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是模子勿啦?

  「儂是模子勿啦?」就像普通話中「你是條漢子不?」,擲地有聲。在大多數場合,這句上海話的用處和「你是條漢子不?」大致相同,無非勸人行險,挑人上山而已。   為人有膽有識,講義氣,就是「漢子」,到了上海話中,變成「模子」。上海人說「伊絕對是模子」,就是說那人敢做敢為,是個好兄弟。   然而,「模子」兩個字只能單獨使用,若是搭配起來,就大高兒而不妙了。   有些人,沒有正當工作,整天吊兒浪當,混在社會上靠坑蒙拐騙度日,這些人不說真話,乃是說謊的祖宗,他們都是「滑頭模子」。此輩傢伙,答應了事,絕對沒有做到底的,及至銀錢到手,便腳底抹油,溜之大吉,這些人都是「半吊子」,所以也叫「半吊模子」,這個詞也指那些辦事不牢靠的「王伯伯」。   上海是個大都市,難免魚龍混雜,街頭的騙局也不少。曾經就有人用洋山芋裹上泥糠,放在菜場門口,騙人當皮蛋買。這騙子,先去買了幾隻真皮蛋來,剝開了放在紙箱上,紙箱裡只有浮面幾隻是真皮蛋,也只有騙子自己知道,其他的都是洋山芋做的假皮蛋。   有人看到了,就問價格,可又不敢買,怕質量不好,萬一買回去不好,再找流動攤販又不得,怎麼辦?正猶豫著呢,有個人過來,說如今騙子太多,說紙箱子上擺著剝開的,一定是好的,而裡面的,肯定有問題。   賣主聽了這話,不願意了,就和那人吵起來,吵得響了,人們都圍過來看。賣主說自己箱子裡的都是好蛋,動手就要拿蛋打開。那個「抬槓」的不依不饒,說賣主認得出自己的蛋哪個好,哪個不好,賣主倒也「坦蕩」,說隨便那人自取,蛋是只只好的,壞一罰十云云。   那人果然把手伸到箱子裡,摸了個皮蛋出來,剝去糠,打開皮蛋,果然晶瑩剔透,是個好皮蛋,那人還不服,連著開了兩三個蛋,「居然」(其實是「果然」)是只只漂亮,那人便訕訕地,沒話講了。   正在這時,又過來一個人,手裡拎著魚肉、蔬菜,上來也不問價格,張嘴就要十個,又對邊上的人說道「伊個皮蛋麼真真叫好,我每個禮拜天儕來買十隻,屋裡人儕歡喜吃呃」。   在場的旁人見已有「狠角色」來「驗證」了蛋的質量,又有「老顧客」證明了雖是流攤,但卻是長攤,而且質量保證,於是紛紛儂十隻、我五隻的付錢購買,一轉眼功夫,就賣完了。   其實,那個過來「質疑」的,根本就是「連襠模子」。「襠」是兩隻褲管當中連接的部分,兩個人的「襠」若連在一起,只能你到哪兒我也到哪兒,只能走同一條路,所以「連襠模子」根本就是「一路貨色」。上海話中,「連襠模子」亦指一吹一唱、狼狽為奸之輩。   再說那個後來的說買過東西的人,那個是「繰邊模子」,「繰」字音普通話的「敲」,與上海話的「撬」發音相同,所以也經常被訛寫成「撬邊」。「繰邊」是縫紉術語,為了防止布的邊散開,用針線當布邊捲起來縫住,而針腳則藏在卷邊裡面叫做「繰邊」。由於「繰邊」操作的總是布邊,而「繰邊模子」也總在「邊上」行事,故有此名。「繰邊模子」旁敲側擊,誘人上當。上海話中,喜歡起鬨、慫勇他人做鋌而走險之類勾當事的人,也被叫做「繰邊模子」。   有人問了,這幫子人行騙,萬一被人揭穿怎麼辦?萬一有工商行政乃至警察路過怎麼辦?他們不怕,他們還有幫手。   站在菜場路邊兩頭的人,負責望風,如果有執法部門過來,未及走到路上,望風的早已發出信號,騙子立刻就逃了。   那如果被人當場揭穿怎麼辦?譬如有人失手把「皮蛋」掉在地上沒有打破,不是立刻就發現了麼?也不要緊,那時只聽騙子叫了一聲「警察」往東望去,待所有的人眼神看向東面一楞神的功夫,騙子撒腿就往西跑掉了,騙子當然不要假皮蛋,空身就跑,買主都是買菜的,大包小包拎著,怎麼個追法?   真要有人追,怎麼辦?依然不怕,及待有人剛要追,便撞在一條壯漢身上,壯漢一把扯住,嚷到「儂眼睛瞎脫啦?」,拉著那人就要理論,你想,怎麼還追得上。   不用說,這望風的和壯漢都是「模子」,前者是「打樁模子」,站在那邊原地不動,譬如一個樁子一般,故有此名。那些販賣戲票的,收售外匯的,倒騰禮券的,總是在固定的地方「蹲點」,這些人都是「打樁模子」。   壯漢是「打仗模子」,算是「模子」裡最差的了,干的是體力活,負責的就是「打仗(架)」。   「樁」與「仗」,在上海話裡發音相近,所以經常有人混淆,而「打樁模子」中有許多人本身也兼任「打仗模子」的職能,所以即便搞錯了,也無傷大雅——這事本來就「不雅」。   說到這裡,一群騙子都暴露了出來,雖然賣皮蛋的不見得真的如此興師動眾,但如果賣的是「大力丸」,乃至於假的金鋼鑽呢?只怕陣容更要強大,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模子」們的分工依然如此。   有人說「模子」是從英語的「model」而來,前面所說的那些人特徵鮮明,正如「模特」一般,所以叫做「模子」。   騙子們不承認自己是「模子」,倒稱呼受害者為「模子」,象前面那種設攤等人上鉤的,叫做「吊模子」,而看準了有錢人主動上前行騙的,叫「扠模子」,「扠」在上海話中的發音為「搓」,有「戲弄」、「搭訕」之意。   行騙之人都是「滑頭模子」,而那些受騙上當的,多半以為自己精明過人,實實在在都是「壽頭模子」。   老上海話中還有「跑當模子」一詞,指跑腿的人物,亦指掮客,如今已經退出上海話了。 附:「模子」亦可指人的體型,「大模子」指人體型魁梧。 (寫於2008年2月29日,四年才有這麼一天啊)

