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原創,一個要好朋友畀我呃,敬請取用。
另外,有人曉得搿點圖標是哪能做呃伐?
Related Posts
嫖之二——四馬路格女人
許多朋友和我說「耐迭格人哪哼實梗格,說出閒話勿算數,撥大家喫空心湯糰,賽過放屁麼是啦哉。」我倒詫異起來,細問方知還是這「喫喝嫖賭」的文債。其實,我拖到現在,一來是由於俗事煩身,二來亦是要做些準備工作,查些資料,做些筆記,才不致於唐突了佳人,糊弄了大家。 關於這「嫖」的部分,思前想後,腹稿也打了不少,終於水到渠成,可以一點點地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了,衹是還有一件事情,要與大家說好。 這件事說來也好玩,是我打算做的一個嘗試,用方言來寫。這個言就是蘇白,蘇州白話。老上海,花界的通用語言,或者說標準語言,甚至官方語言就是蘇白,亦就是平常說書裡聽到的說白。如果聽不懂蘇白,就別想在上海灘的花界混,所以這部分的文章,就「定規」要用蘇白來寫了。 衹能委屈了非吳地方言圈的朋友了,然而即使我用普通話寫了出來,沒有從小受到吳地方言熏陶過的朋友,還是萬萬不能領會到其中的風流的的,所以衹能犧牲了這些讀者了,或許以後得空,再譯成官白吧。 該篇文章從羅搭說起囁?就從前兩日幾個網浪格朋友叫倪做格題目說起罷。該格題目囁,倒是網浪交關流行格,叫做「上海話八級考試」,其中有一道是實梗格:「四馬路的女人,在上海的原意是指……」,要求勒浪四個答案「蠻橫無禮的女人」、「見過世面的女人」、「失身柳巷的女人」和「猥祟卑鄙的女人」中選一個,該點網浪格朋友全勿曉得,就來問倪。 四馬路,就是該歇格福州路,從前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分別被叫做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和四馬路,關格辰光延安路還是一條河泊,不過關條河泊麼實頭名氣大得響噹噹,叫做「洋涇濱」,勿單全國聞名,亦是世界聞名格囁。格麼四馬路格女人到底哪哼囁?應該就是「失身柳巷的女人」,聽倪慢慢說來。 「柳巷」一詞,並勿是指山西太原格大、小柳巷,亦勿是說江蘇泗洪縣格大、小柳巷,關面格柳巷全是因巷裡種著無數楊枊而得名格。該道題目裡格柳巷,是嘸沒楊柳樹咯囁。勒哚蘇州,養育巷南面格東首,有兩條併排並格弄堂,一條叫做「花街巷」,另外一條稍微長一點格,則叫做「柳巷」。該格勿是倪瞎說剔出,明代大學士王鏊修格《姑蘇誌》浪已經有記載,少算算麼亦有五百多年哉。勿要講關歇,便是該歇麼,蘇州依然有實梗兩條小路囁。 關歇養育巷南面格街浪,分別有蘇州府衙門和道台衙門,就是關歇辰光格政府所在。俗說說得好「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禮嘸錢分(不)進來」,所以該格府前街、道前街全是東西走向,與養育巷成勒一個「丁」字。 關辰光格政府,是一百樣全管格,牽涉到幾幾花花人嘎,關點人到政府辦事體麼,全住勒附近,而「花街巷」與「柳巷」麼,就像現在格商業街實梗,開仔交關客棧啊。堂子啊,供旅客遊樂,說仔麼,就是紅燈區啘。於是,尋妓女,後來也被叫做「尋花問柳」說格就是該出典故。 「失身柳巷的女人」指格就是妓女,以前上海灘格四馬路就是堂子出名,阿有幾花妓女呢?據191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正俗科格調查,當時有「長三」1229人,「麼二」505人,「野雞」4727人,「花煙間」妓女1050人,關點還只不過是「查得著」格,還有許許多多「查勿著」格,加在一起要多得多囁。 該歇格來福士廣場,就是關歇格新會樂裡,短短格一條弄堂,就是擺勒該歇麼沿牢西藏路從福州路走到漢口路亦不過三五分鐘,倒勿殼張關歇格辰光倒有在冊妓院151家,妓女587個之多囁,耐看阿海威勒勿海威? 勿單是新會樂裡,福建路朝西,還有普慶裡、同慶裡、久安裡、兆富裡、兆貴裡、迎春坊、西安坊等等交關弄堂,全部開仔妓院接客,耐想關格辰光,上海有百分之九十二格外來人口,當時辰光,勿像現在女人亦出來「打天下」,關歇衹有男人出來「跑碼頭」,長期往勒外勢麼,男人阿殼張有勿「花差差」格?四馬路就是頂頂好格去處哉。 四馬路並勿長,但是四馬路浪格女人各式各樣,有勿勿少少檔次得來,下轉再說吧。
