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人 江北車

  許多人不喜歡上海人,因為被上海人一句「外地人」傷了自尊,傷了心,其實上海人不常說「外地人」,而是「鄉下人」說的比較多,說得多了,讓人覺得在上海人眼裡,只要不是上海人,剩下的都是「鄉下人」。   其實,常規概念中的上海人全都是外鄉客。因為川沙、青浦、淞江、嘉定之類地區的人們,在上海話中,叫做「本地人」,而上海人則是指解放前由各省市移民上海且定居下來的人們,所以「上海人」就是「鄉下人」。   「上海人」並沒有看不起「鄉下人」,因為誰都和「鄉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過去,經常有人說「過年到鄉下去,看看爸爸媽媽去」,如今則變成「長假到鄉下去,看看太公公、太外婆去」,上海人並不忌諱自己的出生來歷,「搿兩天鄉下頭來人,住嘞屋裡廂」是過去工作時常聽得到的攀談。   然而,除去上海人、本地人、鄉下人、外地人等等的稱呼外,上海話裡還有一種人群,是很特殊的,叫做「江北人」。   「江北」專指江蘇和皖東在長江北面的部分,這個區域不是三國志裡的江北,而是《大明英烈傳》中的江北,著名的朱元璋先生就是代表「江北武生」帶領著胡大海、常遇春大鬧元朝武場的,那時的江北,不止是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行政區域。   江南的名氣要比江北大得多,但是只有江南,沒有「江南人」一詞,在人的方面,名氣大的,還是「江北人」,倒不是因為他們出了個皇帝,而是因為他們窮。江北,向來是天災人禍之地,所以朱元璋才會去討飯,從朱元璋開始,到二十世紀,江北人始終過著貧苦的日子,從事的也多半是低三下四的工作——在上海,三十年代湧入了大量的江北移民。在上海從事車伕、娘姨等出賣體力的活,其中又以揚州的三把刀,為服務業之翹楚。   三把刀者,剃頭刀是一把,菜刀也是一把,指的是理髮和廚師兩種職業,第三種刀,就有得聊頭了。   或許朋友們在街上見過「扦腳」兩個字,「扦」是「插」和「用針固定」的意思,那麼可以明確地「望文生義」為「扦腳」是一種刑罰,就是江姐在渣滓洞受過的那種,只不過江姐是手指上被插了竹籤,這卻是「腳」。   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否則那些掛著「扦腳」招牌的小店堂不是「私設刑堂」?再說了,也沒有「賣刑」的店呀。   其實,這是個錯別字,標準的字是「槧」,意思是「雕」和「刻」,由此,我想到了一個笑話。 《笑林廣記‧卷三術業部》有《同行》一則「有善刻圖書者,偶給市中喚人修腳。腳已脫矣,修者正欲舉刀,見彼袖中出一袱,內裹圖書刀數把。修者不知,以為剔腳刀也,遂絕然而去。追問其故,曰:『同行朋友,也來戲弄我。』」   「圖書」,就是「圖章」,從這個笑話,可以得知刻圖章的刀和修腳的刀是「一樣」的,至少也是「大同小異」的。如果刻的是圖章,則是文人雅士,而拿著同樣的刀,雕的是趾甲的話,則是「槧腳師傅」了。   槧腳刀,如圖章刀一樣,是細細長長的,像筷子般的一根一根,刀頭有粗有細,用來割除腳趾甲及厚皮。以前的「渾堂」(浴室)裡均附帶槧腳,與搓背師傅相同,多為揚州人。   江北人在上海人數眾多,由於來自貧困地區,多少帶有些當地的惡俗陋習,比如不講衛生,比如吵起架來就地一躺耍無賴,上海話稱之為「xiɑo地滾」,這些行為被上海人稱之為「江北腔」,並且將一切壞習慣,例如小朋友看到別人吃東西,便目不轉睛盯著不放,統稱為「江北腔」,其實許多行為並非江北人所獨有,江北人著實背了一回大黑鍋。   「乖乖隆的冬,韭菜炒大蔥」是上海人最喜歡學的一句江北話,其實倒也沒有什麼惡意,江北人見到新奇事物,就會來一句「乖乖」或「我的乖乖」,這種大驚小怪的腔調,也是「江北腔」的一個特徵。   由於江北以前很窮,所以出產的東西也比較差,上海人把粗製濫造之物稱之為「江北貨」,在「東洋車(黃包車)」進入上海之前,上海就數「江北車」最多,其實就是木製的獨輪車,由於車架的形狀有點像羊角和牛頭,所以也叫「羊角車」和「牛頭車」。 (寫於2008年1月22日)

