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過與作孽

  信佛的人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阿彌陀佛」,這是佛號,有事沒事都可以念,據說唸得越多越好,有時甚至回答不出問題,無言以對的時候,也可以念上幾句佛號遮掩遮掩,爭取時間。   還有一句話叫做「罪過」,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中也都屢見不鮮了。「罪」和「過」是一個意思,中國人認為天下萬事有因有果,有了「罪過」沒有「好報」,所以人要處處行善,口頭禪中的「罪過」其實不過是個謙詞罷了。別人行了個禮,回個「罪過」,也不見得自己真的就做錯了什麼。   「罪過」在上海話中的發音與「賺錢」的「賺」以及「香菇」的「菇」發音相同。除了無意義的口頭禪之外,「罪過」常用於表達對弱勢群體乃至動植物的同情上。有時,人們看到瘸了腿的野貓尋食困難,會不由自主地說一句「哎呀,搿隻貓咪老罪過呃」,又有時,聽說某個老人冬天取暖,結果發生火災,避難不及,也會說「哎呀,罪過唻」。此時的「罪過」,完全可以用一個詞來代替,就是「作孽」,上海話的「作孽」,也是嘆人可憐之意。   不過,我經常想,這個「罪過」值得推敲,他可憐是可憐,可「罪」與「過」在何處呢?難道他可憐竟是我的錯不成?好像也說不過去,於是我猜罪過一詞或許另有出處。   想那可憐人,無非手腳不健,又不過無人相助,所以想來想去,作孽之人不外乎「殘」、「孤」兩種,在上海話,「罪過」與「殘孤」的發音乃是一模一樣的,是否有可能我們平時說的根本不是「罪過」,而是「殘孤」呢?亦未可知。   (寫於2008年3月13日)

罪過與作孽

  信佛的人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阿彌陀佛」,這是佛號,有事沒事都可以念,據說唸得越多越好,有時甚至回答不出問題,無言以對的時候,也可以念上幾句佛號遮掩遮掩,爭取時間。   還有一句話叫做「罪過」,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中也都屢見不鮮了。「罪」和「過」是一個意思,中國人認為天下萬事有因有果,有了「罪過」沒有「好報」,所以人要處處行善,口頭禪中的「罪過」其實不過是個謙詞罷了。別人行了個禮,回個「罪過」,也不見得自己真的就做錯了什麼。   「罪過」在上海話中的發音與「賺錢」的「賺」以及「香菇」的「菇」發音相同。除了無意義的口頭禪之外,「罪過」常用於表達對弱勢群體乃至動植物的同情上。有時,人們看到瘸了腿的野貓尋食困難,會不由自主地說一句「哎呀,搿隻貓咪老罪過呃」,又有時,聽說某個老人冬天取暖,結果發生火災,避難不及,也會說「哎呀,罪過唻」。此時的「罪過」,完全可以用一個詞來代替,就是「作孽」,上海話的「作孽」,也是嘆人可憐之意。   不過,我經常想,這個「罪過」值得推敲,他可憐是可憐,可「罪」與「過」在何處呢?難道他可憐竟是我的錯不成?好像也說不過去,於是我猜罪過一詞或許另有出處。   想那可憐人,無非手腳不健,又不過無人相助,所以想來想去,作孽之人不外乎「殘」、「孤」兩種,在上海話,「罪過」與「殘孤」的發音乃是一模一樣的,是否有可能我們平時說的根本不是「罪過」,而是「殘孤」呢?亦未可知。   (寫於2008年3月13日)

