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一道小朋友也能做的菜
英國有個文學家,叫做培根,Francis Bacon,說過許許多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便是出自他的口中(筆下?)。他還說:”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 我也有個女兒,叫做小豆子,今年七歲了,過了暑假就要讀二年級了。小豆的幼兒園是十二月制的,所以今年是她第一次過暑假。為了給她打發時間,就給她報了一個網絡班,第三天回來,她有自己的MSN,第五天,有了QQ……網絡班結束了,小豆子愛上了聊天。 可也不能成日聊天吧?總得想些事讓她做做、玩玩,或者”做菜”是個不錯的主意。 小豆子是個很喜歡動手的小孩子,特別對於做家務,很是”嚮往”,她一直很羨慕家中的保姆,說”小吳阿姨你真開心,可以天天掃地、做菜,都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於是,我決定好好教小豆子做菜。 既然是小朋友第一次做菜,就得好好準備準備,既要讓小朋友覺得”做菜並不難”,還要讓小朋友有 “成就感”,不至於第一次受了挫折,以後再也不干了。所以,做蔬菜基本上先排除了,因為蔬菜要洗、要剝、要切,而且要起大油鍋,會有油爆起來,小女孩子第一次做菜,不能嚇著了她。 想來想去,不妨做個”培根炒蛋”吧,這道菜,雖說步驟不少,卻不容易做壞,顏色紅黃相配,又好看,又好吃,小朋友不但會喜歡吃,而且也會喜歡燒的。 既然要炒蛋,當然要打蛋,包括把蛋打開,再打散。小朋友第一次不能掌握,可能把蛋打得一塌糊塗,所以要把雞蛋先洗乾淨,免得蛋殼上的髒東西也弄到了菜裡。要挑選一個相對大一點,邊薄一點的碗,碗大的話,蛋漿不容易弄出來,邊上薄的話,蛋殼容易打碎。 打蛋,先把把蛋殼打碎,可以教小朋友左手扶住大碗,右手捏著雞蛋往碗邊磕,力量可以從小到大,直到用碗邊在蛋殼上”切”出一條縫來為止。然後呢,教小朋友用雙手捏住蛋,舉到碗的上方,將大拇指的掐在縫的兩邊往外掰,蛋就打開了。 打兩個蛋吧,因為我們做這道菜不用素油,一包培根煎出來的油,正好炒兩個蛋。小朋友打蛋,可能沒法端著碗打,到底手上的力量不夠,可以讓小朋友用叉子把蛋劃散,劃成蛋漿,不必放料酒,第一次做菜,缺了那麼點料酒,家長和孩子都不會在乎的。 再來說說”培根”,此”培根”非彼”培根”,這是種吃的東西,其實是種”煙肉”,由於原來是舶來品,直接根據譯音叫做”培根”,並且沿用至今。培根是用”夾精夾肥”的豬肉醃製後,用蘋果木等木料燻製而成的,其實是一大條一大條的,可以切片後做成各式菜餚。 但是,大多數情況見到的是已經切成薄片、真空包裝好的培根,這種培根是”加拿大培根”,奇怪的是”加拿大培根”不是加拿大產的,而是美國的做法。美國有一家著名的肉食生產商,叫做Hormel(譯做”荷美爾”),有生產質量很好的培根,如今這家公司在中國也生產,我們就選用他們的產品。 一包培根是大約八片半,Hormel嚴格控制大小和厚薄,所以基本上總是這些片數,不過培根是生的,要弄熟了才能吃。 小朋友做菜,一定會怕被油濺到,所以我們根本就不起油鍋,用干鍋煎培根。鍋用平底鍋,小朋友太矮,搆不著灶頭可以站在椅子上,平底鍋可以適當降低操作的高度,可以讓小朋友先取兩三片培根,平鋪在平底鍋上,然後點火,並且把火力調到最小。 讓小朋友慢慢地等著吧,冷鍋小火,要燒些時候了,等到鍋裡有聲音,說明鍋開始熱了,讓小朋友用筷子把培根翻個面,你要告訴小朋友一些做菜的基本常識,比如鍋的中間是最熱的,所以如果有幾片培根一起煎的話,要不斷地把邊上的培根換到中間來,煎一會,再把邊上的換到中間。 小朋友一定會問,煎培根怎樣才算是煎好了呢?告訴小朋友,白色的肥肉部分變成透明的,就煎好了,培根不要煎得太硬,太硬了不好吃,煎好的培根挾在盆裡,擺在一邊。