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盛名之下的天天漁港

2004年4月11日 打浦橋徐家匯路天天漁港 天天漁港算是第一批進軍上海的海鮮餐館了,當年第一家開在肈嘉濱路的中唱邊上,是全上海人望而卻步的飯店,不過,那好像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是。只記得當時,若是聽說誰去過天天漁港喫飯,便覺得那人不是發了大財,就是喫公款的。 今天去的一家,是打浦橋的,店中的活鮮,不過十幾隻漁缸,四五樣東西,很不起色,價位倒是不便宜,茶三元一位,小碟三盆共六盆,毛巾二元一位,已經去掉許多。 點菜的時候,特地點了鮑汁白靈菇,三十六元兩隻,結果到埋單還未上來,就不要了。嘿,倒好,菜是退了,價錢照算,在我已經埋單之後,居然給我從邊上桌子端來一隻已經冷透了的白靈菇,還居然來了三四個服務員勸說我拿下來。 在退還了白靈菇的錢後,總共二百八十七元,要比隔天在潮人軒的貴上許多。還要提一下的是,這家的帳單是沒有明細的,衹是寫著「中廚」多少錢,「海鮮」多少錢,外人是根本看不懂的。 圖一 滷水鵝翼,18元一隻,菜單上寫成「亦」,味道不錯,夠酥,推薦指數:8 圖二 餚肉,18元,比任何一家維揚店裡的都新鮮、清爽,反而沒什麼感覺了,推薦指數:5 圖三 炸蝦球,看到邊上桌子上菜加點的,8元錢一隻,裡面的湯不夠多,推薦指數:5 圖四 青口貝,點了8個,好像是40元一斤,尚可,推薦指數:5 圖五 明蝦,兩隻76元,相當新鮮,肉既嫩又緊,微辣,據說是特價,推薦指數:8 圖六 小棠菜,25元,當中是貢圓,菜極酥且綠,閣主都自愧勿如,推薦指數:8.8 圖七 極其有創意的一道菜,當時點這道菜,覺得無非是茄汁通心麵嘛,衹是想讓小女有點喫得飽的東西,結果端上來,每個shell pasta裡都有一團魚肉,想起用pasta包cheese的美味來,推薦指數:8.5

[上海]亦俗亦雅潮人軒

2004年4月10日 復興路瑞金二路潮人軒   週六下午,夫人和小朋友們的媽媽逛街買衣服,我帶著豆豆參加Emily的週歲生日,豆豆喫了哈根達斯的冰淇淋蛋糕。原來說好在買Emily禮物的同時,給豆豆買個「小一點」的禮物,結果弄到最後,她的禮物比人家正主的還大。   夫人們走累了,在瑞金賓館的Colours喝咖啡,我帶著豆豆尋到她們。本來打算去新鎮江喫晚飯,正碰到瑞金賓館裡有個「小南國」,就打算到小南國喫。夫人們繼續喝咖啡,我帶著小豆閒逛,信步走到瑞金路上,在復興路口看到「名鑽-潮人軒」的字樣,正巧夫人打電話說小南國的位子訂完了,便走到民防大廈的樓上,先探一探「潮人軒」。   店在三樓,電梯的門一開,便是閃亮的「燕鮑翅」三字,裝修精美,問服務員討了菜單一看,首頁就有幾道上千的菜,好在從第二頁開始,價格尚能承受,便訂六點一刻的包房。   先生們都很磨蹭,於是衹能夫人們帶著我先去了飯店,抬愛讓我點菜。我提議六道冷盤、六道熱菜,夫人們說冷菜少點。於是先點了兩道主食,讓小朋友們先喫起來。其它點了四道冷菜,六道熱菜外加一個明爐,先生們也都在上熱菜之前趕到,總共四個三口之家。最後結帳,價錢相當可以,五百三十九元包括一瓶五年陳、一瓶世好啤酒以及兩聽椰奶。   潮人軒的生意不是很好,我想首先是招牌太過招搖,讓一般工薪階層望而卻步,其次它所在的那幢是個辦公樓,週末冷冷清清的,兩邊又都是單行道,路過嘗試的可能性極少。據說潮人軒在港彙樓上還有一家,菜的量要比這家多。最後,夫人還覺得這家的地板有點粘粘的,可能是上海的天氣太過潮濕吧。 圖一 炒河粉,裡面是甘蘭和目魚,味道很不錯,20元,推薦指數:7.5 圖二 海鮮炒飯,在座的家慧媽媽推薦,20元,豐富多彩,琳瑯滿目,推薦指數:7.8 圖三 潮洲鹹菜,不上10元,我絕得毫無特色,裡面的筋很老,夫人絕對相當好,所謂「百貨中百客」,推薦指數:6 圖四 南瓜山藥,色面相當漂亮,味道不過如此,記得也不上10元,推薦指數:6 圖五 鹽焗雞,閣主最喜歡點的菜,32元,和王家沙的相去甚遠,除了盆子夠漂亮,雞皮下全是碎肉,推薦指數:4 圖六 滷水牛百葉,28元,偏咸,推薦指數:4.5 圖七 油泡螺片,40元,點整螺的話,是228元一斤,不入味,刀工不錯,推薦指數:5 圖八 油炸紙包蝦餃豆腐,5元錢一枚,味道不行,蝦也太小,而且是開片的,不夠肥嫩,推薦指數3.5 圖九 明爐雜菇,28元,有冬蟲夏草的子實體,問題是,鮮得不正,有味精,推薦指數:5 圖十 香芋扣肉,用乳腐鹵燒,味道不錯,肉相當好,衹是香芋未酥,推薦指數:6 圖十一 膏蟹粉絲,蟹98元一斤,這道菜一百三十多,不推薦 圖十二…

