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頭三

  「伊搿種豬頭三,人家勿騙伊騙啥人啊?」   「今朝禮拜三,我去買洋傘,落脫三角三,轉來做癟三,前山勿翻翻後山,跌得屁股粉粉碎,打只電話三零三,請個醫生豬頭三。」   很多外地人初到上海,都被人背地裡說成豬頭三。有人說唐僧師徒中,老大唐僧,老二孫悟空,老三豬八戒,所以叫做「豬頭三」。這根本瞎說,哪有師父徒弟一起排的?其實,倒不是罵人為豬,只是說人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懂的意思。為什麼「不懂」?因為「陌生」的關係,可「豬頭」和「陌生」又有什麼關係呢?聽我慢慢道來。   又要說到祭祀了,祭祀要用供品,最上檔次的,叫做「太牢」,就是牛、羊和豬,俗稱「三牲」,這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宗廟的標準。民間當然達不到這個標準了,過去上海人家祭祀祖先,祝告天地,一般都用「小三牲」,就是豬頭一個,雄雞一隻外加魚一尾,以豬頭為代表,就稱作「豬頭三牲」,「豬頭三」就是「豬頭三牲」的縮腳韻。   什麼叫「縮腳韻」?它是歇後語的一種形式,前半段是假托的一個說辭,後半段被隱藏了起來,按照韻語的關係續上之後,就是要表達的實際意思了。   什麼?不懂?我來舉個例子,上海話裡「厶二(音泥)三」專指糞便,也是個縮腳韻,乃是「厶二三四」縮掉了一個「四」字,來表達「屎(四)」的實際意思。   還沒明白?再簡單點,四字的成語、俗語,如果只說前三個字,那麼說話者要表達的就是那第四個字,比如上海人說「城隍老」,原來的俗語是「城隍老爺」,他省略了的「爺」就是實際要表達的意思,上海話中,「爺」就是「父親」的意思。   有「爺」必有「娘」,用縮腳韻表達,叫做「坑三姑」。坑三姑娘,過去是位著名神道,乃是掌管茅房的廁神,坑三姑娘又名紫姑,是李景的妾,被大老婆在正月十五害死在廁中,死後便成了可以占卜的廁神,就連蘇東坡都寫過《子姑神記》,讚的也是這位「坑三姑娘」。「坑三姑」縮去「娘」字,表達的就是「娘」的意思。   同樣,「兩面三」指的是「刀」,「青山綠」說的是「水」。「牛頭馬」被省掉的是「面」,引申為麵條的「面」,這兩個「面」在繁體字早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面」,後者是「麵」。   再回到「豬頭三」上,被省去的是「牲」字,所以「豬頭三」就是罵人「眾牲」(上海話「畜牲」的意思),「牲」又是「生」的音,也指「陌生」之意,如果沒有深仇大恨,「豬頭三」就是指「生」而非「牲」。只是「豬頭三」流傳甚廣,如今的人以為只是罵人「豬頭」而已,其實上海人罵人「豬頭」,乃有專用名詞「壽頭」也(查一下壽頭的篇名)。   「豬頭三」在上海話中還有其專門的一個句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有吃勿吃豬頭三」以及「有拿勿拿豬頭三」,反正到手的好事,因為「不懂」而錯過了,豈不正是「生手」所為嗎?縮腳韻其實也是黑道切口,沙家濱中的新四軍就用過縮腳韻和常熟縣委聯絡,從未失過風。   縮腳韻還有許多,評彈《描金鳳》中的「錢篤灶」就善用此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聽上幾回書。 (寫於2008年2月20日)

