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嫖賭之五

  飲料,無論酒,還是酸梅湯,都是水來做的,上海人把水分為「開水」和「水」,然後再分為「溫開水」、「冷開水」以及「熱水」、「冷水」和「冰水」等等。   「開水」是燒滾後的水,放在熱水瓶,哪怕已經不燙了,可還是稱之為「開水」,如果把開水放在銅吊裡,自然冷卻,就叫做「冷開水」,「開水」與「冷開水」在英語裡都叫做「 boiled water 」。   如果「開水」太燙,就用「冷開水」羼(滬語念「槍」)一下,變成「溫開水」即可。溫水比較容易吞嚥,所以也叫「溫吞水」,溫吞水不冷不熱,不冰不燙,是最沒有特色的水,所以也用來形容不溫不火,沒有脾氣、不善言辭的人,如「儂迭個人哪能介溫吞水啦?三拳頭打勿出只悶屁來。」   「開」字,在用作形容詞時,表示「熟水」,而在表示「沸騰」時,常用作狀語並且後置,如「水開了」。「熟水」被叫做「開水」,同樣「生水」在上海話中也有「專用名詞」,叫做「冷水」,上海人常常告誡小朋友「勿要喫冷水」,往往是指不要直接飲用未經處理的生水。   上海話中的「熱水」,說的是水的溫度,以不燙手為標準。熱水不一定是不燙的開水,有時衹是把冷水焐在煤爐上,等到要洗臉洗腳的時候,直接倒出來就不用再羼冷水了。   洗澡往往也是這種熱水,「汰只熱水浴」是很寫意的事,過去住房緊張,既沒有獨立的衛生間,也沒有良好的取暖設施,所以冬天的時候,要洗個澡,就是件大事了。   上海人有的是辦法,在臥室裡擺上一隻大腳盆,借只 100 支光的電燈泡照著,將煤爐搬到臥室,燒上一吊子水,先將房間烘熱,等到洗澡的時候,再把煤爐搬出去,否則真是煤氣中毒了。如果水不夠,或是自己不想燒,就要到老虎灶去買了。   老虎灶就是熟水店,有只大灶頭,灶膛為虎口,上面開的灶眼向老虎眼睛,後面豎起的煙囪象老虎尾巴,故名。《滬江商業市景詞》有記載:「灶開又眼獸形成,為此爭傳老虎名,一錢一勺烹茶水,免得人家灶下燒。」   以前,在低檔的生活區,有許多老虎灶,雖然形式各異,但總是大同小異,一開間的門,半間是只大灶頭,燒著兩三大鍋水,另一邊,有一兩張方桌,也兼做茶館生意。最早的老虎灶,還兼營浴室,後來浴室增多,老虎灶漸漸地失去了此功能。   新式的老虎灶,用工業化的「經濟爐」,用白鐵皮製成,上有溫度計和水籠頭,與現在的電鍋爐差不多,衹是那時是用煤的,所以體積也比較大。雖然新式的爐子,形狀已經與「虎」毫無關係了,可人們還是將熟水店稱之為「老虎灶」。   隨著管道煤氣的興起,上海的老虎灶越來越少,直到 2002 年南市梅溪弄的最後一隻老虎灶拆除,標幟著全上海都通了管道煤氣。記得「梅溪弄老虎灶」被拆前,眾多攝影愛好者、上海史愛好者以及「老上海」們紛紛前去「看上最後一眼」,上海電視臺紀錄片編輯室還特地做了一個專題節目。   將銅吊裡的水灌到熱水瓶,上海話叫「沖」,「衝開水」也,到老虎灶買開水,上海話也有專門的講法,叫做「泡開水」,後來,但凡用熱水瓶買水,都成了「泡」,「泡冰水」就是一種。   普通話中的「打水」,到了上海話裡成了「打開水」,是含有特殊的含義的,不知你是否猜得著呢?

