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 彈 彈硬 彈子糖 彈眼落睛

  見到誇張的事物,人們往往會說”大跌眼鏡”,因為瞪大了眼睛,眼珠鼓起來,把眼鏡”撞”了下來,當然,這句話本身也很誇張,與”怒髮衝冠”是一個檔次的。   上海話中,更誇張,叫做”彈眼落睛”,就是瞪大了眼睛,眼珠子都掉了出來,把不戴眼鏡的朋友也包括進來了。”彈眼落睛”的適用範圍其實比”大跌眼鏡”要少得多,後者可以表達”東西實在破敗”,可用於物,亦可用於事。然而”彈眼落睛”一般只用於表示物件的光鮮亮麗,特別是工藝品的巧奪天工,雖說表達方式很誇張,可在程度上,只不過是”讓人眼睛一亮”而已。   ”彈眼落睛”的”彈”應該是”眙”,是”瞪”的意思,但是此字讀作”怡”,加之許多文章中亦用”彈眼落睛”,我還是用”彈”吧。   ”彈”字,在普通話中是個多音字,有”子彈”之”彈”和”彈跳”之”彈”,上海話發音只有後者,而音高則較普通話為低。   上海話中,”彈”字不少,從小到大,都離不開”彈”字。   玩具,有”彈皮弓”,用樹丫杈製成,綁上橡皮筋和一塊皮,就是很厲害的武器了。還有”彈子”,就是”玻璃彈珠”,小男孩們在泥地上支起一塊磚來,站直身體,將彈子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扔在磚上,根據彈子滾動的遠近決定下一輪”攻擊”的次序,滾得最遠又不出界的彈子獲得”首攻權”,主人就在彈子所在的位置,執其向別的彈子發射,如果射中,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彈子。   ”打彈子”的術語有不少,也有些都帶”彈”字,”眯彈”、”薄彈”、”削薄彈”、”奶油彈”等,說到打彈子的規則和技巧,完全可以寫本書出來。   ”彈子”還是種吃的東西,叫做”彈子糖”,其體積要比玻璃彈珠小上許多,大的不過如黃豆,小的則更像綠豆。   女孩子更喜歡吃”彈子糖”,而男孩子則喜歡”打彈子”,有些及至長大,依然樂”此”不疲,不過那時的”打彈子”已經不是玻璃彈珠了,上海話將桌球,也叫做”彈子”,而桌球房,就叫做”彈子房”。   ”打彈子”還有意思,就是”汽車追尾”,前面的車已經停下,後面的車剎車不及撞了上去,不正像打彈子”用動的彈子去撞不動的彈子”一般嗎?   如果兩輛車對撞,份量差不多的話,撞就撞在一起了,如果一輛特別重,那麼輕的那輛就會被撞開去,上海話謂之”彈開”。   ”彈開”常被用於力量懸殊的兩人較量中,”儂幫我彈開”是強勢者對弱勢者說的,猶如北京人說的”一邊人涼著去”。   ”彈開”的結果,有重有輕,若是慘敗,上海人叫做”彈得遠”,上海人說”想幫劉翔跑步?彈得遠咧!”   敗得故然是慘,但是要從倒下去的地方站起來,重新開始,那樣的人,上海話叫做”彈硬”。 “彈硬”常用於小朋友,打針不哭、摔疼了不哭、撞痛了不哭,這些就是”彈硬”小朋友,引申開來,人們受委屈而不喪氣,受挫拆而不氣餒,都是”彈硬”。   也有的小朋友,膽子小,見到突發情況,嚇得兩腿發抖,上海人稱之為”彈琵琶”,因為兩條腿就顫動的絲絃一般。   上海話中,還有些有音無字,或者不知道如何寫的東西,其中也有”彈”。   ”彈老三”算一個吧?”彈老三”是上海隱語,表示”死亡”,用在不恭敬的場合,通常用來表示位低人卑,又非親非故之人的死亡,比如”弄堂口修腳踏車老頭子長遠嘸沒看到了,阿會得彈老三了啊?”   有人說,”彈老三”的標準寫法應該是”譚老三”,只是觀點牽強附會,並無說服力。我也可以捕捉影一下,說”彈老三”用是從英語”die, lose”而來,如此連我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想像力。其實,”彈老三”也有寫作”談”、”台”、”抬”的,各有各的說法。   還有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詞是”彈街路”,啥是彈街路?過去上海都是小馬路,叫做”街路”,鋪著一種大塊的鵝卵石,這種路,車輛(獨輪車、自行車)行走起來,彈跳得很厲害。會引起彈跳的街路,叫做”彈街路”。也有人寫作”台階路”,因為高低不平,有如台階一般。   上海話騎車帶人叫”蕩”,”蕩”在後面的人坐在書包架子上,如果騎在”彈街路”上,很容易”吃彈簧屁股”,就是由於強列顛簸而弄痛屁股的意思。   最後,來說一個逗趣的俏皮話,上海話中把人無意中預言成真的情況,叫做”一屁彈中”,屁本虛無之物,預料又非有理有據,所以”一屁彈中”很是形象。譬如某人隨口一說”作興明朝要落雨呵”,結果第二天果真下雨了,別人就說”真是畀儂一屁彈中”。”一屁彈中”並非禮貌用法,經常用在關係較好的朋友、同事之間,小輩對長輩可萬萬用不得哦! (寫於2008年1月4日)

