不能使用相信這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牆壁是時尚的,座位是西式的,門口有個小小的貨架,上面也是西式的糕點,服務員的穿著,就跟上海大多數咖啡店一樣,T恤長褲加上個時尚的圍裙。 按理說,從建築風格來看,Ayala大街上的房子,應該不會超過15年,也就是說這家餐廳最多也就是15年,當然很有可能這只是家分店,而總店或許就是很有菲律賓建築風格的。就是全聚德開在上海,你也一點看不到老北京的樣子。 等座是很無聊的,好在服務員會先把菜單給你,你可以事先點好,等到快有位子的時候,服務就把下單,所以等你一旦有座,菜也就上桌了。菜單很精美,皮的本子,裡面插著印好的菜單,不過從印刷風格來看,還實在就是家快餐店。 廢話少說,反正我等了座位,點了菜,等到座位,上了菜。說到炸雞,這家店的選擇並不多,無非「一隻」、「半隻」、「童子雞一隻」、「童子雞半隻」,當然他們的「童子雞」是「spring chicken」,而不是「chicken had no sex life」或「chicken never fucked」,我則點了「童子雞半隻套餐」。 由於位置不夠,只能和別人拼桌,我當然不在乎,只是和我拼桌的那位好像英語不行,聊不起來。才坐下,湯就上來了。湯是洋蔥湯,不過是白色的濃湯而非經常吃到的那種洋蔥清湯,反而掩蓋了洋蔥的香味…… 待得喝完湯,菜也上來了,說是菜,其實也就是份「蓋澆飯」,甚至沒有澆頭,也不蓋在上面,說白了,就是一個盆子,倒扣著一碗飯,飯的邊上,有半隻比我拳頭大不了多少的雞。當然,童子雞就是小的好,大了也不叫童子雞了。 說實話,我的刀叉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但是我的臉皮足夠厚,我可以很心安理得地在五星級賓館用筷子吃西式自助餐,所以我出國的話,大多數時候都會帶著筷子。然而,整個的半隻雞放在我的面前,我卻是無從下筷啊!不像港式的金牌燒鴿,已經斬成小塊,可以輕易的拿起來吃,這半隻雞,說大不大,可說小吧,我也沒法一筷子把半個雞挾起來嚼啊! 倒是坐在我對面的那個女人,很熟練地用不鏽鋼調羹把雞肉刮了下來,拌上Ketchup和飯,送進嘴裡。我也依樣畫葫蘆,你還別說,這雞炸得夠透夠酥,用調羹一刮,肉就下來了。 說實話,這「最老的餐廳」,也不過如此,雞的確「有些夠味」,雖然炸得很酥很透,卻也「沒有炸干炸柴」。但是你要讓我如何地稱讚這家店,我實在還是認為它是快餐店,與KFC不同的是,一個你要自己服務自己,一個可以坐著點菜,一個是裹了漿炸的,一個是直接炸的。 這頓飯,套餐價是213Pesos,外加服務費與稅總共214.43Pesos,相當於32元人民幣,依然是快餐的消費,快餐的味道。 後來,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菲律賓建國於1946年,二戰的時候打得一塌糊塗,所以基本上在戰前的店,沒有保存下來。而這個Max』s倒還真是說來話長,要早到菲律賓建國之前,1945年。 1945年,有一個斯坦福大家的老師,對,就是那個斯坦福,美國加州的那個。這個老師叫做Maximo Gimenez,他當時在菲律賓的Quezon City,與駐地的美軍成了好朋友,那些美軍們經常到他家吃東西,吃什麼呢?就是飲料和炸雞,這種炸雞就是他的侄女Ruby發明的,所以這根本可以理解為是「美國炸雞」。後來,他們漸漸地把家弄成了Café,再後來越開越大,越開越多,就成了如今菲律賓到處都有的Max』s,甚至還有分店開「回」了美國,加州。 由此看來,Max』s倒真的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訪問他們的網站http://www.maxschicken.com,忘了說,他們的口號是「The house…
