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青城山天下至幽 半山面辣得爽氣

04/23/07   自從杜甫寫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之後,青城山就有了”幽名”,所謂”青城天下幽”。   好個青城山。本來,我這回提早去成都,是想到樂山去看大佛的,四川去了那麼多回,居然一次都沒去過,也太說不過去了。成都的街上,到處掛著評比”全國最佳旅遊城市”的標語,在我看來,成都這種地方,根本就應該退出比賽。為什麼?公平競爭嘛。有了成都的參加,這個比賽就是不公平的了,你看成都的地圖,四周全是可玩可游,可圈可點的地方,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最佳旅遊城市。   我就是在新南門的車站,錯過了去樂山的班車,然後在地圖上看到青城山的字樣,突然有了一踏青城的雅興,也突然想起了青城山乃是道教的發源地,我甚至還寫過一篇《鬼迷張天師》的文章,張天師就是張道陵,就是在青城山”發明”了道教,中國本土的宗教。   其實我雖然是個佛教徒,事實上和道教倒是大有淵源的呢。大家知道我姓邵,河南有個叫邵偉華的,所謂的中國當代易學大師,我還在青城山上看到一本《中國古代算命術》,標著是邵偉華寫的,仔細一看,其實是上海的洪丕謨寫的,我熟讀那本書,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來。你想,本來也是本好書,但是盜版書商為了賣得更好,假托邵偉華寫,可見邵偉華的名氣有多大。   邵偉華為什麼名氣那麼大?因為他是邵雍的第二十九代孫,邵雍是誰?宋朝大理學家也,大家熟悉的邵康節,就是他。發明梅花易數的,也是他,甚至連朱熹都說”伏羲八卦”就是邵雍悟出來的。他還有一個極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生了一個兒子,那個兒子叫邵伯溫,就是寫了《皇極經世》的那個,呵呵。   邵康節很厲害,生了邵伯溫,邵伯溫也很厲害,生了邵某某,邵某某生了邵某某某,然後一直生,生到我爸爸,我爸爸也很厲害,把我生了下來。這些事,都可以在我們家的家譜是找到,我們的家譜,在文化大革命被抄,等到發還的時候,家譜還是以前的家譜,只是上面多了個”上海圖書館”的圖章。家譜中,詳細地記載著誰生了誰,一直生到我的曾祖父為止。可以肯定的是,我是邵雍的嫡傳,而我們的家譜上,沒有邵偉華的傳承,他應該是另一支的。   曾經有人和我爸爸開玩笑,說他根本不用練什麼氣功、學什麼道法,血液裡就有著與生俱來的”仙氣”,還有說得更懸的,說我們家的男子手臂上有根筋,是常人沒有的,那是”仙筋”,當然,全是無稽之談罷了。然而,從家族傳承來說,我應該和道家的關係更親近一些,因為祖先學道、修道的有一些,卻沒有當和尚的,廢話,有人當和尚,還會有我嗎?   呵呵,很好玩吧,我是道學大家邵雍的後代,所以說什麼,也要到青城山玩玩了。簡單地說一下,道家有一種思想,就是”追求享樂”,他們不相信什麼來世,他們講究要活就活得自在,今生就要活得好一些,活得長一些,才不去管來世呢。所以道家有練丹之說,追求的都是”長生不老”,不但要活得長,而且還要不老,常保青春,才能隨心所欲。你說要是老了,玩不動了、吃不動了,活得再長,也沒有意義啊。   你知道青城山的道士,發明了什麼?白果燉雞,家父曾經在青城山,吃過用三斤白果加一隻雞一隻蹄膀合燉的美食,唸唸不忘,常常提起,可見此物之美。   不過,我可沒有他的面子大,沒人請我吃這麼好的東西,我上青城,只有吃了一碗麵。   那天去青城山,在新南門乘車,已經下雨了,而且還沒有帶傘,到得山門的時候,下著毛毛雨,或者說,比毛毛雨還小一點,就是”時而飄幾滴雨”,剛經雨的青城山很乾淨,很秀靈,地上是濕的,空氣也是濕的,頗有幾分清新的感覺。   上山,並不累,只是天雨路滑,要小心一點。雨還是”時而飄幾滴”,山路中的能見度大概一百米左右,前方所望,全是水汽,便如走在雲中一般。   在青城山過夜,應該別有情趣,青城山的道觀是帶客房的,上清宮裡就可以住,最好的標準間,120元一晚,最差的是一房四鋪的房間,在古建木樓上,只要60元一間,除了標準間之外,其它均不附帶衛生間,雖然條件可能差些,但對於背包客來說,是個很適宜的價格。由於青城山到成都只要一個小時,估計這裡的客房並不緊張,絕不會像黃山那般,動輒上千乃至幾千的房價。   住在上清宮裡,怕是會挺愜意的,別的不說,上清宮裡還有涼麵、熱面、酸梅湯、粽子和酸辣粉賣。上清宮的道士在功課之餘,也參與經營,不像別的宗教神職人員,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道士是最親近常人的。   上山,可以乘坐纜車,我是極懶的人,就像道士一樣,追求享樂,所以,能坐著絕不站著,所以有纜車坐,就絕不親自爬了。   可是,要坐纜車,必須要過一個湖,湖裡有條船,湖底有根鋼索,兩岸都有絞盤,絞盤一收,船就能無聲無息地從湖上劃過,既安靜又環保,真是個好主意。無奈,擺渡要收五元錢一次,來回都要錢,可是不過湖,就坐不到纜車,真是生財有道。 (一個大湖,只有這麼一條渡船,倒也漂亮) (湖邊的長廊,一排的竹桌竹椅,很有成都的”派頭) (長廊上的花朵,開得爛漫) (從湖的另一頭看長廊) 坐纜車,可苦了我這個懶人,因為–下雨了,索道漸漸升高,雨也漸漸地大了起來,長長的索道不斷往上升,樹木蔥鬱,根本就看不到盡頭。速度和雨點應該是成正比的,奇怪的是,速度不快,雨卻也不小,等我”慢慢悠悠”到達盡頭,前胸後背已經全濕了。 很是狼狽地離開了纜車站,穿著件濕短袖的我,感覺很冷,雖不是刺骨的那種冷法,卻也足以使我不自覺地抖起來。 半山腰,有塊小場地,兩個籃球場見方,是上山的必經之路。場地中央,放著兩隻灶頭,上面是平底鍋,煨著一鍋小小的洋山芋,一鍋不知名的點心。我有點餓,其實我更冷,但我始終不覺得洋山芋能讓我熱起來。 邊上還有個廚房,鍋碗瓢盆的倒還很熱鬧,只是一眼望去,沒有什麼做菜的原料。一問,原來,只有面賣。 大家知道,我是跑東跑西都喜歡點上一桌的人,無奈在”追求享樂”的青城山上受苦,看來只能在雨中吃碗麵了。 面端到了桌上,自己端的。面上蓋著一些豆苗,倒是翠綠可愛。面是那種寬寬的,極薄的,我雖不怎麼吃麵,但是一看這面,就知道是沒有嚼頭的那種卷子面,軟軟的、綿綿的那種,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面。 把面端過去的時候,就聞到了一股香味,辣辣麻麻的香,這種香味,瀰漫在整個成都,也瀰漫在了雨中的青城山。 麵湯幾乎看不到,因為根本就沒有湯嘛,全是厚厚的一層辣油,拿起筷子輕輕一拌,香氣更濃。這樣的一碗麵,雖然很香,我卻還是不敢吃。 就在八年前,就在青城山邊的都江堰,我突然腹瀉起來,細究起來,竟是隔天吃得太辣,水土不服而致。這回看到如此一碗辣麵,怎能不觸景生情哦!…