江北人 江北車

  許多人不喜歡上海人,因為被上海人一句「外地人」傷了自尊,傷了心,其實上海人不常說「外地人」,而是「鄉下人」說的比較多,說得多了,讓人覺得在上海人眼裡,只要不是上海人,剩下的都是「鄉下人」。   其實,常規概念中的上海人全都是外鄉客。因為川沙、青浦、淞江、嘉定之類地區的人們,在上海話中,叫做「本地人」,而上海人則是指解放前由各省市移民上海且定居下來的人們,所以「上海人」就是「鄉下人」。   「上海人」並沒有看不起「鄉下人」,因為誰都和「鄉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過去,經常有人說「過年到鄉下去,看看爸爸媽媽去」,如今則變成「長假到鄉下去,看看太公公、太外婆去」,上海人並不忌諱自己的出生來歷,「搿兩天鄉下頭來人,住嘞屋裡廂」是過去工作時常聽得到的攀談。   然而,除去上海人、本地人、鄉下人、外地人等等的稱呼外,上海話裡還有一種人群,是很特殊的,叫做「江北人」。   「江北」專指江蘇和皖東在長江北面的部分,這個區域不是三國志裡的江北,而是《大明英烈傳》中的江北,著名的朱元璋先生就是代表「江北武生」帶領著胡大海、常遇春大鬧元朝武場的,那時的江北,不止是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行政區域。   江南的名氣要比江北大得多,但是只有江南,沒有「江南人」一詞,在人的方面,名氣大的,還是「江北人」,倒不是因為他們出了個皇帝,而是因為他們窮。江北,向來是天災人禍之地,所以朱元璋才會去討飯,從朱元璋開始,到二十世紀,江北人始終過著貧苦的日子,從事的也多半是低三下四的工作——在上海,三十年代湧入了大量的江北移民。在上海從事車伕、娘姨等出賣體力的活,其中又以揚州的三把刀,為服務業之翹楚。   三把刀者,剃頭刀是一把,菜刀也是一把,指的是理髮和廚師兩種職業,第三種刀,就有得聊頭了。   或許朋友們在街上見過「扦腳」兩個字,「扦」是「插」和「用針固定」的意思,那麼可以明確地「望文生義」為「扦腳」是一種刑罰,就是江姐在渣滓洞受過的那種,只不過江姐是手指上被插了竹籤,這卻是「腳」。   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否則那些掛著「扦腳」招牌的小店堂不是「私設刑堂」?再說了,也沒有「賣刑」的店呀。   其實,這是個錯別字,標準的字是「槧」,意思是「雕」和「刻」,由此,我想到了一個笑話。 《笑林廣記‧卷三術業部》有《同行》一則「有善刻圖書者,偶給市中喚人修腳。腳已脫矣,修者正欲舉刀,見彼袖中出一袱,內裹圖書刀數把。修者不知,以為剔腳刀也,遂絕然而去。追問其故,曰:『同行朋友,也來戲弄我。』」   「圖書」,就是「圖章」,從這個笑話,可以得知刻圖章的刀和修腳的刀是「一樣」的,至少也是「大同小異」的。如果刻的是圖章,則是文人雅士,而拿著同樣的刀,雕的是趾甲的話,則是「槧腳師傅」了。   槧腳刀,如圖章刀一樣,是細細長長的,像筷子般的一根一根,刀頭有粗有細,用來割除腳趾甲及厚皮。以前的「渾堂」(浴室)裡均附帶槧腳,與搓背師傅相同,多為揚州人。   江北人在上海人數眾多,由於來自貧困地區,多少帶有些當地的惡俗陋習,比如不講衛生,比如吵起架來就地一躺耍無賴,上海話稱之為「xiɑo地滾」,這些行為被上海人稱之為「江北腔」,並且將一切壞習慣,例如小朋友看到別人吃東西,便目不轉睛盯著不放,統稱為「江北腔」,其實許多行為並非江北人所獨有,江北人著實背了一回大黑鍋。   「乖乖隆的冬,韭菜炒大蔥」是上海人最喜歡學的一句江北話,其實倒也沒有什麼惡意,江北人見到新奇事物,就會來一句「乖乖」或「我的乖乖」,這種大驚小怪的腔調,也是「江北腔」的一個特徵。   由於江北以前很窮,所以出產的東西也比較差,上海人把粗製濫造之物稱之為「江北貨」,在「東洋車(黃包車)」進入上海之前,上海就數「江北車」最多,其實就是木製的獨輪車,由於車架的形狀有點像羊角和牛頭,所以也叫「羊角車」和「牛頭車」。 (寫於2008年1月22日)

快刀熱水乾手巾

  今天說的短一點,因為今天的東西比較嚇人,寫得長了,我也不習慣,總歸有些「泥土氣」(查一下《鬼文》),今天要說的是:殺人。   過去處決犯人,最常見、最通行的方法是殺頭,一刀砍下去,一了百了。被殺之人,大多都是罪大惡極,當然也有人是冤枉的,可總是少數。   待殺之人,上海人叫做「殺胚」。坯,是一個樣子,因為是人,所以要用「月」字旁,「肝脾胃肺腎」,都是「月」字旁的。窮凶極惡之人,人們心中巴不得有清官出來,將此輩繩之以法,人們相信天網恢恢,這些人是遲早要被「殺頭」的,所以上海話中稱蠻不講理,恃強凌弱的人為「殺胚」。   那些「殺胚」本來就是過的打打殺殺的日子,靠的就是拳頭和力氣,這些膀大腰圓,一身橫肉,上海人把這種叫做「殺胚模子」。   「坯」可以製作出一批相同的東西,「胚」則可以形容一個種類的人,「強盜胚」、「賊胚」、「吃官司個胚子」,一目瞭然。   「殺胚」被殺,當然會死,不管生前如何,死了的樣子叫「死腔」,上海話中的「死腔」,大多數情況是指活人的,與語境心境有關。   小孩子不聽話,哭鬧不休,特別是女孩子,說她兩句她就哭,既不承認錯誤,也不據理力爭,除了會哭之外,倒真和死人沒啥區別,做父母的氣不打一處來,開口必是「儂勿要幫我搿副死腔,嘸沒用呃」。   你若恨一個人,不管那人如何,舉手投足都是「死腔」,「看伊搿副死腔,我看嚡勿要看」,被氣昏了頭的人,連自己到底要「看」還是「不看」,都搞不清了。   情人之間,女孩子看男孩子,怎麼看怎麼喜歡,可嘴上偏不承認,還要稱人「死腔」,說的時候必是嗲嗲的,嬌媚無限,就是文學語言中的「嗔」。   真的殺起頭來,「死腔」就難看了,過去「殺胚」的家屬會買通關節,賄賂劊子手準備三樣東西:快刀、熱水、干手巾。   快刀是希望宰得痛快點,不要拖泥帶水,讓「殺胚」早死早投胎,少受點痛苦。一刀砍下,血噴出來,用熱水一衝,干手巾一揩,血污都被沖走,順手合上口眼,家屬收屍,「死腔」不至於太難看。   上海話中「快刀熱水乾手巾」指做事乾淨利落,「一刮兩響」,比如「伊搿個人,做起事體來,快刀熱水乾手巾,搿麼叫清爽」。這句話留了下來,可是許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由來。 (寫於2008年1月18日)