小德興拆脫了
從十幾年前開始,可能有二十年吧,我經常會寫一些「食後感」,有些文章收集成冊,成了《尋味記》,是我在各地喫東西的有趣經歷。曾經有人批評《尋味記》的食物檔次不高,的確不高。要知道檔次越高出品越好越穩定,帶來的後果也「越無趣」,《尋味記》並不是一本說食物有多好喫的書,而是本討論「有趣」的書,要好喫,看米其林就是了。我不是不想介紹好的店給大家,問題是那些飯店老闆天天燒高香希望我不要說他們的東西好喫,因為被我說過好喫的店,幾乎都關了!我說得越好,關得越快!成都文殊院對面的那家老闆的圍棋可開館收徒的好店關掉了,上海大田路上的餛飩攤和南陽路的麵店都關掉了。說起南陽路,有家傳說中「被閣主一手扶起來」的粢飯糰攤,關倒是沒有關,反而開了連鎖,然而味道在五六年前一落千丈,權當「死了」也成。就連我前幾個月寫文章說洛杉磯有家炸魚塔可(Taconazo)好喫,與小豆聊起,她說想喫,結果過去一看又關掉了,離上次我一個人喫衹有一週,離在公眾號發文衹有三天。好在這家是個連鎖店,別的地方還有,他們甚至在關了Azusa那家的同時在El Monte附近又開了一家,還好還好。其實也沒有那麼邪乎啦!也不是「所有」我寫過文章說過好的店都關了的。邪乎的是,我衹是常說好連文章都沒寫的,也有很多關掉了。小德興麵館就是這麼一家。上海有兩家德興館,一家是以各式「大麵」聞名的本幫飯店德興館,門面上貼著各式「蓋澆飯」的價錢,衹有一種是超過二十元的。另一家是衹有二三道叫「大麵」且常售罄的蘇(州)幫麵館叫做德興麵館,這家店的價目表中,有一樣叫做「黃酒半斤」。這兩家店,一家本幫,一家蘇幫,兩家都以「大麵」為榮,都以上海「麵祖宗」的恣態出現,都說自己是一八七八年創立的,有趣吧?我猜真相可能不是一八七八年,而是一九七八年,那時有二位從黃浦區飲食技校畢業的同班同學被分別派到了這二家,這才成就了百年老店的「大麵」。畢竟這年頭,參加過技術培訓班就算是師從誰誰誰了,就算自己不說,也會有好事者幫你吹的。連本人都說高檔宴席菜連灶都沒資格上,就有人幫著吹成傳承了某堂絕學,事實上衹是與泰斗同時出現在一個大型廚房過而已。兩家德興館都是賣麵的,而且都賣「時好時壞」的麵,怎麼說?就是有時你會喫到一碗「喔喲,中規中矩相當好」的麵,而有時你也會喫到一碗「我為什麼犯賤又要來這裡」的麵。所以,說這兩家好的,不是「腦殘粉」,說不好的,也不是「噴子」,這兩家店就是那樣不思進取地存在著,時好時壞。雖然不思進取,倒也樹大根大,弄得全世界都有賣麵條的「德興」,臺灣有,香港有,洛杉磯也有,甚至蘇州都有家「同德興」,也是家時好時壞的澆頭麵店。上海還有家叫做「小德興」,一家沒有任何口碑卻極其好喫的麵店。好喫到什麼地步?好喫到從2014年9月到2016年4月的十九個月中,我至少喫了二十七次。這家店在長沙路上,一條大多數上海人都不知道的小路,但要是說起北京路西藏路,又幾乎人人都知道了,過去那兒有著名的大觀園浴室。現在那兒是一大片綠地,據說就是因為前幾天還閙了大烏龍的周大少,那片才成了綠地而沒造起高樓來,坊問盛傳甚至還因此扳倒了市長云云。那塊綠地,東邊是西藏北路,西邊就是長沙路,小德興麵館在綠地對街的長沙路上,靠近北京路。小德興麵館再往南十來個門面,是幢大公寓的入口樓道,門楣上寫著「上海飛旋軸承銷售有限公司」,走進去,就是著名的閣主家宴的舊址了,但我從來也不知道那個軸承公司到底在哪裡。小德興一開間門面,門朝東開,它也衹能朝東開,入口在門面的右側,走進去,就是一個賬檯,老闆娘靠著北墻常年坐在賬檯的後面,身後的墻上是價目表,我是從來也不看那張「陳年舊表」的,因為我覺得老闆娘從來就沒照那張價目表收過錢。這家店的一大特色,就是「老闆娘講幾鈿就是幾鈿」。你想呀,我連著喫了至少二十七次,大多數點的是一樣的東西,但我付過十五的,付過十六的,付過十七十八的,也付過十二十三的,反正讓我付多少就多少,反正從來也沒超過二十,十幾塊錢的事,聽老闆娘吹吹牛也是好的,況且還有麵喫。