糖醋虎皮蛋

  當家的人,一早起來最頭痛的,無非就是要想出每天的菜餚。這些菜,非但不能經常重複,還要時時「發明」一些新菜;同時還要考慮搭配調和,葷素、營養、幹濕、以及色香味而不至於弄出「香萵筍拌臭豆腐乾」來,著實不容易啊!   實在想不出菜的時候,衹能胡亂弄幾個「百搭」菜。蛋就是最大的「百搭」,光炒蛋就有清炒蛋、番茄炒蛋、絲瓜炒蛋等,燉蛋可以放入肉糜或是海鮮,成為花式燉蛋,若是有好心思,攤成蛋皮,塗上蛋黃醬,包起肉鬆和黃瓜,又成了精精緻致的軟蛋捲。   白煮蛋是最方便的一種,每回旅遊,飯不著頓,我們就帶上幾枚白煮蛋,便能塞飽小女。而人見人愛,酸酸甜甜的虎皮蛋,就是用白煮蛋做的。   做虎皮蛋,要挑大小份量相仿的雞蛋,以個小的為好。雞蛋要隨煮隨洗,因洗後再儲藏易壞。同樣是白煮蛋,製作虎皮蛋的要用冷水煮,不要蓋過雞蛋,火不要太大,火大則蛋殼易碎;虎皮蛋的蛋黃要結實些為好,因此不妨煮得時間長一點。   把雞蛋從開水裡撩出後迅速浸到冷水裡,最好是用冷水沖洗,直至雞蛋涼透。由於蛋白遇冷收縮,經冷水沖洗的白煮蛋相當容易去殼。衹要將蛋殼週遭細細地敲碎,隨便在哪兒開個口子,就可以拉著蛋膜,把蛋殼完全剝掉了。   剝掉蛋殼之後,把蛋一切為二。個中訣竅是蛋要冷透,刀要快,否則蛋黃易碎。起個油鍋,油不能太少,少了難煎。油溫可以稍微高一點,否則皮皺不起來。將切成半爿的雞蛋逐爿放入油炸。   炸的時候,可以用筷子輕輕撥動,用力太大的話,蛋黃會掉出來。如果水平實在不行,可以事先在切面上沾點幹的生粉。蛋白經油一炸,會發黃起皺,色如虎皮,故名。蛋衹要炸得表面的皮皺起來即可。炸得時間太長,蛋白會變得又硬又老,連咬都咬不動,需要再加醬油長時間煮燒,那是另一道菜的做法。   等蛋都炸好之後,另起一個油鍋,油衹要一點點,放入炸好的蛋,倒入米醋,再灑幾滴醬油著色,加入糖和一點點的鹽,煮上兩分鐘,以使入味。然後放入濕的生粉勾芡,待湯水起稠變得透明的時候,再放入一調羹的米醋,就可以起鍋了。   此菜的訣竅在於蛋要煮透,切刀要快,最後燒汁的時候,醋要分兩次放,第一次取其味,第二次取其香,勾芡的時候,寧薄勿厚,一次不行,再勾一次也行。這道菜簡便易學,卻又不流於單調,可以做為烹調愛好者的入門菜式。