幾個好玩的字

  有了網絡之後,語言更加豐富多彩了,一群小朋友甚至還發明了許多網絡詞語,比如「伊妹兒」是「e – mail」的音譯,看著就很可愛。   在這些層出不窮的新詞和新字中,有些是專門用來「縮寫」的,「表」就是個挺好玩的字,這個字表示的是「不要」。我們知道,中國字以前的注音法是「反切」,就是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拼起來,拼出的音,就是這個字的讀音。如果用「不要」兩個字來拼(「要」是「嘯」韻),拼出的就是「表」。   你還別說,這個「表」還真有地方方言中是表示「不要」的,這個地方離我們還不遠——就是杭州,杭州人從來不說「不要玩」、「不要吃」,而是清脆的兩個字「表玩」、「表吃」。   然而,「表」這個字終究是半開玩笑「發明」的,只表達音,並不能表達意思,在此,我不禁又要讚歎中國偉大了,因為,漢字中其實早就有這麼一個字了。   這個字是「嫑」,別以為是我造出來的,這個字在字典上都找得到,在計算機上也打得出來。我一直覺得,和「不」搭配的字都很「牛」,「不正」就是「歪」,「不用」就是「甭」,而「不好」就是「孬」。   有人要說了,講了半天,到底要說什麼啊?上海話中根本就沒有「不」字。   上海話中有「不」字,比如「不鏽鋼」就是,然而這個詞可以算作外來語;另外,上海話中有「不過」一詞,可是發音上已經轉為「畢過」。這樣想來,上海話中好像真的沒有「不」字,上海人在表達否定的意思時,用的是「勿」,這個字在上海話中發作介於普通話「佛」與「浮」的音,硬要用拼音來標註的話,可以是「fé」。   杭州由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緣故,使得杭州方言裡帶有大量的北音,「嫑」就是其中的一個,既然上海話中的「不」為「勿」,那麼只要用替代法,把「嫑」中的「不」改成「勿」就可以了。   真的可以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字是「覅」,「不」果然變成了「勿」,只是從上面搬到了右邊。這個字讀啥?根據古文從右到左的習慣,這個字就是「勿要」,你用「反切法」試一下,對了,這個字就讀作「fiào」,連字典上也是這麼印的。這個字用電腦也打得出來,可見也不是我造的。   雖然不是我造的,卻也不是倉頡造的,而是有一個叫做韓邦慶的人「發明」的。韓邦慶何許人?上海人(故江蘇松江,今上海松江),他在1892年創辦了中國的第一份小說期刊《海上奇書》,在這份期刊中,曾連載過一部叫做《海上花列傳》的小說,在寫《海上花列傳》時,韓邦慶發明了「覅」。   《海上花列傳》發生在上海,其中的人物,有許多說蘇州話,這也是為什麼上海話含蘇州音的一個實證,在蘇州話裡,就有這個「fiào」,《海上花列傳》是用方言寫的,於是韓邦慶「發明」了「覅」。   據他自己在《海上花列傳‧例言》中寫的:「惟有有音而無字者,如說勿要二字,蘇人每急呼之,並為一音,若仍作勿要兩字,便不合當時神理;又無他字可以替代,故將勿要兩字並為一格。閱者須知覅字本無此字,乃二字作一音讀也」。這個字,就是這麼被發明出來的。   「不」有許多組合,「勿」居然也有,「朆」就是一個,聰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字是「勿曾」、「還沒有」之意,讀音嘛,再用「勿曾」反切一下,讀作「分」。比如有人問吃過飯了沒有,可以說「還朆吃唻」,或者乾脆一個字「朆」。   「勿」又有一個字,是「甮」,讀作「鳳」,意思呢?再把「勿」改成「不」,就是「甭」。   「不」和「勿」的關係很明顯,「嫑」和「覅」,「甭」和「甮」中的「不」與「勿」是相同的,同等的,再就是「覅」中的「勿」,的確就是上海話中的「fé」,然而有許多人說不是,這些人說上海話中表示「否定」的應該是「弗」。   他們的理由首先是說「弗」表示的是「否定」,而「勿」表達的是「不要」,正如「請勿隨地吐痰」中的「勿」,是「不要」的意思。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查字典就行了。《漢語大詞典》中「勿」的第四釋義是「副詞。不,表否定」,而第五釋義才是「副詞。毋,不要,表示禁止」。可見,字義無法推翻「勿」的地位。   反對派又說發音也不對,舉出了許許多多的專業術語,說得簡單點吧,就是認為「弗」和「佛」在上海話中的發音是一樣的,而「弗」是「佛」的音旁,所以「弗」和「佛」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發相同音的,同音的「佛fé」一定是「弗」。其實這點根本經不起推敲,照這樣的推理,「勿」與「物」以及「fé」在上海話中的發音也是一樣。既然說到反切,我又查了一下,「勿」是「文弗切」,「弗」是「分勿切」,首先韻母是相同的,焦點就在聲母上,可偏偏上海話中的「文」和「分」是同聲母的(與普通話不同),不論從字義還是拼音,都無法證明「勿」不對,在我看來,「勿」與「弗」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同音同義字」(只指在表示「否定」時,否則就是通假字了)。   最後我決定用「勿」,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大家都用「勿」,不但現在用「勿」,就算一百多年前,韓邦慶的時代,也是用「勿」的,所以才有了「覅」。 (寫於2008年2月21日)

幾個好玩的字

  有了網絡之後,語言更加豐富多彩了,一群小朋友甚至還發明了許多網絡詞語,比如「伊妹兒」是「e – mail」的音譯,看著就很可愛。   在這些層出不窮的新詞和新字中,有些是專門用來「縮寫」的,「表」就是個挺好玩的字,這個字表示的是「不要」。我們知道,中國字以前的注音法是「反切」,就是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拼起來,拼出的音,就是這個字的讀音。如果用「不要」兩個字來拼(「要」是「嘯」韻),拼出的就是「表」。   你還別說,這個「表」還真有地方方言中是表示「不要」的,這個地方離我們還不遠——就是杭州,杭州人從來不說「不要玩」、「不要吃」,而是清脆的兩個字「表玩」、「表吃」。   然而,「表」這個字終究是半開玩笑「發明」的,只表達音,並不能表達意思,在此,我不禁又要讚歎中國偉大了,因為,漢字中其實早就有這麼一個字了。   這個字是「嫑」,別以為是我造出來的,這個字在字典上都找得到,在計算機上也打得出來。我一直覺得,和「不」搭配的字都很「牛」,「不正」就是「歪」,「不用」就是「甭」,而「不好」就是「孬」。   有人要說了,講了半天,到底要說什麼啊?上海話中根本就沒有「不」字。   上海話中有「不」字,比如「不鏽鋼」就是,然而這個詞可以算作外來語;另外,上海話中有「不過」一詞,可是發音上已經轉為「畢過」。這樣想來,上海話中好像真的沒有「不」字,上海人在表達否定的意思時,用的是「勿」,這個字在上海話中發作介於普通話「佛」與「浮」的音,硬要用拼音來標註的話,可以是「fé」。   杭州由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緣故,使得杭州方言裡帶有大量的北音,「嫑」就是其中的一個,既然上海話中的「不」為「勿」,那麼只要用替代法,把「嫑」中的「不」改成「勿」就可以了。   真的可以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字是「覅」,「不」果然變成了「勿」,只是從上面搬到了右邊。這個字讀啥?根據古文從右到左的習慣,這個字就是「勿要」,你用「反切法」試一下,對了,這個字就讀作「fiào」,連字典上也是這麼印的。這個字用電腦也打得出來,可見也不是我造的。   雖然不是我造的,卻也不是倉頡造的,而是有一個叫做韓邦慶的人「發明」的。韓邦慶何許人?上海人(故江蘇松江,今上海松江),他在1892年創辦了中國的第一份小說期刊《海上奇書》,在這份期刊中,曾連載過一部叫做《海上花列傳》的小說,在寫《海上花列傳》時,韓邦慶發明了「覅」。   《海上花列傳》發生在上海,其中的人物,有許多說蘇州話,這也是為什麼上海話含蘇州音的一個實證,在蘇州話裡,就有這個「fiào」,《海上花列傳》是用方言寫的,於是韓邦慶「發明」了「覅」。   據他自己在《海上花列傳‧例言》中寫的:「惟有有音而無字者,如說勿要二字,蘇人每急呼之,並為一音,若仍作勿要兩字,便不合當時神理;又無他字可以替代,故將勿要兩字並為一格。閱者須知覅字本無此字,乃二字作一音讀也」。這個字,就是這麼被發明出來的。   「不」有許多組合,「勿」居然也有,「朆」就是一個,聰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字是「勿曾」、「還沒有」之意,讀音嘛,再用「勿曾」反切一下,讀作「分」。比如有人問吃過飯了沒有,可以說「還朆吃唻」,或者乾脆一個字「朆」。   「勿」又有一個字,是「甮」,讀作「鳳」,意思呢?再把「勿」改成「不」,就是「甭」。   「不」和「勿」的關係很明顯,「嫑」和「覅」,「甭」和「甮」中的「不」與「勿」是相同的,同等的,再就是「覅」中的「勿」,的確就是上海話中的「fé」,然而有許多人說不是,這些人說上海話中表示「否定」的應該是「弗」。   他們的理由首先是說「弗」表示的是「否定」,而「勿」表達的是「不要」,正如「請勿隨地吐痰」中的「勿」,是「不要」的意思。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查字典就行了。《漢語大詞典》中「勿」的第四釋義是「副詞。不,表否定」,而第五釋義才是「副詞。毋,不要,表示禁止」。可見,字義無法推翻「勿」的地位。   反對派又說發音也不對,舉出了許許多多的專業術語,說得簡單點吧,就是認為「弗」和「佛」在上海話中的發音是一樣的,而「弗」是「佛」的音旁,所以「弗」和「佛」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發相同音的,同音的「佛fé」一定是「弗」。其實這點根本經不起推敲,照這樣的推理,「勿」與「物」以及「fé」在上海話中的發音也是一樣。既然說到反切,我又查了一下,「勿」是「文弗切」,「弗」是「分勿切」,首先韻母是相同的,焦點就在聲母上,可偏偏上海話中的「文」和「分」是同聲母的(與普通話不同),不論從字義還是拼音,都無法證明「勿」不對,在我看來,「勿」與「弗」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同音同義字」(只指在表示「否定」時,否則就是通假字了)。   最後我決定用「勿」,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大家都用「勿」,不但現在用「勿」,就算一百多年前,韓邦慶的時代,也是用「勿」的,所以才有了「覅」。 (寫於2008年2月21日)