粥與飯

  如果有個十惡不赦的人,犯下了大罪,其罪行令人髮指,我們通常會說「簡直不是人」,用上海話來說,就是「嘸沒人氣味」。   有時,這句話也不見得非要用在罪犯人上,那些不通人情的木訥之輩都可以是「嘸沒人氣味」,對於這種人,還有句話叫做「勿吃粥飯呃」。   可見,一定要吃了「粥飯」,人才有人味。「粥」和「飯」是兩樣東西,也是上海人「吃飽肚皮」的最基本的食物。「飯」就是用「米」燒出來,有個謎語,謎面是「飯」,打一個字,謎底是「糙」,米「造」的,不就是飯嗎?過去燒飯沒有電飯煲,而是用鋼宗(鋁)鑊子放在灶頭上燒,這樣的燒法,鑊底往往有一層薄薄的焦飯,上海話叫做「飯䊓」,「 䊓」讀為上海話的「住」,《廣韻》說「䊓,粘也」。   上海人的主食就是米飯,所以吃飯也吃出了花頭來。蓋澆飯就是上海的特色,在盒飯尚未「發明」之前,蓋澆飯是很大眾化的午飯選擇。   「澆頭」本是指「澆」在面上的「花頭」,俗稱澆頭面以區別於陽春麵,既然可以澆在面上,當然也可以澆在飯上,澆在飯上的澆頭與澆在面上的稍有不同,面有湯,澆頭的乾濕無所謂,而飯是乾的,所以澆頭要濕漉漉的才好吃。   常見的澆頭有「茭白肉絲」、「香茹面巾」、「紅燒獅子頭」等,把菜蓋在飯上,飯菜都不易冷。只要一份飯,又不用額外點菜,非常實惠,所以很受大家歡迎。   蓋澆飯是在店裡、攤上吃的,在家中,花頭就更多了。上海人喜歡用青菜、鹹肉或臘腸加上生米拌上豬肉,最後加水一起燒煮,可以燒出一大鍋香味撲鼻的飯來。這鍋飯的名稱可就多了。首先,這鍋飯中有菜,所以叫做菜飯;其次,由於拌了豬油,亦叫豬油菜飯,若是放了鹹肉,便叫「鹹肉豬油菜飯」。   這種飯,還有一個學名,叫做「咸糝飯」,又要從頭說起了。「飯粒」,在上海話中叫做「飯米糝」,「糝」音與「算」相同,有人主張寫成「飯米碎」或「飯米穗」,其實這個「糝」字才是正字。當然,這個字太難認,所以也可以用「穗」,但是我不同意用「碎」,第一,米粒是完整的,不是「碎」的;第二,「碎」在上海話中的發音與普通話的「散」相近,與「飯米糝」的發音相去甚遠,所以應用「穗」字。   「咸糝飯」指的就是「飯米糝」是鹹味的飯,連飯米糝都咸了,是為入味。這個詞,也有人主張寫作「咸酸飯」,說音也同味也符,其實菜飯是不帶酸味的,若是酸味,完全是菜、肉不新鮮所致。   還有些花色飯,不是直接燒的,而是用冷飯炒制的。上海話「炒冷飯」用來表示說話囉嗦,把說過的事又拿來說一遍,說得好聽點,叫諄諄教導,難聽點就是喋喋不休了。   這個詞,老師很喜歡說,每到複習知識點,老師就說「又要炒冷飯了」,而怪責小朋友時則說「㑚勿要怪我炒冷飯」,可見,「炒冷飯」有老生常談之意。   隔天的冷飯,叫做隔夜飯。因為隔夜冷飯沒有熱氣,引不起人食慾,而女人面孔難看鐵板沒有生氣,也被喻作「隔夜飯」,見到「面孔像隔夜飯」的女人,有許多後果,其中最嚴重的要算「連隔夜飯嚡嘔出來」(參見《論長相》),好玩吧?   用冷飯炒飯,最普通的就是蛋炒飯。上海有句話叫「蠟燭油炒蛋炒飯」,每當小孩子表示要炒給大人吃時,大人就會用這句話來「調侃」,我猜此話可能產生於物資缺乏的年代,小孩子要吃蛋炒飯,而家中的油又不夠,於是家長沒好氣地說「要麼用蠟燭油炒」。冷飯多出來,又沒有油炒,怎麼辦?吃泡飯呀!「泡飯」是上海平常人家最普通的早飯,在隔夜冷飯裡放點水,浸沒,然後放在火上燒,待水燒開,這泡飯就可以吃了。   泡飯可以就著剩菜吃,剩菜在上海話中叫做「碗頭碗腳」,另一種打發冷飯剩菜的方法是乾脆將它們放在一起燒,燒出來的,叫做「咸泡飯」,亦叫「並百汁」。   有人懶得連泡飯都不高興燒,那就可以直接用開水來泡,上海人管開水叫「熱茶」,開水泡飯,就叫「茶淘飯」,若用熱湯泡飯,則是「淘湯飯」。(參見《淘》)   燒飯看似容易,但是極難把握,關鍵在於水,水少了,容易燒成「夾生飯」,上海話中把小朋友背書背得結結巴巴,叫做「夾生飯」。何解?結巴者,乃是不熟也。不熟者,夾生也。   據說夾生飯不能吃,吃了容易「吵相罵」,上海人把某人「脾氣不好」叫做「吃仔生米飯」,若脾氣惡劣稱為「吃飽生米飯」。水少了不好,多了呢?也不好,容易燒成爛飯,由於爛飯粘在一起,蓄熱量大,故有「爛飯燙煞人」之說。   若是水放得足夠多,就可以燒成粥,叫做「米燒粥」,寧波裔的上海人從不吃粥,不知為何。笑話是說寧波人把「小菜」叫做「下飯」,如果吃粥的話,就要成「下粥」了,「下粥」與「下作」同音,「下作」意即下流,故從不食粥。這當然是個笑話啦!其實寧波人只是不喜歡吃粥而已,及至生病想吃粥,便捧著碗到小紹興買上一碗了事。   飯也可以燒成粥,用冷飯加水,多燒些許時間,泡飯亦會燒得粥厚起來,這種東西,叫做「飯泡粥」。「飯泡粥」中的米,有硬有軟,夾纏不清,上海人把說話囉嗦,夾纏不清,不著要點的人,亦稱之為「飯泡粥」,「儂哪能介飯泡粥呃啦,一句閒話講仔三四遍」,指的就是這種。   上海話中,「粥」與女人「嗲與作」的「作」是同音的,結果有好事者開了一家名為「粥天粥地」的飯店,一時生意紅火,亦算是個巧思吧。 (寫於2008年3月3日)