[成都]雅奉茶附庸風雅 著漢服兩頭不著

04/22/07   成都難得一見如此的好天,竟是豔陽高照,以前我每次到成都,都是昏昏沉沉的悶熱天,雲很低,沒有太陽,濕濕潮潮的,難怪成都女生的皮膚,都特別地好。   下午,便在豔陽中,信步來到文殊院,文殊院很大、很乾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的所在地。門票不貴,地方更是寬敞,一進進的有許多殿,慢慢逛逛玩玩,倒也不覺得熱。還有一點好處,文殊院的人並不多,三三兩兩的,在繁鬧的成都,有這麼一個清靜的所在,倒也不容易。   最後一個院落,很大,奇怪的是,有許多的人,像是在搞什麼法事。院落中擺放著許多地墊,地墊上有座墊,有水瓶,每個地墊上,還有一具茶壺,四隻小茶盅,奇怪的事,地墊上都沒有人坐著,茶盅裡也沒有茶,看來不像施茶活動。我正口渴呢,不過這麼小的茶盅,看來解不了渴。   仔細一看,邊上的廊房前掛著一條橫幅,寫著”世界奉茶日”,原來是”奉茶”,不是”施茶”,據說在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個週末,全世界會同步地舉行這個”奉茶”的活動,橫幅的落款,是一個叫做”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這算什麼組織?一個推廣協會?所有的會員都是”推廣”愛好者?在我想來,推廣協會的作用應該和CEO差不多,他本人不必是這家的公司的用戶,甚至可以喜歡競爭對手的產品,他只要負責公司的營運和管理,這才是”職業經理人”的風範,那麼”職業推廣人”,應該也有這個水準。   稱之為”地攤”吧,更貼切一些,我留心觀察,所有地攤用的茶具,都是不一樣的,相當精緻,絕非常人之品,而用的包,都是雙肩背的綠色包,上面有”陸羽”的字樣,用的水瓶,大多都是膳魔師的真空大水瓶,真夠奢侈的。奇怪的是,人們都三三兩兩地聊著天,沒有在沏茶,這更打消了想”討杯水喝”的願望,不過倒是增添了我的好奇心。   突然,院落的中央,有個姑娘用話筒喊起話來,說是請大家入座之類的,於是人群紛紛散開,坐到地攤上。坐姿各異,煞是好看,有趺坐的,有跪坐的,有蹲著的,也有側坐的。可憐一眾成都女生,短裙加上低胸大領的衣服,真是叫怎麼坐都坐不好。   大家紛紛開始泡茶,主持人說”請將茶按順時針,奉獻給你左邊的三位”,於是大家紛紛站起,場面那叫一個混亂,有人”嚴守崗位”,等著別人送茶過來,有的”身先士卒”,捧著個茶盤一路送將過去。有幾位好像很懂禮義,”裝”作謙恭,低著頭,一個個位子上先鞠躬,後坐茶,只是光顧低著頭,根本就不管位子上有沒有,一律鞠躬,知道的知道是在奉茶,不知道的,還以為什麼巫術呢。   你想,成都是一個坐在竹椅上喝茶,吃瓜子隨便往地上吐的地方,居然出現這麼一群人,是不是有點格格不入。看他們喝的那些茶,有普洱、有龍井,都是好茶,這根本不是成都的精髓。   我想,這種活動,根本就應該放在”天福茗茶”的門口去舉行,絕不應該在廟裡沽名釣譽嘛,我佛慈悲之心乃是照應萬物的,無貧無富,可這架勢,哪是窮人們玩得起的啊?我很有心想使一個壞,去找四個搪瓷小杯子,而且要破破的,裡面的鐵露出來的那種,泡上一”銅吊(壺)”的大麥茶,或者是決明子茶,用我的破搪瓷杯大麥茶,來換他們的精瓷普洱,我想在場面上,這些自詡為有愛心的人們,肯定是會和我換的,但是他們的心裡,多半比吃了蒼蠅還要難受,這些人,就該這麼治。   這樣的活動,哪怕放在文廟,也比放在佛廟好,佛廟本來就”禁高聲”,居然還有大話筒來主持,進行這種從表面到骨子都透著虛偽的活動,不只佛會如何地想。就算你們要在佛廟裡搞,搞這種高雅的活動,但請不要忘了還有我種口渴人,你們能不能就放個保溫桶,泡些茶葉末子,讓我解了渴再說啊?   文殊院裡其實是有茶室的,茶室在一片小樹林中,雜亂地擺著小方桌,每張方桌邊,都有四五六七隻竹椅子,人們三三兩兩懶洋洋地坐在那裡,喝茶、打牌、吃瓜子,這三件事,是成都茶館的風景,那樣的生活,讓人看著就舒服,為什麼?”不累”!不管生活貧富,只有”不累”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在成都的茶室裡,你才能感受到”幸福”,而在那”奉茶會”上,怕是連自我都早已迷失了。   第二天,看報紙,原來也是在”五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成都還搞了一個女孩子的”成人禮”,大家穿著漢服,舉行了一些什麼”及笄”的儀式,現場我是沒看到,不過在報紙上看到了照片 ,真是所謂”不倫不類,有辱斯文”。   別的不說,就算是漢服鼓吹者,自己也沒搞清,這漢服一物,到底是”漢朝”的服裝,還是”漢族”的服裝。若說是漢朝的服裝,那麼”身體髮膚,來自父母,不得絲毫有損”,這些傢伙,留個短髮,也敢穿”漢朝”的服裝,是為大不孝也,不信你去看,所有的男生,都是短頭髮,還想穿著長袍大褂招搖過市,真是服了他們了。他們到底想宣揚什麼呢?難道展示”不孝”,也叫宏揚中國文化?況且,這完全是被扭曲了的中國文化,別的不說,就是衣服的料子也不對,你用現代化的織染料子,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嘛。   也有人說,那是”漢族”的服裝,哼哼,更不對路了,漢族始終是個包容大度的民族,也始終是個發展的民族,說實話,在如今的”漢服”上,我看不到絲毫的”發展”,也看到一丁點的”大度”,難怪有人說現在的漢服,根本就是壽衣,而片面鼓吹”漢族”服裝,也根本就是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   好好的一個隨性自然的成都,就被這些”奉茶”的、穿”漢服”的,搞得烏煙瘴氣,但願這種打著”恢覆文化”、”保護文化”之名的破壞文化者少一些,因為這些人,早已”人心不古”了。 (奉茶日的橫幅) (這位師父,你來湊什麼熱鬧嘛?佛說”不入文字”,連文字都不入,還來擺什麼pose嘛!) (怎一個亂字了得) (擺得倒也好看) (看到了吧,背包是統一的,上有陸羽茶社的字樣) (開始沏茶了,兄弟我已經渴死了,大麥茶有沒有啊?) (這位姑娘,穿成這樣,低胸短裙,所以只能還個半禮,躬再鞠得低一些,就麻煩了) (這才是文殊院中真正的茶園) (涼亭裡擺著的竹椅,”會務”忙的時候,都要拿下來) (偶爾看到一個”智慧之旅”禪修營的告示,召收營員,居然也要”高中以上學歷”,這看頭,喝茶、唸佛,看來都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事了,還非得是個白領才行啊)

