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那裡聽來的,僅供一笑,歡迎外地來猜:
- 梅斌
- 夏卓佩
- 洪韶玉
- 譚宇冠
- 柴武
- 柴思思
- 馬彤
- 楊姍虞
- 龍迪棟
- 莫依娜
- 吳策娜
- 卞雲濤
- 楊威
- 陳金萍
- 毛思康
- 梅昭興
- 蘇博仁
- 聶思萍
- 賴悅金
好朋友那裡聽來的,僅供一笑,歡迎外地來猜:
看電視,有一個節目介紹雲南和緬甸風俗的,說到騰沖地區的特產之一——紙傘。說是「傘」字「四個人」(「五人合傘,小人全仗大人遮」乃是名聯,編導水平可見一斑)是人丁興旺的象徵,而「紙」又是「子」的諧音,有「早生貴子」之義,所以當地姑娘出嫁都有兩把紙傘做陪嫁。 真是地域不同,風俗各異啊,要是在上海,別說陪嫁中萬萬不能有傘,就算朋友之間,也不能以傘贈人,別說上海人,就算當年許仙白娘娘,那一出也叫「借傘」而非「贈傘」。 上海話中,「傘」與「散」是同音的,是個不吉利的詞,因此朋友之間是絕不送傘的,情侶之間若是以傘為贈的話,多半是「分手」的暗示。「扇」和「散」的音也很近,且扇子可以扇涼熱情,搧開團圓,所以朋友、情侶之間,也萬萬送不得扇子。 上海人是看重「禮物」的,所以送禮之前會仔細考慮,其中的講究不少。 鐘,就不能送人,不管是銅鐘、鐵鐘、電子鐘,一概不能送人,因為「送鐘」和「送終」是同音的,莫名其妙地送個鐘給人,豈不是討打麼? 有人調侃我,說鐘錶廠效率不好,發鐘以充數,賣又賣不掉,只能送人,可又有我說的不能送人,叫人如何是處? 我告訴他,硬要把鐘送掉,也是可以的,只要同時搭配一本書就可以了,此禳解之法亦是諧音,「有書有鐘」猶「有始有終」也。 刀劍以及任何「凶器」也是不能用來送人的,過去上海人旅遊,總是周邊地區,雖然上海也有張小泉,但上海人更相信杭州的張小泉,每去杭州,總要帶些小剪刀之類的回來,雖則送人,但總要受者拿個「一塊兩塊」錢出來,權作「買下」,授者沒有了「拋贓陷害」之嫌,受者也沒有「借刀殺人」之機。 鏡子不能送人,除非是公認的大美女。上海人常說「去買塊鏡子照照」,表達的意思是「好事沒你的份」或「你的形象不配」。因此,但凡說到鏡子,總是要人「自家照照」的,除了那些自信心爆棚的大美女,附帶少許整天顧影自憐的小美女,一般的人,是不可以贈予鏡子的,否則就是嘲人不配也。鏡子不能送醜人,同理,梳子也不能送禿頭,鞋子不能送蹩腳之人…… 再來說說探望病人時的送禮宜忌,在上海,「蘋果」和「梨」是絕對不能送給病人的,前者與上海話中的「病故」一模一樣,而梨在上海話中叫做「生梨」,與「生離死別」的「生離」也是發音相同,病家若受此兩物,不吐血才怪。 如果病人剛動過手術,依俗是不能送「雞」的,因為迷信傳說雞的嘴是尖的,會啄破傷口,不過依照現代醫學的研究,據說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探望孕婦的話,麝香當然不能送,那可是要吃官司的,另外橘子也不能送,上海話中「橘」與「蹶」是同音的,對,就是「一蹶不振」的「蹶」字。「蹶」是什麼意思呢?是「竭盡、窮盡」的意思,「蹶子」者,「絕後」也,咒人家生不出兒子,你想想,送橘子的後果有多嚴重。 逢到紅白喜事,以前興送幛子(綢緞被面),如今一律以錢代之。喪禮時,弔唁者送給喪家的錢,叫做奠儀,上海人認為必須是單數。比如一百零一,二百零一之類,蓋「好事成雙」,所以衍生出了這個「哀事成單」的說法。 (寫於2008年1月29日)
