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說的方便麵,以前在上海被叫做「泡麵」,因為它衹要用開水泡就可以了。菜場裡買來的麵是生的,要煮過才能變成「熟」的,泡麵不用煮,顯然它本來就是熟的,所以上海人叫它「熟泡麵」,這是上海話中最標準的叫法,現在依然有很多老年人這麼叫方便麵。
我泡麵也好,煮麵也好,有一個要用到醬料包最後一滴的習慣。如果在冬天泡碗麵,醬料包油包會板結起來,我會把料包壓在碗蓋上,待麵泡好,它們正好融化開來,毫不浪費。
最好喫的泡麵,永遠是火車上的,我想這點沒人有異議吧?就像最好喫的五芳齋肉粽,一定是高速嘉興服務區的。
傳說中有種乾脆麵,我從來沒有喫過,我至今不能接受乾喫泡麵;雖然我從沒喫過,但我們家稱呼浣熊先生也是乾脆麵。
武漢熱乾麵、廣西螺螄粉、重慶小麵、四川肥腸肥、蘭州牛肉麵、山西刀削麵、岐山臊子麵、北京炸醬、越南牛肉粉、日本拉麵,都出了方便食品,倒沒見牛逼哄哄的三蝦麵、禿黃油麵出個泡麵版的。
最後,我想說:若是有人發明冷泡麵,一定會大賣,一定會發財。我把這個點子無償送給大家,哪位真要發明了,記得告訴我哦!
美味肉蓉麵
我印象中大陸最早的方便麵,是美味肉蓉麵,上海益民食品廠出的,一種內部覆塑的紙袋子,紅底藍字,當中畫著一碗黃色的麵,對的,是畫的,包裝上所有的字,都是手寫的,所謂的「美術字」,是我們那個年代美術課的必修技能。
後來,大約九十年代起,各種方便麵多了起來,這款就不再見到了。不過,我一直有看到它的包裝紙,整版大張的,沒有裁開的那種,有時在熟食店看到,用來包白切羊肉。
從九十年代起,到201X年代,我一直看到大張的「美味肉蓉麵」的包裝紙,想必是印壞的被另作它用,但有一點肯定,還有人在大規模印刷這種方便麵的包裝紙。
我查了一下,現在的美味肉蓉麵是「快樂牌」,品牌擁有者是上海冠生園;吉林也有家廠生產包裝同樣風格的美味肉蓉麵,牌子是「申聯」,生產廠家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申聯食品有限公司,淘寶上的品名就叫「東北特產……原上海美味肉蓉面」;另外還有家河北的「大頭娃」,也有類似產品。
日清杯麵
杯麵,也就是「CUP NOODLES」,是日清的註冊商標,牛吧?因為,杯麵就是日清發明的,而且是在美國發明的,或者說是為了美國市場發明的,我記得。當時,日本想把方便麵賣到美國去,結果調查下來,普通美國家庭中是沒有「碗」這樣一種容器的,不但沒有「碗」,也沒有「熱水瓶」這樣東西,既沒有「碗」也沒有「熱水」,怎麼「泡」呢?
於是日清就發明了「杯麵」,把冷水加到杯麵中,再用微波爐一轉就是了。日清杯麵,最早叫做「開杯樂」,最近(2013年)不知為何變成了「合味道」。但英文仍舊是「CUP NOODLES」。
杯麵之後有了碗麵,紙質的、塑料的,各式各樣,據說衹有中國的杯麵、碗麵裡才有塑料叉子(其實泰國的也有),說道理是因為日本人賣杯麵碗麵的店裡都會有筷子,而歐美人士衹會在有微波爐的地方喫這個,而有微波爐的地方總是有餐具的。
出前一丁
出前一丁用來做炒麵很不錯,泡好了加油炒一炒,就是炒麵;不炒,就是撈麵,在香港茶餐廳喫撈麵,如果用出前一丁或公仔麵,還要加一塊錢呢。
火雞麵
韓國的火雞麵,我買過沒喫過,聽喫過的人說,辣得「喇嗓子」,喫著「象化學的辣」,而據我娘說「這個麵才有味」。
日清沙麵
最早喫到的方麵便炒麵,是日清的「飛碟炒麵」,當時佩服得不得了,方便麵還能這麼喫?可以把水倒掉了喫?
「日清」的英文是「Nissin」,與「Nissan」衹差一個字母,它們的中文也衹差一字,後者是「日產(汽車)」,官方名稱,大家耳熟能詳的「尼桑」,從來就是民間俗稱。
日清最近又出了一種新式的泡炒麵,衹要在半杯水,微波爐轉四分鐘,不用把水倒去,也沒水可倒了,很好玩,也挺好喫。
我做了一個實驗,用一種超小的日本方便麵,照理說加水轉三分鐘,而我用了三分之一的水轉了四分鐘,果然成了和炒麵「差不多」的東西,也特麼地太鹹了!!!