[上海閒話] 彈 彈硬 彈子糖 彈眼落睛

  見到誇張的事物,人們往往會說”大跌眼鏡”,因為瞪大了眼睛,眼珠鼓起來,把眼鏡”撞”了下來,當然,這句話本身也很誇張,與”怒髮衝冠”是一個檔次的。   上海話中,更誇張,叫做”彈眼落睛”,就是瞪大了眼睛,眼珠子都掉了出來,把不戴眼鏡的朋友也包括進來了。”彈眼落睛”的適用範圍其實比”大跌眼鏡”要少得多,後者可以表達”東西實在破敗”,可用於物,亦可用於事。然而”彈眼落睛”一般只用於表示物件的光鮮亮麗,特別是工藝品的巧奪天工,雖說表達方式很誇張,可在程度上,只不過是”讓人眼睛一亮”而已。   ”彈眼落睛”的”彈”應該是”眙”,是”瞪”的意思,但是此字讀作”怡”,加之許多文章中亦用”彈眼落睛”,我還是用”彈”吧。   ”彈”字,在普通話中是個多音字,有”子彈”之”彈”和”彈跳”之”彈”,上海話發音只有後者,而音高則較普通話為低。   上海話中,”彈”字不少,從小到大,都離不開”彈”字。   玩具,有”彈皮弓”,用樹丫杈製成,綁上橡皮筋和一塊皮,就是很厲害的武器了。還有”彈子”,就是”玻璃彈珠”,小男孩們在泥地上支起一塊磚來,站直身體,將彈子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扔在磚上,根據彈子滾動的遠近決定下一輪”攻擊”的次序,滾得最遠又不出界的彈子獲得”首攻權”,主人就在彈子所在的位置,執其向別的彈子發射,如果射中,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彈子。   ”打彈子”的術語有不少,也有些都帶”彈”字,”眯彈”、”薄彈”、”削薄彈”、”奶油彈”等,說到打彈子的規則和技巧,完全可以寫本書出來。   ”彈子”還是種吃的東西,叫做”彈子糖”,其體積要比玻璃彈珠小上許多,大的不過如黃豆,小的則更像綠豆。   女孩子更喜歡吃”彈子糖”,而男孩子則喜歡”打彈子”,有些及至長大,依然樂”此”不疲,不過那時的”打彈子”已經不是玻璃彈珠了,上海話將桌球,也叫做”彈子”,而桌球房,就叫做”彈子房”。   ”打彈子”還有意思,就是”汽車追尾”,前面的車已經停下,後面的車剎車不及撞了上去,不正像打彈子”用動的彈子去撞不動的彈子”一般嗎?   如果兩輛車對撞,份量差不多的話,撞就撞在一起了,如果一輛特別重,那麼輕的那輛就會被撞開去,上海話謂之”彈開”。   ”彈開”常被用於力量懸殊的兩人較量中,”儂幫我彈開”是強勢者對弱勢者說的,猶如北京人說的”一邊人涼著去”。   ”彈開”的結果,有重有輕,若是慘敗,上海人叫做”彈得遠”,上海人說”想幫劉翔跑步?彈得遠咧!”   敗得故然是慘,但是要從倒下去的地方站起來,重新開始,那樣的人,上海話叫做”彈硬”。 “彈硬”常用於小朋友,打針不哭、摔疼了不哭、撞痛了不哭,這些就是”彈硬”小朋友,引申開來,人們受委屈而不喪氣,受挫拆而不氣餒,都是”彈硬”。   也有的小朋友,膽子小,見到突發情況,嚇得兩腿發抖,上海人稱之為”彈琵琶”,因為兩條腿就顫動的絲絃一般。   上海話中,還有些有音無字,或者不知道如何寫的東西,其中也有”彈”。   ”彈老三”算一個吧?”彈老三”是上海隱語,表示”死亡”,用在不恭敬的場合,通常用來表示位低人卑,又非親非故之人的死亡,比如”弄堂口修腳踏車老頭子長遠嘸沒看到了,阿會得彈老三了啊?”   有人說,”彈老三”的標準寫法應該是”譚老三”,只是觀點牽強附會,並無說服力。我也可以捕捉影一下,說”彈老三”用是從英語”die, lose”而來,如此連我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想像力。其實,”彈老三”也有寫作”談”、”台”、”抬”的,各有各的說法。   還有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詞是”彈街路”,啥是彈街路?過去上海都是小馬路,叫做”街路”,鋪著一種大塊的鵝卵石,這種路,車輛(獨輪車、自行車)行走起來,彈跳得很厲害。會引起彈跳的街路,叫做”彈街路”。也有人寫作”台階路”,因為高低不平,有如台階一般。   上海話騎車帶人叫”蕩”,”蕩”在後面的人坐在書包架子上,如果騎在”彈街路”上,很容易”吃彈簧屁股”,就是由於強列顛簸而弄痛屁股的意思。   最後,來說一個逗趣的俏皮話,上海話中把人無意中預言成真的情況,叫做”一屁彈中”,屁本虛無之物,預料又非有理有據,所以”一屁彈中”很是形象。譬如某人隨口一說”作興明朝要落雨呵”,結果第二天果真下雨了,別人就說”真是畀儂一屁彈中”。”一屁彈中”並非禮貌用法,經常用在關係較好的朋友、同事之間,小輩對長輩可萬萬用不得哦! (寫於2008年1月4日)

