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上一篇文章說了兩個疊字,加一個單字的組合形式,上海話中還有許多一個單字後跟兩個疊字的組合,就像普通話的「綠油油」、「黃澄澄」一樣,它們大多數都有固定的搭配。   既然說到了顏色,就從這裡開始吧,顏色無非是「紅黃藍白黑」,在前一種組合中,它們是「血血紅」、「蠟蠟黃」、「生生青」、「雪雪白」、「墨墨黑」。在這些組合中,表示的都是顏色很深,純度很高的「正色」,而在今天要說的情況中,則不盡然。   「紅」是「紅兮兮」,表示「有點紅」的樣子,「我問伊到底阿歡喜小夥子,伊面孔『紅兮兮』,勿好意思回答」。「黃」是「黃亨亨」,表示「有點黃」的樣子,「搿搭水質勿好,白汗衫汏仔兩趟,就有點黃亨亨了」。   與此相同,還有「綠汪汪」、「藍熒熒」、「青齊齊」、「白塔塔」、「白呼呼」、「黑黜黜」以及「灰托托」,表示「有一點」的意思,其中有些詞有固定的描述對象。   「白䩍䩍」就有特指,「䩍」是「面」字旁的,指的當然就是「面孔」。「臉白」有許多種,「面如敷粉」說的是膚色白,白得漂亮,在上海話裡,就是「雪雪白」;而如果是短時間的白,受了驚嚇的白,則是「煞煞白」或者「刷刷白」。若是由於健康的原因,面孔缺少血色,病態的白,則就是「白䩍䩍」了。過去,「白䩍䩍」也專指長期吸食「鴉片」的「鴉片鬼」,這些人,身子淘碌空了,沒有血色。   說了顏色,不妨再來說說味道,味道中的「ABB」結構,多半也是指「有一點」的意思。   「甜味味」經常有人寫作「甜蜜蜜」,其實是寫錯的,「味」在上海話中念「咪」,而「蜜」在上海話中念「滅」,與發音不同;其次,不但有「甜」,「咸」、「酸」、「辣」都可以跟「味味」兩字,顯然「蜜蜜」就跟不上去。   這些字還有更「標準」的搭配。「咸」是「咸搭搭」或是「咸溜溜」,雖然「酸」也有「酸溜溜」,終究不如「酸濟濟」來得廣泛,若說到「辣」,更有專用的「辣篷篷」。   「辣篷篷」是專指食物的味道,而「辣豁豁」則不能用在食物上,「辣豁豁」是挨打後皮膚如裂開般疼痛,引申為做事乾淨利落,快刀斬亂麻一般。   這些疊字詞,真的非常好玩,有些詞非上海人決不知也。   「急繃繃」是啥,「急」的是啥,「繃」的又是啥?原來,「急繃繃」專指口袋裡沒錢,「伊搿個人啊!就是不曉得囥點鈔票下來,一到月底麼,總歸弄得急繃繃」,「囥」音「抗」,是「藏」、「留存」的意思,從話中可見「急」的是「生活」,「繃」的是「銅鈿」。大多數情況「急繃繃」用於生活窘迫,也可用於考試分數、時間之類等對「量」有要求的場合,如「搿能介一鑊子飯,要四五個人吃,有點急繃繃呃」,說得簡單點,「急繃繃」就是「剛剛好有可能不夠」的意思,「急繃繃」有時亦作「緊繃繃」。   「急齁齁」形容氣急敗壞。喘粗氣的樣子,有人說應該寫成「極呴呴」。「嚇咾咾」和「嚇絲絲」是差不多的,都是「擔驚害怕,心中放不下」的意思,這樣的「嚇」,相對而言與「嚇煞人唻」有很大區別,後者可以嚇得人「定洋洋」、「呆憕憕」外加「木噱噱」。   「定佯佯」也是個有專指的詞,指的是人的眼睛,眼睛「定」住而不動,不是專心致志,而是茫然不知所望,人受到打擊之後眼睛發直人發呆,在上海話中叫做「定佯佯」。   眼睛「定佯佯」的人,必然「呆憕憕」,「呆」在上海話中和上海話的「眼」發音相同,與普通話的發音無關,「呆憕憕」就是「發呆」的意思。「呆憕憕」的人反應遲鈍,上海話叫做「木噱噱」。「木噱噱」亦指有人不諳人情,不會「軋苗頭」、「接靈子」,以至於錯過了機會,這種人,就有點「木噱噱」也。   「硬」有「硬繃繃」,指硬得如繃緊的弦一般,「軟」則有「軟披披」,說是軟得像薄布那樣。「軟披披」大多數情況用在「本來該硬」的場合。軟還有「軟冬冬」,指「有些軟軟」的樣子。    「干夫夫」是「不濕潤」,多半指食物沒有油水,就是普通話「乾巴巴」的意思;相反的,濕有「濕」,指由於濕潤而黏在一起,「」唸成「搭」。   說「胖」有「胖墩墩」,乃是「墩實」之意,而「瘦」是「瘦刮刮」,蓋薄片方能「刮」,指人瘦如「片」也。「直拔拔」是指人說話不繞彎子,有啥說啥,彷彿把竿子直直地拔出來似的。   「汗滋滋」指「汗津津」的樣子,用於天熱出汗不止,或染風寒吃藥發汗的狀態;「寒勢勢」亦作「寒絲絲」,用於天涼或生病時畏寒的情況。兩個詞讀音相近,意思卻是相反的。 (寫於2008年2月25日)

CCD

  女兒的老師要她們組詞,組成「一個單字加一對疊字」,就像「紅彤彤」、「綠油油」和「雪雪白」一樣,女兒來問我,我便逗她玩,說小鴨「嘎嘎叫」,小貓「喵喵叫」,小雞「吱吱叫」,小狗「汪汪叫」,把女兒說急了,差點哭起來,我卻正在興頭上,說「還有小羊『咩咩叫』」。女兒說「什麼什麼叫」是「不算的」……   我想了一下,「什麼什麼叫」在上海話裡倒真是「可以算的」。「慢慢叫」是個很普通的常用詞,表示「稍等」、「以後」、「漸漸地」、「慢慢地」等意思,「儂慢慢叫走」是讓人走路小心,「讓我慢慢叫有空辰光做」是表示「等到以後」,「火頭慢慢叫煬了起來」則是「漸漸」的意思。   除了「慢慢叫」,上海話中還有「好好叫」(參見《儂好好叫好?》,查),也是極常用的,男孩子哄女朋友不要「作」,輕輕的一句「好好叫」,大人訓斥頑皮孩子,重重的一句「好好叫」,表示「乖一點」。   