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研究

[上海閒話] 麻將生活

  麻將是中國當之無愧的”國粹”,有人說京劇也是啊?然而,若只能選擇一樣的話,只能是麻將。你想,現在聽京劇的有多少人,打麻將的又有多少人?

  有人開玩笑說,如果飛機往西飛,聽到一片洗骨牌的聲音,那就表示重慶到了。的確,四川是麻將大省,到處都有麻將,便是在火鍋店外等食,店主也會拿出麻將來,讓食客們先打上幾圈再說。

  四川人打麻將,兩個人也能打,三個人、五個人都打,有人問那八個人也能打嗎?八個人?簡單!開兩桌就是了嘛!

  不過對於上海麻將來說,就必須四個人才能玩,不能多也不能少;若是只有三個人,打著玩,就好像桌子四腳少了一腳,這種打法叫做”蹺腳麻將”。

  三個人打著玩,必然再要找一個,才能真正玩起來,這就叫做”三缺一”。雖說打麻將總是從”一缺三”發展到”三缺一”的,然而只有”三缺一”才是最關鍵的,所以”三缺一”也成了一句熟語。上海話中,一起做事,缺了某位成員而辦不成事,就有人稱之為”三缺一”,不過在喜歡打麻將的人群中,使用得更廣泛一點。

  如果本來有四個人打,突然有人不肯打了,不管是有事還是有情,反正是打不成了,這種情況叫做”拗台腳”,拗斷台腳,四腳又成了三腳,變回”蹺腳麻將”。

  打麻將是有輸贏的,所謂的”小賭怡情”,用很小的賭注打發時間,不會傷了和氣,乃是親戚朋友中應情應景的玩法,叫做”衛生麻將”,這”衛生”兩字,倒是很符合”精神文明”的範疇。

  ”衛生麻將”又叫”小麻將”,因為賭注小,大家稱之為”小來來”,稍微輸一點,也是”毛毛雨”。”毛毛雨”是指很小很小的雨,上海話中少量的錢也稱之為”毛毛雨”,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搿點鈔票對儂來講勿是毛毛雨啊?”

  ”衛生麻將”也叫”拉黃包車”,因為黃包車的速度慢,暗喻小麻將的賭注小,而且打小麻將的多數是”老頭老太”,摸牌、打牌的速度,也很慢。

  賭注大的麻將,當然是賭徒所為了,叫做”大麻將”。大麻將要賭本厚實才能參與,但有些賭徒沒有賭資,抱著”博一記”的心態去打麻將,這種行為叫做”空麻袋背米”。”空麻袋”者,口袋空空也,卻偏偏想要贏錢回去,上海人稱錢為”米”,”空麻袋背米”很是形象。

  ”空麻袋背米”者,要有一個本事,就是不能輸,一輸拿不出錢來,立馬出洋相,所以一定要贏。打麻將只贏不輸的,叫做”保大洋”,乃是”保證贏大洋”也,”保大洋”是”寶大祥”的諧音。”寶大祥”是上海最著名的綢布商店,喊起來朗朗上口。在上海話中,保證賺錢的事,就叫”保大洋”,比如”買搿只股票絕對保大洋”。

  然而天下是沒有只贏不輸的賭徒的,除非”作弊”,對,作弊。有許多人希望通過作弊來贏錢,我曾經在河南鄭州的火車站附近,看到整條街都是賣牌具的,每家店都掛著”麻將千術”、”作弊絕技”之類的廣告,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麻將台上作弊的人,叫做”牌師父”,因為”師父”總是”藝高膽大”的。一個人作弊叫”牌師父”,而兩個合夥作弊,就是”抬轎子”了。再小的轎子,也至少要兩個人抬,必須搭配得當,合作密切,否則是抬不成功的。兩人合夥打麻將騙人,也要緊密配合,才能得手,而且兩人分坐對家,所以叫做”抬轎子”。上海話中,合夥騙人設圈套,也叫”抬轎子”,正是從麻將中來的。

  麻將這種”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運動”,在上海有無數的擁躉,上海話中有許多詞語與麻將有關。

  ”白板對煞”算是比較典型的一個,麻將牌每種牌面各有四隻,拿到一對一樣的牌,可以去碰第三隻,如果四隻一樣的牌分為兩對在兩人手中,就叫”對煞”。”白板”是一張只有個框或乾脆什麼都沒有的骨牌,那麼麻將中有三十六種牌面,為什麼一定要”白板對煞”呢?

  這件事,要從以前上海的妓院說起。兩位少爺分別到了同一間屋子,偏偏那位”先生”不在(見《先生》),兩個人只能等,雖說是妓女,但兩位同時喜歡上了,這兩位也算是情敵了。兩個情敵分別坐下,坐在同一間屋子裡,誰也不願開口說話,更不肯走,”我走?豈不是便宜了你?!”

  兩人面孔鐵板,面無表情,活像”白板”,坐著一動不動,打牌沒有起色,亦叫”不動”,白板對煞,當然難動,所以這種形況叫做”白板對煞”。

  後來,但凡不該出現在同一場合的人出現在一起,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兩人互不言語的尷尬場合,就叫”白板對煞”。

  ”槓頭開花”本來也是麻將的專術語,指的是在牌墩的尾部取牌而贏的情況,有加倍的贏額。不過在生活中,”槓頭開花”常用在撞破腦袋的場合,因為”頭開花”也。由於”槓頭開花”是”額骨頭碰著天花板”的好事情,所以特別出乎意料的好事情,也叫”槓頭開花”。

  麻將中的俏皮話也不少,”斯特勞斯”(J. Strauss)本是奧地利作曲家,到了麻將桌上就成經常輸錢人的稱呼,因為”輸脫”、”老輸”也;”長考”本是圍棋術語,在麻將中,打牌太慢也叫”長考”;仔細看檯面已打出的牌,則是”查字典”,也很好玩。

  其實,不僅是麻將,就得撲克牌,上海也有上海的特色,待有機會再詳說吧。

(寫於2007年12月11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