[杭州] 平民瀏覽國賓館 皇家花苑風景好

03/20/07 那天週二,從酒店出來,去找丈人、丈母,然後驅車接了Helen她們,到西子賓館去玩。西子賓館在哪裡?在雷鋒塔的後面,入口處在雷鋒塔停車場往東五十米處,一個很窄的道,車子駛入,門口有武警站崗,武警會問你”幹什麼?”你只要理直氣壯地說”吃飯!”,把車直接往裡開就是了。 西子賓館原名”汪莊”,原是汪姓徽州商人的莊園,這可不是一般之地,乃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都住過的地方,進入園子,可以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那些名人的簽名,或者說,刻著領導人的簽名,一般的趙薇之類,就算來了,也沒資格刻名字上去的。 這塊石頭,想必有許多故事,林彪是否來過?如果來過,石頭上的名字呢?林彪的名字沒留過,趙紫陽呢?如今的石頭第一排都刻滿了,那麼胡溫來了之後,刻在哪裡呢?換石頭?那麼這塊石頭,前後換過幾次呢?以後還要再換幾次呢? 西湖十景都聽說過吧?西湖十景之一”雷鋒夕照”,真正的位置就在汪莊裡面。你看,這是其中的一個餐廳,身後就是新建的雷鋒塔。 整個汪莊,你信步走走,到處都是風景,而且很好的一點,沒有人。門口武警把守,有幾個有膽往裡闖啊? 這塊排著輪胎的,是”皇家碼頭”,用來停靠畫舫的,上網查了一下,收費是2600元一個半小時。 那幾天,正在修路,據說是要重鋪柏油,大型的壓路機正在開動,好幾車柏油剛剛運到,看他們忙得不亦樂乎。草坪上放著桌椅,可以自己坐,如果帶著茶水、瓜子,盡可以憑湖賞景。 看到畫面正中的樓門了嗎?那就是一號樓,真正的行宮,建於1958吧,然後毛澤東在中國最動盪的1959至1975年間,在此住了27次,就是在這裡,揮灑江山。 這是個內湖,當然,肯定是連著西湖的,小小的湖,有亭有橋有堤,一直覺得蘇州的園林精緻,這裡也精緻,而且沒有蘇州園林的侷促之感。 汪莊裡吃飯,並不貴,幾個菜,兩瓶啤酒,不過300元錢,當然和外面的紅泥比,是要貴上許多了,但這樣的地方,這個價錢,著實不踐。因為飯店開著,根本不是為了掙錢的,那場面,那外圍風景,靠菜錢是絕對賺不回來的,既然賺不回來,就乾脆不賺了。價錢之後,要收百分之十五的服務費,這筆錢,要是毛大爺還活著,估計要被氣死,”為人民服務”還是他題的字,沒想到就在他的行宮裡,服務還要另外收費的。 汪莊也有自助餐,午餐168(好像),晚餐198,邊上有桌正在吃自助,其中一個人說”當時,我還只是個副師幹部”,呵呵! (這道是汪式鱸魚,很小的一條,很透,脆且香,卻又不柴,味道好) (蘇式小排,呵呵,在杭州也能吃到蘇式小排,這可是兩個菜系的) (羊羔凍) (火丁小豌豆) (薺菜牛松窩窩頭,薺菜牛肉餡,自憶拌的,想想當年”憶苦思甜”,也是吃窩窩頭啊) (肉鬆扒茄子) (雙脆生魚片,黃瓜片和彌陀芥菜片,是為雙脆)