[上海閒話] 辣 辣手 辣豁豁

  電視台的《生活時尚》頻道做了個節目,點評2007年的滬上美食,關鍵字是”辣”,說是”辣”越來越多地被上海人所接受,逐漸成為”海派”的一部分。無獨有偶,上海的《生活週刊》也來採訪我,問我關於”辣”的看法與想法。   其實我雖不吃辣,但也不排斥辣,上海人本就不排斥辣,就連上海灘著名的老館子”梅隴鎮”,根本就是家川菜館。   上海人不但不排斥辣,上海話的中”辣”,還不少哩。   ”辣嗨”是句極常的上海話,表於”在”或”在什麼什麼地方”,”辣嗨屋裡廂”、”辣嗨學堂裡”,都是常常聽到的。   隨著手機的普及,”辣海”就用得更多了,因為大數人打電話,都是從互相問對所在的位置開始的。   ”辣嗨”只是個字,沒人考證過到底該如何寫,倒是有些作品中寫成”辣嗨”,我就乾脆”拿來主義”吧。很多上海人只說”辣”,而把”嗨”的音吃掉了,所以也有很多人說”我辣徐家匯”、”我辣車子浪”。   上海話中,還有些”成語”,都帶”辣”字,比如”刮辣鬆脆”(參見《刮》),又比如”煞辣勢清”,表示乾乾淨淨、清清爽爽。收拾桌子,可以”收作得煞辣勢清”,做人,也要”煞辣勢清”,不能拖泥帶水。   辣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破壞味蕾的感覺,人們在吃辣的時候,味蕾就會不斷地被破壞,而且味蕾的破壞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喜歡吃辣的朋友會越吃越辣的原因。   辣在嘴中,上海話叫”辣篷篷”,表示”有點辣”的意思,如果辣得厲害,就是”老辣呵”、”瞎辣”乃是”辣煞”。   同樣的破壞發生在身體上,就是”疼”,上海話裡沒有”疼”,只有”痛”和”辣”。   一巴掌打在臉上,感覺是”痛”,過一分鐘,手指印子在臉上顯出來,漸漸發燙,這時就是”辣”了,這種”辣”,與嘴中的”辣篷篷”不一樣,叫做”辣豁豁”。   ”豁”是裂開的意思,上海話中讀成”劃”,大熱天將花露水灑在生了痱子的皮膚上,那種感覺也叫”辣豁豁”。   《笑林廣記》中有一個笑話,說是如果女人手生得象姜則”如何如何”,有一人就說自己老婆便是”手如姜”,理由是昨晚挨了一巴掌,到第二天臉上還”辣豁豁”。   這種手,上海叫”辣手”,這個詞表示為人冷酷,做事趕盡殺絕,不給人留活路,這種人實在是”太辣手”了。”辣手”也叫”手條子辣”,意思是一樣的。   不但手可以辣,腳也同樣,”辣手辣腳”表示某人做事不留情面,可以說”聽說新來個主管做起事體來辣手辣腳呵!”   ”辣手”也可以用作對某些不合常理或超出想像事物的感嘆上,例如豬肉價格一下子漲了三成,聞者報以”辣手呵”以作感嘆;再有斥資107億建造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到寧波可以縮短一百多公里,聽到的人也可以”辣手呵”來表示對如此”大手筆”的讚歎。   ”大手筆”在上海話裡,也可以說成”辣辣叫”,所謂”辣辣叫做翻大事業”,然而到底做”大事業”的機會不多,剩下的只有打小孩了,上海人經常用”辣辣叫”來表示”打算”教訓孩子的程度,就是說”要打得伊痛,叫伊記記牢。”   以前的上海人不諳吃辣,用作調料的辣味也不過一味,叫做”辣乎醬”,”乎”發”虎”的音。”辣乎醬”有兩種做法,簡單的是用新鮮辣椒剁成末再加水泡,複雜的也不過把滾油澆在拌了蒜末的干辣椒末裡。   ”辣乎醬”的本身,沒有什麼好多說的,倒是上海話俗語”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挺有趣,”識相”者,識時務也,若不識時務,恐怕就要受苦了。遭受苦難,上海話謂之”吃辣乎醬”,如某人偷電,東窗事發,人們就說”搿記要吃辣乎醬了”,指的是此人面臨重罰的後果。   流氓們經常用”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這裡的”辣乎醬”,就表示要動手打人了。 (喇虎醬——在中國的烹調學名著《隨園食單》中,袁枚把這玩意寫作「喇虎醬」。袁枚是錢塘人(杭州),這本《隨園食單》一直被奉作江南菜的圭旨,至少可以看出在300年前,吳越之地就有這玩意了,而且還叫同樣的名稱。 (寫於2008年1月3日)

[上海閒話] 辣 辣手 辣豁豁

  電視台的《生活時尚》頻道做了個節目,點評2007年的滬上美食,關鍵字是”辣”,說是”辣”越來越多地被上海人所接受,逐漸成為”海派”的一部分。無獨有偶,上海的《生活週刊》也來採訪我,問我關於”辣”的看法與想法。   其實我雖不吃辣,但也不排斥辣,上海人本就不排斥辣,就連上海灘著名的老館子”梅隴鎮”,根本就是家川菜館。   上海人不但不排斥辣,上海話的中”辣”,還不少哩。   ”辣嗨”是句極常的上海話,表於”在”或”在什麼什麼地方”,”辣嗨屋裡廂”、”辣嗨學堂裡”,都是常常聽到的。   隨著手機的普及,”辣海”就用得更多了,因為大數人打電話,都是從互相問對所在的位置開始的。   ”辣嗨”只是個字,沒人考證過到底該如何寫,倒是有些作品中寫成”辣嗨”,我就乾脆”拿來主義”吧。很多上海人只說”辣”,而把”嗨”的音吃掉了,所以也有很多人說”我辣徐家匯”、”我辣車子浪”。   上海話中,還有些”成語”,都帶”辣”字,比如”刮辣鬆脆”(參見《刮》),又比如”煞辣勢清”,表示乾乾淨淨、清清爽爽。收拾桌子,可以”收作得煞辣勢清”,做人,也要”煞辣勢清”,不能拖泥帶水。   辣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破壞味蕾的感覺,人們在吃辣的時候,味蕾就會不斷地被破壞,而且味蕾的破壞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喜歡吃辣的朋友會越吃越辣的原因。   辣在嘴中,上海話叫”辣篷篷”,表示”有點辣”的意思,如果辣得厲害,就是”老辣呵”、”瞎辣”乃是”辣煞”。   同樣的破壞發生在身體上,就是”疼”,上海話裡沒有”疼”,只有”痛”和”辣”。   一巴掌打在臉上,感覺是”痛”,過一分鐘,手指印子在臉上顯出來,漸漸發燙,這時就是”辣”了,這種”辣”,與嘴中的”辣篷篷”不一樣,叫做”辣豁豁”。   ”豁”是裂開的意思,上海話中讀成”劃”,大熱天將花露水灑在生了痱子的皮膚上,那種感覺也叫”辣豁豁”。   《笑林廣記》中有一個笑話,說是如果女人手生得象姜則”如何如何”,有一人就說自己老婆便是”手如姜”,理由是昨晚挨了一巴掌,到第二天臉上還”辣豁豁”。   這種手,上海叫”辣手”,這個詞表示為人冷酷,做事趕盡殺絕,不給人留活路,這種人實在是”太辣手”了。”辣手”也叫”手條子辣”,意思是一樣的。   不但手可以辣,腳也同樣,”辣手辣腳”表示某人做事不留情面,可以說”聽說新來個主管做起事體來辣手辣腳呵!”   ”辣手”也可以用作對某些不合常理或超出想像事物的感嘆上,例如豬肉價格一下子漲了三成,聞者報以”辣手呵”以作感嘆;再有斥資107億建造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到寧波可以縮短一百多公里,聽到的人也可以”辣手呵”來表示對如此”大手筆”的讚歎。   ”大手筆”在上海話裡,也可以說成”辣辣叫”,所謂”辣辣叫做翻大事業”,然而到底做”大事業”的機會不多,剩下的只有打小孩了,上海人經常用”辣辣叫”來表示”打算”教訓孩子的程度,就是說”要打得伊痛,叫伊記記牢。”   以前的上海人不諳吃辣,用作調料的辣味也不過一味,叫做”辣乎醬”,”乎”發”虎”的音。”辣乎醬”有兩種做法,簡單的是用新鮮辣椒剁成末再加水泡,複雜的也不過把滾油澆在拌了蒜末的干辣椒末裡。   ”辣乎醬”的本身,沒有什麼好多說的,倒是上海話俗語”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挺有趣,”識相”者,識時務也,若不識時務,恐怕就要受苦了。遭受苦難,上海話謂之”吃辣乎醬”,如某人偷電,東窗事發,人們就說”搿記要吃辣乎醬了”,指的是此人面臨重罰的後果。   流氓們經常用”勿識相,請儂吃辣乎醬”,這裡的”辣乎醬”,就表示要動手打人了。 (喇虎醬——在中國的烹調學名著《隨園食單》中,袁枚把這玩意寫作「喇虎醬」。袁枚是錢塘人(杭州),這本《隨園食單》一直被奉作江南菜的圭旨,至少可以看出在300年前,吳越之地就有這玩意了,而且還叫同樣的名稱。 (寫於2008年1月3日)

