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說的是美食,講的是權威。
米其林發佈了上海榜,炸鍋了。
為什麼有這個餐廳?為什麼沒有那個餐廳?
你說如果一個上海人,從來沒有在成都生活過,他給川菜評了個級,你會買賬嗎?
不會!
但如果一群法國人,從來沒在上海生活過,他給上海的飯店評了個級,有道理嗎?
當然有,他評的是餐廳,不是菜,不是廚師,餐廳是否夠衛生,燈光是否明亮,有沒有停車塲,服務員會不會英語法語,菜單有沒有英語法語盲文,空氣是不是流動,有沒有包間,衛生間是不是有隔斷,都是考量範圍。
米其林是權威嗎?他以前是個農家樂指南,供開車出去的人找到喫飯的地方。
米其林從來沒說過我推薦的是最好喫的東西,它衹說我推薦的是最好的餐廳。
誰保證過好的女人就一定生得出兒子?對米其林期望太高說明你對食物的本身沒有底氣。
誰保證過影評家說好電影就一定好看了?
在數碼相機的評定領域,有一個指標是說明書是否詳盡,另一個指標是包裝是否牢固,最重要的指標是性價比,如果性價比不夠,提高性能太難了,衹要把價格降低就可以了,偷工減料五成,價格下三分,性能比就上去了。
郭德綱說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武無第二,你跑十五秒,我跑三十分鐘,再不要臉,也得承認你比我跑得快。
文無第一,你喜歡日料,我喜歡美式快餐,都是第一。
我就說那家上海的川菜館天下第一,我就不要臉了,你打死我?
Related Posts
[尋味LA]莫道快餐盡垃圾 路邊棚有好漢堡-Fosters Freeze, Glendora
美國食物?除了牛排和燒烤之外你還能想到什麼?其實牛排也是燒烤,那麼還有些哈?我想無非是漢堡、三明治、披薩和熱狗了吧? 我有很多朋友,到美國都帶著榨菜和方便麵,說是喫不慣美式快餐,更厲害地帶著電飯煲和熱得快,可以煮飯燒熱水,他們說美國的水都是冷的,喝了對身體不好。 最最誇張的是,有一隊朋友來自駕遊,他們倒是沒帶榨菜方便麵電飯煲熱得快,他們衹帶了一樣東西——火鍋底料,下了飛機拿了車後,第一時間買了個高壓鍋,然後一路買各種新鮮食材,一路涮著喫,喫完了也不倒掉,把蓋子一蓋,密封又不會灑出來。真是絶頂聰明的中國人,衹要幾袋火鍋底料,就可以行走天下了;他們甚至在黃石公園的營地還請了老外一起加入,大家喫了個不亦樂乎。 有些朋友衹喫中國菜,有些朋友隔段時間必須喫中國菜,二十多年前我有次在華盛頓特區出差,當時我和一位來自北京的同事在一起,一週後那位同事說「絶望得快崩潰」了,原因就是一週沒喫到米飯了。那時的特區與現在不同,不像現在到處都有中國飯,我衹能陪著他去特區的唐人街,那是個又破又小的唐人街,尋了一大圈後總算找到一家廣式茶餐廳。我不記得他喫的是什麼了,我衹記得我喫了碗鹼水味很濃的雲吞麵,一碗泛著阿摩尼亞味的雲吞麵,弄得我很難受,後來衹能再加個漢堡來壓一壓。 什麼?美食家也喫漢堡包? 成為美食家又不是受什麼懲罰,為什麼不能喫漢堡包? 漢堡包多好呀!有麵包,有蔬菜,有醬料,最主要的,還有肉,有時還有蛋和魚,想想就很好喫呢! 可是,我來了洛杉磯一年多,衹喫了四次漢堡,原因是我太會做了,我每天都做好喫的,以至於都沒有時間去喫好喫的漢堡。四次當中有一次是喫的麥當勞,原因是很多人說上海的麥當勞比美國的好喫,於是特地去喫了一回;遺憾的是,真的沒有上海的好喫,不但沒上海的好喫,根本差了好多,原來我們本來喫著比美國都好的麥當勞,很有趣。 我有好幾個白人朋友,他們每次到上海都要喫肯德基,說是上海的肯德基比美國好喫太多了,而說美國都沒有辣雞腿漢堡,於是他們老是到上海來喫辣雞腿漢堡,這也正常,我還特地去過香港喫米漢堡呢! 美國有沒有好喫的漢堡?當然有!你嘲笑美國的漢堡不如上海的好,這衹能當個笑話來講,誰要當真,那就真的傻了;我要告訴你美國的豆漿比全上海全中國的好喫,有人會當真嗎? 漢堡這種東西是沒有最好的,有人會去評中國最好的一百碗麵嗎?不是麵的類型,而是精確的某一家店的某一碗麵,排個名次,有人會這麼幹嗎?我想沒人會吧? 