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劇院裡有人橫躺在座位上,佔了四個椅子,呼之不應,檢票的過來大喝一聲:「哥們,你哪條道上的?」,此人有氣無力地回答「我是從樓上走道摔下來的。」
這個「道」是句切口,上海話中也有,所謂「白道」、「黑道」甚至「紅道」,上海話中,「道」與普通話的「桃」發音相似。
上海話中還有一個字,發音相同,意思相近,所以經常會被寫錯,這個字是「淘」。
「一起」,在上海話裡叫「一淘」,有時,某人說起要去一個地方,聞者會說「等等我,阿拉一淘去」,既然,一起走,走的肯定是同一條路,所以也曾經常會寫成「一道走」。
走的當然是「道」,看著好像也不錯,然而「一起」做的,還可以是玩啊吃啊、工作、學習,這些都和「道」無關,所以「一淘」才是正解。
「淘」有不下十種釋義,這裡的「淘」是「群」、「眾」的意思,一群有共同特徵的人,就是「淘」,因此一群好人,就是「好淘」,一群壞人,就是「壞淘」。一群人有好人也有壞人,如果以「好壞」分,這群人就不能稱之為「淘」。
俗話說的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群,就是「淘」。選擇群的類型,與之交往,上海話叫做「軋淘」。「軋」就是「軋朋友」的「軋」,有人說是英語「get」的音譯,所以「軋淘」就是「交朋友」。
交往良師益友,上海話叫做「軋好淘」,結交狐群狗黨,則是「軋壞淘」,要軋好淘勿要軋壞淘,是很重要的。志同道合也好,拉幫結派也好,大多數情況男人有男人的「淘」,女人有女人的「淘」,時間長了,便親如兄弟,親如姐妹,上海話稱之為「兄弟淘」或「姐妹淘」。
上海人常說「阿拉兄弟淘裡呃」,「我幫伊是姐妹淘裡」,這表示「我」和「他(她)」都是某個「淘」裡的成員,經常有人把這句話寫作「兄弟道理」、「姐妹道理」,其實沒有道理。
上海人在做菜時,也經常用到「軋淘」兩字,用來表示菜餚之間的搭配,我的好婆就經常說「海參生得嘸啥鮮味,一定要軋仔好淘麼才好吃,要用雞湯、火腿一淘燒」。
「淘」的用法,還不至於此,更有許多。
如果某上海母親說「搿個倪子麼真真淘氣呃」,並不是指這個兒子調皮搗蛋,而是指這個孩子故意讓母親生氣。
「淘氣」在普通話中是「頑皮」、「調皮」的意思,有時還可表示「可愛」,然而上海話裡,這個詞就嚴重了。上海人的「淘氣」,是「慪氣」的意思,正如元雜劇《倩女離魂》(不是《倩女幽魂》)中「不是我閒淘氣,便死呵,死而無怨」,這個「淘氣」有「被惹生氣」的意思,亦叫「惹氣」。
《漢典》上有一個詞條,叫做「嘸淘成」,釋義為「很多,數不清」,並且引用瞿秋白的《東洋人出兵》之五做證。「意大利、西班牙、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帝國主義格代表末嘸淘成。聽見日本佔勒東三省,談談講講講勿清」。我敢說,編字典的一定不是上海人,因為「嘸淘成」也可以表示「很少,一數就清」,比如「幫伊講今朝搬場,叫伊多帶兩個人來,結果小貓三隻四隻,阿要嘸淘成?」可見,「嘸淘成」可多可少。
其實,「嘸淘成」指的是「沒有規矩」、「不和常理」,說得簡單點,就是「做事沒有責任心」,說得調皮一點,則是「不按牌理出牌」。「嘸淘成」的用處很多,小朋友做事不作準備,大人做事不計後果,太湖裡攪馬桶——「野豁豁」,都是「嘸淘成」,用上海話解釋最容易,就是「嘸青頭」。
既然有「嘸淘成」,就有「有淘成」,指某人行為處世符合規矩,有責任心,乃是「有青頭」也。
「淘」的本義為用水沖洗,所以有「淘米」一詞,廚房裡有一種盛具,上面有許多洞,水可以漏出去,方便沖洗,這種盛具叫「淘籮」,是「竹字頭」的,淘籮以前就是用竹編的,如今哪怕是塑料的,鋼宗的,不鏽鋼的,還是一律叫做「淘籮」。
「淘」還有用汁液拌和的意思,上海人早飯常吃的「泡飯」,亦叫「茶淘飯」,上海人管「白水」叫「茶」,如果放了茶葉,則是「茶葉茶」了,所以,「茶淘飯」,就是「白開水泡飯」,好一點的,則是「淘湯飯」,將湯汁拌在飯裡,不過上海人認為小朋友不能吃「淘湯飯」,據現代醫學分析,「淘湯飯」不利於消化。
其實,如今著名的俚語「淘漿糊」,也是這個「淘」,就是「用水拌和」的用法,乃是「和稀泥」的意思,一目瞭然,很是簡單。現在大多數人用「搗漿糊」,首先「搗」在上海話中與「倒」發音相同,另有「搗蛋」一詞可證,這個「搗」與平時說到「漿糊」時的發音不同,其次,在義理上也說不過去,漿糊多搗還是漿糊,倒還是「淘」的意思清爽。
(寫於2008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