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 辣 辣手 辣豁豁

  電視台的《生活時尚》頻道做了個節目,點評2007年的滬上美食,關鍵字是”辣”,說是”辣”越來越多地被上海人所接受,逐漸成為”海派”的一部分。無獨有偶,上海的《生活週刊》也來採訪我,問我關於”辣”的看法與想法。   其實我雖不吃辣,但也不排斥辣,上海人本就不排斥辣,就連上海灘著名的老館子”梅隴鎮”,根本就是家川菜館。   上海人不但不排斥辣,上海話的中”辣”,還不少哩。   ”辣嗨”是句極常的上海話,表於”在”或”在什麼什麼地方”,”辣嗨屋裡廂”、”辣嗨學堂裡”,都是常常聽到的。   隨著手機的普及,”辣海”就用得更多了,因為大數人打電話,都是從互相問對所在的位置開始的。   ”辣嗨”只是個字,沒人考證過到底該如何寫,倒是有些作品中寫成”辣嗨”,我就乾脆”拿來主義”吧。很多上海人只說”辣”,而把”嗨”的音吃掉了,所以也有很多人說”我辣徐家匯”、”我辣車子浪”。   上海話中,還有些”成語”,都帶”辣”字,比如”刮辣鬆脆”(參見《刮》),又比如”煞辣勢清”,表示乾乾淨淨、清清爽爽。收拾桌子,可以”收作得煞辣勢清”,做人,也要”煞辣勢清”,不能拖泥帶水。   辣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破壞味蕾的感覺,人們在吃辣的時候,味蕾就會不斷地被破壞,而且味蕾的破壞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喜歡吃辣的朋友會越吃越辣的原因。   辣在嘴中,上海話叫”辣篷篷”,表示”有點辣”的意思,如果辣得厲害,就是”老辣呵”、”瞎辣”乃是”辣煞”。   同樣的破壞發生在身體上,就是”疼”,上海話裡沒有”疼”,只有”痛”和”辣”。   一巴掌打在臉上,感覺是”痛”,過一分鐘,手指印子在臉上顯出來,漸漸發燙,這時就是”辣”了,這種”辣”,與嘴中的”辣篷篷”不一樣,叫做”辣豁豁”。   ”豁”是裂開的意思,上海話中讀成”劃”,大熱天將花露水灑在生了痱子的皮膚上,那種感覺也叫”辣豁豁”。   《笑林廣記》中有一個笑話,說是如果女人手生得象姜則”如何如何”,有一人就說自己老婆便是”手如姜”,理由是昨晚挨了一巴掌,到第二天臉上還”辣豁豁”。   這種手,上海叫”辣手”,這個詞表示為人冷酷,做事趕盡殺絕,不給人留活路,這種人實在是”太辣手”了。”辣手”也叫”手條子辣”,意思是一樣的。   不但手可以辣,腳也同樣,”辣手辣腳”表示某人做事不留情面,可以說”聽說新來個主管做起事體來辣手辣腳呵!”   ”辣手”也可以用作對某些不合常理或超出想像事物的感嘆上,例如豬肉價格一下子漲了三成,聞者報以”辣手呵”以作感嘆;再有斥資107億建造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到寧波可以縮短一百多公里,聽到的人也可以”辣手呵”來表示對如此”大手筆”的讚歎。   ”大手筆”在上海話裡,也可以說成”辣辣叫”,所謂”辣辣叫做翻大事業”,然而到底做”大事業”的機會不多,剩下的只有打小孩了,上海人經常用”辣辣叫”來表示”打算”教訓孩子的程度,就是說”要打得伊痛,叫伊記記牢。”   以前的上海人不諳吃辣,用作調料的辣味也不過一味,叫做”辣乎醬”,”乎”發”虎”的音。”辣乎醬”有兩種做法,簡單的是用新鮮辣椒剁成末再加水泡,複雜的也不過把滾油澆在拌了蒜末的干辣椒末裡。   ”辣乎醬”的本身,沒有什麼好多說的,倒是上海話俗語”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挺有趣,”識相”者,識時務也,若不識時務,恐怕就要受苦了。遭受苦難,上海話謂之”吃辣乎醬”,如某人偷電,東窗事發,人們就說”搿記要吃辣乎醬了”,指的是此人面臨重罰的後果。   流氓們經常用”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這裡的”辣乎醬”,就表示要動手打人了。 (喇虎醬——在中國的烹調學名著《隨園食單》中,袁枚把這玩意寫作「喇虎醬」。袁枚是錢塘人(杭州),這本《隨園食單》一直被奉作江南菜的圭旨,至少可以看出在300年前,吳越之地就有這玩意了,而且還叫同樣的名稱。 (寫於2008年1月3日)