快刀熱水乾手巾

  今天說的短一點,因為今天的東西比較嚇人,寫得長了,我也不習慣,總歸有些「泥土氣」(查一下《鬼文》),今天要說的是:殺人。   過去處決犯人,最常見、最通行的方法是殺頭,一刀砍下去,一了百了。被殺之人,大多都是罪大惡極,當然也有人是冤枉的,可總是少數。   待殺之人,上海人叫做「殺胚」。坯,是一個樣子,因為是人,所以要用「月」字旁,「肝脾胃肺腎」,都是「月」字旁的。窮凶極惡之人,人們心中巴不得有清官出來,將此輩繩之以法,人們相信天網恢恢,這些人是遲早要被「殺頭」的,所以上海話中稱蠻不講理,恃強凌弱的人為「殺胚」。   那些「殺胚」本來就是過的打打殺殺的日子,靠的就是拳頭和力氣,這些膀大腰圓,一身橫肉,上海人把這種叫做「殺胚模子」。   「坯」可以製作出一批相同的東西,「胚」則可以形容一個種類的人,「強盜胚」、「賊胚」、「吃官司個胚子」,一目瞭然。   「殺胚」被殺,當然會死,不管生前如何,死了的樣子叫「死腔」,上海話中的「死腔」,大多數情況是指活人的,與語境心境有關。   小孩子不聽話,哭鬧不休,特別是女孩子,說她兩句她就哭,既不承認錯誤,也不據理力爭,除了會哭之外,倒真和死人沒啥區別,做父母的氣不打一處來,開口必是「儂勿要幫我搿副死腔,嘸沒用呃」。   你若恨一個人,不管那人如何,舉手投足都是「死腔」,「看伊搿副死腔,我看嚡勿要看」,被氣昏了頭的人,連自己到底要「看」還是「不看」,都搞不清了。   情人之間,女孩子看男孩子,怎麼看怎麼喜歡,可嘴上偏不承認,還要稱人「死腔」,說的時候必是嗲嗲的,嬌媚無限,就是文學語言中的「嗔」。   真的殺起頭來,「死腔」就難看了,過去「殺胚」的家屬會買通關節,賄賂劊子手準備三樣東西:快刀、熱水、干手巾。   快刀是希望宰得痛快點,不要拖泥帶水,讓「殺胚」早死早投胎,少受點痛苦。一刀砍下,血噴出來,用熱水一衝,干手巾一揩,血污都被沖走,順手合上口眼,家屬收屍,「死腔」不至於太難看。   上海話中「快刀熱水乾手巾」指做事乾淨利落,「一刮兩響」,比如「伊搿個人,做起事體來,快刀熱水乾手巾,搿麼叫清爽」。這句話留了下來,可是許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由來。 (寫於2008年1月18日)

賴三

  這幾天,網絡上第三者事件鬧得厲害,有一個北京女子因為丈夫有了外遇,從24樓跳了下去,於是沸沸揚揚,更有好事者組織「人肉搜索引擎」,把第三者的資料公佈於眾。   上海話中女性「第三者」也可以稱作「賴三」,至少在「正室」的嘴裡,「第三者」絕對就是「賴三」。   「賴三」其實與「三」一點關係都沒有,絕對不是從「第三者」而來,「賴三」一詞解放前就有,在文革前後使用率達到頂峰,如今逐漸式微——除了「正室」用來咒罵第三者外。   小時候,我是經常聽到「賴三」這個詞的,街上吵架,菜場吵架,經常可以聽到,及至問及父母,他們總是語焉不詳,被我逼得急了,冒出來一句「賴三就是垃圾癟三」。   什麼是「癟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盲流,就是外地三無人員,反正,沒有祖上積蔭,身無一技之長,又不肯賣力氣的那一群人就是了。   「垃圾癟三」就是「撿拾垃圾」的「癟三」,「癟三」也有分工,有乞討的,又叫「討飯叫(滬語音『告』)化子」,也有專門敲竹槓的,也有專門偷東西的,三毛就曾經做過好幾種「癟三」。   「垃圾癟三」是「癟三」中檔次最低的,所以上海話中也用「垃圾癟三」來形容那些「沒品」的人,有些人欺上瞞下,溜鬚拍馬,出賣朋友,喪失人格,這些s人就是「垃圾癟三」。   「癟三」兩字據說是從英語而來,當然嚴格地說是從洋涇濱英語而來,乃是「beg say」的音,「beg」是乞討的意思,「say」就是說,兩個都是動詞,不知道怎麼會成為名詞的。   亦有人說,「癟三」是從另一個英語詞「empty cent」而來,「empty」是「空」的意思,「cent」就是「一分鐘」,合在一起,顯而易見就是「不名一文」了。上海話中有個詞叫做「癟滴生斯」,就是「窮光蛋」的意思。   「癟滴生斯」這個詞,使用的人很少,但絕對有人用,我的祖母和父親都經常使用,這個詞才是真正的「empty cent」。估計這個詞正是「癟三」的前身,由於發音困難,才逐漸演化成了「癟三」一詞。   後來,長大以後,我總算搞清了「賴三」是怎麼回事,原來「賴三」也是來自於英語,來自「lassie」。字典上的解釋,「lassie」譯為「少女、小姑娘」和「情侶」,而「賴三」就是「行情侶之事的少女」。   「賴三」在上海話裡,指的是「生活不檢點」甚至以「行情侶之事賺錢」的女子,這就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了,在我小時候,一般女人能夠犯的最大的錯誤也就是「生活問題」了,更何況還要靠此「賺錢」,絕對是壞得不可救藥的女人,所以父母才會不讓我知道「賴三」到底是怎麼回事,若我當年刨根問底起來,他們實在很難和小男孩解釋。   罵人「賴三」算是很厲害的攻擊,現在想來,其實有些女孩子只不過喜歡打扮,愛出風頭,就被人背後指指點點,罵作「賴三」,實在是很冤的。   後來,我長大了,「賴三」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跳彈」和「煤餅」,前者乃指胸前兩彈,後者喻其洞多也。「敲煤餅」指的不是「敲妓女竹槓」,而是「嫖妓」的切口也。   以上都是「賣淫」的隱晦說法,而「賣肉呃」則太多直白了,「賣肉呃」賣的不是豬肉、牛肉,乃是人肉,只批發,不另售,只賣使用權,不賣擁有權。   到了現在,語言更顯粗俗化,全國上下統稱為「雞」,居然有個洋紐,因為屬雞,在胯部刺了個「雞」字,得意洋洋,招搖過市,讓識漢字的著實笑了一回,出了一回真正的洋相。 (寫於2008年1月17日)