[安徽] 安徽一路行 之四 潛口 槐塘 稠墅 歙縣

11/24/06 週五         來了幾天,走走看看玩玩吃吃,天天下雨,天天看美景。今天稍稍睡了個懶覺,也不過睡到九點左右,這裡晚上極靜,所以睡眠的質量相當好。         今天去哪裡呢?本來這次來徽州,主要就是辦事,順便打探路況、景點,為以後的大規模活動做準備;所以,我們決定仔仔細細把去唐模的路搞清楚,免得以後還要走那條田埂,再說了,這條田埂以後還有沒有,還能不能開,都是問題呢。         我依然惦記著棠樾,昨天的老太太說棠樾的路是單向把守的,就是說從東面不能進西面,從西面卻可以出東面,我想去試試。         和丈人研究了半天地圖,發現的確另外有一條路,是從潛口過去的,還記得潛口嗎?就是昨天看到奇奇怪怪的磚塔的地方。那座磚塔,或許叫文峰塔,因為回到酒店看資料,說潛口有座著名的文峰塔。         早上辦點私事,中午就到園區的食堂吃飯,說是食堂,裝修也是不錯,沒有菜單,看菜點菜。能夠參觀廚房,是我極喜歡的方式,於是躥到廚房,點了兩菜一湯。         先是看到一面盆魚,就是上次在老徽館吃過的那種,服務員說是「老虎魚」,記得魚挺嫩、刺也少,就點了一個;另外要了一份水筍燒肉,外加一份酸菜豬血湯。 (老虎魚) (這麼大一盆老虎魚)         等的時間還挺長的,我就在傳菜口看廚師操作,外面的雨稍稍大起來,浠浠瀝瀝的,好在園區很整潔,下雨倒也不惱人。         菜餚很好吃,水筍嫩且有嚼勁(兩樣佔全,很不容易),只有肉味、未見肉星,雖然我的確是很想吃肉,但是燒水筍的境界就是要「眼中無肉、味中有肉」才對啊!         魚很新鮮,燒得不錯,值得一提的是酸菜豬血湯,咸酸中帶著辣味,血塊又極嫩,味道非常的好,美中不足的是飯是(米山)米,稍嫌粗糲。飯後結賬,打了折55元,看來廚房也不便宜。         吃過午飯,把GPS先設到潛口,就出發了。出文化園,往北,過岩寺,就有路標指向潛口,從路口左轉往西,遠遠地看到一座高塔,於是遠遠地停了下來,然而仔細辨認之後,發現並不是昨天傍晚看到的那座,昨天的那座比較低,再看附近的地標,原來這座高的,才是潛口著名的文峰塔。         文峰塔並不在大路上,遠遠的望去,筆直地樹在那兒,四周全無高物,雖有突兀之感,倒也不失挺拔之美。 (這才是真的文峰塔) (文峰塔)(下尖塔)         繼續往前,轉個彎,就看見昨天的那座塔了,於是停車,走下農田,仔細地看看。這座塔很破,但很有韻味,塔門(其實沒有門,稱之為塔洞也可)上方,有塊木牌子,斑斑駁駁,看來也有些年頭了,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尖塔」,噢,原來這是下尖塔。         外牆上的「毛主席萬歲」還在,只是已經黯淡了,我去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看到過無數的黯淡了的「毛主席萬歲」出現在不同的文物上,即便是在札什倫布寺,依然可以見到牆上的標語。雖然我一向反對演唱樣板式之類,但我也一向建議要保留這些「毛主席萬歲」,就應該讓它留在布達拉宮的牆上,就應該讓它留在樂山大佛的腳上,讓後人看看曾經的瘋狂。         保護單位其實沒有任何的保護,走進塔裡,裡面一團糟,地上有各種廢棄物,幾乎不能落腳。抬頭一看,塔是實心的,天花板低低的,用磚砌成,很是整齊均勻。 (塔樓一層的磚頂) (題記:錯過了,錯過了,都進了塔,居然還是錯過了。回到上海,一查,才知道下尖塔不同凡響,這座塔其實有兩層,一樓一層,二樓到六樓一層,只要再往裡走,就可以發現一個暗梯,可以一直通到六樓,並且樓上還有壁畫。據說,這是中國唯一的一座穆斯林「佛」塔,類似的塔只有巴勒斯坦才有了。下回去,怎麼也要爬上去看看)。         下尖塔的斜對面,往西幾百米,沿路的農田裡有座牌坊,上面寫著「金紫祠」,牌坊很漂亮,只是農田中沒有路可以過去,免得踩壞了別人的菜,只能作罷。丈母娘說應該後面有祠,我說就算有,文化大革命估計也毀得差不多了。(回來後查資料,果然有祠,是潛口的汪氏宗祠,潛口汪氏是大族,只是祠已經成了糧管所,至今仍是糧管所的產權,糧管所已經投資了12.5萬元搞開發,尚需1000萬元的後期投入,正在網絡上招商呢。)         再往前一二公里,就是潛口民居的風景點了,分為兩個大宅院,左邊(東)是明朝的,右邊是清朝的,兩大群落中隔著一條河,風景著實不錯。只是兩大群落都有高牆,看不清裡面到底如何。 (這就是潛口,明居的院落) (潛口,左邊是明居,右邊是清居) (潛口,清居的院落)         來說說去唐模的路吧,去唐模的路就在潛口民居和金紫祠坊的當中,是條鄉道,入口很小,而且正對著入口是看不到路的,必須膽子大些往裡開,然後峰迴路轉,路就現在眼前。         路也很窄,當然要比那條田埂好得多,往北開大約五門公里,就可以轉到大路——唐模路上,從西面到唐模。…