吃喝嫖賭之四

  上海話中雖然沒有「喝」,可上海人其實挺喜歡喝的,上海人的「喝」,當然不是北方漢子的「大塊喫肉、大碗喝酒」,上海人的「喝」,更多了一份精緻,一份細膩。   先說喝酒吧,上海人慣常喝的是黃酒,浙江的黃酒,上海本地也多有出產,以前最著名的要數楓涇地方出產的,叫做「楓涇特加飯」;現在,更是有「和酒」、「石庫門」等多種高檔品牌,令人詫異的是,明明開了衹有兩三年的公司,生產著「五年陳」、「八年陳」乃至「廿年陳」的黃酒,人們不但毫不質疑,甚至趨之若鶩,怪事一樁!   上海人叫黃酒為「老酒」, 黃酒以陳為上,有人認為「老」即「陳」也,故名。其實不然,《呂氏春秋》卷九「季秋紀第九」記載了越王勾踐出師伐吳時,把酒倒在河流的上游,與將士共飲的故事,史稱「簞醪勞師」,這裡的「醪」就是「酒」,「醪酒」就是「老酒」。   上海話很有特色,上館子點菜擺一桌,叫做「喫飯」, 即便酒宴,各式的酒喝了不少,卻粒米也沒有下肚,依然叫做「喫飯」;過去也叫「喫酒水」,現在已經很少用了。衹有家中小酌,才叫「喫老酒」,而且是「喫小老酒」;小老酒者,言其規模小、沒有排場也。   小老酒,無非幾個小酒小菜,油汆花生米、糟毛豆是上佳的選擇,再好一點,弄幾條曝鹽小黃魚、糟鳳爪,要是有隻豬蹄,那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了。老酒,多半是到弄堂口的醬油店零拷的,用一隻帶長直柄的量杯,伸到大甕裡舀出一勺來,倒在一邊套了漏斗的瓶裡,滴酒不漏,賣酒的人手很穩,一勺就是半斤,絕對不會有濺灑。   以前,上海沒有雙休日,沒有長假,沒有手機,也沒有互聯網,逢年過們的家庭宴請就成了一個互相溝通的機會,也成了當時少有的幾種社交活動。有些人家,在舉辦家宴的同時,也會買上一甏酒(上海話中,沒有「甕」字,衹有與之同義的「甏」字),宴請客人。   一甏酒,新開的時候最是香甜,多半用來孝敬長輩或是地位比較顯貴的客人,而甏底的剩酒,俗稱「酒腳」的,則上不了臺面了,酒腳一般等到節快過完的時候,叫上幾個最貼心的死黨,將過節剩下的菜調弄一番,把剩下的酒淀淀腳,熱熱鬧鬧一頓喫完喝完,俗稱「拷甏底」,因為這些酒腳是從甏底拷出來的,上海話「拷」與「敲」同音,因此也作「敲甏底」。   雖然拷甏底,喫的是殘羹剩酒,然而請客的不覺得沒有盡到地主之誼,而被請之人,更是有一種被認同感,雖粗酒淡飯,不以為忤,欣然從之,更顯義氣。   上海話中,「老酒」可以用來特指「黃酒」,也可以泛指各種酒類,同樣上海話中的「老酒鬼」,可以用於好酒之徒,亦可用於「年老」的「酒鬼」。   上海人也「喫」啤酒,以前啤酒也是零拷的,鮮啤酒由特別的車輛運來,裝在高壓罐裡,等籠頭打開時,高壓罐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氣體,同進釋放大量熱量而使酒體迅速變冷,成了冰凍鮮啤,那個快速變冷的原理,如今被使用在運動員的快速冷凍止痛噴霧上。   鮮啤,上海人叫「生啤」,是沒有經過巴氏滅菌處理的啤酒,口感更好,和現在所謂的「紮啤」是一樣的東西。鮮啤不是常日都有供應的,每天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可到看到鮮啤酒零售點前等著許多人,一手提著熱水瓶,一手拿著蒲扇,焦急地等地啤酒車的到來。喜歡喝啤酒的人,特地在自行車上焊出一個架子來,可以放上四隻熱水瓶,可見好酒之甚。   啤酒是下午拷,晚上喝,所以要放在熱水瓶裡保溫。說到熱水瓶,讓我想起小辰光「泡冰水」來,我小時候,物資貧乏,別說電冰箱,就是冰磚、雪糕,也是很奢侈的東西了。那時,有一種按斤賣的水果汁濃縮晶,其實無非是色素、香料與糖精的混合物,按不同的顏色分為橘子精、酸梅精等,用冰水來沖泡這些「精」,就是解暑的上品了。   泡冰水也要到指定的地方,一般是電影院、部隊大院等有製冷設備的地方,與鮮啤酒不同的時,冰水整天都有供應,衹是有時人多,籠頭裡開出來的冰水已經有點「熱」意了,於是衹能等,大約半個小時左右,才能把水凍透。「泡冰水」往往是小朋友的差事,遇到要等冰水凍透,那情形可就熱鬧了,熱水瓶一地擺開排隊,小朋友們打彈子的打彈子,跳橡皮筋的跳橡皮筋,雖然烈日之下,絲毫不畏酷暑……   如今,再也不會有那種日子了,在過著優越生活的同時,也流失了許許多多的樂趣。