[上海]同是百年國營店 菜餚服務各不同-老半齋與南新雅

2004年4月4日   前幾天,網上有位朋友告知老半齋近日又有刀魚面應景,說是「鮮美異常」,想那刀魚乃是人間至鮮之物,便躍躍欲試。清明前的週末,依然春寒料峭,一家三口花了四十多元錢,趕到福州路浙江路口的老半齋酒店。店面顯然是裝修過了,連牆上的水牌也改換了非常時尚的透光版,黑色的版,光從鏤空的字裡透出來,很是雅緻。美中不足的是,水牌的有幾個菜點被拿走後,也沒後面的日光燈蓋住,看上去,便是一個個的白窟窿;在些東西的,則是新的,便用一張白紙寫一寫,貼在透光的洞上,反正看上去非常地不倫不類。   老半齋的裝修,設計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如果顧客衹有四分之一的話。整個店堂用紅和黑兩種色調,紅是大紅,黑是純黑,加之燈光和桌椅,算得上挺協調了。煞風景的事來了,店堂的前半進,是供那些在水牌前買了票子,喫些點心蓋交飯的「短衫客」的,衹有裡面半進才是供點菜的「長衫客人」。前半進的桌椅實在太擠了,非要側著身子才能從兩張桌後的夾縫中走過去,正在喫的客人免不得時不時的背上被人頂一下,腿上被人撞一下。店面的北側,是一溜開放式的廚房,就是象大食代的那種,廚師在裡面燒,客人站著在外面等,邊上放著托盤,自己端到位子上去喫,若是一個人光臨,既要買票佔位,又要等候取貨,實在是應接不暇。   既然是為刀魚面來的,就要了一份二兩的、一份三兩的,說些奇怪,水牌上寫著「加面一元一兩」,而三兩的刀魚面要十八元,比二兩的要多出三元來。買好票子,好不容易佔到一個桌,還要自己再從別處搬張椅子來。奇怪的是,在老半齋喫東西,面是不用自己拿的,服務員收了票子會把面送來,而其它什麼蓋交飯、米線、餛飩、生煎和小籠之類,一概要「自助」。更奇怪的是,面是送來了,筷子沒有,你還得自己站起身來,到那堆托盤的地方去拿筷子。可能生意太好的緣故,我去拿筷子的時候,兩個筷筒都是空的,衹能等服務員再拿來現洗的。   刀魚面裡沒有刀魚,於是想起水牌上寫的也是「刀魚汁面」幾個字。湯水是白的,看著比較稠厚,上面浮著極細的鹹菜葉末子,麵條是細細的,樣子還倒是真不錯。可入口一嚼,可謂不喫不知道,一喫嚇一跳,那面根本就沒下透,而湯水有點腥腥的、粘粘的,喫口好像是著了膩的,要不就是下了許多的面都沒換過水的麵湯。湯也不鮮,估計味精倒是沒少放;反正我們對於這道刀魚面是大失所望。   喫了面還沒喫飽,又買了一客小籠,十元錢十個,去拿的時候,師傅讓我再等七八分鐘去拿,心中想著新鮮出籠的那種皮薄餡多的滋味,等就等吧。七八分鐘後,我去拿小籠,師傅掀起籠蓋,我一看就傻眼了,小籠個個都是癟的,等端回桌上,連醋也找不到。