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07
週日,同事結婚,在上海大廈,上海大廈在外白渡橋堍,酒席在17樓,到底老店了,有點破敗,不過露台景色絕佳,看來多年前洋人的址真是選得好。
(油爆蝦,用基圍蝦做成,很是入味,香、甜,可以打到8分)
(目魚大烤,賣相好,味道一般)
(鴨肫肝,淡而無味,絕對失敗)
(鰻鯗,尚可,5分)
(海蜇頭,居然有沙,也太丟上海大廈的臉了)
(這個簡單,燈影牛肉,直接打開包裝袋就可以了,也太蒙人了吧?還有一個棗子,照片沒拍好,就算了)
(黃瓜,於賣相味道都不行,不給分)
(清蒸多寶魚,賣相一般,味道一般,我於隨後的週三也做了一回,比這好上幾倍)
(白靈菇,下面墊荷蘭豆,中規中矩而已)
(這個不錯,大蝦沾了面包精炸透,可以打到7.5分)
(帶魚,一般)
(魚肚,其實味道和肉皮差不多,恕我眼拙嘴拙,我還真吃出肉皮來了)
(黑椒牛柳)
(這個應該是鮑魚,和先前的那個白靈菇味道差不多)
(海蟹,蔥姜炒的,味道很好,新魚,有肉頭)
(甲魚湯,賣相一般,味道也不般)
(栗子粉,和上海咖啡館以及凱司令的,根本沒法比)
(肉酥餅,還可以)
Related Posts
[上海回憶]校辦工廠之一
每當我碰到有人說自己是什麼「子弟學校」畢業的,我就告訴他們,工廠有自己的學校有什麼稀奇,大的廠都有,過去大的國營企業,中學小學不見得有,但幼兒是肯定有的;別說過去的國營企業了,就是現在的新型企業也有了自己的幼兒園,前段時間處於輿論峰尖浪口的攜程親子園,不就是嗎? 工廠有自己的學校有啥稀奇?我們的學校還有自己的工廠呢!中學有,小學也有。 除了百度百科之外,我找不到別的地方對校辦工廠有定義,是這麼說的:「校辦工廠是指學校根據教學和辦學需要所開辦的工廠。」不過,我所見識過的校辦工廠,和教學和辦學,都沒啥關係。 七一中學的校辦工廠,好像不是一直有的,至少我初中入學時,好像並沒有,記得要進了高中,才有了那個校辦工廠。中學時的校辦工廠,與小學時的不同,並不需要學生參與生產,否則我早就學會烘焙了。 什麼?烘焙?是的,七一中學的校辦工廠,是生產西點的。初中時的我們,其實對西點沒啥太多的感覺,你想呀,紅寶石要等到1986年才成立,西式糕點才開始普及起來。對了,既然初一入學時都沒有紅寶石,所以七一中學的校辦廠,那時肯定還沒有。 當時,上海有上海咖啡館、長春食品商店、哈爾濱食品廠等店家生產西點,還有家叫凱歌的,就是從前叫凱司令和後來叫凱司令的那家,但所有的這些店家,生產的西點,照我說法,就是上海人對殖民地時代西點的懷念和模仿。 你想,七一中學的校辦工廠,在繼紅寶石之後,就做起了西點來,這種追趕時代的意識,估計與我們那個開明的校長大有關係。前面我說過,校辦工廠的生產,不用學生的參與,然而校辦工廠的運作,還是需要大家參與的。 具體的參與,是這樣的,在每天的上午,共有四節課,在二節課之後,有個「大休息」,具體時間是上午的九點廿五分到九點四十五,共二十分鐘。在大休息的時候,校辦工廠的人會在校門口,也就是校門的傳達室的之間狹長區域中,放幾長桌子,桌子上是大的開口塑料筐,筐裡就做好的各種西點,供學生購買。 在所有的西點,屬「西番尼」最為高級,好像要四角錢一塊,要知道,當時的醒寶牌香煙,零售價是七角四分,雖然黑市炒到了二元。西番尼是一種蛋糕,黃色的底是鬆鬆軟軟的,上面有層黑色的厚巧克力醬,巧克力醬上有二三條白色的糖線。西番尼雖然貴,但常有女生買了送給男生,因為諧音「喜歡你」的緣故。 大多數時候,是買不起西番尼的,也就八分錢的圓蛋糕買買。高二高三的時候,認識了一群低年級的女生,她們有時會買蛋糕給我喫。說來有趣,那時候,好像都是女生買了給男女喫的,很少有男生買給女生的,我思來想去,可能女生心細更存得起錢來吧?也或許那個年紀,女生比男生開竅更早些吧? 校辦工廠的西點生意很好,要是去得晚了,就賣完了,所以要是第二節課的老師拖堂,是很招人厭的。我們班不怕老師,常常還沒下課,就有同學等在後門了,等下課鈴一響,沒等老師說下課,人已經奔出去了。 那些西點很好喫,但不是天天喫得起的,好在七一校風甚佳,沒有什麼高年級的學生搶低年級學生錢的事發生,那時候的人,最多下課電車不乘,省下車票來買點心喫。 有趣吧?七一中學的校辦廠,挺有趣的,但是你們不知道,我小學的校辦廠,有趣十倍還不止,明天聊。
[上海回憶]毛巾枕頭與被橫頭之三