上海話中的「叫」還不少,「靜靜叫」,「毛毛叫」,「扣扣叫」等有十幾個,其中有句「辣辣叫」很形象,本指打人之後,被打人皮膚上疼痛的感覺,後來引申為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如「辣辣叫打伊一頓」或「搿只公司要辣辣叫改革改革了」。(參見《辣》一文)   「叫」的這種用法,在上海話中只是一個音,因為沒有別的字適用,所以只能用「叫」了,這種結構,表示「什麼什麼的樣子」,比如頭暈發沉,可以說「頭重重叫」,與人吵架生氣,可以說「胸悶悶叫一氣」,雖然使用靈活,卻也是約定俗成的,不可以隨便用個形容詞一疊,後面加個「叫」字了結。   拋開「叫」字,兩個疊字加一個單字的形式,在上海話裡不少,我們就挑一些普通話中沒有的來說。   「別別跳」和「刮刮抖」就很有趣,這是兩個「聽不到」的象聲詞,「別別」是受到驚嚇後心跳的聲,「刮刮」發陽平聲,指的是人受凍或受驚嚇後,身體顫抖而骨骼間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都是誇張用法,也只能用於「心」和「人」,所以「心別別跳」、「人刮刮抖」。   既然說到聲音,再來兩個,「畢畢靜」指的是沒有聲音,「房間裡畢畢靜,氣氛緊張」,而「砰砰響」雖然是響,指的卻不是聲音。「砰砰」是個像聲詞,表示乾淨響亮的聲音,「砰砰響」指人做事乾脆為人義氣,也指事物經得起考驗,與成語「擲地有聲」相當。   除了聲音之外,也有說顏色、性狀的,聽我慢慢道來。「蠟蠟黃」常指人「臉色不佳,如蠟般黃」,「生生青」指植物、蔬菜綠得正又新鮮,亦可指人「臉都氣綠了」,若臉色白,則是「煞煞白」,多半是緊張著急所致。    「繃繃硬」一般指可軟可硬的東西處在硬的狀態,比如面包變硬,鹹魚風乾,而一般不用在建築、鋼鐵等本來就堅硬的事物上。   「鋥鋥亮」指物體耀眼、房舍明亮,「鋥」的發音與上海話的「常」發音相同;「微微小」是一種寫法,指極細小的事物,「微微」發作「咪咪」,我個人認為正字應該是「彌」,《詩‧大雅‧卷阿》有「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鄭玄箋曰:「彌,終也」,就是「終極」的意思,就是「limit」   食物燙,是「呼呼燙」,因為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呼吹」,食物冷則是「冰冰瀴」,若燒得老硬,便嫌其為石頭般「石石硬」,反之則是「絕絕嫩」,「絕」在上海話中發音為「席」,也是「終極」的意思。「絕」也可以用在肉片的厚薄上,叫做「絕絕薄」,並可泛指一切片狀的物體上。飯菜香,是「噴噴香」。飯菜盛得多,是「拍拍滿」,「拍拍」也是個音而已,並無定字,容器裡東西放得滿,也是「拍拍滿」,乃至房間裡家具擠,廳堂裡人員多,也是「拍拍滿」,「昨日人才市場拍拍滿」指的就是「人滿為患」。說東西碎裂,程度厲害就是「粉粉碎」。說衣服弄濕,被水浸透則是「精精濕」。   最後,再來說一個好玩的,叫做「夾夾繞」,「繞」是「纏繞」的「繞」,上海話發音為「鳥」,普通話說「纏人」,上海話則是「繞人」。「夾夾繞」指的是在不恰當的場合、時間糾纏於人,乃是「夾纏不清」的意思。有時正在談正事,某人偏要跑來說些雞毛蒜皮,就稱之為「夾夾繞」。另有猥瑣之輩,於女人前大獻慇勤,卻又不諳此道,不得其門而入,「忺(鮮)格格」而不能得手,也叫「夾夾繞」;又有人背著自己妻子,在外行苟且之事,俗稱「軋姘頭」,亦喚「夾夾繞」。 (寫於2008年2月22日)

CCD

  女兒的老師要她們組詞,組成「一個單字加一對疊字」,就像「紅彤彤」、「綠油油」和「雪雪白」一樣,女兒來問我,我便逗她玩,說小鴨「嘎嘎叫」,小貓「喵喵叫」,小雞「吱吱叫」,小狗「汪汪叫」,把女兒說急了,差點哭起來,我卻正在興頭上,說「還有小羊『咩咩叫』」。女兒說「什麼什麼叫」是「不算的」……   我想了一下,「什麼什麼叫」在上海話裡倒真是「可以算的」。「慢慢叫」是個很普通的常用詞,表示「稍等」、「以後」、「漸漸地」、「慢慢地」等意思,「儂慢慢叫走」是讓人走路小心,「讓我慢慢叫有空辰光做」是表示「等到以後」,「火頭慢慢叫煬了起來」則是「漸漸」的意思。   除了「慢慢叫」,上海話中還有「好好叫」(參見《儂好好叫好?》,查),也是極常用的,男孩子哄女朋友不要「作」,輕輕的一句「好好叫」,大人訓斥頑皮孩子,重重的一句「好好叫」,表示「乖一點」。   上海話中的「叫」還不少,「靜靜叫」,「毛毛叫」,「扣扣叫」等有十幾個,其中有句「辣辣叫」很形象,本指打人之後,被打人皮膚上疼痛的感覺,後來引申為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如「辣辣叫打伊一頓」或「搿只公司要辣辣叫改革改革了」。(參見《辣》一文)   「叫」的這種用法,在上海話中只是一個音,因為沒有別的字適用,所以只能用「叫」了,這種結構,表示「什麼什麼的樣子」,比如頭暈發沉,可以說「頭重重叫」,與人吵架生氣,可以說「胸悶悶叫一氣」,雖然使用靈活,卻也是約定俗成的,不可以隨便用個形容詞一疊,後面加個「叫」字了結。   