小朋友破啼為笑,在上海話裡有專門的講法,叫做「一歇哭,一歇笑,兩隻眼睛開大砲」,至於為什麼哭了再笑會是大砲,無從得知。 上海的天氣就像小朋友的臉,變化多端。因其所處地理位置的緣故,雨雪風霜在一年四季裡都會遇上,有時甚至東邊日出西邊雨,上海這麼大,川沙陰雨密佈,嘉定還是晴空萬里,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再說回到小朋友身上來,上海的天不但像小朋友的臉,而且天氣變化,和小朋友密切相關。 上海的小朋友們經常玩一種遊戲,乃是用一根繩子打個圈,繞在兩隻手上,另一方要用雙手撥弄繩子,並且轉移到自己的雙手,然後這一方再弄回來,任何一方無法轉移的話,遊戲即告失敗。這種遊戲名叫「跳繃繃」,又名「挑繃繃」,上海人每見到小朋友「跳繃繃」,總會說「勿要跳繃繃,要落雨呃」,你想,小朋友的「跳繃繃」也是大人教的,教會了,又說要下雨,豈不怪哉。 先說一件別的事,上海人在給小朋友補衣裳、釘鈕子(鈕釦)時,如果衣裳還穿在小朋友身上的話,就會告訴小朋友,說是在身上動針線時千萬不能說話,否則是要被人冤枉的,「動引線(針)」與「被人冤枉」,「跳繃繃」和「落雨」,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怎麼會發生聯繫的呢? 及至自己做了父母,有時和女兒講不清道理,則會先說個別的理由給她,我想這「被人冤枉」也是如此,因為怕小孩子此時亂說亂動,易被引線扎到,所以有了這個藉口讓小朋友噤聲,著實讓引線吃了一回「冤枉官司」。 「跳繃繃」或許也是如此,恐怕小朋友玩得時間太久,於是用「落雨」恐嚇他們,希望他們早點結束。 有人研究出來,說「跳繃繃」是女生的遊戲,女孩子易哭,「跳」輸了要哭,不陪她「跳」也要哭,反正只要「跳繃繃」,結果就是「哭」——「落雨」。 小朋友哭,的確上海人有叫做「落雨」的,而陰天,則是女人的專利了。女人生氣,鐵板著臉,不理家人,家裡人就會說「今朝陰天,火燭小心」,照道理大晴天更要防火,而陰天防火,防的乃是女人發火。 剛才說到落雨,上海人認為「搶馬桶」也是要下雨的,所謂的「搶馬桶」乃是指家人們爭著上廁所,此事最容易發生在閤家外出歸來之時,進門都想「解手」,於是紛紛「搶馬桶」。 「搶馬桶會落雨」乃是句俏皮話,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天上下雨原來就是自然現象,完全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人工降雨不算),上海人說「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表達的就是「無可奈何」、「於事無補」之意。 問題又來了,「天落雨」與「娘嫁人」又有什麼關係?又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嘛。其實這是句兵諺,原來為「天要落雨,糧要解營」,說是糧食之類東西,要在下雨前解往兵營,上海話中「嫁」和「解」同音,「人」和「營」又是同韻(普通話中不同),所以以訛傳訛,變成了「娘要嫁人」。 上海的天氣,落雨天有很多,別的不說,黃梅天就有四十來天,又有好幾次颱風,加上平時落的雨,一年倒是真沒多少晴天。雨照下,生活也照樣過,該上班的上班,該讀書的讀書,該結婚的還是要結婚。上海人並不會因為天氣不好而弄壞了心情,若是結婚當天下雨,賓客們都會恭賀一句「有財有勢」,上海話中「水」和「勢」是同音的。 有時下雨會打雷,上海人把閃電叫做「霍顯」,乃是指天上突然現出一條光來,也有寫作「霍隙」的,好似天上忽然裂了一條縫。 上海的冬天時常有霧,上海人把「霧」叫做「迷路」,很是形象,霧濃的時候,能見度極低,的確很有可能「迷路」。 最後,我們來聊聊幾個極具上海特色的天氣詞,這些詞,大多也可以表示一種心態或是心情,最妙的是,這些詞沒人知道怎麼寫,發音也很困難。我就做個有心人,來整理一下。