[安徽] 安徽一路行 之三 唐模 呈坎 豐樂湖 「一樓」

11月23日,週四         昨天在西遞迴來的路上,酒店裡有個姑娘打電話給我們,說是可以幫我們安排旅行計劃,並且有打折的門票出售。 (怎麼樣,早餐夠豐盛吧?)         早餐還是在酒店吃自助,今天可能人更少吧(其實昨天也沒見別的客人),所以自助改成了套餐,每人兩大盆,根本就吃不完。於是用餐巾紙包起「乾糧」,到園區的湖裡去餵魚。園區很大,也很漂亮,有湖,湖上有亭喚「文昌閣」,也有長廊、九曲橋。湖裡有魚,魚很多,而且很大,全是紅色鯉魚,煞是好看,據說熱天魚更多,如今都躲在湖底。         來到酒店的服務部,他們已經搞定了徽州區內的景點,可以打八折,其它的,據說正在聯繫協調中。據他們的推薦,我們買了唐模和豐樂湖的票,分別是打了七折的35元,和打了八折的36元,服務部拿出兩張紙來,寫上景點的名稱、人數、日期,蓋章、收錢。         GPS設定到了唐模,出發嘍。大約二十分鐘後,車到了棠樾,記得嗎?就是我說我唯一想看一眼的地方,有牌坊群的地方。         按地圖,到唐模,先要經過棠樾;到棠樾,先要經過鮑家花園。鮑家花園是在路邊的,車過處,停車場上只有一輛車;而棠樾就成問題了,棠樾景點不在路邊,而是在路的正中央,換言之,你要從這條路過去,就必須先進入棠樾景點。         當然,要進景點,就得買票。離開上海之前,我做了功課,說是只要和看門的說去唐模,就可以進入棠樾,不用買票,只要不拍照就可以了。於是把車開到棠樾的路口,這才發現那裡已經造起了鐵欄,看樣子就算付錢、買票,都過不去了。         沒轍了,GPS也找不到另外一條路了,要繞的話,估計沒個十幾公里、二十公里是斷斷繞不過去的。         棠樾門口有賣地圖的當地人,見我們過不去,說是可以帶我們走小路,收費2元。於是請了個老太太上車,老太太讓我們朝原路返回。         一路往東,開過鮑家花園,老太太讓我們右轉,一個135度的右轉,開到了一條田埂上……         其實老太太也不老,大約五十多歲的樣子,據她說,她是六七歲的時候從溫州「逃難」過來的,現在她的兒子,又到溫州去打工了。她還說,棠樾的景點被屯溪的人承包了,所以把路也封了,「壞死了」,是她經常說起的一句話。 (就是這樣的田埂,這段還算寬的)         順著田埂開,別說是雨天,就是平常日子,要開過這條田埂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於是一路只能踩剎車、繞水塘、借路肩,前前後後、搖搖晃晃,開了半個多鐘頭,終於開回大路,再往前不過幾公里,就是唐模的停車場了。 (田間的茭白根)         聽我說了半天「唐模」,是個啥玩意呢?就是個山青水秀的旅遊點,「唐模」是個地名。這個旅遊點有啥稀奇的呢?最稀奇的是有棵千年老槐樹,電影黃梅戲《天仙配》就是在這棵樹下拍的。 (這就是拍《天仙配》的大槐樹) (安徽就是牌坊多,程朱都是安徽人,他們講究貞潔,家鄉的人總要支持一把吧。當然牌坊不僅僅是貞潔牌坊,還有各式各樣的,這塊就是同胞翰林坊,兄弟兩個,都做了翰林,於是樹了塊坊) (檀干園一角) (檀干園的煙雨)         唐模這個景點,大約二三公里長,寬則幾十米而已。有一條溪,從唐模景點穿過,沿溪的石階,據說是古驛道。唐模這個地方,以前是私家花園,花園裡有個湖,據說是主人的母親想去杭州看西湖,但年歲已大走不動,於是孝子給老娘挖個湖出來,又據說湖裡的景緻,都是可以和真的杭州西湖match起來的。         整個唐模景區,就是我們三個人玩,天下著濛濛細雨,走在石板路上,聽著小溪嘩嘩的水聲(小溪的水是「嘩嘩」的?小學語文書上說是「叮咚」或是「潺潺」的!),你說該有多麼寫意?         「假西湖」在檀干園裡,還要驗一次票(後來發現),石板路的這頭有人賣票、收票,另一頭正在修建,直接連到地裡。湖水平靜,間或有只野鴨躥過,著實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唐模的美,是無法寫出來的,最好是自己去感受一下,然而它的美,或許只有在這種淡季加下雨的日子,才能夠顯現出來,試想若是在黃金週,大家摩肩接踵,揮汗如雨,怕是再美的景緻,也無法感受了吧。阿婆常說「西湖的人頭比石頭多」,是啊,那樣的話,所望儘是人,又有什麼趣致呢? (唐模的西湖) (唐模的西路,從這裡進來的話,不用買門票,但是看不到「西湖」和干園) (唐模的西側)         離開唐模的時候,唐模的服務員接到電話,是豐樂湖打來的,問我們是不是去吃午飯,原來文化園已經通知了豐樂湖,要為我們準備起來,服務真是周到(當然,服務周到絕不意味著費用也周到)。 (去呈坎的路上,路邊的牌坊,第一塊是節孝坊,說是有個101歲的老太,從26歲開始守寡,的確可謂貞潔了) (到呈坎的路上,路邊的牌坊)…

[安徽] 安徽一路行 之二

        這回到安徽,我純粹是「陪」,所以自己並沒有多大想法,特別對於黃山,我向來並不感冒,我喜歡的是廟,是人文景觀,對於山水,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所以,這回,我唯一想「主動」去的,就是棠樾,那裡有牌坊群。         早上起來,餐廳吃自助,依然是我們三人,餐廳門口放著架古琴,但是擺法卻錯了,於是告訴經理該怎麼擺,彈了一曲《滄海一聲笑》,經理說這床琴放了一年多,從來沒聽到的有人彈出調子來(汗顏啊!)。         上午,辦點私事,然後驅車來到屯溪老街,丈人、丈母心心熱熱要帶我見識見識這老街,當然不能拂了美意。         其實這樣的老街,全國各地都有,無非就是賣旅遊紀念品的地方,沾著點邊,就要弄條老街出來,就像常州的篦箕巷,哪怕地點、名稱都是以前的,但根本就和「古代」沒有任何關係了,別說重現數百年前的風光,就是要再現十年前的樣子,怕都辦不到了。         逛了一圈老街,的確沒甚好玩,倒是見到一家炒貨店,香榧子賣得甚是便宜(但後來回滬後,據老媽說,那種圓圓的是「木榧子」,要長長的才是「香榧子」),於是稱了幾包,外加幾包店員推薦的榛子幾包。         天還下著雨,所以也沒有興趣拍照,時間不早,先打發了午飯再說。據丈母娘說,路口的那家店,有許多小點心,味道不錯,於是過去。         店的名字很奇怪,叫「一樓」,裝修豪華,店員都穿著織綿緞長衫,戴瓜皮小帽,挺好玩的。         「一樓」的一樓,臨街靠窗是客座,裡面則是開放式的食攤,落座後跑堂的給一塊竹牌,上面寫著臺號,拿著竹牌就是可以去點東西吃。導菜服務員,都有手持電腦,可以直接輸入,估計還可以無線傳輸,真的算是很先進了。         點心很豐富,光蒸餃就有多種,無奈全都有韭菜,我信佛不食,只能作罷。零零散散點了些,回座位等著。美食如何,直接看照片吧。         牛筋,好像是三塊錢一串,這是我吃過的最酥的牛筋了,味道很好。         牛肉香菜餃,酥酥鬆松,也很香。         粉蒸雞,12元,味道很好,全是雞肉,沒有雞骨。         這個玩意是用芋泥拌糯米粉做的,裡面是豆沙,看來是用月餅模子成的形,味道一般。         餛飩,4元,我是對餛飩百吃不厭的人。         魚頭湯,湯水很濃,只是魚頭不大。         臭豆腐,這裡的臭豆腐不是大火大油炸出來的,而是小火小油煎的,所以色面不黃,豆腐極嫩,不是上海人喜歡的吃法。         這頓點心,總共63元,在安徽這種地方,其實不算便宜,最後丈母刮獎,居然刮到5元,她說這是她第一次刮到呢。         在等待的時候,看到桌上有份叫做《一樓》的報紙,當然是「一樓」出的,highlight中有一條「黨支部組織學習八榮八恥」,看來倒是家國營店了。小報辦得不錯,有「一樓」被評為安徽省十大餐飲的新聞,也有「一樓」參加黃山花街遊行的照片,可謂搞得紅紅火火。         吃完午飯,丈人決定開車去探探路,為來年開春再游,打個基礎。天依然下著小雨,查了下GPS,發現宏村大約六十公里,有一下午的時間,開個來回,既可練車,又可識路,不錯。         宏村在屯溪的西面,路很好認,當然有GPS就更方便了。一路過去,遠去的山頭都是霧濛濛的,輕煙自山腰升起,意境很美。路上有個風景點,喚做「齊雲山」,入口處就要路邊幾百米,於是開進去看看,整個停車場,只有我們一輛車,衣服帶得不夠,上山怕是夠嗆,所以就在門口拍了幾張照,繼續出發。 (齊雲山腳下的停車場) (山邊是水,水上有橋) (有山有霧) (怎麼樣?隨手拍的風景,都不錯吧?)         離開齊雲山景點,我們的車開始進山了,路是沿著峽谷的,越往裡,風景越是漂亮。                 西遞的派出所、村委和工商所,甚是漂亮,這個地方又沒工業,旅遊是大部分的財政來源吧。         宏村、西遞,門票都是80,我們都沒有進去,一來丈母跑不動,二來豆媽和豆都不在,反正下回還是要再來的,到時一起玩,不是更好?         路上看到的關帝廟,挺好玩的。         五點半,回到屯溪,又來到老街,在屯溪,只有老街還算熱鬧,對於外地人來說,只吃點什麼,只有老街一個選擇。逛逛老街,看到一家店「老徽館」,下面寫著「本店由上海百年老徽館創始人路文彬裔孫掌理」,雖然兩塊匾額做得像是老貨,其實新得著實可以。         …