把培根都煎好後,就可以炒蛋了,油呢,就是煎培根煎出來的油,這種油不比以前的豆油有豆腥,這些油其實就是豬油,溶點低,沒有異味,所以不用大火起油鍋,直接把蛋漿倒在平底鍋裡,待蛋漿有些凝結的時候,用鑊鏟劃散、翻炒,小火燒菜,是要有點耐心的,好在蛋還是比較易熟的東西,告訴小朋友,等蛋有些焦黃,就可以盛出來了。小朋友可能不怎麼會用鑊鏟盛菜,可以將火關掉後,用不鏽鋼調羹把炒臽出來,放在培根的邊上。 可以教小朋友,捏一點點鹽,均勻地撒在炒蛋上,再教小朋友把蛋擺擺好,把培根放放整齊,教小朋友做菜,還要教小朋友美感。 就這樣,對的,很簡單,小朋友生平的第一道菜,就這麼做好了。做父母的第一次吃小朋友親手做的菜,是不是很幸福啊?至少,我是的。
番茄蛋湯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番茄炒蛋》的文章,其中提到了番茄頂上若是尖的話,乃是「籽少」的雄番茄。後來有在美國搞生物的網友指出那樣的番茄乃是用多了激素所致,我並不以為然,因為這個說法我的祖母講了幾十年,那時中國的蔬菜,並不使用激素。 當然,再早的時候,中國還沒有番茄咧,它根本就是從國外傳來的,所以名帶「番」字。就像上海話中的「洋」,南人多喜用「番」字。廣東話中,「番菜」、「番婆」、「番仔火」(火柴)、「番仔正」(閩南語公曆元旦)、「蕃薯」等的有好多。當然,那裡地處邊遠,乃是通商進入中國最早的地方。 番茄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和墨西哥均盛產此物。吃過墨西哥菜的朋友大概都有概念,無非就是辣椒、玉米加番茄罷了。 番茄在江南的種植不過百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我祖母小時候,上海才剛有番茄。如今,番茄早不是稀罕物了,夏天裡,好的番茄不過一兩塊錢一斤,即便是冬天,最貴的時候也不過五六元一斤,乃是家家戶戶都吃得起的東西。 最簡單的,生吃,乃是夏天的好東西。若嫌生吃太過「粗鄙」的,可以將番茄去皮切片,撒上白糖後冰鎮半個小時。「糖番茄」乃是消暑佳品。 番茄蛋湯,也是夏天的好東西,酸中帶甜,既可熱食,亦可冷飲,但是做法講究,要聽我慢慢道來。 番茄蛋湯有兩種做法,其中一種我是在廈門的鼓浪嶼上吃到的。說回來,那次的番茄還是我自己買的。夏天的番茄不比冬天的,因為冬天的番茄產自暖棚,賣得貴則種得當心,所以冬天的時候,只只番茄都是大紅的,色澤均勻,幾乎不用挑。 夏天的番茄,則要仔細看一看了。有些番茄底部透著青綠色,那是「夾生」的番茄,綠色的部分是「僵」的,口感很差。夏天挑番茄要精挑細選,顏色要紅要均勻,方為上品。 那次在鼓浪嶼,挑了兩隻番茄,交給代加工的海鮮排檔,不一會兒,番茄蛋湯便端了上來。其實攤主就是將水燒滾,將番茄切塊放入,打入蛋液而成。說來好玩,那碗湯居然奇鮮無比,毋需深究,全拜味精所賜啊! 我來說說「家庭濃郁番茄湯」的做法吧。首先,番茄買來要去皮。鍋中煮一點點水,待水開之後放入番茄,水不用多,浸不沒番茄的話,用筷子撥弄一下即可,待番茄的皮裂開,將番茄取出,剝去外皮。 然後將番茄切開。將番茄平放,一刀刀往下切,避開番茄的果蒂,切成六七塊的樣子,果蒂則棄之。 起一個油鍋,油不要太少,因為煸炒之後,油會和番茄混在一起,做出的湯並不會有太油的感覺。番茄要經過仔細地煸炒,將番茄塊放入油鍋裡,炒勻後開中火燒著,其間可用鑊鏟輕壓番茄塊,大約十幾分鐘,大部分的番茄塊都已「失形」,只剩鍋中的醬了,這時就可以加水了。 水不宜多,多則如前面那種做法,「清湯寡水」了,我的經驗是,一隻拳頭大小的番茄,放一碗半多的水。當然番茄有大小,口味有濃淡,各位也要據實際情況添減。 水可以直接加到炒鍋裡,開大火煮一下,用鑊鏟淘勻,此時要嘗一下湯的味道,夏天的番茄糖度低,如果湯水明顯太酸,要稍微加一點糖。當然,鹽是必定要加的,少許即可。 