[上海閒話] 辣 辣手 辣豁豁

  電視台的《生活時尚》頻道做了個節目,點評2007年的滬上美食,關鍵字是”辣”,說是”辣”越來越多地被上海人所接受,逐漸成為”海派”的一部分。無獨有偶,上海的《生活週刊》也來採訪我,問我關於”辣”的看法與想法。   其實我雖不吃辣,但也不排斥辣,上海人本就不排斥辣,就連上海灘著名的老館子”梅隴鎮”,根本就是家川菜館。   上海人不但不排斥辣,上海話的中”辣”,還不少哩。   ”辣嗨”是句極常的上海話,表於”在”或”在什麼什麼地方”,”辣嗨屋裡廂”、”辣嗨學堂裡”,都是常常聽到的。   隨著手機的普及,”辣海”就用得更多了,因為大數人打電話,都是從互相問對所在的位置開始的。   ”辣嗨”只是個字,沒人考證過到底該如何寫,倒是有些作品中寫成”辣嗨”,我就乾脆”拿來主義”吧。很多上海人只說”辣”,而把”嗨”的音吃掉了,所以也有很多人說”我辣徐家匯”、”我辣車子浪”。   上海話中,還有些”成語”,都帶”辣”字,比如”刮辣鬆脆”(參見《刮》),又比如”煞辣勢清”,表示乾乾淨淨、清清爽爽。收拾桌子,可以”收作得煞辣勢清”,做人,也要”煞辣勢清”,不能拖泥帶水。   辣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破壞味蕾的感覺,人們在吃辣的時候,味蕾就會不斷地被破壞,而且味蕾的破壞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喜歡吃辣的朋友會越吃越辣的原因。   辣在嘴中,上海話叫”辣篷篷”,表示”有點辣”的意思,如果辣得厲害,就是”老辣呵”、”瞎辣”乃是”辣煞”。   同樣的破壞發生在身體上,就是”疼”,上海話裡沒有”疼”,只有”痛”和”辣”。   一巴掌打在臉上,感覺是”痛”,過一分鐘,手指印子在臉上顯出來,漸漸發燙,這時就是”辣”了,這種”辣”,與嘴中的”辣篷篷”不一樣,叫做”辣豁豁”。   ”豁”是裂開的意思,上海話中讀成”劃”,大熱天將花露水灑在生了痱子的皮膚上,那種感覺也叫”辣豁豁”。   《笑林廣記》中有一個笑話,說是如果女人手生得象姜則”如何如何”,有一人就說自己老婆便是”手如姜”,理由是昨晚挨了一巴掌,到第二天臉上還”辣豁豁”。   這種手,上海叫”辣手”,這個詞表示為人冷酷,做事趕盡殺絕,不給人留活路,這種人實在是”太辣手”了。”辣手”也叫”手條子辣”,意思是一樣的。   不但手可以辣,腳也同樣,”辣手辣腳”表示某人做事不留情面,可以說”聽說新來個主管做起事體來辣手辣腳呵!”   ”辣手”也可以用作對某些不合常理或超出想像事物的感嘆上,例如豬肉價格一下子漲了三成,聞者報以”辣手呵”以作感嘆;再有斥資107億建造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到寧波可以縮短一百多公里,聽到的人也可以”辣手呵”來表示對如此”大手筆”的讚歎。   ”大手筆”在上海話裡,也可以說成”辣辣叫”,所謂”辣辣叫做翻大事業”,然而到底做”大事業”的機會不多,剩下的只有打小孩了,上海人經常用”辣辣叫”來表示”打算”教訓孩子的程度,就是說”要打得伊痛,叫伊記記牢。”   以前的上海人不諳吃辣,用作調料的辣味也不過一味,叫做”辣乎醬”,”乎”發”虎”的音。”辣乎醬”有兩種做法,簡單的是用新鮮辣椒剁成末再加水泡,複雜的也不過把滾油澆在拌了蒜末的干辣椒末裡。   ”辣乎醬”的本身,沒有什麼好多說的,倒是上海話俗語”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挺有趣,”識相”者,識時務也,若不識時務,恐怕就要受苦了。遭受苦難,上海話謂之”吃辣乎醬”,如某人偷電,東窗事發,人們就說”搿記要吃辣乎醬了”,指的是此人面臨重罰的後果。   流氓們經常用”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這裡的”辣乎醬”,就表示要動手打人了。 (喇虎醬——在中國的烹調學名著《隨園食單》中,袁枚把這玩意寫作「喇虎醬」。袁枚是錢塘人(杭州),這本《隨園食單》一直被奉作江南菜的圭旨,至少可以看出在300年前,吳越之地就有這玩意了,而且還叫同樣的名稱。 (寫於2008年1月3日)

[上海閒話] 刮 刮皮 刮辣鬆脆 一刮兩響

  小女愛吃”絞連棒”,乃是麵粉製成,有拌以苔條的品種。此物用麵粉做成兩條細的麵條子,絞轉在一起後,放到油裡炸制而成,”絞連棒”既松且脆,其實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麻花,上海人也叫”脆麻花”。”脆”字,在上海話中發音為”彩”,天津的大麻花,上綴冰糖、蜜餞、紅綠絲,稱之為”彩麻花”,倒也不亦為過。   ”絞連棒”放在嘴裡咬的時候,會有”刮喇”、”刮喇”的聲音,上海人就稱之為”刮喇鬆脆”,不過”喇”字非常用字,大多數人寫成”刮辣鬆脆”,反正是象聲詞,怎麼寫都無傷大雅。   ”刮辣鬆脆”常用來形容食物,因為嘴中的”刮辣”是感受最深的,”絞連棒”是”刮辣鬆脆”的,”龍蝦片”也是,”土豆片”、”蝴蝶酥”都是。   ”刮辣鬆脆”也用來形容人,做事爽爽氣氣,利利落落的人,就是”刮辣鬆脆”的,這種人絕不拖泥帶水,可能”沒有水”的緣故,也就”乾脆”了。   不僅食物和人,其它的東西也可以”刮辣鬆脆”,”搿爿店做起生意來刮辣鬆脆”,說的是那家店貨真價實,上下家絕無拖欠,足秤足量,童叟無欺。   東西一定要脆,才能叫做”刮辣鬆脆”,汆僵了的絞連棒,雖死硬卻咬不動,就不能叫”刮辣鬆脆”了,而是”實刮挺硬”。   東西硬而不脆,在上海話裡叫做”實刮挺硬”,”實、挺”是指東西的質地,也就是”硬”的原因,”刮”是個連接字,並無意義。也有人把它寫成”實骨”、”石刮”、”石骨”、”鐵硬”的,各有各的道理,並無定論。   這個詞同樣可以用在人身上,”實刮挺硬”的人是條錚錚漢子,吃得起苦,耐得起勞,從無害人之心,常有助人之意,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於事,”實刮挺硬”指的是事物經得起推敲,證據確鑿,乃是”鐵板釘釘”的”硬”。這種人,這種事,在上海話中亦稱之為”一刮兩響”,乃是”擲地有聲”的意思。   ”實刮挺硬”的事是”軋軋實實”的,上海話也可稱之為”的刮”,”我的刮看見”就是”親眼所見”之意,為了增加確定的程度,可以重疊使用,叫做”的的刮刮”。   ”刮”字在上海閒話中出現的很多,”刮皮”就是很典型的一個。現在的”刮皮”指的是”小氣”,有種人鈔票賺得不少,卻與同事、朋友之間經常揩油,叫伊請客伊不肯,他人請客卻又逢宴必到,這種就是”刮皮”之人。   ”刮皮”之人吝嗇、刻薄,有小利必貪,舉手助人而不為,這種人若做了官,必要”刮地皮”,有人說,”刮皮”即由此而來。   然而我想,”刮皮”或可寫作”刮●”,”●”者,擦也,揩也,”●自來火”就是將火柴的藥頭擦刮藥紙,所以,”刮”和”●”,都是一個意思,”揩油”是也。   此處的”刮”是個動詞,猶如”刮痧”一般,刮痧是一種醫中暑的土法,用一把瓷調羹在”後舒頸””刮皮”,刮得一條條紅”痧”印子出來,病就好了。此招果然有效,但在外國人看來,無異上刑一般。   刮別人倒也算了,如今還有專刮爺娘者,自己不工作,帶著老婆孩子靠父母退休工資過日子,弄得父母沒辦法,頭白髮還要為生計奔波,這種”刮爺娘”,如今不少,報章謂之”啃老族”。   過去,上海話中還有”刮三”一詞,乃是切口,指的是”事情敗露,為外人所知”,後來意義擴大,成了”糟糕”之意,就連小朋友考試考得不好,也會說”格記刮三了,一頓’生活’逃勿脫了”,由於”刮三”出生不好,一般像樣人家都不允許孩子說。   上海人在有些形容詞上,也會用到”刮”,如說”冷”,就是”冰刮斯瀴”,就是象冰一般的冷,一般用來形容液體。再如說”新”,就是”拆刮麗新”,新得好似剛剛拆開包裝一般,有的書上,也見”簇刮全新”,意思是一樣的。”拆刮麗新”也有寫成”拆刮辣新”,可能是指把東西的拆開時,新包裝紙的”刮喇”之聲吧。 上海話中,有一個字的發音和”刮”是一樣的,就是”摑”,”摑”是”打”的意思,卻不是”打架”,而是具有絕對壓倒性優勢的打,家長打小人,可以叫”摑”,大孩子打小孩子,可以叫”摑”,通常的說法是”儂再弗老實,當心我摑儂噢”,”摑”多半從”耳光”開始,叫做”摑耳光”,既而就拳腳相加了。   我小時候,男生們都玩一種紙制的”玩具”,用兩張紙翻拆相疊而成,叫做”刮片”,”刮片”是用來”賭”的,其基本原則就是”刮”,真正的動作乃是”甩”和”抽打”,與”摑”是相同的。   再有一個字,音也相近,發揚聲,這個字是說書先生”發明”的,寫作”●”(田字四面出頭),說書先生說人的臉好幾種,方臉是”田字臉”,上大下小是”甲字臉”,下大上小是”由”字眼,生得”七喬八裂”的面孔叫”●字臉”。又說這個”●”,是兩頭伸出,轉不動的意思,上海話中有”●牢”,就是”卡住”的意思,記錄於此,徒增一笑。 (寫於2007年12月29日)

