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要從殺豬宰羊說起。過去,殺了豬宰了羊,要把皮剝下來,可以用來做衣服做筏子什麼的,剝皮的方法是往豬和羊的刀口裡吹氣,皮肉分離,就容易剝了。至今蘭州等地的羊皮筏子,還是幾根竹竿下面綁著十來隻吹起羊皮,象洋泡泡似的,很好玩。
殺了豬和羊,剝皮時可以用吹的辦法,牛卻不行,因為牛太大了,沒有吹得起來,所以剝牛皮是用刀的,西藏青海的牛皮筏子,是用牛皮包住竹子做的,人在裡面衹能踩在竹子之上。我曾經坐著牛皮筏子橫渡雅魯藏布江,真正驚心動魄,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牛皮沒法吹,有人硬要說自己能吹,就是「吹牛皮」,由「說大話」引申到「撒謊」,是「吹牛皮」的由來。
「吹牛皮」的「皮」,發音作「逼」,不但北音如此,吳語也是這樣。蘇州話「哦,俚啊?亦是牛皮啘!」就是「噢,他啊?又在吹牛皮了呀!」;吳語又作「吹牛三」,不知那位仁兄是不是還要考證一下「三即屄也!」?
所謂的「裝逼」,和「吹牛皮」是差不多的意思,至於「傻逼」就是「吹牛皮的傻人」的意思,是很正常的詞語。
不知那位仁兄,為何會把一個很正常的詞語想到女性生殖器上去,看來真要應了「道學家看到淫」那句話了。
Related Posts
嫖之六——書寓 倌人 先生
上轉寫仔一篇「鹹水妹」麼,勿曉得哪哼格搞頭勁,突然之間寫勿下去哉,耐想呀,該點麼事倪又朆親眼看見,亦沒親身體驗,格麼需要幾幾花花資料,啥曉得尋來尋去,要寫格該篇麼還是衹有一點點資料,倪迭人,勿歡喜瞎說,實梗勒麼等仔長遠再動筆。 到底難勒羅搭囁?難就難勒「書寓」浪廂。大家可能聽說過一種說法,叫做「長三書寓」,聽上去麼像「長三」哚格「書寓」,其實勒浪頂頂早格辰光麼,書寓是書寓,長三是長三。聽倪慢慢說來。 上海灘浪,叫高級格妓女為「倌人」,迭格詞生得格意思是指「套馬車格人」,迭個意思明顯搭勿著妓女格邊,看樣子還有別樣出典。蘇州人叫自己老公為「官人」,迭個其實勒浪崑劇、京劇裡亦有格,該搭格「官人」麼就是做官格人,過去全是「望夫成龍」,就算自家男格勿是做官格麼,亦要望俚做官,叫俚「官人」麼實際浪是個口彩,耐說阿有趣。 關歇辰光,做官格出門,般有轎子勒、隨從勒,據說該歇辰光妓女出局麼,亦是風風光光,就像做官格出門,派頭十足,於是大家尋開心亦叫她們官人,為了和正式做官格有所分別麼,加個該(倚)人旁,叫做「倌人」。 頂早格辰光,關點「倌人」全是「書史(說書倌人)」或是「詞史(詩詞倌人)」,據說歷史可以追溯到千把年前格「女樂」或者「樂府」得來。倪麼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說起,鴉片戰爭以後,上海門戶開放,外國人來勒,外地人亦來了,到仔上海迭個「冒險家的樂園」來「討生活」,關歇倪,有種女人,會得彈彈琵琶,會得說書、唱彈詞,亦會唱崑曲搭仔小調,交關受人歡迎。 該點說書格女人麼,就像現在電影明星,個個標緻勒時髦,夜裡說書格辰光,書樓外掛起紅紙頭,寫仔說書倌人格名字,實實鬧猛,若要點唱麼,是一塊洋鈿(折 56.5 元人民幣),耐去想,收入阿要好得來。 不過麼,銅鈿亦勿是實梗好賺格,關歇亦勿行「假唱」格,完全是憑真價實貨唱格,勿單如此,關歇辰光( 19 世紀早期)還有專門格考核,要比各人格唱開篇、說白以及操弦格本事,通過仔勒再好說書得來。 蘇州人叫教書格麼「教書先生」,說書格麼「說書先生」,關點女人說仔書麼,依然叫「說書先生」, 書寓,過去有交關人一直理解為是「讀書人住格地方」,認為是俚哚冒充讀書人,實際浪該種理解是錯格,書寓麼就是「說書先生」住格場化。說書先生除脫勒浪書場說書之外麼,亦在書寓裡接待文人學士,實際浪就是有銅鈿人啦。書寓裡佈置得相當漂亮,並且還有煙片鴉請客人喫,不過從所有格資料來看,關歇點格「說書先生」門第管教森嚴,是「賣藝勿賣身」格,據說啥人要是搭心上人勾勾搭搭「勿入調」麼,要「一經發現,必焚其臥具,掃地出門」。 