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的好,「一隻碗不響,兩隻碗叮噹」,吵吵鬧鬧,打打殺殺,都是極具「交互性」的活動。
別說打架,就是練習打架,也要對著沙包打,望天豁空拳,身心都會受到傷害的。兩個人打架,乃是你一拳我一腳,因此是「相互」的。上海人稱打架為「打相打」,「㑚去好好叫講,勿要搭人家打相打噢!」乃是父子要出門「討個說法」時女主人特地叮囑的話語。
「打相打」一定有接觸,上海話中把「親密接觸」也叫「打相打」,天冷,人凍得發抖,上下牙齒就會「打相打」,而犯睏想打瞌睡卻又不能睡的時候,眼皮也會「打相打」,好玩吧?
人們打架,往往總要吵上幾句,吵架無好言,多半還要罵上幾句,上海話相當形象,叫做「吵相罵」。上海是個移民地區,各地來的人吵起相罵來亦帶著本地特色,我曾經在蘇州的觀前街上見過一次旅遊車撞人之後的相罵,被撞者是如此罵的「耐該個人哪啍實梗開車呃,閘末生頭就朝人撞過來,劃一還好我奴躲得快,真個畀耐撞得界耐哇哇喳喳麼,阿要勿開心?」那個開車的也不「示弱」:「耐自家哪啍走路個吤,一面走路麼一路望野佯眼,我是老老遠就嘞踏煞車哉,弗然是闖大窮禍哉!」用吳儂軟語這麼吵起來,竟一絲不覺得粗俗。
還有一次,亦在觀前附近,有個男人拉著女人的手說「耐覅實梗呀,跟我轉去」,那女的亦是輕聲細語「我奴是定其弗轉去呃,耐要去麼耐自家去則啘,拖牢仔奴我算啥呀介?」那個男的拉著不放,說「耐弗去麼說弗過去呃啘」,那女的看來很是生氣,作勢甩手道「耐放㖸,耐放㖸」,男的怕她走掉,拉得更緊「我是弗放呃」。
這對男女,知道的知道他們是在「吵相罵」,不知道的,只當他們是在「親熱」呢,蘇州人吵架就是如此細聲細語。所以上海人說「寧可聽蘇州人相罵,覅聽寧波人講張賬」,上海人亦把「說話」叫做「講張賬」。
「相」就是「互相」,男女兩個互相「要好」,就是「相好」,在結婚前,男女朋友被叫做「相好」。可恨的是,一旦成婚,「相好」就專指婚外的「姘頭」了,所以這個詞,可以理解為「無婚姻關係的男女兩情相悅」。
「相幫」倒不是「互相幫助」的意思,比如「我今朝搬場,伊來相幫相幫」。「相幫」本是一種職業,徑遠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時代,孟嘗君不是有三千「食客」嗎?對了,這「食客」其實就是「相幫」,亦稱「蔑片」,說到底,也不是什麼好人。
後來,在上海「相幫」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稱呼,也就是妓院中的男僕。《官場現形記》「一句話把陶子堯提醒,立刻寫了一個票頭,差相幫去請」。
除了「相好」和「相幫」之外,還有「相公」,我曾特地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相」還有「樣子」的意思。「相面」就是一種從人的長相預測人生旅程的特殊才能,解放後一直被歸到「封建迷信」的大類中,近年來,這些「身懷絕技」的人混跡於佛寺道觀的門口,以冀將之「傳承」下去。
這些人總是在我去廟裡的時候從各個角落裡冒出來,說「先生,我送你兩句話」,我總是不理他們,一個勁地往前走,他們有時還要上來拉拉扯扯,要我怒斥方能離開,這就叫做「勿識相」。
上海話中「識相」表示「識時務」。一般人「勿識相」倒也罷了,若看相的尚且「不識相」,那豈不是和醫生聽信了算命的說「生病人家莫行走」一般,注定了要窮一輩子的。「看相」是個很好玩的詞,只有真正掌握了才能活學活用。若重音落在「看」字上,表示就是通過面相手相預測,是「看×××的樣子」。
若重音落在「相」字上,表示「×××看上去的樣子」,特別用於菜餚上。有句俗語叫做「好看嘸吃相,好吃嘸看相」,就是說那些看著漂亮的菜,其實不好吃,比如熟食店的鹽水雞,看著晶瑩剔透,可大多數攤主為了追求賣相,不肯將雞煮酥,煮酥則散沒有樣子,結果反而弄得老硬而不可食。
又有些菜,比如霉乾菜燒肉,燒了又燒,弄到最後,就是黑黑的一團,肉也找不到整塊的了,可味道卻相當的好,「入味」得很。
又有一個「看相」,基本上沒有重音,而第二個字要拖得長一些,念上聲,表示「喜歡」的意思,嚴格地說這個詞應該寫作「看想」,就是「看到了,想要」。
「我老看想伊面塊表呃」,「伊老看想伊呃」都是「喜歡」的意思。「看想」也有「算計」的意思,「搿只位子,張副處看想仔長遠了」,「畀小偷看想得去,總歸麻煩了」。
前已提及「吃相」與「賣相」兩詞,「賣相」就是「好吃嘸看相」中的「看相」,也就是東西乃至人的樣子,賣相越好越討人歡喜。而「吃相」卻不是「好看嘸吃相」中的「吃相」,上海話中,「吃相」表示吃東西時的禮節和規矩。
「吃相」很有講究,從「吃相」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家庭出身,在上海,一般來說,吃飯的時候,必須左手扶著碗,右手拿筷子,若是飯碗放在桌上,左手垂著,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再禮貌一點的,應該端著碗吃飯,端碗有標準的姿勢,拇指倚著碗沿,食指頂住碗邊,中指和無名指托住碗底,要是手心攤開,「捧」著碗吃飯,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因為那是家中連桌都買不起人的吃法,那是「鄉下人」在田間的吃法。倒不是看不起「鄉下人」,然而既然坐到了桌上,就要尊重桌上的禮儀,否則就是「勿上檯面」。在大戶人家,若小輩這樣端碗,會被訓斥為「叫化腔」、「敗兆腔」。
(寫於2008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