[上海閒話] 刮 刮皮 刮辣鬆脆 一刮兩響

  小女愛吃”絞連棒”,乃是麵粉製成,有拌以苔條的品種。此物用麵粉做成兩條細的麵條子,絞轉在一起後,放到油裡炸制而成,”絞連棒”既松且脆,其實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麻花,上海人也叫”脆麻花”。”脆”字,在上海話中發音為”彩”,天津的大麻花,上綴冰糖、蜜餞、紅綠絲,稱之為”彩麻花”,倒也不亦為過。   ”絞連棒”放在嘴裡咬的時候,會有”刮喇”、”刮喇”的聲音,上海人就稱之為”刮喇鬆脆”,不過”喇”字非常用字,大多數人寫成”刮辣鬆脆”,反正是象聲詞,怎麼寫都無傷大雅。   ”刮辣鬆脆”常用來形容食物,因為嘴中的”刮辣”是感受最深的,”絞連棒”是”刮辣鬆脆”的,”龍蝦片”也是,”土豆片”、”蝴蝶酥”都是。   ”刮辣鬆脆”也用來形容人,做事爽爽氣氣,利利落落的人,就是”刮辣鬆脆”的,這種人絕不拖泥帶水,可能”沒有水”的緣故,也就”乾脆”了。   不僅食物和人,其它的東西也可以”刮辣鬆脆”,”搿爿店做起生意來刮辣鬆脆”,說的是那家店貨真價實,上下家絕無拖欠,足秤足量,童叟無欺。   東西一定要脆,才能叫做”刮辣鬆脆”,汆僵了的絞連棒,雖死硬卻咬不動,就不能叫”刮辣鬆脆”了,而是”實刮挺硬”。   東西硬而不脆,在上海話裡叫做”實刮挺硬”,”實、挺”是指東西的質地,也就是”硬”的原因,”刮”是個連接字,並無意義。也有人把它寫成”實骨”、”石刮”、”石骨”、”鐵硬”的,各有各的道理,並無定論。   這個詞同樣可以用在人身上,”實刮挺硬”的人是條錚錚漢子,吃得起苦,耐得起勞,從無害人之心,常有助人之意,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於事,”實刮挺硬”指的是事物經得起推敲,證據確鑿,乃是”鐵板釘釘”的”硬”。這種人,這種事,在上海話中亦稱之為”一刮兩響”,乃是”擲地有聲”的意思。   ”實刮挺硬”的事是”軋軋實實”的,上海話也可稱之為”的刮”,”我的刮看見”就是”親眼所見”之意,為了增加確定的程度,可以重疊使用,叫做”的的刮刮”。   ”刮”字在上海閒話中出現的很多,”刮皮”就是很典型的一個。現在的”刮皮”指的是”小氣”,有種人鈔票賺得不少,卻與同事、朋友之間經常揩油,叫伊請客伊不肯,他人請客卻又逢宴必到,這種就是”刮皮”之人。   ”刮皮”之人吝嗇、刻薄,有小利必貪,舉手助人而不為,這種人若做了官,必要”刮地皮”,有人說,”刮皮”即由此而來。   然而我想,”刮皮”或可寫作”刮●”,”●”者,擦也,揩也,”●自來火”就是將火柴的藥頭擦刮藥紙,所以,”刮”和”●”,都是一個意思,”揩油”是也。   此處的”刮”是個動詞,猶如”刮痧”一般,刮痧是一種醫中暑的土法,用一把瓷調羹在”後舒頸””刮皮”,刮得一條條紅”痧”印子出來,病就好了。此招果然有效,但在外國人看來,無異上刑一般。   刮別人倒也算了,如今還有專刮爺娘者,自己不工作,帶著老婆孩子靠父母退休工資過日子,弄得父母沒辦法,頭白髮還要為生計奔波,這種”刮爺娘”,如今不少,報章謂之”啃老族”。   過去,上海話中還有”刮三”一詞,乃是切口,指的是”事情敗露,為外人所知”,後來意義擴大,成了”糟糕”之意,就連小朋友考試考得不好,也會說”格記刮三了,一頓’生活’逃勿脫了”,由於”刮三”出生不好,一般像樣人家都不允許孩子說。   上海人在有些形容詞上,也會用到”刮”,如說”冷”,就是”冰刮斯瀴”,就是象冰一般的冷,一般用來形容液體。再如說”新”,就是”拆刮麗新”,新得好似剛剛拆開包裝一般,有的書上,也見”簇刮全新”,意思是一樣的。”拆刮麗新”也有寫成”拆刮辣新”,可能是指把東西的拆開時,新包裝紙的”刮喇”之聲吧。 上海話中,有一個字的發音和”刮”是一樣的,就是”摑”,”摑”是”打”的意思,卻不是”打架”,而是具有絕對壓倒性優勢的打,家長打小人,可以叫”摑”,大孩子打小孩子,可以叫”摑”,通常的說法是”儂再弗老實,當心我摑儂噢”,”摑”多半從”耳光”開始,叫做”摑耳光”,既而就拳腳相加了。   我小時候,男生們都玩一種紙制的”玩具”,用兩張紙翻拆相疊而成,叫做”刮片”,”刮片”是用來”賭”的,其基本原則就是”刮”,真正的動作乃是”甩”和”抽打”,與”摑”是相同的。   再有一個字,音也相近,發揚聲,這個字是說書先生”發明”的,寫作”●”(田字四面出頭),說書先生說人的臉好幾種,方臉是”田字臉”,上大下小是”甲字臉”,下大上小是”由”字眼,生得”七喬八裂”的面孔叫”●字臉”。又說這個”●”,是兩頭伸出,轉不動的意思,上海話中有”●牢”,就是”卡住”的意思,記錄於此,徒增一笑。 (寫於2007年12月29日)