裡外有別 上下分明

  場景一:陝西路長樂路某小店,打扮時髦的中年店主對正在猶豫的姑娘說「小阿妹,儂放心好唻,搿點衣裳儕是從裡廂弄出來呃,幫外頭一模一樣呃,有點花頭,只有外頭有呃,全上海就阿拉一家有,儂穿穿看,勿要忒洋氣噢」。   場景二:某高檔寫字樓,幾個清潔女工正在背後議論同事「儂勿要看伊是下只角來呃,伊拉倪子嘞外頭呃,據說混得老好呃——」   關鍵詞:裡廂 外頭 洋氣 下只角   「裡廂」是很普通的上海話,最最常見的搭配是「屋裡廂」,「屋裡廂」就是「家裡」的意思。既可以是家中屋頂下的任何東西,「阿拉屋裡廂有三間房間」,也可以是家庭成員的無限外衍,「阿拉屋裡廂,外婆講了算」,由於這樣的特徵,弄得上海的小朋友一開始學英語,老是搞不清「home」和「family」的區別。   「裡廂」就是「inside」,可以是物理或者邏輯上的大多數範圍,小到「餅乾聽」,大到一個國家,都可以是「裡廂」。然而,再大的話,上海人就不叫「裡廂」了。萬事總有個界,過了界,性質就變了,出了國界,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外頭」本來也是極普通的上海話,指的是一個範圍的外面,「學學外頭」、「屋裡外頭」等等。   但是,若上海人略帶神秘,把「外」字拖長一點,重音落在「外」字上,這個「外頭」就是特指「國外」了。所有的國外,不管是日本、英國、美國乃至新幾內亞,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但凡家中有孩子在國外,就是「伊拉倪子嘞外頭呃」,而舶來品則是「外頭帶來呃」。在場景一中,老闆娘很得意的就是她的衣服都是國外才有的款式,而她說的「裡廂」是指專門生產外貿產品的廠家,在國內不做零售,所以要靠本事去「弄」來。   有一段時間,上海有許多賣衣服的都號稱自己的東西是「專門幫外頭做呃」,多做了幾件就在她的店裡賣,再看看銘牌,都是「外頭」數一數二的名牌,於是生意頗好。   其實,那些外貿尾單「根本就是假貨」。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了一些「外頭」在中國設廠的公司,其嚴格的科學化管理,不要說從裡面「弄」出成箱的產品來,就是「邊角料」的處理,也有嚴格的規範制度。   再有些定牌生產的廠家,就是中國的廠家為外國品牌生產東西,有些店家說「外國人定了三萬件,伊拉自家多做兩件,拿出來賣呃」,這其實也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家民營企業會看重「多做幾件」的小利而去冒丟失訂單的風險的。再說了,現在的製衣廠,完成訂單尚且來不及,哪有空來「多做兩件」?   場景一中,還有一個詞叫做「洋氣」,如今已不常用了,這個詞曾經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風靡一時。那時,評價一個女孩子的好壞,不像現在說「氣質好」,那時最高的評價是「老洋氣呃」。洋氣的人首先要皮膚白,皮膚白了再配以帶有西式元素的服飾,就像一個小洋囡囡了,若是還能說上幾句洋文,可是「洋氣十足」了。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洋氣」並不是件討人喜歡的事嘛,還有點「崇洋媚外」之嫌啊?   可能是有點的,但是上海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百多年的洋風浸淫,對此並不為忤?。   場景二中的下只角,就是由於租界而來,舊上海從1845年11月起設立租界,到1943年8月止,期間近百年的租界史,形成了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的上海租界。由於租界的設施、管理乃至生活水準,都要較華界更勝一籌,所以在上海話中,租界也被叫做上只角,而華界則是下只角,只因最早的上海老城廂在地圖的下方所致也。 (寫於2008年3月17日)

裡外有別 上下分明

  場景一:陝西路長樂路某小店,打扮時髦的中年店主對正在猶豫的姑娘說「小阿妹,儂放心好唻,搿點衣裳儕是從裡廂弄出來呃,幫外頭一模一樣呃,有點花頭,只有外頭有呃,全上海就阿拉一家有,儂穿穿看,勿要忒洋氣噢」。   場景二:某高檔寫字樓,幾個清潔女工正在背後議論同事「儂勿要看伊是下只角來呃,伊拉倪子嘞外頭呃,據說混得老好呃——」   關鍵詞:裡廂 外頭 洋氣 下只角   「裡廂」是很普通的上海話,最最常見的搭配是「屋裡廂」,「屋裡廂」就是「家裡」的意思。既可以是家中屋頂下的任何東西,「阿拉屋裡廂有三間房間」,也可以是家庭成員的無限外衍,「阿拉屋裡廂,外婆講了算」,由於這樣的特徵,弄得上海的小朋友一開始學英語,老是搞不清「home」和「family」的區別。   「裡廂」就是「inside」,可以是物理或者邏輯上的大多數範圍,小到「餅乾聽」,大到一個國家,都可以是「裡廂」。然而,再大的話,上海人就不叫「裡廂」了。萬事總有個界,過了界,性質就變了,出了國界,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外頭」本來也是極普通的上海話,指的是一個範圍的外面,「學學外頭」、「屋裡外頭」等等。   但是,若上海人略帶神秘,把「外」字拖長一點,重音落在「外」字上,這個「外頭」就是特指「國外」了。所有的國外,不管是日本、英國、美國乃至新幾內亞,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但凡家中有孩子在國外,就是「伊拉倪子嘞外頭呃」,而舶來品則是「外頭帶來呃」。在場景一中,老闆娘很得意的就是她的衣服都是國外才有的款式,而她說的「裡廂」是指專門生產外貿產品的廠家,在國內不做零售,所以要靠本事去「弄」來。   有一段時間,上海有許多賣衣服的都號稱自己的東西是「專門幫外頭做呃」,多做了幾件就在她的店裡賣,再看看銘牌,都是「外頭」數一數二的名牌,於是生意頗好。   其實,那些外貿尾單「根本就是假貨」。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了一些「外頭」在中國設廠的公司,其嚴格的科學化管理,不要說從裡面「弄」出成箱的產品來,就是「邊角料」的處理,也有嚴格的規範制度。   再有些定牌生產的廠家,就是中國的廠家為外國品牌生產東西,有些店家說「外國人定了三萬件,伊拉自家多做兩件,拿出來賣呃」,這其實也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家民營企業會看重「多做幾件」的小利而去冒丟失訂單的風險的。再說了,現在的製衣廠,完成訂單尚且來不及,哪有空來「多做兩件」?   場景一中,還有一個詞叫做「洋氣」,如今已不常用了,這個詞曾經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風靡一時。那時,評價一個女孩子的好壞,不像現在說「氣質好」,那時最高的評價是「老洋氣呃」。洋氣的人首先要皮膚白,皮膚白了再配以帶有西式元素的服飾,就像一個小洋囡囡了,若是還能說上幾句洋文,可是「洋氣十足」了。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洋氣」並不是件討人喜歡的事嘛,還有點「崇洋媚外」之嫌啊?   可能是有點的,但是上海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百多年的洋風浸淫,對此並不為忤?。   場景二中的下只角,就是由於租界而來,舊上海從1845年11月起設立租界,到1943年8月止,期間近百年的租界史,形成了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的上海租界。由於租界的設施、管理乃至生活水準,都要較華界更勝一籌,所以在上海話中,租界也被叫做上只角,而華界則是下只角,只因最早的上海老城廂在地圖的下方所致也。 (寫於2008年3月17日)