讓湯就燒著吧,我們來打一個蛋,敲破蛋殼,將蛋加料酒打勻,然後,就是畫龍點睛了。 好的番茄蛋湯,其蛋如絲如絮,入口而化,差的則似團似片,咬嚼有勁,這完全是由手勢決定的。首先,打蛋要打得透,將蛋白蛋黃完全打散打勻,才不會發生一處白一處黃的現象;然後,在將蛋放入湯中時,切忌一股腦兒就往湯中央倒入,待蛋再從湯中浮起時,已經是一團團的了。 做番茄蛋湯,放蛋前,將湯煮至沸,待要放蛋時,不妨將火熄了。準備一雙筷子,舉起裝有蛋液的碗,使蛋液順著筷子流下,筷頭則須順時針由裡至外畫圈,不消一分鐘,湯麵上便浮著一絲絲的蛋花了,將湯盛到湯碗裡,即可上桌。 番茄蛋湯吃的只不過是個味道,其實不鮮,如果嫌味道太淡,則要用高湯來燒。當然,不講究的話,也可學鼓浪嶼的排檔老闆——加點味精。
[下廚記 VI]肉腸烤飯
昨天秋分,又有人說要喫餃子,於是又吵起來了。 南方人對餃子沒感情,南方人不會自己和麵。別的不說,就拿上海來說,但凡家中有根檊麵杖的,十之八九是南下幹部,上海人從來不在家做麵食,在我們眼裡,麵粉裡加個蛋加點水攤張餅,已經是家庭廚藝中麵食的最高境界了。 上海人也喫麵條,也喫餛飩餃子,但沒有自己和麵的,都是到菜場去買,上海的麵是用壓麵機壓成麵皮後疊起來切成細條的,所以叫做「切麵」,麵條攤,一般就稱之為「切麵攤」。切麵攤上有粗細圓扁各種麵條,也有餛飩皮燒賣皮水餃皮賣。 南方人喜歡喫米,哪怕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上海人也是頓頓米飯,沒有用雜糧替代過,問題是老喫不飽,所以當時就像現在的朝鮮一樣,沒有胖子。 上海人非常講究「喫大米」,在普通的上海人眼裡,大米才是好米。當時有「儲備糧」,備什麼呢?備戰備荒,怕別人打咱們,典型的受害狂想癥,這毛病到現在還沒治好呢。 儲備糧據說要備七年,就是今年收上來的米,要放到儲備倉中去,把七年前的米換出來賣給市民。儲備糧是放了七年的陳米,會好喫嗎?聞著就有一股「黴塵(陳)氣」,儲備糧都是秈米,而大米則是新米,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認為秈米不好喫,奉大米為上。 那就喫大米唄! 事情遠不是這麼簡單的! 第一點,你可能已經想到了,它們的價格是不一樣的。當時秈米是14.10元一百斤,大米是17.10元一百斤,差距還是很大的。有人會說,一斤才差三分錢,算什麼呀?要知道,三分錢已經可以買個大餅了,對普通民眾來說,一個月差上百來個大餅,可不是件小事。 第二點,大家可能猜到了,大米不夠大家喫。誰都想喫大米,不願意喫秈米,可是沒這麼多大米怎麼辦?計劃供應唄,那個時候什麼都是計劃的,不稀奇。政府算了一下,全上海有多少大米多少人,一除不就出來了麼?於是從1972年開始,上海居民每人每月可以買20斤大米。 還有呢! 第三點,大米不夠喫?那就喫秈米唄,雖然難喫點。可事情真的不那麼簡單,因為秈米也有定量的。那時買米要用糧票,根據每人從事勞動的屬性,來「計劃評定」一個喫糧食的標準。所以,一個人喫多喫少不是他自己決定的,而是國家給定的,難怪沒有胖子呢。這個標準很繁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我能告訴你的是:體力勞動者中,幹最重活的人,一個月可以領到45斤糧票。照這個標準,這位工人一個月可以買20斤大米,再買25斤秈米,秈米是不定量的,衹要有錢有糧票就可以。 好複雜,但問題總算解決了。 問題其實根本沒有解決,問題在於:一個月45斤米根本喫不飽。有人說,我們家買了一包20斤的米,喫了好幾個月沒喫完呢!對,你說的是現在,你家頓頓有魚有肉,時不時還上個館子酒店,現在的米,並不是用來塞飽肚子的。 那時可不一樣,魚肉蛋豆,都是「計劃」的,一個月分不到多少,蔬菜倒是不要票,可是買了蔬菜你也沒有足夠的油去炒啊?沒有油的蔬菜外加米飯,需要喫很多才能喫飽,不信?別的不說,你喫囬素試試,喫完不久就餓了。 怎麼解決?