[上海閒話] 來兮 嘀嗒 唧格

  今天來說幾個小詞語,這幾個詞語小到幾乎從來沒有人把它們寫下來,所以說到標準寫法,也完全是我一家之言,反正是”戲說”,聊博一笑。   這幾個甚至都不算詞語,只是話尾、詞尾的一個音,其本身並沒有意思,必須要和別的詞語用在一起。   第一個,是”來兮”.”來兮”兩字是我從陶淵明處借來的,卻與”歸去來兮”沒有任何一點關係,只是因為”兮”是個虛字,看著更比”來西”、”來希”舒服。   ”來兮”跟在形容詞的後面,有加重程度的用處,比如”伊迭個人戇來兮搿”,那就比戇更戇了,”來兮”可以跟在單字後面,如”嗲來兮”,”壽來兮”、”笨來兮”等,當然也可以跟在兩個字後面,如”作孽來兮”、”識相來兮”、”小氣來兮”等;也可以在一個短語後面,如”有鈔票來兮”之類。”來兮”表示”很”、”頗有些”的意思,它有一個變化使用,就是”兮兮”,於是”戇來兮”就變成”戇兮兮”的了,”兮兮”在普通話裡亦有,與上海話的用法差不多。上海話中的”兮兮”,最著名的要數”賊忒兮兮”,指人一面孔不懷好意。   除了加強程度外,還有減輕程度的,就是”嘀嗒”(寫法?),”嘀嗒”是象聲詞,小雨滴瀝嗒啦的聲音,形容小,把”嘀嗒”加在形容詞後面,表示”有點”、”或多或少有點”,如”迭個人神經病嘀嗒搿”,就是指此人有些神經質,常有些不合常理的舉動。   ”嘀嗒”多半用在多音詞後,如”戇大嘀嗒”,”十三嘀嗒”等,若用在單音字後面,則是”嘀嗒”的一個變形,叫做”嗒嗒”,如”戇嗒嗒”、”曲嗒嗒”(曲死,曲辯子的”曲”),”糯嗒嗒””咸嗒嗒”等。   ”嘀嗒”、”嗒嗒”都是”有點”的意思,卻時常和”有點”一起用,如”有點毛病嘀嗒”,”有點壽嗒嗒”等。   在程度加強和減輕之外還有不變程度的,叫做”唧格”,這個”格”讀似普通話”噶”,”唧格”寫法無考,讀音頗似廣東話的”賤格”一詞。   ”唧格”常用於貶義的場合,如”老屌(音卵)唧格”、”老骱唧格”等。”唧格”也有變形,就是”格格”,其中有一個大大有名的組合,也算是上海話的一個特色–“鮮格格”。    “鮮格格”和味道一點關係也沒有,說的是人,不過,有許多情況可以是”鮮格格”。   《笑林廣記•卷五•殊稟部》有這樣的一個笑話,某人新置一床,窮工極麗,想要人家看到,於是就裝病臥床,親家就來探望,正好親家新做了一條漂亮褲子,於是一腳踏在床凳上,故意將衣服撩開,可以讓人看到褲子,待問到臥床之人何病時,床上的人說”小弟的賤恙,卻像與親翁的心病一般”。   這兩個人,想著法賣弄新東西,在上海人看來,是典型的”鮮格格”。過去,在手機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有人故意在公交車上大聲打手機,就是這種”鮮格格”之輩。   如此賣弄,在北京話裡,叫”顯擺”,叫”得瑟”,然而,上海話的”鮮格格”還不止於此。   有些男人,喜歡在女人面前獻殷情,花言巧語,然而這些男人多半形象不佳,不討人喜歡。若形容上佳,人品又好,根本不用獻殷情,早就被人搶去。於是變本加厲,更顯殷情,這種也是”鮮格格”。   過去談朋友,女人要講究”搭架子”,請來請去請不動才有架子,如果死心塌地為男朋友著想,還未過門就幫著洗衣做飯,甚至於拿錢出來”倒貼”,就是女人的”鮮格格”了。   男人的”鮮格格”往往是一個男人對多個女人,而女人的”鮮格格”倒只是待一個人好。”鮮格格”的男人是令人作嘔了,”鮮格格”的女人如今看來倒是可敬的。   ”鮮格格”,也有寫作”羨”或”獻”,其實都不對,標準的字是”忺”,《韻會》《正韻》作”虛嚴切”,簡單地說就是讀”掀”,是”高興、適意、歡快”之意,止不住的高興,止不住地想讓人高興,都是。   ”鮮格格”是寫得最多的寫法,若寫成”忺格格”,估計沒人看得懂了。於是,我們這番”忺”字的考證,也有點”鮮格格”了。 (寫於2007年12月28日)