拋開「叫」字,兩個疊字加一個單字的形式,在上海話裡不少,我們就挑一些普通話中沒有的來說。   「別別跳」和「刮刮抖」就很有趣,這是兩個「聽不到」的象聲詞,「別別」是受到驚嚇後心跳的聲,「刮刮」發陽平聲,指的是人受凍或受驚嚇後,身體顫抖而骨骼間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都是誇張用法,也只能用於「心」和「人」,所以「心別別跳」、「人刮刮抖」。   既然說到聲音,再來兩個,「畢畢靜」指的是沒有聲音,「房間裡畢畢靜,氣氛緊張」,而「砰砰響」雖然是響,指的卻不是聲音。「砰砰」是個像聲詞,表示乾淨響亮的聲音,「砰砰響」指人做事乾脆為人義氣,也指事物經得起考驗,與成語「擲地有聲」相當。   除了聲音之外,也有說顏色、性狀的,聽我慢慢道來。「蠟蠟黃」常指人「臉色不佳,如蠟般黃」,「生生青」指植物、蔬菜綠得正又新鮮,亦可指人「臉都氣綠了」,若臉色白,則是「煞煞白」,多半是緊張著急所致。    「繃繃硬」一般指可軟可硬的東西處在硬的狀態,比如面包變硬,鹹魚風乾,而一般不用在建築、鋼鐵等本來就堅硬的事物上。   「鋥鋥亮」指物體耀眼、房舍明亮,「鋥」的發音與上海話的「常」發音相同;「微微小」是一種寫法,指極細小的事物,「微微」發作「咪咪」,我個人認為正字應該是「彌」,《詩‧大雅‧卷阿》有「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鄭玄箋曰:「彌,終也」,就是「終極」的意思,就是「limit」   食物燙,是「呼呼燙」,因為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呼吹」,食物冷則是「冰冰瀴」,若燒得老硬,便嫌其為石頭般「石石硬」,反之則是「絕絕嫩」,「絕」在上海話中發音為「席」,也是「終極」的意思。「絕」也可以用在肉片的厚薄上,叫做「絕絕薄」,並可泛指一切片狀的物體上。飯菜香,是「噴噴香」。飯菜盛得多,是「拍拍滿」,「拍拍」也是個音而已,並無定字,容器裡東西放得滿,也是「拍拍滿」,乃至房間裡家具擠,廳堂裡人員多,也是「拍拍滿」,「昨日人才市場拍拍滿」指的就是「人滿為患」。說東西碎裂,程度厲害就是「粉粉碎」。說衣服弄濕,被水浸透則是「精精濕」。   最後,再來說一個好玩的,叫做「夾夾繞」,「繞」是「纏繞」的「繞」,上海話發音為「鳥」,普通話說「纏人」,上海話則是「繞人」。「夾夾繞」指的是在不恰當的場合、時間糾纏於人,乃是「夾纏不清」的意思。有時正在談正事,某人偏要跑來說些雞毛蒜皮,就稱之為「夾夾繞」。另有猥瑣之輩,於女人前大獻慇勤,卻又不諳此道,不得其門而入,「忺(鮮)格格」而不能得手,也叫「夾夾繞」;又有人背著自己妻子,在外行苟且之事,俗稱「軋姘頭」,亦喚「夾夾繞」。 (寫於2008年2月22日)

  簡體字也不是一無是處的,「觸」本是形聲字,變成簡體「觸」字後,卻成了會意字了。「蟲」的「角」,當然就是「觸鬚」了,很形象,「觸」做為動詞,有「輕輕碰」的意思,所以有些人認為「觸祭」乃是標準寫法。   「觸祭」是一個音,表示的是「吃」,上海有句俏皮話,叫做「頭頸絕(極)細,獨想觸祭」,說脖子細的人特別能吃。   有許多人考證「觸祭」的來源,說是以前逢到冬至,要供祖先,擺上一桌子吃的,燒香點蠟燭,磕頭加通神,是為「祭」,那些吃的,就是祭品。又說小朋友嘴饞,未等祭奠,就要偷吃祭品,而「偷吃」則要「輕手輕腳」,所以是「觸」,由此一來,「觸祭」彷彿說得通了。   其實是說不通的,祭祖是很嚴肅的事,孝之為道是中國人極其看重的事,小朋友沒機會也沒膽子偷吃祭品。我認為,若說是「祭丁」還有可能說得過去。   「祭丁」也叫「丁祭」,是以前每逢仲春(陰曆二月)和仲秋(陰曆八月)上旬丁日舉行的祭祀孔子的禮儀活動,舉行的地點是文廟和學堂,參加的人員是學官、教員和學生,其中教員負責祭品準備,其間每有偷拿之事(此類故事在《笑林廣記》、《廣笑府》之類的書上屢見不鮮),所以要論到「觸祭」,該從此來。   然而要說「吃」乃是「偷吃祭品」依然有穿鑿之感。   拋開「吃」的問題,先來講另外的一個「觸」,也是一個音,叫做「觸落」一句,「只看到秘書勒伊耳朵邊浪『觸落』一句,伊搿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彎」,這裡的「觸落」是個像聲詞,表示耳語時的小聲說話。同時,上海人也用「觸落觸落」來表示悉悉索索的小聲音。   所以我想「觸祭」很有可能也是象聲詞,就是吃東西咂嘴以及咬嚼、吮吸的聲音,所以也有人將之寫作「啜嘰」的。只不過根據約定俗成的法則,我們依然寫作「觸祭」,「觸祭」是不太正式的詞語,至少是不怎麼「上檯面」的詞,多數用在責怪他人貪吃的場合,例如「搿只小鬼書勿好好叫讀,觸祭起來門檻倒瞎精」。   仔細想了一想,上海話中的「觸」,倒也不少。「觸氣」是「惹人生氣」、「令人生厭」的意思,若你見到某個女人杏目圓睜,滿臉怒氣地說:「搿只死老太婆樣樣啥要管呃,儂講觸氣?」,那麼多半是在抱怨公婆,嫌其礙手礙腳之故。   若是見到男女兩相依偎,姑娘朱唇輕啟,溫溫柔柔地冒出一句「觸氣」,那可又是撒嬌假嗔了。有段時間,上海的女人很喜歡說「觸氣」兩字,滑稽戲中多有表現。   