美國人胃口好,真的有這麼個榜單(https://www.thrillist.com/eat/nation/best-burgers-in-america-burger-quest ,三十單:http://www.foodandwine.com/slideshows/best-burgers-us/ ),評一次一百個美國最好的漢堡已經夠神經了,他們居然年年都評,不是一百個,而是一百零一個(https://www.thedailymeal.com/101-best-burgers-america ),我實在無語了。 每個美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好漢堡,可以是Shake Shack,也可以是In-N-Out,也有的人會選麥當勞肯德基,我想還有更多的人會認為家鄉的不連鎖的小店最好喫,滿滿的童年回憶啊! 我就碰到過這麼一位。 那是我們小鎮的漢堡店,於其說是店,我更想說那是個攤。他們倒是有幢房,平房,看著就像是一個大集裝箱,邊上竪著一牌大牌子,寫著店名。箱子裡是廚房,箱子外面是店中,人們都在外面等著拿漢堡。 箱子外面好像永遠有人在排隊,隊不長,二三個人,五六個人,但一直是有人排隊的。箱子有三個窗口,一個收銀,一個往外遞冷飲,另一個往外遞漢堡,玻璃是透明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在裡面的操作。 有一次,我在那兒付了錢等漢堡,有位老人也在等,他說他們家喫了這家漢堡十幾二十年了,打他女兒小時候就喫;這天,就是為了大女兒特地開了十幾個英里到這裡來買的,他說大女兒衹要喫這裡的漢堡,當然他們全家也都喜歡這家。他又說他大女兒是個怪人,為了保護動物居然不喫肉什麼的,所以他買了幾個葷的,還有一隻是素漢堡。 為了一隻素漢堡開十幾英里的路?我是不會為了一份素小籠這麼幹的,當然為了女兒也有可能例外。 「我小女兒就正常多了,什麼都喫。」那老人很健談,碰上我也是話癆,二個人像老朋友一樣聊著,邊聊邊看他們做漢堡。 做漢堡的是個隔間,料理檯的右邊是塊大鐵板,不是日式鐵板燒的那種,而是傳統的美式煎肉餅的鐵板,鐵板浸透了油,一看就是再怎麼燒都不會黏住的那種,所謂有了「包漿」的。 我總是看著那個人把漢堡的麵包當中向下放在鐵鐵上烘著,再把肉餅和培根放在邊上烤,然後把肉餅翻個面,將起司放在肉餅上面,雖然聽不到,我的耳旁還是響起滋滋聲。我繼續看著他把麵包移到料理檯上,舀點醬在麵包上,放上洋蔥、番茄和酸黃瓜,再放上肉餅,一塊、二塊,再是培根,然後是另一塊麵包。 那個人把漢堡放進一個紙袋中,拎著紙袋的二個角把漢堡甩起來,甩上幾圈,就變成了一個可愛的長角的紙袋,紙袋裡是我的Double Deck漢堡,聽著很洋氣,其實就是雙層肉餅漢堡。 他們的漢堡的確很好喫,肉餅香而多汁,培根脆,麵包鬆軟,洋蔥和番茄很新鮮,洋蔥是生的,份量恰到好處,有些許辛辣的「kick」,卻又衹是一點點,隠隠約約的,喫著很舒服。 唯一的問題是那個漢堡太大了,我塞不進我的嘴,我又不捨得把如此鬆軟的麵包給捏癟了,這就有問題了。我衹能上面啃一口下面啃一口,總算勉強把一隻漢堡喫完了。 我以後不點最大的Double…
[通山]逐浪閣農家味道 說包砣很有特色
(10/04/10) 去了武漢,從武漢出去二個小時左右,大約90公里,其中50公里是高速到咸寧,其它就是地面道路了,最後到達一個叫「通山」的地方。那個地方,去之前,武漢人極力推薦,說是有個溶洞,對於去過張公洞、善卷洞的我來,很是不以為然,去了之後,才知道相當壯觀,全長有5.1公里,進洞之後要乘船,乘了船還要換船,再改乘小火車,前後共有九關,很是好玩。 從洞裡出來,當地負責接待帶我們去了大約一公里左右的一片農家樂,事先定好了這家「逐浪閣」,具體的位置我也說不清楚,想去的朋友可以查閱圖片的geotag,本博客大多數照片都有GPS信息,而且是真GPS信息,與中國的「閹GPS」不同,如果用國內GPS請自行上網查閱轉換方法。 