[上海閒話] 刮 刮皮 刮辣鬆脆 一刮兩響

  小女愛吃”絞連棒”,乃是麵粉製成,有拌以苔條的品種。此物用麵粉做成兩條細的麵條子,絞轉在一起後,放到油裡炸制而成,”絞連棒”既松且脆,其實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麻花,上海人也叫”脆麻花”。”脆”字,在上海話中發音為”彩”,天津的大麻花,上綴冰糖、蜜餞、紅綠絲,稱之為”彩麻花”,倒也不亦為過。   ”絞連棒”放在嘴裡咬的時候,會有”刮喇”、”刮喇”的聲音,上海人就稱之為”刮喇鬆脆”,不過”喇”字非常用字,大多數人寫成”刮辣鬆脆”,反正是象聲詞,怎麼寫都無傷大雅。   ”刮辣鬆脆”常用來形容食物,因為嘴中的”刮辣”是感受最深的,”絞連棒”是”刮辣鬆脆”的,”龍蝦片”也是,”土豆片”、”蝴蝶酥”都是。   ”刮辣鬆脆”也用來形容人,做事爽爽氣氣,利利落落的人,就是”刮辣鬆脆”的,這種人絕不拖泥帶水,可能”沒有水”的緣故,也就”乾脆”了。   不僅食物和人,其它的東西也可以”刮辣鬆脆”,”搿爿店做起生意來刮辣鬆脆”,說的是那家店貨真價實,上下家絕無拖欠,足秤足量,童叟無欺。   東西一定要脆,才能叫做”刮辣鬆脆”,汆僵了的絞連棒,雖死硬卻咬不動,就不能叫”刮辣鬆脆”了,而是”實刮挺硬”。   東西硬而不脆,在上海話裡叫做”實刮挺硬”,”實、挺”是指東西的質地,也就是”硬”的原因,”刮”是個連接字,並無意義。也有人把它寫成”實骨”、”石刮”、”石骨”、”鐵硬”的,各有各的道理,並無定論。   這個詞同樣可以用在人身上,”實刮挺硬”的人是條錚錚漢子,吃得起苦,耐得起勞,從無害人之心,常有助人之意,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於事,”實刮挺硬”指的是事物經得起推敲,證據確鑿,乃是”鐵板釘釘”的”硬”。這種人,這種事,在上海話中亦稱之為”一刮兩響”,乃是”擲地有聲”的意思。   ”實刮挺硬”的事是”軋軋實實”的,上海話也可稱之為”的刮”,”我的刮看見”就是”親眼所見”之意,為了增加確定的程度,可以重疊使用,叫做”的的刮刮”。   ”刮”字在上海閒話中出現的很多,”刮皮”就是很典型的一個。現在的”刮皮”指的是”小氣”,有種人鈔票賺得不少,卻與同事、朋友之間經常揩油,叫伊請客伊不肯,他人請客卻又逢宴必到,這種就是”刮皮”之人。   ”刮皮”之人吝嗇、刻薄,有小利必貪,舉手助人而不為,這種人若做了官,必要”刮地皮”,有人說,”刮皮”即由此而來。   然而我想,”刮皮”或可寫作”刮●”,”●”者,擦也,揩也,”●自來火”就是將火柴的藥頭擦刮藥紙,所以,”刮”和”●”,都是一個意思,”揩油”是也。   此處的”刮”是個動詞,猶如”刮痧”一般,刮痧是一種醫中暑的土法,用一把瓷調羹在”後舒頸””刮皮”,刮得一條條紅”痧”印子出來,病就好了。此招果然有效,但在外國人看來,無異上刑一般。   刮別人倒也算了,如今還有專刮爺娘者,自己不工作,帶著老婆孩子靠父母退休工資過日子,弄得父母沒辦法,頭白髮還要為生計奔波,這種”刮爺娘”,如今不少,報章謂之”啃老族”。   過去,上海話中還有”刮三”一詞,乃是切口,指的是”事情敗露,為外人所知”,後來意義擴大,成了”糟糕”之意,就連小朋友考試考得不好,也會說”格記刮三了,一頓’生活’逃勿脫了”,由於”刮三”出生不好,一般像樣人家都不允許孩子說。   上海人在有些形容詞上,也會用到”刮”,如說”冷”,就是”冰刮斯瀴”,就是象冰一般的冷,一般用來形容液體。再如說”新”,就是”拆刮麗新”,新得好似剛剛拆開包裝一般,有的書上,也見”簇刮全新”,意思是一樣的。”拆刮麗新”也有寫成”拆刮辣新”,可能是指把東西的拆開時,新包裝紙的”刮喇”之聲吧。 上海話中,有一個字的發音和”刮”是一樣的,就是”摑”,”摑”是”打”的意思,卻不是”打架”,而是具有絕對壓倒性優勢的打,家長打小人,可以叫”摑”,大孩子打小孩子,可以叫”摑”,通常的說法是”儂再弗老實,當心我摑儂噢”,”摑”多半從”耳光”開始,叫做”摑耳光”,既而就拳腳相加了。   我小時候,男生們都玩一種紙制的”玩具”,用兩張紙翻拆相疊而成,叫做”刮片”,”刮片”是用來”賭”的,其基本原則就是”刮”,真正的動作乃是”甩”和”抽打”,與”摑”是相同的。   再有一個字,音也相近,發揚聲,這個字是說書先生”發明”的,寫作”●”(田字四面出頭),說書先生說人的臉好幾種,方臉是”田字臉”,上大下小是”甲字臉”,下大上小是”由”字眼,生得”七喬八裂”的面孔叫”●字臉”。又說這個”●”,是兩頭伸出,轉不動的意思,上海話中有”●牢”,就是”卡住”的意思,記錄於此,徒增一笑。 (寫於2007年12月29日)