賴三

  這幾天,網絡上第三者事件鬧得厲害,有一個北京女子因為丈夫有了外遇,從24樓跳了下去,於是沸沸揚揚,更有好事者組織「人肉搜索引擎」,把第三者的資料公佈於眾。   上海話中女性「第三者」也可以稱作「賴三」,至少在「正室」的嘴裡,「第三者」絕對就是「賴三」。   「賴三」其實與「三」一點關係都沒有,絕對不是從「第三者」而來,「賴三」一詞解放前就有,在文革前後使用率達到頂峰,如今逐漸式微——除了「正室」用來咒罵第三者外。   小時候,我是經常聽到「賴三」這個詞的,街上吵架,菜場吵架,經常可以聽到,及至問及父母,他們總是語焉不詳,被我逼得急了,冒出來一句「賴三就是垃圾癟三」。   什麼是「癟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盲流,就是外地三無人員,反正,沒有祖上積蔭,身無一技之長,又不肯賣力氣的那一群人就是了。   「垃圾癟三」就是「撿拾垃圾」的「癟三」,「癟三」也有分工,有乞討的,又叫「討飯叫(滬語音『告』)化子」,也有專門敲竹槓的,也有專門偷東西的,三毛就曾經做過好幾種「癟三」。   「垃圾癟三」是「癟三」中檔次最低的,所以上海話中也用「垃圾癟三」來形容那些「沒品」的人,有些人欺上瞞下,溜鬚拍馬,出賣朋友,喪失人格,這些s人就是「垃圾癟三」。   「癟三」兩字據說是從英語而來,當然嚴格地說是從洋涇濱英語而來,乃是「beg say」的音,「beg」是乞討的意思,「say」就是說,兩個都是動詞,不知道怎麼會成為名詞的。   亦有人說,「癟三」是從另一個英語詞「empty cent」而來,「empty」是「空」的意思,「cent」就是「一分鐘」,合在一起,顯而易見就是「不名一文」了。上海話中有個詞叫做「癟滴生斯」,就是「窮光蛋」的意思。   「癟滴生斯」這個詞,使用的人很少,但絕對有人用,我的祖母和父親都經常使用,這個詞才是真正的「empty cent」。估計這個詞正是「癟三」的前身,由於發音困難,才逐漸演化成了「癟三」一詞。   後來,長大以後,我總算搞清了「賴三」是怎麼回事,原來「賴三」也是來自於英語,來自「lassie」。字典上的解釋,「lassie」譯為「少女、小姑娘」和「情侶」,而「賴三」就是「行情侶之事的少女」。   「賴三」在上海話裡,指的是「生活不檢點」甚至以「行情侶之事賺錢」的女子,這就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了,在我小時候,一般女人能夠犯的最大的錯誤也就是「生活問題」了,更何況還要靠此「賺錢」,絕對是壞得不可救藥的女人,所以父母才會不讓我知道「賴三」到底是怎麼回事,若我當年刨根問底起來,他們實在很難和小男孩解釋。   罵人「賴三」算是很厲害的攻擊,現在想來,其實有些女孩子只不過喜歡打扮,愛出風頭,就被人背後指指點點,罵作「賴三」,實在是很冤的。   後來,我長大了,「賴三」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跳彈」和「煤餅」,前者乃指胸前兩彈,後者喻其洞多也。「敲煤餅」指的不是「敲妓女竹槓」,而是「嫖妓」的切口也。   以上都是「賣淫」的隱晦說法,而「賣肉呃」則太多直白了,「賣肉呃」賣的不是豬肉、牛肉,乃是人肉,只批發,不另售,只賣使用權,不賣擁有權。   到了現在,語言更顯粗俗化,全國上下統稱為「雞」,居然有個洋紐,因為屬雞,在胯部刺了個「雞」字,得意洋洋,招搖過市,讓識漢字的著實笑了一回,出了一回真正的洋相。 (寫於2008年1月17日)