「觸氣」兩字主要從上海的「作女人」和「嗲女人」嘴裡出來才好聽,若是男人扭扭捏捏冒出個「觸氣」來,則本身就有點「觸氣」了。   很多「觸氣」之事,往往由「觸壁腳」而起。所謂的「觸壁腳」乃是背後打小報告、出「餿主意」、挑撥離間的意思,「觸壁腳」並不是「無中生有」,若完全造謠詆毀,上海話叫做「放野火」,「觸壁腳」可以理解為「捕風捉影」,雖然「查無實據」,但是「風」和「影」卻實實在在是有的,外加「添油加醋」……   如果「觸壁腳」時,有人偷聽,那就是「聽壁腳」,「觸壁腳」總是低聲低語,「觸落觸落」的,所以「聽壁腳」絕對是個技術活。   過去,上海住房緊張,三代同堂再是正常不過,等媳婦出門時,公婆抓緊機會向自己兒子編排媳婦的不是,就是典型的「觸壁腳」。   有人說,這個「觸壁腳」當為「戳壁腳」或是「戳蹩腳」,我覺得最後一種寫法較有可能說得過去,本來「蹩腳」尚可掩飾,被如此一戳,就顯現了出來,本來「戳壁腳」的目的,就是要把「被戳」之人的短處顯現出來嘛!   被人揭短,心中砰砰直跳,也叫「觸心筋」,提起往事,心中哀傷,叫做「觸心境」,兩個詞的寫法不同,發音一樣。提到最為開心的事,比如加工資的名額與尺度,也叫「觸心筋」,至於「筋」還是「境」,我覺得都可以。雖然極關心,但卻得不到結果,此時的焦慮心情可用「觸心觸肺」來形容。   上海話中的「觸」最「經歷不衰」的,要數「觸霉頭」了。「觸霉頭」其實很簡單,就是「倒霉」的意思,「今朝算我觸霉頭,撞了伊手裡」,如此看來,「霉頭」是個虛無飄渺的東西,一不小心,碰到了,就「倒霉」了。很簡單是不?不簡單的來了,「我正好要出去,儂弗要觸我霉頭噢」,以及「伊做事體介勿上路,儂勿現開銷,觸伊霉頭啊?」   這兩句話的句式是相似的,「觸伊霉頭」如同「打伊耳光」,看來又不是那麼虛無飄渺,倒像是可以操控的了。   其實,前一句「觸我霉頭」是專指他人用言語詛咒自己,而後一句的「觸伊霉頭」是指冷言冷語、嘲諷他人。 (寫於2008年2月19日)

  簡體字也不是一無是處的,「觸」本是形聲字,變成簡體「觸」字後,卻成了會意字了。「蟲」的「角」,當然就是「觸鬚」了,很形象,「觸」做為動詞,有「輕輕碰」的意思,所以有些人認為「觸祭」乃是標準寫法。   「觸祭」是一個音,表示的是「吃」,上海有句俏皮話,叫做「頭頸絕(極)細,獨想觸祭」,說脖子細的人特別能吃。   有許多人考證「觸祭」的來源,說是以前逢到冬至,要供祖先,擺上一桌子吃的,燒香點蠟燭,磕頭加通神,是為「祭」,那些吃的,就是祭品。又說小朋友嘴饞,未等祭奠,就要偷吃祭品,而「偷吃」則要「輕手輕腳」,所以是「觸」,由此一來,「觸祭」彷彿說得通了。   其實是說不通的,祭祖是很嚴肅的事,孝之為道是中國人極其看重的事,小朋友沒機會也沒膽子偷吃祭品。我認為,若說是「祭丁」還有可能說得過去。   「祭丁」也叫「丁祭」,是以前每逢仲春(陰曆二月)和仲秋(陰曆八月)上旬丁日舉行的祭祀孔子的禮儀活動,舉行的地點是文廟和學堂,參加的人員是學官、教員和學生,其中教員負責祭品準備,其間每有偷拿之事(此類故事在《笑林廣記》、《廣笑府》之類的書上屢見不鮮),所以要論到「觸祭」,該從此來。   然而要說「吃」乃是「偷吃祭品」依然有穿鑿之感。   拋開「吃」的問題,先來講另外的一個「觸」,也是一個音,叫做「觸落」一句,「只看到秘書勒伊耳朵邊浪『觸落』一句,伊搿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彎」,這裡的「觸落」是個像聲詞,表示耳語時的小聲說話。同時,上海人也用「觸落觸落」來表示悉悉索索的小聲音。   所以我想「觸祭」很有可能也是象聲詞,就是吃東西咂嘴以及咬嚼、吮吸的聲音,所以也有人將之寫作「啜嘰」的。只不過根據約定俗成的法則,我們依然寫作「觸祭」,「觸祭」是不太正式的詞語,至少是不怎麼「上檯面」的詞,多數用在責怪他人貪吃的場合,例如「搿只小鬼書勿好好叫讀,觸祭起來門檻倒瞎精」。   仔細想了一想,上海話中的「觸」,倒也不少。「觸氣」是「惹人生氣」、「令人生厭」的意思,若你見到某個女人杏目圓睜,滿臉怒氣地說:「搿只死老太婆樣樣啥要管呃,儂講觸氣?」,那麼多半是在抱怨公婆,嫌其礙手礙腳之故。   若是見到男女兩相依偎,姑娘朱唇輕啟,溫溫柔柔地冒出一句「觸氣」,那可又是撒嬌假嗔了。有段時間,上海的女人很喜歡說「觸氣」兩字,滑稽戲中多有表現。   「觸氣」兩字主要從上海的「作女人」和「嗲女人」嘴裡出來才好聽,若是男人扭扭捏捏冒出個「觸氣」來,則本身就有點「觸氣」了。   很多「觸氣」之事,往往由「觸壁腳」而起。所謂的「觸壁腳」乃是背後打小報告、出「餿主意」、挑撥離間的意思,「觸壁腳」並不是「無中生有」,若完全造謠詆毀,上海話叫做「放野火」,「觸壁腳」可以理解為「捕風捉影」,雖然「查無實據」,但是「風」和「影」卻實實在在是有的,外加「添油加醋」……   如果「觸壁腳」時,有人偷聽,那就是「聽壁腳」,「觸壁腳」總是低聲低語,「觸落觸落」的,所以「聽壁腳」絕對是個技術活。   過去,上海住房緊張,三代同堂再是正常不過,等媳婦出門時,公婆抓緊機會向自己兒子編排媳婦的不是,就是典型的「觸壁腳」。   