中國人有一種惡習,就是「展示嫁妝」。我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某地嫁娶,除了新娘渾身上下壓得挺不起胸的金冠金圈金鐲金鏈之外,還有製成了展板的「商舖一座」、「豪車兩輛」等,又有放大版的支票一張,上書「八百八十八萬」之類,弄得像是新娘博覽會似的。 更有甚者,嫁妝乃有「嬌兒一雙」,原來當地習俗,先同居先生孩子,待養到兒子,再行婚禮,於是兒子就成了嫁妝了。我搞不明白的是,這都到了什麼年代了,居然還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能夠接受此等婚俗,這教育都在教些什麼東西。 各位看官,越是講究嫁妝的地方,女性的地位就越低,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加嫁妝是個總體,總體的總值不變,所以女性的本身與嫁妝的豐儉,是個此消彼漲的線性關係。 印度也很講究嫁妝,甚至還發生過多次由於嫁妝不到位而導致新娘被婆家殺害的事件,然而饒是如此,我依然覺得「生兒得婚」的習俗,真是高瞻遠矚、高屋建瓴,遠甩印度幾條馬路了,誰說閣主沒有國家自豪感的? 別以為俗女愚婦才用嫁妝自擡身價,富甲一方的孔祥熙嫁女,孔大小姐孔令儀嫁著名拆白黨陳紀恩,八大箱嫁妝裝了一架飛機,結果飛機失事引起舉國譁然;而後再備六大箱遠送美國成婚,被《大公報》批評不顧國難,浪費公帑。 我出生的那個年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不講嫁妝的年代,勞動婦女已經頂起了半爿天,女性價值可謂空前絕後,還講究個什麼嫁妝。 那時候結婚,男方出房子出傢俱,女方出床上用品,外加個馬桶,也就是了。我一直很好奇,男方家裡難道沒有馬桶嗎?有馬桶的話又來一個新馬桶,是把舊馬桶扔了嗎?那時二三兄弟同在一個屋簷下很普遍,可每個新娘都帶隻新馬桶來,又是怎麼個處理法呢?也不可能一排三四個馬桶都用吧? 這問題,沒法問母親,她嫁入了一個解放前就有抽水馬桶的地方,嫁妝中並沒有木製馬桶。 那時的嫁妝,必有被子,上海話叫做「被頭」,音為「皮頭」,分為蓋被墊被,從四床、八床到十六床不等,運嫁妝也就一輛黃魚車,被頭、馬桶、痰盂、面盆、衣服等,都是些生活必需品。 嫁妝中被子多,依然是件挺有面子的東西,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有錢你也買不到被子。那個時候,棉布是要票的,別說布了,就是棉繩、棉線也是要票的,一床被子,得用多少棉花,要棉花就得要票,湊個十六床棉被,那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那時的被子,大多是棉花胎的,棉花胎可以憑票買新的,但大多數人家,是用舊棉花胎翻新的,我們來聊聊「彈棉花」吧! 棉花胎被子,有個毛病,就是睡得時間長了,棉花胎會越睡越硬越睡越薄,那時就要把舊棉花胎重新翻彈一下,有時添些新棉花,有時二床並成一床,變成一床「新」棉花胎。 彈棉花的工匠,走街穿巷,但依稀沒有聽到過他們吆喝,好像總是聽到了「綳綳綳」的彈棉花聲後,與工匠們約定下一家的時間,這家的棉花彈好了彈那家,一家家輪著下去,一條衖堂可以彈上大半個月。 彈棉花的,一般是夫妻二個,男的做體力活,女的打下手,彈棉花一般是夏秋天,黃梅天沒有彈棉花的,天氣好的時候,才有人彈棉花。 彈棉花的人,帶著工具和材料上門,主人要負責提供幾隻長凳,好在那時就算家中沒有,鄰居家總有的,借幾隻長凳即可。彈棉花的長凳鋪起木板,象張大床。 舊的棉花胎上有棉線的網,彈棉花前要先剝去,然後把死硬的棉花胎撕扯成小片,彈棉花的有根象狼牙棒般的東西,上面釘著許多釘子,把舊的棉花胎掛上去,往下一扯就是一片。待棉花胎全都扯碎之後,就鋪放在鋪板上,然後開始彈棉花。 彈棉花一般赤膊彈,那男的皮膚黝黑,渾身肌肉,穿一條布褲子,腰中一條寛綁帶,他有一根長的彎竹,綁在後腰之上,彎竹從頭後伸到前面。彎竹的頂端有根繩子,繩子垂下,繫著一張竹弓,橫在彈棉花的前面。 竹弓有絃,彈棉花的左手捏著弓,讓絃往下壓住棉花;他右手拿著一個紡錘形的圓棒,把圓棒壓住弓絃,接著把圓棒往後一拉,絃會被紡錘綳起,然後被彈開,弓絃震動起來,震碎棉花,變成小小的一朵。 