[安徽] 安徽一路行 之一

        有人在安徽置了點產,不動產,不動產的意思,就是它不會動,你要看它,就得你動,所以不動產是「你動他不動」。我呢,正好碰上感恩節的假,再請幾個年假,一起過去混混、看看、玩玩、吃吃。         21日上午出發的,早晨起來就在下雨,還好雨不是很大,八點半,老婆把我送到丈母家,她去上班,我們就出發了。目的地在安徽黃山市的屯溪區,有個地方叫做徽州文化園,好在,城際通的GPS裡有數據,從丈母家出發,大約390公里……         從莘莊上滬杭,然後轉杭州繞城,雖然雨漸漸地大起來,但是丈人一路都很快,快十一點的時候,就下了高速,到了餘杭。餘杭在修路,修一條高速,叫做「杭徽高速」,就是這條路,修好後,就不用再走國道了,可以一直由上海開到黃山。         下了高速,加了點油,因為聽說安徽用的是乙醇汽油,對於本來用無鉛汽油的車來說,會使得油路里的積垢被乙醇汽油中的水溶解而堵塞油路,所以我們打算在到達安徽前儘量把油加滿。         沿著國道、省道往西走,雖然路面不錯,但路況還是很差,有些地方全是泥濘,有的地方彎道多,起伏頻,所以車速很慢。大約十二點的時候,開始進入臨安地區,各處都看到「錢王」的字樣,臨安的大姓是「錢」,據說新中國的好多錢姓人物,都是來自這裡。         丈母問我在哪裡吃飯,我猜臨安應該有個地方叫「錢王大酒店」,一查,果然有一個,設定成目的地,立馬趕過去。         進入酒店,三樓吃飯,已經空無一人了,我們走進去,服務員們才開了燈,招呼我們。         大堂前有很多魚缸,養著活魚、蟹、貝,一邊還列示著許多的「招牌菜」,一看,土雞湯88元一份,價格不菲。由於還要趕路,決定隨便吃點,兩菜一湯,我點的。         點菜的時候,有許多東西,服務員都說沒有,我也漸漸發現,最近只要是我點菜,往往就會沒有,難道我的口味比較怪?好不容易,問到一個「杭州卷雞」,服務員說是有的,但要等,問她要等多少時間,服務員說「不知道」。         於是請服務員去問廚師,繞了一圈,服務員回來,說「反正時間蠻長的」。喔喲,就算長麼也得有個准,是不?再問服務員,怎麼也說不上來,最後BIE出一句「反正,不會等到你們吃完再上來的」。呵呵,好吧,來一份。         一路過來,天氣漸冷,於是決定吃點熱的,要個羊肉煲吧,又熱又養胃。         另外,又點份蘆筍草菇,也是有點素吧。         東西都不錯,羊肉很酥,咸鮮中帶著微辣,蘆筍很嫩,擺盤也很漂亮。         值得一說的,還是「杭州卷雞」,那道菜,並沒有等太多的時間,但如果誰要是認為「等候」的原因是要殺雞,洗雞,那就大錯特錯了。杭州卷雞是杭州的名菜,大多用豆腐衣包扁尖絲而成。這回吃到的,卷很大、扁尖既嫩且有嚼勁,外面的豆腐衣是厚的那種,本事最大的在於,廚師居然可以用豆腐衣把東西包到如此之緊,絕非一日之功。         不過,問題也來了,豆腐衣挺硬的,怎麼看都看不出是現包的,估計服務員先前說的要等,就是等這玩意思化凍吧。         吃過午飯,繼續進發,GPS間或可以認出在建的杭徽高速,有時甚至把我們引到在建的收費口去。丈母記得應該在昌化上高速,於是不管GPS的叫喚,拿準方向,朝昌化走。         快出浙江了,又加了一次油,加完油,丈人讓給我來開。加油站邊上,有個告示,說是高速可以從龍崗上去,從龍崗上高速,過不多久,就是昱嶺關了。         昱嶺關是浙江西面最後一個「關」了,「關」的意思就是要付買路費,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嘛。         三點五十分,在昱嶺關收費口小是休息後,繼續前進。由於過了浙江界,進入安徽,所以名稱也變成了「徽杭高速」。         聽丈母娘說,只有滬寧高速,在江蘇段不叫「寧滬」,因為當時江蘇叫李鵬題詞,寫「寧滬高速」,結果李鵬連筆都已經拿起,卻問了個關鍵問題「江澤民題過詞嗎?」,回答是「江澤民題過,是滬寧」,於是李鵬再題,也是「滬寧」,差一點點,就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當然這是笑話啦,作不得數。         一進入安徽地界,風景一下子好起來,高速兩邊的山,氤氳在霧氣中,時隱時現,由於到了秋季,山上不再是一色的綠,更有黃葉、紅葉交相輝映,著實好風光。         杭微高速限速很厲害,最高也只有八十公里,有些路段只有六十,好在風景實在是好,開得慢些,欣賞沿途風景,倒也不覺枯燥。         高速從歙縣下來,再往前20公里左右,就是徽州文化園了,這個文化園,包含一套五星級的酒店,以及一批商品房,酒店和商品房在一個園區內,由同一個來自南京的公司管理,很有特色。         我們到的時候,快七點了,天色已暗,進入園區,可謂寂靜無聲,幽靜得真是可以,酒店是早就定好的,辦好手續,把東西拿到房間,開始覺得冷了。         酒店說是空調正在檢修,但估計是由於人少(可能少到只有我們三個人)就關了。園區離市區很遠,距離岩寺大約五六公里,距屯溪則大約有二十公里,所以我們只能在賓館裡吃了,賓館的餐廳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聚賢樓」。         依然,我們進得餐廳,服務員忙著開燈,於是落座,點菜,最後問服務員是不是有黃酒,答曰沒有,我問服務員當地人都喝什麼酒,答曰白酒,想想算了。天氣太冷,喝啤酒怕要凍死,也罷,光吃菜吧。 (偌大的餐廳,空無一人)         等了「半半六十日」,菜總算來了,我開玩笑說廚師是被服務員從被窩裡拖起來的。共計三隻菜,糟溜三白是魚片、蝦仁和百合,果然很白,魚片批得相當好,味道也入味,的確不錯。沸騰鴨腸,賣相勿錯,只是鴨腸只有一點點,要「赤之腳下去撩」的。         點了一個頭道菜,也的確是第一道上來的,裡面有魚丸、貢丸、肉皮、菇類,倒是豐富多彩,加之湯湯水水,總算先把我們吃熱。記得以前在南京,經常看到「六合頭道菜」之類的字樣,想必安徽人喜歡「頭道菜」這玩意吧。最後,點了一份麵疙瘩,味道極其一般,疙瘩粉而無彈性。         最後買單,打完折是88元,還可以。離開餐廳的時候,發現廣告牌上有「徽菜」也有「本幫菜」,「本幫菜」的英文不是「local…