[上海閒話] 刮 刮皮 刮辣鬆脆 一刮兩響

  小女愛吃”絞連棒”,乃是麵粉製成,有拌以苔條的品種。此物用麵粉做成兩條細的麵條子,絞轉在一起後,放到油裡炸制而成,”絞連棒”既松且脆,其實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麻花,上海人也叫”脆麻花”。”脆”字,在上海話中發音為”彩”,天津的大麻花,上綴冰糖、蜜餞、紅綠絲,稱之為”彩麻花”,倒也不亦為過。   ”絞連棒”放在嘴裡咬的時候,會有”刮喇”、”刮喇”的聲音,上海人就稱之為”刮喇鬆脆”,不過”喇”字非常用字,大多數人寫成”刮辣鬆脆”,反正是象聲詞,怎麼寫都無傷大雅。   ”刮辣鬆脆”常用來形容食物,因為嘴中的”刮辣”是感受最深的,”絞連棒”是”刮辣鬆脆”的,”龍蝦片”也是,”土豆片”、”蝴蝶酥”都是。   ”刮辣鬆脆”也用來形容人,做事爽爽氣氣,利利落落的人,就是”刮辣鬆脆”的,這種人絕不拖泥帶水,可能”沒有水”的緣故,也就”乾脆”了。   不僅食物和人,其它的東西也可以”刮辣鬆脆”,”搿爿店做起生意來刮辣鬆脆”,說的是那家店貨真價實,上下家絕無拖欠,足秤足量,童叟無欺。   東西一定要脆,才能叫做”刮辣鬆脆”,汆僵了的絞連棒,雖死硬卻咬不動,就不能叫”刮辣鬆脆”了,而是”實刮挺硬”。   東西硬而不脆,在上海話裡叫做”實刮挺硬”,”實、挺”是指東西的質地,也就是”硬”的原因,”刮”是個連接字,並無意義。也有人把它寫成”實骨”、”石刮”、”石骨”、”鐵硬”的,各有各的道理,並無定論。   這個詞同樣可以用在人身上,”實刮挺硬”的人是條錚錚漢子,吃得起苦,耐得起勞,從無害人之心,常有助人之意,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於事,”實刮挺硬”指的是事物經得起推敲,證據確鑿,乃是”鐵板釘釘”的”硬”。這種人,這種事,在上海話中亦稱之為”一刮兩響”,乃是”擲地有聲”的意思。   ”實刮挺硬”的事是”軋軋實實”的,上海話也可稱之為”的刮”,”我的刮看見”就是”親眼所見”之意,為了增加確定的程度,可以重疊使用,叫做”的的刮刮”。   ”刮”字在上海閒話中出現的很多,”刮皮”就是很典型的一個。現在的”刮皮”指的是”小氣”,有種人鈔票賺得不少,卻與同事、朋友之間經常揩油,叫伊請客伊不肯,他人請客卻又逢宴必到,這種就是”刮皮”之人。   ”刮皮”之人吝嗇、刻薄,有小利必貪,舉手助人而不為,這種人若做了官,必要”刮地皮”,有人說,”刮皮”即由此而來。   然而我想,”刮皮”或可寫作”刮●”,”●”者,擦也,揩也,”●自來火”就是將火柴的藥頭擦刮藥紙,所以,”刮”和”●”,都是一個意思,”揩油”是也。   此處的”刮”是個動詞,猶如”刮痧”一般,刮痧是一種醫中暑的土法,用一把瓷調羹在”後舒頸””刮皮”,刮得一條條紅”痧”印子出來,病就好了。此招果然有效,但在外國人看來,無異上刑一般。   刮別人倒也算了,如今還有專刮爺娘者,自己不工作,帶著老婆孩子靠父母退休工資過日子,弄得父母沒辦法,頭白髮還要為生計奔波,這種”刮爺娘”,如今不少,報章謂之”啃老族”。   過去,上海話中還有”刮三”一詞,乃是切口,指的是”事情敗露,為外人所知”,後來意義擴大,成了”糟糕”之意,就連小朋友考試考得不好,也會說”格記刮三了,一頓’生活’逃勿脫了”,由於”刮三”出生不好,一般像樣人家都不允許孩子說。   上海人在有些形容詞上,也會用到”刮”,如說”冷”,就是”冰刮斯瀴”,就是象冰一般的冷,一般用來形容液體。再如說”新”,就是”拆刮麗新”,新得好似剛剛拆開包裝一般,有的書上,也見”簇刮全新”,意思是一樣的。”拆刮麗新”也有寫成”拆刮辣新”,可能是指把東西的拆開時,新包裝紙的”刮喇”之聲吧。 上海話中,有一個字的發音和”刮”是一樣的,就是”摑”,”摑”是”打”的意思,卻不是”打架”,而是具有絕對壓倒性優勢的打,家長打小人,可以叫”摑”,大孩子打小孩子,可以叫”摑”,通常的說法是”儂再弗老實,當心我摑儂噢”,”摑”多半從”耳光”開始,叫做”摑耳光”,既而就拳腳相加了。   我小時候,男生們都玩一種紙制的”玩具”,用兩張紙翻拆相疊而成,叫做”刮片”,”刮片”是用來”賭”的,其基本原則就是”刮”,真正的動作乃是”甩”和”抽打”,與”摑”是相同的。   再有一個字,音也相近,發揚聲,這個字是說書先生”發明”的,寫作”●”(田字四面出頭),說書先生說人的臉好幾種,方臉是”田字臉”,上大下小是”甲字臉”,下大上小是”由”字眼,生得”七喬八裂”的面孔叫”●字臉”。又說這個”●”,是兩頭伸出,轉不動的意思,上海話中有”●牢”,就是”卡住”的意思,記錄於此,徒增一笑。 (寫於2007年12月29日)