那客小籠,皮厚肉緊,裡面的湯水就更別提了,因為根本沒有,實在是連街邊的小檔都比不上啊。我們另外還買了小餛飩和兩隻紅燒虎皮蛋,虎皮蛋上都是一邊虎皮,一邊光皮,偷工減料至此,實在無話可說。   我在老半齋,忙著奔走於各個攤檔,再是取筷子,拿調羹,討碟倒醋,忙得不亦樂乎。夫人事後告訴我,連我們在內,共有三對夫妻坐在過那張桌子上,沒有一對不抱怨老公笨手拙腳找不到碗筷碟醋的,想來真是上海男人的冤枉啊。 圖一 老半齋的生煎,拍得不好,給沒有見過生煎的朋友看看,沒嘗,也不知道好壞,只知道3元一兩 圖二 待煎的生煎 圖三 老半齋的面檔澆頭,近處的是著名的餚肉 圖四 煎餛飩,上海特色   中午上了老半齋的當,下午在福州路逛,就想晚上要喫一頓「正宗」一點的飯,於是決定去南京路的新雅粵菜館。新雅粵菜館在喜來登酒店裡面,二樓小喫,三樓點菜,俗稱「南新雅」。   出了電梯,便有兩個領班三個迎賓站在電梯口的迎賓臺前,兩三個人一起把我們引到一張方面前,領班快速地拿來了high chair,換走了大椅子,把我的女兒抱了進去。我準備點菜,那個領班和我女兒攀談起來,詳細地問了女兒手中的Power Puff Girl畫冊的每一個人物的姓名,也問了我女兒的年齡和學籍。看了會菜單,想點菜了,領班沒了,來了個服務員。   菜單印刷精美,最後一頁是2003年獲國家金獎的菜式,我看中了幾樣,每點一道,服務員就告訴我那道沒有,最後乾脆告訴我,那一頁推薦菜,一個也沒有。好吧,就點些新雅馳名已久的菜吧。   由於人少,冷菜就只點了一個,等冷菜一上來,熱炒也紛紛地上來了,其速度之快,令人歎為觀止,太快了,完全不給我們一道道細細品嚐的機會。我們到店裡的時候大約七點半,等八點鐘上菜的時候,周圍的服務員已經在「乒琳乓琅」在收拾桌子了,讓我們確定這真的是家國營飯店。   菜一道道地嘗,順便也看看店。店挺豪華,檯布很乾淨,衹是椅套下的櫈腳看下去髒髒的。國營飯店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就是服務員多,週遭一看,果不其然。門口站著五個,都在聽領班吹牛,後來買單的時候,帳臺上又是一群,聊得正歡呢。   最後,一道冷菜,五道熱菜,兩道點心,加一瓶五年陳的黃酒,總共一百七十七元,對於設在四星級酒店的飯店,應該算是不貴吧。 圖五 新雅的鹽水雞,可以看出右邊半面的皮沒有了,不夠精緻啊。推薦指數5.5 圖六 新雅招牌,沒看照單就點了,蠔油牛肉,名不虛傳。香、嫩,略帶甜味,非常非常好,推薦指數8.5 圖七 炸戈炸,也是沒看菜單就點了,新雅的另一招牌菜,當年全上海衹有這麼一家會做。推薦指數,8…