這頓飯吃是很好,特別是有一道叫做「包砣」的東西,圓圓的一個個像湯糰一樣,比湯糰稍大,外頭是面皮,很韌的面皮,裡面有干子(豆腐乾)、肥肉以及一種白色的小顆粒,很是好吃。當地接待的說,這種「包砣」是通山人過年吃的東西,特別是年夜飯和年初一的早飯,外頭的面皮是紅苕粉做的,而且一定要用燙水揉和,冷水是和不起來的,而裡面的白色小顆料就是紅苕。據他們說,他們過年吃的包砣,尺寸要大得多,一個小碗也就放一隻,另外裡面的餡豐富得多,而且不像我們在飯店裡吃的還有芡汁,家中做的話就是純水煮而已,想像上去可能會更好吃。 另外有一道綠色的小點心,味道也很好,據說是用菜汁和面,然後油炸而成。那東西像個盒子,上下各一層綠色的小餅,當中有豆沙餡,餡外面則看似白色的糯米粉,外面粘上芝麻炸成,外脆而內柔,香。 包砣 紅苕粑,味道極其一般 菜汁做的小餅 雞湯 鹹菜燒魚泡,很有特色 南瓜燒辣椒,很甜,很香 五花肉燒筍衣,味道好,筍衣極嫩 隔年的腊肉,接街的特地介紹是「隔年的」,上海人講究吃「當年南風肉」,當地喜歡隔天腊肉,太硬,很香卻咬不動 鱖魚湯,兩條鱖魚熬的,味道也不錯 放在木桶中的飯,其實味道一般
福廈小吃之四 炸五香
廈門吳再添的炸五香 廈門吳再添 2006年3月9日 這個東西,我以前是喫過的。好像是在上海的舒友海鮮大酒店吧,這玩意就像上海的小籠、生煎,要是放在路邊賣不過塊把錢,可一旦登堂入室,立馬草窩裡飛出金鳳凰,價格不菲。杭州名點炸響鈴,是用豆腐衣捲成細卷,剪斷後放在油裡炸制而成;再往南,紹興與餘姚一帶的響鈴,用豆腐衣包肉糜後再炸,稍稍沾點葷氣,不管有沒有肉,喫的都是豆腐衣的脆,咬到嘴裡,會有響聲,所以叫響鈴。 中國有個特點,從北到南,人是越長越小,而樹木倒是越長越高大,這道小點心,也是越往南,肉越多。廈門的「響鈴」也是用豆腐衣包的,裡面卻不是薄薄的一層肉糜,而是「紮紮實實」的肉塊,象春捲似的包成長長的一條,炸好後再剪開的。廈門人叫做「五香」或是「炸五香」。 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廈門各處的「五香」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一般的五香,都有一根筷子長短,比兩指稍瘦,外面豆腐衣包得很薄,衹有一到兩層,炸的時候,火不能大,否則豆腐衣焦了,肉還沒有熟。所以這是份挺考驗耐心的活,一條五香若是用文火慢慢地炸起來,炸到外脆內松,需要十多分鐘的時間。當然也有不少攤子「急火旺米飯」用大油鍋一炸交差了事的;不過那些攤子出來的五香,往往是黑黑的,賣相不好。 炸好之後,攤主會用把大剪刀,將之剪成四五段,五香的蘸醬是攤主特製的,據說各個攤點的生意好壞與否,和這醬料的口味大有關係。醬料是朱紅色的,極稀,散發著很濃的生蒜味,喫上去有點辣有點甜,也有一點酸。這種醬是廈門小喫的「百搭」,但凡土筍凍、米粿、涼菜等等,攤主都舀上一小勺紅紅的醬汁,澆淋在上面,別說味道了,就是那色彩也挺勾人食慾的。 再來說說五香的味道吧,首先是香的,的確很香,但我也的確沒有聞出五種香味來,撲鼻而來的儘是肉香,喫在跟裡依然是誘人的肉香。餡是豬肉做的,豆丁塊的豬著拌著稍小的肥肉,讓我想起廣式月餅裡的豬油來,忽然間突發奇想憧憬著要是把方式「百果」或是「五仁」放在油裡炸一下,該是什麼味道啊?是不是,也有這麼香呢? 五香裡的肉膘,放得恰到好處,避免了肉餡過於「實別別」而增加了彈性,頗有點揚州獅子頭「六精四肥」的神韻。 餡裡不光有肉膘和瘦肉,還有剁得爛碎的洋蔥,許多時候,你衹能感受到洋蔥的存在,卻找不到它的蹤影,這就是本事了。有的攤位用蔥代替洋蔥,個有覺得效果沒有洋蔥好。蔥的味道太大,掩蓋了肉本身的香味,而且蔥的顏色太過紮眼,不能給人以有意無意之間的感覺;最後由於蔥不像洋蔥般易爛易酥,著於形跡反而沒勁了。 後來到了福州,也見得有五香,大小和廈門的差不多,衹是沒有蘸醬,而且裡麵包的不是瘦肉而是肉糜,雖然香味依然,然而口感就差好多了,與廈門的相比,則是大相逕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