有人說,這個「觸壁腳」當為「戳壁腳」或是「戳蹩腳」,我覺得最後一種寫法較有可能說得過去,本來「蹩腳」尚可掩飾,被如此一戳,就顯現了出來,本來「戳壁腳」的目的,就是要把「被戳」之人的短處顯現出來嘛!   被人揭短,心中砰砰直跳,也叫「觸心筋」,提起往事,心中哀傷,叫做「觸心境」,兩個詞的寫法不同,發音一樣。提到最為開心的事,比如加工資的名額與尺度,也叫「觸心筋」,至於「筋」還是「境」,我覺得都可以。雖然極關心,但卻得不到結果,此時的焦慮心情可用「觸心觸肺」來形容。   上海話中的「觸」最「經歷不衰」的,要數「觸霉頭」了。「觸霉頭」其實很簡單,就是「倒霉」的意思,「今朝算我觸霉頭,撞了伊手裡」,如此看來,「霉頭」是個虛無飄渺的東西,一不小心,碰到了,就「倒霉」了。很簡單是不?不簡單的來了,「我正好要出去,儂弗要觸我霉頭噢」,以及「伊做事體介勿上路,儂勿現開銷,觸伊霉頭啊?」   這兩句話的句式是相似的,「觸伊霉頭」如同「打伊耳光」,看來又不是那麼虛無飄渺,倒像是可以操控的了。   其實,前一句「觸我霉頭」是專指他人用言語詛咒自己,而後一句的「觸伊霉頭」是指冷言冷語、嘲諷他人。 (寫於2008年2月19日)

吃著嫖賭

  最早開始寫上海話,是在網上,第一個系列就是「吃喝嫖賭」,後來被許多報章雜誌轉載,只是無一例外地把「吃喝嫖賭」的標題改成了「吃喝玩樂」,算是與主旋律接軌吧。   其實,說「吃喝嫖賭」的確是不對的,因為上海話中沒有「喝」液體的說法,一律是「吃」,而「喝」字在上海話中是入聲,乃是「喝彩」的「喝」而已。   既然沒有「喝」,那就換掉它,換成「穿」,上海人平時也不說「穿」,只說「著」,「天冷了,要多著點衣裳」,就是這個「著」。「著」字的發音與上海話的「扎」相同,不諳上海話的會以為衣服要「扎」在身上。   所以,我們來說「吃著嫖賭」,此四件事,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要花錢,花多花少不管,反正都是只出不進,只賠不賺的事。   小時候,經常聽祖母說「吃麼落胃,著麼嗨威,嫖麼落空,賭麼單沖」,這四句,乃是每況愈下,所謂「賭不如嫖,嫖不如著,著不如吃」也,我們就此來分析一下。   這裡的「吃」,不是天天在家裡的那種「吃」,而是「好吃」的「吃」,也就是喜歡吃,講究個山珍海味,精饌佳餚的吃。   「落胃」有好幾種寫法和意思,發音都是一樣的。「落胃」與「樂胃」是最相近的兩種,都是指吃得舒服,東西好吃,吃得七分飽,不餓不脹,齒頰留香,就叫「落胃」。認「落」字認為食物要「落」到胃裡,填實胃腔,才舒服;後者主「樂」字的則說吃東西要吃得連胃都感到「快樂」才算舒服。   也有寫成「樂惠」的,也可以用在吃上,表示的是「吃得快樂而實惠」,所以對於山珍海味的吃法,是不能用「樂惠」的,上海人把下班後吃點花生米,咪(這個字怎麼寫)一點小老酒的自得其樂,叫做「小樂惠」。   吃得舒服,是「落胃」,那麼住得舒服,就是「落位」,桌椅沙發,一切家具擺放得當,就叫「落位」,乃是「到位」的意思,只有東西擺放「落位」,過起日子來才能舒服。   有了吃,再來說穿,上海話中的「穿」,是「穿幫」的「穿」,所謂「千穿萬穿,馬屁勿穿」。正是,前已述及,上海話的「穿」是「著」,唸作「扎」,彷彿活人都是「扎」出來的。   「著」得光鮮亮麗,是很有面子,極出鋒頭的事,「豪華氣派」在上海叫做「嗨威」,第一字發陰平聲。「嗨威」的副詞是「邪起」,就是「非常」的意思。「邪起嗨威」是典型的上海話,不在上海久居的外地人,根本聽不懂。   在如今的新一代中,「邪起」這個詞已經很少了,大多數情況用「老」代替,誇東西好,就是「老好」,雖然簡潔明了,只是少了些許韻味。   要說到「嫖」了,在上海,如果聽到某個女人說「儂嫖我麼」,千萬不要以為那女人從事特殊行業而去派出所舉報,那會鬧出大笑話的。   上海話裡,把「作弄」、「取笑」、「說風涼話」稱叫「嫖」,或許那女人剛丟失了錢包,別人對她說「搿點鈔票,對儂勿是毛毛雨啊?」,那女人覺得別人取笑她,故有此言。   不過「嫖麼落空」的「嫖」不是這個意思,那個「嫖」,還是「嫖」的本義,乃是花前月下的幹活。俗話說「戲子無義,婊子無情」,在那個銷金窟裡,縱是有再多的錢,也會花完,一旦花完,婊子便再不理你,不是「落空」是什麼?崑曲《繡襦記》中的鄭元和,在妓院中千金散盡,最後淪落到只能做乞丐,所以一但沾上了「嫖」字,離窮光蛋便不遠了。   然而就算「嫖」得傾家蕩產,還可以從頭來過,就像鄭元和還可以去考狀元,但是沾上「賭」字,就是萬劫不復了。大凡賭徒,總要賭到最後一分錢,輸盡了還不說,總要借貸典當,欠上一屁股的債。上海又有句話,叫做「胖胖胖麼,胖了面孔浪;冷冷冷麼,冷了風浪;窮窮窮麼,窮了債浪」,賭徒便是如此下場,根本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沖」是麻將專用術語,指打出一張牌,正好是別人可以贏錢的那張,就要輸錢了。「單沖」指一場牌將中,只有一個人輸錢,那算是倒霉到家的事情。你想,賭徒的結局總是輸完為止,那便仿如在一場大的賭局中,唯有他一人輸錢一般,所以有「賭麼單沖」之說。   好在,這種有「脫底棺材」之嫌的「吃著嫖賭」不是我輩所為,大家盡可放心。 (寫於2008年2月1日)

吃著嫖賭