驐與宕

‬   「我驐脫儂」是一句壞小姑娘說的話,是一句極「勿上檯面」的罵人話。   「驐」是啥意思?就是「閹割生殖器」。   江南有吃驐雞的習慣,宋梅堯臣有《重送袁世弼》詩云:「驐雞肥脆聊供膳,篘酒甘濃可薦杯」。驐雞,是在雞尚幼小的時候,俗稱童子雞時,將之閹割,被「驐」了的雞,不會發情,全無鬥志,整天唯吃與睡,不消耗體力,所以這樣的雞容易長肉,肥美異常,大不同於普通的雞。   「驐」,讀作「噸」,大多數上海人都知道怎麼念,但是使用則僅侷限於「驐雞」、「驐貓」而已。所以若從「小姑娘」的嘴裡出來,光從氣勢上就很嚇人。   其實不僅如此,說要「驐人」,還有一層意思,因為人不能「驐」的。記得有個推廣計劃生育男性結紮的滑稽戲,王汝剛演的,其中有句名言就是「只聽說過驐雞驐鴨,從來沒聽說驐人呃」《廣韻》說「驐,去畜勢,出《字林》」,可見被驐的必然是「畜」,所以說要「驐脫」某人,乃是罵其為「眾牲」也。   再來說一個音相近的字,用拼音標註的話是「dáng」,其實用英語來標最好,就是「down」。   這個字不但唸作「down」,就是意思也是「down」,比如我們在下載電腦文件時說「讓我down點歌下來」,其中的「down」是「download」之意,也同樣可以寫作「宕」。   這個「宕」,很多人都不識,只有喜歡橋牌的人才保證認識。在每一副橋牌裡,要打十三輪,如果達到了事先約定的輪數,就算進攻成功(不見得贏,贏要算分的),如果達不到輪數,就叫「宕」,而在英語中就叫down(set)。這個「達不到的輪」,在橋牌裡叫做「礅」,與「驐」的發音一模一樣。   「宕」不但是橋牌術語,也是麻將術語。打了一副牌,輸了些錢,拿出張大鈔票叫贏家找,贏家沒零錢找,就說「儂宕一宕好唻」,表示先欠著,過一會再付。不管橋牌還是麻將,「宕」都是「缺少」的意思。   欠別人錢,叫「宕」,把所欠款項記在賬上,就叫「宕賬」。「討宕賬」就是索討對方所欠款項。在上海,若女孩子被男朋友甩了,女孩子覺得不甘心,於是帶上一些小兄弟向男方強行索取「青春損失費」,這種做法,在黑道也叫做「討宕賬」。   「宕」有「垂下」之意。項鏈上的墜子,上海人稱之為「宕頭」,繩子從樓上垂下,上海人叫「宕下來」,因為「墜子」和「繩子」都會搖晃,都會「蕩」,所以許多人寫作「蕩」,其實是錯的。   再來說一個音和「宕」是一模一樣的,也很難寫,識的人也不多,這個字是「氹」,說起這個字,很好玩,是專門用於方言的,而在不同的方言裡,這個字的發音截然不同。   在廣東話裡,這個字念「啪」,澳門有座島就叫「氹仔」,澳門的國際機場就建在氹仔島上,在十八、十九世紀時,這裡曾是中外海運的中繼站。   在上海話裡,這個字還是「down」,金屬平面上遭重物撞擊,凹了下去,上海話就叫「癟氹」。   如果地面凹了下去,就容易積水,上海人稱之為「水氹」,有人寫作「水塘」,殊不知「水塘」是指大池塘,前者小朋友可以穿著套鞋踩著玩,而後者,可是會淹死小朋友的。「氹」的另一種寫法是「幽」,上海人寫「水幽」的時候,就是這個字。 (寫於2008年2月27日) ‭