生死事大

  上海可能是全國最不注重喪儀的城市之一了,節奏太快的上海,真是「死都沒有時間死」。當然,笑話歸笑話,聊還是有些可聊的。 同許多地方一樣,上海人也避諱「死」字,「死」在上海話中有特殊的發音,讀如普通話的「洗」,人死稱作「死脫了」,你可以試著發一下「洗忒了」這個音。   「死脫了」在上海話中,一般用於不認識的人,「啥人啥人死脫了」是茶餘飯後小道消息中的一大話頭。「死脫了」還是許多人的口頭禪,表示「事情糟了」,鑰匙沒帶,手機號碼忘了,密碼不正確,只要事物的發展與預期的不符,都可以說「哎呀,搿記死脫了」。   真有親眷朋友過世,上海人另有說法,最最常見的是「沒了」,「伊拉爺昨日沒了」指的就是亡故,絕對不是指離家出走,找不到人。「沒」與「歿」是通假字,只有在「死亡」這個意思上,才可以借用。   「走了」或者「走脫了」也是過世的代用詞,其中「脫」的發音很有講究,如果發輕而促的音,表示人的死亡,而如果發重而實的音,則表示某件事的後果是「死定了」,如「哪末走脫了,畀伊拉娘曉得了……」。   +走脫了,走遠了。   「走脫了」倒也罷了,不但「走脫」,而且「走遠了」,表示事件的後果更難以收拾,「搿記走遠了,大家儕曉得了……」   「走遠了」並不是指死亡,就算把「走」換成「死」,也未必指死亡,「儂幫我死遠點」猶如普通話的「你給我死遠點」,乃是厭人發火時用的。   「過世了」則是比較正式的說法,也比較有禮貌,而一字之差的,「過去了」就要遜色一點。   除了這些,上海話中還有許多具民風的代用詞,雖不尊重,但很有趣,一併錄於此地,看看玩玩。   人死,總是兩腳一伸,一了百了,上海話「一腳去」指的就是這個,與此同源的還有「眼睛一閉」,這「一閉」就不再睜開了。「鐵板新邨」指的是停屍房,所以「到鐵板新邨去」是指死亡,與此相同的還有「去西寶興路了」,因為「西寶興路」有著名的「火葬場」。   「轉去了」是普通話的「回去了」,回到哪裡去了?回到來的路上去了,「轉去了」、「到來個路浪去了」是「過世」一詞比較隱晦的說話。   「鼻頭朝北」算是最隱晦的了,因為過去葬儀很講究,其實這點至今也很講究,就是屍體的停放方向——鼻子放在北面、腳在南,所以上海有了這樣的暗語,甚至還有「若要享福,鼻頭朝北」的俏皮話。   「譚老三」和「翹辮子」算是最粗俗的講法了,前者另文述及(參見《》,查篇名),這回我們來討論「翹辮子」。   以前,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上海有句話叫「曲辮子」,是用來罵外地人的,因為那時還是清朝,男人都留有長辮子,外地人的辮子由於出門在外,不及打理,所以打得彎彎曲曲,故有此名。但是如何「曲辮子」會變成了「翹辮子」,而外地人又變成了「死人」,就無從查考了。   有人說,是從電車來的,上海的無軌電車上有兩根長長的電纜棒,俗稱「辮子」,這兩根「辮子」搭在預先鋪設的電線上,就有了電,電車就可以跑了。   有的時候,「辮子」會搭不到電線,由於電纜棒有向上支撐,搭不到電線的「辮子」會越過這個高度繼續上翹,豈不是翹辮子嗎?翹辮子電車沒有電,當然開不了,豈不是「死脫了」嗎?聽聽蠻有道理,想想還是不對。第一,電車的辮子實際上是整天翹著的,第二,辮子跳起只要搭上即可,乃是必然可以「復生」的,多則幾分鐘,少則幾秒鐘即可。由此看來,「翹辮子」或許另有出處。   有幾種說法是比較靠得住的,都與清朝男人留髮有關,一說清朝斬犯人,行刑前會拉起死囚的辮子,從辮後下刀,此時的辮子是「翹」的;一說清朝的強盜被殺後,人頭掛在城門上,就是用辮子掛的,遠遠望去,辮子翹著;又說清朝葬儀入殮前,要將死人的辮子盤在腦後,一如翹起。   反正,時間已經過去那麼多了,想相信哪個就哪個吧。我們繼續說下去,在上海,一般人「沒了」的當晚,就要在家設靈堂,不過上海地方小,只能因陋就簡,一般是拆了死者的床,放上桌子,擺上照片,燃香供茶供飯。   至於大殮時參加弔唁,上海人也叫「弔孝」,「孝」字唸作「好」,其實就是遺體告別儀式,上海人一般不披麻戴孝,僅佩黑紗示意。現在龍華殯儀館設焚爐一個,儀式結束後,即可投入黑紗,當場焚之。   從人「走脫了」的那天起,家中親屬要為其「做七」,一般就是每隔七天,子女近親到場,然後當天多供幾個菜,多燒點錫萡,就算是「做七」了。   「做七」要做七次,就是四十九天,一般認為至少要做到「五七」,上海人大多也只做到「五七」為止;在「頭七」到「七七」之中,又以「頭七」、「五七」和「七七」這三(個)「七」為最重要,有些人會在當天請和尚、道士來唸經,念《三官經》(參見《瞎纏三官經》),「搞七念三」這句話由此而來。   上海話中「搞七念三」指的是「搗亂」,明明好好的事,偏偏碰到不識時務者胡攪蠻纏,就叫「搞七念三」。另外,上海人還專門把婚外情叫做「搞七念三」,「聽說伊拉男人嘞外頭搞七念三」,乃是指男的在外面有了「花頭」。   由於「三七」(?五七最重要)的重要,要請道士唸經,亦有各種禁忌,然而有人行事莽撞,不顧禁忌,我行我素,就是「不管三七廿一」了。   上海話「不管三七廿一」,指的是不顧及傳統和禮義的約束,我行我素,亦指急中生智,不守陳規的做法,如「看到車子開過來,伊不管三七廿一就沖上去救起小人」,指的乃是「奮不顧身」了。 (寫於2008年1月16日)