看看是蠻好,有實梗格高貴女人,但是倪亦有疑問哉,關歇點實梗格「先生」全是守身如玉麼,哪哼解決個人問題囁?總勿見得個個一生一世做黃花閨女,不過該方面格資料麼一點亦分(沒)尋著,亦不曉得是停仔生意嫁人囁,還是暗底里有男人格。 實梗格問題麼,只好留撥仔歷史學家去考證哉,其實真正「賣藝勿賣身」格「書寓」生得亦嘸沒多少辰光,隨著「長三」格興起,盜用仔「書寓」格名稱,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弄得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所有的「書寓」其實已經全部是「長三」了。 關點女人勿會說書,只會做女人,於是大家把「說書先生」格「說書」兩個字去脫,只剩「先生」,成為妓女格特有稱呼。
吃飽差勿動 坐停打瞌盹
上海有樣東西,和各地叫法都不相同,那就是「差頭」,「出租車」的意思;上海的「差頭」,量詞也有特色,叫「部」。 上海的「差頭」歷史悠久,第一部差頭,出現於1908年9月18日,是一輛凱迪拉克;到了1933年,上海有出租車行95家,並不亞於現在的規模。當時沒有GPS,沒有手機、拷機,電話叫車依然可以二、三分鐘趕到,實在很不容易。 上海「差頭」的歷史與故事,可以寫上一本書,我們只來說這個詞。關於上海的出租[車]為什麼叫「差頭」,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家似乎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一種說法,在上海交通網裡,說的是「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租行業的駕駛員把一次業務叫做『一差』,大家[前兩字不必用,可加「閒著」代替]在一次[起時]經常討[談]論這『差』跑的[得]沒勁或者舒服[得意]。當時他們管發票叫做『發頭』,很多駕駛員利用不開『發頭』來貪污[侵佔]出租公司[應得]的營收。出車的時候駕駛員經常會問乘客:『發頭』要?當時能坐出租[車]的一般不是家裡有急事就是比較有錢的主,後來[多餘]有位老乘客就把『一差』和『發頭』的後面一個字連在一起代表出租車。以後『差頭』就變成上海人公認的出租車。」。 這樣的說法,我想未免太牽強附會了。第一,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發頭」的叫法,如果「發頭」是一個普遍到可以形成以後「差頭」的詞,一定會在上海話中,不僅僅是出租行業留下痕跡,然而我詢問了無數人,包括老「差頭司機」,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詞。第二,就算有「發頭」,從上面的引用,我也看不出「有急事、比較有錢」與「差頭」一詞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不管差頭從哪裡來,我們不妨先研究一下這個字。「差」是一個多音字,也可能是我見過的音最多的字,一共有七個音。我們來說其中的兩個音,首先是普通話的「叉」音,就是「差別」的「差」,發的就是這個音。那麼,如果用普通話來「轉讀」上海的「差頭」,是不是應該讀作「叉頭」呢?回答是否定的。 其實,解放前,上海的出租車,就是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出差汽車」,這裡的「差」,普通話發「拆」音,與上海話中「擦」的音相似,是「派遣」的意思。上海一開始出現出租的時候,不像現在,可以在大街上隨手揚招,那時叫車,必須通過電話預定,而所有的出租車都停在固定的地方(大公司有許多停放點)待命,等到有人叫車,就由管理員將車「派遣」出去,「出去」行使「差事」,就是「出差」兩字的含義。 