[上海閒話] 來兮 嘀嗒 唧格

  今天來說幾個小詞語,這幾個詞語小到幾乎從來沒有人把它們寫下來,所以說到標準寫法,也完全是我一家之言,反正是”戲說”,聊博一笑。   這幾個甚至都不算詞語,只是話尾、詞尾的一個音,其本身並沒有意思,必須要和別的詞語用在一起。   第一個,是”來兮”.”來兮”兩字是我從陶淵明處借來的,卻與”歸去來兮”沒有任何一點關係,只是因為”兮”是個虛字,看著更比”來西”、”來希”舒服。   ”來兮”跟在形容詞的後面,有加重程度的用處,比如”伊迭個人戇來兮搿”,那就比戇更戇了,”來兮”可以跟在單字後面,如”嗲來兮”,”壽來兮”、”笨來兮”等,當然也可以跟在兩個字後面,如”作孽來兮”、”識相來兮”、”小氣來兮”等;也可以在一個短語後面,如”有鈔票來兮”之類。”來兮”表示”很”、”頗有些”的意思,它有一個變化使用,就是”兮兮”,於是”戇來兮”就變成”戇兮兮”的了,”兮兮”在普通話裡亦有,與上海話的用法差不多。上海話中的”兮兮”,最著名的要數”賊忒兮兮”,指人一面孔不懷好意。   除了加強程度外,還有減輕程度的,就是”嘀嗒”(寫法?),”嘀嗒”是象聲詞,小雨滴瀝嗒啦的聲音,形容小,把”嘀嗒”加在形容詞後面,表示”有點”、”或多或少有點”,如”迭個人神經病嘀嗒搿”,就是指此人有些神經質,常有些不合常理的舉動。   ”嘀嗒”多半用在多音詞後,如”戇大嘀嗒”,”十三嘀嗒”等,若用在單音字後面,則是”嘀嗒”的一個變形,叫做”嗒嗒”,如”戇嗒嗒”、”曲嗒嗒”(曲死,曲辯子的”曲”),”糯嗒嗒””咸嗒嗒”等。   ”嘀嗒”、”嗒嗒”都是”有點”的意思,卻時常和”有點”一起用,如”有點毛病嘀嗒”,”有點壽嗒嗒”等。   在程度加強和減輕之外還有不變程度的,叫做”唧格”,這個”格”讀似普通話”噶”,”唧格”寫法無考,讀音頗似廣東話的”賤格”一詞。   ”唧格”常用於貶義的場合,如”老屌(音卵)唧格”、”老骱唧格”等。”唧格”也有變形,就是”格格”,其中有一個大大有名的組合,也算是上海話的一個特色–“鮮格格”。    “鮮格格”和味道一點關係也沒有,說的是人,不過,有許多情況可以是”鮮格格”。   《笑林廣記•卷五•殊稟部》有這樣的一個笑話,某人新置一床,窮工極麗,想要人家看到,於是就裝病臥床,親家就來探望,正好親家新做了一條漂亮褲子,於是一腳踏在床凳上,故意將衣服撩開,可以讓人看到褲子,待問到臥床之人何病時,床上的人說”小弟的賤恙,卻像與親翁的心病一般”。   這兩個人,想著法賣弄新東西,在上海人看來,是典型的”鮮格格”。過去,在手機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有人故意在公交車上大聲打手機,就是這種”鮮格格”之輩。   如此賣弄,在北京話裡,叫”顯擺”,叫”得瑟”,然而,上海話的”鮮格格”還不止於此。   有些男人,喜歡在女人面前獻殷情,花言巧語,然而這些男人多半形象不佳,不討人喜歡。若形容上佳,人品又好,根本不用獻殷情,早就被人搶去。於是變本加厲,更顯殷情,這種也是”鮮格格”。   過去談朋友,女人要講究”搭架子”,請來請去請不動才有架子,如果死心塌地為男朋友著想,還未過門就幫著洗衣做飯,甚至於拿錢出來”倒貼”,就是女人的”鮮格格”了。   男人的”鮮格格”往往是一個男人對多個女人,而女人的”鮮格格”倒只是待一個人好。”鮮格格”的男人是令人作嘔了,”鮮格格”的女人如今看來倒是可敬的。   ”鮮格格”,也有寫作”羨”或”獻”,其實都不對,標準的字是”忺”,《韻會》《正韻》作”虛嚴切”,簡單地說就是讀”掀”,是”高興、適意、歡快”之意,止不住的高興,止不住地想讓人高興,都是。   ”鮮格格”是寫得最多的寫法,若寫成”忺格格”,估計沒人看得懂了。於是,我們這番”忺”字的考證,也有點”鮮格格”了。 (寫於2007年12月28日)