[上海閒話] 戇徒
昨天,看到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主編張力奮採訪Chris Patten的文章,寫得很好。Chris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終身校長,也曾經做過英國保守黨的主席;不但如此,他還擔任過英國出任歐盟的最高級外交官…… 可就是這個人,曾經被上海人叫做「戇徒」,因為這個Chris Patten的中文名是「彭定康」,恰恰就是英國在香港的最後一位總督,簡稱就是「港督」。 上海話的「戇徒」一詞與普通話「港督」的發音極其相似,所以,不僅是「肥彭」,每一任的港督,到了上海人的嘴裡,都成了「戇徒」。 「戇徒」,可能是到上海的外地人最早學會的幾個詞語,另一個則是「阿拉」。有一次,我到外地,出租車司機為示友好說了他僅會的兩個上海詞語,就是「阿拉戇大」,把我嚇得不輕,戇徒開車,那還了得? 到底啥是「戇徒」?簡單來說,就是先天性痴呆患者,俗稱「白痴」。還是香港,有次我在中環看到一個「戇徒」,頗似我幼時的玩伴(我小時候的玩伴是戇徒?),塌鼻頭、扁面孔、眼睛小而且分得很開,不是他是誰?於是我上去拍了他的肩膀,說到「儂哪能嘞香港啦?」,結果那人茫然地看著我,說到「咧話嚒吔?」(粵語「你說什麼?」)我這才想起,天下的「戇徒」,長得都一樣。 查字典,「戇」有三個意思:其一為「愚、傻」,其二為「迂愚而剛直」,第三種意思在上海話中沒有,就不說了。「戇徒」的「戇」,就是「傻」;上海話中的「戇徒」,頗似北方的「傻子」、「傻瓜」。但是畢竟真正的戇徒並不多,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說人「迂腐」、「不明事理」、「可佔的便宜不佔」之類的。 上海話中,「戇」字很普遍,有時甚至是充滿憐惜乃至愛意的。上海人從「談朋友」開始,就有很多人把男朋友叫做「戇徒」,可能由於上海女人愛「作」,許多暗示男朋友不「接靈子」,顯得有點「戇嗒嗒」、「戇兮兮」的「戇徒」相了。 當然,雖然口頭上說男朋友「戇頭戇腦」,心裡還是愛得緊的。愛得緊,當然就要談婚論嫁了;不過上海男人一旦娶親,這輩子就逃不了「戇徒」兩字了。 上海話中的某些稱謂,是有專用定語的,比如「強盜囡仵賊外孫」、「癩痢頭倪子」之類,當然也是要看語境、語況的。不過,若是在女婿兩字之上,冠以「戇徒」兩字,在上海話中,則是通行無阻的,只要是「女婿」,就一定是「戇」的。 俗話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上海丈母娘就喜歡女婿「戇」,當然這個「戇」,不是「呆頭呆腦」,而是對長輩畢恭畢敬,禮貌有加,這樣的「戇」誰不喜歡? 上海丈母娘常會不無得意地說「搿點儕是阿拉戇徒女婿買個」,「阿拉倪子長遠勿來看我了,倒是戇徒女婿三日兩頭送點麼事來」。 在上海,「戇徒女婿」一詞,丈母娘叫得順口,就連女婿聽得也受用。其實,上海男人聰明得很,根本不來爭什麼虛名,家和人安才是硬道理。戇頭戇腦有啥不好?戇了才有人疼,這叫「戇進弗戇出」,也叫「戇人有戇福」。 其實,「戇進弗戇出」的都是極精明的人。你看那些商舖店家,個個老好人一般,顯得忠厚老實,一副「戇腔」,可賺起錢來絲毫都不含糊;你若以為他「戇」,想佔他的便宜,讓他受點損失,他是死也不肯「戇出」的。 「戇」字還有一種寫法,是「戅」,並不多見;倒是有許多人把「戇徒」誤寫成「戇大」。這樣說來,尺寸大的能「戇」,尺寸小的就不行嗎?老大好「戇」,老二就「戇」不得了嗎?既然「戇」的一定是人,人者「徒」也,所以是「戇徒」而非「戇大」。 以前,還有段時間,有人將之寫作「憨大」,就在《新民晚報》上也看到過許多次,其實雖然「憨」字確有其義,實無其音。 也有人說,「戇徒」一詞來自於英語的「gander」,其音相同,故有此詞,不知確否,聊備於此;一九○六年始撰的《官場現形記》已有此詞,或許真從英語來,亦未可知。 其實上海沒有歧視戇徒的風俗,在很大程度上,上海是個很樂於向殘障人士伸出援手的地方,這也可能就是世界特奧會選在上海召開的原因吧! (寫於2007年10月31日)
[上海閒話] 此「大菜」與彼「大菜」