驐與宕

‬   「我驐脫儂」是一句壞小姑娘說的話,是一句極「勿上檯面」的罵人話。   「驐」是啥意思?就是「閹割生殖器」。   江南有吃驐雞的習慣,宋梅堯臣有《重送袁世弼》詩云:「驐雞肥脆聊供膳,篘酒甘濃可薦杯」。驐雞,是在雞尚幼小的時候,俗稱童子雞時,將之閹割,被「驐」了的雞,不會發情,全無鬥志,整天唯吃與睡,不消耗體力,所以這樣的雞容易長肉,肥美異常,大不同於普通的雞。   「驐」,讀作「噸」,大多數上海人都知道怎麼念,但是使用則僅侷限於「驐雞」、「驐貓」而已。所以若從「小姑娘」的嘴裡出來,光從氣勢上就很嚇人。   其實不僅如此,說要「驐人」,還有一層意思,因為人不能「驐」的。記得有個推廣計劃生育男性結紮的滑稽戲,王汝剛演的,其中有句名言就是「只聽說過驐雞驐鴨,從來沒聽說驐人呃」《廣韻》說「驐,去畜勢,出《字林》」,可見被驐的必然是「畜」,所以說要「驐脫」某人,乃是罵其為「眾牲」也。   再來說一個音相近的字,用拼音標註的話是「dáng」,其實用英語來標最好,就是「down」。   這個字不但唸作「down」,就是意思也是「down」,比如我們在下載電腦文件時說「讓我down點歌下來」,其中的「down」是「download」之意,也同樣可以寫作「宕」。   這個「宕」,很多人都不識,只有喜歡橋牌的人才保證認識。在每一副橋牌裡,要打十三輪,如果達到了事先約定的輪數,就算進攻成功(不見得贏,贏要算分的),如果達不到輪數,就叫「宕」,而在英語中就叫down(set)。這個「達不到的輪」,在橋牌裡叫做「礅」,與「驐」的發音一模一樣。   「宕」不但是橋牌術語,也是麻將術語。打了一副牌,輸了些錢,拿出張大鈔票叫贏家找,贏家沒零錢找,就說「儂宕一宕好唻」,表示先欠著,過一會再付。不管橋牌還是麻將,「宕」都是「缺少」的意思。   欠別人錢,叫「宕」,把所欠款項記在賬上,就叫「宕賬」。「討宕賬」就是索討對方所欠款項。在上海,若女孩子被男朋友甩了,女孩子覺得不甘心,於是帶上一些小兄弟向男方強行索取「青春損失費」,這種做法,在黑道也叫做「討宕賬」。   「宕」有「垂下」之意。項鏈上的墜子,上海人稱之為「宕頭」,繩子從樓上垂下,上海人叫「宕下來」,因為「墜子」和「繩子」都會搖晃,都會「蕩」,所以許多人寫作「蕩」,其實是錯的。   再來說一個音和「宕」是一模一樣的,也很難寫,識的人也不多,這個字是「氹」,說起這個字,很好玩,是專門用於方言的,而在不同的方言裡,這個字的發音截然不同。   在廣東話裡,這個字念「啪」,澳門有座島就叫「氹仔」,澳門的國際機場就建在氹仔島上,在十八、十九世紀時,這裡曾是中外海運的中繼站。   在上海話裡,這個字還是「down」,金屬平面上遭重物撞擊,凹了下去,上海話就叫「癟氹」。   如果地面凹了下去,就容易積水,上海人稱之為「水氹」,有人寫作「水塘」,殊不知「水塘」是指大池塘,前者小朋友可以穿著套鞋踩著玩,而後者,可是會淹死小朋友的。「氹」的另一種寫法是「幽」,上海人寫「水幽」的時候,就是這個字。 (寫於2008年2月27日) ‭

爛屙 vs. 爛糊 vs. 爛污

‬   「三笑」裡有個划船的,就是唐伯虎從蘇州虎丘追到無錫龍庭鎮時乘坐的那條小船的船伕,祝枝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米田共」。   過去寫字是直著寫的,「糞」就是「糞」的繁體字,上海人對「米田共」的稱法有許多,如「幺二三」乃是縮腳韻,暗藏了「屎(四)」在其中;如「黃昆三」又叫 「黃坤山」,雖各有出處,指的都是這玩意,舊社會還有「丹佬」之類的切口,如今已經無人再用了。   上海話中,最簡單的,就是將此物稱作「污」,只要是上海人,人人都知道此物叫「污」,然而知道寫法的,卻不多,這個字寫作「屙」,與「屎」啊、「尿」啊,都是一路里的貨色。   上海話是種很平民化的語言,因此並不如何地避諱這個「屙」字。小孩子書讀得不好,家長發起脾氣來甚至會說「儂腦子阿是畀屙塞牢啦?」,罵起人來,蘇州人可能會說「該個人麼賽過弗吃粥飯呃」,同樣到了上海人嘴裡,便成了「搿個人吃屙長大呃」,歷害吧?   說到「屙」,最值得一說的是「拆爛屙」,「拆」者,「撤」也,就是「排泄」的意思,讀如字面,不贅言;「爛屙」者,腹瀉也。如今文明,養狗的人家,蹓狗之時會帶著塑料袋,以便撿拾狗的糞便以丟棄。設想一下,如果那隻狗吃壞了肚子,拉了一泡「爛屙」,叫人如何收拾呢?   不但狗會「拆爛屙」,人當然也會「拆」,而且「拆」起來,越發不可收拾。上海人將做事「不負責任」,或者做了「負不了責任」、「負不起責任」的事,叫做「拆爛屙」。   「酒後駕車闖禍」就是典型的「拆爛屙」,即便酒醒後悔萬分,但造成的損失多半是彌補不過來了。「拆爛屙」也可大可小,有時行為雖小,但後果頗大,很有符合「拆爛屙」的標準,比如裝修房子時偷工減料,不用線管而是直接把電線埋進牆裡,若以後要維修起來,就要鑿開牆壁方行,你說這個「爛屙」氣人不氣人。所以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就是「拆爛屙」。   上海話中「拆爛屙」也專指非婚性行為中把女孩子的肚子搞大,及至私生子養出來,這小孩子還要被人叫做「啥人撤個爛屙」。   平時,又把男人生活不檢點,叫做「撤爛屙」,最近,「撤爛屙」的「大王」,則要算陳冠希了。女人若不檢點,不叫「拆爛屙」,而是叫做「爛污女人」,這個「污」不是那個「屙」,發音倒一模一樣的。女人不能冰清玉潔,是為「髒」,「髒」者「污」也,所以是「爛污女人」。   過去上海灘的妓女,許多人都把自己包裝成「長三」(高級妓女),以至於弄得「長三」比「幺二」(中級妓女)還多。「長三」太多只能惡性競爭,什麼客都接,倒是「幺二」人數少,還能搭搭架子,遵守行規,所以上海有「爛污長三板幺二」的說法。   上海話中的「爛污」,有個固定搭配,叫做「爛污泥」,下過雨後,泥地污濁,就是「爛污泥」,上海人從不說「泥土」,一律用「爛污泥」呼之,簡稱則為「爛泥」。   牌中的「2」,上海話亦叫「爛污泥」,因為上海話「2」可發「泥」音(參見222),故諧音而得。   「爛污女人」還有個雅號,叫做「爛糊三鮮湯」,發音一樣,字又變了,三鮮湯是吃的東西,若用「屙」或「污」,實在有點嚇人,所以用「糊」。   「爛糊」,本就是上海菜中的一種烹調方法。「爛糊面」將面和澆頭放在一起,燉得爛爛的;「爛糊肉絲」則是將黃芽菜燒得爛熟,燒出水來,再與肉絲一起燒煮而成。這兩道又是上海任何國營企業食堂的「看家本領」,也極宜老年人食用。   其實「爛糊」人人會燒,只要把東西放在一起燒即可,就像東北的亂燉一樣。東西切得大點小點,燒的辰光長點短點,都不要緊。   三鮮湯,是指放了三件主料的湯,肉片、春筍、鮮蝦、海參、雞肉、魚片,想到啥就可以放啥,然而三鮮湯絕對沒有「爛糊」的燒法,其實天底下根本就沒有「爛糊三鮮湯」。   若「三鮮湯」也照「爛糊」的燒法燒,這人的馬虎也可想而知,「爛糊三鮮湯」指的就是這種「馬虎至極,不負責任」的人,還是「拆爛屙」的意思,繞了半天,又繞回來了。 (寫於2008年2月28日)‭‬