粥與飯

  如果有個十惡不赦的人,犯下了大罪,其罪行令人髮指,我們通常會說「簡直不是人」,用上海話來說,就是「嘸沒人氣味」。   有時,這句話也不見得非要用在罪犯人上,那些不通人情的木訥之輩都可以是「嘸沒人氣味」,對於這種人,還有句話叫做「勿吃粥飯呃」。   可見,一定要吃了「粥飯」,人才有人味。「粥」和「飯」是兩樣東西,也是上海人「吃飽肚皮」的最基本的食物。「飯」就是用「米」燒出來,有個謎語,謎面是「飯」,打一個字,謎底是「糙」,米「造」的,不就是飯嗎?過去燒飯沒有電飯煲,而是用鋼宗(鋁)鑊子放在灶頭上燒,這樣的燒法,鑊底往往有一層薄薄的焦飯,上海話叫做「飯䊓」,「 䊓」讀為上海話的「住」,《廣韻》說「䊓,粘也」。   上海人的主食就是米飯,所以吃飯也吃出了花頭來。蓋澆飯就是上海的特色,在盒飯尚未「發明」之前,蓋澆飯是很大眾化的午飯選擇。   「澆頭」本是指「澆」在面上的「花頭」,俗稱澆頭面以區別於陽春麵,既然可以澆在面上,當然也可以澆在飯上,澆在飯上的澆頭與澆在面上的稍有不同,面有湯,澆頭的乾濕無所謂,而飯是乾的,所以澆頭要濕漉漉的才好吃。   常見的澆頭有「茭白肉絲」、「香茹面巾」、「紅燒獅子頭」等,把菜蓋在飯上,飯菜都不易冷。只要一份飯,又不用額外點菜,非常實惠,所以很受大家歡迎。   蓋澆飯是在店裡、攤上吃的,在家中,花頭就更多了。上海人喜歡用青菜、鹹肉或臘腸加上生米拌上豬肉,最後加水一起燒煮,可以燒出一大鍋香味撲鼻的飯來。這鍋飯的名稱可就多了。首先,這鍋飯中有菜,所以叫做菜飯;其次,由於拌了豬油,亦叫豬油菜飯,若是放了鹹肉,便叫「鹹肉豬油菜飯」。   這種飯,還有一個學名,叫做「咸糝飯」,又要從頭說起了。「飯粒」,在上海話中叫做「飯米糝」,「糝」音與「算」相同,有人主張寫成「飯米碎」或「飯米穗」,其實這個「糝」字才是正字。當然,這個字太難認,所以也可以用「穗」,但是我不同意用「碎」,第一,米粒是完整的,不是「碎」的;第二,「碎」在上海話中的發音與普通話的「散」相近,與「飯米糝」的發音相去甚遠,所以應用「穗」字。   「咸糝飯」指的就是「飯米糝」是鹹味的飯,連飯米糝都咸了,是為入味。這個詞,也有人主張寫作「咸酸飯」,說音也同味也符,其實菜飯是不帶酸味的,若是酸味,完全是菜、肉不新鮮所致。   還有些花色飯,不是直接燒的,而是用冷飯炒制的。上海話「炒冷飯」用來表示說話囉嗦,把說過的事又拿來說一遍,說得好聽點,叫諄諄教導,難聽點就是喋喋不休了。   這個詞,老師很喜歡說,每到複習知識點,老師就說「又要炒冷飯了」,而怪責小朋友時則說「㑚勿要怪我炒冷飯」,可見,「炒冷飯」有老生常談之意。   隔天的冷飯,叫做隔夜飯。因為隔夜冷飯沒有熱氣,引不起人食慾,而女人面孔難看鐵板沒有生氣,也被喻作「隔夜飯」,見到「面孔像隔夜飯」的女人,有許多後果,其中最嚴重的要算「連隔夜飯嚡嘔出來」(參見《論長相》),好玩吧?   用冷飯炒飯,最普通的就是蛋炒飯。上海有句話叫「蠟燭油炒蛋炒飯」,每當小孩子表示要炒給大人吃時,大人就會用這句話來「調侃」,我猜此話可能產生於物資缺乏的年代,小孩子要吃蛋炒飯,而家中的油又不夠,於是家長沒好氣地說「要麼用蠟燭油炒」。冷飯多出來,又沒有油炒,怎麼辦?吃泡飯呀!「泡飯」是上海平常人家最普通的早飯,在隔夜冷飯裡放點水,浸沒,然後放在火上燒,待水燒開,這泡飯就可以吃了。   泡飯可以就著剩菜吃,剩菜在上海話中叫做「碗頭碗腳」,另一種打發冷飯剩菜的方法是乾脆將它們放在一起燒,燒出來的,叫做「咸泡飯」,亦叫「並百汁」。   有人懶得連泡飯都不高興燒,那就可以直接用開水來泡,上海人管開水叫「熱茶」,開水泡飯,就叫「茶淘飯」,若用熱湯泡飯,則是「淘湯飯」。(參見《淘》)   燒飯看似容易,但是極難把握,關鍵在於水,水少了,容易燒成「夾生飯」,上海話中把小朋友背書背得結結巴巴,叫做「夾生飯」。何解?結巴者,乃是不熟也。不熟者,夾生也。   據說夾生飯不能吃,吃了容易「吵相罵」,上海人把某人「脾氣不好」叫做「吃仔生米飯」,若脾氣惡劣稱為「吃飽生米飯」。水少了不好,多了呢?也不好,容易燒成爛飯,由於爛飯粘在一起,蓄熱量大,故有「爛飯燙煞人」之說。   若是水放得足夠多,就可以燒成粥,叫做「米燒粥」,寧波裔的上海人從不吃粥,不知為何。笑話是說寧波人把「小菜」叫做「下飯」,如果吃粥的話,就要成「下粥」了,「下粥」與「下作」同音,「下作」意即下流,故從不食粥。這當然是個笑話啦!其實寧波人只是不喜歡吃粥而已,及至生病想吃粥,便捧著碗到小紹興買上一碗了事。   飯也可以燒成粥,用冷飯加水,多燒些許時間,泡飯亦會燒得粥厚起來,這種東西,叫做「飯泡粥」。「飯泡粥」中的米,有硬有軟,夾纏不清,上海人把說話囉嗦,夾纏不清,不著要點的人,亦稱之為「飯泡粥」,「儂哪能介飯泡粥呃啦,一句閒話講仔三四遍」,指的就是這種。   上海話中,「粥」與女人「嗲與作」的「作」是同音的,結果有好事者開了一家名為「粥天粥地」的飯店,一時生意紅火,亦算是個巧思吧。 (寫於2008年3月3日)

老娘舅擺句閒話

  車子被人撞了一下,對方倒也通情達理,認了全責。由於要保險公司賠錢,因此要找個見證,於是我說「搿麼,阿拉叫老娘舅來?」,對方說「看來嚡只好叫老娘舅唻」。在等待的時候,小女就纏著我問,為啥要把「舅公公」找來,因為我的「娘舅」就是她的「舅公公」,一席話,把我和肇事者說得哈哈大笑。   「老娘舅」在上海話中是另有其義的,「娘舅」就是「舅舅」,突出「娘」字,說明是「娘」方面的親眷,正如「爺叔」是「爺」方面的一樣。   江南是個男女頗平等的地方,至少娘家親眷的地位就不低,特別是「娘舅」,但凡家中發生爭吵、矛盾,無法解決之時,就要請人出面調停,這娘舅就是第一人選。   細細想來,請娘舅來,是有道理的,譬如三個倪子分家吵相罵,吵得不可開交。父母解勸不了,因為倪子們不「買賬」都說父母「偏心;伯伯、叔叔也不行,因為他們都有利害關係,他們自己與父親的雞毛蒜皮還未曾了結呢。總得有人出面吧?村長?族長?他們倒是能夠做到客觀公正,可是他們又不瞭解實情。家中的下人?既瞭解情況,又沒有利害關係,卻沒有地位,說話沒有份量。唯一能夠勝任的,恐怕只有「娘舅」了。首先他是長輩,有地位說話;其次,他是娘面上的親眷,本身不參與到財產的分割上,沒有私心(至少表面上沒有);最後,娘舅是看著他們長大的,家中的事情都知道,來龍去脈也都清楚,所以有足夠的發言權,能夠很好地出面調停。看看,娘舅的地位有多高?在上海話中,父親稱呼娘舅,也唯獨就是稱呼他自己的大小舅子,是叫「舅老爺」的。過去擁有「審判權」的官才能被叫做「老爺」,妻舅也有「審判權」,因此也是「老爺」。   所以,江南人家與妻舅的關係就很好,在楊振雄的《西廂記》裡,法聰對紅娘說張生是他的親眷,紅娘問他到底是啥親眷,結果法聰想到「至親莫若娘舅」,就說張生是「阿舅」,嚇了紅娘一大跳——你想,法聰是和尚,哪來的「阿舅」啊?   家中的事,請「娘舅」出來,娘舅多的話,年紀越大的越說了算。所以「老娘舅」是「娘舅」中最歷害的。   「娘舅」是調停人,上海人把有執法權、處罰權的人,不管工商、行政,一律都稱之為「娘舅」,由於警察管得最多,權力也最大,所以警察就是「老娘舅」。   上海人都知道「老娘舅」指的警察,「老娘舅」沒有貶義,甚至還透著親切,所以即便是當著警察的面,也可以叫。經常聽到兩個差頭司機對著警察說「儂叫老娘舅評評看,啥人有道理?」那警察年紀尚輕,卻被叫做「老」,也只能一笑了之。   然而除了「老娘舅」,警察還有許多「雅號」,就不能當著面叫了。   上海黑話中叫警察為「調令」或者「調更」,這是極其隱秘的言語,尋常人等絕不知曉,我便是知道了,也終究考證不出它的來歷,只能猜想或許與切口「條子」有關。至於便衣警察,黑話則叫做「暗條」。   前面說到了「條子」,這是北方的黑話,只是這句黑話世人皆知,所以也就不能稱之為黑話了。叫警察為「條子」,是因為警察制服的袖口上有三條白色的槓線,所以叫做「條子」。「條」作為量詞,條形物的量詞,在上海話中還有是「埭」,讀「汏」,比如挨了耳光後留下的紅印,上海話叫「五埭手指頭印」。「埭」也是表示「次」、「趟」的量詞,如「我出去一埭,買點物事」。   「條子」來源於袖口的「條子」, 從前,舊社會警察的級別就反映在袖子上的槓槓,有一條、二條、三條之分,最高級的有「三條」,上海話叫做「三埭頭」,同時也用來暗指警察。由於小朋友的少先隊幹部標誌也是條條槓槓,所以「一埭頭」、「兩埭頭」和「三埭頭」也分別指少先隊的小隊長、中隊長和大隊長。   「369」指的也是警察,來源於上海的著名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戲中的國民黨警察編號是「369」,由於這個角色演得很好,大家也就記住了「369」,並用來稱呼警察。戲中的「369」是個壞人,常常敲詐窮人,所以還有一句「369,抓現鈔」的說法,並且用來表示「不求長期回報,只要眼前利益」的做法,亦可理解為「不擇手段,急功近利」的行為。如「教育小人勿是『三六九抓現鈔』,儂要慢慢叫講畀伊聽」。   上海動畫片廠出過一部著名的動畫片,叫做《黑貓警長》,片中的「黑貓」是警察,奇怪的是,黑貓並沒有成為警察的代名詞,在上海話中,「黑貓」指的是「保安」,因為當年警察的制服還是白的,而保安的制服報是黑的,片中的黑貓警長也是穿黑的,故有此說。   警察的衣服,變過好多次,有黑白綠藍多種顏色,但你是否知道,還有頭上包著一大塊紅布頭的警察呢?   「紅頭阿三」是解放前上海人對於英租界中的「印度巡捕」的稱呼。「巡捕」在上海話裡就是「警察」,以前上海沒有警察,及至上海開埠,有了租界,才有了「警察」,可「警察」是「police」啊!上海人不會叫,就照搬大清的「巡捕營」, 巡捕營負責維持京師治安,和警察的職能差不多,照搬照用。   於是,上海人把「警察」叫做「巡捕」,而「警察局」就是「巡捕房」,直到現在,九旬老人嘴裡,依然能夠聽到「巡捕」的叫法。在不同的租界中,巡捕是不一樣的,法租界中是安南籍(越南)的巡捕,而英租界中,則是印度來的。   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批到上海的印度巡捕都是錫克教徒,他們有一個特徵,就是要用紅色的長布把頭包起來,遠遠地望過去,就像一根黑色的自來火(火柴)。   這些英租界中的頭上包著紅布的巡捕,就是「紅頭阿三」。很簡單,不是嗎?   不簡單,因為還有「阿三」沒有解決。「三」在上海話中有「不起眼」、「不入流」的意思。「小三子」猶指地位卑下,人微言輕之輩,「紅頭阿三」亦帶有蔑意。   然而到底為什麼是「阿三」呢?許多人撰文詳究此事。有人說,因為印度人在聽別人呈述時,經常說「I say」,「I say」,所以就用諧音「阿三」來表示,這種說法並不足信,可能根本上「I say」也是「I see」的訛傳;又有人說,印度巡捕看到上司總是叫「yes,sir」,亦從諧音而來。更有好玩的說法,說耍猴的常對猴子說「阿三,老鷹來了」,由此聯想到「老鷹」和「老英」(英國人)的音相同,再「反想」過來說叫巡捕「阿三」,乃是罵「巡捕」為「猴子」云云,甚至引發出民族大義之類的感慨,對此,實在不敢苟同。那為什麼叫「阿三」呢?很簡單,「阿sir」也。大家一定看過香港的電視電影,上海英租界的警察系統和香港1997年前的系統是一樣的,香港人都管警察叫「阿sir」,當年的上海可能也是這樣,所以「紅頭阿三」就是「紅頭阿sir」,就是「紅頭警察」。   後來,租界體制因日佔而不存,印度警察「下崗」,淪為保安,就連賓館拉門的也包著個紅頭,一般的民眾分不清到底是「巡捕」還是「拉門」的,於是只要見到用紅布包頭的,一律稱之為「紅頭阿三」。   警察要抓壞人,壞人就要逃,最後,來說兩個「逃跑」的詞。   「劃腳」是典型的上海話,就是「溜走」的意思。「一到埋單辰光,伊就要劃腳」,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個叫「逃鷂」,「鷂子」是上海對風箏的俗稱,「逃鷂」本指風箏放到一半,突然斷線,風箏便隨風而去,再也難以找尋,是個風箏的術語,在上海話中亦指事主逃去,再也找尋不到。…