國際先驅論壇報 傳遍世界除中國

我很喜歡這份報紙,國外的大多數五星級酒店都有贈送,上網查了一下,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可直接訂閱,甚至包括北朝鮮在內,奇怪的是,居然不能送達中國。  其實對於大多數雜誌報紙來說,直接在網上訂閱,比通過所謂的「代理商」更便宜、方便,就拿National Geographic來說吧,我已經訂閱了有五六年了,只要在網上通過信用卡直接付費,下個月雜誌就會送來了。後來我又訂了Vogue, Popular Science, Wired和Gourmet幾本,價格都不貴(至少比看同名國內雜誌值)。 這些雜誌會從廣州或者天津發送過來,據業內人士說,雜誌社先是整批運送中國,然而再通過國內的辦公室轉發。 (以上寫於2009年1月19日) (以下2021年12月15日補充) 2013年2月25日,紐約時報公司稱《國際先驅論壇報》將更名為《國際紐約時報》,后又于2016年10月更名为《紐約時報国际版》。

國際先驅論壇報 傳遍世界除中國

我很喜歡這份報紙,國外的大多數五星級酒店都有贈送,上網查了一下,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可直接訂閱,甚至包括北朝鮮在內,奇怪的是,居然不能送達中國。  其實對於大多數雜誌報紙來說,直接在網上訂閱,比通過所謂的「代理商」更便宜、方便,就拿National Geographic來說吧,我已經訂閱了有五六年了,只要在網上通過信用卡直接付費,下個月雜誌就會送來了。後來我又訂了Vogue, Popular Science, Wired和Gourmet幾本,價格都不貴(至少比看同名國內雜誌值)。 這些雜誌會從廣州或者天津發送過來,據業內人士說,雜誌社先是整批運送中國,然而再通過國內的辦公室轉發。 (以上寫於2009年1月19日) (以下2021年12月15日補充) 2013年2月25日,紐約時報公司稱《國際先驅論壇報》將更名為《國際紐約時報》,后又于2016年10月更名为《紐約時報国际版》。

[韓國]李朝老店有風格 美國人說韓國菜

這家店是一個美籍韓人帶我去的,估計在韓國FQ的眼裡,她就是「韓奸」。她說她對這家飯店很有感情,這家店裡沒有椅子,一定要坐在地上,地下有供暖的管道,坐著很舒服。只是我坐不慣,坐下十分鐘以後便開始左右搖擺,無法象韓國人那樣端坐不動。 店名「李朝」,在首爾算是名店,除了這家,還有在辦公樓裡現代裝修的餐館,那裡就有椅子了,我後來也去過,另文詳述;這樣,我們看圖說話吧。 這是吊在屋簷下的,用來調味的,也就是粗糙版本的「味噌」 據說這家店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擁有這口井,所有的食物都是用井水調製的 你要是單獨看到這張照片,一定會以這是東北的某個家庭餐館 飯店內部 一碗湯,是三個人share的 這是主食,一人一鍋,先用勺子把飯臽出來,底上的飯焦刮不下來,倒入熱湯,放在一邊泡著,等吃完飯,可以喝。我的韓國同事告訴我「以前窮的時候,家家都這樣」 這就是臽出來的飯,挺好吃的 一份豬肉片,也是share的,很小的一碗,味道倒是不錯 炸黃瓜和蛋,味道也不賴 涼拌粉絲小碟 油煎小黃魚,注意,這個小黃魚是不把肚腸取掉的,也就是「原生」的 最後兩張是牆紙的特寫,這些是漢字的韓語發音,我的同事說她能夠認識四百個左右的漢字,她父親這一輩大約能認一千個左右