吃喝嫖賭之三

  既然寫喫喝嫖賭,總要寫到喝,可是想來想去,上海話中,無一是「喝」的,甚至上海話,竟無此音,怪也哉。   上海話裡,衹有喫,所有流動的、半流動的液體,無論水、酒、果汗、茶湯乃至白粥、奶糕,都是「喫」入口中,斷無「喝」的道理。勉強有一個字,用於「喫液體」的,可能要算是「唆」字,吮吸的意思;液體是沒法直接吸入嘴裡的,所以要用「麥管」,麥管就是現在的吸管,以前用麥秸製作,故名。   如果再要找一個用於液體卻不是「喫」的字,恐怕只剩「飲水機」了,而且水還是「喫」的,衹有那機器才是「飲」的,這是個新詞,沒準過了一段時間,又要變成「喫水機」也未可知。   其實,用「喫」代「喝」,不唯衹有上海人,南方各地都有此俗,而且以「喫」代「喝」,多見於報章書端,也不是什麼上不得臺面的事。周作人寫過《喫茶》,豐子愷寫過《喫酒》,可見一斑。   其實,「喫茶」、「喫酒」早就見諸文字,《水滸傳》第三回「史太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有「史進道:『喫個泡茶』」、「魯達道:『……攪俺弟兄們喫酒。』」等,可見「喫茶」、「喫酒」在《水滸傳》的時代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比及稍後的《三言兩拍》,這種用法就更多了,如《醒世恆言》第二十一卷「漲淑兒巧智脫楊生」中「問了某女生某處,小和尚掇出一盤茶來喫了」、「焦子舟也不推遜,喫酒便擲」等。   施耐庵是江蘇興化白駒場人(今蘇州城外施家巷),而馮夢龍是江蘇長洲人(今蘇州吳縣),也可算是同鄉。估計上海話中的以「喫」代「喝」,就是從蘇州一路傳來的吧。   當然,不僅是蘇州人、上海人這麼用,乃至全國人也有用「喫」代「喝」的,「喫醋」就是極好的一例。「喫醋」指的是妒嫉泛酸,有說典出陳季常,也有說是朱元璋故事,亦有說是從房玄齡那裡來的,反正都是牽強附會,沒個定論。倒是這詞的本身,到外被使用,不分南北,我嘗試著 google 了一下,竟有三十三萬六千條「喫醋」的記錄,可見此詞的使用頻率之高。   說到喫醋,上海人才叫絕呢!《海上花列傳》第六回「養囝魚戲言佂善教 管老鴇奇事反常情」中「轉啥局,俚末三禮拜六點鐘哉(注一)!」這是一種上海特有的調皮,三個禮拜是「卄(「廿」的古字)一日」,晚上六點鐘是「酉」時,合在一起,就是個「醋」字,所以說某人「三禮拜六點鐘」,就是隱指某人在喫醋。   其實不僅喫醋在北方使用,就是京劇裡也有用「喫」代「喝」的,著名的京劇啟蒙戲《打漁殺家》中有段膾炙人口的「〔西皮快三眼〕昨夜晚喫酒醉和衣而臥,稼場雞驚醒了夢裡南柯」,我曾經聽進譚(鑫培)老 1912 年的錄音,果然不同凡響。這段唱非常著名,以至於就被戲迷稱之為「昨夜喫酒」。《西廂記》中亦有「喫酒」,第三場「悔婚」中「紅娘(白):『這個老太太,……,還說人家不會喫酒喫醉啦!』」京劇中也有「喫茶」,《沙家濱》中的阿慶嫂就說「參謀長,請喫茶」。   雖然上海話一直是「喫茶」、「喫酒」,但是「喫」(喝)起來,也是絲毫不含糊,今天寫到這裡,以後再詳述吧。上海話裡從來沒有將液體入口的平聲「喝」,倒是有「喝采」、「大喝一聲」的入聲「喝」,特此說明。 注一:此處還有一字,口字旁上面一個「臼」下面一個「工」字