爛屙 vs. 爛糊 vs. 爛污

‬   「三笑」裡有個划船的,就是唐伯虎從蘇州虎丘追到無錫龍庭鎮時乘坐的那條小船的船伕,祝枝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米田共」。   過去寫字是直著寫的,「糞」就是「糞」的繁體字,上海人對「米田共」的稱法有許多,如「幺二三」乃是縮腳韻,暗藏了「屎(四)」在其中;如「黃昆三」又叫 「黃坤山」,雖各有出處,指的都是這玩意,舊社會還有「丹佬」之類的切口,如今已經無人再用了。   上海話中,最簡單的,就是將此物稱作「污」,只要是上海人,人人都知道此物叫「污」,然而知道寫法的,卻不多,這個字寫作「屙」,與「屎」啊、「尿」啊,都是一路里的貨色。   上海話是種很平民化的語言,因此並不如何地避諱這個「屙」字。小孩子書讀得不好,家長發起脾氣來甚至會說「儂腦子阿是畀屙塞牢啦?」,罵起人來,蘇州人可能會說「該個人麼賽過弗吃粥飯呃」,同樣到了上海人嘴裡,便成了「搿個人吃屙長大呃」,歷害吧?   說到「屙」,最值得一說的是「拆爛屙」,「拆」者,「撤」也,就是「排泄」的意思,讀如字面,不贅言;「爛屙」者,腹瀉也。如今文明,養狗的人家,蹓狗之時會帶著塑料袋,以便撿拾狗的糞便以丟棄。設想一下,如果那隻狗吃壞了肚子,拉了一泡「爛屙」,叫人如何收拾呢?   不但狗會「拆爛屙」,人當然也會「拆」,而且「拆」起來,越發不可收拾。上海人將做事「不負責任」,或者做了「負不了責任」、「負不起責任」的事,叫做「拆爛屙」。   「酒後駕車闖禍」就是典型的「拆爛屙」,即便酒醒後悔萬分,但造成的損失多半是彌補不過來了。「拆爛屙」也可大可小,有時行為雖小,但後果頗大,很有符合「拆爛屙」的標準,比如裝修房子時偷工減料,不用線管而是直接把電線埋進牆裡,若以後要維修起來,就要鑿開牆壁方行,你說這個「爛屙」氣人不氣人。所以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就是「拆爛屙」。   上海話中「拆爛屙」也專指非婚性行為中把女孩子的肚子搞大,及至私生子養出來,這小孩子還要被人叫做「啥人撤個爛屙」。   平時,又把男人生活不檢點,叫做「撤爛屙」,最近,「撤爛屙」的「大王」,則要算陳冠希了。女人若不檢點,不叫「拆爛屙」,而是叫做「爛污女人」,這個「污」不是那個「屙」,發音倒一模一樣的。女人不能冰清玉潔,是為「髒」,「髒」者「污」也,所以是「爛污女人」。   過去上海灘的妓女,許多人都把自己包裝成「長三」(高級妓女),以至於弄得「長三」比「幺二」(中級妓女)還多。「長三」太多只能惡性競爭,什麼客都接,倒是「幺二」人數少,還能搭搭架子,遵守行規,所以上海有「爛污長三板幺二」的說法。   上海話中的「爛污」,有個固定搭配,叫做「爛污泥」,下過雨後,泥地污濁,就是「爛污泥」,上海人從不說「泥土」,一律用「爛污泥」呼之,簡稱則為「爛泥」。   牌中的「2」,上海話亦叫「爛污泥」,因為上海話「2」可發「泥」音(參見222),故諧音而得。   「爛污女人」還有個雅號,叫做「爛糊三鮮湯」,發音一樣,字又變了,三鮮湯是吃的東西,若用「屙」或「污」,實在有點嚇人,所以用「糊」。   「爛糊」,本就是上海菜中的一種烹調方法。「爛糊面」將面和澆頭放在一起,燉得爛爛的;「爛糊肉絲」則是將黃芽菜燒得爛熟,燒出水來,再與肉絲一起燒煮而成。這兩道又是上海任何國營企業食堂的「看家本領」,也極宜老年人食用。   其實「爛糊」人人會燒,只要把東西放在一起燒即可,就像東北的亂燉一樣。東西切得大點小點,燒的辰光長點短點,都不要緊。   三鮮湯,是指放了三件主料的湯,肉片、春筍、鮮蝦、海參、雞肉、魚片,想到啥就可以放啥,然而三鮮湯絕對沒有「爛糊」的燒法,其實天底下根本就沒有「爛糊三鮮湯」。   若「三鮮湯」也照「爛糊」的燒法燒,這人的馬虎也可想而知,「爛糊三鮮湯」指的就是這種「馬虎至極,不負責任」的人,還是「拆爛屙」的意思,繞了半天,又繞回來了。 (寫於2008年2月28日)‭‬