老娘舅擺句閒話

  車子被人撞了一下,對方倒也通情達理,認了全責。由於要保險公司賠錢,因此要找個見證,於是我說「搿麼,阿拉叫老娘舅來?」,對方說「看來嚡只好叫老娘舅唻」。在等待的時候,小女就纏著我問,為啥要把「舅公公」找來,因為我的「娘舅」就是她的「舅公公」,一席話,把我和肇事者說得哈哈大笑。   「老娘舅」在上海話中是另有其義的,「娘舅」就是「舅舅」,突出「娘」字,說明是「娘」方面的親眷,正如「爺叔」是「爺」方面的一樣。   江南是個男女頗平等的地方,至少娘家親眷的地位就不低,特別是「娘舅」,但凡家中發生爭吵、矛盾,無法解決之時,就要請人出面調停,這娘舅就是第一人選。   細細想來,請娘舅來,是有道理的,譬如三個倪子分家吵相罵,吵得不可開交。父母解勸不了,因為倪子們不「買賬」都說父母「偏心;伯伯、叔叔也不行,因為他們都有利害關係,他們自己與父親的雞毛蒜皮還未曾了結呢。總得有人出面吧?村長?族長?他們倒是能夠做到客觀公正,可是他們又不瞭解實情。家中的下人?既瞭解情況,又沒有利害關係,卻沒有地位,說話沒有份量。唯一能夠勝任的,恐怕只有「娘舅」了。首先他是長輩,有地位說話;其次,他是娘面上的親眷,本身不參與到財產的分割上,沒有私心(至少表面上沒有);最後,娘舅是看著他們長大的,家中的事情都知道,來龍去脈也都清楚,所以有足夠的發言權,能夠很好地出面調停。看看,娘舅的地位有多高?在上海話中,父親稱呼娘舅,也唯獨就是稱呼他自己的大小舅子,是叫「舅老爺」的。過去擁有「審判權」的官才能被叫做「老爺」,妻舅也有「審判權」,因此也是「老爺」。   所以,江南人家與妻舅的關係就很好,在楊振雄的《西廂記》裡,法聰對紅娘說張生是他的親眷,紅娘問他到底是啥親眷,結果法聰想到「至親莫若娘舅」,就說張生是「阿舅」,嚇了紅娘一大跳——你想,法聰是和尚,哪來的「阿舅」啊?   家中的事,請「娘舅」出來,娘舅多的話,年紀越大的越說了算。所以「老娘舅」是「娘舅」中最歷害的。   「娘舅」是調停人,上海人把有執法權、處罰權的人,不管工商、行政,一律都稱之為「娘舅」,由於警察管得最多,權力也最大,所以警察就是「老娘舅」。   上海人都知道「老娘舅」指的警察,「老娘舅」沒有貶義,甚至還透著親切,所以即便是當著警察的面,也可以叫。經常聽到兩個差頭司機對著警察說「儂叫老娘舅評評看,啥人有道理?」那警察年紀尚輕,卻被叫做「老」,也只能一笑了之。   然而除了「老娘舅」,警察還有許多「雅號」,就不能當著面叫了。   上海黑話中叫警察為「調令」或者「調更」,這是極其隱秘的言語,尋常人等絕不知曉,我便是知道了,也終究考證不出它的來歷,只能猜想或許與切口「條子」有關。至於便衣警察,黑話則叫做「暗條」。   前面說到了「條子」,這是北方的黑話,只是這句黑話世人皆知,所以也就不能稱之為黑話了。叫警察為「條子」,是因為警察制服的袖口上有三條白色的槓線,所以叫做「條子」。「條」作為量詞,條形物的量詞,在上海話中還有是「埭」,讀「汏」,比如挨了耳光後留下的紅印,上海話叫「五埭手指頭印」。「埭」也是表示「次」、「趟」的量詞,如「我出去一埭,買點物事」。   「條子」來源於袖口的「條子」, 從前,舊社會警察的級別就反映在袖子上的槓槓,有一條、二條、三條之分,最高級的有「三條」,上海話叫做「三埭頭」,同時也用來暗指警察。由於小朋友的少先隊幹部標誌也是條條槓槓,所以「一埭頭」、「兩埭頭」和「三埭頭」也分別指少先隊的小隊長、中隊長和大隊長。   「369」指的也是警察,來源於上海的著名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戲中的國民黨警察編號是「369」,由於這個角色演得很好,大家也就記住了「369」,並用來稱呼警察。戲中的「369」是個壞人,常常敲詐窮人,所以還有一句「369,抓現鈔」的說法,並且用來表示「不求長期回報,只要眼前利益」的做法,亦可理解為「不擇手段,急功近利」的行為。如「教育小人勿是『三六九抓現鈔』,儂要慢慢叫講畀伊聽」。   上海動畫片廠出過一部著名的動畫片,叫做《黑貓警長》,片中的「黑貓」是警察,奇怪的是,黑貓並沒有成為警察的代名詞,在上海話中,「黑貓」指的是「保安」,因為當年警察的制服還是白的,而保安的制服報是黑的,片中的黑貓警長也是穿黑的,故有此說。   警察的衣服,變過好多次,有黑白綠藍多種顏色,但你是否知道,還有頭上包著一大塊紅布頭的警察呢?   「紅頭阿三」是解放前上海人對於英租界中的「印度巡捕」的稱呼。「巡捕」在上海話裡就是「警察」,以前上海沒有警察,及至上海開埠,有了租界,才有了「警察」,可「警察」是「police」啊!上海人不會叫,就照搬大清的「巡捕營」, 巡捕營負責維持京師治安,和警察的職能差不多,照搬照用。   於是,上海人把「警察」叫做「巡捕」,而「警察局」就是「巡捕房」,直到現在,九旬老人嘴裡,依然能夠聽到「巡捕」的叫法。在不同的租界中,巡捕是不一樣的,法租界中是安南籍(越南)的巡捕,而英租界中,則是印度來的。   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批到上海的印度巡捕都是錫克教徒,他們有一個特徵,就是要用紅色的長布把頭包起來,遠遠地望過去,就像一根黑色的自來火(火柴)。   這些英租界中的頭上包著紅布的巡捕,就是「紅頭阿三」。很簡單,不是嗎?   不簡單,因為還有「阿三」沒有解決。「三」在上海話中有「不起眼」、「不入流」的意思。「小三子」猶指地位卑下,人微言輕之輩,「紅頭阿三」亦帶有蔑意。   然而到底為什麼是「阿三」呢?許多人撰文詳究此事。有人說,因為印度人在聽別人呈述時,經常說「I say」,「I say」,所以就用諧音「阿三」來表示,這種說法並不足信,可能根本上「I say」也是「I see」的訛傳;又有人說,印度巡捕看到上司總是叫「yes,sir」,亦從諧音而來。更有好玩的說法,說耍猴的常對猴子說「阿三,老鷹來了」,由此聯想到「老鷹」和「老英」(英國人)的音相同,再「反想」過來說叫巡捕「阿三」,乃是罵「巡捕」為「猴子」云云,甚至引發出民族大義之類的感慨,對此,實在不敢苟同。那為什麼叫「阿三」呢?很簡單,「阿sir」也。大家一定看過香港的電視電影,上海英租界的警察系統和香港1997年前的系統是一樣的,香港人都管警察叫「阿sir」,當年的上海可能也是這樣,所以「紅頭阿三」就是「紅頭阿sir」,就是「紅頭警察」。   後來,租界體制因日佔而不存,印度警察「下崗」,淪為保安,就連賓館拉門的也包著個紅頭,一般的民眾分不清到底是「巡捕」還是「拉門」的,於是只要見到用紅布包頭的,一律稱之為「紅頭阿三」。   警察要抓壞人,壞人就要逃,最後,來說兩個「逃跑」的詞。   「劃腳」是典型的上海話,就是「溜走」的意思。「一到埋單辰光,伊就要劃腳」,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個叫「逃鷂」,「鷂子」是上海對風箏的俗稱,「逃鷂」本指風箏放到一半,突然斷線,風箏便隨風而去,再也難以找尋,是個風箏的術語,在上海話中亦指事主逃去,再也找尋不到。…