[上海閒話] 來兮 嘀嗒 唧格

  今天來說幾個小詞語,這幾個詞語小到幾乎從來沒有人把它們寫下來,所以說到標準寫法,也完全是我一家之言,反正是”戲說”,聊博一笑。   這幾個甚至都不算詞語,只是話尾、詞尾的一個音,其本身並沒有意思,必須要和別的詞語用在一起。   第一個,是”來兮”.”來兮”兩字是我從陶淵明處借來的,卻與”歸去來兮”沒有任何一點關係,只是因為”兮”是個虛字,看著更比”來西”、”來希”舒服。   ”來兮”跟在形容詞的後面,有加重程度的用處,比如”伊迭個人戇來兮搿”,那就比戇更戇了,”來兮”可以跟在單字後面,如”嗲來兮”,”壽來兮”、”笨來兮”等,當然也可以跟在兩個字後面,如”作孽來兮”、”識相來兮”、”小氣來兮”等;也可以在一個短語後面,如”有鈔票來兮”之類。”來兮”表示”很”、”頗有些”的意思,它有一個變化使用,就是”兮兮”,於是”戇來兮”就變成”戇兮兮”的了,”兮兮”在普通話裡亦有,與上海話的用法差不多。上海話中的”兮兮”,最著名的要數”賊忒兮兮”,指人一面孔不懷好意。   除了加強程度外,還有減輕程度的,就是”嘀嗒”(寫法?),”嘀嗒”是象聲詞,小雨滴瀝嗒啦的聲音,形容小,把”嘀嗒”加在形容詞後面,表示”有點”、”或多或少有點”,如”迭個人神經病嘀嗒搿”,就是指此人有些神經質,常有些不合常理的舉動。   ”嘀嗒”多半用在多音詞後,如”戇大嘀嗒”,”十三嘀嗒”等,若用在單音字後面,則是”嘀嗒”的一個變形,叫做”嗒嗒”,如”戇嗒嗒”、”曲嗒嗒”(曲死,曲辯子的”曲”),”糯嗒嗒””咸嗒嗒”等。   ”嘀嗒”、”嗒嗒”都是”有點”的意思,卻時常和”有點”一起用,如”有點毛病嘀嗒”,”有點壽嗒嗒”等。   在程度加強和減輕之外還有不變程度的,叫做”唧格”,這個”格”讀似普通話”噶”,”唧格”寫法無考,讀音頗似廣東話的”賤格”一詞。   ”唧格”常用於貶義的場合,如”老屌(音卵)唧格”、”老骱唧格”等。”唧格”也有變形,就是”格格”,其中有一個大大有名的組合,也算是上海話的一個特色–“鮮格格”。    “鮮格格”和味道一點關係也沒有,說的是人,不過,有許多情況可以是”鮮格格”。   《笑林廣記•卷五•殊稟部》有這樣的一個笑話,某人新置一床,窮工極麗,想要人家看到,於是就裝病臥床,親家就來探望,正好親家新做了一條漂亮褲子,於是一腳踏在床凳上,故意將衣服撩開,可以讓人看到褲子,待問到臥床之人何病時,床上的人說”小弟的賤恙,卻像與親翁的心病一般”。   這兩個人,想著法賣弄新東西,在上海人看來,是典型的”鮮格格”。過去,在手機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有人故意在公交車上大聲打手機,就是這種”鮮格格”之輩。   如此賣弄,在北京話裡,叫”顯擺”,叫”得瑟”,然而,上海話的”鮮格格”還不止於此。   有些男人,喜歡在女人面前獻殷情,花言巧語,然而這些男人多半形象不佳,不討人喜歡。若形容上佳,人品又好,根本不用獻殷情,早就被人搶去。於是變本加厲,更顯殷情,這種也是”鮮格格”。   過去談朋友,女人要講究”搭架子”,請來請去請不動才有架子,如果死心塌地為男朋友著想,還未過門就幫著洗衣做飯,甚至於拿錢出來”倒貼”,就是女人的”鮮格格”了。   男人的”鮮格格”往往是一個男人對多個女人,而女人的”鮮格格”倒只是待一個人好。”鮮格格”的男人是令人作嘔了,”鮮格格”的女人如今看來倒是可敬的。   ”鮮格格”,也有寫作”羨”或”獻”,其實都不對,標準的字是”忺”,《韻會》《正韻》作”虛嚴切”,簡單地說就是讀”掀”,是”高興、適意、歡快”之意,止不住的高興,止不住地想讓人高興,都是。   ”鮮格格”是寫得最多的寫法,若寫成”忺格格”,估計沒人看得懂了。於是,我們這番”忺”字的考證,也有點”鮮格格”了。 (寫於2007年12月28日)