第一個詞是「窩塞」,前一個字發輕音,「塞」唸作「色」,這個詞或許還真是這麼寫的,表達一種「窩在心裡、塞在胸中」的委屈感,上海人最常用到「窩塞」兩字的,乃是手機、錢包被盜之後,此時的心情,非「窩塞」莫屬。 「窩塞天」是一種讓人傷懷的天氣,悶熱、潮濕,悲觀的人在這種人會壓抑不住心中的悲傷,很有哭的衝動,反正,是一種讓人心情不好的天。 「齁斯」是我「發明」的寫法,「齁」不是委屈,而是有氣沒處發,排隊買東西,排到你正好賣完,有人錯嗎?沒有!可生氣還是要生的,這種生氣,就叫「齁」。「齁」本是「哮喘」的意思,你可以想像一下有人被氣得直喘粗氣的樣子。 「齁斯天」是一種讓人無處發洩的天氣,那感覺就像想打人,卻又找不到人打一般,「齁斯天」也是悶熱、潮濕的天,要突然下一場大雨才好。 「窩塞」和「齁斯」是差不多的意思,細究起來,前者用在本身有損失的場合,被偷了東西找不回來,被人冤枉了說不清楚等,而後者常用在自己沒有損失,卻又希望更好而得不到的情況,東西沒有買到,工資加了同事自己沒份之類的事情。 其實,要區分這兩個詞到底表示哪種天氣是很難,有時根本就是同一天,有些人覺得「窩塞」,有些人覺得「齁斯」。前者偏重於「不開心」、「失落」、「委屈」,後者則著重於「生氣」。 上海話中還有「尋齁斯」一詞,譯成普通話就是「找茬」和「挑釁」,丈夫「尋齁斯」是「找茬」,流氓「尋齁斯」就是「挑釁」。 有人說「窩塞」是英文「worse」音譯,我實在看不出所以然來,「worse」是一個比較級形容詞,然而「窩塞」沒有任何比較的成分在內。 「窩塞天」、「齁斯天」都是對於心情不好的人而言,不過這種壞天氣,就算心態很好的人,也會覺得「污數」。 「污數」是一個音,寫法也是我臨時發明的,「污數」指的是不乾淨、不爽利、不整齊,悶熱潮濕的天氣身上有汗,擦也擦不乾淨,洗完澡汗又出來了,這種天,身上總是汗津津,黏搭搭,上海話稱為「黏之疙瘩」和「de之過膩」,這個de,是「粘」(「佔」音)東西的「粘」,就是「黏在身上」的意思。 「污數天」是指熱天,而「瀴斯天」則是指冷天,冬天,沒有太陽,依然潮濕,即便沒有風,可還是渾身冰冷,縱然開著暖氣,依然渾身哆嗦,這種天,北方的朋友紛紛敗下陣來,倒還是上海人抗得住。 上海有些罵人的話,如「陰私鬼」、「陰私棺材」,發音同「瀴斯」一模一樣,被罵的對象都是那種不拘言笑卻背後弄人的傢伙,所謂「肚子裡幹活」的角色,這種人,讓人有「不寒而慄」之感,說「瀴斯」也可以。 (寫於2008年1月24日)
有一個動詞,與上海很有緣分,就是「跳」,一個相當專神的動詞。上海話中有句「被伊曉得,伊勿要跳煞啊?」,就很是值得研究一番。 如果這件事是件好事,偏偏沒有「伊」的份,而「伊」偏偏又是個斤斤計較的人,那麼這種「跳」就是「一蹦三丈高」外加「上躥下跳」,「伊」也總歸要「跳」到好事與「伊」有關為止。 如果這件事是個噩耗,而「伊」偏偏又是個經受不起打擊的人,那麼這個「跳煞」恐怕就是「跳樓」的「跳」了,至少也是悲天號發、雙腳亂跺,遠遠地望去,正如「跳」一般。 「跳煞」的情況到底不多,上海人更多的「跳」是「跳上車子「,不管是公交車、私家車、差頭乃至黃魚車甚至腳踏車,上海人都有辦法「跳」上去。如果說腳踏車的「飛身上車」多少有點「跳」的影子,那麼公交車又如何「跳」得上去呢?然而這「跳」卻恰恰是從公交車而來。 1908年,上海有了第一條有軌電車,從靜安寺到外灘,當時的有軌電車,已經奠定了上海公交的風格——「擠」,上海的公交從那時的有軌電車開始到無軌電車,再到公共汽車乃至如今的地軌和地鐵,衹要是上下班的高鋒,沒有一樣是不擠的。最厲害的時候,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當時統計過每一平方米的公共汽車上居然可以擠上十三個人,有好事者常言著將二十六隻鞋子放進個一平方米見方的格子裡,卻怎麼也不能成功。 