[上海閒話] 來兮 嘀嗒 唧格

  今天來說幾個小詞語,這幾個詞語小到幾乎從來沒有人把它們寫下來,所以說到標準寫法,也完全是我一家之言,反正是”戲說”,聊博一笑。   這幾個甚至都不算詞語,只是話尾、詞尾的一個音,其本身並沒有意思,必須要和別的詞語用在一起。   第一個,是”來兮”.”來兮”兩字是我從陶淵明處借來的,卻與”歸去來兮”沒有任何一點關係,只是因為”兮”是個虛字,看著更比”來西”、”來希”舒服。   ”來兮”跟在形容詞的後面,有加重程度的用處,比如”伊迭個人戇來兮搿”,那就比戇更戇了,”來兮”可以跟在單字後面,如”嗲來兮”,”壽來兮”、”笨來兮”等,當然也可以跟在兩個字後面,如”作孽來兮”、”識相來兮”、”小氣來兮”等;也可以在一個短語後面,如”有鈔票來兮”之類。”來兮”表示”很”、”頗有些”的意思,它有一個變化使用,就是”兮兮”,於是”戇來兮”就變成”戇兮兮”的了,”兮兮”在普通話裡亦有,與上海話的用法差不多。上海話中的”兮兮”,最著名的要數”賊忒兮兮”,指人一面孔不懷好意。   除了加強程度外,還有減輕程度的,就是”嘀嗒”(寫法?),”嘀嗒”是象聲詞,小雨滴瀝嗒啦的聲音,形容小,把”嘀嗒”加在形容詞後面,表示”有點”、”或多或少有點”,如”迭個人神經病嘀嗒搿”,就是指此人有些神經質,常有些不合常理的舉動。   ”嘀嗒”多半用在多音詞後,如”戇大嘀嗒”,”十三嘀嗒”等,若用在單音字後面,則是”嘀嗒”的一個變形,叫做”嗒嗒”,如”戇嗒嗒”、”曲嗒嗒”(曲死,曲辯子的”曲”),”糯嗒嗒””咸嗒嗒”等。   ”嘀嗒”、”嗒嗒”都是”有點”的意思,卻時常和”有點”一起用,如”有點毛病嘀嗒”,”有點壽嗒嗒”等。   在程度加強和減輕之外還有不變程度的,叫做”唧格”,這個”格”讀似普通話”噶”,”唧格”寫法無考,讀音頗似廣東話的”賤格”一詞。   ”唧格”常用於貶義的場合,如”老屌(音卵)唧格”、”老骱唧格”等。”唧格”也有變形,就是”格格”,其中有一個大大有名的組合,也算是上海話的一個特色–“鮮格格”。    “鮮格格”和味道一點關係也沒有,說的是人,不過,有許多情況可以是”鮮格格”。   《笑林廣記•卷五•殊稟部》有這樣的一個笑話,某人新置一床,窮工極麗,想要人家看到,於是就裝病臥床,親家就來探望,正好親家新做了一條漂亮褲子,於是一腳踏在床凳上,故意將衣服撩開,可以讓人看到褲子,待問到臥床之人何病時,床上的人說”小弟的賤恙,卻像與親翁的心病一般”。   這兩個人,想著法賣弄新東西,在上海人看來,是典型的”鮮格格”。過去,在手機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有人故意在公交車上大聲打手機,就是這種”鮮格格”之輩。   如此賣弄,在北京話裡,叫”顯擺”,叫”得瑟”,然而,上海話的”鮮格格”還不止於此。   有些男人,喜歡在女人面前獻殷情,花言巧語,然而這些男人多半形象不佳,不討人喜歡。若形容上佳,人品又好,根本不用獻殷情,早就被人搶去。於是變本加厲,更顯殷情,這種也是”鮮格格”。   過去談朋友,女人要講究”搭架子”,請來請去請不動才有架子,如果死心塌地為男朋友著想,還未過門就幫著洗衣做飯,甚至於拿錢出來”倒貼”,就是女人的”鮮格格”了。   男人的”鮮格格”往往是一個男人對多個女人,而女人的”鮮格格”倒只是待一個人好。”鮮格格”的男人是令人作嘔了,”鮮格格”的女人如今看來倒是可敬的。   ”鮮格格”,也有寫作”羨”或”獻”,其實都不對,標準的字是”忺”,《韻會》《正韻》作”虛嚴切”,簡單地說就是讀”掀”,是”高興、適意、歡快”之意,止不住的高興,止不住地想讓人高興,都是。   ”鮮格格”是寫得最多的寫法,若寫成”忺格格”,估計沒人看得懂了。於是,我們這番”忺”字的考證,也有點”鮮格格”了。 (寫於2007年12月28日)