[揚州]揚州冶春茶樓

        10月2日,晚上,冶春茶樓。一大幫人,在鎮江吃過午飯,又去了北固山,對,就是 備招親的那個北固山。         然後,渡江,從鎮揚汽渡擺渡過去,「殺奔」揚州。擺渡只要11元一輛車,比起高速來,不知便宜多少,再說,走高速,還要遠上許多。記得當年也是去揚州,火車乘到鎮江,搭乘小巴到揚州,那輛小巴到渡口前,把一車的人「賣」給了另一輛小巴,然後排隊等著過江,那時的渡口,真所謂「車山車海」,每條道上都排著長隊,雖然客車是優先過江,但也要等上半個多小時才行,而貨車則聽說等上一兩天,是很正常的事。         如今的渡口,真是冷冷清清,隨到隨走,再也不用排隊,幾分鐘後,就到了對岸的揚州。         揚州的「富春茶樓」是很著名的,但是據說「服務態度差」也是出了名的,而且又不給定位,像我們這種大部隊形式的,不定位是不行的,於是只能「退而求其次」。         排名第二的是「冶春茶樓」,我隔天打過電話,對方聽不懂普通話,好在我是「江浙方言通」(呵呵,自吹自擂),便用蘇北話說,那個聽懂了,說是可以定位,於是要了一個包房。         等到了揚州,安頓下來,也不高興開車了,大家叫了三輛出租,直奔冶春茶樓。         過去一看,傻眼了,茶樓很大,有外堂,有內堂,二樓全是包房,無奈外堂十幾桌,只有稀稀拉拉地坐了幾個人,二樓包房的燈,全是暗的,內堂倒是燈火通明,不過那是別人結婚包場。奇怪,不是說生意好得不得了嗎?         好不容易找到包房的服務員,說根本不知道定位的事,服務員去找了一個男人來,那男人說是定過包房,是他經手的,不過,勸我們還是坐在大堂去吃吧。         於是一群人浩浩蕩蕩,都跑到外堂坐下,我則負責買籌子。冶春茶樓,雖然也有點菜,但要先付錢,買了票子去領才行。         冷菜六個,計肴肉22元,白肚20元,鹽鴨20元,鹽水蝦25元,鵝肫20元,芽姜10元。         熱菜也是是六個,計燙乾絲12元,大煮乾絲30元,清炒蝦仁30元,獅子頭12元一隻共六隻72元,炒玉蘭片12元,外加大魚頭一個68元。         蟹黃湯包11只,共88元,五丁包11只,共44元。         以上共計473元,付訖,到桌上。         桌上,大家正忙得不亦樂乎,擦桌子的擦桌子,收拾檯面的收拾檯面,有人發現杯子上全是油,想換,服務員不理,於是姚(吉吉)和他的同學只能自己去拿,拿完杯子、拿碟子,拿完碟子、拿盆子,一大圈下來,總算準備好開吃了。不過,拿來的杯盆碗碟,有似覆著一層油,沒辦法,大家只能自己動手,用開水都泡過一遍。         肴肉一般,其它的倒也可以,芽姜挺有特色,吃上去絲毫不辣口,熱菜中的清炒蝦仁極好,雖然個頭很小,但是極白極有彈性,非常像蘇式麵館店裡的清溜蝦仁面澆頭,要是沒有點別的菜,不妨多點一盆。         獅子頭也不錯,因為是最後上來的,大家都吃不下了,但是味道挺好,據豆媽的說話,幾乎可以趕得我的水平了,這倒真不是瞎話,大多數地方的揚州獅子頭,味如木屑,真不是盛名何來,後來我嘗試著「肥四瘦六、細切粗斬」,竟成看家菜之一)。這回的獅子頭,雖然瘦肉依然像木屑,但好歹肥肉調配得當,吃上去不干,而且有彈性,可謂是我們在外面飯店吃到過的最好吃的獅子頭了。         魚頭極大,半隻,絕對不值68元,而且魚肉不鮮活,明顯是死魚或是宰殺後久放的。五丁包極大,夠膨鬆,味道當真不錯,標牌140克(好像),造成的問題就是,大家一個下去,後面的就吃不下了。炒玉蘭片味道尚可,但是剛夠鋪盆底,一人一筷子,就沒有了。網上說燙乾絲比大煮乾絲好,燙乾絲是什麼都沒有的,只有醬油,大煮的有蟹黃、蝦仁等,我覺得各有千秋。         但凡有些什麼要求,和服務員說,服務員是一概不理的,你要是多說幾次,聲音響一點,或許要求會得到滿足,但被服務員訓上幾句,是免不了的。邊上的一桌,也是上海人,也在抱怨服務水平。我就在想,這樣的一家店,吃飯正點卻大多數位子空間,不知其名聲何來,怕不是「托」吧?但這樣的店,根本不像要好好做生意,想必也不會找個「托」來增加自己的工作量的,我倒覺得,她們可以還巴不得生意「清」一點呢。如此說來,盛名何來?也算是件怪事了。         最後上的湯包,用麥管吸湯的那種,不過是個好玩罷了,小豆正好帶著pH試紙玩,就用醋試,誰知竟然是中性的,難怪這個醋一點都不酸呢。上湯包的時候,隔壁桌上的人一看是破的,要求換,我們桌上也發現一個是癟的,也要求換,服務員極不耐煩地換出兩隻來,可一數,我們桌上還少一隻呢,只能自己再跑到廚房去討。         這頓飯,總的來說,味道還可以,但是這種服務,實在不敢恭維。