首先,讓同樣份量的米,燒出更多的飯來。這話聽著很高科技,是不是?自己燒過飯的朋友,一定有過水加多了變成「爛飯」的經驗,可見,要讓飯多,可不是簡單地多加水就行的。 這時秈米就厲害了,同樣的米量,秈米要加的水遠比大米多,燒出來的飯,也遠比大米多,雖然在米的用量上相同,但在視覺效果上,秈米完勝大米,這道理,頗有些「晝餅充饑」、「望梅止渴」的無奈。 還不夠喫怎麼辦?還有辦法,喫別人家的「計劃」。雖說大家喫不飽,但終歸有人家喫不了的,婦孺多的家庭,年老多病的家庭,這種人家的糧票用不完,為什麼不喫他們的呢? 憑什麼給你喫啊?對了,你不是為了燒出更多的飯來所以喫秈米麼?那你的大米額度不就多出來了麼?這樣,我給你我喫不了的糧票,你給我你的大米購買資格,我喫大米,你喫秈米。 誰告訴你舊時代是平等的?天下就沒有平等的事! 我來自於一個小家庭,就四個人,我年幼,祖母年老,母親胃口不大,父親文弱書生;但這個小家庭又是「大人家」出來的,什麼好東西都喫過用過。因此,這個家對於「喫」這件事,質量要求遠超數量要求。 我從小到大,在家就沒喫過秈米,一向是母親找人換大米資格,她雖然不會做飯,但我們家的大米供應鏈是她一直維持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交換的行情是怎麼樣的。 小孩子總是好奇的,天天在家喫煤氣灶燒的大米飯,沒覺得怎麼好喫,而且因為祖母的牙齒不好,我家的大米飯都是很軟的那種。難得有囬去同學家,喫到一碗煤爐燒的秈米飯,乾乾香香的,就覺得很好喫。囬來告訴大人,大人嘲笑我;出去喫一囬,囬來說一囬,他們嘲笑我一囬,弄得我很有逆反心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覺得秈米好喫。 後來,我喫到了泰國的香米,更覺得秈米好喫了。再後來,喫到了好的日本米,才知道,大米也很好喫。估計這麼說,還得給讀者再嘲笑一囬。 到了美國,第一件事就是去COSTCO,第一件事就是買米,第一件事就是去COSTCO買米。 COSTCO的米太難喫了! 後來,找到了日本超市,買到了玉錦米,買到了源泉米,都是很好的大米,但我依然有些「秈米情結」,想喫到好的秈米,二來日本米相當貴,我快成為喫不起大米的窮人了。 於是我到文學城的微信去問,什麼樣的米好喫,她們告訴我,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出的basmati米最好。正好我家附近不遠就有一家印度超市,當然在洛杉磯十英里之內都叫「不遠」,於是開車去買了一包囬來。 這家印度超市很好玩,以後一定會詳細說到的。反正,我買到了那種米,巴基斯坦進口的,裝在一個麻布袋裡,比日本米還貴。 Basmati是種很長的米,一把抓在手裡,感覺不像米粒,而是一把斷了的粉絲,因為它前後的粗細是一樣的,筆直且長,單粒要到六七毫米的樣子,所以大家也叫它「印度長米」,其實「basmati」是「香」的意思(梵文vasmati),也就是香米。…
閣主偷懶啊。
如果打字進入,會方便很多人哦.還是喜歡以前的做法
天天要看閣主的網頁,打開一看又是滿眼菱肉,關上關上!閣主勤奮點吧!把長發也剪了應該時間多一些啊!
打開網頁又是菱肉,閣主勤奮點啊。把長發也剪了,時間也應該多一些!
上次聽說你有二部書稿交出版社,何時出版?我在噹噹網上未搜到,能告訴我一下嗎?
梅璽閣主:早給出版社了,但是拖了下來,因為要配插圖等,大概在春節前後吧。
好,恭候佳作!
我又來逛逛了,為了杏仁瓦片下面的硅膠墊,哈哈。
你好,我生平第一次做的菜就是根據你菜譜燒的蘇式紅燒肉,現在在加拿大讀大學,每天都想做出正宗上海菜,今天又意外的看到你的博客,感覺找到了一個導師哈哈希望你出更多的上海菜,可以讓我以解鄉愁,謝謝啦,還有很喜歡你的那些菜的典故啊淵源什麼的,感覺你的文章很飽滿,看了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