如今看許多老的資料,包括五四的回憶錄,抗日的回憶錄,都可以看到「出差汽車」幾個字,所以跑一趟車稱之為「一差」,應該要遠遠早於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這個詞的歷史可以往前倒推[退]至少六七十年。 中文中,有稱相關人員為「頭」的說法,雖然這個人,不必是領導,這個「頭」,只是「人頭」而已。管獄的,可以叫「牢頭」,做飯的,也有叫「飯頭」的,比較凶的人,有被稱作「凶頭」的,那麼開「出差汽車」的,可以很順理成章地被稱作「差頭」。 我認為,「差頭」的由來,先是「出差汽車」,再是開「出差汽車的人」,而到了一定時間,「出差汽車」稱法變成了「出租汽車」,而「差頭」一詞仍然存在。再往後,人們不知道「差頭」是指人了,於是認為是指車子的本身,就形成了用「差頭」表示出租車的形式。 再來說這個「差」字,依然是「派遣」的意思。上海話中有句俗語,叫做「吃飽差勿動,坐停打瞌盹」,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吃飽了飯,別人就「差」不動伊,叫他去做事,他昏昏沉沉地打瞌睡,做不成事。 瞌盹,就是瞌睡,盹在上海話中念「聰」,在普通話中也是多音字,第一個音是燉,上聲;第二音是「諄」,平聲。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關上這門,等我略盹一盹」,發的是「諄」音,在上海方言中,也有「盹一盹」的說法,唸成「銃一沖」,意思是小睡片刻,是證也。 有的時候,有人並沒有吃飽,只是生性犯懶,不願意做事,這樣的人,別人也會說他是「吃飽差勿動」,雖然他沒有「坐停打瞌盹」。 (寫於2007年6月27日)
吃喝嫖賭之六
上海話中,有個很特殊的字——「孵」,有時也寫作「(卵字旁鳥)」,本義是鳥類孵蛋,如「賴孵雞」指的就是正在孵蛋的母雞,也引申為精容不振、面容惆悵的人。 鳥孵蛋,要用一種蹲坐的姿勢,上海話中「孵」也是「蹲」,如「迭個小人哪能介歡喜孵了地浪?」孵蛋,還要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姿勢,於是上海人也把長時間慢慢地做一件事,叫做「孵」。 有些人,每天都要「孵茶館」,最普通的茶館,就是老虎灶,一張方桌,幾條長櫈,最便宜的茶葉,衹要幾分錢,但可「孵」一個上午,更有甚者,不用老虎灶的茶具,不要老虎灶的茶葉,帶上一隻大茶缸,衹要出些水錢就可以了。 老虎灶旁,往往是大餅油條攤,三分錢的大餅,夾起四分錢的油條,就是「一副」,大餅有甜有咸,有圓有長,但長的一定是鹹的,上海話中說人嘴大便說「可以橫塞一隻咸大餅」。老虎灶旁,每天總能見到那麼幾個老頭,捧著一副大餅油條,泡了一缸茶,天南海北地聊著,這些老家夥,從抗日戰爭聊到大躍進,從解放軍進城談到文化大革命……很多年來,他們天天如此,彷彿是說好了的聚會,如果有個人連著三兩天沒有出現,其餘的人便紛紛惦記起來。要是那人一兩個月後再沒出現,恐怕是永遠再也不會出現的了。 老虎灶是最低檔的茶館,盛夏時猶其熱鬧,許多人都趿著拖鞋搖著蒲扇在那喝茶,你一定還會見到那麼一兩位,赤著膊,背上搭了塊毛巾,一隻腳脫了拖鞋擱在長櫈上,一邊大口地喝著茶湯,一邊吸著沒有濾煙的香煙…… 這種情形永遠不會在茶樓裡見到,茶樓裡總是很乾淨,明亮而且通風,更好的還有包間、電扇。水牌上列著各式的好茶:碧螺春、龍井、香片等等,還分明標註著「明前」或是「雨前」的字樣,茶壺是紫砂的,亦或用蓋碗,反正都是些精緻貨色。水是不用自己篩的,店堂裡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提著長嘴銅吊來回走動,眼明手快地把水加上。 在茶樓裡喝茶的人,往往家中早有人服侍為了早餐,所以點心也不再是為了喫飽肚皮的「大餅油條」,而是變成了各式精緻蜜餞。