戳㑚娘個屄

  我一直記得小學的時候,那時推行「精神文明」。有一次,班主任講「現在交關(許多)同學,嘴巴裡『五個字頭』邪起(很)多……」當時,班主任是教訓住在「梅家橋」的同學們,因為那時候「梅家橋」風氣不好,許多住在那裡的人都是粗話連篇。   其實這五個字大家都知道,關鍵在於他們敢說,我們不敢。但是我們敢笑,老師一說,大家都笑起來。   雖說這五個字是上海的市罵,別有特色,但通常是聽不到的,因為份量實在太重,一方罵了出來,另一方多半要報以老拳,所以等閒不會掛在嘴上。   很多人吵架罵人,喜歡在輩份上抬高自己,於是罵對方「兒子」、「孫子」者有之,自稱「老子」、「爺爺」者有之。但是上海的滬罵不僅於此,而是詳細地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論證了自己成為對方老子的全過程,所謂的「擺事實,講道理」也。   這五個字,不但是上海滬罵,而且還帶有許多特有的專屬於上海的語言現象,我們細細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字「戳」,普通話裡是翹舌音,上海話中則沒有翹舌音,所以唸成平舌音,按照《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是「刺,用尖端觸擊」的意思。   第二個字,「㑚」,是上海方言中獨有的詞,讀音似普通話的「拿」。「㑚」可以表示「你們」,「㑚三家頭一淘,阿拉管阿拉」,就是「你們三個人一起,我們自行解決」的意思。   在「五個字頭」裡,則是「㑚」的另一種意思了,表示「你的」。說來好玩,「㑚」在表示「你的」時候,後面必須跟稱謂,爺、娘、倪子、老婆,反正必須是人,絕對不能跟物件。若跟物件的話,必須嵌入「個」,變成「㑚個」,變成「你們的」,而非「你的」,在上海話中的「你的」,有專門的「儂個」來表達。   既然「㑚」後面要跟稱謂,那麼跟「娘」的震撼力最大了,「娘」就是「你的娘」。   第四個字「個」讀音是「合」,表示物主代詞後的「的」字。   最後一個字,也就是最關鍵的字來了,乃是「屄」字。如今大江南北,整天把「屄」掛在嘴上的人不少,會寫的卻不多。這個字,其實很簡單,《金瓶梅》中多的是,說到底,其義也很樸實,就是「女性外生殖器」的意思,也就是如今網絡隨處可見的「逼」的正字,就連發音也一樣。   你想,這五個字連在一起,就成了「戳㑚娘個屄」,那還了得?誰聽了也按捺不住啊!於是就有了精簡的潔版,叫做「戳㑚娘個」。   不過光是這四個字,便如「縮腳韻」一般地提示著受者最後的關鍵,要想不打起來,還是有點難度。   那麼,就再精簡一下吧,剩了三個字,成了「戳㑚娘」。然而,雖然不指定部位了,戳的還是對方家人,難免還是易起衝突,乾脆就把「娘」也去了,反正得到了發洩,至於戳的是誰,反正「㑚」的音與「那」相同,可以是張三,可以是李四,無處查證了。   再後來,「戳」字不雅,也變了音,變了字,成了「赤」字,可以理解為「暴露」之意,「赤那」逐漸形成,比起原來的「五個字頭」,程度與語義上都緩和了許多,於是上海真正流行的是「赤那」兩字。   在上海,「赤那」人人知道,但不是人人都說的,一般認為生活、學歷層次越低的人,嘴中的「赤那」就越多,而有些則是與工作相關,習慣成了自然。比如有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是監獄的看守,與那些人交道打得多了,自己也一口一個「赤那」,到了不說「赤那」不會開口的地步。於是,在上海話通話的業餘無線電頻道里,總能聽到他的「赤那」,他則戲稱那是他的職業病、口頭禪。   上海的「赤那」實在太有名,還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笑話。《故事會》一九八○年上有這麼一個故事,「文革」時期,當時的上海領導陳阿大是個流氓,見了外賓,開口就是「赤那」,翻譯無奈,將「赤那」譯成「你好」,結果外賓將「你好」就是「赤那」記在心中,待碰到張春橋時,便對著張春橋大呼「赤那」……   這個故事的真假已不可考,也有說當事人不是陳阿大而是徐景賢的,反正都不是什麼好貨色,流傳於坊間的小故事無非是市民發洩積鬱在胸中的惡氣,罵一聲「赤那」罷了。   我還見過最最彪悍的場景,當時是上夜班的女人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中,見到房中烏煙瘴氣,原來是兒子帶著小兄弟在家中大打麻將。結果看到兒子輸錢,想到自家辛苦,對著兒子大吼一聲「戳㑚娘個屄,搓勿來勿要搓,老娘幫儂搓」。   結果那天下午,那做娘的打一張牌罵一聲「赤那」,鏖戰到吃夜飯辰光。你倒還別說,那娘只是口粗,人倒當真是個好人,搓完麻將,還燒了一檯子(滬語「菜放了一桌」的意思)給兒子的夥伴吃,收拾完碗筷,又要去上當天的夜班。其實這就是上海,由那些從不罵「赤那」的以及那些滿口「赤那」的人組成,他們中有好人,當然也有壞人,反正不管怎麼樣,只要懂「赤那」,就是上海人。 (附記:有人說,「赤那」一詞與「五個字頭」沒關係,而是來自於「出納」這個職位的讀音,說是以前發工資,大家從出納手裡接過鈔票後,往往會問一句「出納,哪能介少啦?」久而久之,就成了抱怨錢少的一個助詞,再後來,就傳開了……) (寫於2007年11月5日) ‭