[鎮江]鎮江潤州大酒店

        本來,黃金週的打算是和小郭子一家去揚州玩,孰料,9月中旬就已經定不到揚州的房了,於是,我定了常州的。丈人、丈母呢,原來打算開車去杭州,孰料,也定不到房了,便決定和我們一起走。這回的計劃是六天,還打算讓丈人好好練練車,於是原則上,以丈人開車為主。         和小郭子說好,10月2日在鎮江碰頭,於是早上從常州出發,一咱朝著鎮江金山寺開,金山寺在長江邊,所以其實上和揚州不過一江之隔,倒是離鎮江的市中心來得更遠。通過電話聯繫,中午在金山寺與小郭子順利會合,他們共有五個大人,一個孩子,我們這裡四個大人,一個小豆,一行人浩浩蕩蕩地覓食,最後選定了一個叫做「潤州大酒店」的地方。         金山寺所在的地方,叫潤州區,那麼潤州大酒店想來也應該是個挺好的地方吧?我說實話,其實那不過是個小酒樓,大堂裡可以放下五六桌,還有幾個包房而已。         冷菜極其沒有花頭,肴肉、豆腐乾、素什錦(以腐竹為主)拌辣椒絲、醉魚等,量很少,味道也是一般,看到這些冷菜,便抱了一個「只求裹腹,不求美味」的心思。         誰知,等熱菜上來,倒是一個比一個好,鹽水河蝦,地三鮮,青椒土豆絲,木耳肉絲,金針菇香腸煲,金絲魚,大煮乾絲,葷菜、素菜,都很新鮮,加之人多,前面幾道菜,吃得個個盆底朝天。那個金絲魚,樣子有點象鯰魚,或許根本就是鯰魚,紅燒的,骨刺很少,非常適合小朋友吃;大煮乾絲,雖然只要8元錢,卻也中規中矩,而且還用了很大的開洋,物有所值。         一道湯,老鴨扁尖煲,本來想點雞湯的,但是老闆娘極力推薦吃鴨子,60元,比雞湯貴10元,結果端上來,各個搶著扁尖吃,還真是不錯。         主食點了兩份麵疙瘩,讓店家先上,是想讓小朋友們塞飽肚子再說,結果是最後才上來,麵疙瘩挺有嚼勁,只是形式和傳統意義上的麵疙瘩有所不同,是長條形的。         最後結賬,243元,無茶無酒無飲料;所有的熱菜、湯和點心,味道都還不錯,只是都有素油味,好久不吃菜油、豆油了,吃到這個油味,竟有一絲懷念。

[常州] 文亨酒店

        10月1日傍晚,逛完天寧寺,還有時間多,決定到著名的篦箕巷去瞅瞅,當然如今的篦箕巷早已風光不再,就算常州政府打算重振當年之風,特地改建了篦箕巷的樓房、街道,但也恐怕回天無術了。國慶第一天的傍晚,篦箕巷門庭冷落,幾可羅雀,雖然街道是照著明清的樣子改建,但咫尺便是繁華都市,反而這裡倒是冷冷清清的。幾乎所有的店,都是賣篦箕的,而且所有的貨源好像都來自「常州梳篦廠」,除此之處,便無特色,恐怕真要打「旅遊牌」,常州政府還要好好花點心思,動動腦子。         閒逛一回,大家有些累了,便不打算再開車去尋店,決定在篦箕巷口的文亨食府吃,文亨之名來自篦箕巷邊的文亨橋,可以坐在包房裡看運河,倒也不錯。 第一道菜,是冷拌的「蓬蒿菜」,6元,但味道好像和上海的蓬蒿菜不同,倒有點象油麥菜的味道,很是可口。 手剝筍,8元,自從上次在紹興的咸亨吃到,就成了我的最愛,於是見一回點一回,估計丈人丈母已經吃厭了。 淮山藥炒腊肉,20元,味道相當好,入口爽脆、略帶清香,山藥各地都有,好像又以淮山藥為最好。 頂湯蝦糕,30元,這道東西,嚴格地說,點得有點上當,問服務員「蝦糕」是什麼,服務員說是用蝦仁打成漿做的,想來應該不錯,就點了。誰知上來一看,就傻眼了,這什麼蝦糕嘛,就是菜場裡八元一斤的東西嘛,我有時買回來,加點水燒個湯喝,不過三五塊錢的事。 (魚巴)魚羹,15元一條一份,燒得極濃釅,但想必是加了奶精、菱法之類「添加劑」增色增稠的。味道可以,美中不足的是(魚巴)魚的肺被燒過頭了,縮得極小,敗筆啊! 這道菜是服務員推薦的,叫做「招牌茄子」,我向來對茄子並不感冒,但既然是「招牌」,據說「來的人都點的」,於是決定也試上一試,18元。等了好久,等其它菜都吃得差不多了,這道菜才上來,放在鐵板上的,用鋁箔包著,打開鋁箔,只見一個荷包蛋覆著,心想必然是個「譁眾取寵」的東西罷了。 掀去荷包蛋,當然歸了豆豆了,下面的茄子,象條鰻魚般地盤著,連茄身上的剞花,也和清蒸、紅燒鰻魚的剞法一樣。丈母娘和豆媽各嘗了一口,都說好吃,我也挾一塊嘗嘗,果然不負「招牌」之名,原來,剞片之後的夾層裡,夾上了肉糜和腊肉片,又被炸透,肉糜的肥肉熬出的油,被茄子吸收,素香與葷油互相浸淫,著實不錯。這道菜,也成了這回十月黃金週旅行中,吃到的最有特色的一道菜了。 吃到一半,外面進來個瘦高個,左手酒瓶,右手酒杯,算是進來敬酒的,算是經理。和他攀談,說起這道「招牌茄子」,他說這家店有許多上海人來吃,還曾經有一個上海人願意出五萬問他買這道菜的做法,他沒答應云云……估計,是在自抬身價,據我所知,就算要跟錦江飯店的師傅,偷學一道招牌菜,也用不了這個價錢,再說了,這道菜其實也並不難,多試幾次,就行了。 水芹,8元,一般,清爽而已。 小豆子和媽媽,正和媽媽發嗲呢,這麼大了,還要喂。         一頓飯,外加兩瓶啤酒、一盒酸奶,共計160元,倒還真是不貴,只是丈人、丈母胃口小,吃得幾下就飽了。吃完飯,信步走走,倒也不錯,不遠處有古城牆遺址一座,不過幾百米長,可賞運河夜色,和小豆從這頭爬了上去,從那頭下來,懶得走回去,讓豆媽開車過來,載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