[韓國]李朝老店有風格 美國人說韓國菜

這家店是一個美籍韓人帶我去的,估計在韓國FQ的眼裡,她就是「韓奸」。她說她對這家飯店很有感情,這家店裡沒有椅子,一定要坐在地上,地下有供暖的管道,坐著很舒服。只是我坐不慣,坐下十分鐘以後便開始左右搖擺,無法象韓國人那樣端坐不動。 店名「李朝」,在首爾算是名店,除了這家,還有在辦公樓裡現代裝修的餐館,那裡就有椅子了,我後來也去過,另文詳述;這樣,我們看圖說話吧。 這是吊在屋簷下的,用來調味的,也就是粗糙版本的「味噌」 據說這家店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擁有這口井,所有的食物都是用井水調製的 你要是單獨看到這張照片,一定會以這是東北的某個家庭餐館 飯店內部 一碗湯,是三個人share的 這是主食,一人一鍋,先用勺子把飯臽出來,底上的飯焦刮不下來,倒入熱湯,放在一邊泡著,等吃完飯,可以喝。我的韓國同事告訴我「以前窮的時候,家家都這樣」 這就是臽出來的飯,挺好吃的 一份豬肉片,也是share的,很小的一碗,味道倒是不錯 炸黃瓜和蛋,味道也不賴 涼拌粉絲小碟 油煎小黃魚,注意,這個小黃魚是不把肚腸取掉的,也就是「原生」的 最後兩張是牆紙的特寫,這些是漢字的韓語發音,我的同事說她能夠認識四百個左右的漢字,她父親這一輩大約能認一千個左右

[韓國]吃烤肉並不算貴 有牡蠣權作邊碟

韓國的物價是出了名的高的,我們經常聽到有種說法「韓國人連肉也吃不起」,我走馬觀花幾天,所見如下: 辦公室的低級文職員工的工資是3000美元,用人幣算是2萬出頭一點 出租車的起步費是9.5元和22.5元兩種,看車型了,後者經常停在五星級賓館門口等客 這篇文章中的烤肉,就是下面照片中的,兩個長條的,分別是8000韓元(40元)一條,兩條起售,這個價格並不比上海的任何一家韓式烤肉店貴 下面的有一堆黑黑白白的照片是牡蠣,免費的外送,據說韓國人很喜歡吃這個,據說吃烤肉的話一定有這個送 Starbucks我常喝的Grand Americano是3800韓元(19元),而上海是24元 一個小時車程的機場大巴是14000韓元(70元),而上海是30元(如果沒有漲價的話) 我最喜歡在烤肉時吃的芝麻葉 外送的湯,很少一點點,端上來時還是滾的 烤盤的邊上有個缺口,而烤盤本身是一邊高一邊低的,油可以從這裡流出來

[韓國]吃烤肉並不算貴 有牡蠣權作邊碟

韓國的物價是出了名的高的,我們經常聽到有種說法「韓國人連肉也吃不起」,我走馬觀花幾天,所見如下: 辦公室的低級文職員工的工資是3000美元,用人幣算是2萬出頭一點 出租車的起步費是9.5元和22.5元兩種,看車型了,後者經常停在五星級賓館門口等客 這篇文章中的烤肉,就是下面照片中的,兩個長條的,分別是8000韓元(40元)一條,兩條起售,這個價格並不比上海的任何一家韓式烤肉店貴 下面的有一堆黑黑白白的照片是牡蠣,免費的外送,據說韓國人很喜歡吃這個,據說吃烤肉的話一定有這個送 Starbucks我常喝的Grand Americano是3800韓元(19元),而上海是24元 一個小時車程的機場大巴是14000韓元(70元),而上海是30元(如果沒有漲價的話) 我最喜歡在烤肉時吃的芝麻葉 外送的湯,很少一點點,端上來時還是滾的 烤盤的邊上有個缺口,而烤盤本身是一邊高一邊低的,油可以從這裡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