  最早開始寫上海話,是在網上,第一個系列就是「吃喝嫖賭」,後來被許多報章雜誌轉載,只是無一例外地把「吃喝嫖賭」的標題改成了「吃喝玩樂」,算是與主旋律接軌吧。   其實,說「吃喝嫖賭」的確是不對的,因為上海話中沒有「喝」液體的說法,一律是「吃」,而「喝」字在上海話中是入聲,乃是「喝彩」的「喝」而已。   既然沒有「喝」,那就換掉它,換成「穿」,上海人平時也不說「穿」,只說「著」,「天冷了,要多著點衣裳」,就是這個「著」。「著」字的發音與上海話的「扎」相同,不諳上海話的會以為衣服要「扎」在身上。   所以,我們來說「吃著嫖賭」,此四件事,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要花錢,花多花少不管,反正都是只出不進,只賠不賺的事。   小時候,經常聽祖母說「吃麼落胃,著麼嗨威,嫖麼落空,賭麼單沖」,這四句,乃是每況愈下,所謂「賭不如嫖,嫖不如著,著不如吃」也,我們就此來分析一下。   這裡的「吃」,不是天天在家裡的那種「吃」,而是「好吃」的「吃」,也就是喜歡吃,講究個山珍海味,精饌佳餚的吃。   「落胃」有好幾種寫法和意思,發音都是一樣的。「落胃」與「樂胃」是最相近的兩種,都是指吃得舒服,東西好吃,吃得七分飽,不餓不脹,齒頰留香,就叫「落胃」。認「落」字認為食物要「落」到胃裡,填實胃腔,才舒服;後者主「樂」字的則說吃東西要吃得連胃都感到「快樂」才算舒服。   也有寫成「樂惠」的,也可以用在吃上,表示的是「吃得快樂而實惠」,所以對於山珍海味的吃法,是不能用「樂惠」的,上海人把下班後吃點花生米,咪(這個字怎麼寫)一點小老酒的自得其樂,叫做「小樂惠」。   吃得舒服,是「落胃」,那麼住得舒服,就是「落位」,桌椅沙發,一切家具擺放得當,就叫「落位」,乃是「到位」的意思,只有東西擺放「落位」,過起日子來才能舒服。   有了吃,再來說穿,上海話中的「穿」,是「穿幫」的「穿」,所謂「千穿萬穿,馬屁勿穿」。正是,前已述及,上海話的「穿」是「著」,唸作「扎」,彷彿活人都是「扎」出來的。   「著」得光鮮亮麗,是很有面子,極出鋒頭的事,「豪華氣派」在上海叫做「嗨威」,第一字發陰平聲。「嗨威」的副詞是「邪起」,就是「非常」的意思。「邪起嗨威」是典型的上海話,不在上海久居的外地人,根本聽不懂。   在如今的新一代中,「邪起」這個詞已經很少了,大多數情況用「老」代替,誇東西好,就是「老好」,雖然簡潔明了,只是少了些許韻味。   要說到「嫖」了,在上海,如果聽到某個女人說「儂嫖我麼」,千萬不要以為那女人從事特殊行業而去派出所舉報,那會鬧出大笑話的。   上海話裡,把「作弄」、「取笑」、「說風涼話」稱叫「嫖」,或許那女人剛丟失了錢包,別人對她說「搿點鈔票,對儂勿是毛毛雨啊?」,那女人覺得別人取笑她,故有此言。   不過「嫖麼落空」的「嫖」不是這個意思,那個「嫖」,還是「嫖」的本義,乃是花前月下的幹活。俗話說「戲子無義,婊子無情」,在那個銷金窟裡,縱是有再多的錢,也會花完,一旦花完,婊子便再不理你,不是「落空」是什麼?崑曲《繡襦記》中的鄭元和,在妓院中千金散盡,最後淪落到只能做乞丐,所以一但沾上了「嫖」字,離窮光蛋便不遠了。   然而就算「嫖」得傾家蕩產,還可以從頭來過,就像鄭元和還可以去考狀元,但是沾上「賭」字,就是萬劫不復了。大凡賭徒,總要賭到最後一分錢,輸盡了還不說,總要借貸典當,欠上一屁股的債。上海又有句話,叫做「胖胖胖麼,胖了面孔浪;冷冷冷麼,冷了風浪;窮窮窮麼,窮了債浪」,賭徒便是如此下場,根本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沖」是麻將專用術語,指打出一張牌,正好是別人可以贏錢的那張,就要輸錢了。「單沖」指一場牌將中,只有一個人輸錢,那算是倒霉到家的事情。你想,賭徒的結局總是輸完為止,那便仿如在一場大的賭局中,唯有他一人輸錢一般,所以有「賭麼單沖」之說。   好在,這種有「脫底棺材」之嫌的「吃著嫖賭」不是我輩所為,大家盡可放心。 (寫於2008年2月1日)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劇院裡有人橫躺在座位上,佔了四個椅子,呼之不應,檢票的過來大喝一聲:「哥們,你哪條道上的?」,此人有氣無力地回答「我是從樓上走道摔下來的。」   這個「道」是句切口,上海話中也有,所謂「白道」、「黑道」甚至「紅道」,上海話中,「道」與普通話的「桃」發音相似。   上海話中還有一個字,發音相同,意思相近,所以經常會被寫錯,這個字是「淘」。   「一起」,在上海話裡叫「一淘」,有時,某人說起要去一個地方,聞者會說「等等我,阿拉一淘去」,既然,一起走,走的肯定是同一條路,所以也曾經常會寫成「一道走」。   走的當然是「道」,看著好像也不錯,然而「一起」做的,還可以是玩啊吃啊、工作、學習,這些都和「道」無關,所以「一淘」才是正解。   「淘」有不下十種釋義,這裡的「淘」是「群」、「眾」的意思,一群有共同特徵的人,就是「淘」,因此一群好人,就是「好淘」,一群壞人,就是「壞淘」。一群人有好人也有壞人,如果以「好壞」分,這群人就不能稱之為「淘」。   俗話說的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群,就是「淘」。