前幾天(2007年11月14日),中國第四屆西餐文化節在上海舉行。據說,全中國最早的西餐館子就誕生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品香”是也,”一品香”原是個大旅社,其位置就在今天的來福士廣場。那時,不叫西餐館,而叫”番菜館”,”番”就是”外國”的意思。 不過,如今的上海話裡,既不叫”西餐”也不叫”番菜”,而是叫做”西菜”,更普遍的叫法,則是”大菜”。 ”大菜”的發音是萬萬不能搞錯的,這個”大”如普通話的”大”,與上海話中的”汰”發音相同。在上海話中,”大”發此音的,相對少一點,如”大連”、”大理石”、”大煉鋼錢”、”大學生”、”大頭菜”和”大度”,除了最後一個”大度”外,餘者都可認為是專用名詞。與此相同的,還有地名和店招,如”大場”、”大世界”、”寶大祥”以及”德大”,後者也是家西餐館子,至今仍在,有百年的歷史了。 以前上海有許多大菜館,在1918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上,上海的西餐館就有35家,當然還有並未刊列於上的。上海的大菜很有特色,乃是真正”中西結合”的產物,別的不說,俄羅斯的紅菜湯到了上海,捲心菜就取代了紅菜,再加以改良,成了著名的”羅宋湯”,雖說是”羅宋(Russia)”,我保證你到俄國絕對吃不到,所以這也被叫做”海派羅宋湯”。 讓我們來看看那時的大菜到底吃點啥,有一份30年代的一品香菜單例著:頭盆是熟蘆筍、鮑脯、金華火腿、萵苣,湯則是雞絲火腿魚翅湯或者奶油雞絲鮑魚鴿蛋湯,副菜為白汁鮭魚或蛋煎鮭魚,主菜則是腓利牛排或者紙包雞,最後外加香草布丁、蘋果派、冰淇淋聖代以及咖啡或紅茶。很明顯,其中許多菜,根本就是中國菜;這套菜單前後共有七道,所以也叫”七道頭大菜”,算是大菜中檔次比較高的了。 做西餐的廚師,叫做”大菜師傅”,大菜師傅穿白衣裳戴高帽子,後來做中菜的廚師也這麼穿,結果上海人說的”大菜師傅”並不侷限於做西菜,只要是廚師,哪怕是做川菜的,一概叫做”大菜師傅”。 中國人吃飯,向來是方桌子,方便大家挾菜,西式菜是分食制,不用挾菜,所以可以坐得分散點,當中還可放盆花什麼的,結果變成了長的,這種長桌子,叫做”大菜台”。 ”大”,還有一個發音,而且應該是其本來的發音,念如普通話的”圖”,在表示”大小”之”大”時,一概發這個音,則有”大老闆”、”大塊頭”、”大黃魚”、”大年夜”,有次聽說書,說書先生說到四個人,分別是”大力氣”、”大氣力”、”氣力大”和”力氣大”,一路說下來,甚是發噱。巧的是,發這個音的,也有個”大菜”,這個”大菜”,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菜了。 過去的菜和現在差不多,但是上菜的次序卻大有講究,冷菜,又叫”冷盆”,是在等人的時候吃的,等人幹坐無聊,所以就吃些”冷盆”。待到客齊了,便開始上熱菜。熱菜,又叫”熱炒”,一般是些時鮮小炒,夾葷夾素的居多,等到酒過三巡,重頭戲就出場了。 這重頭戲就是”大菜”,一般來說,原料體型龐大,價格昂貴,調理費時費力,賣相”彈眼落睛”的,才能算得上是”大菜”。像八寶鴨,松鼠鱖魚,雞火燉排翅之類,平常在家吃不到的家,才能稱得上是”大菜”。一般來說,”大菜”也多半是店家的招牌菜,許多人會特地為了這道”大菜”慕名而去。 如今,上海吃飯,聽不到”大菜”的說法了,倒是在香港和台灣,這一叫法沿用至今,但凡宴請,依然分清”熱炒”和”大菜”,有機會的朋友,不妨去領略一番。 ”大”只有兩個音,兩種”大菜”也都說到了,殊不知還有一種呢!如果說前兩種大菜是奢侈、是享受的話,那麼這最後的一種則是無奈和痛苦了。這種”大菜”,是專供當時(抗戰前後)的民工–黃包車伕、碼頭工人吃的,這些”大菜”沒有店賣,只有攤頭才有,當然,攤頭就叫”大菜攤”。 ”大菜攤”的攤主,到飯店裡收購別人吃剩的殘羹冷炙,將其中的雞鴨魚肉分別挑出後加蔬菜、豆腐、粉絲之類燒出一隻”大菜”來。這種”大菜”極其便宜,多分佈在帶鉤橋(山東南路)、東新橋、八仙橋和十六鋪等”民工”多的地方。 如此的東西,亦叫做”大菜”,恐怕是種黑色幽默的自嘲了。不過他們的無奈早已過去,留下的倒是我的無奈了,因為我實在無法從資料上考證出這個”大菜”該怎麼讀,到底是”汰”還是”圖”。(寫完此文後,我致信上海著名民俗專家仲富蘭先生,他告訴我,應該是”汰”音) (此文可配《海上百態圖》線描) (寫於200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