[上海閒話] 222

  記得有個相聲,或許是滑稽戲,亦或兩者都有,說的是”報數”,用各地方言來演繹,有不少的包袱。我們既然討論上海話,上海人怎麼數數,也可以討論討論。   上海話報數的話,從發音來看,基本上是”噎兩三四五落切八九十”,可見,與普通話有大區別的音,是”一二六七”,而其中,又以”二”最最好玩。   上海話中,對於數字”2″,有兩種表達法,基數字讀作”兩”,而序數詞,則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成”泥”(為標識讀音,下用”泥”、”兩”代替”2″),最簡單的,”第泥”是最簡單的序數詞,其它如”年初泥”,也是很容易分辨的序數詞。在此,”2″成”泥”,家中的老二,上海人叫”阿泥頭”,重婚的人,上海話則是”泥婚頭”。   再如,人死後要做”三十五天”或”四十九天”法事,以每七天為一天單位,第二個七天,也就是第十四天,上海人就叫做”泥七”。還有些序數詞,不那麼明顯,讀音也就不照規矩了,讀”兩年級”,”兩月份”乃至”高兩兩班”等。然而,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數東西的時候,用基數詞,比如”兩隻蘋果”,”兩部卡車”,上海話叫”兩個人”為”兩家個”。   可是”兩”本身也是個量詞,稱量的單位嘛,所以此時的”2″又要發作”泥”了,”泥兩老酒加泥兩花生”,肯定都是”泥”。   有沒有”兩兩”呢?也有的,過去飯店跑堂很會吆喝,你能聽到”過橋鱔絲兩兩碗”,這裡的”兩兩”乃是”四”的意思,”四”與”死”同音,跑堂避而不用,成了”兩兩”。   剛才說了”2″做為單獨數字的用法,多一點組合,會怎麼樣呢?   ”2″在個位,只要不是單獨出現,基本上唸作”泥”,如”伍拾泥”、”捌拾泥”,然而當”2″在十位上的時候,那個”×拾×”的”拾”是省略掉的,讀作”念”,比如”念伍”、”念捌”,其實,這時在十位的”2″,是個”廿”。從百位數開始,”2″一律讀成”兩”了,這倒好記。   這時又要記住一個規則,就是當三位數以上,個位是”2″和十位是”0″時,”2″又唸成”兩”了,”一百零兩”乃至”九千九百零兩”,一定是”兩”。   有趣的就來了,基於上面的讀音規則,”222″用上海話讀,應該是”兩百念泥”,好玩吧,三個一模一樣的數字,卻有三個發音,這在全國的語言裡,恐怕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了。   有夠亂吧?還沒有結束呢,上海話中還有個”兩”,讀音比數字的兩稍輕,但音更長,許多外地人甚至分不出來,這個”兩”表示不確定數目的少許,可以簡單地用”幾”理解,如”有兩個人過去了”,讀短而重的音,表示實實在在的”2″,而讀長而輕的音,表示”幾個人”。   上海話中”泥”與”兩”的用法,和普通話中”二”與”兩”的用法,並無可通之處,這也是為什麼上海人在寫文章時,常會用錯”二”和”兩”的原因。   其實上海話中也有”二”,與普通話相近,比如”二流子”,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是上海話中的外來語。   其它有些固定名稱,如”二十四孝”,則有讀成”二十四孝”和”念四孝”兩種,又如”銅雀春深銷二喬”,則一定是”er”了,上海的”2″就是這麼複雜,要真正掌握,唯有深入到真正的上海生活去了。 (寫於2007年12月27日)

[上海閒話] 222

  記得有個相聲,或許是滑稽戲,亦或兩者都有,說的是”報數”,用各地方言來演繹,有不少的包袱。我們既然討論上海話,上海人怎麼數數,也可以討論討論。   上海話報數的話,從發音來看,基本上是”噎兩三四五落切八九十”,可見,與普通話有大區別的音,是”一二六七”,而其中,又以”二”最最好玩。   上海話中,對於數字”2″,有兩種表達法,基數字讀作”兩”,而序數詞,則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成”泥”(為標識讀音,下用”泥”、”兩”代替”2″),最簡單的,”第泥”是最簡單的序數詞,其它如”年初泥”,也是很容易分辨的序數詞。在此,”2″成”泥”,家中的老二,上海人叫”阿泥頭”,重婚的人,上海話則是”泥婚頭”。   再如,人死後要做”三十五天”或”四十九天”法事,以每七天為一天單位,第二個七天,也就是第十四天,上海人就叫做”泥七”。還有些序數詞,不那麼明顯,讀音也就不照規矩了,讀”兩年級”,”兩月份”乃至”高兩兩班”等。然而,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數東西的時候,用基數詞,比如”兩隻蘋果”,”兩部卡車”,上海話叫”兩個人”為”兩家個”。   可是”兩”本身也是個量詞,稱量的單位嘛,所以此時的”2″又要發作”泥”了,”泥兩老酒加泥兩花生”,肯定都是”泥”。   有沒有”兩兩”呢?也有的,過去飯店跑堂很會吆喝,你能聽到”過橋鱔絲兩兩碗”,這裡的”兩兩”乃是”四”的意思,”四”與”死”同音,跑堂避而不用,成了”兩兩”。   剛才說了”2″做為單獨數字的用法,多一點組合,會怎麼樣呢?   ”2″在個位,只要不是單獨出現,基本上唸作”泥”,如”伍拾泥”、”捌拾泥”,然而當”2″在十位上的時候,那個”×拾×”的”拾”是省略掉的,讀作”念”,比如”念伍”、”念捌”,其實,這時在十位的”2″,是個”廿”。從百位數開始,”2″一律讀成”兩”了,這倒好記。   這時又要記住一個規則,就是當三位數以上,個位是”2″和十位是”0″時,”2″又唸成”兩”了,”一百零兩”乃至”九千九百零兩”,一定是”兩”。   有趣的就來了,基於上面的讀音規則,”222″用上海話讀,應該是”兩百念泥”,好玩吧,三個一模一樣的數字,卻有三個發音,這在全國的語言裡,恐怕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了。   有夠亂吧?還沒有結束呢,上海話中還有個”兩”,讀音比數字的兩稍輕,但音更長,許多外地人甚至分不出來,這個”兩”表示不確定數目的少許,可以簡單地用”幾”理解,如”有兩個人過去了”,讀短而重的音,表示實實在在的”2″,而讀長而輕的音,表示”幾個人”。   上海話中”泥”與”兩”的用法,和普通話中”二”與”兩”的用法,並無可通之處,這也是為什麼上海人在寫文章時,常會用錯”二”和”兩”的原因。   其實上海話中也有”二”,與普通話相近,比如”二流子”,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是上海話中的外來語。   其它有些固定名稱,如”二十四孝”,則有讀成”二十四孝”和”念四孝”兩種,又如”銅雀春深銷二喬”,則一定是”er”了,上海的”2″就是這麼複雜,要真正掌握,唯有深入到真正的上海生活去了。 (寫於2007年12月27日)