上海的麵店給人一種錯覺,特別是給外地人一種錯覺,好像是老闆老闆娘越兇越有腔調麵就越好喫,甚至有些麵店是本著「喫勿起勿要來」乃至「講勿好喫死遠點」的態度在開店,我真是搞不懂,俗話說「客大欺店,店大欺客」,但一家麵店能大到哪裡去?大到你喫著十幾元的麵,老闆娘有著千萬元的身家,小德興的老闆娘就有。小德興被拆了,老闆娘拿了一千萬的補償款。在我常去的那幾年,小德興衹開到下午一點左右,也就是做完中午的生意就打烊,而且還不做早餐,牛吧?我不知道老闆娘到底兇不兇,反正是不會對我兇的,一來我「模子勿小」,二來像我這樣「要多少就付多少」的客人,也沒必要對我兇吧?我倒是不知道老闆娘是不是對別人兇,因為店太小,我要是見有人在喫,就回到「閣主家宴」過一會兒再去喫,所以我總是一個人在那兒喫。一個人喫,就可以有一搭沒一搭地與老闆娘聊天,老闆娘說這家店開了二十多年了,從下崗潮那時開起,一直開到了兒子成家立業,早該享享福了。「搿儂為啥還開了嗨呀?還衹開一頓中飯?」「等拆遷呀!小阿弟儂勿懂,我關脫勿開,就衹好照普通民房拿動遷費;我衹要開了嗨,就算一天衹賣出去一碗麵,我嚡(也)是沿馬路店面,搿就完全勿一樣了呀!伊拉就要照店面賠我鈔 票……」雖然「伊拉」尚未出現,但總會有個「伊拉」的!我最後一次去喫,是2016年的4月,依然點了我最喜歡的油麵筋塞肉,二兩麵、二隻油麵筋塞肉,再「老闆娘儂隨便幫我加點澆頭好了」。這家店沒有爆鱔沒有蝦仁沒有黃魚好像連大排大肉都沒有,所以再怎麼「隨便加」都喫不窮人的。「小阿弟,儂曉得伐?大田路拆脫唻!賣餛飩個長腳,拿著好幾套房子,還拿著一千萬洋鈿!」「搿麼,儂嚡是搿隻檔次嘍?儂市口還比伊好唻!」「講是搿能介講,不過已經講了要廿年了,年年講要拆要拆,戶口老裡八就凍結了,老早就遷勿進來了!真是天天等伊拉來拆,就是勿來呀!」又是「伊拉」,「伊拉」在哪裡?這家店的油麵筋塞肉很好喫,除此之外就是榨菜肉絲、洋山芋豆腐乾肉丁辣醬、油麵筋捲心菜黑木耳炒素之類,有時還有炒過的薺菜碎,很鮮美,反正麵澆頭都是些小品,本文的配圖是張「四澆麵」。 老闆娘是那種典型的上海「喫得開」女人,五年前的老闆娘應該六十來歳,象於老師一樣,抽煙燙頭,衹是不知道她喝不喝酒。店中有時會有另一個人,一個與老闆娘年歳相仿的男子,非常有禮貌待人客客氣氣的,個子不高,是典型的上海忠厚長者,俗話說「好人家出來」的樣子。他和老闆之間很是客客氣氣,我實在難以把他們想像成兩口子,但是這樣一家衹開半天的店也實在不像需要再僱傭一個收銀的。小德興用的麵,是寛寛的扁麵,俗稱「韭菜麵」,我從來沒有在上海的其他麵館中喫到過。一開始,我還有點喫不慣,但後來就越發覺得好喫了。前幾天,有我以家宴的客人在微信上告訴我,小德興拆脫了,老闆娘拿了一千萬。「伊拉」終於出現了,我覺得上海人以後不要求神拜佛,拜拜「伊拉」最好!
[廈門] 冒酷暑苦尋西門 土筍凍名不虛傳
大多數的廈門旅遊攻略中都會提到一種美食,叫做”土筍凍”,並且有些還會附上許多傳說,反正這東西,已經是種神乎其神的小吃了;又有許多攻略,都會提到一個”西門土筍凍”的玩意,說是這個地方的土筍凍,是廈門最最好吃的。 拿出廈門的地圖一看,便傻眼了,廈門不是”一座城”,它只是”一座島”,一座島的意思就是沒有城牆,沒有城牆,當然也沒有城門,傻眼了吧?沒有城門,你上哪兒去找”西門”? 好在,這個西門土筍凍,有一家叫做”西門土筍凍”的店,位置在斗西路上,那也容易,在地圖上看來,斗西路並不長,不過兩個block,門牌號是33號。 打了個車去,其實地圖上看來,不遠,不過起步費的路程,無奈天氣實在太熱,不動尚且汗如雨下,不要說在烈日底上扛著相機尋路了。這下可難倒了出租司機,司機倒是知道斗西路在哪兒,無奈他對”西門土筍凍”沒有任何的印象,而且這個江西司機,對此物深惡痛絕,路上一再告誡我”那東西,還是少吃的好”、”看著就嚇人”、”殺了我也不吃”…… 我當然不會聽信”異端邪說”,本來到廈門的初衷之一,就是好好打打牙祭,豈有不吃土筍凍之一。 