生死事大

  上海可能是全國最不注重喪儀的城市之一了,節奏太快的上海,真是「死都沒有時間死」。當然,笑話歸笑話,聊還是有些可聊的。 同許多地方一樣,上海人也避諱「死」字,「死」在上海話中有特殊的發音,讀如普通話的「洗」,人死稱作「死脫了」,你可以試著發一下「洗忒了」這個音。   「死脫了」在上海話中,一般用於不認識的人,「啥人啥人死脫了」是茶餘飯後小道消息中的一大話頭。「死脫了」還是許多人的口頭禪,表示「事情糟了」,鑰匙沒帶,手機號碼忘了,密碼不正確,只要事物的發展與預期的不符,都可以說「哎呀,搿記死脫了」。   真有親眷朋友過世,上海人另有說法,最最常見的是「沒了」,「伊拉爺昨日沒了」指的就是亡故,絕對不是指離家出走,找不到人。「沒」與「歿」是通假字,只有在「死亡」這個意思上,才可以借用。   「走了」或者「走脫了」也是過世的代用詞,其中「脫」的發音很有講究,如果發輕而促的音,表示人的死亡,而如果發重而實的音,則表示某件事的後果是「死定了」,如「哪末走脫了,畀伊拉娘曉得了……」。   +走脫了,走遠了。   「走脫了」倒也罷了,不但「走脫」,而且「走遠了」,表示事件的後果更難以收拾,「搿記走遠了,大家儕曉得了……」   「走遠了」並不是指死亡,就算把「走」換成「死」,也未必指死亡,「儂幫我死遠點」猶如普通話的「你給我死遠點」,乃是厭人發火時用的。   「過世了」則是比較正式的說法,也比較有禮貌,而一字之差的,「過去了」就要遜色一點。   除了這些,上海話中還有許多具民風的代用詞,雖不尊重,但很有趣,一併錄於此地,看看玩玩。   人死,總是兩腳一伸,一了百了,上海話「一腳去」指的就是這個,與此同源的還有「眼睛一閉」,這「一閉」就不再睜開了。「鐵板新邨」指的是停屍房,所以「到鐵板新邨去」是指死亡,與此相同的還有「去西寶興路了」,因為「西寶興路」有著名的「火葬場」。   「轉去了」是普通話的「回去了」,回到哪裡去了?回到來的路上去了,「轉去了」、「到來個路浪去了」是「過世」一詞比較隱晦的說話。   「鼻頭朝北」算是最隱晦的了,因為過去葬儀很講究,其實這點至今也很講究,就是屍體的停放方向——鼻子放在北面、腳在南,所以上海有了這樣的暗語,甚至還有「若要享福,鼻頭朝北」的俏皮話。   「譚老三」和「翹辮子」算是最粗俗的講法了,前者另文述及(參見《》,查篇名),這回我們來討論「翹辮子」。   以前,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上海有句話叫「曲辮子」,是用來罵外地人的,因為那時還是清朝,男人都留有長辮子,外地人的辮子由於出門在外,不及打理,所以打得彎彎曲曲,故有此名。但是如何「曲辮子」會變成了「翹辮子」,而外地人又變成了「死人」,就無從查考了。   有人說,是從電車來的,上海的無軌電車上有兩根長長的電纜棒,俗稱「辮子」,這兩根「辮子」搭在預先鋪設的電線上,就有了電,電車就可以跑了。   有的時候,「辮子」會搭不到電線,由於電纜棒有向上支撐,搭不到電線的「辮子」會越過這個高度繼續上翹,豈不是翹辮子嗎?翹辮子電車沒有電,當然開不了,豈不是「死脫了」嗎?聽聽蠻有道理,想想還是不對。第一,電車的辮子實際上是整天翹著的,第二,辮子跳起只要搭上即可,乃是必然可以「復生」的,多則幾分鐘,少則幾秒鐘即可。由此看來,「翹辮子」或許另有出處。   有幾種說法是比較靠得住的,都與清朝男人留髮有關,一說清朝斬犯人,行刑前會拉起死囚的辮子,從辮後下刀,此時的辮子是「翹」的;一說清朝的強盜被殺後,人頭掛在城門上,就是用辮子掛的,遠遠望去,辮子翹著;又說清朝葬儀入殮前,要將死人的辮子盤在腦後,一如翹起。   反正,時間已經過去那麼多了,想相信哪個就哪個吧。我們繼續說下去,在上海,一般人「沒了」的當晚,就要在家設靈堂,不過上海地方小,只能因陋就簡,一般是拆了死者的床,放上桌子,擺上照片,燃香供茶供飯。   至於大殮時參加弔唁,上海人也叫「弔孝」,「孝」字唸作「好」,其實就是遺體告別儀式,上海人一般不披麻戴孝,僅佩黑紗示意。現在龍華殯儀館設焚爐一個,儀式結束後,即可投入黑紗,當場焚之。   從人「走脫了」的那天起,家中親屬要為其「做七」,一般就是每隔七天,子女近親到場,然後當天多供幾個菜,多燒點錫萡,就算是「做七」了。   「做七」要做七次,就是四十九天,一般認為至少要做到「五七」,上海人大多也只做到「五七」為止;在「頭七」到「七七」之中,又以「頭七」、「五七」和「七七」這三(個)「七」為最重要,有些人會在當天請和尚、道士來唸經,念《三官經》(參見《瞎纏三官經》),「搞七念三」這句話由此而來。   上海話中「搞七念三」指的是「搗亂」,明明好好的事,偏偏碰到不識時務者胡攪蠻纏,就叫「搞七念三」。另外,上海人還專門把婚外情叫做「搞七念三」,「聽說伊拉男人嘞外頭搞七念三」,乃是指男的在外面有了「花頭」。   由於「三七」(?五七最重要)的重要,要請道士唸經,亦有各種禁忌,然而有人行事莽撞,不顧禁忌,我行我素,就是「不管三七廿一」了。   上海話「不管三七廿一」,指的是不顧及傳統和禮義的約束,我行我素,亦指急中生智,不守陳規的做法,如「看到車子開過來,伊不管三七廿一就沖上去救起小人」,指的乃是「奮不顧身」了。 (寫於2008年1月16日)