那個紡錘形的東西,角度很巧妙,往下一壓,弓絃可以被輕易地拉動,及至到了一定的緊度,弓絃往前滑,一下子就彈開去,弓絃就震起來。不要以為彈棉花是拿著那個紡錘一下下敲的,靠「敲」是要累死的,那其實是一下下「壓」和「拉」的。 彈棉花要講究節奏,不論打鐵還是磨磨,打夯還是拉縴,但凡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都要講究節奏,有節奏才能省力。 雖說彈棉花也是很有節奏的,然而那個節奏並不悅耳,而是單調的「綳綳」聲,也難怪會有不諳彈琴者被喻成彈棉花,這裡有個笑話,還有個以訛傳訛的版本故事,我們有機會再聊。 一板的死棉花胎片,慢慢地彈,變成了一板的鬆鬆的棉花,彈棉花的有經驗,保證厚薄均勻,如果添了新棉花,他也能保證新舊棉花的分佈均勻,新棉花是白的,舊棉花則是黃的灰的,很容易分辨。 彈好的棉花是鬆的散的,拿都拿不起來,直接抓的話,就是一團棉絮罷了,還要給棉花胎做一張網。做網也很好看,一根長長的細竹子,竹子的頂端刻了個槽,變成個鈎子,棉線從鈎子中穿過,彈棉花的站在一旁,擺動長竹的尾部,頂部的棉線便一條條地抽出來,鋪在棉花之上,平行,間隔均勻,看著很是賞心悅目。棉線方向與棉花胎有個夾角,有本事的師傅是二根長竹交叉著來劃線,那樣織成的線網互相交錯,有牢度。 普通的棉線是白的,據說新結婚的棉線是紅綠線相交的,那衹是據說,我從沒見過現場操場。家中倒是有棉花胎是紅綠棉線的,或許就是我娘的嫁妝被子吧。 彈棉花的也彈駱駝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被子中的戰鬥機了,駱駝的毛纖維長,保暖好,想想也是,駱駝多耐寒呀! 有了棉花胎,就可以做被子了,做好了被子,就可以被橫頭了,快了,快了。對了,除了蓋被、墊被,我們下回還得聊聊「單被」。
[上海]破迷信話說“順風” 論美食味道不錯
時間:2010年2月7日地點:順風大酒店金玉蘭廣場店 「飛機的起飛和著陸,應儘量選擇逆風而行,因為逆風起降可以增加升力或阻力使飛機的離地速度或著陸速度減少,因而能縮短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或著陸距離……」 上面的這段話,不知道出典何處,以我的飛行知識來看,這可能是二戰時期某個飛行教程中的話,這句話導致了現在的中國人出門坐飛機,忌諱聽到「一路順風」這幾個字,甚至有公司老總因為下屬說了「一路順風」而勃然大怒的,甚至有地方官員對上級領導說了之後變成「仕途逆風」的。 其實誰都知道,現代飛行,根本不是從風向來選擇起降方向的,機場的跑道是固定的,不是想換方向就可以換的。而且,空難事故鮮有是風向造成的;至於風速的話,不管是順風、逆風,太大了都很可怕。 上海有家「順風大酒店」,據說是杭州菜,當然上海可能只有川菜館才不賣別地的菜。這是托豆媽的福,蹭了一頓她的年夜飯,吃完這頓,豆媽就要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嘍! 白斬雞,血淋溚滴的才是上海正宗 八寶素鴨 色拉 糟帶魚 心太軟,其實就是糯米塞紅棗,有段時間家家店都有,但是這道菜要做好,極難極難,別的不說,上海有幾個是懂棗的? 熏魚 醬蘿蔔,不知道為什麼,我向來不碰此菜,可能是因為大多數醬蘿蔔,都沒有醃去蘿蔔的辣味吧,我知道我曾經吃到過超好的,只是忘了在哪裡 拌海蜇,淡而無味 薺菜炒年糕,年糕切成如此的薄片,加醬油炒制,倒也別有風味 蛋黃芋艿仔 干煸刀豆,此菜要用大油鍋 酒香草頭,瞧瞧這桿子,照家中老太太的說法,這就是喂兔子的吃法 牛蛙,全是「新東方」的廚師手筆 蒸臭豆腐,極正宗的臭豆腐的極正宗的吃法,一桌受不了,端到邊上了事 這是近年來上海流行的「牛排」吃法,討巧而以 紅燒(魚回)魚 清蒸鱖魚 蒜蓉開片蝦 紅燒肉 炸鮮奶,如今上海灘其實再沒有正宗的炸鮮奶了 老鴨扁尖湯,大多數東西要嫩,燉湯的鴨子卻要老的好
酒筵的菜大多都一樣,我說吃過的有兩家還不錯。一是「薇婷故事」,的確燒得有水準。另一是宛平南路上的名字忘記好像叫金臣?
酒筵的菜大多都一樣,我說吃過的有兩家還不錯。一是「薇婷故事」,的確燒得有水準。另一是宛平南路上的名字忘記好像叫金臣?
還金品捏,金臣……
^_^
還金品捏,金臣……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