  俗語說的好,「一隻碗不響,兩隻碗叮噹」,吵吵鬧鬧,打打殺殺,都是極具「交互性」的活動。   別說打架,就是練習打架,也要對著沙包打,望天豁空拳,身心都會受到傷害的。兩個人打架,乃是你一拳我一腳,因此是「相互」的。上海人稱打架為「打相打」,「㑚去好好叫講,勿要搭人家打相打噢!」乃是父子要出門「討個說法」時女主人特地叮囑的話語。   「打相打」一定有接觸,上海話中把「親密接觸」也叫「打相打」,天冷,人凍得發抖,上下牙齒就會「打相打」,而犯睏想打瞌睡卻又不能睡的時候,眼皮也會「打相打」,好玩吧?   人們打架,往往總要吵上幾句,吵架無好言,多半還要罵上幾句,上海話相當形象,叫做「吵相罵」。上海是個移民地區,各地來的人吵起相罵來亦帶著本地特色,我曾經在蘇州的觀前街上見過一次旅遊車撞人之後的相罵,被撞者是如此罵的「耐該個人哪啍實梗開車呃,閘末生頭就朝人撞過來,劃一還好我奴躲得快,真個畀耐撞得界耐哇哇喳喳麼,阿要勿開心?」那個開車的也不「示弱」:「耐自家哪啍走路個吤,一面走路麼一路望野佯眼,我是老老遠就嘞踏煞車哉,弗然是闖大窮禍哉!」用吳儂軟語這麼吵起來,竟一絲不覺得粗俗。   還有一次,亦在觀前附近,有個男人拉著女人的手說「耐覅實梗呀,跟我轉去」,那女的亦是輕聲細語「我奴是定其弗轉去呃,耐要去麼耐自家去則啘,拖牢仔奴我算啥呀介?」那個男的拉著不放,說「耐弗去麼說弗過去呃啘」,那女的看來很是生氣,作勢甩手道「耐放㖸,耐放㖸」,男的怕她走掉,拉得更緊「我是弗放呃」。   這對男女,知道的知道他們是在「吵相罵」,不知道的,只當他們是在「親熱」呢,蘇州人吵架就是如此細聲細語。所以上海人說「寧可聽蘇州人相罵,覅聽寧波人講張賬」,上海人亦把「說話」叫做「講張賬」。   「相」就是「互相」,男女兩個互相「要好」,就是「相好」,在結婚前,男女朋友被叫做「相好」。可恨的是,一旦成婚,「相好」就專指婚外的「姘頭」了,所以這個詞,可以理解為「無婚姻關係的男女兩情相悅」。   「相幫」倒不是「互相幫助」的意思,比如「我今朝搬場,伊來相幫相幫」。「相幫」本是一種職業,徑遠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時代,孟嘗君不是有三千「食客」嗎?對了,這「食客」其實就是「相幫」,亦稱「蔑片」,說到底,也不是什麼好人。   後來,在上海「相幫」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稱呼,也就是妓院中的男僕。《官場現形記》「一句話把陶子堯提醒,立刻寫了一個票頭,差相幫去請」。   除了「相好」和「相幫」之外,還有「相公」,我曾特地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相」還有「樣子」的意思。「相面」就是一種從人的長相預測人生旅程的特殊才能,解放後一直被歸到「封建迷信」的大類中,近年來,這些「身懷絕技」的人混跡於佛寺道觀的門口,以冀將之「傳承」下去。   這些人總是在我去廟裡的時候從各個角落裡冒出來,說「先生,我送你兩句話」,我總是不理他們,一個勁地往前走,他們有時還要上來拉拉扯扯,要我怒斥方能離開,這就叫做「勿識相」。   上海話中「識相」表示「識時務」。一般人「勿識相」倒也罷了,若看相的尚且「不識相」,那豈不是和醫生聽信了算命的說「生病人家莫行走」一般,注定了要窮一輩子的。「看相」是個很好玩的詞,只有真正掌握了才能活學活用。若重音落在「看」字上,表示就是通過面相手相預測,是「看×××的樣子」。   若重音落在「相」字上,表示「×××看上去的樣子」,特別用於菜餚上。有句俗語叫做「好看嘸吃相,好吃嘸看相」,就是說那些看著漂亮的菜,其實不好吃,比如熟食店的鹽水雞,看著晶瑩剔透,可大多數攤主為了追求賣相,不肯將雞煮酥,煮酥則散沒有樣子,結果反而弄得老硬而不可食。   又有些菜,比如霉乾菜燒肉,燒了又燒,弄到最後,就是黑黑的一團,肉也找不到整塊的了,可味道卻相當的好,「入味」得很。   又有一個「看相」,基本上沒有重音,而第二個字要拖得長一些,念上聲,表示「喜歡」的意思,嚴格地說這個詞應該寫作「看想」,就是「看到了,想要」。   「我老看想伊面塊表呃」,「伊老看想伊呃」都是「喜歡」的意思。「看想」也有「算計」的意思,「搿只位子,張副處看想仔長遠了」,「畀小偷看想得去,總歸麻煩了」。   前已提及「吃相」與「賣相」兩詞,「賣相」就是「好吃嘸看相」中的「看相」,也就是東西乃至人的樣子,賣相越好越討人歡喜。而「吃相」卻不是「好看嘸吃相」中的「吃相」,上海話中,「吃相」表示吃東西時的禮節和規矩。   「吃相」很有講究,從「吃相」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家庭出身,在上海,一般來說,吃飯的時候,必須左手扶著碗,右手拿筷子,若是飯碗放在桌上,左手垂著,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再禮貌一點的,應該端著碗吃飯,端碗有標準的姿勢,拇指倚著碗沿,食指頂住碗邊,中指和無名指托住碗底,要是手心攤開,「捧」著碗吃飯,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因為那是家中連桌都買不起人的吃法,那是「鄉下人」在田間的吃法。倒不是看不起「鄉下人」,然而既然坐到了桌上,就要尊重桌上的禮儀,否則就是「勿上檯面」。在大戶人家,若小輩這樣端碗,會被訓斥為「叫化腔」、「敗兆腔」。 (寫於2008年3月5日)