[上海閒話] 蟹

蟹   ”上海人與蟹是有仇的”,我在另一本書中這樣寫到。的確,蟹好似前世裡欠了上海人什麼,一到蟹季,上海人都是爭先恐後,必要將蟹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以前的許多上海人漂洋過海,到了香港,到了台灣,到了舊金山,就為了吃個蟹,每年還要飛回來;後來隨著大陸的開放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蟹也到了台灣,到了香港,乃至歐美。   上海人如果不特別說明,單單一個”蟹”字,指的是”河蟹”,然而”河蟹”並不生長在河裡,而是生長在湖裡。故有”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溝蟹,六等海蟹”的說法。”河蟹”,嚴格的說,就是”淡水蟹”,學名叫做”中華絨螯蟹”,因為蟹鉗上有毛。   蟹從陰曆的六月就上市了,直到十二月裡,真正吃蟹的季節在九、十月裡。上海是”九雌十雄”的說法,說是到了九月雌蟹已經”長足”,可以食用了,而到了十月,雄蟹也”長足”了,此時的雌蟹其實較九月更壯,只是雄蟹更腴,所以就吃雄蟹了。再往後,並非沒有蟹,而是價格飛漲,等閒之人,不敢問津了。   既然上海人這麼喜歡吃蟹,上海語中的”蟹”當然也不少,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是名稱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大閘蟹”一詞,如果有機會到上海的銅川路水產批發市場,可以看到無數的店招,都寫著”陽澄湖大閘蟹”字樣,陽澄湖有閘嗎?有!與蟹有關係嗎?或許有。   因為據說蟹是迴游的,要到江海交匯處去產卵,其間產完卵能夠回到湖裡的,乃是歷經一道道”大閘”的”英雄”,所以冠名”大閘蟹”。然而問題就來了,這些蟹上市的時候是九十月份,此時尚未經歷秋冬之季的迴游大賽,哪些算是”英雄”呢?既然尚未爬過大閘,又如何稱得上”大閘蟹”呢?   當然,還有說法,說是由捉蟹的方式而來,以前的蟹都是野生,捉蟹者在晚上,於湖中港灣築起蟹籪,所謂的蟹籪,是用蘆葦製成的”小閘”,然後在夜晚於閘上放置燈火,蟹到了晚上,看到燈光,就會朝亮處走,於是被抓個”現形”,吳地之人,就謂之”閘蟹”。   如此,”大閘蟹”有兩種說法,前者是”大閘的蟹”,現在則是”大的閘蟹”。   又有一種說法,吳地方言包括上海話中,”放入水中煮”叫做”煠”,《清嘉錄》中說”湯炸而食,故謂之’炸蟹'”,說的就是”大閘蟹”,或許應該為”大煠蟹”。   ”大閘蟹”的名字,就是這麼朴朔迷離,就是它在還沒有成為大閘蟹的時候,名字也很搞。   六月起開始上市的蟹,叫做六月黃,俗稱”毛蟹”,因為蟹鉗和蟹腳上有毛嘛,就連英文,不也叫做”hairy crab”嗎?上海人有時會說某人”蟹手蟹腳”,就是說人”毛手毛腳”的意思。   有人說”毛蟹”的寫法不對,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泖蟹”,理由是上海有一條”泖河”,在如今的崑岡鄉西部與青浦的交接處,明朝的沈明臣的《泖上詩》寫到”深秋泖上一經過,蟹舍魚罾處處多”,嚴格地說,”泖蟹”是河蟹的產地名稱,上海本土出產的蟹,就叫”泖蟹”,而”毛蟹”是物產品種,。   由於蟹善夾的關係,以前也用蟹來暗喻女人,年長的是”老蟹”,年少的就是”小蟹”、”嫩蟹”了,這些詞語頗含隱晦,乃是下等人說的,用汪仲賢的話說就是”在朋友圈裡談話,偶然嘴裡落了一隻蟹出來,也會被人在背後批評一句’不入流品’。”   蟹也可以說男人,蟹會蛻殼,蛻了殼的蟹,腳是軟的;將死的蟹,蟹腳是強直的,不靈活;前者稱之為”軟腳蟹”,後者稱之為”撐腳蟹”。”軟腳蟹”和”撐腳蟹”都用來形容男人沒有陽剛之氣,”軟腳蟹”強調此人底氣不足,沒有骨氣;而”撐腳蟹”則說此人雖有底氣,但已是強弩之末,不足道哉。   光蟹的名稱,便有如此多的說法,語言著實是件很好玩的事情。   蟹是橫著爬的,字寫得趴下來,搭不好結構,上海人就說”字寫得像蟹爬一樣”,也叫”蟹爬”或者”蟹爬字”。蟹有許多腳,橫行,流氓頭子有許多嘍囉,橫行,所以上海人用”蟹腳”稱呼嘍囉,並且引申為達官顯貴左右的那些”幫閒”之人。   蟹性寒,所以吃蟹之時要棄去極寒的蟹心,並佐以薑醋祛寒,有的人吃了蟹會肚子痛,就是太寒的緣故,上海人稱之為”蟹爬腸”。上海話中還有一句話,叫做”爬肚腸”,指無事生事,而所做又是無益於事,比如好好的一個休息天,女人說要把家具換個擺法,於是興師動眾,搬來搬去,結果還是搬回原位才安穩,這種就是典型的”爬肚腸”。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全國人民都笑了”的圖片,說的是山東人說他經濟好,上海人就笑了,上海人說他民工多,廣東人就笑了–然後,這樣一路說下去,結果,全國人民都笑了。可是,在上海,不但人會笑,據說蟹也會笑,前提是”假使搿樁事體是真呵”那麼就”蟹也笑了”。可是,蟹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笑的,所以那件事怎麼都不可能是真的。上海人用”蟹也會笑了”表示強烈的不相信,比如”搿趟加工資輪得著伊?蟹也會笑了!”   為什麼是蟹笑,而不是豬牛狗羊笑呢?或許和上海話中蟹的發音有關,普通話中的蟹發”謝”的音,而上海話中,發”哈”的音,音稍重,蟹與哈哈大笑的音近,或許就是”蟹也笑了”的出典吧。 (寫於2007年12月25日) (查清嘉錄到底是煠、炸、渫哪一個。)