司機把我放在了斗西路的湖濱南路口,其實是把我”扔”在了那邊,因為他找不到那家”西門土筍凍”,於是我只能在35度的高溫下,捧著個大相機,開始我的”漫漫征途”。問了幾個人,路上的,可是聽口音,也不像是本地人,有人指了個方向給我,結果走到了斗西路的頭上,也沒有發現…… 廈門的門牌號碼很混亂,有些號碼是跳躍式的,有些甚至會一會大一會小,更氣人的是,斗西路的對面,同一條路上的門牌卻是湖濱南路,奇怪吧? 而且,廈門的門牌,有破折號,經常看到一家店前的門牌是34-3,邊上則是34-4,光是這個34號,就能有幾十米,這叫人怎麼知道要尋的門牌到底有多遠? 好不容易問了個老人,當地人,而且明顯是”老土地”,聽我一說”土筍凍”,就”哦”,聲音悠長上揚,我知道我問對人了。老人家用手往反方向一指,說”沿著這條一直往前走,走到看到為止!” 我的媽呀,出租車就是從那裡開過來的,可惡的司機,不認識地方,把我扔在了這裡,本來就是起步費的路,結果把我越開越遠了。想再叫車也沒轍了,斗西路是單行道。 走吧,沿著斗西路朝南走,過了禾祥西路,然後是廈禾路,傻眼了,沒有路了。記得我看過地圖,斗西路的確就是條兩個block的短路呀,怎麼走來走去,看不到”西門土筍凍”呢?難道這玩意,真是傳說中的一個老人挑的擔子? 再問人,原來對街廈禾路的一條象弄堂似的小道,也是斗西路,於是穿過寬寬的廈禾路,繼續走在斗西路上。同樣是斗西路,不過一街之隔,卻是天壤之別,北面的是個時尚所在,周圍是新建的高樓和賣場,街寬熱鬧;南面的則是窄窄的一條,路邊開著幾家破破的麵店,依然沒有”西門土筍凍”的身影。 再往前走,是個岔道,於是再問路邊的小店,這個”西門土筍凍”到底是在何方?店家用手一指”那不是麼?” “西門土筍凍”就在岔路的口上,不起眼的一家小店,小到只有半開間的門面,門口放著一隻櫃檯,邊上僅容店主通過,店堂裡,放著一隻冰箱,除此之外,就是塊小的案板,店主與夥計兩人,連轉身都難。 如此的小店,總比肩挑的擔子要好些,但誰會想到,這樣的一家店,有如此的名聲呢?以至於我尋蹤覓跡地找來,還折騰了不少的冤枉路。 土筍凍分大中小三種,分別是兩元、一元和五角,我要了一些,又點了只章魚,白灼的那種,除此之後,店裡就賣無可賣了。 有堂吃的,所謂的堂吃是門口路邊的小桌小椅,我去對面的小店買了瓶啤酒,就是瓶直接喝,邊吃邊看路上的行人。 我很少用”名不虛傳”這個詞,因為大多數的東西,都是盛名在外,其實不然。特別在上海,很奇怪的一個現象就是,好好地打出了品牌,過不多久質量就會下降,生生把個好牌子給糟蹋了。 這個土筍凍絕對當得了”名不虛傳”四個字,別的不說,一般的店,都是水多土筍少,無非像做果凍似的放幾絲土筍下去,能夠看得見就可以了。這裡的土筍凍可謂貨真價實,裡面全是土筍。 土筍,到底是什麼呢?看上去象蚯蚓,透明的、軟軟的,應該是腔腸動物吧,長在海裡的。海裡還有一種叫做”沙蟲”的東西,有人說就是同一種東西,長的炒菜,小的做成土筍凍。 不管了,反正就是那麼種怪怪的、海邊才有的特產,膽小的人不敢吃,便與這種美食失之交臂。 西門土筍凍,很涼,那是放在冰箱裡的緣故;很滑,那就是本事了,據說土筍凍很難調理,要用石滾輾壓土筍,把內臟和泥沙都擠出來,漂洗乾淨後,燒煮而成。又據說燒煮很有講究,燒得不夠便凝不成凍,燒得過久則肉爛化水,沒有嚼頭…… 我坐著慢慢吃,時不時有輛車過來,下來個穿著筆挺的人,買上一盤土筍凍,坐在一邊大口咬嚼。車都是好車,至少在我看來,都是好車。 好像人們吃土筍凍都很快,可能是沒有酒的緣故,有幾個人見我篤悠悠邊喝邊吃,很是羨慕,戲說真該向我學習。 我邊吃邊看,很是享用,抬頭一看,不禁笑了起來,原來我苦尋的”西門”,並不西邊的城門,而是中山公園的西門,”西門土筍凍”,果不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