戳㑚娘個屄

  我一直記得小學的時候,那時推行「精神文明」。有一次,班主任講「現在交關(許多)同學,嘴巴裡『五個字頭』邪起(很)多……」當時,班主任是教訓住在「梅家橋」的同學們,因為那時候「梅家橋」風氣不好,許多住在那裡的人都是粗話連篇。   其實這五個字大家都知道,關鍵在於他們敢說,我們不敢。但是我們敢笑,老師一說,大家都笑起來。   雖說這五個字是上海的市罵,別有特色,但通常是聽不到的,因為份量實在太重,一方罵了出來,另一方多半要報以老拳,所以等閒不會掛在嘴上。   很多人吵架罵人,喜歡在輩份上抬高自己,於是罵對方「兒子」、「孫子」者有之,自稱「老子」、「爺爺」者有之。但是上海的滬罵不僅於此,而是詳細地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論證了自己成為對方老子的全過程,所謂的「擺事實,講道理」也。   這五個字,不但是上海滬罵,而且還帶有許多特有的專屬於上海的語言現象,我們細細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字「戳」,普通話裡是翹舌音,上海話中則沒有翹舌音,所以唸成平舌音,按照《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是「刺,用尖端觸擊」的意思。   第二個字,「㑚」,是上海方言中獨有的詞,讀音似普通話的「拿」。「㑚」可以表示「你們」,「㑚三家頭一淘,阿拉管阿拉」,就是「你們三個人一起,我們自行解決」的意思。   在「五個字頭」裡,則是「㑚」的另一種意思了,表示「你的」。說來好玩,「㑚」在表示「你的」時候,後面必須跟稱謂,爺、娘、倪子、老婆,反正必須是人,絕對不能跟物件。若跟物件的話,必須嵌入「個」,變成「㑚個」,變成「你們的」,而非「你的」,在上海話中的「你的」,有專門的「儂個」來表達。   既然「㑚」後面要跟稱謂,那麼跟「娘」的震撼力最大了,「娘」就是「你的娘」。   第四個字「個」讀音是「合」,表示物主代詞後的「的」字。   最後一個字,也就是最關鍵的字來了,乃是「屄」字。如今大江南北,整天把「屄」掛在嘴上的人不少,會寫的卻不多。這個字,其實很簡單,《金瓶梅》中多的是,說到底,其義也很樸實,就是「女性外生殖器」的意思,也就是如今網絡隨處可見的「逼」的正字,就連發音也一樣。   你想,這五個字連在一起,就成了「戳㑚娘個屄」,那還了得?誰聽了也按捺不住啊!於是就有了精簡的潔版,叫做「戳㑚娘個」。   不過光是這四個字,便如「縮腳韻」一般地提示著受者最後的關鍵,要想不打起來,還是有點難度。   那麼,就再精簡一下吧,剩了三個字,成了「戳㑚娘」。然而,雖然不指定部位了,戳的還是對方家人,難免還是易起衝突,乾脆就把「娘」也去了,反正得到了發洩,至於戳的是誰,反正「㑚」的音與「那」相同,可以是張三,可以是李四,無處查證了。   再後來,「戳」字不雅,也變了音,變了字,成了「赤」字,可以理解為「暴露」之意,「赤那」逐漸形成,比起原來的「五個字頭」,程度與語義上都緩和了許多,於是上海真正流行的是「赤那」兩字。   在上海,「赤那」人人知道,但不是人人都說的,一般認為生活、學歷層次越低的人,嘴中的「赤那」就越多,而有些則是與工作相關,習慣成了自然。比如有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是監獄的看守,與那些人交道打得多了,自己也一口一個「赤那」,到了不說「赤那」不會開口的地步。於是,在上海話通話的業餘無線電頻道里,總能聽到他的「赤那」,他則戲稱那是他的職業病、口頭禪。   上海的「赤那」實在太有名,還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笑話。《故事會》一九八○年上有這麼一個故事,「文革」時期,當時的上海領導陳阿大是個流氓,見了外賓,開口就是「赤那」,翻譯無奈,將「赤那」譯成「你好」,結果外賓將「你好」就是「赤那」記在心中,待碰到張春橋時,便對著張春橋大呼「赤那」……   這個故事的真假已不可考,也有說當事人不是陳阿大而是徐景賢的,反正都不是什麼好貨色,流傳於坊間的小故事無非是市民發洩積鬱在胸中的惡氣,罵一聲「赤那」罷了。   我還見過最最彪悍的場景,當時是上夜班的女人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中,見到房中烏煙瘴氣,原來是兒子帶著小兄弟在家中大打麻將。結果看到兒子輸錢,想到自家辛苦,對著兒子大吼一聲「戳㑚娘個屄,搓勿來勿要搓,老娘幫儂搓」。   結果那天下午,那做娘的打一張牌罵一聲「赤那」,鏖戰到吃夜飯辰光。你倒還別說,那娘只是口粗,人倒當真是個好人,搓完麻將,還燒了一檯子(滬語「菜放了一桌」的意思)給兒子的夥伴吃,收拾完碗筷,又要去上當天的夜班。其實這就是上海,由那些從不罵「赤那」的以及那些滿口「赤那」的人組成,他們中有好人,當然也有壞人,反正不管怎麼樣,只要懂「赤那」,就是上海人。 (附記:有人說,「赤那」一詞與「五個字頭」沒關係,而是來自於「出納」這個職位的讀音,說是以前發工資,大家從出納手裡接過鈔票後,往往會問一句「出納,哪能介少啦?」久而久之,就成了抱怨錢少的一個助詞,再後來,就傳開了……) (寫於2007年11月5日) ‭

儂是模子勿啦?