選擇群的類型,與之交往,上海話叫做「軋淘」。「軋」就是「軋朋友」的「軋」,有人說是英語「get」的音譯,所以「軋淘」就是「交朋友」。   交往良師益友,上海話叫做「軋好淘」,結交狐群狗黨,則是「軋壞淘」,要軋好淘勿要軋壞淘,是很重要的。志同道合也好,拉幫結派也好,大多數情況男人有男人的「淘」,女人有女人的「淘」,時間長了,便親如兄弟,親如姐妹,上海話稱之為「兄弟淘」或「姐妹淘」。   上海人常說「阿拉兄弟淘裡呃」,「我幫伊是姐妹淘裡」,這表示「我」和「他(她)」都是某個「淘」裡的成員,經常有人把這句話寫作「兄弟道理」、「姐妹道理」,其實沒有道理。   上海人在做菜時,也經常用到「軋淘」兩字,用來表示菜餚之間的搭配,我的好婆就經常說「海參生得嘸啥鮮味,一定要軋仔好淘麼才好吃,要用雞湯、火腿一淘燒」。   「淘」的用法,還不至於此,更有許多。   如果某上海母親說「搿個倪子麼真真淘氣呃」,並不是指這個兒子調皮搗蛋,而是指這個孩子故意讓母親生氣。   「淘氣」在普通話中是「頑皮」、「調皮」的意思,有時還可表示「可愛」,然而上海話裡,這個詞就嚴重了。上海人的「淘氣」,是「慪氣」的意思,正如元雜劇《倩女離魂》(不是《倩女幽魂》)中「不是我閒淘氣,便死呵,死而無怨」,這個「淘氣」有「被惹生氣」的意思,亦叫「惹氣」。   《漢典》上有一個詞條,叫做「嘸淘成」,釋義為「很多,數不清」,並且引用瞿秋白的《東洋人出兵》之五做證。「意大利、西班牙、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帝國主義格代表末嘸淘成。聽見日本佔勒東三省,談談講講講勿清」。我敢說,編字典的一定不是上海人,因為「嘸淘成」也可以表示「很少,一數就清」,比如「幫伊講今朝搬場,叫伊多帶兩個人來,結果小貓三隻四隻,阿要嘸淘成?」可見,「嘸淘成」可多可少。   其實,「嘸淘成」指的是「沒有規矩」、「不和常理」,說得簡單點,就是「做事沒有責任心」,說得調皮一點,則是「不按牌理出牌」。「嘸淘成」的用處很多,小朋友做事不作準備,大人做事不計後果,太湖裡攪馬桶——「野豁豁」,都是「嘸淘成」,用上海話解釋最容易,就是「嘸青頭」。   既然有「嘸淘成」,就有「有淘成」,指某人行為處世符合規矩,有責任心,乃是「有青頭」也。   「淘」的本義為用水沖洗,所以有「淘米」一詞,廚房裡有一種盛具,上面有許多洞,水可以漏出去,方便沖洗,這種盛具叫「淘籮」,是「竹字頭」的,淘籮以前就是用竹編的,如今哪怕是塑料的,鋼宗的,不鏽鋼的,還是一律叫做「淘籮」。   「淘」還有用汁液拌和的意思,上海人早飯常吃的「泡飯」,亦叫「茶淘飯」,上海人管「白水」叫「茶」,如果放了茶葉,則是「茶葉茶」了,所以,「茶淘飯」,就是「白開水泡飯」,好一點的,則是「淘湯飯」,將湯汁拌在飯裡,不過上海人認為小朋友不能吃「淘湯飯」,據現代醫學分析,「淘湯飯」不利於消化。   其實,如今著名的俚語「淘漿糊」,也是這個「淘」,就是「用水拌和」的用法,乃是「和稀泥」的意思,一目瞭然,很是簡單。現在大多數人用「搗漿糊」,首先「搗」在上海話中與「倒」發音相同,另有「搗蛋」一詞可證,這個「搗」與平時說到「漿糊」時的發音不同,其次,在義理上也說不過去,漿糊多搗還是漿糊,倒還是「淘」的意思清爽。 (寫於2008年1月30日)

送禮宜忌

  看電視,有一個節目介紹雲南和緬甸風俗的,說到騰沖地區的特產之一——紙傘。說是「傘」字「四個人」(「五人合傘,小人全仗大人遮」乃是名聯,編導水平可見一斑)是人丁興旺的象徵,而「紙」又是「子」的諧音,有「早生貴子」之義,所以當地姑娘出嫁都有兩把紙傘做陪嫁。   真是地域不同,風俗各異啊,要是在上海,別說陪嫁中萬萬不能有傘,就算朋友之間,也不能以傘贈人,別說上海人,就算當年許仙白娘娘,那一出也叫「借傘」而非「贈傘」。   上海話中,「傘」與「散」是同音的,是個不吉利的詞,因此朋友之間是絕不送傘的,情侶之間若是以傘為贈的話,多半是「分手」的暗示。「扇」和「散」的音也很近,且扇子可以扇涼熱情,搧開團圓,所以朋友、情侶之間,也萬萬送不得扇子。   上海人是看重「禮物」的,所以送禮之前會仔細考慮,其中的講究不少。   鐘,就不能送人,不管是銅鐘、鐵鐘、電子鐘,一概不能送人,因為「送鐘」和「送終」是同音的,莫名其妙地送個鐘給人,豈不是討打麼?   有人調侃我,說鐘錶廠效率不好,發鐘以充數,賣又賣不掉,只能送人,可又有我說的不能送人,叫人如何是處?   我告訴他,硬要把鐘送掉,也是可以的,只要同時搭配一本書就可以了,此禳解之法亦是諧音,「有書有鐘」猶「有始有終」也。   刀劍以及任何「凶器」也是不能用來送人的,過去上海人旅遊,總是周邊地區,雖然上海也有張小泉,但上海人更相信杭州的張小泉,每去杭州,總要帶些小剪刀之類的回來,雖則送人,但總要受者拿個「一塊兩塊」錢出來,權作「買下」,授者沒有了「拋贓陷害」之嫌,受者也沒有「借刀殺人」之機。   鏡子不能送人,除非是公認的大美女。上海人常說「去買塊鏡子照照」,表達的意思是「好事沒你的份」或「你的形象不配」。因此,但凡說到鏡子,總是要人「自家照照」的,除了那些自信心爆棚的大美女,附帶少許整天顧影自憐的小美女,一般的人,是不可以贈予鏡子的,否則就是嘲人不配也。