吃喝嫖賭之二

  上海人的愛喫,當然比不過廣東人,廣東人不但愛喫,而且敢喫,所謂「什麼都敢喫,怎麼喫都敢」。衹是經歷了「薩斯」一役,廣東人於喫倒是收斂了許多。   其實,上海人於喫的膽子亦可謂大矣,倒不是什麼都敢喫,而在於什麼都敢嘗試一下。君不見,上海的菜館林次櫛比,全國各地乃至東洋、西洋的名點好菜,都可以在上海找到。上海人不但喜歡嘗試各地菜餚,而且善於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海派」飲食文化。   不管喫什麼,無論喫好喫壞,喫飽肚皮才是根本,要喫飽肚皮,就要工作,否則就是「好喫懶做」,上海人把工作叫做「喫飯」。   比如有的人是公司或者政府職員,上海人就叫他「喫公事飯的」;同樣,如果是銀行職員,就被稱之為「喫銀行飯的」或是「喫金融飯的」。這種稱法,有的相當形象,航運工作人員,被人叫做「喫碼頭飯的」;司機則被叫成「喫馬路飯的」。   有些稱法,比較抽象,甚至抽象得外地人猜都猜不出來。有一種人,叫做「喫開口飯的」,喫飯總要張開嘴,不張嘴怎麼喫呢?這個詞,光從字面難詳其義。原來這種人,衹要靠一張嘴巴,就有飯喫,最早,「開口飯」指的是說書先生,他們正是靠一張鐵嘴講故事餬口的,後來「開口飯」又泛指各種戲劇演員,再往後,該詞被用來隱指專事詐騙做「嘸本鈿生意」的「拆白黨」,因為這些人就靠著張嘴吹得天花亂墜來騙取錢財。   還有一種人,仗著自己年輕力壯、長得不錯,於是整天混在女人堆裡,靠女人的錢生活,這種男人,一向是衣著光鮮、容貌英俊,過去常被人稱之為「小白臉」,現在,則落了個極不雅的名稱,謂之曰「小狼狗」。這種人靠女人喫飯,上海人稱之為「喫女飯的」,滬語中「女」與「軟」音近,久而久之,成了「喫軟飯的」。   有靠女人喫飯的男人,當然也有靠男人喫飯的女人,然而卻不是「喫男飯的」,而是「喫青春飯的」,過會,妓女、舞女、陪酒女郎都要倚仗年輕才能賣「大價鈿」,出賣的是青春,說他們「喫青春飯」,帶有明顯的貶義。後來,人們也用此詞稱演員、運動員等需要以「青春」為代價從事的職業時,不再帶有貶義,更多的是憐惜之情。如今,「二奶」是「喫青春飯的」自不用說,而電腦程序員之類,算是「喫青春飯」中的新軍了吧。   有些「喫飯」的說法中,不帶「飯」字,也挺有特色的。教師是一種受人尊重但地位卻不高的職業,那時不像現在使用白板、記號筆,而是使用黑板、粉筆,粉筆灰大,教師就被叫成「喫粉筆灰的」;再如有人留洋歸來,靠著洋文憑有個好位子,別人就叫他「喫洋墨水的」;再有人本事沒有,衹是倚老賣老,則是「喫老本」了。   以上的「喫」,都與職業有關,如果沒有工作,則衹能去「喫西北風」了,西北風是不能喫的,上海人居然還是用了「喫」這個動詞,也算是種幽默吧!   上海話中的「喫」數不勝數,比如股票之類的證券不叫「買進」而叫「喫進」,某件物品的價值不菲叫做「喫價」,後來也引申為東西好的意思,有時亦用於人。   黑道上,也有許多帶「喫」字的切口,形勢嚴峻叫「風聲喫緊」,坐牢叫「喫官司」,頗具特色的還有一個叫「喫辣糊醬」。   「辣糊醬」是一種水浸剁椒,上海人幾乎不喫辣,僅有的用辣的菜衹有八寶辣醬和紅湯魚頭,而且也都是甜鮮中帶著微辣。上海不諳喫辣,永遠也不能體會為什麼「喫香的,喝辣的」就是幸福生活。上海人一喫辣,嘴中就火燒火燎,無異上刑一般,所以黑道說「勿識相,請儂喫辣糊醬」來威脅別人要「喫苦頭」。   「辣糊醬」於書面都是這樣寫,但我認為應該寫作「火」,上海話中「漿糊」的「糊」發本音,衹有「辣糊」發「火」音,應該是從喫辣的感覺而來,當為「火」字。   方言這東西,要細水長流,今天就說到這裡,我的打算是每週寫個一兩篇、兩三篇,寫上一年,也有百來篇了,天下的事,踏踏實實去做,就會有收穫的。