[上海閒話] 222

  記得有個相聲,或許是滑稽戲,亦或兩者都有,說的是”報數”,用各地方言來演繹,有不少的包袱。我們既然討論上海話,上海人怎麼數數,也可以討論討論。   上海話報數的話,從發音來看,基本上是”噎兩三四五落切八九十”,可見,與普通話有大區別的音,是”一二六七”,而其中,又以”二”最最好玩。   上海話中,對於數字”2″,有兩種表達法,基數字讀作”兩”,而序數詞,則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成”泥”(為標識讀音,下用”泥”、”兩”代替”2″),最簡單的,”第泥”是最簡單的序數詞,其它如”年初泥”,也是很容易分辨的序數詞。在此,”2″成”泥”,家中的老二,上海人叫”阿泥頭”,重婚的人,上海話則是”泥婚頭”。   再如,人死後要做”三十五天”或”四十九天”法事,以每七天為一天單位,第二個七天,也就是第十四天,上海人就叫做”泥七”。還有些序數詞,不那麼明顯,讀音也就不照規矩了,讀”兩年級”,”兩月份”乃至”高兩兩班”等。然而,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數東西的時候,用基數詞,比如”兩隻蘋果”,”兩部卡車”,上海話叫”兩個人”為”兩家個”。   可是”兩”本身也是個量詞,稱量的單位嘛,所以此時的”2″又要發作”泥”了,”泥兩老酒加泥兩花生”,肯定都是”泥”。   有沒有”兩兩”呢?也有的,過去飯店跑堂很會吆喝,你能聽到”過橋鱔絲兩兩碗”,這裡的”兩兩”乃是”四”的意思,”四”與”死”同音,跑堂避而不用,成了”兩兩”。   剛才說了”2″做為單獨數字的用法,多一點組合,會怎麼樣呢?   ”2″在個位,只要不是單獨出現,基本上唸作”泥”,如”伍拾泥”、”捌拾泥”,然而當”2″在十位上的時候,那個”×拾×”的”拾”是省略掉的,讀作”念”,比如”念伍”、”念捌”,其實,這時在十位的”2″,是個”廿”。從百位數開始,”2″一律讀成”兩”了,這倒好記。   這時又要記住一個規則,就是當三位數以上,個位是”2″和十位是”0″時,”2″又唸成”兩”了,”一百零兩”乃至”九千九百零兩”,一定是”兩”。   有趣的就來了,基於上面的讀音規則,”222″用上海話讀,應該是”兩百念泥”,好玩吧,三個一模一樣的數字,卻有三個發音,這在全國的語言裡,恐怕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了。   有夠亂吧?還沒有結束呢,上海話中還有個”兩”,讀音比數字的兩稍輕,但音更長,許多外地人甚至分不出來,這個”兩”表示不確定數目的少許,可以簡單地用”幾”理解,如”有兩個人過去了”,讀短而重的音,表示實實在在的”2″,而讀長而輕的音,表示”幾個人”。   上海話中”泥”與”兩”的用法,和普通話中”二”與”兩”的用法,並無可通之處,這也是為什麼上海人在寫文章時,常會用錯”二”和”兩”的原因。   其實上海話中也有”二”,與普通話相近,比如”二流子”,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是上海話中的外來語。   其它有些固定名稱,如”二十四孝”,則有讀成”二十四孝”和”念四孝”兩種,又如”銅雀春深銷二喬”,則一定是”er”了,上海的”2″就是這麼複雜,要真正掌握,唯有深入到真正的上海生活去了。 (寫於2007年12月27日)

[上海閒話] 222

  記得有個相聲,或許是滑稽戲,亦或兩者都有,說的是”報數”,用各地方言來演繹,有不少的包袱。我們既然討論上海話,上海人怎麼數數,也可以討論討論。   上海話報數的話,從發音來看,基本上是”噎兩三四五落切八九十”,可見,與普通話有大區別的音,是”一二六七”,而其中,又以”二”最最好玩。   上海話中,對於數字”2″,有兩種表達法,基數字讀作”兩”,而序數詞,則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成”泥”(為標識讀音,下用”泥”、”兩”代替”2″),最簡單的,”第泥”是最簡單的序數詞,其它如”年初泥”,也是很容易分辨的序數詞。在此,”2″成”泥”,家中的老二,上海人叫”阿泥頭”,重婚的人,上海話則是”泥婚頭”。   再如,人死後要做”三十五天”或”四十九天”法事,以每七天為一天單位,第二個七天,也就是第十四天,上海人就叫做”泥七”。還有些序數詞,不那麼明顯,讀音也就不照規矩了,讀”兩年級”,”兩月份”乃至”高兩兩班”等。然而,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數東西的時候,用基數詞,比如”兩隻蘋果”,”兩部卡車”,上海話叫”兩個人”為”兩家個”。   可是”兩”本身也是個量詞,稱量的單位嘛,所以此時的”2″又要發作”泥”了,”泥兩老酒加泥兩花生”,肯定都是”泥”。   有沒有”兩兩”呢?也有的,過去飯店跑堂很會吆喝,你能聽到”過橋鱔絲兩兩碗”,這裡的”兩兩”乃是”四”的意思,”四”與”死”同音,跑堂避而不用,成了”兩兩”。   剛才說了”2″做為單獨數字的用法,多一點組合,會怎麼樣呢?   ”2″在個位,只要不是單獨出現,基本上唸作”泥”,如”伍拾泥”、”捌拾泥”,然而當”2″在十位上的時候,那個”×拾×”的”拾”是省略掉的,讀作”念”,比如”念伍”、”念捌”,其實,這時在十位的”2″,是個”廿”。從百位數開始,”2″一律讀成”兩”了,這倒好記。   這時又要記住一個規則,就是當三位數以上,個位是”2″和十位是”0″時,”2″又唸成”兩”了,”一百零兩”乃至”九千九百零兩”,一定是”兩”。   有趣的就來了,基於上面的讀音規則,”222″用上海話讀,應該是”兩百念泥”,好玩吧,三個一模一樣的數字,卻有三個發音,這在全國的語言裡,恐怕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了。   有夠亂吧?還沒有結束呢,上海話中還有個”兩”,讀音比數字的兩稍輕,但音更長,許多外地人甚至分不出來,這個”兩”表示不確定數目的少許,可以簡單地用”幾”理解,如”有兩個人過去了”,讀短而重的音,表示實實在在的”2″,而讀長而輕的音,表示”幾個人”。   上海話中”泥”與”兩”的用法,和普通話中”二”與”兩”的用法,並無可通之處,這也是為什麼上海人在寫文章時,常會用錯”二”和”兩”的原因。   其實上海話中也有”二”,與普通話相近,比如”二流子”,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是上海話中的外來語。   其它有些固定名稱,如”二十四孝”,則有讀成”二十四孝”和”念四孝”兩種,又如”銅雀春深銷二喬”,則一定是”er”了,上海的”2″就是這麼複雜,要真正掌握,唯有深入到真正的上海生活去了。 (寫於2007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