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一兒童節,早上上班路上,在聽97.2,節目中薛理勇和一個小姑娘在談上海話中為什麼「端午節」讀成「端魚(滬音)節」,薛理勇說「因為端午節在五月初五,所以上海人叫『端五節』……」 (為了行文方便,以及不懂上海話的朋友也能看懂,先來交待一下背景知識。上海話中,「魚」和「五」發音相同,鼻音,所以上面我寫成了「端魚節」,只是表音,不表意;上海話中,「午」和「吳」發音相同,呼音;上海話與蘇州話,「五」、「魚」發音亦相同。)
薛老師又錯了,薛老師經常錯。
其實,普通話的「端午節」,在上海話中,就應該讀成「端魚節」,在蘇州話叫「午」不發「吳」音,只發「魚」音,該詞從蘇州話而來,故滬語因襲。
其實,不僅是「端午」的「午」在蘇州話裡讀成「魚」,即如「午時三刻」,在蘇州話裡亦是「魚」音,「午時三刻」是專門殺人的時候,只要聽過說書的都知道,說書先生說成「五時三刻」,和「五」一點關係都沒有。照薛老師的說法,死鬼要早死幾個小時。
有人說,這個字是蘇州音,不見得很能說明問題;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另外一個詞————「囡仵」,就是女兒的意思,「仵」不管在蘇州話、上海話中,均讀作「五」。
同樣的,還有一種職業,就是《水滸傳》裡的何九,對了,那個「仵作」,在蘇州話、上海話裡,都讀作「五」,但是與數字「五」,沒有任何關係。
不僅如此,「迕逆不孝」也讀作「五」,並不是指有五件事犯逆。
有些詞,在蘇州話裡讀「五」,而在上海話中則讀「舞」,也有的;比如蘇州的「吳縣」和「吳江」,在蘇州話裡叫「五縣」、「五江」,而到了上海話中,就是「舞縣」、「舞江」。
直接就看暈了!呵呵!
跟我的朋友討論過,我們本地將端午節叫作Dang En Jie,只因「五月當五」,故認為可能是叫「當五節」。 BTW,我們本地指的是現在的上海青浦,從前「吳」也發En音,只是現在年紀輕的人不知道了,都跟著所謂的上海人念「wu」。
跟我的朋友討論過,我們本地將端午節叫作Dang En Jie,只因「五月當五」,故認為可能是叫「當五節」。 BTW,我們本地指的是現在的上海青浦,從前「吳」也發En音,只是現在年紀輕的人不知道了,都跟著所謂的上海人念「wu」。
樓主說得對,我也是蘇州人,現在在北京了,看樓主的文章親切呀
樓主說得對,我也是蘇州人,現在在北京了,看樓主的文章親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