[上海閒話] 蟹

蟹   ”上海人與蟹是有仇的”,我在另一本書中這樣寫到。的確,蟹好似前世裡欠了上海人什麼,一到蟹季,上海人都是爭先恐後,必要將蟹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以前的許多上海人漂洋過海,到了香港,到了台灣,到了舊金山,就為了吃個蟹,每年還要飛回來;後來隨著大陸的開放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蟹也到了台灣,到了香港,乃至歐美。   上海人如果不特別說明,單單一個”蟹”字,指的是”河蟹”,然而”河蟹”並不生長在河裡,而是生長在湖裡。故有”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溝蟹,六等海蟹”的說法。”河蟹”,嚴格的說,就是”淡水蟹”,學名叫做”中華絨螯蟹”,因為蟹鉗上有毛。   蟹從陰曆的六月就上市了,直到十二月裡,真正吃蟹的季節在九、十月裡。上海是”九雌十雄”的說法,說是到了九月雌蟹已經”長足”,可以食用了,而到了十月,雄蟹也”長足”了,此時的雌蟹其實較九月更壯,只是雄蟹更腴,所以就吃雄蟹了。再往後,並非沒有蟹,而是價格飛漲,等閒之人,不敢問津了。   既然上海人這麼喜歡吃蟹,上海語中的”蟹”當然也不少,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是名稱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大閘蟹”一詞,如果有機會到上海的銅川路水產批發市場,可以看到無數的店招,都寫著”陽澄湖大閘蟹”字樣,陽澄湖有閘嗎?有!與蟹有關係嗎?或許有。   因為據說蟹是迴游的,要到江海交匯處去產卵,其間產完卵能夠回到湖裡的,乃是歷經一道道”大閘”的”英雄”,所以冠名”大閘蟹”。然而問題就來了,這些蟹上市的時候是九十月份,此時尚未經歷秋冬之季的迴游大賽,哪些算是”英雄”呢?既然尚未爬過大閘,又如何稱得上”大閘蟹”呢?   當然,還有說法,說是由捉蟹的方式而來,以前的蟹都是野生,捉蟹者在晚上,於湖中港灣築起蟹籪,所謂的蟹籪,是用蘆葦製成的”小閘”,然後在夜晚於閘上放置燈火,蟹到了晚上,看到燈光,就會朝亮處走,於是被抓個”現形”,吳地之人,就謂之”閘蟹”。   如此,”大閘蟹”有兩種說法,前者是”大閘的蟹”,現在則是”大的閘蟹”。   又有一種說法,吳地方言包括上海話中,”放入水中煮”叫做”煠”,《清嘉錄》中說”湯炸而食,故謂之’炸蟹'”,說的就是”大閘蟹”,或許應該為”大煠蟹”。   ”大閘蟹”的名字,就是這麼朴朔迷離,就是它在還沒有成為大閘蟹的時候,名字也很搞。   六月起開始上市的蟹,叫做六月黃,俗稱”毛蟹”,因為蟹鉗和蟹腳上有毛嘛,就連英文,不也叫做”hairy crab”嗎?上海人有時會說某人”蟹手蟹腳”,就是說人”毛手毛腳”的意思。   有人說”毛蟹”的寫法不對,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泖蟹”,理由是上海有一條”泖河”,在如今的崑岡鄉西部與青浦的交接處,明朝的沈明臣的《泖上詩》寫到”深秋泖上一經過,蟹舍魚罾處處多”,嚴格地說,”泖蟹”是河蟹的產地名稱,上海本土出產的蟹,就叫”泖蟹”,而”毛蟹”是物產品種,。   由於蟹善夾的關係,以前也用蟹來暗喻女人,年長的是”老蟹”,年少的就是”小蟹”、”嫩蟹”了,這些詞語頗含隱晦,乃是下等人說的,用汪仲賢的話說就是”在朋友圈裡談話,偶然嘴裡落了一隻蟹出來,也會被人在背後批評一句’不入流品’。”   蟹也可以說男人,蟹會蛻殼,蛻了殼的蟹,腳是軟的;將死的蟹,蟹腳是強直的,不靈活;前者稱之為”軟腳蟹”,後者稱之為”撐腳蟹”。”軟腳蟹”和”撐腳蟹”都用來形容男人沒有陽剛之氣,”軟腳蟹”強調此人底氣不足,沒有骨氣;而”撐腳蟹”則說此人雖有底氣,但已是強弩之末,不足道哉。   光蟹的名稱,便有如此多的說法,語言著實是件很好玩的事情。   蟹是橫著爬的,字寫得趴下來,搭不好結構,上海人就說”字寫得像蟹爬一樣”,也叫”蟹爬”或者”蟹爬字”。蟹有許多腳,橫行,流氓頭子有許多嘍囉,橫行,所以上海人用”蟹腳”稱呼嘍囉,並且引申為達官顯貴左右的那些”幫閒”之人。   蟹性寒,所以吃蟹之時要棄去極寒的蟹心,並佐以薑醋祛寒,有的人吃了蟹會肚子痛,就是太寒的緣故,上海人稱之為”蟹爬腸”。上海話中還有一句話,叫做”爬肚腸”,指無事生事,而所做又是無益於事,比如好好的一個休息天,女人說要把家具換個擺法,於是興師動眾,搬來搬去,結果還是搬回原位才安穩,這種就是典型的”爬肚腸”。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全國人民都笑了”的圖片,說的是山東人說他經濟好,上海人就笑了,上海人說他民工多,廣東人就笑了–然後,這樣一路說下去,結果,全國人民都笑了。可是,在上海,不但人會笑,據說蟹也會笑,前提是”假使搿樁事體是真呵”那麼就”蟹也笑了”。可是,蟹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笑的,所以那件事怎麼都不可能是真的。上海人用”蟹也會笑了”表示強烈的不相信,比如”搿趟加工資輪得著伊?蟹也會笑了!”   為什麼是蟹笑,而不是豬牛狗羊笑呢?或許和上海話中蟹的發音有關,普通話中的蟹發”謝”的音,而上海話中,發”哈”的音,音稍重,蟹與哈哈大笑的音近,或許就是”蟹也笑了”的出典吧。 (寫於2007年12月25日) (查清嘉錄到底是煠、炸、渫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