吃喝嫖賭之一

  開始寫上海話,有的朋友問我從哪裡著手,我說「生活嘛,無非衣食住行」,不妨就從「喫喝嫖賭」開始吧。   「民以食為天」是句亙古不變的名言,歷史上,衹要大家沒得喫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奇事怪事發生,當然這些是歷史學家的事,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之內。衹是年年聽說這裡發大水,那裡鬧乾旱,明不時不時還有蝗災鼠患,可偏偏到了下半年,總是豐收捷報頻傳,形勢一片大好;我就納悶難道如今的水災、旱,都衹是毀屋傷人,奈何不了莊稼的嗎?   算了,算了,這也不是我們弄得清的東西,還是說「喫」吧!上海人,上海話,最大的特色就是「喫」。   眾所周知,杭州與上海有「世仇」,當年形成的原因恐怕已經沒人知道了,可這「仇」依然似有似無地延續著。有一次,我問一個杭州的朋友「為什麼杭州人不喜歡上海人」,她也想不出,說是她個人覺得可能上海人「太會喫」了。   她說她無數次地見到上海人在滬杭鐵路不過兩三個小時的路程上,還攜帶著香瓜子、牛肉幹、鴨肫幹等等小食,擺開一大桌,從上車喫到下車,她還特別訝異於上海人坐兩三個小時的火車,居然可以用搪瓷杯子,帶上飯菜,用開水焐熱了再喫。這些在上海人眼裡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杭州人眼裡成了上海人的「饞」。   的確,上海人在旅途中的喫法,我是見識過的,前兩年,有一次坐泰航從曼穀回上海人,見到一眾上海人,才上飛機,就放下小桌板,擺上各式的水果蜜餞,弄得空姐哭笑不行。   不僅如此,上海人在外地的喫法,真是可謂「歎為觀止」。在上海,好多家庭都是男人燒飯,女人洗碗,如果恰巧幾個家庭組隊出遊,又恰巧進了一家路邊的小飯館,那情景就蔚為壯觀了。只見一大群人進入店裡,都不坐下,男人們直接跑進廚看個究竟,瞧瞧冰箱裡有些什麼,探探天井裡是否養著活魚活雞,對著廚師指手劃腳,向著配菜的說東道西;而此時,女人們紛紛拿起杯盞碗碟,一一指出沒有洗淨的地方,要求重換。就在大人們「不亦樂乎」的時候,三四個小孩子,從店裡這頭打到那頭,再從那頭打回這頭,任是見過世面的老闆娘也一下子招架不住。   上海人就是喜歡喫,不但給周邊的城市留下了「喫名」,甚至還把周圍的大閘蟹、小龍蝦、米粽子和油麵盤硬生生地喫「貴」了,倒也算是拉動經濟吧。   怎麼辦呢?上海人就喜歡喫嘛。上海閒話裡涉「喫」之多,也印證了這一點。   上海話裡,衹要是放進嘴裡的都可以用「喫」,「喫飯」、「喫菜」自不用說了,便是酒與水等任何液體,上海話裡也全是「喫」,而沒有「喝」,於是就成了「喫老酒」、「喫白開水」,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更有甚者,不論水煙、旱煙、鴉片、雪茄,因為都要通過嘴巴這一「工具」,所以也叫「喫香煙」、「喫鴉片」。倒是「吸毒」一詞,雖然也有用嘴的,估計的是新詞的緣故吧,沒有改成「喫」,但在上海話中,吸食海洛因無論是注射還是吸入,一概被叫做「喫白粉」。   上海話中,把東西含在嘴裡,也叫「喫」,有時小朋友不懂事,把不能喫的硬物含在嘴裡,大人就什麼說「儂拿啥麼事喫了嘴巴裡?快點吐出來!」若非小孩子,把不能喫的東西含在嘴裡,肯定是喜歡得緊、欣賞至極,唐朝韓愈《進學解》有云:「沈浸醲鬱,含英咀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上海話中,喫同樣被用來表示這個意思。如果一個人愛上了另一個人,就會說「我牢喫伊咯」,愛之甚者則說「喫煞脫伊」。「煞脫」兩字在滬語中是程度語氣助詞,又和「殺掉」、「死掉」同音,因此也常被人理解為「愛死他了」。   如果你在上海聽到有人說「伊勿要忒喫伊哦」,那絕不是她想咬他一口,而是愛得不能自拔了。   然而,「喫」有時也可當「咬」講,衹是不用嘴咬,例如某人答應別人什麼事而沒有完成,別人就會「喫牢伊」要他完成;在球場上、賽場上,也常可以聽到「三號喫牢六號」之類的話。   「喫」東西,是放「進」嘴巴裡,於是很多帶有「進入」含義的場合,也都用「喫」字。船進入水中,叫「喫水」,哪怕是開車時推動排檔,也叫「喫檔」,如「喫兩檔」、「喫倒檔」等。   不僅如此,上海人於有形無形的的「打擊」,也都用「喫」,最有名的要算「喫耳光」了,與此類似的還有「喫生活」、「喫傢什」、「喫苦頭」、「喫癟」等等。「喫生活」是挨揍的意思。「傢什」在上海話中是「傢俱」、「工具」的意思,若「喫傢什」用於實指表示遭人用「尺子」(短刀)之類的「兵器」攻擊;若是虛指,表示受到諸如「開除」、「拘留」或更為嚴厲的處罰。至於「喫癟」則是表示受到打擊的後果——癟了。   「喫」被用作「打擊」、「遭遇」或「遭受」的還有「喫酸」(也寫作「喫算」)、「喫排頭」(挨訓)、「喫外國火腿」(挨踢)、「喫頭塔」(被人打頭)、「喫皮鎯頭」(挨拳揍)以及「喫夾檔」和「喫賠賬」等。   上海人以及上海話與「喫」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這裡衹是冰山一角,以後有機會再說。