茶樓裡往往還有說書,借古諷今地說說、唱唱,喝的有意無意間聽聽、笑笑。 同樣是喝茶,同樣是「孵茶館」,卻有著諸多的不同,但不知到底是哪一種更快樂一些呢? 「孵茶館」,是皮包水,喫過午飯,就要「水包皮」,去「孵混堂」了。 混堂是上海話,指的是公共浴室,俗稱澡堂者是也。中國的混堂由來已久,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卷十六記「吳俗,甃大石為池,穹幕以磚,後為巨釜,令與相通,轆轤引水,穴壁而儲焉。人專執爨,池水相吞,遂成沸堂,名曰混堂。」 上海人叫公共浴室為「混堂」,然而卻沒有一家是用「混堂」命名的,好一點的浴室,用的是溫泉的名字,曰「浴德池」,曰「卡德池」,曰「五龍池」。次等的混堂,則直接用「浴室」兩字,如「滬江浴室」、「靜安浴室」等。 進得混堂,是賣籌子的,籌子用竹製作,用烙鐵烙了字在上面,寫明檔次、價鈿,記得七十年代末,江蘇路上的五龍池,最便宜的是一角五分,最貴的是四角,雖然衹有一兩角的不同,差別可是相當大的。 一角五分的地方,每人有個更衣箱,箱牌用橡皮筋掛在手上,地上濕濕的,一邊有幾隻靠背矮櫈,用來更衣,而且四週也不是熱氣騰騰,終歸有點「絇頭縮頸」,那種洗法,絲毫沒有樂趣而言,更別提享受了。 「孵混堂」完全可以是一種享受,當然得花比較多的錢,買比較貴的籌子,才得以到樓上好的房間在。走進房間,就覺得一陣暖和,還沒等眼鏡片上的霧氣散去,一邊機靈的師傅早已準備好了熱毛巾,一把熱手巾揩過,脫下衣褲,師傅會仔細地整理好,用一根長長的丫扠頭,將衣褲一下子全到沙發椅後面上方的掛鉤上,不偏不倚地掛上,絲毫沒有衣服跌落下來,僅僅是看那一「扠」,也是一種享受了。 沙發椅是很大的那種,可以平躺,上面鋪著新洗淨的大毛巾,很是令人舒服。那時洗澡,是先到大池裡泡,泡到氣急胸悶、皮鬆肉胖,擦背的師傅一擦,「老坈」是下來了,大池的水,一天都不換,一旁的牆上還寫著「肥皂水請勿入池」的大字,洗到後來,大池的水會相當混濁,這也是「混堂」的由來。 說到大池,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來,是《笑林廣記》上的,卷之五「殊稟部」有一則「混堂嗽口」:「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嗽之,眾人攢眉相向,惡其不潔。此人掬水於手曰:『諸公不要愁,待水嗽完後,吐出外面去。』」可見,混堂之水,向來就是「不潔」的。 「老舉」(在行)的客人,總是一喫過中飯,就趕到混堂,那時水清,喚作「趕頭湯」,名字乃是從麵店而來,原來下面也是如此,非要「頭湯麵」才好,久之則湯混面膩不可食也。 叫人擦完背,蓮篷頭下衝盡,再用熱毛巾擦乾身體,腰間圍塊大毛巾,身上再蓋一條,先在沙發椅適適意意眯上一會。等一惚醒來,茶已經泡好了,正好冷熱適口,輕輕啜上一口,渾身舒泰。師傅們都是眼尖手快的,見人醒來,必是一把熱手巾;茶沒了,添水;要抽煙,遞火;總是服侍得周周到到,讓人著實享受一番。 師傅們還有一個絕活,衹要是他扠上去的衣裳,他就能記住是誰的,雖然人光著身子都差不多,可他卻能分辨出來,不是絕活是什麼?穿好衣服,師傅再遞上一塊熱毛巾,客客氣氣地說一聲「先生走好,下趟再來!」 我記得小時候,各行各業的服務態度都大成問題,乃至全國上下大抓服務態度,甚至還特地拍了一隻叫《瞧這一家子》的電影,劉曉慶就是在那個片子中紅的。然而那時的混堂,服務態度倒是出奇的好,大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上海話中,洗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汰浴」,一種是「淴浴」,大同小異,衹是「淴浴」還有一層意思,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