  俗語說的好,「一隻碗不響,兩隻碗叮噹」,吵吵鬧鬧,打打殺殺,都是極具「交互性」的活動。   別說打架,就是練習打架,也要對著沙包打,望天豁空拳,身心都會受到傷害的。兩個人打架,乃是你一拳我一腳,因此是「相互」的。上海人稱打架為「打相打」,「㑚去好好叫講,勿要搭人家打相打噢!」乃是父子要出門「討個說法」時女主人特地叮囑的話語。   「打相打」一定有接觸,上海話中把「親密接觸」也叫「打相打」,天冷,人凍得發抖,上下牙齒就會「打相打」,而犯睏想打瞌睡卻又不能睡的時候,眼皮也會「打相打」,好玩吧?   人們打架,往往總要吵上幾句,吵架無好言,多半還要罵上幾句,上海話相當形象,叫做「吵相罵」。上海是個移民地區,各地來的人吵起相罵來亦帶著本地特色,我曾經在蘇州的觀前街上見過一次旅遊車撞人之後的相罵,被撞者是如此罵的「耐該個人哪啍實梗開車呃,閘末生頭就朝人撞過來,劃一還好我奴躲得快,真個畀耐撞得界耐哇哇喳喳麼,阿要勿開心?」那個開車的也不「示弱」:「耐自家哪啍走路個吤,一面走路麼一路望野佯眼,我是老老遠就嘞踏煞車哉,弗然是闖大窮禍哉!」用吳儂軟語這麼吵起來,竟一絲不覺得粗俗。   還有一次,亦在觀前附近,有個男人拉著女人的手說「耐覅實梗呀,跟我轉去」,那女的亦是輕聲細語「我奴是定其弗轉去呃,耐要去麼耐自家去則啘,拖牢仔奴我算啥呀介?」那個男的拉著不放,說「耐弗去麼說弗過去呃啘」,那女的看來很是生氣,作勢甩手道「耐放㖸,耐放㖸」,男的怕她走掉,拉得更緊「我是弗放呃」。   這對男女,知道的知道他們是在「吵相罵」,不知道的,只當他們是在「親熱」呢,蘇州人吵架就是如此細聲細語。所以上海人說「寧可聽蘇州人相罵,覅聽寧波人講張賬」,上海人亦把「說話」叫做「講張賬」。   「相」就是「互相」,男女兩個互相「要好」,就是「相好」,在結婚前,男女朋友被叫做「相好」。可恨的是,一旦成婚,「相好」就專指婚外的「姘頭」了,所以這個詞,可以理解為「無婚姻關係的男女兩情相悅」。   「相幫」倒不是「互相幫助」的意思,比如「我今朝搬場,伊來相幫相幫」。「相幫」本是一種職業,徑遠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時代,孟嘗君不是有三千「食客」嗎?對了,這「食客」其實就是「相幫」,亦稱「蔑片」,說到底,也不是什麼好人。   後來,在上海「相幫」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稱呼,也就是妓院中的男僕。《官場現形記》「一句話把陶子堯提醒,立刻寫了一個票頭,差相幫去請」。   除了「相好」和「相幫」之外,還有「相公」,我曾特地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相」還有「樣子」的意思。「相面」就是一種從人的長相預測人生旅程的特殊才能,解放後一直被歸到「封建迷信」的大類中,近年來,這些「身懷絕技」的人混跡於佛寺道觀的門口,以冀將之「傳承」下去。   這些人總是在我去廟裡的時候從各個角落裡冒出來,說「先生,我送你兩句話」,我總是不理他們,一個勁地往前走,他們有時還要上來拉拉扯扯,要我怒斥方能離開,這就叫做「勿識相」。   上海話中「識相」表示「識時務」。一般人「勿識相」倒也罷了,若看相的尚且「不識相」,那豈不是和醫生聽信了算命的說「生病人家莫行走」一般,注定了要窮一輩子的。「看相」是個很好玩的詞,只有真正掌握了才能活學活用。若重音落在「看」字上,表示就是通過面相手相預測,是「看×××的樣子」。   若重音落在「相」字上,表示「×××看上去的樣子」,特別用於菜餚上。有句俗語叫做「好看嘸吃相,好吃嘸看相」,就是說那些看著漂亮的菜,其實不好吃,比如熟食店的鹽水雞,看著晶瑩剔透,可大多數攤主為了追求賣相,不肯將雞煮酥,煮酥則散沒有樣子,結果反而弄得老硬而不可食。   又有些菜,比如霉乾菜燒肉,燒了又燒,弄到最後,就是黑黑的一團,肉也找不到整塊的了,可味道卻相當的好,「入味」得很。   又有一個「看相」,基本上沒有重音,而第二個字要拖得長一些,念上聲,表示「喜歡」的意思,嚴格地說這個詞應該寫作「看想」,就是「看到了,想要」。   「我老看想伊面塊表呃」,「伊老看想伊呃」都是「喜歡」的意思。「看想」也有「算計」的意思,「搿只位子,張副處看想仔長遠了」,「畀小偷看想得去,總歸麻煩了」。   前已提及「吃相」與「賣相」兩詞,「賣相」就是「好吃嘸看相」中的「看相」,也就是東西乃至人的樣子,賣相越好越討人歡喜。而「吃相」卻不是「好看嘸吃相」中的「吃相」,上海話中,「吃相」表示吃東西時的禮節和規矩。   「吃相」很有講究,從「吃相」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家庭出身,在上海,一般來說,吃飯的時候,必須左手扶著碗,右手拿筷子,若是飯碗放在桌上,左手垂著,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再禮貌一點的,應該端著碗吃飯,端碗有標準的姿勢,拇指倚著碗沿,食指頂住碗邊,中指和無名指托住碗底,要是手心攤開,「捧」著碗吃飯,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因為那是家中連桌都買不起人的吃法,那是「鄉下人」在田間的吃法。倒不是看不起「鄉下人」,然而既然坐到了桌上,就要尊重桌上的禮儀,否則就是「勿上檯面」。在大戶人家,若小輩這樣端碗,會被訓斥為「叫化腔」、「敗兆腔」。 (寫於2008年3月5日)

阿拉上海人!