儂好好叫好伐?

  如今的上海,最時髦的兩句話,莫過於「儂好好叫好伐?」,而另一句則是「瞎講有啥講頭啦?」。這兩句話,恰恰表明了上海話「一句多用」的「閒中又帶精緻」的特色。 場景一:四人圍坐打麻將,上家打牌太慢,橫看豎看,死活打勿出牌來,下家催促到「儂好好叫好伐?看《新民夜報》啊?」 場景二:四人圍坐打麻將,上家連著三圈,打了三隻「東風」,下家就講「儂好好叫好伐?小麻將搞得介大做啥?」(如果打麻將時故意將風向拆對打出,表示不要做「混一色」,而是要做「清一色」,贏面更大) 場景三:四人圍坐打麻將,下家已經喫了兩口「筒子」,上家依然在打「筒子」,下家講「儂好好叫好伐?再打就包脫了。」上家同樣回敬到「儂好好叫好伐?我又勿嚇儂咯。」(上家說得時候,重音在「儂」字上,強調到底「誰」應該「好好叫」) 場景四:四人圍坐打麻將,下家對上家說「聽說儂被評為區勞動模範了,弄大了嘛。」上家說「儂好好叫好伐?又勿是全國勞動模範囉。」 場景五:四人圍坐打麻將,上家對下家說「上禮拜有人看到儂開了一部寶馬勒南京路浪兜風」,下家說「儂好好叫好伐?我腳踏車想調助動車,還缺兩鈿來。」 場景六:四人圍坐打麻將,上家說「今朝勿要打得忒晚,我報了名捐獻骨髓,明朝要去驗血」,下家說「儂好好叫好伐?儂介小氣,也做格牌裡事體?」   以上種種,都是這句話的用沄,不瞭解上海話的人,一定已經被搞得「雲裡霧裡」、「昏頭七沖」了,同樣的一句話,既可以叫對方「為善」(打牌快一點),也可以暗示對方「不要為善」(捐獻骨髓),甚至可以用來警告、威脅對方(場景三),同樣,這句話好似也可以表示「謙虛」(勞動模範)或是「不要嘲弄」(寶馬車),一句話,居然可以有這麼多的用處,真是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其實,這裡所有的「好好叫」,表示了一種上海人知足而樂的中庸心態,或者說上海人力求表現出來的知足心態(雖然上海人其實是很不知足的)。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理解這幾句話了,牌打得太慢,是「不好」,被人嘲弄,也是「不好」,然而牌太大,或人太優秀,也是「不好」,這裡的「不好」,已經不是「好壞」之意,指的是一種「不同於平常」的意思。在上海話裡,很多時候「好」並沒有「好」的意思,比如「喫完了飯」,上海話叫「喫好了」,哪怕殺條魚,上海人也叫「殺好了」。在上海人眼裡,衹有不偏不倚,中規中矩,才是最好了,於是飯被喫完是「好」,魚被殺了,也是「好」。   上海話裡,還有兩個字,一個叫做「嘲」,一個叫做「扠」。有人說嘲應該寫作「趙」,那是字源學家的事,「嘲」帶有嘲弄的意思,所以寫成「嘲」也無可厚非。「扠」是指用語言去調戲、挖苦別人,與「嘲」有相似之處。   在具體的使用中,同樣是說對方「好」,若被說者是真的「好」,更多地被稱之為「嘲」,若對方實際上沒什麼「好」,甚至是「勿好」,則稱之為「扠」。場景四與五,就是「嘲」與「扠」的例子。   對於講究「財不露白」的上海人來說,無論「嘲」與「扠」都是偏離了中庸的「不好」,所以都要叫人「儂好好叫好伐?」,又由於「扠」與「嘲」都是用嘴講的,紮眉紮眼以也都可以對之於講「瞎講有啥講頭啦?」   有的人,喜歡誇誇其談,講話不著邊際,別人也會對他說:「瞎講有啥講頭啦?做事體是正經。」這樣的用沄,是此話的本義了。   我呢,則打算「好好叫」「瞎講」,從今天起,仔仔細細地來講講「上海閒話」。