坍招勢 敗兆腔

  女兒整年跟著我們走南闖北,遊山玩水,三口之家,大多如此。然而以前的家庭不一樣,孩子不止一個,甚至連老婆都不止一個,出門要帶的話一帶一大堆,所以過去的小孩子,出門的機會很少,連看到「外頭人」的機會也很少。 小孩子沒有機會出去,只有等到客人來,才有機會「社交」,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個好機會,當然就會興奮,小朋友一興奮,當然跑來跑去,不守規矩,這就叫做「人來瘋」。   現在,當然不用「人來」了,小朋友也經常跟著父母外出,但是小朋友還是會興奮,會失禮,在上海話中,依然叫做「人來瘋」。   有些小朋友,「瘋」倒是不「瘋」,在家裡也很乖,平時琴棋書畫學得也不少,可是人一多,就會怯場,比如排練的時候,唱得好好的,可是一上台,場下一拍手,小朋友就嚇哭了,這種小朋友,叫做「坍招勢」。 上海話,「坍招勢」就是「丟臉」的意思,特別指在重要的場合上失了鋒頭,丟了面子。有人說這個詞是「退juice」,說「juice」是黑道「油水」的意思,到手的「油水」要「退」出去,臉丟盡了,所以有這樣一個詞。   對於這種說法,我大不以為然,因為「juice」的發音和「招勢」相去太遠,再怎麼「洋涇濱」,也發不出這個音來,若說廣東話,發音倒是相適,然而廣東話卻沒有這個詞。   我想「坍招勢」的意思就是「坍台」,兩個詞應該是同源的,至少「坍」應該是同一個字。   「坍招勢」的小朋友往往平時表現不錯,只是當時出了洋相,可有些小朋友,或許家長太多寵愛,亦或許少於管教,坐沒坐相,吃也沒吃相,全不懂禮儀,在家吃個飯倒也罷了,你若帶他吃檯面,全然不懂禮貌,吃飯咂嘴,喝湯呼嚕,不拿筷子用手抓都是此輩所為,這種小孩子就叫「勿上檯面」,或者「上勿得檯面」。上海話中,不僅是吃,也不僅是小孩子,但凡有重要場合、重大場面,有人不懂禮義,出了洋相,就稱之為「勿上檯面」,曾經在電視直播中出現領導人做報告用手指沾口水翻講稿,這種舉動在上海人眼裡,就是「勿上檯面」。   還有種小孩子,初見到人不會「人來瘋」,對答如流,考他才藝,舉重若輕,不會「坍招勢」,禮節儀軌,亦毫無錯失,絕對「上得了檯面」,然而就在最後收官之時,這個小孩子不意中做出某件大失體面之事,上海人叫做「喇叭腔」。不太懂是不是?說簡單點,帶小孩子出門玩,小孩子一直好好的,及至要回家了,他便吹響喇叭,大哭大鬧起來,上海人把這種情況叫做「喇叭腔」,特別是指那些以「啼哭」收場的情況。   「喇叭腔」也可以用在大人的身上,指開端良好,結局變樣的情況,最著名的「喇叭腔」要數汪精衛,年少時刺殺攝政王是何等的氣概,誰知到後來還有那麼一出,實在是「喇叭」得厲害了。   如果小朋友很不懂事,顯出許多醜態來,比如有的孩子喝完湯,把碗給舔一遍,有的孩子走路看人總是「賊頭狗腦」,這種情況被稱之為「敗兆腔」,簡稱「敗兆」。   「敗兆」者,「衰敗、破敗的徵兆」也,意即有了這種小孩子,這個家遲早會衰敗的。上海人常說「三歲看七歲,七歲看到老」,就是說從三歲的樣子,可以想像七歲的情況,而七歲的孩子是啥樣子,一生都會如此,乃是「本性難改」的另一種表達法。   其實,「敗兆」在上海話中並不是一句詛咒,只是說小孩子做了與其「等級」不同的事,《紅樓夢》中的賈環,就是典型的「敗兆腔」。「敗兆」的程度並不重,往往只是家中人的抱怨而已,別說小孩子,大人也有「敗兆」的時候,不見得真正會敗了家。   另一個詞就嚴重一點了,有的小孩子以前還不錯,突然有一天起,就不肯讀書了,整天打遊戲,勸也勸不聽,打也打不好,家長急死,小孩子偏偏渾噩,像是著了魔一般,上海話叫做「交了魔窟運」。   過去的人迷信,認為一段時間的生活由一個運主宰,「交」在這裡是「逢」的意思,音同上海話的「高」。掙錢是交了財運,有女孩子追是交了桃花運,而如果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傻事,沉湎惡習不能自拔的話,就是交了「魔窟運」。小孩子交魔窟運倒也罷了,荒廢學業而已,而成人就麻煩了,搞傳銷的六親不認,賭博的傾家蕩產,吸毒的拋妻棄子——這些人,若再不悔改,這魔窟運怕是要交到死了。   前面說到「坍招勢」不知出處,這裡還有個詞,叫做「混腔勢」,據說也是從英語來的,似乎有點可信。   據說「腔勢」就是英語的「chance」,譯作中文是「機會」的意思。有些人把「腔勢」寫作「槍勢」,從字面來看,前者有「腔調」的含義,講「儂腔勢老足呃麼」,就是指對方很有腔調,這樣來說,「槍」字就遜色了。所以上海人說「搿只股票蠻有腔勢的」,聽不懂的人以為他說「這個股票的過去業績不錯」,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買這個股票很有將來賺錢的機會」。   混槍勢者,就是整天混著無所事事,以為總有一天機會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其實機會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混是行不通的。 (寫於2008年1月15日)