  在湖南的懷化,有一處叫做鳳凰的旅遊聖地,因為出了沈從文、黃永玉兩位,更是風光得很。有一個鎮,叫做「阿拉」。車子駛過,路標很是討人喜歡——「阿拉鎮政府」、「阿拉供銷社」、「中國農業銀行阿拉分行」……   這樣的東西,每個上海人都會喜歡的,「阿拉」不但有了自己的鎮政府,甚至還有了自己的銀行,還不高興?   「阿拉」代表著上海人,如果某個外地人只會一句上海話,那麼,這句話多半就是「阿拉」。   在上海話中,「拉」是個長音,「拉」門,「拉」車,至少在動詞中,「拉」是個長音,發陰平微陽的聲調,而「阿拉」中的「拉」,是短音,是入聲,更接近於「辣」。   「阿拉」表示「我們」或者「我們的」,「阿拉一淘去白相」指「我們一起去玩」,「阿拉辦公室老開心呃」指「我們的辦公室氣氛融洽」。   「阿拉」也可以指「我的」,但是只用於後面是稱謂的時候,無論跟著的詞是「爺」、「娘」、「爺叔」、「娘舅」,跟在「阿拉」後面,都可以是「我的」。其實這個「我的」,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我們的」,因為過去的家庭,獨生子女很少很少,大多數人家都是三五個孩子,因此解釋為「我們的」也非常貼切。   成了上海話「全權代表」的「阿拉」卻不是上海話,而是寧波話,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數時,用「拉」結尾,「其拉」就是「他(她)們」或「他(她)們的」,同樣在稱謂前的「其拉」,也可以表示「他(她)的」。   1927年,是一個寧波向上海的移民高潮,大量的寧波人湧入上海,不知是巧合還是因果,寧波人中的翹楚蔣先生也就在當年帶著他的北伐軍攻入了上海,當時在滬的寧波人有40萬人,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寧波人,到解放前夕,上海的寧波人增加到了100萬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了。   如此多的寧波人口移民上海,甚至發生了寧波人在上海比在寧波還多的「奇事」,寧波人不但帶來了咸黃魚和臭冬瓜,也帶來了大量的寧波話,「阿拉」就是其一。   寧波人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影響著上海的生活,及至到了今天,據說大多數寧波人或近或遠都有著上海的親戚。   「阿拉」雖然從寧波而來,現在的寧波人雖然也說「阿拉」,但「阿拉」成為上海語言的代表,已是不爭的事實。   上海人最喜歡說的話之一,就是「阿拉上海人」,由於這個「人」的發音同普通話的「擰」很相似,所以有許多人就照著發音寫成「上海擰」,閒來無事,用「上海擰」作為關鍵詞google的結果是56萬條結果,雖然以錢乃榮老師為首多位學者苦口婆心地勸告大家「人」絕不可以寫成「擰」,然而根據語言文字約定俗成的規律,至少也要在字典中記上一筆了。   我們知道,上海話是各地移民語言不斷浸淫、融合產生的語言。我們從寧波話中吸收了「阿拉」,又從蘇州話中吸收了「我」。   上海話的「我」,發音為「瓦」,是個連喉管都發生顫動的音,乃是從蘇州話中的發「鵝」音的「我」而來。隨著語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上海小朋友發不出那個喉管顫動的音,只能發出「畫」的音,「瓦片」如今成了「畫片」,不知是進步還是倒退啊!   上海話中的「他、她」是「伊」。同樣,後面加個「拉」就是「他(她)們」和「他(她)們的」,「伊拉」和「阿拉」的用法,基本上是一樣的。   說了「我」和「他」的單複數,當然要來說說「你」。上海話中的「你」是「儂」,據說也是從蘇州話中來,理由就是「吳儂軟語」一說,「儂」當然是蘇州話囉?其實蘇州人從來不說「儂」的,他們只說「耐」,發音如同上海話「耐麼」(滬語「那麼」的意思)的「耐」,大多數描寫蘇州話的文學作品中,都是直接用「耐」來指代「你」的。   「儂」的複數是「㑚」,或者「倷」,用前者的居多,這兩個字,都讀作上海話的「奶」,表示「你們」和「你們的」。如同普通話一樣,物主代詞除了在稱謂之前,別的場合都要有介詞「的」,上海話中的「的」讀「合」,是個短而促的音,平時為了行文方便,經常有人寫作「個」。當「的」在陳述句的句尾時,表示「××的」,讀音也是「合」,但是為了區別於介詞「的」,通常寫作「呃」。   「你我他」的單複數,是所有語言中最基本的元素。於此,我們再隨便聊聊其他一些基本元素。   「搿」這個字很好玩,從字形上看,與「掰」正好相對,它的本義是「雙手抱住」,的確與「掰」相對。別小看「搿」字,它在上海話的寫作中,取代一個相當重要的字,就是「這」,發音為「噶」,但音要輕許多。「這個」就是「搿個」,而「這裡」則是「搿搭」。   有「這」必有「那」,「那裡」在上海話讀「伊面」或「伊搭」。比如「儂放心好來,勿管嘞搿搭,還是伊面,阿拉每個門店個價鈿儕是一樣呃!」 (寫於2008年3月6日)

阿拉上海人!

  在湖南的懷化,有一處叫做鳳凰的旅遊聖地,因為出了沈從文、黃永玉兩位,更是風光得很。有一個鎮,叫做「阿拉」。車子駛過,路標很是討人喜歡——「阿拉鎮政府」、「阿拉供銷社」、「中國農業銀行阿拉分行」……   這樣的東西,每個上海人都會喜歡的,「阿拉」不但有了自己的鎮政府,甚至還有了自己的銀行,還不高興?   「阿拉」代表著上海人,如果某個外地人只會一句上海話,那麼,這句話多半就是「阿拉」。   在上海話中,「拉」是個長音,「拉」門,「拉」車,至少在動詞中,「拉」是個長音,發陰平微陽的聲調,而「阿拉」中的「拉」,是短音,是入聲,更接近於「辣」。   「阿拉」表示「我們」或者「我們的」,「阿拉一淘去白相」指「我們一起去玩」,「阿拉辦公室老開心呃」指「我們的辦公室氣氛融洽」。   「阿拉」也可以指「我的」,但是只用於後面是稱謂的時候,無論跟著的詞是「爺」、「娘」、「爺叔」、「娘舅」,跟在「阿拉」後面,都可以是「我的」。其實這個「我的」,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我們的」,因為過去的家庭,獨生子女很少很少,大多數人家都是三五個孩子,因此解釋為「我們的」也非常貼切。   成了上海話「全權代表」的「阿拉」卻不是上海話,而是寧波話,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數時,用「拉」結尾,「其拉」就是「他(她)們」或「他(她)們的」,同樣在稱謂前的「其拉」,也可以表示「他(她)的」。   1927年,是一個寧波向上海的移民高潮,大量的寧波人湧入上海,不知是巧合還是因果,寧波人中的翹楚蔣先生也就在當年帶著他的北伐軍攻入了上海,當時在滬的寧波人有40萬人,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寧波人,到解放前夕,上海的寧波人增加到了100萬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了。   如此多的寧波人口移民上海,甚至發生了寧波人在上海比在寧波還多的「奇事」,寧波人不但帶來了咸黃魚和臭冬瓜,也帶來了大量的寧波話,「阿拉」就是其一。   寧波人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影響著上海的生活,及至到了今天,據說大多數寧波人或近或遠都有著上海的親戚。   「阿拉」雖然從寧波而來,現在的寧波人雖然也說「阿拉」,但「阿拉」成為上海語言的代表,已是不爭的事實。   上海人最喜歡說的話之一,就是「阿拉上海人」,由於這個「人」的發音同普通話的「擰」很相似,所以有許多人就照著發音寫成「上海擰」,閒來無事,用「上海擰」作為關鍵詞google的結果是56萬條結果,雖然以錢乃榮老師為首多位學者苦口婆心地勸告大家「人」絕不可以寫成「擰」,然而根據語言文字約定俗成的規律,至少也要在字典中記上一筆了。   我們知道,上海話是各地移民語言不斷浸淫、融合產生的語言。我們從寧波話中吸收了「阿拉」,又從蘇州話中吸收了「我」。   上海話的「我」,發音為「瓦」,是個連喉管都發生顫動的音,乃是從蘇州話中的發「鵝」音的「我」而來。隨著語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上海小朋友發不出那個喉管顫動的音,只能發出「畫」的音,「瓦片」如今成了「畫片」,不知是進步還是倒退啊!   上海話中的「他、她」是「伊」。同樣,後面加個「拉」就是「他(她)們」和「他(她)們的」,「伊拉」和「阿拉」的用法,基本上是一樣的。   說了「我」和「他」的單複數,當然要來說說「你」。上海話中的「你」是「儂」,據說也是從蘇州話中來,理由就是「吳儂軟語」一說,「儂」當然是蘇州話囉?其實蘇州人從來不說「儂」的,他們只說「耐」,發音如同上海話「耐麼」(滬語「那麼」的意思)的「耐」,大多數描寫蘇州話的文學作品中,都是直接用「耐」來指代「你」的。   「儂」的複數是「㑚」,或者「倷」,用前者的居多,這兩個字,都讀作上海話的「奶」,表示「你們」和「你們的」。如同普通話一樣,物主代詞除了在稱謂之前,別的場合都要有介詞「的」,上海話中的「的」讀「合」,是個短而促的音,平時為了行文方便,經常有人寫作「個」。當「的」在陳述句的句尾時,表示「××的」,讀音也是「合」,但是為了區別於介詞「的」,通常寫作「呃」。   「你我他」的單複數,是所有語言中最基本的元素。於此,我們再隨便聊聊其他一些基本元素。   「搿」這個字很好玩,從字形上看,與「掰」正好相對,它的本義是「雙手抱住」,的確與「掰」相對。別小看「搿」字,它在上海話的寫作中,取代一個相當重要的字,就是「這」,發音為「噶」,但音要輕許多。「這個」就是「搿個」,而「這裡」則是「搿搭」。   有「這」必有「那」,「那裡」在上海話讀「伊面」或「伊搭」。比如「儂放心好來,勿管嘞搿搭,還是伊面,阿拉每個門店個價鈿儕是一樣呃!」 (寫於2008年3月6日)