嬲小姑娘

  美國有個著名的詩人,曾經在瘋人院裡獲得過國家文學獎,叫做Erza Pound 。這位老兄痴迷中國文化,曾經把《論語》譯成英文,據說他迷戀中文字到了變態的地步,認為每個中文字都是巧奪天工,一個日、一個月放在一起,就是亮,真正不可思議。   其實,一個「明」字有啥大不了的,中文字本來就是象形文字,日月放在一起,不亮才怪呢。中文字裡,更有許多匪夷所思的字,「嬲」就是一個。   嬲,這個字,兩個男人圍著一個女人,算是什麼意思呢?是feminism 還是threesome ?都不是。記得有本著名的書,書中有這麼一段:「數個人拿著彈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欄干邊,胡梯上一個年少的後生獨自背立著,把林沖的娘子攔著」。   大家可能也看出來了,幾個男人圍著一個女人,動手動腳、雜七纏八,就是「調戲」,這個字夠形象吧。嬲,普通話讀作「鳥」,而上海話與「叉」字同音,讀作平聲的「錯」。其實,上海話裡雖有這個音,卻無這個字,這個字,還是在廣東用得比較多,衹是「嬲」字正好表達了這樣的一個意思, 就取來借用了。   嬲,在上海話裡,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專指男人調戲女人,以前有句話,是八十年代末的男青年很喜歡說的,叫做「嬲小姑娘」。當時有許多不良青年,三五成群,站在大街上抽煙吹牛,看到漂亮女生路過,就上去搭高,便是「嬲小姑娘」。有些男生死要面子,明明是好好地追求一個女生,偏偏要裝酷,硬要對朋友們說「我嬲嬲伊咯呀」,「伊」指的是「她」,「咯呀」是滬語中的一種句尾語音,「咯」還有「的」的意思。   「嬲小姑娘」,在九十年代後逐漸式微,說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可以是上海男生越來越沒用,而女生越來越厲害,頗有被「倒嬲」的可能。   嬲,也有不發生在男女之間的,則帶有「調侃、嘲弄、戲諷」之意,大多數情況是明知對方無力做到某件事,說成對方力所能及甚至不廢吹灰之力。比如下班時,甲說「喔喲,要快點回去燒飯了,菜也沒買」,乙明知甲家境不佳、為人節儉,卻說「儂還要燒啥飯啦,上館子一人點魚翅吃吃麼好來」,乙聽了就會說「儂勿是嬲我麼?」   這種嬲,往往發生在關係不錯的朋友或是經常鬥嘴玩的同事之間,要去玩去「嬲」泛泛之交的人,恐怕是要「扳面孔」甚至「喫生活」(挨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