坍招勢 敗兆腔

  女兒整年跟著我們走南闖北,遊山玩水,三口之家,大多如此。然而以前的家庭不一樣,孩子不止一個,甚至連老婆都不止一個,出門要帶的話一帶一大堆,所以過去的小孩子,出門的機會很少,連看到「外頭人」的機會也很少。 小孩子沒有機會出去,只有等到客人來,才有機會「社交」,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個好機會,當然就會興奮,小朋友一興奮,當然跑來跑去,不守規矩,這就叫做「人來瘋」。   現在,當然不用「人來」了,小朋友也經常跟著父母外出,但是小朋友還是會興奮,會失禮,在上海話中,依然叫做「人來瘋」。   有些小朋友,「瘋」倒是不「瘋」,在家裡也很乖,平時琴棋書畫學得也不少,可是人一多,就會怯場,比如排練的時候,唱得好好的,可是一上台,場下一拍手,小朋友就嚇哭了,這種小朋友,叫做「坍招勢」。 上海話,「坍招勢」就是「丟臉」的意思,特別指在重要的場合上失了鋒頭,丟了面子。有人說這個詞是「退juice」,說「juice」是黑道「油水」的意思,到手的「油水」要「退」出去,臉丟盡了,所以有這樣一個詞。   對於這種說法,我大不以為然,因為「juice」的發音和「招勢」相去太遠,再怎麼「洋涇濱」,也發不出這個音來,若說廣東話,發音倒是相適,然而廣東話卻沒有這個詞。   我想「坍招勢」的意思就是「坍台」,兩個詞應該是同源的,至少「坍」應該是同一個字。   「坍招勢」的小朋友往往平時表現不錯,只是當時出了洋相,可有些小朋友,或許家長太多寵愛,亦或許少於管教,坐沒坐相,吃也沒吃相,全不懂禮儀,在家吃個飯倒也罷了,你若帶他吃檯面,全然不懂禮貌,吃飯咂嘴,喝湯呼嚕,不拿筷子用手抓都是此輩所為,這種小孩子就叫「勿上檯面」,或者「上勿得檯面」。上海話中,不僅是吃,也不僅是小孩子,但凡有重要場合、重大場面,有人不懂禮義,出了洋相,就稱之為「勿上檯面」,曾經在電視直播中出現領導人做報告用手指沾口水翻講稿,這種舉動在上海人眼裡,就是「勿上檯面」。   還有種小孩子,初見到人不會「人來瘋」,對答如流,考他才藝,舉重若輕,不會「坍招勢」,禮節儀軌,亦毫無錯失,絕對「上得了檯面」,然而就在最後收官之時,這個小孩子不意中做出某件大失體面之事,上海人叫做「喇叭腔」。不太懂是不是?說簡單點,帶小孩子出門玩,小孩子一直好好的,及至要回家了,他便吹響喇叭,大哭大鬧起來,上海人把這種情況叫做「喇叭腔」,特別是指那些以「啼哭」收場的情況。   「喇叭腔」也可以用在大人的身上,指開端良好,結局變樣的情況,最著名的「喇叭腔」要數汪精衛,年少時刺殺攝政王是何等的氣概,誰知到後來還有那麼一出,實在是「喇叭」得厲害了。   如果小朋友很不懂事,顯出許多醜態來,比如有的孩子喝完湯,把碗給舔一遍,有的孩子走路看人總是「賊頭狗腦」,這種情況被稱之為「敗兆腔」,簡稱「敗兆」。   「敗兆」者,「衰敗、破敗的徵兆」也,意即有了這種小孩子,這個家遲早會衰敗的。上海人常說「三歲看七歲,七歲看到老」,就是說從三歲的樣子,可以想像七歲的情況,而七歲的孩子是啥樣子,一生都會如此,乃是「本性難改」的另一種表達法。   其實,「敗兆」在上海話中並不是一句詛咒,只是說小孩子做了與其「等級」不同的事,《紅樓夢》中的賈環,就是典型的「敗兆腔」。「敗兆」的程度並不重,往往只是家中人的抱怨而已,別說小孩子,大人也有「敗兆」的時候,不見得真正會敗了家。   另一個詞就嚴重一點了,有的小孩子以前還不錯,突然有一天起,就不肯讀書了,整天打遊戲,勸也勸不聽,打也打不好,家長急死,小孩子偏偏渾噩,像是著了魔一般,上海話叫做「交了魔窟運」。   過去的人迷信,認為一段時間的生活由一個運主宰,「交」在這裡是「逢」的意思,音同上海話的「高」。掙錢是交了財運,有女孩子追是交了桃花運,而如果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傻事,沉湎惡習不能自拔的話,就是交了「魔窟運」。小孩子交魔窟運倒也罷了,荒廢學業而已,而成人就麻煩了,搞傳銷的六親不認,賭博的傾家蕩產,吸毒的拋妻棄子——這些人,若再不悔改,這魔窟運怕是要交到死了。   前面說到「坍招勢」不知出處,這裡還有個詞,叫做「混腔勢」,據說也是從英語來的,似乎有點可信。   據說「腔勢」就是英語的「chance」,譯作中文是「機會」的意思。有些人把「腔勢」寫作「槍勢」,從字面來看,前者有「腔調」的含義,講「儂腔勢老足呃麼」,就是指對方很有腔調,這樣來說,「槍」字就遜色了。所以上海人說「搿只股票蠻有腔勢的」,聽不懂的人以為他說「這個股票的過去業績不錯」,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買這個股票很有將來賺錢的機會」。   混槍勢者,就是整天混著無所事事,以為總有一天機會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其實機會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混是行不通的。 (寫於200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