鏡子不能送醜人,同理,梳子也不能送禿頭,鞋子不能送蹩腳之人……   再來說說探望病人時的送禮宜忌,在上海,「蘋果」和「梨」是絕對不能送給病人的,前者與上海話中的「病故」一模一樣,而梨在上海話中叫做「生梨」,與「生離死別」的「生離」也是發音相同,病家若受此兩物,不吐血才怪。   如果病人剛動過手術,依俗是不能送「雞」的,因為迷信傳說雞的嘴是尖的,會啄破傷口,不過依照現代醫學的研究,據說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探望孕婦的話,麝香當然不能送,那可是要吃官司的,另外橘子也不能送,上海話中「橘」與「蹶」是同音的,對,就是「一蹶不振」的「蹶」字。「蹶」是什麼意思呢?是「竭盡、窮盡」的意思,「蹶子」者,「絕後」也,咒人家生不出兒子,你想想,送橘子的後果有多嚴重。   逢到紅白喜事,以前興送幛子(綢緞被面),如今一律以錢代之。喪禮時,弔唁者送給喪家的錢,叫做奠儀,上海人認為必須是單數。比如一百零一,二百零一之類,蓋「好事成雙」,所以衍生出了這個「哀事成單」的說法。 (寫於2008年1月29日)

上海話中的“被”

  這是這篇文章的第二次寫作了,原來是這麼開頭的「如果有這麼兩句話,第一句是『弄得七葷八素,bē伊一記耳光』,第二句是『bē伊一記耳光弄得七葷八素』」,這兩句話表達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處境,前者是給了別人一個耳光,後者是被打了一個耳光,我甚至發現在廣東話中也有相同的一個字——「比」,發音作「béi」,「我講比你聽」與「我比你冤枉咗」,也是相應的「給」和「被」。   我們家有一個習慣,我每天寫完了上海話的文章,會在晚飯時給七歲半的女兒當作故事講,今天說起這個「bē」字時,就照「給」和「被」時,也是從「耳光」開頭,妻子指出這個「bē」就是「給」字。第二句雖然是「被」,但字還是「給」,就像普通話「我給他罵了一頓」、「我給他瞧見了」,在這樣的句式裡,就是「給」字。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使我恍然大悟,原來上海話中根本就沒有「被動態」的「被」字,兩種用法都是「給」。   這個「給」,在上海話中唸作「bē」,與上海話中的「撥」的發音相同(「撥」在蘇北口音中同上海話的「北」,在上海話中同上海話的「缽」)。   這個字,有許多地方寫成「撥」,這也是我會鬧出文章開頭笑話的緣由。「我撥伊十塊洋鈿」,可以理解為我「撥給」他十元錢,而「我撥伊嘲了2句」是沒法理解為我「撥給」他幾句的,所以只能從「被」去考慮了。   其實,這個字是「畀」,什麼意思?就是「給」,怎麼讀,就是bē,若以後大家寫成「畀」,可以少些人鬧我的笑話,但估計是看不懂的人更多了。   上海話中既然沒有「被動態」的「被」字,倒是有「被動」一詞,「被動」的「被」發音為上海話的「賠」,和普通話的「北」相近,陽平聲,從這點來看,bē不是「被」。   上海話中的「被」還是一個多音字,後者更是一個形聲字,「衣」是形旁,「皮」是「聲旁」,發音為普通話的「筆」,陽平聲,與上海話的「皮」同音。   「被子」在上海話中叫「被頭」或者「棉被」,老式的「被頭」由「被面子」、「被夾裡」、「被橫頭」組成,上海人說的「被具箱」是專門放「被頭」的箱子,並不是放「皮具」的,不過考究的「被具箱」倒真是用皮做的。   說完了「被」,再來說說把我害苦了的「撥」。上海人有一句歇後語,叫做「算盤珠珠」,算盤是中國人發明的「綠色計算器」,不用電,不會溢出(電腦專業術語),上海人說「伊只算盤,廿四檔頭呃」,用來形容某人精明小氣。因為廿四檔的算盤可以算得比十六檔更精確。   任何計算器,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按照指令行事,算盤珠珠就如計算器的按鈕,你撥它,它才動,歇後語的後半句「撥一撥、動一動」指某人為人木訥或沒有積極性,不叫他做,他則不動。   「撥瞪撥瞪」的「撥」是個音,未必就是如此寫,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詞不是象聲詞,因為這個詞表示的是眨眼睛,連續地眨眼睛。這個詞表示於看到未知事物時,做不了別的,只能眨眼,還表示謊言被拆穿,花招被戳破時無言以對,只能眨眼的情形。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頻繁眨眼顯示要隱藏的不安,這兩種情形完全符合。   最後說一個誇張的,叫做「撥飛機軋殺」,這種「撥」,還是「給」,就是「畀」。上海人把「被交通工具撞死」叫做「軋殺」,上海人賭神罰咒時會說「假如我瞎講,我跑出去撥汽車軋殺」,以此表示決心之強,更有甚者,就是「撥飛機軋殺」,決心之強,可見一斑,然而飛機是不會撞到人的,真要撞到,比中千萬彩票的機率還小,滑頭在此亦可見一斑,不過這本來就是句調皮話,說者隨便說說,聽者隨便聽聽。 (寫於200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