  這是一個諱言多年的字了,許多朋友的著述中,對上海話都有詳細的論述,唯獨對此字諱莫如深,然而上海話若少了這個字,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我來補缺吧。   我不吊大家的胃口,「屌」字,表示「男性外生殖器」,普通話讀「吊」的第三聲。   大家一定明白了,這個字就是《水滸傳》中英雄好漢們的口頭禪——「鳥」字了,《水滸傳》第22回「那漢氣將起來,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麼鳥人,敢來消遣我!』」第5回魯智深說:「干鳥麼!……口中淡出鳥來……」,這個「鳥」也讀作「吊」的第三聲。   那麼「鳥」到底是啥意思呢?馮夢龍的《古今譚概‧容悅‧洗鳥》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大學士萬安老而陰瘻,徽人倪進賢以藥劑湯洗之,得為庶吉士,授御史。時人目為洗鳥御史。」「陰瘻」是什麼?著名的「當年明月」在《明朝那點事》中寫到「ED(學名)(注一)」,那只是他開玩笑罷了,「陰瘻」的真正學名叫「疝」,簡單地說就是「小腸氣」,還不明白?民間叫做「大屌泡」,乃是腸子下垂到陰囊去了,引起陰囊腫大的病症。可見,「鳥」在讀「屌」的時候,這兩個字是可以互換的。   韓寒說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爸爸把《水滸傳》中的「鳥」都挖掉了,結果弄得「千山鳥飛絕」,很是發噱。   「哦,原來是這個啊!」一定有人會這麼說,也必然會問這個字不是「卵」嗎?就連許多書上也都是寫作「卵」啊?的確,在普通話中,「卵」確有此義,如「卵蛋」,又如俏皮話「孔夫子卵蛋——文謅謅」等。   然而,在上海話中,「卵」的發音是「露」(上聲),專門用於雌性動物的生殖相關詞語上。   上海話中,「屌」的發音與「亂」一模一樣,與普通話的「卵」相似。當然,大多數情況下,這不會是文明到那兒去的詞,對於有修養的女人來說,很有可能一生一世都沒有說過這個字。   最簡單的用法,就是一個字,把這個字從嘴裡蹦出來,蹦得要快、要響。單獨的這個字。表示一種「排斥」、「反抗」或是「哎呀」和「糟了」的意思,多數在小流氓的層次使用。比如某人對一待業者說「居委會叫儂明朝去一趟,講幫儂安排工作」,那人沒好氣的就是一句「屌!伊拉安排個工作,勿是掃垃圾,就是通陰溝」。這個字的單獨使用,與魯提轄的「嘴中鳥」並無關係,倒是和普通話中蹦出個「球」的情況是一樣的。   既然這是男人所特有的東西,因此用來指代男人也並不為過,就像鳥人只用在男人身上一樣。小男孩就是「小屌」,老年人卻不叫「老屌」,「老屌」乃是特有所指的,指那些「趾高氣揚」、「目空一切」的「不買賬」傢伙。這個詞並不十分隱晦,但好人家的孩子還是不說的。有次見到一個清純女性白領冒出來一句「伊老老屌呃」,一聽嚇一跳,那女人也無意中暴露了家庭教養。   同「小屌」一樣,「外屌」是指外國男人,「土屌」則是指「土裡土氣」的男人。 被冠以「屌」的,還有「戇屌」和「傻屌」,顧名思義就知道是啥意思,後者更是普通話「侵入」上海後發明的「合成詞」,蓋第一字是普通話中才有的字,又用上海話發音所成。這兩個詞常用來背後罵人,但居然也用來做為特別要好的哥們之間的暱稱,真是匪夷所思。   有一個極其惡劣的罵人話叫做「縮屌」,關鍵字在於「縮」上面,凡事躲在後面,沒有膽量,沒有擔當的人,便像烏龜一樣縮頭縮腦,上海人稱之為「縮貨」,並且引申為「縮屌」。「縮屌」者,醫學上叫做「隱睾症」,多有不能生育之虞,罵人「縮屌」,同時猶咒人「斷子絕孫」了。   與之相反的則是「大屌」,不是得了「小腸氣」,而是大人物的意思,「大屌泡」也不僅是「小腸氣」,還是一種幼時的玩具。   「大屌泡」有兩種版本,長的靜脈止血帶或小橡皮管製作,這種小橡皮管剪成寸許長短後,專門套在自行車氣門芯的末端,作「單向進氣閥」之用,而圓的則用橡膠指套製作,甚至還有超大誇張版的,乃是用整隻橡膠手術手套製作。   這個玩具,很容易製作。取一根用完了油墨的圓珠筆芯,將圓珠筆頭頂端的滾珠在石頭上磨去,將筆芯的塑料桿剪至四五公分長,插入到一個青黴素瓶的橡皮塞頭裡,在塑料桿的底部用橡皮筋紮上橡皮管或指套,便可大功告成。   這玩意是玩水用的,過去的水龍頭規格一樣,水龍頭的口正好與瓶塞的大小相同,把橡皮塞往水龍頭口一頂,水便只能從塑料筆芯裡灌到橡皮套裡,那指套漸漸地膨脹起來,等水裝得差不多了,就將筆頭塞回筆芯,用手指撳牢筆頭,就可以「出發」了。   「出發」是去打水仗,當你在家中裝水的時候,你的小朋友也個個在家中放水,這種土製水槍很厲害,發射又方便——只要移開手指即可。小時候打水仗,總是在夏天,打得渾身濕透,風一吹就干了,也不見有人因此受涼得病的,總覺得比現在的小孩子開心多了。 +屙污屌 註:①ED,Erectile dysfunction,學名是「勃起障礙」,俗稱「陽痿」也,此處是當年明月惡搞。 (寫於200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