  「儂是模子勿啦?」就像普通話中「你是條漢子不?」,擲地有聲。在大多數場合,這句上海話的用處和「你是條漢子不?」大致相同,無非勸人行險,挑人上山而已。   為人有膽有識,講義氣,就是「漢子」,到了上海話中,變成「模子」。上海人說「伊絕對是模子」,就是說那人敢做敢為,是個好兄弟。   然而,「模子」兩個字只能單獨使用,若是搭配起來,就大高兒而不妙了。   有些人,沒有正當工作,整天吊兒浪當,混在社會上靠坑蒙拐騙度日,這些人不說真話,乃是說謊的祖宗,他們都是「滑頭模子」。此輩傢伙,答應了事,絕對沒有做到底的,及至銀錢到手,便腳底抹油,溜之大吉,這些人都是「半吊子」,所以也叫「半吊模子」,這個詞也指那些辦事不牢靠的「王伯伯」。   上海是個大都市,難免魚龍混雜,街頭的騙局也不少。曾經就有人用洋山芋裹上泥糠,放在菜場門口,騙人當皮蛋買。這騙子,先去買了幾隻真皮蛋來,剝開了放在紙箱上,紙箱裡只有浮面幾隻是真皮蛋,也只有騙子自己知道,其他的都是洋山芋做的假皮蛋。   有人看到了,就問價格,可又不敢買,怕質量不好,萬一買回去不好,再找流動攤販又不得,怎麼辦?正猶豫著呢,有個人過來,說如今騙子太多,說紙箱子上擺著剝開的,一定是好的,而裡面的,肯定有問題。   賣主聽了這話,不願意了,就和那人吵起來,吵得響了,人們都圍過來看。賣主說自己箱子裡的都是好蛋,動手就要拿蛋打開。那個「抬槓」的不依不饒,說賣主認得出自己的蛋哪個好,哪個不好,賣主倒也「坦蕩」,說隨便那人自取,蛋是只只好的,壞一罰十云云。   那人果然把手伸到箱子裡,摸了個皮蛋出來,剝去糠,打開皮蛋,果然晶瑩剔透,是個好皮蛋,那人還不服,連著開了兩三個蛋,「居然」(其實是「果然」)是只只漂亮,那人便訕訕地,沒話講了。   正在這時,又過來一個人,手裡拎著魚肉、蔬菜,上來也不問價格,張嘴就要十個,又對邊上的人說道「伊個皮蛋麼真真叫好,我每個禮拜天儕來買十隻,屋裡人儕歡喜吃呃」。   在場的旁人見已有「狠角色」來「驗證」了蛋的質量,又有「老顧客」證明了雖是流攤,但卻是長攤,而且質量保證,於是紛紛儂十隻、我五隻的付錢購買,一轉眼功夫,就賣完了。   其實,那個過來「質疑」的,根本就是「連襠模子」。「襠」是兩隻褲管當中連接的部分,兩個人的「襠」若連在一起,只能你到哪兒我也到哪兒,只能走同一條路,所以「連襠模子」根本就是「一路貨色」。上海話中,「連襠模子」亦指一吹一唱、狼狽為奸之輩。   再說那個後來的說買過東西的人,那個是「繰邊模子」,「繰」字音普通話的「敲」,與上海話的「撬」發音相同,所以也經常被訛寫成「撬邊」。「繰邊」是縫紉術語,為了防止布的邊散開,用針線當布邊捲起來縫住,而針腳則藏在卷邊裡面叫做「繰邊」。由於「繰邊」操作的總是布邊,而「繰邊模子」也總在「邊上」行事,故有此名。「繰邊模子」旁敲側擊,誘人上當。上海話中,喜歡起鬨、慫勇他人做鋌而走險之類勾當事的人,也被叫做「繰邊模子」。   有人問了,這幫子人行騙,萬一被人揭穿怎麼辦?萬一有工商行政乃至警察路過怎麼辦?他們不怕,他們還有幫手。   站在菜場路邊兩頭的人,負責望風,如果有執法部門過來,未及走到路上,望風的早已發出信號,騙子立刻就逃了。   那如果被人當場揭穿怎麼辦?譬如有人失手把「皮蛋」掉在地上沒有打破,不是立刻就發現了麼?也不要緊,那時只聽騙子叫了一聲「警察」往東望去,待所有的人眼神看向東面一楞神的功夫,騙子撒腿就往西跑掉了,騙子當然不要假皮蛋,空身就跑,買主都是買菜的,大包小包拎著,怎麼個追法?   真要有人追,怎麼辦?依然不怕,及待有人剛要追,便撞在一條壯漢身上,壯漢一把扯住,嚷到「儂眼睛瞎脫啦?」,拉著那人就要理論,你想,怎麼還追得上。   不用說,這望風的和壯漢都是「模子」,前者是「打樁模子」,站在那邊原地不動,譬如一個樁子一般,故有此名。那些販賣戲票的,收售外匯的,倒騰禮券的,總是在固定的地方「蹲點」,這些人都是「打樁模子」。   壯漢是「打仗模子」,算是「模子」裡最差的了,干的是體力活,負責的就是「打仗(架)」。   「樁」與「仗」,在上海話裡發音相近,所以經常有人混淆,而「打樁模子」中有許多人本身也兼任「打仗模子」的職能,所以即便搞錯了,也無傷大雅——這事本來就「不雅」。   說到這裡,一群騙子都暴露了出來,雖然賣皮蛋的不見得真的如此興師動眾,但如果賣的是「大力丸」,乃至於假的金鋼鑽呢?只怕陣容更要強大,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模子」們的分工依然如此。   有人說「模子」是從英語的「model」而來,前面所說的那些人特徵鮮明,正如「模特」一般,所以叫做「模子」。   騙子們不承認自己是「模子」,倒稱呼受害者為「模子」,象前面那種設攤等人上鉤的,叫做「吊模子」,而看準了有錢人主動上前行騙的,叫「扠模子」,「扠」在上海話中的發音為「搓」,有「戲弄」、「搭訕」之意。   行騙之人都是「滑頭模子」,而那些受騙上當的,多半以為自己精明過人,實實在在都是「壽頭模子」。   老上海話中還有「跑當模子」一詞,指跑腿的人物,亦指掮客,如今已經退出上海話了。 附:「模子」亦可指人的體型,「大模子」指人體型魁梧。 (寫於2008年2月29日,四年才有這麼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