最早的有軌電車,速度極慢,還沒有人奔跑來得快,那時的電車是標標準準的「代步」而已。當時的有軌電車,衹有行駛線路,卻不設停靠站,人們但凡要上車,就必須跟在車後一溜小跑,抓住車門旁的豎桿,縱身一躍而上,這就是「跳上車子」的來歷。 後來,電車速度越來越快,隨意「跳」上「跳」下有安全隱患,車門處也加裝了柵欄,以增加安裝係數,然而這個「跳」字還是留了下來,以至於上海人將「上車」這個動詞,一直稱之為「跳」。 即便當了如今,上海的交通還是和「跳」有緣,前幾年高速公路算是新奇事物,滬寧、滬甬兩條兩速的興建,使得上海與周邊城市的距離大大縮短,以往坐火車要半天時間才能到杭州、蘇州,如今不過一兩個小時,就可以了,的確很方便。 然而高速公路有一個現象,就是「車輪跳、上海到」,原來滬寧、滬甬兩條高速,都是分段的,滬寧高速以花橋為界、滬甬以嘉興為界,界內的部分由上海建造,界外分別由江蘇和浙江建造。然而不知怎麼地鬼使神差,上海段的路就是沒有人家修得好,衹要一過收費口,原來駕駛平穩的車,居然真的會變成一跳一跳的,地上都是坑坑窪窪,速度也提不上去,這樣的路,的確不配上海的形象。 好了,不說車跳,來說「跳碼頭」。 我的好婆祖籍蘇州,很是知道做人的道理,她的知識,有許多都是說書裡聽來的。她經常告誡我們不要挑食,她說「男人是要跑三關六碼頭的,要樣樣啥都喫,否則的話,到了外碼頭是喫勿開的」。 以前,從上海出去,坐船很是方便,坐船就要停靠碼頭,船停下,放錨、勾纜繩,如果船小,正好貼著岸,就可以一步跳過去;如果船大呢,就需要擱一塊板,從板上走過去,而貨物呢,不能帶著「跳」,也衹能從板上搬過岸,巧的是,這塊板就叫「跳板」。 不管是真的「跳」,還是從跳板上走,好像要上碼頭,總是離不開「跳」。以前,江湖人四處跑碼頭,無非為了一口飯,江湖的戲班,江湖的生意,都要從船「跳」到碼頭上,然而「喫得開」與否,並不衹是「不挑食」就可以的,跑碼頭要有很好的「公關意識」,否則「強龍難鬥地關蛇」,可謂寸步難行。 碼頭,有行會,在現在看來,有點象黑社會,是極其系統的一個組織,「漕幫」不但掌握著碼頭的「跳上」、「跳下」,還掌握著河道的運輸、疏通等等,有時甚至比官府做得還好,他們有不成法的「行規」,不但自己要遵守,衹要從水道來的人,都要遵守。外省、外市的人過碼頭到本省、本地來「跑碼頭」,首先就要打點好與漕幫的關係,否則別玩在當地難以生存,就是人員、貨物想要上岸,都很麻煩。 要打點漕幫,無非是想要上岸、立足,那時就需要漕幫「放只碼頭跳跳」,有了允許,才能跳上碼頭,才能開始新的事業。雖然後來有了鐵路、公路,交通和運輸不再依靠水路,漕幫也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放只碼頭跳跳」這句話卻留了下來,並且在許多有「江湖」特色的情況下被使用。 有時,駕駛員犯了點小錯,被警察抓住,要扣分、要罰款,司機多半會「喔求苦惱」地請警察高抬貴手「放只碼頭跳跳」;又凡上司拿捏下屬,下屬必請上司「放只碼頭跳跳」。雖然現在的社會和過去的江湖不一樣,但這種「一朝權在手」的做法,依然沒有變,所以處於弱勢的一方,依然要請別人「放只碼頭跳跳」。 允許「跳」,就是「放了一馬」,有人說是「放了一碼」,又說是從過去買布而來,但買過放幾寸乃至幾尺是正常的,若是要放一碼(yard,三英呎,將近一米),就有點說上來了。又有人說應該是「馬頭」而非「碼頭」,但我實在想不通「放隻馬只」有啥好跳的,又是如何跳的,或者將來有機會,看到更多的資料再說吧。
好白相的來1
夏卓佩–下作胚
洪韶玉-紅燒肉
譚宇冠-痰盂罐
夏卓佩–下作胚
洪韶玉-紅燒肉
譚宇冠-痰盂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