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整年跟著我們走南闖北,遊山玩水,三口之家,大多如此。然而以前的家庭不一樣,孩子不止一個,甚至連老婆都不止一個,出門要帶的話一帶一大堆,所以過去的小孩子,出門的機會很少,連看到「外頭人」的機會也很少。
小孩子沒有機會出去,只有等到客人來,才有機會「社交」,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個好機會,當然就會興奮,小朋友一興奮,當然跑來跑去,不守規矩,這就叫做「人來瘋」。
現在,當然不用「人來」了,小朋友也經常跟著父母外出,但是小朋友還是會興奮,會失禮,在上海話中,依然叫做「人來瘋」。
有些小朋友,「瘋」倒是不「瘋」,在家裡也很乖,平時琴棋書畫學得也不少,可是人一多,就會怯場,比如排練的時候,唱得好好的,可是一上台,場下一拍手,小朋友就嚇哭了,這種小朋友,叫做「坍招勢」。
上海話,「坍招勢」就是「丟臉」的意思,特別指在重要的場合上失了鋒頭,丟了面子。有人說這個詞是「退juice」,說「juice」是黑道「油水」的意思,到手的「油水」要「退」出去,臉丟盡了,所以有這樣一個詞。
對於這種說法,我大不以為然,因為「juice」的發音和「招勢」相去太遠,再怎麼「洋涇濱」,也發不出這個音來,若說廣東話,發音倒是相適,然而廣東話卻沒有這個詞。
我想「坍招勢」的意思就是「坍台」,兩個詞應該是同源的,至少「坍」應該是同一個字。
「坍招勢」的小朋友往往平時表現不錯,只是當時出了洋相,可有些小朋友,或許家長太多寵愛,亦或許少於管教,坐沒坐相,吃也沒吃相,全不懂禮儀,在家吃個飯倒也罷了,你若帶他吃檯面,全然不懂禮貌,吃飯咂嘴,喝湯呼嚕,不拿筷子用手抓都是此輩所為,這種小孩子就叫「勿上檯面」,或者「上勿得檯面」。上海話中,不僅是吃,也不僅是小孩子,但凡有重要場合、重大場面,有人不懂禮義,出了洋相,就稱之為「勿上檯面」,曾經在電視直播中出現領導人做報告用手指沾口水翻講稿,這種舉動在上海人眼裡,就是「勿上檯面」。
還有種小孩子,初見到人不會「人來瘋」,對答如流,考他才藝,舉重若輕,不會「坍招勢」,禮節儀軌,亦毫無錯失,絕對「上得了檯面」,然而就在最後收官之時,這個小孩子不意中做出某件大失體面之事,上海人叫做「喇叭腔」。不太懂是不是?說簡單點,帶小孩子出門玩,小孩子一直好好的,及至要回家了,他便吹響喇叭,大哭大鬧起來,上海人把這種情況叫做「喇叭腔」,特別是指那些以「啼哭」收場的情況。
「喇叭腔」也可以用在大人的身上,指開端良好,結局變樣的情況,最著名的「喇叭腔」要數汪精衛,年少時刺殺攝政王是何等的氣概,誰知到後來還有那麼一出,實在是「喇叭」得厲害了。
如果小朋友很不懂事,顯出許多醜態來,比如有的孩子喝完湯,把碗給舔一遍,有的孩子走路看人總是「賊頭狗腦」,這種情況被稱之為「敗兆腔」,簡稱「敗兆」。
「敗兆」者,「衰敗、破敗的徵兆」也,意即有了這種小孩子,這個家遲早會衰敗的。上海人常說「三歲看七歲,七歲看到老」,就是說從三歲的樣子,可以想像七歲的情況,而七歲的孩子是啥樣子,一生都會如此,乃是「本性難改」的另一種表達法。
其實,「敗兆」在上海話中並不是一句詛咒,只是說小孩子做了與其「等級」不同的事,《紅樓夢》中的賈環,就是典型的「敗兆腔」。「敗兆」的程度並不重,往往只是家中人的抱怨而已,別說小孩子,大人也有「敗兆」的時候,不見得真正會敗了家。
另一個詞就嚴重一點了,有的小孩子以前還不錯,突然有一天起,就不肯讀書了,整天打遊戲,勸也勸不聽,打也打不好,家長急死,小孩子偏偏渾噩,像是著了魔一般,上海話叫做「交了魔窟運」。
過去的人迷信,認為一段時間的生活由一個運主宰,「交」在這裡是「逢」的意思,音同上海話的「高」。掙錢是交了財運,有女孩子追是交了桃花運,而如果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傻事,沉湎惡習不能自拔的話,就是交了「魔窟運」。小孩子交魔窟運倒也罷了,荒廢學業而已,而成人就麻煩了,搞傳銷的六親不認,賭博的傾家蕩產,吸毒的拋妻棄子——這些人,若再不悔改,這魔窟運怕是要交到死了。
前面說到「坍招勢」不知出處,這裡還有個詞,叫做「混腔勢」,據說也是從英語來的,似乎有點可信。
據說「腔勢」就是英語的「chance」,譯作中文是「機會」的意思。有些人把「腔勢」寫作「槍勢」,從字面來看,前者有「腔調」的含義,講「儂腔勢老足呃麼」,就是指對方很有腔調,這樣來說,「槍」字就遜色了。所以上海人說「搿只股票蠻有腔勢的」,聽不懂的人以為他說「這個股票的過去業績不錯」,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買這個股票很有將來賺錢的機會」。
混槍勢者,就是整天混著無所事事,以為總有一天機會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其實機會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混是行不通的。
(寫於200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