上海炒醬

  上海人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我想有許多朋友會說是「精明」。那些「水表不轉、滴水成桶」、「馬桶水箱裡放磚塊以節水」之類匪夷所思的點子,都是上海人發明的;當然,蘇州人的「做人家」比上海人過之而無不及,衹是上海目標大,便成了「眾矢之的」。   上海人的確精明,隔夜的剩飯,第二天早上用開水一泡,稍事一煮,就成了「泡飯」。因此,早上的玩意,廣東人叫早茶,北京人喚早點,到了上海,便稱之為「早飯」。如此一來,隔夜的剩飯不會浪費,也省卻許多煲粥的麻煩;隔天沒有喫完的碗頭碗腳,如果一併倒在泡飯裡,是極鮮美的事物,叫做「並八隻」。有的人不喜歡喫咸泡飯,只喜歡純的,於是就些醬菜、腐乳之類的「下飯」,其中最好的要數隔夜喫剩的炒醬了。   上海炒醬中有三樣主料和一件配料是絕不可少的,便是豆腐乾、花生、精肉和甜麵醬。若是放了辣,往往叫做八寶辣醬,至於哪「八寶」,就像八寶飯一樣,衹是個泛指,沒有定論。看似簡單的菜,往往要花很大的心思。這道菜最考究的要放肚豬、蝦仁、開洋、鴨肫、竹筍、豆腐乾、花生和精肉,從採買、剝洗到成菜,要經過許多道的工序。   豬肚是極難調弄的東西,買來後先要用清水洗,然後用醋洗,再將幹麵粉均勻地抹在豬肚裡面,細心地將麵粉揉下來,最後還要衝洗,方能洗淨豬肚上的粘液。光是如此還不行,再要加料酒和薑淖一遍水,方能去腥,然後將豬肚煮熟。煮豬肚要一個小時左右,離火之後用餘溫焐透,涼透再切塊。而且還不能說切就切,豬肚有裡層外層,裡層肉白而緊,外層黑而爛,而且口感不佳,要把外層全部剝去;內層還分為兩部分,小而厚實的那邊叫肚尖,炒醬要用的,就是這部分,這樣一來,一整隻豬肚能用到的也只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肚尖切丁待用。   蝦要用到兩種,一是蝦仁,一是開洋。蝦仁最好是現拆的河蝦仁,用一點點生粉上漿,用豬油炒熟,待炒醬起鍋時,鋪上即可,既保持蝦仁的鮮嫩,又可使整道菜增色不少;由於蝦仁是最後才用到的,這道工序可以放到最後。開洋是大的海蝦去頭去殼之後曬制或烘烤而成,開洋不是蝦米,更不是蝦皮,開洋以個大、肉緊、乾燥、無沙、色紅以及腥香為好,極品的開洋要賣到幾百元一斤。   鴨肫要洗淨煮熟,煮的時候可以放一點鹽,鴨肫肉緊面香,雞肫則不行。煮熟之後也要切丁。筍要用竹筍,竹筍要用筍尖,當然餘下的筍段也可燉湯,也要切丁,過水待用。豆腐乾要選白色的香幹,而不要色深的茶幹。好的豆腐乾捏上去硬實,聞上去有香味,差的則一碰就裂斷。豆腐乾也是切丁。當然也可以用質量好的素雞代替,不過切成塊後先要油炸。   花生要選當年的,挑選的時候拿一個剝去外皮,色白飽滿有光澤的為好,但不能泛油。花生用開水浸泡,剝去紅色的外皮後稍晾,炸透待用。瘦肉最好是坐臀肉,剔去筋攀後,切丁,用鹽、料酒和生粉稍醃,放入油鍋炒熟盛起。   所有的東西,都要切得大小相仿,那樣做出的菜才漂亮。另外瘦肉易縮,可以稍微切得大一點,等經油之後,就大小一樣了。開洋如果太大,也可以一切為二,或是一切為三。總之,所有的物件,要形狀大小整齊,才顯得出細緻來。若是肯花本錢,可以將邊角料棄去不用,然而恐怕大多數精明的上海人是捨不得的。   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就可炒醬了。想喫辣的,可先用幹辣椒熗鍋,否則就衹要將油鍋架起,放入所有的東西,然後放入甜麵醬,手要不停的攪動,否則非常容易沾鍋,如果手上的力氣不夠,可以將物料一樣樣地放入,待炒勻了再放入另一樣,如果覺得太幹,再加入一點高湯。純用甜麵醬的炒醬,易有一種淡薄的感覺,口味重的朋友,需要加入一點豆瓣醬,豆腐醬太多則咸而發膩,和甜麵醬的比例,以不超過三分之一為好。炒醬要炒透才好喫,起碼要二十分鍾不停地炒,的確也是件比較累人的事。但要做好一道菜,哪樣不是花了大心思大力氣的呢?   起鍋之前,加入白糖些許,既可蓋過些「醬氣」,也能吊鮮,喜歡甜的,可以多放點糖;裝盆之後,將蝦仁鋪在上面,調和一下顏色。炒醬需要用這麼多原料,一次肯定喫不完,每當再次上桌,都是翻熱;與別的菜不一樣,炒醬是越翻熱越好喫,兩三天後,方到了其極至的美味,可待那時候,往往盤底已快朝天,衹能留下回味無窮了。

[上海]漢陽會館韓國菜

2004年3月27日 哈密路漢陽會館 圖一 大鍋子,先在鍋蓋上烤 圖二 六小碟,各式的韓國菜館送各式的小碟,喫完可以再加。 豆腐,外麵包著蛋,太淡 圖三 白醋浸白菜,也太淡 圖四 芝麻菠菜,名符其實的小碟,味道還不錯 圖五 辣蘿蔔,沒試 圖六 辣白菜,也沒試 圖七拌腐竹,尚可   圖八 因為有小朋友,先上了土豆餅,15元,甜甜的韌韌的,推薦指數7 圖九 又見冷麵,25元,我的最愛,推薦指數8.5 圖十 烤五花肉,好像是30,不是非常好喫,肉皮有點緊,推薦指數5。 圖十一 牛舌,50元,推薦指數8 圖十二 烤牛排,70元,用糖和醬油醃的,非常好,推薦指數6.5 圖十三 送的生菜,用來包肉喫的,上回也在這家店,還送過桑葉,可能時令不對,這回沒送 圖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