螺螄粉
最牛,或者說最狠的方便麵,我認為是螺螄粉,雖然它一點都不方便,各種料有七八包,甚至煮都要煮好久。據我德國朋友說,因為燒螺螄粉被隔壁鄰居投訴,還被警察罰了七十歐元。
辛拉麵
有段時間很喜歡喫辛拉麵,那時上海衹有一家大賣場,就是家樂福,後來開得多了,才改名古北家樂福。家樂福裡有大包的辛拉麵賣,說是大包,一包也就五袋,我有時一包就是三四包。
辛拉麵是我第一次接觸「不泡」的麵,而是要「煮」的,那時的辛拉麵都是韓國產的,家樂福有幾排貨架專門售賣進口食物,辛拉麵是我最早「豪買」的進口食品。
後來,農心在上海開了廠,上海生產的辛拉麵好像沒有進口的辣。
再後來,有了杯麵,有了碗麵,這兩種都不用煮,杯麵比碗麵來得小,正好當頓早飯,我有段時間在辦公室放了整箱的杯麵,有時同事們會來「蹭」。
在印度喫過一次辛拉麵,在喫了好多天咖喱後,突然想換換口味,結果喫了一碗「要煮」的辛拉麵,很開心。
上海的辛拉麵杯麵、碗麵都是紙的,洛杉磯的辛拉麵碗麵,是塑料碗,是個矮扁碗,容量要比上海的杯麵還小一點,美國的辛拉碗麵包裝上都有個微波爐標誌,寫著「三分鐘」的字樣。
COSTCO也有辛拉麵賣,可惜不是原味的,其實嚴格地說,衹有紅色的上面有個「辛」字的才是辛拉麵,而其它的衹能算是「農心杯麵」。
我發現辛拉碗麵和鹹蛋真是絕配,在美國,一個鹹蛋比一碗辛拉麵可貴。
打那以後,我養成了喫方便麵加鹹蛋的習慣。
MAMA
MAMA麵,中文叫做「媽媽」麵,東南亞市場的MAMA麵,有時包裝上會有「媽媽」字樣。
MAMA麵有一點非常好,量小,小小的一袋,可以當點心喫。MAMA還有個好處,就是有超小袋的,可以當零食喫。MAMA麵的量,很像泰國街頭小喫的量,一路走過去,可以一攤一攤地喫。
MAMA麵中,最著名的是「冬陰功蝦」味,本來這味道也是泰國菜中最著名的嘛。
話說,全世界所有的食品工業中,我最佩服的就是MAMA麵的「Artificial Pork Flavor」方便麵,在這個到處充斥著「古法手作」「有機非轉(基因)」以騙洋盤的時代,人家正大光明地告訴你「人工豬肉香精」,如此的坦盪,讓我著實佩服,真不愧為佛教國家。
MAMA麵也有杯麵,不過我沒有試過,就那麼點東西還浪費個杯子,好像不值得。
營多麵
我很喜歡Indomie,也一直聽說「營多麵」,不過後者從沒喫過,但我壓根沒想到兩者是同一樣東西。據說以前大陸就有「營多麵」,還在電視做廣告,我卻一點印象都沒有。上網查了一下,香港市場有包裝上同時出現「營多撈麵」和「Indomie」的產品。
哎,說什麼好呢?這麼喜歡討口彩的中國人香港人,居然沒有譯成「銀多麵」或者「贏多麵」,感覺損失了幾個億啊!
「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喫麵!」這是個我同齡人都知道的廣告,可我想不起來是什麼麵了,朋友說就是「營多撈麵」,要知道,我是在2017年,偶爾在越南超市買了Indomie,才知道有這麼一款炒麵的,原來早就風靡過大陸啊?感覺真的損失了幾個億!
廣告是:
「這位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我吃麵。」(綠林道打扮客人) 「吃麵?那您可找對地方了。咱們營多麵館,做面那是一絕。有鮑魚雞面、紅燒牛肉麵、餛飩麵……」
「說,是誰做的?!」(聽見動靜,慾抽刀)
「是……營多。」
「營多營多,吃了再說。」
阿舍食堂
最近接觸到的一種臺灣品牌的方便麵,COSTCO買的盒裝的袋裝方便麵,有「臺南乾麵」和「客家板條」兩種,味道都不錯。兩款都是拌麵,衹有醬料包沒有調料包沒有蔬菜包,美中不足就是醬料剛剛「口卡口」,再少個幾滴就不夠了。
方便麵測評
所謂的方便麵測評是最容易夾帶私貨的,特別是出現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時。這個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0074)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眼,有一個賬號一下介紹了十個方便麵,其中七八個是不知名的品牌,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一找,他的方便麵照片比飯店的還漂亮。